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7.23《古诗二首—示儿》教案(湘教版五年级下)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示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示儿》两首诗。

1.2理解并掌握诗句的意思。

1.3学会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2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并背诵《示儿》两首诗。

1.2理解并掌握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示儿》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1.2学生分享对诗人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示儿》两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示儿》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1.1学生举例说明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1.2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进行鉴赏。

4.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5.课堂小结5.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6.作业布置6.1学生背诵《示儿》两首诗。

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陆游和《示儿》两首诗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陆游的了解,如他的生平、诗歌创作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示儿》两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3.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示儿》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a.学生举例说明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b.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示儿》 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

《示儿》 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

《示儿》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了解陆游1.创设情境导入图上画着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她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把他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语气交代最后的遗嘱。

他这份遗嘱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示儿(板书是示儿)。

床榻上,这位老人正是这首诗的作者陆游。

(板书陆游)。

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作者同学们,示儿是陆游留给儿子最后的话,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学生资料分享,老师分享。

二、初学古诗,明诗意1.同学们,刚才有同学说陆游是一位多产的诗人,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陆游的大家风采。

课件出示陆游爱国诗句,配乐引读同学们读了陆游的名句,你觉得陆游是怎样的人?预设爱国的人。

读着陆游的爱国名言,让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热血澎湃。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脚步来看看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遗言究竟是什么?2.学生自由读古诗(1)请同学们拿出课本,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做到老师的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古诗.2.注意停顿,读出节奏,3.对照右侧注释了解古诗大意)接下来谁愿意展示阅读成果指名读(2)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再读三、再读古诗,悟诗情1、学习第一句古诗:死去元知万事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古诗,课件出示第一句古诗:死去元知万事空。

请问这个“空”作何解释?学生回答。

老师不禁想问,那么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呢?学生回答(权势地位,名利,金钱等)。

2.学习第二句古诗:但悲不见九州同师总结过渡:是啊,人死了,金钱地位权势这些身外之物都会没有了,陆游知道吗?学生回答(知道),请问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陆游知道呢?请用诗句回答。

诗句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心情?( 悲)那么不在乎身外之物的陆游他在悲伤什么呢?学生用诗句告诉回答。

(板书悲不见九州同)3.出示其他古诗,对比朗读早在陆游出生第二年,她就和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他临终之际,却仍未见到祖国统一,他能不悲吗?谁能读出陆游的悲?指名学生读。

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在这幅图中,这可能是哪里?这里发生了什么?生回答。

五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案一、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根底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才能训练点: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浸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法:创设情景,以读促讲。

〔二〕学法:自学讨论,合作探究。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二〕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方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畅谈陆游。

1.〔出示课件,激情导入〕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想到金兵践踏中原,想到山河仍然破碎,在即将分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2.同学们,关于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陆游简介,看后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3.小结:关于陆游,我们确实有太多的话要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倾听他感人的心声,感悟她伟大的人格。

〔课件出示全诗,齐读诗题目,指明说题目意思。

〕〔二〕、研读《示儿》,感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初步体会诗人悲凉心境。

3、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诗的前两句。

〔1〕借助文中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的前两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找出诗人悲伤的原因。

〔板书:悲不见九州同〕〔3〕体验感情。

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老师描绘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示儿》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示儿》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会写“祭、乃”2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示儿》。

能结合资料,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学习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悲”与“盼”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难点:本课《示儿》围绕一个“悲”字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如何理解体会作者的“悲”,需让学生学会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

教师需使用希沃白板里的语文学科工具,结合视频、图片等直观性教学资源,使学生们能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这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贯穿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朗诵技巧后,教师利用希沃白板里的语文学科工具,通过欣赏范读,配乐朗诵,诵读比赛,学生点评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悲情,感受其浓浓的爱国情怀,产生共鸣。

合作交流法:结合收集的资料,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作者一生的悲苦,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

希沃白板在教学中的体现:利用蒙层工具,猜谜引出作者,引出诗题;利用学科工具里的汉字,让学生理解“祭”字的含义,笔画顺序;利用学科工具里的古诗词范读和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利用计时器,帮助学生控制好自由探究时间;利用触发工具,实现图片的展示和消失,方便课上对知识点的讲解;利用放大镜,帮助学生观察图片,更好理解诗歌内涵;利用课堂活动里的“选词填空”和“判断对错”,对课堂进行有趣味性的练习巩固,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环节。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第四单元的学习,谁先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主题?从作家艾青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指名回答问题,引出爱国主题。

《示儿》课教案设计

《示儿》课教案设计

《示儿》优质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示儿》,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者生平、诗歌背景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示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示儿》,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诗歌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示范等方法进行教学。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陆游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入《示儿》这首诗。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示儿》,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4.4 讲解示范: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讲解,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4.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并默写《示儿》。

5.3 调查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思考如何尊敬和关爱他们,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观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6.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应用能力。

6.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调查报告,全面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湘教语文五下《23古诗二首示儿》[伍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湘教语文五下《23古诗二首示儿》[伍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

过程与方法: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2、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学生在情境中以陆游子孙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话;联系今天祖国还没统一,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3重点难点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4教学过程4.1 出示诗句:(齐读)。

位卑未敢忘忧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你知道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吗?生:表现爱国主义感情的。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现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歌。

一.读题,介绍作者导入1.板书课题:示儿2.师:谁来把课题读一读?3.师:谁知道图中的老人是谁?他处于怎样的境况?谁了解陆游,简单的说一说。

4.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他临终那夜交待儿子的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打开书,一起去了解陆游临终最后的遗嘱。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示儿》篇1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祭"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4、入情入境,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情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设计特色: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多形式朗读,在深层次对话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背诵古诗教学准备:1、收集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课件。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二、读题,解题,了解诗人1、教师:同学们,800年前,在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点点细雨在哭泣,一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给自己的儿女们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板书课题。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4、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提起陆游大家一点儿也不陌生,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学生说完后,课件出示[陆游简介]。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过渡:陆游在临终之际对儿女们交待了什么?让我们来听一听。

[播放录音]1、我会读。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读,其余学生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4)、齐读。

2、我会认学习生字"祭"。

读字音,记字形,说字义,会运用。

四、交流学法,自主学习(一)、回忆学法。

1、交流学法。

小学阶段咱们已经学习了近60首古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相信你一定积累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老师想听听。

2、学生介绍学法。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学习古诗四步法。

课件出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二)、自学古诗后小组内解疑。

(三)、汇报交流。

1、说:你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说得不确切的,其他的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2、疑:你还有什么疑惑?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帮帮你。

《示儿》优秀教案

《示儿》优秀教案

《示儿》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示儿》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示儿》优秀教案1一、读通顺、背诵全诗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

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

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祭(jì):祭祀。

乃(nǎi):你,你的。

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四、感悟诗情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示儿》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教学分析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交流资料师:看老师写个名字(板书:陆游)你对他了解多少?生1: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创作诗作九千三百首之多.生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生3: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师:他在你心中是个怎么样的人?(媒体播放诗人晚年画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陆游?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在临终前作了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

(板书:示儿)这也是他临终前的绝笔诗。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生:“示儿”就是给儿子看师: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生:叫遗书师:人们在临死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写财产的分配等……师;那陆游写了什么?请看……大屏幕出示《示儿》配乐放录音二、自由朗读,自悟诗情1.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再来读读全诗,要求从题目开始,一行一行往下读,同时思师:这次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回答)问:你怎么读懂的?(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你很会学以致用,看注释的确是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看屏幕上的全诗,一起疏通诗意)2.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

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

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3.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6.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三、设置情境,深情读诗1.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的眼前又时常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

2)仞:古时八尺为仞。

岳:高大的山。

3)遗民:沦陷区的人民;4)胡尘:胡人骑马时扬起的灰尘,比喻金兵占领的领土2.师:读着这样的诗句,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画面吗?(播放影象资料)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师:哪里让你有如此的感受,你读读;还有吗?生2:我的眼前是那些居无定所的百姓,小孩子哭着要吃的,而我们的大人也没有吃的好给。

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在了妇女的身上,随即穿来凄凉的哭声……生3: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

师:真是血淋淋的场面啊。

你是从哪句诗浮现这样的画面?读读师: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的军队来解救。

还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一盼,盼了几年啊?生A:一年生B:两年,十年?师:整整六十五年啊,同学们,六十五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受多少折磨啊!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苦痛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血泪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生:悲伤师:看到百姓受到这样的折磨,陆游还仅仅是悲伤吗?生:悲痛师:是啊,陆游这时的心情那是悲痛啊。

读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不光是为自己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悲哀,还有为这些百姓而悲痛,谁来读读这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师过渡: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当他脑海中出现这样的片段时,他的“悲”,又该怎么去理解呢?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1)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栈、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2.师:这时的陆游是悲哀吗?是悲痛吗?是什么了?生:高兴师引导: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生:王师的身上。

师:那么你再读读这诗,你所看到的王师在做什么?想到这个的陆游心情还是高兴吗?(学生连忙摇头)小手再次举高生:这时的陆游很悲愤师:你从那看出来陆游一想到王师,一想到南宋的权贵们会悲愤?生:因为当时的大臣们,朝廷权贵们在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生:“西湖歌舞几时休?”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停息过;师:还有吗?还有别的补充吗?生:他们一直在饮酒作乐,喝得嘴熏熏的,连自己的都城都要分不清了师: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教师适当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师:是啊,就知道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这你此时有什么感受?生:真让人感到愤怒,连百姓们的苦他们都不顾……师:那你来质问他们一番,[请生读]谁也想来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指名读师:面对这些成天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苟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3.师: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啊,你能读好这种悲愤吗?(读好前两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1名读评价: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陆游的愤怒了吗?再指1名读,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齐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师: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但悲不见九州同2.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但悲不见九州同3.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但悲不见九州同4.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哀,是悲痛,是悲愤,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5.师过渡: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

但是此时的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王师的身上,这都是源于他的那颗拳拳的爱国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揣摩表情,沉重读诗师:王师北定中原日,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一天?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再或许更长的时间。

不管多少年,我们的陆游,我们的爱国诗人会在地下一直等着这喜讯。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一名学生读评价:这是陆游最后的希望啊!他一再叮嘱儿子,一再叮嘱!你来读!再指一名读评价:读出了陆游当时的那份急切!我们一起来——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又一年,非只一年,蹉跎一年,更须几年?华夏几回叹!(课件播放)齐读师:看着全诗,如果让你把全诗浓缩成一个字的话,你会选择哪个?读了古诗,你的眼里你的心中也冰冷的沉重地停留着一个字,那又会是什么?(悲)(课件着重)悲从何来?(不见九州同)师:在诗人弥留之际,”不见九州同”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对朝廷不思收复失地也充满愤恨,充满了失望,可诗人心中还心存一丝希望,他在希望——(生读:王师……)1210年初,这位85岁高龄的爱国老人,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和无限忧国忧民的悲愤与世长辞了.在他瞑目之前,那顽强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发直抒胸臆的吟唱,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

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

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揭示网站)(下课)六、整合点诊断:1.展示一幅陆游晚年的苍老肖像,为整堂课奠定一种基调—悲凉.借学生汇报的资料,把一个才华横溢、热情豪迈、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爱国诗人留在学生脑中,然后出示陆游晚年的苍老肖像,与刚才的感觉冲击,震撼学生的心灵,把一份悲凉沉积在学生心中。

2.课件着重“悲”,并选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唤起学生内心的体验,理解诗人的——悲愤.我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