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精品课件(含视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精品课件(含视频)

确立中央集权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 高无上,总览全国军政大权。
秦始皇像
三皇皇:天皇 地皇 泰皇 五帝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确立中央集权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最高统治者
君 主

太 丞 御史

尉 相 大夫
中央政府

郡(守) 县(令)
郡县制
地方政府
央 集 权
确立中央集权
思考:秦统一前秦国以外的地方采取什么制度管理地 方,郡县制与之比较有何不同?
作用: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 通八达
交通方面
开凿灵渠
作用:便利 了南北的水 运交通
军事方面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辽东
临洮
灭六国后,开拓边疆。
长城一带
陇西 咸阳
东海
南海
课堂小结: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学习目标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3、经过:
统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楚 秦灭六国的进程


新课讲授
4、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5、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 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焚书坑儒”。 1、焚书----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许留下有关医药 、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都要烧掉。2、坑儒-----再有 议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 儒生,在咸阳活埋。

3.9《秦统一中国》课件精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3.9《秦统一中国》课件精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便”。
——《史记·秦始皇纪》
任务六:结合上述材料,思考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分别提 出什么主张?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建立中央集权——固国体,定一尊
(三)郡县制 任务七:结合教材内容,自主绘制秦地方管制的运作机制图,并总结其特点

郡守
郡尉
(行政) (军事)

县令/长
县丞
(地方最高长官) (行政、刑狱)
面对如何管理辽阔的疆域,一场激烈的历史辩论拉开了序幕......
材料八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实行)分绾封等制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
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
议曰:“今海内赖陛下实神行灵郡一县统制,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 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
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
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
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
代的历史大趋势。
——邹纪万《秦汉史》
任务八: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大一统”的理解。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叁 巩固统一的措施 ——书同文,车同轨
二、固长城——巩固中央集权制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车同轨
修建直道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东到东海 西到陇西
二、固长城——巩固中央集权制
北抵长城
大一统王朝
南达南海
秦“大一统”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3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38页)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长城
面积:超过340万
平方公里
人口:2500万
陇 西
东 (前213年)

面对空前广袤的国 土该如何统治?
南海
第二幕
小组探究:
分别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 等方面分析秦朝是如何巩固统一?
二: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政治)
思考:秦朝创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1)秦统一后,原先各自为政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根本目的)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中国 历史
第一幕
打江山完成千秋伟业




请仔细观察上面的《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说说从春秋到战国,发 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总结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哪些特点?
变化:诸侯国的数目减少;晋国被韩赵魏取代;少数民族的数量也减少; 特点:此时的中国战乱不断;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统一的趋势在加强.
一:秦灭六国(军事上统一) (一)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战国时期,七国争霸中原,混战不休,人民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 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 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材料三: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 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前218—前214年 开灵渠征岭南,设三郡
1.灵渠:统一岭南及 东南沿海地区
辽东
(五)军事:凿灵渠、修长城
前215年 2.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
临洮
灵 渠
桂桂林林郡郡
象郡
南海郡
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最高统治者
皇帝
君主专制
中央政府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中央集权
地方政府
郡守
县令
新课讲解
大权独揽
中央官制 御史 大夫
监察
皇帝
任免官员




行政
军事
郎卫 中尉 令宫
宫廷 门 警卫 卫

太宗 仆正
宫皇 廷室 车事 马务
廷 治 少 典 奉 中将
尉 粟 府 客 常 尉作
司 法
内 工商 民 史 税务 族
祭 祀
的权力
是天下共主
统治地方的 方式
分封制
皇帝
纵览全国的一切军 政大权 建立郡县制
新课讲解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故事
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 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 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最后 她不愿意要这条裙子了,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结 果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因为文书上的文字她一个 都不认识。 请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新课讲解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课堂活动: 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
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新课讲解 问题思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秦统一后,原先各自为政形式不能适应 新的社会发展;
二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
新课讲解 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尺寸不统一 货币不统一 文字不统一
新课讲解
尺寸、货币和文字的不统一,有哪些危害?
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秦统一全国后,如果继续保留各诸侯国的制度,必 然会给赋税的征收和贸易以及文化交流带来不便。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相同点
分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封 制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世袭产生


贵族
皇帝任免 官僚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文韬武略 巩固统一
创业难,守业更难。人们常说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伴随着秦皇开疆拓土(秦朝统 一六国时,国土面积为214万平 方公里,后北收河套、南征百 越,至公元前210年达到340万平 方公里。),地区差异、经济 发展、思想文化交流等诸多问 题,不断地浮现出来。
创立大 一统的 中央集 权制度
统 统一度量衡 一 车同轨 文 修驰道 字 凿灵渠
(政治) (文化) (经济)
秦朝疆域
东至东海
南开灵渠 西到陇西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
(军事)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是
B
A.夏朝 B.秦朝 C.商朝 D.汉朝
关中平原是一个大盆地,东临 黄河,四面有高山环峙。东面只有 一个函谷关可通。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
根据图片及材料,归纳秦朝统一的 地理条件。
(2)秦国经济实力雄厚,地理位置险固,进退自如。
人和
商鞅
变法
内容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政治
3.改革户籍制度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可免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工者授予爵位、土地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主要讲述了秦王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后来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9课《秦统一中国》在这一单元中处于中心地位。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学习。

【学生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且常年外出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在课余里,查阅资料的途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再现历史形成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本课所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距离现在的学生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采用学习小组和排练课本剧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的统一、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问题探究:秦国统一六国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材料一:“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末—年《最史富记强·的李国斯家列传》 材料二: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 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识,为得到 这一人才,②下秦令王攻嬴韩政,善迫于使用韩人王,将采韩取非正送确往的秦战国略。战术
二、秦皇新政集君权: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为什么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问题1: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给嬴政留下了什么启示?
王室衰微
加强君主权力 诸侯争霸
加强中央权力
问题2:嬴政会采取哪家学派的治国建议?
韩 非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法家
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1.加强君主权力 ——建立皇帝制度
问题探究二: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核心素 养目标
时空观念

结合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从“时
空观念”的角度了解秦朝统一的业绩。
贰 唯物史观
结合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对

秦始皇的评价,从“唯物史观”的角
度分析秦始皇的功过。
家国情怀
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家国情怀” 的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意义。
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
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 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①—皇《位世史袭记》
材料二: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 子自称曰“朕”。 —②《皇史帝独记尊》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③皇权至上 —《史记》

3.9 秦统一中国 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3.9 秦统一中国 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②开凿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
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秦朝规定了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 车宽约为今天的1.4米。
车同轨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
作用: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 交通网。
作用: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灵 渠
(四)军事上:
1、南征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南征百越, 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万金油”】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巩固统治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比较周朝和秦朝统治的差异(P57课后活动)
项目
周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最高统治者的权利
统治地方的方式

周天子在名义 上是天下共主
分封制
影响
易形成分裂割据,
威胁中央
秦朝
皇帝
总揽全国一切 军政大权 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桂林郡
灵 渠
南海郡
象郡
(四)军事上:
1、南征百越 2、北击匈奴:BC215年,蒙恬tián 北击匈奴,筑长城。
东到辽东 “万里长城”
西起临洮 (táo)
作用:秦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 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
(五)思想上——“焚书坑儒”
焚书
焚六国史书,民间诗、书、百家书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
春秋形势图 春秋争霸
战国形势图 战国兼并
秦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秦朝形势图 秦朝统一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一)背景Fra bibliotek王室 衰微
需要加强谁的权力?
皇 帝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诸侯 争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
小篆
(1)目的: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
(2)意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 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 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 的交流与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圆形方孔钱
改变了以往 币制混乱的状况, 有利于国家对经 济的管理,促进 各地经济的交流。
畿府 治 宫殿 安 营建
地方:郡县制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 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的实行,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 的基本模式。
大权独揽 皇帝 任免官员
御史大夫
诸卿
监察
中央具体政务
丞相 行政
太尉 军事

郡守、郡尉、监御史
行政 军事 监察
县 县令/长 地方具体政务
为加强对全 国的统治
(3)地方: 郡县制
大权独揽
御史大夫 监察
皇帝
丞相 行政
任免官员
太尉 军事
中央官制
郎卫 太 宗 廷 治 少 典 奉 中 将
中尉 仆 正 尉 粟 府 客 常 尉 作
令 宫 宫 皇 司 内 工商 民 祭 京 少
宫廷 门 廷 室 法 史 税务 族 祀
警卫 卫 车 事 刑 农赋 皇室 外 礼 戍 马 务 狱 财政 财务 交 教
成效最大 各国掀起自上而下 的变法运动
封建经济的发展
公元前260年的秦国:
2.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前221年 3.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4.原因: ①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
②商鞅变法,封建改革彻底 ③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
秦灭六国时间一览表
国名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攻灭时间 前230年 前228年 前225年 前223年 前222年 前221年
背景
秦灭六国 过程
意义
皇帝制度
秦统一 确立中央集 中央 三公制度
中国
权制度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巩固统一的 统一度量衡
措施
统一车轨、修路开渠 修筑长城
课堂练习
•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 ( D )
A.公元前260年
B.公元前356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1年
• 下列各项属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 理解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背景、时间 和意义。
• 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的统一措施。 • 知道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新课探究
一、秦灭六国
1.秦灭六国前的社会形势: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诸侯势力强大,“两制” 渐渐崩坏
(春秋)
诸侯割据混战
秦的统一
秦商鞅变法 (战国)
①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丞相分管行政
③太尉分管军事 ④御士大夫分管监察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 列举出秦朝行政系统里中央机构的官职名称。
(1)分管行政——__丞__相___。 (2)分管军事——__太__尉___。 (3)分管监察——__御_史__大__夫___。
5.秦朝建立 (1)时间:前221年
(2)都城:咸阳 (3)人物:嬴政(秦始皇帝) (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
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形势图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至高无上,大权独揽
丞相(行政) (2)中央: 太尉(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
度[长度] 量[容积] 衡[重量]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车同轨,修筑全国道路;开凿灵渠
使秦朝的陆路 交通四通八达
便利了南北 的水运交通
灵渠在今广西兴 安境内,全长30余千 米,是世界上现存最 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 溉功能。
灵渠
4.民族关系上:北修长城抗拒匈奴
长城
结构梳理
里 亭 乡 基层具体事务 地方官制
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自称“朕”;命 令称“制”或“诏”, 印称“玺”。
皇权 成为秦王朝政治 独尊 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
皇帝 权力高度集中的
皆决于上”
至上 标志。
“朕为始皇帝。后世 以计数,二世三世至 于万世,传之无穷。”
“家天下”的皇位 皇位 继承制是君主权力 世袭 集中的另一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