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
《二马》读后感

《二马》读后感读了《二马》这部作品,感触很深。
它是老舍先生在英国留学时创作的著作,整篇文章表达一种对祖国弱小的叹息和对不平等社会的呐喊。
《二马》是讲一对父子远渡重洋去伦敦找家人留在那的一家古玩店力求谋生,站稳脚跟,在租来的房子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那是的中国落后,西方人都非常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人的素质,礼仪,文化在西方都不受待见。
例如,书中讲到马老先生为温都太太买戒指,店里的伙计给他看的都是非常便宜的小玩意儿当马老先生问有没有20镑以上的戒指时,伙计却认为身上有20镑钱的中国人一定是强盗……从整体上来说,这部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已经带有比较浓郁的口语化风格,显得非常“接地气儿”,让人觉得就像海水击打礁石一样真实、亲切。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显示出不凡的功力,讲“体面”,爱排场,重做官而轻经商的马老太爷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旧中国子民,豪爽干练,深受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在金钱关系上历历分明而从不拖泥带水的李子荣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最特别的是,老舍在本书中除了描写中国人的民族性、劣根性之外,也写到了英国人的民族性与劣根性,比如普遍的英雄主义情结等,在近现代的作家中,写到这一点的很少,因此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看完《二马》我心中荡漾着一句话;“有些人嘴上喊着爱国,行为上却无动于衷;有些人沉寞寡言,却在行动上默默救国”!中国虽然现在已伫立在世界前端,但仍危机四伏,如果我们停滞不前,夸夸其谈,必将落后,重现百年前的耻辱,我们学生只能拼命地学习、实践、应用才能使国家永远繁荣昌盛,经久不衰,让每位外国人看见中国人都竖起高高的大拇指!《二马》这部小说是旧中国时国人在海外艰难生存的真实写照。
现在我们国富民强了,但是我们现在重读该书,就是重温历史。
我们要不忘历史,珍惜现在来自不易的生活啊!。
从《二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态

Seeing Into Laoshe's Cultural Psychology Towards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His Work Two Mas
作者: 张洪滨
作者机构: 兰州城市学院人事处,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甘肃高师学报
页码: 17-20页
主题词: 老舍 二马 中西文化心态
摘要:《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二马父子在英国的生活经历。
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华人域外生活小说,而是一部将华人域外生活描写与对国民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之中,探索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品。
在《二马》的人物塑造中探寻老舍先
生的对比意图,可以得知老舍先生的中西文化观。
老舍的二马读后感

老舍《二马》读后感
哎哟喂,说起老舍先生的《二马》,那真是一部让人又笑又叹的好书啊!故事里头,二马爷俩在英国伦敦的遭遇,简直是逗乐中带着几分辛酸,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
老马,那个老顽固,整天想着怎么把闺女嫁出去,结果自个儿先在英国跟个英国老太太搞起了“黄昏恋”,这事儿,说出来都让人脸红心跳,但又忍不住想笑。
他那个倔强劲儿,跟那英国老太太的直性子一碰,火花四溅,比炒菜还热闹!
小马呢,小伙子心里头装着大抱负,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结果在英国那地界儿,文化冲击得跟坐过山车似的。
他爱上个英国姑娘,结果爱情里头还夹杂着民族自尊的较量,那叫一个纠结。
看得我是又急又气,心想这娃儿咋就不开窍呢,爱情哪儿分国界嘛!
整部书,老舍先生用他那幽默风趣的笔调,把异国他乡的生活描绘得活灵活现。
笑中带泪,让人反思的不光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有人性里的那些共通之处。
读完之后,心里头那个舒坦,就像是吃了顿地道的四川火锅,麻辣鲜香,回味无穷。
总之,《二马》这本书,不仅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更是咱们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感受人情冷暖的一面镜子。
读它,就像是跟老舍先生面对面摆龙门阵,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年在英国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多听几句,多品一品其中的滋味。
读老舍先生《二马》有感

今天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
老舍先生不愧是现代文豪,小说《二马》被他写得天花乱坠了。
《二马》讲述得马威和他的老爸马则仁在英国伦敦继承经营叔叔的古玩店时发生的一些系列列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那个旧社会国家贫弱的年代,中国人在伦敦受尽了当地人的不屑与白眼。
当时的英国处处充斥着排斥华人的气氛,不管是电影、小说、戏剧,都描述着华人社会的混乱、凶杀、阴谋等等无秩序社会状况。
在那样的背景下,华人被当地人瞧不起,当地人没有愿意和华人交往。
这是一种种族的隔阂。
二马父子俩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和房东温都母女发生了一些系的感情纠葛,以及围绕着这些感情纠葛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故事。
老舍先生的笔底功力真是十分了得。
在他的笔下刻画了二马、李子荣、温都母女、伊牧师一家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的遭遇、人物的心理感受把各个人物形格刻画得入木三分:马威性格果断能奋力经营古玩店,而对玛力的暗恋又使其性格不失柔情的一面;通过对老马爱面子、只愿作官、不屑于经营生意以及对温都寡妇殷勤,譬如他的送礼,他的一个劲称奉承别人,让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对李子荣的就事对事、头脑活络、热心侠义的描写,把受英国社会影响的新一代年青中国人的优良性格完全反映出来;又有对温都母女的柔情描写,使文章一下子灵动起来。
小说还十分注重环境描写,把伦敦各个季节的环境描写得十分详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英国各个季节的社会环境当中。
看了该小说,让人对旧中国时期我华人同胞在外国遭遇唏嘘不己。
同样是人,中国人在伦敦的大街上就会遭到各样的畸视;同样是七情六欲的人,老马和温都寡妇互相仰慕却不能最终不能走到一起;同样是具有许多优秀品格的年青人,可就因为是中国人,马威就没有追求玛力的权力,就只能一个劲地暗恋玛力,而不敢表白;同样的是精明能干又十分优秀的李子荣,就只能娶中国乡下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姑娘。
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造成的。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每到我们国家遇到困难时,那些国外的华人华侨为什么会慷慨解囊大力资助?是因为他们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祖国。
《二马》读后感600字

《二马》读后感600字翻开《二马》,中国屈辱历史的浪潮滚涌而来,人们腐朽的观念昭然若揭,国外对国内的种种歧视和文化偏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现在的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处处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但历史也时时提醒着我们,我们的先辈曾经历过怎样的凌辱。
二马指的是马家父子,他们是当时中国保守派和革新派的代表。
老马自尊自傲,满足于自身眼前的处境,对将来的一切都很茫然,他不去想,也不愿去做,所以他从来就不曾改变过。
小马热爱祖国,试图想着去改变,却又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让祖国变强,只一味的拥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一直生活在英国,而作为贫穷国度的中国人,他们在异国,经常遭受到英国人的羞辱。
只因国家的羸弱,国人便被诬蔑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卑鄙的人,那些大鼻子的英国人见了黄皮肤的中国人,都会拉长了脸,一副不屑一顾的鄙夷嘴脸。
马家父子就这样在外国人的冷嘲热讽中艰难过日。
马家父子的遭遇让人觉得可笑的同时更多的还是悲哀,一个民族的深深的悲凉,一个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的华夏竟存有丑陋的奴性和陈腐的观念,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而自己,却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还在夜郎自大中昏昏欲睡,致使中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而落后就注定要挨打,国人也注定要受尽别人的冷眼与欺凌。
“民”与“国”本是一体,强国无弱民,弱国之下无强民。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东亚病夫”的称号让国人卑躬屈膝地承受了半个多世纪,面对这种屈辱,老舍用自己的笔给予了深刻的揭露,意在警醒国人。
《二马》的故事结束了,但却让我深深的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中国的少年要用知识的力量改变国运,让祖国变得富强,展示我泱泱大国的雄风。
而此刻的我,有幸生活在强大后的中国,感受着扬眉吐气的骄傲,但我不会忘记祖国曾受过的屈辱,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维护我华夏国威。
老舍《二马》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近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老舍《二马》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近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国伦理文化作比较, 从文化的角度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
《二马》中的文化思考是积极的、深刻的和富有启发性的。
关键词:二马; 老舍; 中西方文化; 比较;老舍是一位勤于思考而又善于比较的爱国作家。
20世纪20年代, 他有幸置身于西方、经济与文化中心的英国伦敦, 中西方的巨大差距, 深深刺激了东方游子的敏感神经。
他在比较中思索, 他在文化的层面挖掘被原因。
在小说《二马》中, 描写中国人在西方世界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场面与情节很多。
没有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到伦敦的时候, 总要到中国城去看一眼, 为是找些写小说, 日记, 新闻的材料。
中国城要是住着二十个中国人, 他们的记载上一定是五千;而且这五千黄脸鬼是个个抽大烟, 私运军火, 害死人把尸首往床底下藏, 强妇女不问老少, 和作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
老舍通过小说《二马》客观、真实而又艺术的展示了异域的歧视。
作为文人的老舍, 在愤怒的同时他努力挖掘与深思异域华人被歧视的原因。
当时的西方世界, 已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 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而当时的中国, 还处于半地半封建社会, 虽有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是社会的主流。
相比较于西方世界, 各方面人才的缺乏非常明显。
没有一个惊动世界的科学家、文学家、探险家, 你想想, 人家怎能看得起咱们!老舍经过分析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陈旧萎靡的封建伦理文化使然。
老舍将病态的旧的国民性浓缩于老马身上加以集中表现。
马则仁先生是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
小说这样表述一点都不为过。
他深受中国封建传统伦理文化的教育与浸染, 当他来到伦敦并与那里的人朝夕相处时, 性格与文化的迥异必然有矛盾与冲突。
具体的表现有:视时间如金钱与伦敦第一闲人;讲科学与信迷信;民族意识很强与国家观念极弱;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与安于现状、混日子的无为态度;重商主义、人人平等与艳羡做官等。
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

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在《二马》中,老舍对欧洲文化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欧洲文化主要是作为反思和批判中国文化的参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老舍批判的对象。
从根本上讲,这种矛盾性与东方主义对老舍的复杂影响有关。
1924年,老舍留学英国,几年的英国生活,使他对中西文化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由此创作了《二马》。
关于这部小说,研究者多关注老舍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以及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对“国民性”的探索,但忽视了的一个问题就是:老舍深受欧洲东方学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有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
这种忽视使得研究者对老舍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困惑、矛盾,以及痛苦的选择的关注还不够。
一、中国人背后的欧洲“镜子”拉康在论述人的自我意识时提出了著名的“镜子理论”,即人是受镜子里的影像启发而开始认识到自身。
“镜子理论”说明人的自我意识不自足时,必须借助于他人的眼光才能认识自己。
在老舍看来,《二马》中先进的欧洲文化就如同一面镜子,一面照出守旧中国人老马的愚陋和麻木;一面照出年轻一代小马、李子荣的活力和生气。
在老派中国市民马则仁眼中,英国文化是典型的异国文化。
“异”有些是“异国风情”,“‘异’也表示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地点等。
”①老马因袭着传统文化的重负,缺乏竞争意识,追求闲适生活。
在他看来,英国人就是不懂得生活的乐趣,不近人情。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也很能显示英国人与老马的区别。
伊牧师劝老马写一本东西文化比较的书,老马回答说:“快50岁的人啦,还受那份累!”伊牧师听了很吃惊,很诚恳地对他说: “我的好朋友!你50啦?我60多了!萧伯纳70多了,还一个劲儿写书呢!我问你,你看见过几个英国老头子不做事?人到50就养老,世界上的事都交给谁做呀!”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与他们激烈竞争的社会有关,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浮士德、鲁滨逊等不断探索和追求为特征的文学形象就是欧洲文化性格的艺术反映。
《二马》读书笔记

《二马》读书笔记《二马》是老舍的一部早期小说,以其在文学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而广受赞誉。
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个身处异国的中国人——马威和马则仁——在英国伦敦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与英国社会的种种冲突和融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这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文化差异的环境。
马威和马则仁作为中国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英国人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深入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层面。
马威是一个年轻、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渴望在异国他乡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英国社会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他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种族歧视等。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努力适应环境,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最终赢得了英国人的尊重和友谊。
与马威不同,马则仁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士大夫,他思想保守,注重礼节,恪守传统。
在英国生活期间,他无法适应异国文化,对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感到陌生和不解。
他的种种行为和言论常常引起英国人的误解和嘲笑,使他深感屈辱和孤独。
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老舍巧妙地揭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在异国他乡生活,不仅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更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异国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我也被老舍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人物描绘所吸引。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他也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可读性。
总之,《二马》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更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7-03 15:37:00 ] 作者:梅启波编辑:
studa090420
-
关键词:《二马》东方主义自我东方主义
摘要:在《二马》中,老舍对欧洲文化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欧洲文化主要是作为反思和批判中国文化的参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老舍批判的对象。
从根本上讲,这种矛盾性与东方主义对老舍的复杂影响有关。
1924年,老舍留学英国,几年的英国生活,使他对中西文化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由此创作了《二马》。
关于这部小说,研究者多关注老舍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以及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对“国民性”的探索,但忽视了的一个问题就是:老舍深受欧洲东方学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有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
这种忽视使得研究者对老舍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困惑、矛盾,以及痛苦的选择的关注还不够。
一、中国人背后的欧洲“镜子”
拉康在论述人的自我意识时提出了著名的“镜子理论”,即人是受镜子里的影像启发而开始认识到自身。
“镜子理论”说明人的自我意识不自足时,必须借助于他人的眼光才能认识自己。
在老舍看来,《二马》中先进的欧洲文化就如同一面镜子,一面照出守旧中国人老马的愚陋和麻木;一面照出年轻一代小马、李子荣的活力和生气。
在老派中国市民马则仁眼中,英国文化是典型的异国文化。
“异”有些是“异国风情”,“‘异’也表示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地点等。
”①老马因袭着传统文化的重负,缺乏竞争意识,追求闲适生活。
在他看来,英国人就是不懂得生活的乐趣,不近人情。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也很能显示英国人与老马的区别。
伊牧师劝老马写一本东西文化比较的书,老马回答说:“快50岁的人啦,还受那份累!”伊牧师听了很吃惊,很诚恳地对他说:“我的好朋友!你50啦?我60多了!萧伯纳70多了,还一个劲儿写书呢!我问你,你看见过几个英国老头子不做事?人到50就养老,世界上的事都交给谁做呀!”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与他们激烈竞争的社会有关,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浮士德、鲁滨逊等不断探索和追求为特征的文学形象就是欧洲文化性格的艺术反映。
老舍正是通过中西国民的对比,揶揄中国人身上的弱点。
李子荣和小马身上,全然不见老马身上的毛病,他们有欧洲文化中务实、认真、独立等特性。
或者说,老舍心中的理想市民是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的,是“英国化了的中国人”。
李子荣的做事干练、忠于职守,热情诚恳,求实进取等文化品格,恰合老舍对英国人是“很好的公民式办事人”的认识。
到上世纪30年代老舍所极力推崇的也仍是英国人的这种“公民式办事人”精神,“他们该办什么就办什么,不必你去套交情,他们不因私交而改变做事情应有的态度”,所以“你可以永远不与他们交朋友……但你一定拿他当个很好的公民或办事人”。
这使老舍“不能不佩服他们”②。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老马的揶揄、对李子荣与小马的推崇,标准都来自欧洲文化这面镜子。
二、老舍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东方主义”的概念来自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萨义德(Edward ·W·Said),他赋予该词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关于东方的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以东西方相区分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及西方对东方进行描述、殖民、统治的一种权力话语。
③
老舍最初写《二马》就是为了驳斥当时欧洲人把中国人写成“一种奇怪可笑的动物”。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想象”,特别是那种东方主义激发了老舍的创作冲动。
他看到一些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中国城找写小说、日记和新闻的材料,这些报道把中国人都写成“抽大烟,私运军火,害死人后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强奸妇女不问老少,和作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④。
这完全是皮尔逊(CharlesH.Pearson,1830—1894)“黄祸论”的翻版。
然后作小说的,写戏剧的,作电影的都按照这种传说来描写中国,而看戏,看电影,念小说的姑娘、小孩、老太太、英国皇帝都把这些都记在脑子里,“于是中国人已经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
”⑤这说明老舍在英国也意识到“身份是他人赋予自身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权力话语。
他认识到欧洲人将这种对中国人的看法“知识化”、“真理化”,显示了文化霸权所具有的令人生畏的结构力量。
老舍参观大英博物馆时候,看到展览的印度等东方民族的文物时候就感叹过,帝国主义其实真的不简单,灭了别人的国家,还把别人的东西搬到自己国家来研究。
所以他也明白帝国主义其实也是有东方学知识谱系的支撑。
老舍对欧洲人这种东方主义自觉的同时,还特别批判了英国人严重的殖民意识和欧洲中心主义思想。
伊牧师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是一名中国通,“他真爱中国,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地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他含着热泪告诉上帝:中国要不叫英国管起来,这群黄脸黑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
”《二马》中,小马在保罗先无礼挑衅时奋勇反击。
伊太太不能忍受,“她动了怒,完全是因为马威——一个中国男孩——敢和保罗打架。
一个英国人睁开眼,他或她,看世界都在脚下:香港、印度、埃及、非洲……都是他或她的属地,她不但自己要骄傲,她也要别的民族承认自己确乎是比英国人低下多少倍”。
老舍通过对一个英国家庭主妇的描绘,写尽了欧洲人的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
心态。
应该说老舍对东方主义批判是深刻的,但他又不可能完全摆脱东方学那种无所不在的影响。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三、老舍与自我东方主义
自我东方主义是德里克(Arif ·Dirlik)对萨义德东方学的进一步发展。
它是指欧洲东方主义的认知和方法在二十世纪已经成为了东方“自我形象的构成”和身份认同的依据。
或者说是指“东方文化身份的作家,以西方想象自己的方式来想象自己、创造自己,从自己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或者差异里去肯定自我和确认自我,在跨文化传播中进行‘自我再现’,而这种‘自我再现’往往与西方论述东方的刻板印象,或固定形象,也就是形象学所说的‘套话’发生吻合,形成了与西方口味相同的‘共谋’关系”⑥。
老舍曾说过他的写作目的是要表现“中国人与英国人不同之处”,而且他强调“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可是我更注意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⑦。
虽然与“五四”文化精英对西方文化的单纯膜拜有所不同,老舍也有意识地批判了欧洲文化的弊端,但从基本思想上,或者说小说表现“中国人与英国人不同之处”的立足点看,《二马》没有摆脱“五四”时期那种东西方比较的思维。
在小说中,英国是一个近代的工商社会,重法理;而中国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重礼俗人情。
从形象学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平行比较,而这种比较从根本上讲还是重复着欧洲东方学的“套话”。
早期欧洲东方学往往将中西文化做简单比较,这对“五四”中国知识分子也有影响,让中国知识分子以欧洲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传统:即从社会进化论的原则出发,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中国要发展就必须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东方主义。
老舍深受“五四”文化影响,而留学又在欧洲文化中心的伦敦,处于那种东方学深厚的伦敦大学,他不可能不受东方主义渗透影响,写作中的那种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是完全不自觉的。
小说中老舍对英国文化的赞赏表露无遗,老舍塑造的小马等新人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英国人的标准来塑造的。
关于李子荣这个人物,老舍说:“那时在国外读书的,身处异域,自然极爱祖国;再加上看着外国国民如何对国家的事尽职责,也自然使自己想做个好国民,好像一个中国人能像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理想了。
”⑧可见,老舍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欧洲东方学的方式来想象和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
总之,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老舍的认知结构等形成制约,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
这种矛盾思想使老舍一直在东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之间做痛苦的斗争,这在老舍后来的创作,诸如《猫城记》等作品中有突出表现。
① [德]顾彬:《关于“异”的研究》,曹卫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老舍:《英国人》,《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③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页。
④老舍:《二马》,《老舍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09页。
⑤老舍:《二马》,《老舍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09页。
⑥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9页。
⑦老舍:《我怎样写〈二马〉》,《老舍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⑧老舍:《我怎样写〈二马〉》,《老舍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