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圆明园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圆明园路,总面积为350公顷。
圆明园的建设始于1709年,经历了多位清朝皇帝的兴建和改造,最终形成了一个集园林、宫殿、寺庙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
在19世纪,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并焚毁了圆明园,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巨大伤痛。
此后,圆明园一直处于废墟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重建和修复工作。
目前,圆明园已经恢复了一些建筑和景观,如大水法、七十二景、石舫、万春亭等,但仍然有很多建筑和景观尚未恢复。
圆明园现在是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旅游景区。
从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来看,圆明园反映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建设和演变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象征性地标。
圆明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体现了中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伤痛的反思和纪念。
圆明园的前世今生简介

圆明园的前世今生简介摘要:一、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二、圆明园的建造过程三、圆明园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四、圆明园的毁灭与保护五、圆明园的现代意义正文:圆明园的前世今生简介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清朝时期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圆明园的建造历经了多位皇帝的精心打造,成为了一个中西合璧、规模宏大的园林。
然而,在历史上,圆明园也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如今的圆明园已经成为了一个遗址公园,供后人凭吊和反思。
一、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这里是明朝皇帝的狩猎场。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对圆明园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改造,使其成为了一个集宫殿、园林、景观于一体的皇家园林。
二、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历时150 多年,由多位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和工匠共同参与。
在建造过程中,不仅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技艺,还引进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使得圆明园成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园林。
三、圆明园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圆明园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国古代园林的典雅和精致,又有西方建筑的大气和壮丽。
园内共有100 多个景点,包括宫殿、园林、湖泊、山丘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有“万园之园”、“西洋楼”等。
四、圆明园的毁灭与保护1860 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园内的建筑、园林和文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此后,圆明园逐渐衰败,成为了一个废墟。
为了保护圆明园遗址,中国政府在20 世纪80 年代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五、圆明园的现代意义圆明园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遗产。
圆明园的毁灭,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惜和平。
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的资料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郊,原为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圆明园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精致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本文将为您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传承。
一、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建设始于清康熙年间,雍正时期继续扩建,直到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
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500余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以华丽的建筑、精心设计的园林和丰富的艺术收藏而闻名。
二、建筑特色1. 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圆明园的建筑风格独特,将中式和西式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园内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2. 精致的园林景观:圆明园借鉴了中国南方园林的优秀传统,融合了北方园林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园内有湖泊、山川、亭台楼阁等各种景观,构成了一幅宛如画卷的景色。
3. 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圆明园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艺术品,包括陶瓷、书画、雕塑等各种形式。
这些文物艺术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三、文化传承1. 清代皇家文化的传承: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体现了清朝皇家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园内的建筑、景观和文物艺术品都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风采,对后世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圆明园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西式建筑和艺术品的引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圆明园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见证,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3. 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19世纪的战火中,圆明园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珍贵文物艺术品被洗劫一空。
但是,圆明园的文化价值依然深远,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圆明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以保护这段珍贵的文化遗产,并通过举办展览和研究活动,传承圆明园的文化。
综上所述,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精致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享有盛誉。
圆明园的历史介绍资料

圆明园的历史介绍资料一、圆明园的兴建1. 建造背景-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的赐园。
当时清朝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统治者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营建大型皇家园林。
2. 早期建设(康熙 - 雍正时期)- 康熙年间开始建造,圆明园的基址是在明代皇亲国戚的故园基础上改造的。
雍正帝即位后,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他将圆明园打造成为自己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增建了正大光明殿等诸多宫殿建筑,使得圆明园开始具备皇家园林和宫廷理政场所的双重功能。
3. 鼎盛发展(乾隆时期)- 乾隆帝对圆明园更是大力扩建。
他六下江南,将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的特色融入圆明园的建设中。
例如,圆明园中的狮子林就是仿照苏州的狮子林而建。
乾隆时期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北方园林的宏伟壮观,又有江南园林的婉约秀丽。
这一时期圆明园的规模和建筑艺术达到了鼎盛。
园内有众多的宫殿楼阁、亭台水榭、园林景观等,还收藏了大量的奇珍异宝、书画古玩。
- 除圆明园本园外,还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为万春园),通称圆明园三园。
三园的布局巧妙,圆明园以水为主题,水面广阔,各个岛屿通过桥梁和堤岸相连;长春园以欧式建筑和园林景观为特色;绮春园则以自然山水和小型园林组合为胜。
二、圆明园的辉煌1. 建筑艺术- 风格多样- 圆明园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
有中式传统的宫殿建筑,如正大光明殿,采用了典型的中国皇家建筑布局,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的威严。
还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建筑,像圆明园中的安澜园,以水巷、小桥、亭台等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柔美意境。
长春园中的西洋楼景区则是欧式建筑风格,如大水法、谐奇趣等建筑,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等参与设计,这些建筑采用了大理石、青铜等材料,具有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元素,如拱券、柱式、喷泉等,是中西方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融合的典范。
- 布局精妙- 圆明园的整体布局以山水为骨架。
圆明园历史背景简介50字

圆明园历史背景简介50字圆明园是清代乾隆皇帝在北京郊外建造的一座皇家园林,由于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美而闻名于世。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清朝统治下的国家状况:圆明园的建造发生在清朝乾隆时期,当时清朝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疆域广阔。
乾隆皇帝统治期间,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2. 文化交流的背景:乾隆皇帝对外交往十分重视,他不仅有限度地放松了对外贸易的限制,还派遣使臣到许多国家进行外交和文化交流。
这为乾隆皇帝将世界各地文化元素引入圆明园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条件。
3. 乾隆皇帝的个人爱好:乾隆皇帝酷爱文化艺术,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鉴能力。
他喜欢收集各种珍玩,并亲自参与园林设计,致力于创造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皇家园林。
四. 竞争与辞退:圆明园的并不是乾隆皇帝的首选设计者,最初他聘请的园林设计师是意大利传教士、艺术家钟爱的西洋风格,然而,乾隆改变了主意,并选择了被称为“圆明园三大园林家”的乔致庸、曹士杰和赵士穉来设计园林,引入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
五. 圆明园的建设过程:乾隆皇帝批准了圆明园的建设计划,并亲自指导了建设过程。
圆明园的建设耗时15年,期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工匠和建筑师都被动员参与其中。
六. 外来文化的融合:圆明园的建筑设计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不仅吸取了西方建筑的对称性和空间感,还融入了汉族传统园林的风格。
园中有仿照欧洲宫殿建造的西洋楼阁,也有充满中国传统风格的亭台楼阁。
七. 圆明园的帝王意义:圆明园是乾隆皇帝作为帝王的象征性建筑,它体现了皇帝的权力和荣耀。
整个园林及其中的宫殿、广场等建筑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参考内容:1. 陈晦著,《乾隆圆明园与中西交流》,《世界华人学会联合会通讯》(2011年第02期)2. 李振霞著,《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转型与演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 杨百酉著,《北京圆明园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 汤健安著,《圆明园》(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5. 王长城著,《圆明园——中国最浩瀚的帝王花园》(中华书局,2010年)。
圆明园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圆明园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又称圆明三园。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清王朝政治经济最鼎盛时期,又见证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说一座圆明园就是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
圆明园的资料和历史背景:圆明园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
然后雍正在原赐园加以拓展,后来。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形成了圆明三园。
后又经雍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不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后来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使圆明园最后变成了遗址。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圆明园,又称圆明园公园,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然而,在19世纪末,圆明园被彻底毁灭,成为中华民族的耻辱和痛惜。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和政治等方面介绍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
一、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建造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三代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修建和改造,历时150余年。
圆明园的建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了大量的珍稀木材、玉石、绘画和瓷器等材料。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和欧洲古典园林的特点,被誉为“万园之园”。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占领了圆明园。
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和破坏。
随后,圆明园又被八国联军再次洗劫,最终被彻底毁灭。
二、文化价值圆明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圆明园内有众多的古建筑、古桥梁、古石雕、古瓷器等文物,以及大量的书籍、字画和典籍。
这些文物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三、艺术价值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圆明园内的建筑和景点众多,包括大水法、长廊、石舫、十二生肖等著名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四、政治价值圆明园的毁灭也反映了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国家的衰落。
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代表着清朝政府的形象和地位。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洗劫,最终被彻底毁灭。
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耻辱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痛和遗憾。
五、现状及保护目前,圆明园已经成为一个遗址公园,并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圆明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精美和华丽,但是它仍然保留着一些历史和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在圆明园内欣赏到一些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包括大水法、长廊、残垣断壁等。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的伤痛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的伤痛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群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然而,不幸的是,圆明园在历史的洪流中遭受了被毁的命运,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本文将深入探讨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对人们心灵的伤痛。
一、历史背景圆明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
它集合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融汇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堪称园林艺术的典范。
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遭遇了一系列的外来侵略,国力衰败,政局动荡。
二、毁灭的过程1. 第一次毁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56年至1860年间,英法联军对中国进行霸权侵略,圆明园成为他们对中国抗击的象征。
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了北京城,他们将圆明园当作掠夺的目标。
在兵火焚烧下,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洗劫一空,无数的园林建筑化为灰烬。
中国人民流传着“烧圆明”的悲愤之声。
2. 第二次毁灭:列强侵略下的蹂躏不久之后,列强势力更加猖獗,中国遭受了更多的侵略,圆明园再度成为他们利欲熏心的对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洗劫圆明园,掠夺文物,摧毁园内建筑。
圆明园的毁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民,他们在悲恸中审视着国家的薄弱与未来的命运。
三、心灵的伤痛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深的心灵伤痛,它代表了国家的屈辱与无助,也是对尊严与文化的践踏。
中国人民深深感受到了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对殖民主义的强烈反感。
圆明园被毁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人民决心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追求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然而,历史无法逆转,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了永远的痛点。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过去的屈辱,努力通过发展国家实力,保护文化遗产,将历史的伤痛化作强大的力量,继续前行。
结语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疤,它见证了中国的屈辱与悲痛。
然而,这段历史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成就被普遍认为既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
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
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
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
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
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
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
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
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
"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
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
"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
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
"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
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
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
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
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
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
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997年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声称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下令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的焚毁原因不同人士持有不同观点,中国官方史学界的说法是英法联军为掩盖其野蛮劫掠而放火灭迹。
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清朝长期不遵守西方奉行的外交礼仪,自乾隆年间起,对西方各国君主及其使臣蔑视和不平等对待,持此看法的著作有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的《鸦片战争》。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
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直落巷衢。
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
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860年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
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
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
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迫于压力,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
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这样,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霸占了九龙司和北部的大片领土,索要到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并且大大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控制和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侵略。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耘堂、慎修思永、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瑶台、万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林渊锦镜、海岳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界、正觉寺等建筑。
残存建筑多已年久失修。
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奉养两宫(慈安、慈禧)太后的居所。
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
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
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
圆明园仍属皇家禁苑,管理事务大臣及以下官员职务都有保留。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帝再次逃亡。
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溃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
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兵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
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
经过这次洗劫,历经同治、光绪两朝修葺部分也荡然无存了。
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撤了圆明园的部分官员。
清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里,圆明园遗址残料继续受到劫掠。
园内的方砖、条石、石料、汉白玉雕刻、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将士碑。
抗日战争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1950年,周恩来曾指示: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可修复。
曾计划将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定址于此,但1960年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余城墙及地基、万春园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
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遗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尤其以绮春园被占用破坏的最严重。
袁腾飞曾发表评论:“英法联军是焚、抢,圆明园可没毁。
你看1870年的圆明园照片,尤其是西洋的建筑还在,圆明园经历了三劫,火劫、石劫、土劫。
火劫就是英法联军用火烧的,石劫就是那些达官贵人从里面拉石料,华表什么的,土劫是老百姓从里面拉土,围湖造田,这三劫彻底毁了圆明园,联军是第一劫,而且联军抢的同时,本国人也在抢,这皇上家的,不抢白不抢。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