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导学案修订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第【1】篇〗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教师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小品。
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方面,多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
CAI在色彩、动画、声音上比其他的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揭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蝙蝠和雷达》时,教师首先放飞机夜航的动画片:在茫茫的夜空中,一红一绿的两盏等不停地闪烁,这是飞机在夜航。
幽美的夜空,神秘的亮光立刻吸引了学生,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教师提问:飞机靠什么在夜间安全航行呢?。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科普作品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推理过程,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支配、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中探求真理,发现真知,是教学的难点。
CAI却可以事先安排好推理的程序和步骤,让学生直接参与,自主探索。
教学《蝙蝠和雷达》第3.4自然段。
1.教师设计好科学家三次让蝙蝠飞行的实验情况统计表,问:小朋友,让我们都来当完成这几次实验的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好吗?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要求:填表,各小组分别介绍三次实验的场地布置情况、试验的方法、结果以及证明的问题。
3.汇报、交流。
4.辨析词语: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句话中去掉配合起来通吗?为什么要加上配合起来。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协作学习或向老师求助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指导,点拨,是学习群体活动的组织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象为直观,解决重点、难点。
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雷达利用无线电波导航原理之间的相似之处是课文的难点。
(部编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6《蝙蝠和雷达》精品导学案

6.蝙蝠和雷达一、新课导入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3.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6课。
4.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5.齐读课题。
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蝙、蝠、启”等12个生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字。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选择适合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分析,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仿生关系。
3.讨论交流,能在读文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答。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三、字词应用1.看拼音,写词语。
zhèng míng héng shù lì jí kē xué(证明)(横竖)(立即)(科学)2精挑细选。
(1)竖坚(竖)立(坚)强(2)锐悦敏(锐)喜(悦)(3)幅蝠篇(幅)蝙(蝠)3.根据意思写词语。
(1)非常黑;很暗。
(漆黑)(2)形容杂乱,没有条理。
(横七竖八)4.词语理解。
敏锐:感觉灵敏,目光尖锐。
横七竖八:形容某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
障碍: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
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第1篇】《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一、自主学习《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填写: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通过填表,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
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
三、注重课外延伸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第【1】篇〗蝙蝠和雷达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文。
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提出飞机为何能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科学家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
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掌握提问的方法,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同时,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1.教师引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教师在黑板上贴上蝙蝠和雷达的图片)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3.课件播放视频,分别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相机讲解并板书课题。
(1)认识蝙蝠:它生活在农村的屋檐下或山洞里,用耳朵和嘴巴探路,吃蚊子等昆虫。
因为它在屋檐下生活,所以农民伯伯称它为“檐老鼠”。
它是人类的朋友。
(2)了解雷达:雷达是用来侦察的,飞机上装有雷达,雷达是根据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的。
4.教师引问:听了刚才的这些介绍,再看看课题,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呢?预设: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设计意图:兴趣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本环节从认识蝙蝠和雷达切入,既检查和肯定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课前准备”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字音。
蝙蝠启示即使敏锐系铃铛苍蝇证明障碍物荧光屏重点强调:“蝙”的读音是biān,不读piān;“即”的读音是jí,不读jì;“荧”读音为yínɡ,不读yín。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导学案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蝙蝠探路的原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东西吗?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简单介绍蝙蝠和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词语“清朗、敏锐、障碍物”等。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4、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习第 1、2 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1、2 自然段,思考:飞机在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飞机在夜间飞行靠的是雷达。
(3)提问:雷达是怎么工作的?(4)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预习情况回答,教师简单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
2、学习第 3 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 3 自然段,思考: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科学家发现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有关系,于是开始研究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3、学习第 4-6 自然段(1)分组朗读第 4-6 自然段,思考: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蝙蝠在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6《蝙蝠和雷达》优质课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6《蝙蝠和雷达》优质课导学案一、导入•目标:激发学生对蝙蝠和雷达的兴趣。
•导入方式:蒙德利亚尔教授曾经说过:“蝙蝠是眼睛关掉,可是嘴巴打开。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神奇关系吧。
二、整体导学•目标:能够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联。
•学习方式:活动讨论。
•教师提问:1.请简单描述一下蝙蝠的特点。
2.什么是雷达?它是如何工作的?3.你认为蝙蝠是如何利用雷达的原理来生活的?三、文本阅读•目标:能够读懂课文,并理解蝙蝠和雷达的作用。
•师生互动:逐段解读,实时互动讨论。
•文本摘录:“晚上,蝙蝠睡醒来了。
它不再眯着眼睛,而是睁大了两只黑黑的小眼睛。
它抬头、低头、左看看、右看看,好像在找什么似的。
”•问题探究:1.为什么蝙蝠在夜晚能够通过雷达来感知周围的环境?2.雷达的原理是什么?它是如何帮助蝙蝠找到猎物的?四、深入探讨•目标:探讨蝙蝠和雷达的进化与人类的科技发展。
•互动讨论:小组讨论 + 班级分享。
•问题引导:1.你认为蝙蝠是如何利用雷达的原理来抓获食物的?2.人类是如何受到蝙蝠和雷达的启发,发展出雷达技术的?3.你能举例说明雷达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吗?五、知识总结•目标:确认并总结蝙蝠和雷达相关知识。
•小结回顾:蝙蝠利用声波传播的原理,通过“感应-反射-接收”的方式来获取周围环境信息,雷达技术也是借鉴了这一原理。
•扩展思考:1.你认为除了蝙蝠和雷达,还有哪些生物或技术受到自然界启发而得以发展的?2.你觉得人类应该如何保护野生动物,让它们继续生存下去?六、出发点•目标:进一步开拓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启发:通过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重视自然界的鸟兽与植物,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以上是本次《蝙蝠和雷达》优质课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蝙蝠和雷达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希望这篇文档可以帮助到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四、课时设计:2课时。
本节为第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解开了蝙蝠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解决了飞机()的问题。
二、细读第三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
过渡语:同学们,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领一定很厉害吧!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2、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指生汇报)3、边……边……说明什么?你能说个句子吗?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里用到即使……也……,你知道它强调了什么吗?你能试着说一句话吗?在说完之后同学们说一说它强调了什么。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5、指导朗读。
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全班齐读6、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过渡:是呀!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大家拿出上节课的预习作业,把你填好的实验报告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问题的地方大家再研究。
1.小组讨论并填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试验次数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3.汇报交流。
(l)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蝙蝠和雷达》导学案

学法指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知识链接: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哺乳动物,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 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 导学 灵巧地避开。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 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1、我能快速地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每一个自然 段的意思。(标记在课本上) 2、把“我会写”的字正确、工整地抄写三遍,并组两个词语。 3、 3、我能读准下列词语并写一遍,并把能理解的重点词在文中作批注: 蝙蝠 清朗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推进 障碍 我会把 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不懂的用
蛾( 峨( 竖( 坚(
) ) ) )
自我
第一次
挑战
第二次 第三次 4、填空,说一说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5、请同学们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到的仿生学的资料
自评 等级
为自己的收获涂星:
整理导 学案
思南县第一小学语文导学案
课题 11、蝙蝠和雷达 班级 主备 姓名 邵尧东 复备 小组名 四年级 语文组 课型 时间 新授课
学习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正确写 12 个生字和“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2、
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把握课文每自然段内容与要点。 3、在读中抓住要点感悟 理解蝙蝠的特殊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的关系,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 系,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情感。4、了解仿生学知识。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 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温馨 提示
自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蝙蝠和雷达导学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蝙蝠和雷达》导学案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是啊,科学家揭
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
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二、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
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三、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四、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
生填空。
五、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六、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七、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八、
九、拓展阅读
蜻蜓的飞行
蜻蜓被誉为昆虫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即将来临时,蜻蜓成群的在空中飞舞。
它的姿态似一架飞机,而飞行的技巧却远远在飞机之上。
他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也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还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
蜻蜓飞得这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斜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气压相适应的缘故。
蜻蜓的翅膀末端有一块深色加厚的部分,叫做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翅不致折损的关键。
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翼上设计了加厚部分,战胜了震颤,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思考:人们从蜻蜓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课后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6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
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
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绘制,让该生当小小科学家,为大家介绍蝙蝠是怎样依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