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leed认证建筑案例

中国leed认证建筑案例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建筑设计
作为北京第一高楼,荣获LEED绿色建筑金级认证。国贸三期凝聚了业主 方、设计方、施工组织者的心血和智慧,为保障建筑品质,国贸中心精心选 择合作团队。方案设计是美国的SOM,还有香港王董WITL国际,结构顾问是奥 亚纳OAP。
项目简介: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第三期(China World Trade Center Tower 3),简称国 贸三期,是北京商务中心区的核心,同时也是北京最高的标志性建筑(高达330 米)。其具体用地范围为:东至东三环中路西侧,西至光华机电大厦东侧,南至 国贸大厦2座北侧,北至光华路南侧;占地面积为6.27公顷。国贸三期与国贸一 期、二期一起构成1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
评分 新建筑物LEED-NC(V2)满分69分,白金级得分必须在52分以上 万科中心得分54分
泰格公寓绿色建筑设计
节能也可以很舒适 绿色建筑要达到的目标不单单 是环保节能,而是“高舒适,低 消耗”:满足使用者需求始终是 第一位的。 泰格公寓被誉为“将在环境史 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绿色建筑。
屋顶上,厚达35厘米的覆土种着绿化植物,使顶 层房间室内温度降低了2℃。
杭州万通中心——国际LEED金级预认证
杭州万通中心此次获得国际LEED金级预认证,充分奠定了其在能源与环境设计 方面的先锋领导地位,一流的国际品质及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态商务形象。同时, 也代表着其所在的运河CBD将真正接轨国际商务区水平,对拱墅区产业升级及区域价 值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拱墅区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
2、采用幕墙节能设计策略和外遮阳设计等促使达到优良围护结构热共性能得目标; 对新建建筑空调系统的送风方式和气流组织进行优化,增强热舒适性;采用太阳 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光热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

中国现代标志性建筑

中国现代标志性建筑

101大厦
101 building • 台北101,又称台北101大楼, 在规划阶段初期原名台北国际 金融中心,位于中国台湾省台 北市信义区,由建筑师李祖原 设计,KTRT团队建造,保持了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 录。

Taipei 101, also known as Taipei 101, in the initial planning stages, formerly known as Taipe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located in Xinyi District, Taipei City, Taiwan Province, China, designed by the architect Li Zuyuan, ktrt team construction, keep the record number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world records in the world.

The National Stadium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central area of Beijing Olympic Park, the main stadium for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total project covers an area of 21 hectares, the audience seating for 91000. Held the Olympic Games, Paralympic Games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track and field competitions and football finals.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to becom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in Beijing and enjoy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venues, and become a landmark sports architecture and Olympic heritage.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马岩松(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马岩松(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浅看马岩松和他的MAD 师承扎哈,亦有库哈斯的传统,在35岁之前就能成名的建筑鬼才小生,疯狂、大胆、不羁,独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一双长着想象力的巨大翅膀。

语不惊人言不休的气势,但他说的有理,研究他建成与未建成的每个作品之后,会发现,在那些前卫的形式背后,有着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筑很率直的哲学心态。

这种另类作风难免有所争议,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小生在外来的成名膨胀之背后,总有着一个清醒的逻辑,能独善其身,能自圆其说,而且还是说得有理。

当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北京胡同里出现巨大的金属泡泡,如同水滴一样的散落,看上去就好像是未来的梦幻世界,面对这样一种超前的想象,不敢说是好,还是不好。

传统是一种严谨的秩序,是历史的财富,但是陈旧的建筑,混乱的搭建,邻里关系的变迁,让过去城市中的细胞逐渐衰退而滥用,必然需要注入一种新的生命力,才不致让这笔财富失去其价值。

这些看上去来自外太空的小生命体,光滑的金属曲面折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树木和天空。

让历史、自然和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是一种城市理想,是想把北京的古城和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

这至少激发了我们跳出一种定势的思维去思考未来城市的目标与定位。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方式上,马岩松说:“我喜欢历史,也喜欢中国传统。

中国的传统实际上应该是中国的创造力,它们的核心是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实例都表明了人们对新技术和新创造的渴望。

我把这种对创新的渴望,理解成一种中国传统。

我从来不会从一种传统形式上寻找答案。

”所以,看MAD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一场革命。

在北京CBD上的浮游之岛、空中之城的未来实践中,就很明显地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质疑,认为未来的中国高密度大都市更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连续,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度,将数字工作站、多媒体商业中心、独立飞行停泊站、剧场、餐厅、公园、旅馆、图书馆甚至人工湖等城市功能相混合,以一种水平关系设置,将垂直城市软化并连接起来。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全国前十已建成高楼排行

全国前十已建成高楼排行

全国前十已建成高楼排行一、上海中心大厦,总高632米二、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总高度599.1米三、天津117大厦,总高度596.5米四、广州金融中心,总高度530米五、天津金融中心,总高度530米六、北京中信大厦,总高度528米七、台北101大厦,总高度为508米八、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总高度为492米九、香港环球贸易广场,484米十、武汉绿地中心,总高度475米中国十大最高的建筑,快来看你们家乡哪些高楼上榜了?中国十大高楼排行榜一座高大的建筑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建筑师的技术和设计能力,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城市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的建筑界,特别是在高层建筑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杰作,它们塑造了城市的天际线,也承载着城市的自信与雄心。

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中国十大最高建筑排行榜。

中国十大高楼排行榜1.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高度632米,不仅是上海的地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螺旋形建筑。

它的外观形似一根巨大的旋转中的螺旋,象征着中国的发展不断上升,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龙的象征意义。

这座建筑内部包括观光层、商业区和酒店,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

2. 广州塔广州塔,高度600米,因其细长的外观而被称为“小蛮腰”。

这座塔不仅是一座通讯塔,还包含了观光、餐饮和娱乐设施。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照明系统,能够在夜晚创造出各种令人惊叹的灯光秀。

中国十大高楼排行榜3. 天津117大厦天津117大厦高度达596.5米,拥有117层,内部包括了高端写字楼、豪华酒店和观光区。

这座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环境可持续性,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是可持续建筑的杰出代表。

4. 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高度592米,是由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兴建的综合性大厦。

除了商业区和写字楼外,它还包括购物中心和酒店,成为深圳市的商务和休闲中心。

中国十大高楼排行榜5. 广州东塔广州东塔是一座多功能建筑,内部包括高档写字楼、地下商场和五星级酒店。

中国现代著名建筑总结

中国现代著名建筑总结

中国现代著名建筑总结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而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许多具有独特设计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在中国陆续涌现。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著名建筑进行总结,以展示中国在建筑领域的成就。

1.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国家体育场也被称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场馆之一。

这座建筑由中国建筑师李兴钢设计,结合了中国古代哥特式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元素。

鸟巢独特的外观和结构让它成为了北京城市地标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个体育场馆,还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和娱乐中心。

2. 上海金茂大厦上海金茂大厦是中国最著名的摩天大楼之一,也是上海的地标建筑。

这座建筑由美国建筑师金伯利·克林负责设计,高度达到632米。

上海金茂大厦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先进的技术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个商务办公楼,还包括酒店、商场和观光景点。

3. 广州塔广州塔是一座超高层建筑,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

这座建筑被誉为“超高层奇观”,由荷兰建筑师马克·海金斯设计。

广州塔在外观设计上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塔身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和现代感十足的造型。

广州塔除了拥有观景台,还包括酒店、观光景点和广播电视塔等功能。

4.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双塔建筑。

这座建筑由美国建筑师Cesar Pelli负责设计,高度达到415米。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了香港乃至亚洲的地标之一。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商务办公楼,集合了金融机构、酒店、购物中心和观光景点等多种功能。

5. 成都IFS成都IFS是一座位于成都市的超高层建筑,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这座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高度达到339米。

成都IFS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设计成为了成都的新地标,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商业综合体,包含高端购物中心、写字楼和五星级酒店等。

结论:中国现代著名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展示了中国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和实力。

国内著名现代建筑

国内著名现代建筑

国内著名现代建筑国内著名现代建筑多种多样,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界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这些建筑既是当地的文化符号,又是城市的地标,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将介绍几座国内著名的现代建筑。

1. 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位于北京市,是一座以科学和技术为主题的现代建筑。

馆内展示了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和展品,同时还设有各种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可以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建筑本身设计独特,外观呈圆形,象征着宇宙的无限可能性。

2.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上海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之一。

塔楼造型独特,有一个球形的外壳与一个高耸的尖塔相结合。

游客可以乘坐电梯上到观景平台,俯瞰整个上海城市的美景。

3. 广州塔广州塔是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塔楼之一。

它是一座多功能建筑,包括电视台、观光塔和旅游景点等。

塔楼内设有旋转餐厅和观景平台,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广州市的壮丽景色。

4. 北京国家大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是一个被誉为“鸟巢”的现代建筑,它以其独特的外观而著名。

大剧院主要用于举办各种演出和艺术表演,如歌剧、舞蹈和音乐会等。

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剧院和剧场,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5. 成都IFS成都IFS是位于四川成都市的一座现代化购物中心和办公楼。

它以其独特的外观和高品质的商业设施而闻名。

IFS汇聚了世界著名的奢侈品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购物体验。

此外,IFS还设有餐厅、电影院等娱乐设施,成为了城市中心的热门去处。

这些著名的现代建筑是中国建筑行业的杰作,代表了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和对未来的憧憬。

它们不仅是当地的骄傲,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观者。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功能,为中国的城市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风采。

这些建筑展示了中国建筑师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无论是在外观设计还是内部功能上,这些著名的现代建筑都展示了中国的独特之处,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合集简介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合集简介
中国写字楼白金五星认证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 中国城市地标 D21中国建筑设计奖 中国地产金砖奖 未来城市地标奖
中国尊
中国尊,是中国中信集团总部大楼,位于中央商务区(CBD)核 心区Z15地块,东至金和东路,南邻规划中的绿地,西至金和路,北 至光华路。
建筑形式:集甲级写字楼、会议、商业、观光以及多种配套服 务功能于一体。
占地面积:11478㎡。 建筑面积:437000㎡ 建筑高度:总高528m,地上108层、地下7层。 建筑构思源于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建筑高 耸直入云端,表现出顶天立地之势。其外形自下而上自然缩小,形 成稳重大气的金融形象,同时顶部逐渐放大,享受独在云端的无限 风光,最终形成中部略有收分的双曲线建筑造型,使这一建筑林立 在CBD核心区的摩天楼群中也能明显体现出庄重的东方神韵。 内部有全球首创超500米的JumpLift跃层电梯。 是8度抗震设防烈度区在建的最高建筑。 底板的浇筑完成与下部896根基础桩形成坚实有力的基础,共同 托起拔地528米高的摩天大楼。 所获荣誉:中国当代十大建筑
广州电视塔
广州塔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其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 市海珠区(艺洲岛)赤岗塔附近,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珠江新城、 花城广场、海心沙岛隔江相望。
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内核心筒及钢结构外框筒以及连接两者之 间的组合楼层组成
占地面积:175460㎡ 建筑面积:114054㎡ 建筑高度:塔身主体高454m,天线桅杆高146m,总高度600m。 广州塔是广州市的地标工程,是中国第二高塔,仅次于上海中心 大厦 ,是国内最高、也是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最高的塔桅建筑。 电视塔可抵御8级地震、12级台风,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 广州塔整个塔身是镂空的钢结构框架,24根钢柱自下而上呈逆时 针扭转,每一个构件截面都在变化。钢结构外框筒的立柱、横梁和斜 撑都处于三维倾斜状态,再加上扭转的钢结构外框筒上下粗、中间细, 这对钢结构件加工、制作、安装以及施工测量、变形控制都带来了挑 战。仅钢结构外框筒就有24根钢柱、46组环梁、1104根斜撑各不一样。 由于广州塔中间混凝土核心筒与钢结构外框筒材料上的差异,形成楼 层梁和外框筒的沉降不一致。为了调整钢构件与主体结构的相对位置 的正确性,许多节点都通过三维坐标来控制钢柱本体相对位置的精确 度。 所获荣誉: 2010年4月,获国家级钢结构行业质量金奖:钢结构工程(制作) 2009年度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国家优质工程)。 2011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2010年度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2011获得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2012年6月,获得国家级建筑设计金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摘要:如何构筑有着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研究的重点
之一,随着象山校区的建成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对该项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象山校区,建筑,传统文化
古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建筑学的角度,可以字面的理解为:建设城市是历时弥久的工程,只有经过岁月积累才能形成其独特的生活韵味,这是铁器时代的法则,在今天的中国旱已经失效,自从城市成为资本的温床之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便将城市拐上了“日新月异”的高速路。

迈入21世纪,随着后现代派对文脉传承的追求,全国各地各种生搬硬套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纷纷出现,例如沈阳方圆大厦,北京天子酒店……这些建筑在破坏周边环境的同时也摧毁了原有的人文环境。

现代建筑如何融入历史文脉,设计师王澍用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市郊的转塘,学校占地800亩。

呈反C状环象山建造,王澍保留了场地中原有的溪流,湖泊,田陌在象山脚下筑起30几组建筑,它们形似四合院,却又不四面密闭,向山之处一面是打开的,每一组都在指示着象山的所在。

这30几组采用了由竹木砖瓦作为材料的楼舍透出一股浓重的中国风。

表现传统文化的建筑曾一度被概括为“民族形式”。

设计思想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中形式美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从而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再现感,传统结构也被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和象征。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不再追求对传统建筑表面性的描摹,转而强调对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的解读和提炼。

在设计中将传统元素抽象化、符号化,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建筑语言之中,用建筑表达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

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建筑师着力于协调人造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协调校园建筑与先在于此的象山的关系。

从这样一种因缘于中国古代造园术的逻辑出发,演化出一套松散的校园空间结构,与城市中习见的作为权力等级序列或效率组织体系的空间对应物的军营式校区大异其趣,这使得我们今日能有机会体验一种阔别已久的恬淡安逸而并不沉溺怀旧的“书院”生活,进而重新发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庞大体系中具有永恒意味的闪光点。

中国造园术强调空间的起承转合,物境相辉相映,淡化建筑的个体形态表现。

漫步在校园中,脚下是乱石野草、眼中有竹屏白墙,处处能感受到这种原则在控制着建筑与环境的营造。

同时,在工程中对材料真实与建构真实贯彻始终的顽强态度,赋予了建筑以一种古风神韵,一种当代城市中十分罕见的虔诚气质,引入
遐思。

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上,中国建筑师已经行进了近一个世纪: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固有之形式”,到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八十年代长官意志下给建筑“穿衣戴帽”的运动,直至近两年高档居住区设计中兴起的“中国式居住”风潮,建筑师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用传统符号复兴中式建筑的尝试。

然而停留在形式层面的工作并不能改善现代与传统日渐疏离的境况,镜花水月式的繁华过后留存的是仅供追忆的支离片断。

同一条道路上,一批建筑师在进行着另一种尝试:他们不拘泥于玩味形式,自觉地对中国式的精神内涵展开了探索,试图“用现代建筑句法去构造中国的建筑语言”口’,通过重塑传统生活应对民族身份认同危机。

象山校区可以说是对“当代建筑的中国性”这一命题的绝佳解答,它所体现的因势利导、关照山水自然的建筑观,在当前全球能源危机、地域性文化日渐式徼、人类与环境关系趋于紧张的大背景下,为中国建筑指出了一条“返乡之路”。

结合对传统城镇生活的切身体验,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辩证法的指导下,可以更好的理解象山。

中国传统古镇,除了具有考古学价值外,还对工业——信息时代中的城市生活构成批判。

与现代城市不同,传统古镇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缓慢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在共同中建构区分”和“在事物不同中识别相关”这两种反向的运动持续着,对城市产生着影响,表现为“那些生长出来的历史城市总是能同时具备高度整体性和多样性差异”,形成了杂有机的外部形态。

这种古镇,以人的尺度作为构建的起点:窄巷、敞院、码头、廊桥等元素,在空间上并列,于感受中叠加,营造出了宜人的生活环境。

在象山,建筑师从“物尽其用”的朴素愿望出发,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借用”、“错用”,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建筑形象,此时,如果我们能把目光从建筑上移开,转向关注实体间的“无”,就会意识到,以建筑为手段,他已经悄然完成了更大尺度上的建构——一座城市!
他将轴线与轴线交错,使体块与体块并置,造成许多模糊暖昧的空间,期待以之为背景展开的人的活动将其填满,为其定义,实现“事”对“物”的分类。

瓦墙、折线屋顶、尺度巨大的竖向隔栅、从立面上长出来的亭台、悬在空中的街道,这些熟悉的建筑元素经过变形、移位、重组,构成了陌生的建筑形象。

它们所组成的迷宫般的场地格局,则“明显关联着场地原来的江南村落,与四周转塘镇混乱的建成区有一种隐约相似,但二者实则暗含着存在秩序的根本分野。

校园把对城镇‘相似的差异’构建于区域中,领引着一种城镇势态的转变,使区域中心向象山表征的山水格局转变。

山水气势被新的结构群聚组接,如微风下的水波传递到四周,承接转化开去。

往往当人们执著于具体目标的实现时,会容易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结果就像那买椟还珠后的空匣,所容的只能是空空的乏味了。

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中,技术与速度代表了时代精神,“城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文尺度和多样性格局?”这只能是学术清谈中偶尔涉及的优雅话题,但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恰恰是城市之所以生机盎然、引人入胜的秘密所在。

久居城市的人,耳朵听多了汽车的轰响,闻水声蝉鸣时才得以放松;眼睛看惯了尖叫的建筑,在灰瓦白墙前终于能休息。

象山校区,以其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在城市性一题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思维角度。

中国古代,并没有开业建筑师这一概念,砖、木、瓦、石、油各类工匠参与
和主导了土木营造的全过程,建造实践与设计活动是统一的。

近代以后,随着木构建筑体系日渐式微,这种匠作传统也慢慢消失了。

20世纪初,中国引入了现代注册建筑师制度,从那时起,建筑设计与施工开始分化。

这种行业分工细化,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下提高效率的趋势,也对建筑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度上的细分,从本科专业教育起便开始对建筑设计从业者产生影响。

设计与建造本身的隔阂,使设计学生只能通过各种二手媒介学习建筑,造成的后果是大部分建筑设计从业者对建筑的认识扁平化,对建筑设计的操作程式化,这种境况又进一步导致了我们城市中建筑的形象——要么枯燥呆板,要么夸张离奇——让人不敢恭维。

在象山校区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师亲力亲为,即时性地调整做法,接着这种以民间手工建造和材料为基准的做法,激发了工匠们的热情。

于是房子不是由设计完全决定,而是让设计追随因大量使用手工建造而导致的全建造过程的修改变更。

联系单因此变得异常重要。

设计因此超越个人创作和工程师的专业控制而演变成一种以手工建造为核心的集体劳作。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象山校园可以作为这句深奥箴言的现实印证:从象山这矛盾的原点,衍生出建筑的诉求,以“回”字形房屋为一,于是生出院子;院房与院房之间,院房与山水之间,再进而生发出路、井、廊、坡、桥等种种形式,以及行、止、俯、仰、观等不同行为。

不同的人,因目的、心绪不同,将以上各种环境元素与行为方式排列组合,形成自己独有的观览经验。

建筑物是表现传统,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记忆的重要工具之一,将中国传统文化用内化的方式来表达,象山校区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徐欣,《内化的传统——从文化角度解读几处中国当代建筑》
[2]顾皓,《试析中国现代建筑如何融入历史文脉——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3]李峥,《沉静与喧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空间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