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优质学案1:1.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课时作业1:1.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40分钟课时作业[基础过关]一、原子结构及其模型演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B.原子中肯定含有中子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然后不能再分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原子的组成中还存在更小的微粒,如夸克[答案] D2.1934年居里夫妇用α粒子(4He)轰击27Al得到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P的一种同位素——30P,开创了人造核素的先河:27Al+4He―→30P+1n。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变化说明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也能发生变化B.该变化同样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1n是一种电中性粒子D.对于30P: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答案] A[解析]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是原子,不涉及原子核的变化,原子核的变化是核物理变化,A不正确;B项中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B项正确;1n表示的是一个中子,中子不带电荷,C项正确。
3.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在时间上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A.①③②⑤④B.④②③①⑤C.④②⑤①③D.④⑤②①③[答案] C[解析]最早的是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然后是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接着是卢瑟福的核式模型,再其次是玻尔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最后人们将量子力学理论应用于原子结构研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用量子化的观点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4.首先提出原子结构模型并开始涉及原子内部结构的科学家是()A.卢瑟福B.玻尔C.汤姆逊D.道尔顿[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简史。
“葡萄干布丁”模型开始涉及原子内部的结构。
A项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B项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D项道尔顿建立了原子学说。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优质学案2:1.1原子结构模型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学习目标1.了解氢原子光谱的特点及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跃迁与光谱的联系。
3.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含义。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道尔顿―→实心球原子模型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现代―2.光谱(1)连续光谱:由各种波长的光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
如阳光形成的光谱即为连续光谱。
(2)线状光谱: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
如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3.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观点(2)贡献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思考交流1.电子跃迁时只吸收能量吗?知识点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原子轨道(1)电子层:在多电子原子中,根据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远近、能量的高低分为多个电子层;用n表示,n的取值为正整数1,2,3,4,5,6,……,对应符号K,L,M,N,O,P等。
(2)能级:当n相同时,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对同一个电子层,还可分为若干个能级。
如n=2时,有1个s能级和1个p能级。
(3)原子轨道:用来描述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
(4)n值所对应的能级和原子轨道的情况。
思考交流2.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运动区域与其能量的高低之间有何关系?2.原子轨道的图形描述3.电子云(1)定义:描述电子在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大小的图形称为电子云图。
(2)含义:用单位体积内小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的大小。
点密的地方,表示在那里电子在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点疏的地方,表示在那里电子在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小。
探究学习探究一 基态、激发态与原子光谱 【问题导思】①原子光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形成原子光谱。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3:1.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第1章原子结构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学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玻子原子模型
难点: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学案导学过程】
知识支持: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方法
光谱:人们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
度分布记录下来。
连续光谱:由各种波长的光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级小而
不能分辨的光谱。
线状光谱:由具有特定波长的、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的光谱。
(图1)。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优质学案5:1.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
2.知道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
【知识回顾】1.原子是由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_____和_____构成的,但_______原子核例外。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数=_________数。
2.核素818O的意义是O原子核内有___个质子、___个中子、质量数为___。
3.请你补全“Rn”氡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且与其他同学交流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_____________。
4.通常所说的光是指人的____所能感觉到的,在真空中波长介于____________之间的电磁波。
不同波长的光在人的视觉中表现出不同的_____,按波长由长到短依次为___、___、黄、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1.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过程英国科学家_______在1803年建立了原子学说→1903年英国的________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_________ →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建立起核外电子_____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20世纪20年代中期建立了原子结构的________模型。
2.氢原子光谱(1)光谱①光谱的定义许多物质都能够吸收光或发射光。
为了研究物质的这种性质,人们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发射光的_____和_____分布记录下来,就得到所谓的光谱。
②光谱的分类光谱的分类标准有多种,一般我们只考虑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分类方法。
连续光谱: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_________的光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则所得光谱为连续光谱。
例如,阳光形成的光谱即为连续光谱。
线状光谱: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具有_________的、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则所得光谱为线状光谱。
【教案】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课题 4.4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课型新授课核心素养物理观念:了解人类探索原子及其结构的历史。
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明确玻尔原子模型的意义。
科学思维:领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思想。
掌握发现错误-分析原因-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物理学史中重要理论和实验的产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对这种必然性以及理论与实验的科学性的分析过程就是一种非常可行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探究,领会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学科德育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光谱、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和经典理论的困难,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本节内容再现了原子结构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推理、再检验、再修正的过程。
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从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理论)到经典理论难以解释(实践)再到玻尔原子结构假设说(新理论)再到对氢光谱的成功解释(再实践)的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对本章内容有一点的认识,但是由于本章涉及的概念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在讲授新内容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并要对学生不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及时运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最后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难度适当并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并加以练习强化学习目标1.了解光谱、连续谱和线状谱等概念;2.知道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3.知道经典物理的困难在于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光谱分力特性;学习重点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学习难点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学法指导学习氢原子光谱的特点,揭示物理现象的科学本质,提高探究能力。
学会用事实说话,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家的艰辛,激发探索科学规律的热情。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精品课件 第1章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解析 普通氢原子没有中子,大多数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 构成微粒,故A错误;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中子数与质子数或电子数 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则原子核对电 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故C正确;随着 科学的发展,可认识到质子等微粒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故D错误。
深度思考 为什么氢原子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的?
提示 根据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间 的能量差也是确定的,而光的频率ν与轨道所具有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可用 下式表示。
hν=|Ej-Ei|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26×10-34 J·s。 由上式计算得到的光的频率(或波长λ=c/ν,c为光速)只能是不连续的,此时 形成的是具有特征波长的线状光谱。
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1.光谱 (1)概念:利用 原子光谱仪 将物质 吸收的光 或 发射的光 的 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2)形成原因: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间 跃迁 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特点 氢原子光谱是 线状 光谱,与根据 卢瑟福 原子结构核式模型得到 的推论不一致。
解析 A选项,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故A错误;B选项,卢瑟福根 据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故B正确;C选项,玻尔研究氢 原子光谱,为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引入量子理论,提出定轨理论,即 玻尔理论,故C错误;D选项,汤姆孙发现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 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的是原子核,故D错误。
[对点训练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如图所示,下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A )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1:1.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学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教学重点】
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教学难点】
1.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一、道尔顿原子学说
二、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1.逐条分析“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行星模型
(2)定态假设
(3)量子化条件
(4)跃迁规则。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案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案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了解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模型学习目标 1、知道光谱、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2、了解波尔的原子模型,能用原子能级图分析问题 学习重点波尔的原子模型、应用原子能级图分析问题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回顾原子的核式结构:【合作学习·难点探究】任务一、了解光谱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阅读教材梳理:1、把食盐放在火中灼烧,会发出黄色的光2、说明发射光谱形成和种类: 连续谱: 线状谱: 原子特征谱线:3、氢原子光谱巴耳末对氢原子光谱的在可见光区域的谱线进行研究得到了下面的公式:1λ=R ∞⎝ ⎛⎭⎪⎫122-1n 2,n =3,4,5,…,该公式称为巴耳末公式。
【例1】关于光谱和光谱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光谱和白炽灯光谱是线状谱B .霓虹灯和煤气灯火焰中燃烧的钠蒸气产生的光谱是线状谱C .进行光谱分析时,可以利用线状谱,也可以利用连续谱D .观察月亮光谱,可以确定月亮的化学组成【例2】巴耳末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总结出巴耳末公式1λ=R ∞⎝ ⎛⎭⎪⎫122-1n 2,n =3,4,5…,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巴耳末依据核式结构理论总结出巴耳末公式B .巴耳末公式反映了氢原子发光的连续性C.巴耳末依据氢光谱的分析总结出巴耳末公式D.巴耳末公式准确反映了氢原子发光的分立性,其波长的分立值并不是人为规定的任务二、波尔的原子理论1、经典电磁理论的困难(1)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2)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
2、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1)轨道量子化:轨道半径只能够是一些不连续的、某些分立的数值,电子在这些轨道上是稳定的,不产生电磁辐射氢原子的电子轨道最小半径为r1=0.053 nm,其余轨道半径满足r n=n2r1(2)能量量子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具有不同的能量,即原子的能量是______称为能级,原子中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学习过程】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903年汤
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量子力学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7个电子层,
也可称为能层,分别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电子(能)层
符号表示K、L、M、N、O、P、Q……
能量由低到高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
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电子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三、氢原子光谱
人们常常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以射不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得到所谓的光谱,光谱分为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氢原子光谱为吸收光谱。
为了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丹麦科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核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该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指出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不同能量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四、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基本观点:
(1)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
可理解为行星模型,这里的“轨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层。
(2)定态假设:玻尔原子结构理论认为:同一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完全相同。
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
各电子层能量差具有不连续性,既E3-E2≠E2-E1。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 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但不能解决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问题和多原子复杂的光谱现象。
典题解悟
例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④道尔顿原子学说
⑤核式模型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②①③
例2.为揭示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提出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理论。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这一理论的是()
A.电子绕核运动具有特定的半径和能量
B.电子在特定半径的轨道上运动时不辐射能量
C.电子跃迁时,会吸收或放出特定的能量
D.揭示了氢原子光谱存在多条谱线
当堂检测
1.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
B、爱因斯坦
C、玻尔
D、普朗克
2.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A、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B、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辐射能量
C、氢原子的可见光区谱线
D、在有外加磁场时氢原子光谱有多条谱线
3.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根本上取决于( )
A.原子中电子能量的高低
B.外界条件的能量
C.原子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D.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
4.某基态原子第四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该原子的第三电子层电子数可能有()
A.8
B.18
C.8~18
D.18~32
5.下列能层中,原子轨道的数目为4的是()
A、K层
B、L层
C、M层
D、N层
6.下列波长的光不能被肉眼感知的是()
A、300nm
B、500nm
C、600nm
D、900nm
7.下列电子层中,原子轨道的数目为4的是()
A.K层B.L层C.M层D.N层
8.下列关于电子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B. 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内外空间出现的几率和几率密度
C. 电子云有多种图形,黑点图只是其中一种;
D. 电子就象云雾一样在原子核周围运动,故称为电子云.
——★ 参考答案★——
典例导悟
例1.[解析]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由玻尔1913年提出;②“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逊1903年提出;③量子力学模型于1926年提出;④道尔顿原子学说于1803年提出;⑤核式模型由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
[答案]C
例2.[解析]D选项的内容无法用玻尔理论解释。
要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多重谱线,需用量子力学所建立的四个量子数来描述核外电子的动动状态。
[答案]D
随堂训练
1.[答案]C
2. [答案]D
3. [答案]C
4. [答案]C
5. [答案]B
6. [答案]A D 7 . [答案]B 8.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