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年)要点解读
201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骨重建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等组成的骨骼基本多细胞单位
(basic multicellular unit, BMU)实施。成年前骨骼不断构建、塑形和重建,骨 形成和骨吸收的正平衡使骨量增加,并达到骨峰值;成年期骨重建平衡, 维持骨量;此后随年龄增加,骨形成与骨吸收呈负平衡,骨重建失衡造成 骨丢失。
体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NF-κB) ligand, RANKL]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上的RANK结合,从而激活NF-κB,促进破骨细胞分
化。
破骨细胞的增生和生 存有赖于成骨细胞源 性的巨噬细胞集落刺 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CSF)与破骨 细胞的受体c-fms相 结合。 。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方面由于增龄造成骨重建失衡,骨吸收
/骨形成比值升高,导致进行性骨丢失; 另一方面,增龄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统持续低度活化,处于促炎性反应状态。 炎 性 反 应 介 质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 TNF- α ) 、 白 介 素 (interleukin,IL)-1、IL-6、IL-7、IL-17及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 E2, PGE2) 均诱导 M-CSF 和 RANKL的表达,刺激破骨细胞,并抑制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 少。 雌激素和雄激素在体内均具有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老年人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持续增加, 使 睾 酮 和 雌 二 醇 的 生 物 利 用 度 下 降 , 体 内 的活 性 氧 类 (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堆积,促使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凋亡, 使骨形成减少。 老年人常见维生素D缺乏及慢性负钙平衡,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年龄相关的肾上腺源性雄激素生成减少、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功能下 降、肌少症和体力活动减少造成骨骼负荷减少,也会使骨吸收增加。 此外,随增龄和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引起的氧化应激及糖基化增加,使骨基质中 的胶原分子发生非酶促交联,也会导致骨强度降低。
原发性骨松诊疗指南解读

6 您四十岁后的身高是否减少超过3公分以上? 7 是否体重过轻?(BMI值少于19kg/m2)
是□否□ 是□否□
8 是 (可否的曾松服通用常类为固治醇疗激哮素喘(喘例、如类可风的湿松性,关强节的炎松和) 连某续些超炎过性3疾个病月)?是□否□
9 是否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否□
10
是否被诊断出有甲亢或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克 莱恩病或乳糜泻导致的胃肠疾病或营养不良?
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 和自身因素等
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1)
编号
问题
1 父母曾被诊断有骨松或曾在轻摔后骨折?
回答 是□否□
不可 控因 素
2 父母中一人有驼背状况?
3 实际年龄超过60岁? 4 您是否成年后因为轻摔后发生骨折?
是□否□
是□否□ 是□否□
5 是否经常摔倒(去年超过一次),或因为身体较虚弱而担心摔倒?是□否□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的药学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
主要内容
• 概述
– 定义、分类、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 •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 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工具
• 临床表现 • 诊断及鉴别诊断
– 常用骨密度及骨测量方法、胸腰椎X线侧位影像及其骨折判定、骨转换标 志物、骨质疏松症诊断、骨质疏松症鉴别诊断及实验室检查
腕部骨折 男性:2.5% 女性:16%
椎体骨折 男性:5% 女性:16%
髋部骨折 男性:6% 女性:17.5%
WHO Study Group , 1994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843 , Geneva : WHO , 1994. 1-12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要点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要点解读
章振林;金小岚;夏维波
【期刊名称】《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7(010)005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人群。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大慢性病。
为积
极应对骨质疏松症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国内同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踊跃投身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事业。
2001年中华医学会领导下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总页数】2页(P411-412)
【作者】章振林;金小岚;夏维波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成都军区总医院
内分泌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J], 周惠琼
2.老年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解读 [J], 欧阳晓俊
3.2011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J], 徐苓
4.2017年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 [J], 薛鹏;李玉坤
5.2011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J], 徐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骨质疏松指南新变化(更改后)

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骨质疏松症 定义、诊疗 原则及常见 骨折类型
2. 流行病学及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3.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4. 骨质疏松症治疗原则 5.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药物治疗 其它内容
6. 骨质疏松药物干预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8. 骨质疏松防治监测
抗骨质疏松药物药物: 不推荐同时联合应用同一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 抑制骨吸收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5mg)、伊班膦酸
SERMs
钠
降钙素类 雌激素
降钙素:包括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改善疼痛效果好 雌激素: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运用 SERMs: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雷诺昔芬
髋部骨折一年内生活质量
80
40 30 20
死亡
终身残疾 无法独立 行走
无法独立 进行至少 一项日常
活动
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2017版指南”临床表现”与2011版相比新增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临床表现 • 疼痛、腰背部疼痛、全身疼痛 • 脊柱变形、变矮、驼背 • 骨折、脆性骨折 • 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
疗监测问题”进行了回应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2017版指南关于药物干预的分类和推荐意见
药物分类
用药建议
基础药物: 钙剂、维生素D
钙剂和维生素D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绝经后骨质疏松及2017骨质疏松指南解读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甲状旁腺素激素 雌激素有拮抗甲状旁腺素的作用。甲状旁腺素 具有促进骨吸收、骨盐溶解、抑制破骨细胞转变为 成骨细胞的作用,是刺激骨质溶解的主要来源。 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减弱了对甲状旁腺素的拮抗 作用,使甲状旁腺素功能亢进,加速骨质消溶而逐 渐发展成为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
抗骨吸收
二膦酸盐类 阿仑膦酸盐 唑来膦酸盐 降钙素 鲑鱼 鳗鱼 雌激素 ± 孕激素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 (SERM) 易维特(雷洛昔芬)
中药
促骨形成
氟化物 甲状旁腺激素(立帕肽)
骨碎补总黄酮制剂 淫羊藿苷类制剂 人工虎骨粉制剂
新指南优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适应症
女。因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年退行性疾病,骨丢失可引起骨 小梁变薄和骨小梁断裂,药物能阻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 但不能使已断裂的骨小梁继续恢复正常,因此预防重于治 疗。(女性骨质疏松的平均年龄约比男性提前10年)
诊疗现状及流行病学
认识不足 诊疗率低 防控不足
据2015年预测,我国2015、2035、2050年
2011版诊疗流程 2017版诊疗流程
2017版新指南强调
鉴别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新指南指出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需要 依据其临床表现和主要辅助检查做出鉴别诊断, 发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其他骨骼疾病。
鉴别诊断
• 需要鉴别的疾病如下:
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性腺、甲状膀腺、甲状腺疾病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 影响钙和维生素D吸收和调节的消化道和肾脏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 以及各种先天和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疾病等
指南更加完善了双磷酸盐类机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教程文件

研究表明:1990-1992年间,5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为83/10 万,女性为80/10万;2002-2006年间,男性为129/10万,女性为229/10 万。
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 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 于前列腺癌。
流行病学
早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女性为20.7%,男性为4.4%
据估算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人以上,骨量减少 者已超过2亿人。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 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
不适用人群:临床已诊断了骨质疏松,即骨密度(T值)低于-2.5,或已发生 了脆性骨折,本应及时开始治疗,不必再用FRAX评估。
地区、人种差异问题:初步研究提示目前FRAX预测结果可能低估了中国人群 的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
跌倒及其他危险因素
• 环境因素:光线昏暗、路面湿滑、地面障碍物、地毯松动、卫生间 未安装扶手等
Part 02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大发病机制
Part 03 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
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种人)
老龄 女性绝经 母系家族史 低体重 性腺功能低下 吸烟 过度饮酒 饮过多咖啡、浓茶
体力活动缺乏 饮食中营养失衡 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 高钠饮食 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 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 药物(如类固醇、过量的甲状腺激素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 非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图1)。遗传因 素主要影响骨骼大小、骨量、结构、微结 构和内部特性。峰值骨量的60%至80%由遗 传因素决定,多种基因的遗传变异被证实 与骨量调节相关。非遗传因素主要包括环 境因素、生活方式、疾病、药物、跌倒相 关因素等。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基因-环境 因素等微小作用积累的共同结果。
1. 不可控因素 主要有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白种人高于黄种 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老龄化、女性绝经、脆 性骨折家族史。
2. 可控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 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 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 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 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 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 脏及心肺疾病等。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 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 子泵抑制剂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最常见的骨骼 疾病, 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 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 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 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 险因素。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 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 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 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 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 症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据 2015年预测,我国2015、2035和2050年用于主 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的医疗 费用将分别高达720亿元、1320亿元和1630亿 元。
我国最新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正式发布!

我国最新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正式发布!干货∣病例∣答疑∣新知∣好课由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组织编写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于2006年发布,2011年进行了修订并广为引用,对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针对骨质疏松症诊疗的新技术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国际主要的学术组织也在近两年对相关的诊疗指南进行了修订。
为适应学术的发展和临床工作的需求,自2016年6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开始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进行修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以下简称《指南》)于2017年9月正式刊登在《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上。
指南要点01骨质疏松症的广泛普遍性及危害● 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人群患病率高早期流行病学数据显示,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0.7%,男性为14.4%;骨量减少至少超过2亿;近年来患病人群远超。
● 骨质疏松性骨折率高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80岁以上可达36.6%;危害大,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 诊断率低,仅为2/3左右治疗率低,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1/4指南要点02明确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骨质疏松症及其骨质的发生是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指南要点03强调骨质疏松症的可防性及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尽早瞄定高危人群1. 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2. 老年人3. 女性绝经后4. 脆性骨折家族史5.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6. 合并影响骨代谢的疾病7. 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用好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筛查工具1.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一分钟测试:作为疾病风险的初筛工具2.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 (OSTA):仅适用于绝经后女性的初筛工具3. 骨折风险评估工具 (FRAX):适用于具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危险因素,未发生骨折且骨量减少者 (骨密度为T值 -1.0~-2.5)指南要点04完善标准,准确诊断骨质疏松症●“金标准”——DXA《指南》仍推荐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定的骨密度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AX计算依据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 骨密度值及结果判断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 1 父母曾被诊断有骨质疏松或曾在轻摔后骨折? • 2 父母中一人有驼背? • 3 实际年龄超过40 岁? • 4 是否成年后因为轻摔后发生骨折? • 5 是否经常摔倒 (去年超过一次),或因为身体较虚弱而担心摔倒? • 6 40 岁后的身高是否减少超过3 cm 以上? • 7 是否体质量过轻? (BMI 值少于 19 kg/m 2) • 8 是否曾服用类固醇激素连续超过3个月? • 9 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 10 是否被诊断出有甲亢或是甲旁亢、1 型糖尿病、克罗恩病或乳糜泻 等胃肠疾病或营养不良? • 11 女士回答:是否在45 岁或以前就停经? • 12 女士回答:除了怀孕、绝经或子宫切除外,是否曾停经超过12 个月? • 13 女士回答:是否在50 岁前切除卵巢又没有服用雌/孕激素补充剂? • 14 男性回答:是否出现过阳萎、性欲减退或其他雄激素过低的相关症状? • 15 是否经常大量饮酒 (每天饮用超过两单位的乙醇,相当于啤酒1 斤、葡萄酒3 两或烈性酒1 两)? • 16 目前习惯吸烟,或曾经吸烟? • 17 每天运动量少于30 min? (包括做家务、走路和跑步等) • 18 是否不能食用乳制品,又没有服用钙片? • 19 每天从事户外活动时间是否少于10 min,又没有服用维生素D? • 上述问题,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是”,即为阳性,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新增)
Part 03 骨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因素众多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 一分钟测试题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FRAX) 尽早瞄定高危人群,关口前移,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防控。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 要点解读
嘉兴市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学会 嘉兴市老年医学会
2017.11.05
2017年10月19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 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在沈阳盛大召开。
会上隆重发布了 《2017年新版的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历史回顾
• 2001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 病分会。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某些疾 病如糖尿病、甲亢、血液系统疾病,其它代谢性骨病、肿瘤、肾脏病变等;药物 如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及其他因素所致。
流行病学
早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 2006年编写并发布了第 1 版 《原发性骨质疏 松症诊疗指南》。
• 2011年为顺应形势的需要,分会组织 专家对 指南进行修订,并发布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诊疗指南》(2011版)
2017版修订的背景
• 骨质疏松症诊疗的新理念、新技术 和新药物不 断涌现。
• 国际主要学术组织对相关的诊疗指南进行了修订 。
•健”之 中。
主要内容
01
概述
04
临床表现
02
发病机制
05 诊断及鉴别诊断
03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防治
06
Part 01 概述
骨质疏松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 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 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 率约为36.6%。
研究表明:1990-1992年间,5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为83/10 万,女性为80/10万;2002-2006年间,男性为129/10万,女性为229/10 万。
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 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 于前列腺癌。
据估算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人以上,骨量减少 者已超过2亿人。
据2015年预测,我国2015、2035、2050年用于主要骨质疏松 性 骨 折 ( 腕 部 、 髋 部 、 椎 体 ) 的 医 疗 费 用 将 分 别 高 达 720 亿 元 、 1320亿元、1630亿元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 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严重后果
在1年内死亡
需拄拐行走
20%
21% 54% 25%
髋部骨折死亡率%
可自由活动髋部骨折致残率% 丧失活动能力
骨质疏松中以髋部骨折的临床后果最为严重
诊疗现状
认识不足 诊疗率低 防控不足
Part 02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新增)
2017版新指南新增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属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 骨转换失衡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生机制。 《指南》发病 机制示意图将有助于读者快速明晰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新增)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 系统疾病。
骨质疏松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 年内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 一般指老人70 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原因不明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公式:(体重-年龄)×0.2=(OSTA)风险指数
指数大于-1:低风险不用处理; 指数小于-4:高风险要赶紧去医院进行治疗; 指数在-1和-4之间:中风险去医院咨询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WHO推荐应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用于计算受试者未 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及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