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实验报告及程序完美总结
工程光学实验报告

工程光学实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学实验中心2014年12月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1.压强计不可超量程使用,以免损坏。
2.压强计使用结束,应把气室的气体放光,否则导致压强计不能回零。
3.在打开激光电源前,必须确认高压插座可靠地与激光管连接,激光电源严禁开路使用。
4.He-Ne激光器的阳带有几千伏的高压,请注意安全!!!5.激光管为玻璃结构,易碎,特别是布氏窗结构,由多种玻璃构成,应避免受力和碰撞。
激光膜片是非常易损的光学元件,应绝对避免人手的触摸和剐蹭,必要的清洁请使用专用长丝棉或脱脂棉结合干净的乙醚或丙酮轻轻擦拭。
6.光学元件的取放要小心,不7.用结束,应将调节旋钮调整到可调范围中部。
目录实验一、组合干涉仪 (3)实验二、衍射现象的观察 (6)实验三、偏振光的检测 (7)实验四、He-Ne激光器和激光谐振腔 (9)实验报告要求 (12)实验一组合干涉仪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观察干涉现象,了解干涉原理,学会干涉光路的搭构与调整,通过干涉环的变化与被测量的关系,得到一些被测的物理量。
二、实验原理简介: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测量某些物理量的微小变化的技术,一般情况下,它是将一束光通过光学元件分为两束,一束作为参考光,另一束作为测量光,测量光落在被测物体上或通过被测样品,然后再将这两束光重新拟合,利用干涉图形的变化,检查出目标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这种测量方法由于大多采用高稳定度的、长相干的激光作为光源,因此一般都具有大量程、高分辨率、高精度、对目标影响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使用环境和要求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光路结构。
本实验主要搭构三种较为常见的光路结构,组成1)迈克尔逊干涉仪,2)马赫-曾德尔干涉仪,3)萨格奈克干涉仪,以熟悉它们的结构和特点。
1)迈克尔逊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干涉仪,于1880年由迈克尔逊发明,并主要由此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工程光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光学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学习使用光学仪器,观察光学现象;3. 分析光学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光具座;2. 平面镜;3. 凸透镜;4. 薄透镜;5. 光屏;6. 光具箱;7. 刻度尺;8. 毫米尺;9. 精密水准仪;10. 光学显微镜;11. 光电传感器;12. 数据采集器。
三、实验原理1. 几何光学:利用光学仪器观察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研究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物理光学:研究光的波动性质,包括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将平面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源和光屏,观察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
2. 观察凸透镜成像现象: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源和光屏,观察物体在凸透镜中的成像。
3. 观察薄透镜成像现象:将薄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源和光屏,观察物体在薄透镜中的成像。
4. 光的干涉现象:利用干涉仪观察光的干涉条纹,研究光的波长、相位等信息。
5. 光的衍射现象:利用衍射光栅观察光的衍射条纹,研究光的波长、衍射角等信息。
6. 光的偏振现象:利用偏振片观察光的偏振现象,研究光的偏振方向和强度。
7. 光电传感器实验:将光电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器,观察光强度与光电传感器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1. 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实验结果显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与物体本身位置关于平面镜对称。
2. 观察凸透镜成像现象:实验结果显示,物体在凸透镜中的成像为实像或虚像,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透镜焦距有关。
3. 观察薄透镜成像现象:实验结果显示,物体在薄透镜中的成像为实像或虚像,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透镜焦距有关。
4. 光的干涉现象:实验结果显示,干涉条纹间距与光的波长、干涉仪间距有关。
5. 光的衍射现象:实验结果显示,衍射条纹间距与光的波长、衍射光栅间距有关。
6. 光的偏振现象:实验结果显示,光的偏振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有关。
工程光学 实验报告

工程光学实验报告引言光学是研究光的传输、变化和控制的学科。
工程光学是应用光学原理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学科。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了解工程光学的相关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1.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原理;2.学习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3.掌握光学元件的使用方法和调整技巧;4.训练实验操作的能力和科学观察的能力。
实验器材•光源:白炽灯、激光器•光学元件: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棱镜等•光学仪器:干涉仪、衍射仪、偏振片等•其他常用实验器材:光屏、直尺、卡尺等实验步骤实验一:光的传播和折射1.将白炽灯放在适当位置,并使用光屏接收光线;2.调整光源和光屏的位置,观察光线在直线传播中的特点;3.将平面镜插入光路中,记录光线的折射现象;4.在实验中使用凸透镜、凹透镜等光学元件,观察并记录光线的变化。
实验二:光的干涉1.使用激光器作为光源,将光线通过一个狭缝;2.在光线传播路径上放置一个玻璃片,观察光线的干涉现象;3.在实验中改变光源、狭缝和玻璃片的位置,观察干涉现象的变化。
实验三:光的衍射1.将光源调整为单色光,例如使用激光器;2.在光线传播路径上放置一个狭缝,观察光线的衍射现象;3.在实验中改变狭缝的宽度和光源的位置,观察衍射现象的变化。
实验四:光的偏振1.使用激光器作为光源,将光线通过一个偏振片;2.在光线传播路径上放置一个旋转的偏振片,观察光线的偏振现象;3.在实验中改变偏振片的角度,观察偏振现象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光在直线传播中的特点,以及在不同光学元件中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这些现象是光的基本特性,对于工程光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结论1.光在直线传播时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和直线传播的特点;2.光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和介质的折射率有关;3.光的干涉现象是由光波的叠加效应引起的,光的干涉可以产生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4.光的衍射现象是光波通过一个狭缝或物体边缘时发生的现象,产生的衍射图样具有特定的衍射角度和衍射图样形状;5.光的偏振现象是光波在特定方向上振动的现象,偏振片可以选择特定方向上的光波进行透过。
光学设计全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的基本操作和应用;3. 通过实验,提高对光学系统性能的评估和优化能力;4. 深入理解光学系统中的各类元件及其作用;5. 培养团队协作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1. 光学设计软件(ZEMAX);2. 相关光学元件(透镜、棱镜、光阑等);3. 光具座、读数显微镜等辅助仪器;4. 设计说明书和镜头文件。
三、实验内容1. 光学系统设计思路(1)系统结构框图: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学系统,包括物镜、目镜、光阑等元件,使系统成正像。
(2)系统结构设计:根据系统结构框图,设计物镜、目镜、光阑等元件的几何参数,并确定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2. 镜头设计(1)物镜设计: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物镜类型,确定物镜的焦距、孔径、放大率等参数。
(2)目镜设计: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目镜类型,确定目镜的焦距、放大率等参数。
3. 系统优化(1)优化物镜和目镜的几何参数,提高成像质量。
(2)优化系统整体性能,如分辨率、对比度等。
4. 仿真分析(1)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仿真,观察成像质量。
(2)分析仿真结果,对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
5. 实验报告撰写(1)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步骤1. 设计光学系统结构框图,确定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2. 在ZEMAX软件中建立光学系统模型,设置物镜、目镜、光阑等元件的几何参数。
3. 优化物镜和目镜的几何参数,提高成像质量。
4. 优化系统整体性能,如分辨率、对比度等。
5. 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仿真,观察成像质量。
6. 分析仿真结果,对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
7.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物镜焦距:f1 = 100mm;(2)目镜焦距:f2 = 50mm;(3)放大率:M = 2;(4)分辨率:R = 0.1mm;(5)对比度:C = 0.8。
工程光学实验报告

工程光学实验报告工程光学实验报告引言光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程光学实验是光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光学原理及其应用。
本文将以工程光学实验为主题,结合实验过程和结果,探讨光学原理的应用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
实验一:光的折射与反射在实验一中,我们通过使用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来研究光的传播规律。
首先,我们使用一束激光照射到一个玻璃板上,观察光线在玻璃板上的折射现象。
通过改变入射角度和玻璃板的折射率,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折射角度,并进一步分析光的折射定律。
接下来,我们将光线照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通过改变入射角度和镜面的倾斜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反射角度,并进一步分析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二:光的干涉与衍射在实验二中,我们研究了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首先,我们使用一束激光照射到一块干涉滤光片上,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形成。
通过改变光源的波长和干涉滤光片的厚度,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干涉条纹,进一步分析光的干涉定律。
接下来,我们将光线通过一个狭缝,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通过改变狭缝的宽度和光源的波长,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衍射图样,并进一步分析光的衍射定律。
实验三:光的偏振与吸收在实验三中,我们研究了光的偏振与吸收现象。
首先,我们使用一束偏振光照射到一块偏振片上,观察到光线的偏振现象。
通过旋转偏振片的方向和改变光源的偏振状态,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偏振效果,并进一步分析光的偏振定律。
接下来,我们将光线照射到一个吸光物质上,观察到光的吸收现象。
通过改变吸光物质的浓度和光源的强度,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吸光效果,并进一步分析光的吸收定律。
实验四:光的散射与散焦在实验四中,我们研究了光的散射与散焦现象。
首先,我们使用一束激光照射到一个散射介质中,观察到光线的散射现象。
通过改变散射介质的浓度和光源的强度,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散射效果,并进一步分析光的散射定律。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收获(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光学设计是光学工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其目的是通过对光学元件和光学系统的设计,实现对光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学设计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光学仪器、光纤通信等。
为了更好地掌握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进行了光学设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1. 光学元件设计:通过实验,了解光学元件的基本参数,如焦距、折射率等,并运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光学元件的设计。
2. 光学系统设计:运用光学设计软件,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光学系统,如透镜组、反射镜等,并优化系统性能。
3. 光学系统测试:对设计的光学系统进行测试,验证其性能是否符合预期。
4. 实验报告撰写: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收获。
四、实验收获1. 理论知识收获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习了光学元件的参数计算、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光学系统的性能评价。
这些知识为我们今后从事光学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收获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TracePro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光学设计的基本步骤,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收获本次实验分为小组合作进行,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实验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创新意识收获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寻求最优方案。
这使我们培养了创新意识,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从多角度思考,寻求解决方案。
5. 实验报告撰写收获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光学工程实习总结

光学工程实习总结光学工程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一系列与光学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参与与学习,我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下面是我对这段实习经历的总结。
一、实习背景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专注光学工程研发的企业,他们主要从事光学元件、光学系统和光学仪器的设计、制造与测试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参与光学元件的制作和光学系统的调试。
二、实践经验1. 光学元件制作在实习的开始阶段,我接触了光学元件的制作流程。
通过对光学元件材料的选择、切割、加工和抛光等工艺的学习,我逐渐掌握了光学元件制作的基本技能,并能够根据要求制作出高质量的光学元件。
2. 光学系统调试在了解了光学元件的基础知识后,我开始参与光学系统的调试工作。
这一阶段,我学会了使用光学布放和对准光学系统所需的工具,熟悉了常用的调试方法和技巧。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调试,我能够独立完成光学系统的调试工作,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实验数据处理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还参与了一些光学实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并通过专业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我在实验操作方面的技能,还提高了我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三、专业知识学习在实习期间,我还通过与公司中的专业人员交流和学习,丰富了我在光学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他们向我介绍了光学工程的发展趋势、最新技术和应用领域,并详细讲解了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些学习,我对光学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应用相关知识。
四、心得体会通过这段光学工程实习的经历,我不仅学到了大量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增强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难题,但通过与同事的合作和不断的努力,我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实习期间的一系列成果。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光学工程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我还会积极参与团队项目,与他人共同合作,共同进步。
光学系列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光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和调整技巧;3. 通过实验验证光学理论,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光的反射和折射(1)实验目的:验证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了解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2)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光具座、平面镜、透镜、光屏等)组装好;2)调节光具座,使光源、平面镜、透镜、光屏等光学元件共线;3)调整平面镜,使入射光线垂直于镜面;4)观察并记录反射光线的方向,验证反射定律;5)将透镜置于入射光线和光屏之间,调整透镜位置,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验证折射定律;6)计算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分析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3)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显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验证了反射定律;2)实验结果显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存在正弦关系,验证了折射定律;3)通过实验结果,加深了对光在介质中传播规律的理解。
2. 实验二:薄膜干涉(1)实验目的:观察薄膜干涉现象,了解干涉原理和薄膜厚度与干涉条纹的关系。
(2)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薄膜干涉仪、白光光源、光屏等)组装好;2)调整薄膜干涉仪,使白光光源垂直照射到薄膜上;3)观察光屏上的干涉条纹,记录条纹间距;4)改变薄膜的厚度,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分析薄膜厚度与干涉条纹的关系。
(3)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显示,光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验证了干涉现象;2)通过改变薄膜的厚度,发现干涉条纹间距与薄膜厚度呈线性关系,符合干涉原理;3)通过实验结果,加深了对干涉原理和薄膜干涉现象的理解。
3. 实验三:衍射和光的衍射极限(1)实验目的:观察光的衍射现象,了解衍射原理和衍射极限。
(2)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单缝衍射仪、光具座、光屏等)组装好;2)调整单缝衍射仪,使光源垂直照射到单缝上;3)观察光屏上的衍射条纹,记录条纹间距;4)改变单缝宽度,观察衍射条纹的变化,分析衍射极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一定的处理工具,用软件方式实现光束入射到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特性模拟。
通过程序实现自定参数以及随机获取参数的光路显示。
最终通过该实验使得自己对光学的折反射定律有更深的了解。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原理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原理2(光的折射定律):在折射现象中,①折射光线位于有入射光线和发现所决定的平面内;②折射角的正弦与入射角的正下按之比与入射角大小无关,仅有两种介质的性质决定。
对于一定波长的光线而言,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该比值是一常数,等于入射光所在介质的折射率n与折射光所在介质n’之比,即:n’sinI’=nsinI(其中I,I’分别为入射角与折射角大小)。
在本次实验中,为了实现对光的折反射的模拟,我们采用了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利用Matlab中的GUI界面,进行效果的显示。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首先通过开启Matlab软件,打开其中的GUI窗口,效果如图1.1所示
图1.1 GUI开启界面图
然后通过适当地增添所需按键及选项,绘制如图1.2所示的GUI窗口图。
在图1.2中,ni,nt,thi,thr,tht分别表示入射介质的折射率,折射介质的折射率,入射角大小,反射角大小以及折射角大小。
S1按键的作用:按下S1前需要手动在为“EditText”类型的ni,nt,thi中输入三个参数,当按下S1时,在界面“axes1”中将显示满足上述三个参数的入
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折射光线,并且会在其更新显示各个“Edit Text”类型中的值。
S2按键的作用:按下S2按键后,将自动获取“Edit Text”类型中ni,nt,thi 三个参数,并且将thi进行8等分,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进行动态显示,并且更新显示结果。
S3按键的作用:按下S3按键后,用鼠标在“axes1”界面中的区域内(当前由于程序的设定,只能获取鼠标在0<X<5且5<Y<10的位置中的值进行光线显示)获取当前的横纵坐标,连接(5,5)作为入射光线,进行光路的显示,并且同时在各个“Edit Text”类型中显示当前的参数以及结果。
在其中按键“Update”作用不大,仅仅是在对界面进行初始化(没有这一按键也可,因为在S1,S2,S3按键中,都有初始化了)。
可以适当删除不需要的按键。
图1.2 GUI仿真界面图
当将一些要实现的功能定好后,就可以通过GUI所产生的M-file进行编程了。
可以通过右击GUI仿真界面图,如图1.3所示。
图1.3 GUI进入M-file编辑示意图
进入M-file后,如图1.4所示。
可以通过各个按键的函数进行编程,并且各个函数之间通过句柄(类似C语言中的指针)进行相互之间的访问以及数据的调用。
图1.4 M-file编辑界面图
最后通过适当的调节与不断的修该,可以达到较好的仿真效果。
四、实验结果
当按下S1按键后,结果如图1.5所示。
图1.5 S1按键后结果显示效果图
当按下S2按键后,结果如图1.6(其中动态显示一步的截图)所示。
当按下S3按键后,结果如图1.6所示。
图1.6 S3按键后结果的效果显示图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三个按键可以进行自定参数以及随机参数的选择,并且将所得参数进行显示以及绘制光路。
在按下S1按键时,实现自定参数的画图,所以需要先在左上角输入3个参数(在实验内容中已有介绍),在参数的输入中,入射角要求小于90度,否则虽然有显示,但是显示出错。
在按下S3按键时,实现随机获取参数的画图,可以自动获取鼠标的位置坐标,但是对鼠标的放置的位置范围有要求(在实验内容中已有介绍),这是由于在绘制光线的过程中的程序设定所限制的。
否则当鼠标的位置超出所设定的要求范围时,将自动按输入的入射角为0度处理(这也是程序设定的)。
这样设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一般的视觉
视图,左上部分是入射光线,右上部分是反射光线,右下部分是折射光线。
五、实验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问题1、参数的限定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按下S1按键后,只能通过设定3个参数(ni,nt,thi)进行定参数的光线光路绘制,而不能通过其他参数的设定如ni,nt,tht或者ni,thi,tht等进行光路的绘制。
问题2、光路中的箭头表示。
在仿真图中,当入射角度过大(或者说折射角过大时),出现在折射光线上的箭头很小甚至消失。
现象如图1.7所示。
图1.7 箭头问题示意图
可以看到,在图1.7中,折射光线上的箭头已经看不见了。
对于问题1的解决方法可以在GUI界面中增加按键进行指定参数的选择,这个问题并不能反应多少实质性的光路问题,所以没有对该问题进行过多的探讨。
有时间可以通过增加按键进行参数的设定选择。
对于问题2的解决方法,因为光是矢量,没有方向就不能称之为光线,所以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的解决。
目前由于没有做过合适的检测,只能是通过优化矢量函数quiver()来对达到预初效果。
修改如图1.8 所示。
图1.8 箭头问题修改后光路图
可以明显看到修改后在入射角56.0257(图1.7中的入射角为54.9841)比之前的入射角还大的情况下,折射光线的箭头很明显可以观察到。
这是因为在处
理问题2中,利用了quiver()进行了优化处理。
为详化分析有必要将此函数进行简单说明。
quiver(x,y,u,v,n,’m’)函数,是画二维矢量的函数,其中x,y,表示矢量的起点;u,v分别表示在矢量方向上的x,y方向上的增量;n表示对u,v的增量,并且该参数影响箭头显示的大小,系统默认是1(实际上是0.9),可以通过调节n的值进行箭头大小的调节,m表示进行矢量画线的颜色(b表示蓝色,r表示红色等等)。
该函数使用的效果不理想的最终原因就是因为在选定n以后,对于不同的u,v给出的箭头大小不理想,而如何优化箭头大小以及箭头显示的位置成了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由于该函数没有确定终点,所以在进行画线的时候没有办法准确定好箭头所在的位置,当u,v较小时,如果(x,y)离(5,5)也很近,此时会使得箭头接近折射光线的起点,使得箭头看起来不明显,效果如图1.9所示。
图1.9 变量偏小时的问题示意图
当然,在增量u,v(此处指u,v的绝对值)较大的情况下,虽然(x,y)离(5,5)较近时会有较明显的效果,但是当(x,y)离(5,5)在远离一点点,便会发生很大的偏差,可能突然就没有了箭头。
不过,在此次编写的程序中,我们固定了折射光线的起点,即选择(x,y)=(5,5)进行折射光的光路绘制。
显然,当u,v有较大的值,即在程序中折射角过大时,容易产生图1.7中的现象,所以,我们选择了在不同的角度下,选择不同的矢量增量,即优化了u,v的选择,以及在不同的u,v情况下,对n给予不同的值,防止箭头在某些情况下过大或者过小。
当然解决问题2的方法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使用annotation()函数,但是由于该函数需要对GUI窗口进行归一化,难以建立鼠标坐标与GUI窗口的对应关系,所以没有用该方法。
对问题2的细节描述在程序中都有较详细的说明(可以在M-file文件中的232至236即pushbutton4的Callback函数中查看)。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光的折反射定律的理解以及对于Matlab中关于相关绘图和仿真的应用操作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