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摘要:如何构筑有着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研究的重点

之一,随着象山校区的建成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对该项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象山校区,建筑,传统文化

古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建筑学的角度,可以字面的理解为:建设城市是历时弥久的工程,只有经过岁月积累才能形成其独特的生活韵味,这是铁器时代的法则,在今天的中国旱已经失效,自从城市成为资本的温床之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便将城市拐上了“日新月异”的高速路。

迈入21世纪,随着后现代派对文脉传承的追求,全国各地各种生搬硬套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纷纷出现,例如沈阳方圆大厦,北京天子酒店……这些建筑在破坏周边环境的同时也摧毁了原有的人文环境。

现代建筑如何融入历史文脉,设计师王澍用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市郊的转塘,学校占地800亩。呈反C状环象山建造,王澍保留了场地中原有的溪流,湖泊,田陌在象山脚下筑起30几组建筑,它们形似四合院,却又不四面密闭,向山之处一面是打开的,每一组都在指示着象山的所在。这30几组采用了由竹木砖瓦作为材料的楼舍透出一股浓重的中国风。

表现传统文化的建筑曾一度被概括为“民族形式”。设计思想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中形式美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从而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再现感,传统结构也被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和象征。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不再追求对传统建筑表面性的描摹,转而强调对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的解读和提炼。在设计中将传统元素抽象化、符号化,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建筑语言之中,用建筑表达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

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建筑师着力于协调人造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协调校园建筑与先在于此的象山的关系。从这样一种因缘于中国古代造园术的逻辑出发,演化出一套松散的校园空间结构,与城市中习见的作为权力等级序列或效率组织体系的空间对应物的军营式校区大异其趣,这使得我们今日能有机会体验一种阔别已久的恬淡安逸而并不沉溺怀旧的“书院”生活,进而重新发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庞大体系中具有永恒意味的闪光点。

中国造园术强调空间的起承转合,物境相辉相映,淡化建筑的个体形态表现。漫步在校园中,脚下是乱石野草、眼中有竹屏白墙,处处能感受到这种原则在控制着建筑与环境的营造。同时,在工程中对材料真实与建构真实贯彻始终的顽强态度,赋予了建筑以一种古风神韵,一种当代城市中十分罕见的虔诚气质,引入

遐思。

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上,中国建筑师已经行进了近一个世纪: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固有之形式”,到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八十年代长官意志下给建筑“穿衣戴帽”的运动,直至近两年高档居住区设计中兴起的“中国式居住”风潮,建筑师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用传统符号复兴中式建筑的尝试。然而停留在形式层面的工作并不能改善现代与传统日渐疏离的境况,镜花水月式的繁华过后留存的是仅供追忆的支离片断。同一条道路上,一批建筑师在进行着另一种尝试:他们不拘泥于玩味形式,自觉地对中国式的精神内涵展开了探索,试图“用现代建筑句法去构造中国的建筑语言”口’,通过重塑传统生活应对民族身份认同危机。象山校区可以说是对“当代建筑的中国性”这一命题的绝佳解答,它所体现的因势利导、关照山水自然的建筑观,在当前全球能源危机、地域性文化日渐式徼、人类与环境关系趋于紧张的大背景下,为中国建筑指出了一条“返乡之路”。

结合对传统城镇生活的切身体验,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辩证法的指导下,可以更好的理解象山。中国传统古镇,除了具有考古学价值外,还对工业——信息时代中的城市生活构成批判。与现代城市不同,传统古镇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缓慢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在共同中建构区分”和“在事物不同中识别相关”这两种反向的运动持续着,对城市产生着影响,表现为“那些生长出来的历史城市总是能同时具备高度整体性和多样性差异”,形成了杂有机的外部形态。这种古镇,以人的尺度作为构建的起点:窄巷、敞院、码头、廊桥等元素,在空间上并列,于感受中叠加,营造出了宜人的生活环境。

在象山,建筑师从“物尽其用”的朴素愿望出发,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借用”、“错用”,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建筑形象,此时,如果我们能把目光从建筑上移开,转向关注实体间的“无”,就会意识到,以建筑为手段,他已经悄然完成了更大尺度上的建构——一座城市!

他将轴线与轴线交错,使体块与体块并置,造成许多模糊暖昧的空间,期待以之为背景展开的人的活动将其填满,为其定义,实现“事”对“物”的分类。瓦墙、折线屋顶、尺度巨大的竖向隔栅、从立面上长出来的亭台、悬在空中的街道,这些熟悉的建筑元素经过变形、移位、重组,构成了陌生的建筑形象。它们所组成的迷宫般的场地格局,则“明显关联着场地原来的江南村落,与四周转塘镇混乱的建成区有一种隐约相似,但二者实则暗含着存在秩序的根本分野。校园把对城镇‘相似的差异’构建于区域中,领引着一种城镇势态的转变,使区域中心向象山表征的山水格局转变。山水气势被新的结构群聚组接,如微风下的水波传递到四周,承接转化开去。

往往当人们执著于具体目标的实现时,会容易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结果就像那买椟还珠后的空匣,所容的只能是空空的乏味了。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中,技术与速度代表了时代精神,“城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文尺度和多样性格局?”这只能是学术清谈中偶尔涉及的优雅话题,但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恰恰是城市之所以生机盎然、引人入胜的秘密所在。久居城市的人,耳朵听多了汽车的轰响,闻水声蝉鸣时才得以放松;眼睛看惯了尖叫的建筑,在灰瓦白墙前终于能休息。象山校区,以其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在城市性一题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思维角度。

中国古代,并没有开业建筑师这一概念,砖、木、瓦、石、油各类工匠参与

和主导了土木营造的全过程,建造实践与设计活动是统一的。近代以后,随着木构建筑体系日渐式微,这种匠作传统也慢慢消失了。20世纪初,中国引入了现代注册建筑师制度,从那时起,建筑设计与施工开始分化。这种行业分工细化,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下提高效率的趋势,也对建筑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度上的细分,从本科专业教育起便开始对建筑设计从业者产生影响。设计与建造本身的隔阂,使设计学生只能通过各种二手媒介学习建筑,造成的后果是大部分建筑设计从业者对建筑的认识扁平化,对建筑设计的操作程式化,这种境况又进一步导致了我们城市中建筑的形象——要么枯燥呆板,要么夸张离奇——让人不敢恭维。

在象山校区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师亲力亲为,即时性地调整做法,接着这种以民间手工建造和材料为基准的做法,激发了工匠们的热情。于是房子不是由设计完全决定,而是让设计追随因大量使用手工建造而导致的全建造过程的修改变更。联系单因此变得异常重要。设计因此超越个人创作和工程师的专业控制而演变成一种以手工建造为核心的集体劳作。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象山校园可以作为这句深奥箴言的现实印证:从象山这矛盾的原点,衍生出建筑的诉求,以“回”字形房屋为一,于是生出院子;院房与院房之间,院房与山水之间,再进而生发出路、井、廊、坡、桥等种种形式,以及行、止、俯、仰、观等不同行为。不同的人,因目的、心绪不同,将以上各种环境元素与行为方式排列组合,形成自己独有的观览经验。

建筑物是表现传统,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记忆的重要工具之一,将中国传统文化用内化的方式来表达,象山校区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徐欣,《内化的传统——从文化角度解读几处中国当代建筑》

[2]顾皓,《试析中国现代建筑如何融入历史文脉——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3]李峥,《沉静与喧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空间阅读》

近现代著名建筑解读

在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的《回顾20世纪的建筑》一文中用32个字所作的描述作为对上世纪建筑辉煌的概括:“推陈创新,全面跃进,百花争妍,百家争鸣;曲折演变,持续出新,同而求异,多而流行。” 建筑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成熟及扩展。尤应指出的是,20世纪有一批倡导改革的建筑师,屹立起无数建筑经典。所以我们认为,创新与发展是20世纪建筑创作的主旋律,也应成为人类应特别把握并借鉴的建筑经典。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及艺术品质,无论是科学与艺术结合好的,还是或科学或艺术的单体杰作,都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的《回顾20世纪的建筑》一文中用32个字所作的描述作为对上世纪建筑辉煌的概括:“推陈创新,全面跃进,百花争妍,百家争鸣;曲折演变,持续出新,同而求异,多而流行。”下面针对近现代几个著名的建筑谈谈自己感想。 首先是英国的水晶宫,这是英国为了1851年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兴建的展览馆。由于工业展览馆这种建筑类型以前从未有过,所以,英国特地在1850年举行了这一建筑的国际设计竞赛,以便寻找一个理想的建筑设计方案。结果,欧洲各国建筑师送取了245个设计方案,结果无一被采纳。原因是这建筑要求在一年内建成,而且需要有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以供展览工业产品之用,同时,又因展览会的会址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内。公园内不可能永远保留这个建筑,要求这一建筑在展览会结束后能方便地拆迁。对于这一建筑的这些功能要求,当时的建筑师们束手无策。正当展览会准备者为此万分焦急的时候,英国一位熟悉用铁和玻璃建造园艺温室园艺师帕克斯顿(1801~1865)提出了仿照建造园艺温室的办法,用铁和玻璃做构件,利用预制装配的方法建造展览馆的设计方案。他的这一方案很快被采纳了。只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有巨大室内空间、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馆。它的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长度为564米(合1851英尺,表示这一建筑建于1851年),高三层。整个建筑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与屋面均为玻璃,通体透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当时人称“水晶宫”。展览会结束后,它被拆迁到伦敦市郊的赛登汉。1936年不幸毁于火灾。 从现在来看,“水晶宫”只是一座功能比较简单的非永久性建筑,但它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一方面表现出金属与玻璃在建筑上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则表明建筑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优越性。所以伦敦水晶宫成了欧洲近代建筑中的划时代的建筑。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建筑。它是1884年法国政府为了庆祝17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举办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兴建的一座永久性建筑。当时参加这一建筑设计竞赛的方案有700多个,评委最后评定只有法国著名金属建筑专家居斯塔夫·埃菲尔(1832—1923)设计的铁塔完全符合要求。铁塔于1887年11月26日动工,于1889年3月31日竣工,历时21个月。 铁塔占地12.5公顷,塔原高300米,1959年在塔顶,增设巨型天线后,高度增至320.7米。除了4座塔墩是石砌的外,塔身全为钢铁结构,重达7000多吨。整个铁塔的大小钢铁构件共有18038件,全靠250万只铆钉铆成一体。由于设计周密(全套设计图纸有5300张之多),部件加工精细,组装时每个铆孔与铆钉都准确就位,未用一锉一锤。铁塔底部有4条向外撑开的

当代建筑师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代建筑师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1001401-02 范思秦 摘要:本文为我们展现当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所面临的现状、限制条件,以及他们如何在西方、中国、建筑自主性、社会现实、传统、变革的复杂网络中寻求自身的独特立场,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现象与诉求、操作框架、话语工具、实践策略 一、当代中国建筑师状况 如果我们试图以几个关键词描绘当代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建成环境和社会现实,那么大、纪念性、新奇、快速、廉价、异托邦这组关键词既是中国当下从政府官员、决策者、开发商和私人业主的共同诉求,也是基于这种诉求所达成的建成环境的现状。无论这些词汇背后隐含的语义是褒是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现象构成了建筑师工作的环境文脉和参照,这就是建筑设计作品所处的真实的环境,而建筑师的工作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被要求满足这样的诉求。 与此同时,这些关键词也构成了世界对于中国建造模式的集体认同和想象的框架。中国的当代建筑给世界的印象是具体的散落的优秀个案的蒐集和整体品质低下的并置。而这组关键词所代表的特征,或多或少正是造成中国当代大规模建造的整体品质低下的原因。 而当代中国建筑的快速和低成本的建造,已经成为中国建造的特征。这里,“廉价”或许并不仅仅意味着低成本的建造,同时暗指建造品质的低廉。然而,快速和“廉价”或者粗糙的品质,一方面作为即成现实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建筑师必须积极面对并发掘出新的当代建筑可能性的源泉。正是因为可以快速低价地建造,中国建造正日益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灾后重建这类需要快速低成本建造经验的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建造的国际竞争中去。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审视快速廉价的积极意义,并创造出具有当代中国特征的建筑美学? 对于我们中国现有的建筑师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就在于我们如何去把握这些机遇。同时,这些也检验了我们作为建筑师的能力。 所以,对于如此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呢? 1、正确认识建筑师的天职建筑师不是艺术家。因此,建筑师的首要职责是服务 社会、以自己的一专之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画家的一幅作品标价百万,即便无人问津,尚可孤芳自赏。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建造和使用,需要社会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并且占用土地和环境资源。建筑师不是理论家。对各种前卫建筑设计流派和时髦的主义与理论,建筑师可以了解,但不能将其视为工作核心,每必奉之。建筑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脚踏实地的实现。建筑设计师应该通过身体力行的设计来解决社会与技术问题,而不是主义谈得不精,设计做得不良,偏废正务,不知所从。 建筑师属于服务行业的一支。建筑作品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中的广大用户。一个小区可能居住着上千户人家,数万人口。一套百余平米的住房,在建筑师而言,或许只是复杂日常工作中一带而过的细节,但对于众多月薪不过千余元的普通居住者,价值几十万元的住宅,往往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投资,也是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5月4日,河北省交河县人。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他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教育思想:民主教育。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江苏吴江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张思明: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0月。籍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 教育思想:成长教育。 张化万:男,1945年9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思想:个性教育。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doc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1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一百二十二人) 院士组(十八人) 马国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王小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齐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 关肇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李道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吴良镛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 吴硕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总建筑师何镜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周干峙住房城乡建设部特邀顾问 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钟训正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教授 崔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彭一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程泰宁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熹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戴复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魏敦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大师组(二十一人)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刘景樑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名誉院长 刘克良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孙国城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时匡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吴庐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新所总建筑师 汪孝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沈济黄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资深总建筑师 张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周恺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孟建民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胡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胡绍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袁培煌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 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郭明卓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 唐玉恩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黄锡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建筑师 黄星元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 梅洪元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蔡镇钰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 央企院组(二十四人) 丁建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裁 于正伦城市建设研究院院总建筑师 马立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院院长王暐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王暐工作室主任王洪礼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王振军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 孙宗列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中国近代十大才女(图文)

中国近代十大才女(图文) 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男性是当然的舞台主角,而女性无可选择地成了男性的陪衬。在刀光剑影的朝代更迭中,女性的俪影仅是舒缓人们神经的调节剂。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一些才华卓越的女性,她们不是以自己的美貌耀人,而是凭自己的才华名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有女性所作的诗篇。此后汉末的蔡文姬、晋代的谢道蕴、唐代的薛涛,直到宋代的李清照、朱淑贞等等,可以说代不乏人。她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证明了女性不单单为自身的自然价值而存在。 可是,在中华民族巨匠辈出,星汉灿烂的文化史上,这样的女性实在是太少了,而且正如她们是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属物一样,她们的作品绝大多数也只是正统文学的附属物。正如萧红所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五*四”一声春雷打破了封建社会令女性窒息的牢笼,冰心、庐隐、石评梅、林徽因、张爱玲等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了,她们才华横溢,恰如枝枝红杏伸出墙来,与男性作家共同构筑了近代文化的满园春色。从她们开始,女性作家的队伍逐渐扩大,到如今已经是灿若群星。 今天我简要的给大家介绍近代史上最有影响,而且才华横溢的十位女性作家,她们是—— 名动上海滩,不染红尘焦火气的传奇作家张爱玲; 万水千山走遍,情遗撒哈拉的流浪者三毛; 自比狡兔三窟的孟尝君,灵魂却无处安放的庐隐;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的石评梅; 萧风凄雨中苦苦挣扎,最终无奈早凋的萧红; 特立独行,惊世骇俗,我行我素一生的苏雪林;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 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眼光里漾起心泉秘密的陆小曼; 与波澜壮阔的20世纪同行,与爱心同行的冰心; 红色政权里最亮的一颗辰丁玲。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 ——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 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他的这种自 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 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 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 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 都是纯概念。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 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 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 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 店一定的城市性。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 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 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这 也是对中国当时平行城市的一种理解。在那个年代,中国的住宅 都是作为社会福利建造的,强调平均,平行城市中没有单体建筑 的个性但有大结构的严整。对历史空间资源的尊重和再生创造也 就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这里关心的事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书架和自行车的重叠中,叙述城市中细致的空间历史,建筑不再颂咏空洞而宏大的主题。 建筑的叙事,在基本纯粹的建造关系中展开, 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历史的、风格的、装饰的 附加形式,是书车、圆形钢管、玻璃墙、发光 地面、动态的上下前后关系的叙事。 张永和与非常工作室之后关注的核心问 题逐渐转化为建筑与基地,建筑与都市或自然 风景之间的关系。北京山语间怀柔别墅就成功 地建立了地形与建筑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激发的关系。在泉州小当代美术馆的设计中,当地材料和建筑方式与功能主义的线型空间相叠加产生了一种难以归类和定义的建造形式,这种暧昧的,指向不明的空间形式,是对当代中

中国著名古代建筑

中国著名古代建筑 中国著名古代建筑有哪些?中国著名建筑有北京故宫、开封龙庭、赵州桥、开封铁塔、山西应县木塔、白马寺等。 一、古宫殿类 1、开封龙庭 龙亭是古城开封的一个著名游览点,也是开封文物古迹的一个代表。其实,这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龙亭坐北朝南,高踞在台基之上。从地面到大殿有36丈高,代表36天罡;72级台阶,代表72地煞。台阶中间是雕有云龙图案的石阶。登上平台,四周有石栏围绕。大殿是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建筑,很壮观。游人登上平台,入殿观看陈列的文物后,多在石栏前眺望开封古城景色。龙亭前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道旁有两个东西对峙的湖,东为潘湖,西为杨湖。龙亭的传说很多,是旅游圣地。 2、北京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城下东西北三面有护城河。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二、古桥类 1、赵州桥 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卢沟桥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三、古塔类

中国最著名的建筑物

中国的历史渊源流长,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闻名世界。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血和 智慧。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著名的建筑有哪些? 1、万里长城 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开 始修筑,直到16世纪的明代终止。它穿越巍巍群山,跨过莽莽草原,横亘8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700公里。 2、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间半,是世界最大的宫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 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3、布达拉宫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 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系 舟岛,是梵文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拉萨布达拉宫俗 称第二普陀罗山。 4、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是陪葬坑中的一组陶塑艺术作品。其中1 号坑最大,面积为230米×62米,坑内有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战马俑6000多个排 成40路纵队的方阵。此外,还有2、3、4号坑。1977年这里建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5、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 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6、永乐宫 永乐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 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 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永乐宫壁画。 7、赵州桥

建筑师王昀——现代建筑的空间

建筑师王昀——现代建筑的空间 王昀-中国建筑师 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副教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 1995年取得东京大学硕士学位 1999年以论文《从传统聚落的平面构成中读解空间概念的研究》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3年参加由日本新建筑杂志举办的第24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获二等奖; 1994年参加日本新建筑举办的第4回SXL建筑设计竞赛,获一等奖 主要建筑作品:60平米极小城市,善美写字楼门厅增建,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住宅A+B,石景山财政局办公楼,百子湾幼儿园、中学校等。 徘徊在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之间——建筑师王昀访谈 提到传统聚落,人们首先会想到山水之间的民居、村落。它给人一种自由、丰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说到现代建筑,人们首先会想到“少就是多”,“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宣言。随之想到的是光滑的白墙、大片的玻璃以及冰冷的、反自然的机器美学。通常在人们心目中,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是相差甚远的两种类型。 然而在建筑师王昀眼中,它们却神奇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早年的求学岁月里,王昀跟随老师学习古建。留学日本期间,他专门从事聚落研究。在多年世界聚落的探访调研旅途中,他又深深地被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所打动。自此,这两种差别甚大的建筑类型便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在王昀脑海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建筑理解。 回国以后,王昀一边在北大进行研究和教学,一边积极地投身建筑实践。从自宅室内改造到新近建成的庐师山庄会所及住宅,他延续着一贯的建筑思考,探索着当前语境下中国现代建筑的可能。 本访谈可算是对王昀从早年建筑学习到今日创作的一个回顾性整理。这样做一方面希望能梳理、介绍他建筑创作的背景和脉络;另一方面也希望由他个人的探索反思中国当代的建筑状况。根据主题,编者将访谈的内容分成几部分,以便阅读,此外,在适当的地方编者还增加了一些批注,这些批注有的是对文中精彩部分的强调,有的是背景资料或相关的引申,其目的在于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 大师与普通建筑师的区别往往在于他们超前的理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我们在《十位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专题中选择了十位当代全球最活跃、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他们设计了21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物质是易变的,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通过欣赏这十位建筑师的作品,逼迫我们去回过头,去重新思考这个世界,去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建筑。每一个建筑师都没有办法回避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建筑? 戴帆(Dai Fan) 戴帆: 最前卫、当代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明星建筑师 “颠覆坚固之价值的冲动点燃了建筑。” ——戴帆 戴帆与DESTROY建筑事务所以设计具有深刻的哲思工程结构与震撼的建筑享誉世界,用极具独创性的建筑形态来向世人展示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空间想像力。戴帆目前工作于纽约和北京,致力于探求与其时代精神相呼应的建筑表达的新形式,工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及土木工程、工程设计、城市设计和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美术、项目管理和城市战略研究等方面。他设计的建筑充满深奥、宏伟、怪诞、神圣、科幻的感觉,其建筑语言、构思的独创性以及特殊的建筑风格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建筑潮流中始终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戴帆(Dai Fan) 戴帆是当代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建筑师之一,曾入选美国福布斯设计榜单,荣获亚洲设计大奖、环球设计大奖等几十个国际大奖,近年担任全球设计奖评委、亚太建筑空间大奖等一系列国际大奖评委。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与深入向前发展,“人类纪”迫切需要创建宇宙时代的建筑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未来以某种隐匿的方式写在现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之中。把非人的因素和推理的因素混合起来。他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关于一个时代的建造神话,展现了一种溢满新奇和神秘的建筑空间魅力。戴帆的代表作品有法国巴黎FA PARIS,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 Art Museum ,马来西亚吉隆坡200米高的东方运营中心(East Operation Center),中国山西大同造园中国造园(Chinese Garden)。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摘要:如何构筑有着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研究的重点 之一,随着象山校区的建成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对该项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象山校区,建筑,传统文化 古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建筑学的角度,可以字面的理解为:建设城市是历时弥久的工程,只有经过岁月积累才能形成其独特的生活韵味,这是铁器时代的法则,在今天的中国旱已经失效,自从城市成为资本的温床之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便将城市拐上了“日新月异”的高速路。 迈入21世纪,随着后现代派对文脉传承的追求,全国各地各种生搬硬套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纷纷出现,例如沈阳方圆大厦,北京天子酒店……这些建筑在破坏周边环境的同时也摧毁了原有的人文环境。 现代建筑如何融入历史文脉,设计师王澍用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市郊的转塘,学校占地800亩。呈反C状环象山建造,王澍保留了场地中原有的溪流,湖泊,田陌在象山脚下筑起30几组建筑,它们形似四合院,却又不四面密闭,向山之处一面是打开的,每一组都在指示着象山的所在。这30几组采用了由竹木砖瓦作为材料的楼舍透出一股浓重的中国风。 表现传统文化的建筑曾一度被概括为“民族形式”。设计思想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中形式美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从而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再现感,传统结构也被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和象征。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不再追求对传统建筑表面性的描摹,转而强调对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的解读和提炼。在设计中将传统元素抽象化、符号化,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建筑语言之中,用建筑表达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 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建筑师着力于协调人造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协调校园建筑与先在于此的象山的关系。从这样一种因缘于中国古代造园术的逻辑出发,演化出一套松散的校园空间结构,与城市中习见的作为权力等级序列或效率组织体系的空间对应物的军营式校区大异其趣,这使得我们今日能有机会体验一种阔别已久的恬淡安逸而并不沉溺怀旧的“书院”生活,进而重新发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庞大体系中具有永恒意味的闪光点。 中国造园术强调空间的起承转合,物境相辉相映,淡化建筑的个体形态表现。漫步在校园中,脚下是乱石野草、眼中有竹屏白墙,处处能感受到这种原则在控制着建筑与环境的营造。同时,在工程中对材料真实与建构真实贯彻始终的顽强态度,赋予了建筑以一种古风神韵,一种当代城市中十分罕见的虔诚气质,引入

北京当代十大建筑【组图】

北京当代十大建筑【组图】 北京当代十大建筑【组图】 第一名:北京南站改扩建工程。2008年8月正式重新 开通运行的北京南站占地面积49.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主站房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地上两层, 地下三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高架候车厅以及配合的高架环形车道、站台轨道层、换乘大厅、地铁4号线、地铁14号线。预计2015年北京南站的年运量超过1.5亿人次。到2020年南站运量每年超过1.9亿人次。北京南站建筑形态为椭圆形,分为主站房、雨篷两部分,站房为双曲穹顶,最高点40米,檐口高度20米,主站房以天坛鸟瞰效果为基本形状, 中间设有3个层次,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和地位。两侧雨篷为悬索形结构,最高点31.5米,檐口高度16.5米。雨篷钢结构采用了A形塔架支撑体系、悬垂梁结构等多项施工技术。椭圆形中央站房屋顶和两侧雨篷主要材料为银色的金属铝板。北京南站整个钢结构总用钢量为6.5万吨。北京南站突出环保、节能等理念,在众多大型火车站中首次采用太阳能发电。新建成在高架候车亭屋顶中央采光带,将设置太阳能光电板,总功率为350千瓦,太阳能发电系统将在白天开启,辅助解决车站用电问题。北京南站利用城市原生 污水冬季水温高于大气温度、夏季水温低于大气温度的特点,

冬季从污水取热供暖,夏季排热制冷。 第二名: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主楼由荷兰机场顾问公司、英国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2000年6月,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开始进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远期规划研究。2004年3月26日,3号航站楼完成施工及监理招标,正式签订了施工和监理合同,首都机场开始三期扩建工程。共征用了22200多亩土地,搬迁了9个村庄,共涉及1.2万人。3号航站楼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边。T3主楼及其配套工程位于现有东跑道和新建跑道之间。 第三名:国家体育场(鸟巢)。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将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当代十大建筑师

当代十大建筑师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为中国培养、培训建筑设计师,为推进中国建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

中国现代十大名人故居

中国现代十大名人故居 中国现代十大名人故居 来源/岚韵的收藏复制/塞上齐翁 名人故居是名人生前生活居住过的地方。名人故居承载历史文化。请走进中国十大现代名人的故居。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体陈列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和翠亨民居展览等。该馆行政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孙中山故居是一座融合中、西方建筑特点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其主体建筑是1892年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资、孙中山主持修建的。1892年至1895年间孙中山经常居住于此。孙中山故居陈列馆以各种珍贵的文物、图片等系统地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翠亨村民居展览开展于1991年,它利用了翠亨村的民房并复原、仿建几所典型的清

末民居,再现孙中山故乡当年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及当地的民俗风情。 该处还辟有孙中山先生讲演厅、少年孙中山听故事雕塑、孙中山试验炸药遗址、“瑞接长庚”排坊和孙中山先生遗嘱亭等参观景点。孙中山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故居名为上屋场,坐落于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小山冲中。房屋是一栋坐南朝北,泥砖青瓦,土木结构,南方常见的普通农家住房。堂屋正门楣挂“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为邓小平书写。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占地566.5平方米。它座南朝北,背山面水。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邻,绿水莹莹,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放眼青山,背依翠竹,绿水、苍松和翠竹把这栋普通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栋房子的东头。1929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曾没收毛泽东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和家产。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过多次修葺,使之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原貌。1950年,故居作为革命纪念地供国内游客参观。两年后又正式对外宾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层建筑实例分析

高层建筑实例分析 中国尊 吉隆坡双子塔 课程名称:高层建筑创作 老师:鞠东蕾 班级:建筑1301 姓名:苑莹 学号:04

目录 中国尊 (2) 简介 (2) 地块数据 (3) 建筑数据 (3) 结构分析 (3) 功能分析 (5) 抗震功能 (5) 吉隆坡双子塔 (8) 简介 (8) 建筑背景 (8) 案例概况 (9) 结构分析 (10) 功能分析 (11) 抗震功能 (12) 优缺点分析 (13)

中国尊 一、简介 中国尊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CBD核心区Z15地块的一幢超高层建筑。 主要建筑功能为办公、观光和商业。外轮廓尺寸从底部的78m×78m向上渐收紧至54m ×54m,再向上渐放大至顶部的59m×59m,似古代酒器“樽”而得名。 该建筑总高528米,未来将被规划为中信集团总部大楼。于2013年7月29日开工,计划2017年7月30日结构封顶,2018年10月竣工,到2019年3月交付使用,届时将成为首都新地标。 中国尊由北京中信和业有限公司投资,预计总投资达240亿元。 开发建设者中信集团表示,“中国尊”将集甲级写字楼、会议、商业、观光以及多种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国际500强企业进驻。 2014年6月8日,“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中国尊荣获“中国当代十大建筑”。2016年8月,中国尊已超越330米高的国贸三期,成为北京第一高楼。

二、地块数据 地块范围:北侧为光华路,西侧为东三环中路。南侧地块为集中绿地,东侧地块为北京海关。东至金和东路、南至景辉街、西至金和路、北至规划绿地。 占地面积:11477.73平方米 净用地率:30.5 东西宽:136米 南北长:85米 三、建筑数据 用地面积:2241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 容积率:13.39 绿化率:49.47% 建筑密度:21.71% 建筑总高:528米 建筑层数:地上108层、地下7层 电梯数量:101部 地下停车位:1983 四、结构分析 由于中国尊是一栋综合性建筑,集酒店、 公寓、办公于一体。为了避免酒店和公寓的楼 层出现斜撑构件,因此结构在这些楼层采用了 密柱抗弯框架的形式,而在办公楼层采用巨型 斜撑的形式。但是,如何将这两种抗侧力体系 结合成一个连贯且一致的外框结构是一个设 计难题。最后确定为全办公的形式,外框得以 统一为全高巨型交叉斜撑结构,结构体系也更 为合理。 工程主要结构体系由外框筒和核心筒组 成,其中外框筒由巨型柱、巨型斜撑、转换桁 架以及次框架组成。巨型柱位于塔楼角部,贯 通至结构顶部,并在各区段分别与转换桁架、 巨型斜撑连接。巨型柱底部截面形状为多边形,

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

卢毓骏(1904~1975) 卢毓骏先生190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入巴黎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学习,1925年在巴黎大学都市规划学院任研究员。1929年回国,在南京考试院工作。1949年到台湾,并于1961年创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系。 他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大考场及铨叙部,汤山望云别墅,南京高等法院,台湾科学馆,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教职员宿舍,“中国文化大学”校园规划及华冈校舍、大仁馆、大义馆、大伦馆、菲华楼、大恩塔,“司法行政部”大法庭及法官训练所,台中日月潭玄及慈思塔、考试院等。 他的专著有《防空建筑工程学》、《防空都市计划学》、《新时代都市计划学》、《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史与营造法》。他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建筑艺术新论》、《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新时代工业化之应有认识》、(明堂新考——个中国建筑师想像中的中国古代明堂》、《反映有机文明的中国建筑》、《都市计划及造园》、《以柔克刚——防御原子弹建筑的若干构想》等。 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与都市计划有良好的配合。在教学中,他强调学生要尽力多涉猎艺术、工学、设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多接触文学、哲学,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设计的深度。 卢毓骏先生于1975年在台湾病逝。 南京考试院 刘鸿典(1904~1995) 刘鸿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

西方建筑师解读建筑

西方建筑师解读建筑 离开中国80多年了,而70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应该说我是个西方建筑师。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我很高兴有幸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我所做的仅仅是一点尝试,我对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们寄予厚望。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我的少年时期在中国度过,那个时候我对建筑没有什么概念,认为建筑和工程是一回事,从来没有考虑过设计的问题。我学习物理和数学,对艺术和历史却没有过多的关注。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第一个让我考虑建筑学的,是威廉?埃默森(WilliamEmerson)。那个时候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而麻省理工建筑学院和哈佛大学之间有几个联合项目,因此在格罗皮乌斯(Groupius)来之前,我就对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有了一些了解。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还沉迷于学院派(Beaux-Arts)风格,我对于格罗皮乌斯和布劳耶(MarcelBreuer)加入哈佛大学很感兴趣,于是便决定到哈佛读研究生。 在哈佛大学读研的最后一年,我师从格罗皮乌斯,他允许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项目主题。我对他说我想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项目,因为

我认为历史和建筑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他听完后并没有反对我,只是回答说:“好啊,那你证明给我看看。”于是我决定设计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馆。当时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而我却认为,中国的展品都不大,因此学院派风格的立柱和山花并不适合。由于家里一直都收藏中国艺术品,我对中国艺术也略知一二。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博物馆,这也赢得了格罗皮乌斯的认可。1946年我在哈佛读研时设计的这个作品,和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1948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而威廉?齐肯多(WilliamZeckendorf)正决定在自己的威奈公司开设建筑部门,他让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列出了一些建筑师,我也在其中,就这样我搬到了纽约开始为他工作。我们看了各种地产,我也开始逐渐了解了不动产业。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停留在理论上,直到基普斯湾项目才真正得以建成。这个项目给了我信心,也让我更加敢于放手设计。那时候的我,十分欣赏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ohe),虽然知之不多,但很有信心,想要超越密斯。密斯偏爱的“幕墙”是用玻璃和金属覆盖结构骨架的,而我想,如果能把墙面直接变成外立面,这样就可以两步并作一步了。于是,在基普斯湾项目和后来与齐肯多夫做的低成本住宅里,我都采用了这个方法。 我和齐肯多夫合作了10年,这期间真正的作品不多,但是在整个团队中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其他年轻建筑师不可能接触到的广阔经验。我接触到的是大规模的都市设计。基普斯湾项目之后,我开始感到低

中国知名十大古建筑设计院介绍

中国知名十大古建筑设计院介绍 1、DESTROY建筑事务所戴帆(DAI FAN) DESTROY建筑事务所是一家全球性顶级设计、建筑、工程和规划建筑设计集团。DESTROY建筑事务所是建筑鬼才戴帆(DAI FAN)创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机构。通过遍布全球的办公室和顶级建筑设计团队,DESTROY建筑事务所为世界各地客户提供创新而卓越的引领时代潮流的设计方案,项目类型跨越了从大型城市公共空间、混合功能综合体、超高层建筑综合体到度假居住、办公展览、教育科研等相关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意大利《当代建筑》连续多年将DESTROY建筑设计事务所列为建筑创新设计及技术创新型的行业领袖。DESTROY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中国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设计集团。DESTROY建筑事务所将国际领先的经验与本地的团队相结合,事务所集结了约一百五十名由25个不同国籍成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争取将个人潜能升华为团体创作结晶。业务从美国、日本、大中华区覆盖到欧洲、东南亚及中东等地。DESTROY建筑事务所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论坛及活动,让几年间,随着各种精彩展览的开展,如:,《技术与建构》建筑实验展(2014),亚洲顶尖建筑大师展(2015),先锋建筑(2015),当代中欧建筑师展(2016),变化中的亚洲城市(2016),纽约“宇宙宣言”建筑展(2016)。更多的人接触到专业思想的碰撞。DESTROY的建筑是一种本质的、想赋形的建筑,本着团队合作的理念与工作哲学,自创立以来便将交换、传承、学科交叉和思想碰撞融合贯彻。同时,DESTROY建筑事务所着重强调社会参与,为二十一世纪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和挑战提供创新且具体的解决办法。近年来的作品包括:法国FA PARIS 180米高的摩天楼;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市占地面积400公顷的“太空城”(项目范围涵盖城市规划、旅游规划、交通建筑、会展建筑、办公建筑、城市综合体、体育建筑、酒店建筑、教育建筑)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此项目为运用“人类纪”的种种思想设计城市与建筑概念的尝试;中国浙江台州“海城新区”占地13平方公里的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设计中,此项目包括占地面积1300亩的江南水镇旅游产业的规划,占地1200亩的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规划与一系列交通建筑、综合型医院、商业综合体、酒店度假区、沿河风光游览区、音乐厅、美术馆、政府行政与金融中心的建筑规划与设计;东京China Glasses (Tokyo)、美国佛罗里达州当代美术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