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四中、上高二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当前长篇小说创作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开拓“新古韵小说”。

具体来说,就是吸取古典文学的雅致神韵,深得传统精华,渗透传统文化哲学,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描画沉重的历史,讲究文气,笔墨抒情,文风古朴宁谧厚重,仿佛管弦丝竹,空灵飘远,悠扬悲情。

但复古不是关键,而重在熔铸当下文化,强调文本哲思意蕴、叙事形式上的突破。

“新古韵小说”如何渗透古风神韵,弘扬传统叙事,在复古中求新变,在传统性中注入新元素,成就新小说格局?作家葛亮的新作《北鸢》进行了探索。

《北鸢》善用中国特色符号,对京剧、茶艺、纸鸢、书法、绘画、印章、服装、饮食甚至武功等传统文化均有考究。

该书以民国时期襄城的民族资本家卢氏与士绅家族冯家的联姻为主线,刻写卢文笙的成长史。

风筝符号不仅是书名,而且是全书串珠,一路旖旎而来,不可或缺,且用大量典故,涉及“扎、糊、绘、放”四艺。

《北鸢》的风筝符号隐喻丰富,带出主旨寓意,不可小觑,有结构串针、情感隐喻、实用救急、哲理寓意等重要叙事功能。

“新古韵小说”虽是虚构,却见出非虚构的笔力,古意与新意互见。

中国小说传统多为线性叙事法,《北鸢》超越于此,用双声道并置的叙事法,谋篇布局匠心独运,时空跨度广阔,描写委曲,序次井然,显示出纷繁复杂的时空多线叙事驾驭能力。

全书双线交错,几个家族、几个人物共时涌现;恰似口技模仿火灾,考的是全身并用;万箭齐发,逐一扫落,考的是眼疾手快;千人千事,齐集共鸣,考的是铺排有序。

可以说,“新古韵小说”是新古典主义在东方语境下的回归与重建。

它不仅能化用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且有新的气象。

主角卢文笙的人格气质是变化着的:抓周抓空,被高人解为无欲则刚,日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自幼寡言木讷,有隐士风范;年岁渐长,习文弄墨,但不是只会死读书的腐儒,当遭遇家国危难时,积极入世,经商立业,传承儒商家风;及至看周围至亲好友的诸种人生变故,尾声时,出世的气象渐显。

江西省新余市两重点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新余市两重点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童庆炳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

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

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

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

有清一代所产生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可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如李煜的词(后期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虽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问题。

江西省新余第四中学上高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2019021802118

江西省新余第四中学上高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2019021802118

2019届新余四中、上高二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

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

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

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

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

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

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

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

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

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

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

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

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

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

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

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

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

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

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

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

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

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

“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

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于是,大批缺乏经验的新人仓促上阵。

由于缺乏训练与积淀,其作品大多艺术水准低下。

结果。

一些好不容易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创作技艺与经验无法传承下去,使创作无法形成有效的积累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生长。

健康的行业环境不仅需要频频走上红毯、亮相于人前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也需要专业的编剧、摄影师等“幕后英雄”,还需要资深的副导演、选角导演、预告片导演、场记等各怀绝技且安守本分的“高级技师”。

唯有如此,作品的专业品质才能从整体上稳中有升。

要做到这一点。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轻言转行或跨界在中国影视财产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浮躁浅薄、深谋远虑的创作民风也逐步滋生发展起来。

所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鱼龙混杂,既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也不乏偷工减料、广受诟病的质量低劣之作。

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影视创作实践中去,从而使国产影视剧与观众建立起更加稳固且充满信任的关系,成为影视行业实现逾越式发展的枢纽点和突破口。

工匠精神乃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为产品的出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对与其工作相干的某一方面专业品质的不懈追求与顽强坚守。

具体而言,就是他们在向社会创造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过程中会以一种高度专注、近乎苛刻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或服务能力,使之锦上添花、臻于完美。

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在面对自己的工作时,不会瞻前顾后、朝秦暮楚,总是幻想找到一步登天的终南捷径。

哪怕只是一件在他人看来眇乎XXX的小事,往往也会将终生的志趣和难以设想的精力灌注其中,以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日复一日地将之做到极致。

江西省四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

江西省四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
今天考论《兰亭序》入不入《文选》的问题,并不是否定《兰亭序》的文学影响和书法美学价值,而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古人以为美的东西,未必符合今人的审美需求。我们今天认为美的东西,也未必是后人审美的准则,因为世殊事异,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生活不同,审美会存在差异性。
(作者宋战利,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D.寥寥来自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2.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7月段考语文---精校Word版答案全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7月段考语文---精校Word版答案全
D.“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奇医·奇方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C.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江西省2019届高三四校联考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江西省2019届高三四校联考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江西省2019届高三四校联考一模考试语文试卷注意:本卷共两卷,八大题,24小题,总分150分。

考生一律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44分)一、基础知识运用(共8小题,23分)1.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粜粮荒谬辨难真知灼见B、谂知倒胃口佣工联袂天花乱坠C、陶瓬干细胞戗风烖赃聊以自慰D、觇视曲射炮鱼鳔挣扎璞玉浑金2.下列句子的排列组合正确的一项是(3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将在你的世界里造成影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

你自己就是一种幸福。

①以往你的影响力可能是负面的②打造更美好的世界③如今你则在所有人中设立乐观的典范④因为你可能有抱怨的倾向⑤你是人性大海中的一道涟漪A、①④③⑤②B、③⑤②①④C、①④③②⑤D、③②①⑤④3.对下列一则新闻内容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2019-08-29 18:33:00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8月29日电据外电报道,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29日表示,乌克兰政府准备申请加入北约,将向议会提交相关决议案,终结该国政府“不结盟”政策。

他说,乌克兰政府将向最高拉达(议会)递交决议案,内容是结束乌克兰的不结盟状态,重启申请加入北约的进程。

他说,一旦该决议案获得议会通过,将禁止乌克兰决定加入其它任何经济、政治等联盟。

他说,一旦该决议案获得议会通过,将禁止乌克兰决定加入关税同盟、欧亚联盟或其他实质上“相当前苏联”的同盟。

此前,据俄媒7月22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近日表示,乌克兰将要求美国给予其北约成员外主要盟友的地位。

波罗申科强调,有必要利用一切手段减缓乌克兰国内局势,他要求乌克兰应该拥有像以色列、日本、韩国和菲律宾一样的地位。

A、政府“不结盟”政策将终结乌克兰地位平等B、乌克兰将申请加入北约终结“不结盟”政策C、乌克兰递交决议案禁止加入同盟D、终结不结盟政策减缓乌克兰局势4.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节日中:春节、元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江西省2019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2019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那么,中国小说到底有哪些有别于西方的传统?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

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例如明清小说中的“四季结构”,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如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

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

可以说,“四季”的结构方式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深具启发意义。

而“四季”之类的结构方式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

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构成了与西方小说传统的标准大异其趣的景观。

另外,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甚至用来表现故事,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

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

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新余四中、上高二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

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

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

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

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

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

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

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

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

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

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

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

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

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

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

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

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

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

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

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

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

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

“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

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

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

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

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

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

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

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两个重要问题,因此人们只要准确透彻地把握环境与审美的内涵,就能达到探究环境美学的目的。

B. 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都是人所需,二者不矛盾时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

C. 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协助生态朝着“安居”“乐居”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造就生态文明环境。

D. 除了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设问为发端,在论证过程中先立论后分析,明确概念,承转自如,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B. 文章首先强调环境的属人性的必要性,继而重申环境的意义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C. 文章分别从自然和文明两个维度明确了评价环境的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了两项指标的轻重主次。

D. 作者卒章结旨,明确环境美学的要义与方向,相信随着审美视界的扩大,环境审美的内涵必将不断深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述“谋生”“荣生”“乐生”三种生存方式,层层递进,其论述重点是与“审美”密切相关的“乐生”。

B. 环境审美的本质是“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物质性愉快”和“精神性愉快”二者得兼,就是“乐居”。

C. 虽然对于“审美是什么”的问题,美学家们见仁见智,但“审美就是愉快”的结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D. 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加拿大】里柯克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因此,我们决定把母亲节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成为全家的一个节日,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

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我们的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

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

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

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

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

母亲是一向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因为我们只雇得起一个女佣人,在家里母亲几乎就得整天忙个不停。

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

父亲还说,如果你只是驱车出游而没有一个目标,那么你就会有一种漫无目的之感;可是如果你要去钓鱼,前面就有个明确的目标,能提高你的兴致。

我们大伙儿都感觉到,对母亲来说,有个明确的目标会更好些;再说,不管怎样,父亲昨天刚好又买了一根折的竿,这就更自然而然地使他想起钓鱼来了。

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安排。

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

车子到了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

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他说那里有一大堆他可以干的粗活和脏活,比如挖个坂坑什么的。

不过,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

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做中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

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都乐意留在家里干活。

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在准备饭菜上,却是一点忙也帮不上。

因此,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

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

他还说,他之所以想到出门去钓鱼,主要的是,这么一来就可以给母亲一点安静。

他说年轻人很少能体会到,安静対于上了年纪的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关于他自己,他总算还够硬期,不过他很高兴能让母亲避免这一场折腾。

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

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

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在车后座的边上,他才说,他认为母亲再看不见我们了。

嗯,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

父亲钓到各式各样的大鱼,维尔和我也都钓了,不过我们钓的鱼都不及父亲的的那么多。

至于那两个姑娘呢,在我们乘车一路去的时候,她们碰到不少熟人,便在一块儿聊起来。

这一回,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我们到家已经很晚,快到下午七点了,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

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在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

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

有烤火腿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帮着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真是有趣极了。

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

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

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

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

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有删节)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标题”“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主语是“我们”,隐含着“我们是怎么对待母亲的”的追问,该追问贯穿全文。

B.孩子们向留下的母亲“欢呼了三次”,不乏天真烂漫。

他们自私而不自知,还没学会真正为母亲着想。

C.“钓鱼”在小说中可谓作用多多,可以推进情节,可以塑造父亲的形象,可以间接揭示作品的主题D.文章有不少小的场景,像留下母亲后,大家外出游玩的场景;归家后,全家人就餐的热闹场景,这些场景前后照应,意在表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5.小说中出现了多次情节的逆转,请概述这些情节,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段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

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

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

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

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

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材料二:材料三: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

教育是非常严肃的一个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