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音乐

合集下载

音乐与建筑

音乐与建筑

音乐与建筑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象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

”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

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

虽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

这种由音乐语言及其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具体的相互关系,组成方式,就是音乐的结构。

如:巴罗克建筑以装饰上光怪离奇,来激发着绚烂夺目的珠光宝气;利用透视所产生的幻觉来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运用建筑上的凹凸、起伏、光影变化、明暗对比等手法,使建筑富于动感,产生戏剧性的离奇气氛。

同巴洛克建筑一样,巴洛克音乐追求一种幻想、绘画式的手法,运用阶梯式的力度变化、无穷动的音乐旋律、复杂的复调风格、疯狂的感情倾诉等来夸张细部情感,使表情丰富,形成音乐的戏剧性起伏。

打破传统音乐的哪种典型美形式。

由于音乐音响的造型性功能,使得音乐美的最直接的体现在音乐的形式特征上,他体现了人类艺术上的形式美法则。

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建筑是一种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

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

中世纪那种尖顶的哥特式建筑,引导人们向天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盛行那种圆顶的建筑,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不叫人们向上帝看,而是向人间看。

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问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

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

浅谈音乐与建筑之间的互通关系

浅谈音乐与建筑之间的互通关系

浅谈音乐与建筑之间的互通关系音乐与建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通关系。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组合创作出来的艺术形式,而建筑是通过空间和结构的组合创作出来的艺术形式。

虽然它们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它们都要考虑到人的感知和体验,因此存在一些共同点。

本文将探讨音乐与建筑之间的互通关系。

音乐和建筑都与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有关。

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节奏和旋律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情绪,而建筑可以通过空间的尺度、形状、布局和材料等元素来引发人的情感共鸣。

一座大教堂的高大壮观和庄严肃穆的氛围可以引发人们的崇敬和敬畏之情,而一首悲伤的音乐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忧伤和无助。

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音乐家和建筑师都需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和心理反应。

音乐和建筑都需要考虑到人的感知和体验。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和听觉的感知来被人们体验的,而建筑是通过视觉的感知和空间的体验来被人们感知的。

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音乐家和建筑师都需要考虑到人的感知器官和感知方式。

音乐家可以通过音效的运用和音乐表达的主题来引导人们的感知和体验,而建筑师可以通过空间的布局和材料的选择来引导人们的感知和体验。

无论是音乐还是建筑,都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和愉悦的体验。

音乐和建筑之间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关联。

音乐和建筑都需要考虑到结构和组织的问题。

音乐需要考虑到乐曲的结构和和声的组织,而建筑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和空间的组织。

音乐和建筑之间还可以相互启发,互相影响。

在现代音乐中,有许多作曲家受到建筑的启发,创作出了以建筑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而在建筑设计中,也可以运用音乐的元素和原则,来影响建筑物的氛围和空间感。

建筑与音乐的关系

建筑与音乐的关系

建筑与音乐的关系建筑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深度的、多方面的联系。

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表达上有着各自独特的方式,但它们在许多方面也有着共通之处。

以下是对建筑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一、音乐与建筑的共同起源建筑和音乐都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都源于人类对于表达美的渴望和对生活的体验。

建筑通过其形状、线条和结构来展现美,而音乐则通过音符、旋律和节奏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以各种形式出现,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二、建筑作为音乐的视觉呈现建筑的设计和构造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呈现出音乐的韵律和节奏。

例如,建筑物的窗户和门可以呈现出音乐的旋律和和弦,建筑的线条和形状可以表达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这种视觉与音乐的呼应关系,使得建筑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无声的音乐表现形式。

三、音乐作为建筑的氛围与情感表达在建筑中,音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从而增强建筑的空间感和情感表现力。

例如,在教堂中,管风琴的音乐可以营造出一种神圣、庄重的氛围,使得教堂的空间更加神圣和庄严。

在商业空间中,背景音乐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建筑与音乐的和谐统一建筑和音乐在许多方面都是和谐统一的。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对称性和平衡感是常见的元素,这与音乐中的和谐音程和旋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音乐中,和声和旋律的运用也能营造出一种三维空间感,这与建筑的空间感有着相似之处。

五、现代建筑与音乐的融合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音乐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例如,有些建筑物的外观会根据光照强度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就如同音乐中的变奏一样,使得建筑物的外观更加生动和有趣。

同时,现代技术也使得建筑可以“倾听”音乐,例如有些建筑物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而改变其灯光效果或者形状,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六、建筑与音乐的教育与欣赏对于许多人来说,欣赏和理解建筑与音乐需要一定的教育和文化背景。

建筑与音乐的契合个灵感源泉与设计的结合

建筑与音乐的契合个灵感源泉与设计的结合

建筑与音乐的契合个灵感源泉与设计的结合建筑与音乐的契合:灵感源泉与设计的结合音乐与建筑,看似不相关的艺术形式,却在许多方面展现出了共通之处。

在许多建筑师的设计中,音乐作为灵感源泉和设计元素的结合,为建筑注入了独特的韵律和灵性。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音乐之间的契合,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借鉴,并最终融合为一的过程。

1. 音乐和建筑的共通之处建筑与音乐作为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形态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它们都通过艺术表达出人类情感、思想和信念。

此外,音乐和建筑也都追求空间的组织、节奏与和谐。

正是这些共同特点,使得建筑和音乐可以相互借鉴、启发。

2. 音乐在建筑中的灵感源泉音乐不仅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还可以直接影响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创作态度和风格。

许多建筑师通过音乐中的旋律、韵律和情绪,来激发自己的设计灵感。

比如,建筑师可以将音乐中的节奏感融入建筑的空间布局,使得建筑本身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动感。

3. 建筑中的音乐元素借鉴音乐元素的应用,可以使建筑更富有创意和独特性。

建筑师可以通过色彩、材质、形状等元素来表达音乐中的旋律和情感。

例如,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可以运用不同色彩和材质的组合,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就像是音乐中的和声。

4. 建筑与音乐的共同探索音乐与建筑的相互借鉴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创作过程与理念上。

许多建筑师通过研究音乐的和声学、节奏学等理论,探索建筑中的空间关系和比例感。

同时,建筑也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特性,为音乐创作提供新的空间场所和体验。

音乐剧院、音乐厅等建筑空间的创造,为音乐演绎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5. 融合为一的建筑音乐正如音乐与建筑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它们也可以融合为一,成为建筑音乐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

建筑音乐结合了建筑形式和音乐元素,通过声音、灯光和建筑空间的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和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建筑与音乐的契合是一种创意的结合,灵感源泉与设计的交融。

它们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为彼此带来无限的创作灵感与可能性。

建筑与音乐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音乐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音乐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音乐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是空间与节奏的完美结合。

建筑是静态的,但它所营造的空间却充满了流动的韵律。

音乐是动态的,但它所表达的旋律却能凝固在时间之中。

建筑与音乐的和谐共生,就是要在静态与动态之间找到平衡,让空间与旋律相互辉映,共同演绎出一曲无声的交响乐。

建筑师在设计时,常常会借鉴音乐的元素,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融入到建筑的结构和布局中。

他们运用线条、色彩、比例等设计元素,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流动感的建筑空间。

这些空间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同样,音乐家也会从建筑中汲取灵感,将建筑的韵味和气质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中。

他们通过音符和旋律的组合,创造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旋律的美感,而且散发着建筑般的庄重和沉稳。

在建筑与音乐的和谐共生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空间的韵律和旋律的节奏,还能领略到两者的美学内涵。

建筑的空间美和音乐的旋律美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美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生命的气息,体验到无限的美好与愉悦。

总的来说,建筑与音乐的和谐共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

它让我们在静态的建筑中感受到动态的音乐,在动态的音乐中领略到静态的建筑。

这种美妙的结合,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想
象。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教学文稿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教学文稿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2014级电气信息类 1452345 李文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单位是时间艺术,建筑是空间艺术。

音乐能在时间中展示空间,建筑能在空间中体现时间。

当我们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音乐内容的跌宕起伏,多层的音乐结构组合,可以借着通感等心理功能呈现出一个恢弘的空间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同样,当我们漫步在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中,向上的线条与斑斓的高窗似有力的合声,一排排束柱与尖拱像强烈的节拍,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下面我将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就我个人对建筑与音乐的关系的理解,二是音乐、建筑、与现代电子科技(我的专业方向)之间的联系。

音乐与建筑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艺术,千百年来他们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两者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比如十七世纪“巴洛克建筑”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借助断檐和姿态夸张的雕像,呼应的重叠圆柱,透视感强烈的壁画等在光与影中产生的戏剧性效果,以突出宗教的神秘气氛或王室的豪华排场,而同时期的“巴洛克音乐”往往借助于支配全曲的一种始终不变的固定节拍,和明确强调重拍的富于动力的节奏,连续不断运动和扩展的旋律,以及统一的器乐色彩和相当稳定的力度以贯穿单一的感情色彩进行强调明确、强烈的情感表达。

同样的还有哥特式建筑与哥特式音乐等。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他们的和谐都与数比有关系。

音乐讲究的是音程的大小、节奏的疏密、句幅的长短以及和声、织体的层次等,只有比例合适才能让人听起来更加舒适,而建筑也是要求长度、宽度、体积符合一定的比例,满足一定的空间安排、结构层次、设计布局等才会让建筑更加稳定牢固,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满足。

他们都追求和谐、对称、均衡。

而不同的比例组合也同时就形成了音乐和建筑上不同的流派,因为数比的不同他们有着各自的风格特色。

音乐与空间:建筑与声音的互动设计

音乐与空间:建筑与声音的互动设计

音乐与空间:建筑与声音的互动设计在现代社会,音乐和建筑作为两种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影响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互动设计成为了一种新兴趋势。

音乐能够激发情感和情绪,而建筑则提供了容纳这些情感的空间。

当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到音乐元素,便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让空间活跃起来,并与使用者产生更加深层的联系。

想象一下,当你步入一座建筑,耳边响起的是专为这个空间量身定做的音乐,音乐的旋律与空间的设计相得益彰,无形中增强了你对建筑的感知。

这样的设计理念并非空中楼阁,实际上在一些博物馆、酒店甚至公共空间中已经开始实践。

通过与音乐家的合作,建筑师能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音乐如何与空间相互作用,如何通过声音的温度、节奏、强度来影响空间的氛围。

以音乐为主题的建筑不仅关注声音本身,还涉及声音与空间形态的关系。

在某些音乐厅的设计中,建筑师会精心计算并调整墙面的弧度、材料的反射性以及室内的容积,以确保音质的纯净和传播效果。

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使得每一次演出都得到最佳的声学支持,观众也因此获得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听觉享受。

除了功能性的空间设计,一些建筑师更进一步将音乐的元素融入到建筑的外观中。

他们可能会借鉴乐器的形状或者音乐波形的线条来设计建筑的外形,使建筑本身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乐器,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和谐的对话。

而在一些小型的店铺或餐厅中,音乐与空间的结合则更侧重于创造独特的品牌氛围。

精心设计的声音环境可以与室内装潢融为一体,为顾客提供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从而提升品牌形象并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音乐与空间的互动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师和音乐家的合作成果,它更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体验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声音与空间的和谐共存,试图理解二者如何互相映照、交织和增强。

这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悄然改变着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让我们在音符与砖石之间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节奏。

浅谈音乐与建筑之间的互通关系

浅谈音乐与建筑之间的互通关系

浅谈音乐与建筑之间的互通关系1. 引言1.1 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特点音乐与建筑有着许多共同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音乐与建筑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传达人类的情感与思想。

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建筑设计,都需要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将自己的灵感与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作品。

音乐与建筑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结构。

音乐有其特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规律,建筑则需要考虑空间布局、结构稳定性和美学效果。

最重要的是,音乐与建筑都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无论是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还是一座壮丽壮观的建筑,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震撼。

音乐与建筑在表现形式、规律性和感染力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共同特点,这也正是它们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原因。

1.2 音乐与建筑的联系音乐与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多个层面上相互影响和交流。

音乐和建筑都是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它们都通过结构、节奏、和谐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并且都需要艺术家通过创作来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音乐和建筑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它们共同探索的主题上。

音乐和建筑都涉及到空间感受、材料运用、审美标准等方面的问题。

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需要艺术家和观众通过感官去感知和理解。

音乐和建筑可以相互启发,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进而为我们的创作和审美带来新的灵感和视角。

2. 正文2.1 音乐与建筑中的比例关系音乐与建筑中的比例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比例是创作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作品整体的美感和和谐感。

在音乐中,比例可以体现在乐曲的结构和节奏上。

乐曲中不同音符的时长比例决定了节奏的快慢和节奏感的强弱。

同样,在建筑中,比例可以体现在建筑物的高度、宽度、长度等方面。

建筑物的比例关系决定了建筑物整体的形象和风格,影响观者的视觉体验。

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黄金分割、螺旋比例等数学原理来构建建筑物的比例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是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方面有组织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声音艺术。

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建成供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场地的一种造型艺术。

音乐与建筑均按照各自的规律和审美要求,创造出既适应人类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又符合审美需要,既有可用性又有艺术性,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时间流动与空间造型的艺术。

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19世纪中期,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声与节拍的本性》里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道出了艺术家对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理解。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说音乐虽然在时间流动中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

结构和织体按照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的规律流淌。

音乐与建筑两者都运用数比律。

音乐和建筑的和谐都来源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研究发现,各种不同音阶的高度、长度、力度都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构成的,后来他把这种发现推广到建筑上,认为建筑的和谐也与数比有关。

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建筑家都认为,如果建筑物的长度、宽度、体积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就能在视觉上产生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的美为例,具体说明了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而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等风格区别,这就仿佛乐曲中的歌颂、抒情曲和多声部的合唱一样。

这正说明了音乐与建筑都具有一种数比美。

建筑是一种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

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

”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

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它的形式的和谐同音乐的和谐有共同规律。

毕达哥拉斯测定,音乐的和谐同发声体的体积之间的一定比例有关系。

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长短有一定比例关系。

他们把这个发现推广到建筑和雕刻上,认为建筑物的和谐,也决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种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或几何方法测定的比例关系。

因此,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筑家所使用的方法相同,能把一些不表达意义的原料(声音)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组合成具有意义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形式(形象)。

又如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

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

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柱廊的重复,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曲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

许多古典音乐形式的交响乐和奏鸣曲能得以久远流传,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有那样和谐、协调,是因为它们富有美的“旋律”,体现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

那些宏伟壮丽的交响乐那样匀称完整,是因为它们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现了音乐美的特有法则。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学家阿尔柏蒂说:“宇宙永恒地运动着,在它的一切动作中贯穿着不变的类似,我们应当从音乐家那里,借用和谐的关系的一切准则。

”使建筑同音乐息息相通的莫过于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一词原来特指欧洲17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的西班牙语本意为大小各异、歪歪扭扭的珍珠,这用来形容17世纪流行在以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建筑风格是极为恰当的。

所谓巴洛克建筑确实如大小各异、歪歪扭扭的珍珠一样,在装饰上光怪离奇,散发着绚烂夺目的珠光宝气,而在建筑手法上极为强调透视感,利用透视所产生的幻觉来人为地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而且夸张建筑的凹凸、起伏变化和光影变化、明暗对比,使建筑富有动感,产生戏剧性的离奇、怪诞等气氛。

意大利圣卡罗教堂就是这种建筑的典范。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宏大的构思规模,体现出雄伟、庄重的气氛和辉煌的效果。

这种艺术风格造型大胆,而且装饰性强。

这种风格很快就影响到了文学艺术乃至音乐,“巴洛克音乐”随之风靡一时。

同巴洛克建筑一样,音乐艺术也追求幻想、绘画式的手法,夸张细部情感,使表情丰富,形成戏剧性起伏,并且着重表现音乐的强度而不惜打破形式上的完整。

因此巴洛克音乐所追求的效果不是传统音乐那种典型美及其形式所能达到的。

至于乐曲的形式结构,曲式中最小的结构——起、承、转、合(西方称陈述、巩固、发展、终结)四句方块的乐段,正是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形式相仿。

而大型乐曲,无非是由小而大,一层又一层地扩伸出去。

四乐章的交响曲,也是起一承一转一合的扩展(当然也有例外的形式结构),这四个乐章恰如四幢楼房,按前后左右组合在一起,在前面的是第一乐章,在左右是第二、三乐章,在后面的是第四乐章,也叫终曲。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的确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舒曼在第三交响曲中打算从中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貌的壮丽雄伟,对此,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交响乐可以当之无愧地被比作音乐王国中的摩天大厦。

我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如《十三陵水库大合唱》(贺绿汀曲)、《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瞿维曲)、《长城随想曲》(二胡协奏曲、刘文金曲)、《三门峡畅想曲》(二胡独奏曲、刘文金曲)、《姑苏行》(竹笛独奏曲、江先渭曲)等等,也可以说是音乐中的宏伟建筑。

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一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

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因为古希腊有关音乐与建筑关系的美妙传说,而是因为两者的确存在的类似与关联。

不同艺术类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综合。

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或说从乐谱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类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但它也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

因为建筑空间往往是一个空间序列,是一个需要在运动中逐步铺陈开来的、置于时间推移序列才能领略其全部魅力的一个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的展开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也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这就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

北京的故宫,从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沿长达七华里的中轴线展开,十几个院落纵横交错,有前奏、有渐强、有高潮、有收束,几百所殿宇高低错落,有主体、有陪衬、有烘托,雄伟壮观的空间序列俨然一组“巨大的交响乐”。

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各具特色,蜚声于世,它们是非常富有音乐性的建筑,闪耀着劳动人民的音乐天赋在建筑中的智慧光芒。

北京明清两代建筑的天坛回音壁与三音石引人人胜,回音壁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它使外来音响沿内弧传递,久久回荡。

如站在壁前轻轻哼唱,和声随之而起,深沉婉转,娓娓动听;如放声高歌,则回声四起,洪亮粗犷,萦绕耳畔,荡人心怀。

在河南省陕县境内的蛤蟆音塔,建于清康熙年间。

塔身虽不高,却以“奇声夺人”而闻名于世。

游人若以掌击塔,塔内会发出“咯咯咯咯”的鸣声,有如万千只蛤蟆在鼓膜低唱。

在外国的古代建筑中,也有著名的富有“音乐性”的塔建筑,如意大利比萨教堂的钟塔。

塔的顶层装有七只音阶钟,能发出“do、re、ml、fa、sol、la、sl”七个音,成了一座有趣的“音乐塔”。

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钟塔,每当教堂举行仪式时,塔上的音阶钟叮当敲响,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印度泰米尔地区的一座古老的庙宇里有一“音乐楼梯”。

当踏着楼梯前进或用木头轻轻敲击时,便会发出不同的音高,这架楼梯是利用不同材质的花岗石反复加工,按规律在不同的位置上砌起来的。

世上不仅有音乐塔、音乐梯,而且还有能奏乐的桥。

日本丰田市有座31米长的人行音乐桥,桥上两侧栏杆装有109块音响栏板,行人只要按顺序敲打栏板,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敲另一侧能奏出日本民歌(故乡)。

随着电子科技的日益发展,建筑、音乐、电子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出三位一体的建筑物。

马赛的音乐魔墙就是一例。

1984年3月,法国马赛第二条地铁通车之际,在卡斯特拉纳地铁内,一垛神奇的绿墙开始与公众见面。

人们经过它面前,它会发出一阵阵伴随行人脚步节奏的乐曲。

原来这是一垛不同寻常的魔墙——音乐墙。

音乐墙是借助计算机的功能而奏出乐曲的,计算机的存贮器贮存着各种基本音符、短句,构成一个作曲系统。

行人经过音乐墙时,改变着光电管的进光强度。

这一信息被计算机接收,经过特殊程序处理,就变成一组根据行人经过墙前的动作而配制的音乐。

行人既是音乐演奏者,又是音乐欣赏者。

除法国有音乐魔墙外,在美国的公园和游乐场中,还出现了有趣的“音乐地坪”。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喜爱美,追求美,渴望得到美的享受,而音乐美、建筑美又是现代生活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设计中讲究主题与形象、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性格与风格、色彩与色调等建筑艺术法则,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两者在美学信息方面,更是息息相通。

建筑工程设计者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定会在建筑创作设计中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得到更为有益的启迪和奇妙的灵感。

德国的大诗人歌德说他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罗马大教堂前广场的廊柱内散步时,深切地感到了音乐的旋律。

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还为北京天宁寺辽代砖塔的立面谱出了无声的乐章,他还从颐和园的长廊内发现了和谐的节奏。

站在景山顶上俯视北京故宫建筑群时,沿着中轴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交响乐的主题旋律和对位法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马克思也要求我们在看待各种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建筑与音乐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依据。

音乐和建筑是不同门类的艺术,虽是不同性质的学科,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富于哲理的话,确实是形象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它们内在的与外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