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析气藏的形成
凝析气藏物化性质

凝析气藏物化性质气藏作为地质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矿物资源,其开发利用和综合评估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气藏的物化性质是其开发利用的关键基础性条件,对气藏的安全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气藏的结构、形成条件和物化性质三个方面对气藏物化性质进行凝析,以期对其开发利用提供指导意义。
一、气藏结构与形成条件气藏是一种储层类型,是指以气体组成的岩石储层,气体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多种烃类物质。
气藏分为深层气藏和浅层气藏,一般来说,深层气藏存在于超过2000米的岩层中,浅层气藏存在于1000米以下的岩层中。
气藏的形成条件是其物化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烃源岩和控制层对其影响。
烃源岩是气藏所依赖的烃源,其物质分为生物烃、无机烃和混合烃。
控制层也被称作隔层,其厚度可以在几米到数十米或更大。
在控制层的作用下,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可以分解、积累,最终形成气体储层。
二、气藏物化性质气藏的物化性质既受到深层地质条件又受到浅层地质条件的影响,包括了流动性、储层压力、储集量、含气量等几方面。
首先是流动性,流动性是指气藏中气体的流动性质,它在气藏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流动性受温度、压力以及气体组分等因素影响,通常来讲,温度越高、压力越低、气体组分越简单,流动性越好。
其次是储层压力,储层压力是指气藏内部的绝对压力,它可以反映出气藏的构造特征和流体特征。
从流体特征的角度上来看,储层压力是影响气藏的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来讲,储层压力越大,流动性越差。
紧接着是储集量,储集量是指气藏容积和图层段厚度比积数值,反映了气藏内部储集能力。
储集量也受到构造特征和流体特征的双重影响,通常来讲,储集量越大,意味着气藏的储集能力越强,可以吸引更多的气体。
最后是含气量,含气量描述的是气藏中气体的含量,是指气藏中气体的占比,是气藏的质量指标。
它受到温度、压力和拉压力的影响,其值可以由地质调查、实验室分析和工程测试确定。
三、综合性结论气藏是地质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矿物资源,其开发利用和综合评估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凝析气藏

预计泰国的凝析油需求将由2003 年的11.8 万桶/ 日增至2008 年的23.4 万桶/ 日和2013年的33.7 万桶/ 日。其中由凝析油分离 装置加工的将由2003 年的7.0 万桶/ 日增至2008 年的17.0 万桶/ 日和2013 年的24.0万桶/ 日,其余的将送往石化厂和炼厂。中国 的凝析油需求预计将由2003 年的5.9 万桶/ 日增至2008 年的 22.4 万桶/ 日和2013年的27.0 万桶/ 日。 预计在今后几年, 还会有一些供应凝析油的装置投产, 产量将 不断增加。凝析油与非炼厂来源的液化石油气和石脑油增加,将 使中东地区油品逐渐轻质化,使得液化石油气、石脑油和汽油占 油品的份额将继续增加, 至2007 年将超过50%以上; 同期, 燃料 油、沥青和润滑油等产品的份额将会下降, 而中馏分油则基本保 持不变。
从上世纪末开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凝 析油气田开采新技术研究”列为“九五”重点科技攻 关项目, 随后科技部将其列为国家“ 十五”重点科技 攻关项目。据悉, 近10 年的研发已创新5 项关键技术, 其中一体化的高压集气、处理及注气系统设计技术、 高压循环注气技术、复杂地层条件钻井技术已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我国利用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 塔里木凝 析气田在国内首次实现高压循环注气开发, 取得很好的 效益。目前已开发牙哈、桑吉、柯克亚等凝析气藏11 个,形成3 个凝析气田群, 可年产凝析油118 万吨, 年产 天然气29 亿立方米。与美国、俄罗斯等循环注气项目 相比较, 牙哈凝析气田开发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波斯湾地区已有大量凝析油分离装置能力投产, 预计 到2008 年将有更多能力开工。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 首先, 该地区的许多国家积极推进天然气资源的开发, 而凝析油分 离有助于处理来自新建天然气加工装置的多余液体; 其次, 这 类装置投资较少, 并能快速建成; 第三, 将凝析油分离与现有 的炼厂整合, 立即提高轻、中馏分的产量而不需投资燃料油 裂化产能。波斯湾地区2004 年凝析油加工能力为123 万桶/ 日, 2008 年将增至176 万桶/ 日, 2011 年将增至300 万桶/ 日。 这将使苏伊士以东地区占世界凝析油加工能力的比例从2004 年的约60%增至2011 年的70%以上。亚太地区的凝析油分离 装置能力也将增加, 部分是因为分离装置可生产大量石化原 料和汽油。沙特和伊朗希望利用分离装置帮助满足快速增长 的国内运输燃料需求( 包括汽油和柴油) 。凝析油分离装置将 成为炼厂的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
凝析气藏注CO2驱采气原理浅析

凝析气藏注CO2驱采气原理浅析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反凝析现象,造成凝析油损失严重。
目前比较有效的开发方式主要是循环注气,本文主要研究向地层注入CO2后,在地层压力温度下超临界状态的CO2密度接近液体的密度,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的密度和粘度较小,在重力分异作用下,使超临界CO2向下沉降并位于储层低部位,向前流动并驱替天然气。
随着向储层注入CO2,原油中CO2含量增加,凝析油体积发生明显膨胀,提高地层中凝析油的流动能力。
在向地层注CO2过程中,可以降低凝析油的粘度;注入地层中的CO2与地层水的混合物略呈酸性可以溶解岩石中的某些胶结物;随着CO2注入增加,油水界面张力也随之增大,不利油水体系的稳定,易于破乳,破乳后粘度降低凝析油更易流动,且水中溶解二氧化碳呈弱酸状态,易溶蚀脱落颗粒,改善近井带储集空间和渗流条件,为凝析气藏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注CO2驱埋存机理;膨胀机理;解堵机理凝析气藏是流体相态变化极为复杂的特殊气藏,开发难度很大。
开发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降低,将会有凝析液析出来粘附于岩石表面,束缚水也开始参与流动形成油水乳化物,导致气相渗透率急剧下降,而对于低孔低渗的凝析气藏,一旦产生堵塞伤害,很难为气相留出足够的通道,产能降低,可能突然出现气井停产的现象[1]。
凝析气藏的开采价值与凝析油含量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但是对于确定的凝析气藏而言,凝析油的含量已经确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凝析油有效地采出。
凝析气藏大多采用衰竭式开发方式,因此储层压力下降快、油气产量递减快、反凝析现象严重,存在着反凝析现象,形成污染造成产能迅速降低,进一步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的重要途径主要是循环注气驱。
由于CO2在原油中溶解度较大,且具有较强抽提烃类物质和降低凝析气露点压力的能力,在开采凝析气藏时经常采用注CO2驱采气,使得CO2在解除凝析气藏反凝析、改善气藏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方面得以广泛应用[2]。
2000年题库答案(石油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1.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2.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3.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4.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干酪根是一种重要的成油母质。
5.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包括储盖层及侧向遮挡层。
6.生油门限:随着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加大,地温相应增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时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称为有机质的生油门限。
也有人把此时的温度称为生油门限。
7.生油窗:液态烃生成的主要成熟度区间,相当于镜质体反射率值0.5%~1.2%。
8.相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9.异常压力:高于或低于相应深度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压力。
10.含油气盆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
11.地温梯度: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或地热增温率),以℃/100m 表示。
12.流体势:地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13.排替压力:就是岩样中非润湿相流体排驱润湿相流体所需的最小压力。
14.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之。
15.地层圈闭: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16.凝析气藏: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
中国石油大学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北京大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专业亦可参考)

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1.1.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有哪些?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2.2.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3.3.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1.1.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有何进展么?近年来有何进展?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2.2.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3.3.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可将其分为几类?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演化特征有何异同点?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4.4.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
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5.5.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TTI的基本概念和地质含义是什么?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6.6.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7.7.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8.8.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9.9.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煤成油的演化阶段有什么特点?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0.10.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1试总结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标志?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12.12.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13.13.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方法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1.1.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2.2.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它与3.3.岩石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分析多相流体孔隙中影响相渗透率的因素?4.4.试分析多相流体孔隙中影响相渗透率的因素?试比较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性质的差异。
第4章 凝析气藏开发总结

4.1 凝析气藏特征及类型判别
4.1.1 凝析气藏开发的特殊性
2、凝析气藏的开发特点
1) 地层压力降到初始凝析压力(上露点压力)以下某个压力(最大凝析压力)区 间内,会有一部分凝析油在储集层中析出,并滞留在储集层岩石孔隙表面而造成 损失。凝析油气体系的相态和组分组成都会随压力、温度改变而变化,而且,多 孔介质中吸附、毛管力、毛细凝聚和岩石润湿性等界面特性及束缚水的存在都会 对油气相态和凝析油气开采产生影响。粘滞力、重力、惯性力和毛管力等相互作 用。
气油比m3/m3 <35
35~125 125~350 350~625 625~1425 1425~12467 >10686
油罐油密度g/cm3 >0.966
0.966~0.825 0.825~0.802 0.802~0.760 0.760~0.802
<0.780 <0.739
油气藏类型 重质油藏
普通黑油油藏 黑油油藏与挥发性油藏过渡带
4.2、凝析气井气油两相流产能方程
4.2.1 反凝析引起的气油两相流动 近井区高速流动效应影响分析
P,MPa 0
初始露点压力
So
0
近井区域特征
rd
r,m
压力分布
rd
r,m
凝析油饱和度分布
较低的压力;高的凝析油饱和度; 高界面张力;高流速。
Ωg =
G= A
0.01hφ S gi
Bgi
(4-2)
单储系数(108m3/km2.m)
SG=F
G= Ah
0.01φ S=gi
Bgi
0.01φ Ssi
Tsc pi pscTZi
(4-3)
4.1 凝析气藏特征及类型判别
4.1.2 容积法计算储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部分第一二章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和数量不等的固态烃类和非烃类物质。
3.石油的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原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5.: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6.临界温度: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高于临界温度时, 无论压力有多大, 都不能使气态物质凝为液态。
7.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 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8.逆蒸发:在地下较高温度( 即物系的临界温度和最高凝结温度之间) 的特定条件下, 随压力增加液态烃可以转变为气态,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原因。
9.天然气(广义):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气体。
(狭义):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10.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2.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在地下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于气中,呈单一的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13.凝析油气藏:凝析气被采出后因地表的温度压力降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之为凝析油气藏,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14.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的基质表面,在煤层割理和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的游离气或溶解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双组分烃类物系相图
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 K1和最高压力B1,分别称为临 界凝析温度和临界凝析压力。
(105Pa)
液相
临界点K为泡点线(DB1曲
线)与露点线(BK1曲线)的 交点。已经不再是两相共存的 最高温度或压力。 K1为临界凝结温度(最高 临界温度),代表气液两相并 存的最高温度
粘度、表面张力等。
纯物质临界点也是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压点。 临界温度:临界点C的温度——纯物质能液化的最 高温度。即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当T﹥TC时,
无论再加多大压力,该物质也不液化。
临界压力:临界点C的压力——临界温度时纯物质 的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表: 若干物质的临界参数
物质名称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 物质名称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 (℃) (atm) (℃) (atm)
K点:临界点,该点的 T、 临界点 P即为临界温度和 临界温度 临界 压力。该 T以上,气体 压力 在任何P下都不能液化。
71.1℃的P-V曲线: (1)随P ↑,V丙烷 ↓ ; (2)过A点后,V丙烷 继续↓ ,但P保持不变;
(3)过B点后,即使 加极大压力,V也不变。 87.8℃的P-V曲线:
198.0 187.8 280.0 234.7 267.0 296.7 346.3 369.4 390.6
33.3 32.9 40.0 29.9 27.0 24.6 21.2 19.0 18.5
71.1℃时: 丙烷被压缩到A开始 液化;气体量↓,液体 量↑,V丙烷逐渐↓; 到B点时,气体全部 液化,因液体压缩性小, 故加极大P,V也不变。 从A到B:液相与气 相共存。 相共存 P没变,表明 在一定T下,液体有一 定的饱和蒸气压。T ↑, 液体饱和蒸气↑。
(105Pa)
液相
液体体积百分 含量等值线
气相 (℃)
等压升温情况下: C→D→4→3,C点为 液体,升温至D 点, 开始出气泡(泡点), 由D→4,气体数量逐 渐增大;但从4→3点, 升温反而使气体数量 减少直至最终全部液 化。由4→3,为逆凝 结;由3→4,为逆蒸 发。
(105Pa)
液相
液体体积百分 含量等值线
Z=A+B
A=C2/C3 Z>450 80<Z≤450 15<Z≤80 7<Z≤15 Z≤7
C 1 + C2 + C3 + C4 B= C5+
纯气藏 凝析气藏 带油环凝析气藏 凝析气油藏 油藏
地面:气、油同产,产气为主,液态烃称为凝析油
逆凝结:压力减小气体变为液体,或液相增加,与正常凝结刚好相反。
逆蒸发:压力增大液相反而减小,以至蒸发的现象,与正常蒸发刚好相反。 泡点: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或温度)。对于纯化合物,泡点也就是在某压力下的沸点。 露点:温度(压力)一定情况下,单一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处于开始冷凝 成液体的温度(或压力)。 汽液平衡时,液相的泡点即为汽相的露点。
水 二氧化碳 氮 硫化氢 甲烷 乙烷 丙烷 正丁烷 异丁烷 环戊烷
374.2 31.0 -146.9 100.4 -82.1 32.3 96.8 152.0 134.9 238.6
218.5 72.9 33.5 88.9 45.8 48.2 42.0 36.0 36.0 44.6
正戊烷 异戊烷 环己烷 正己烷 正庚烷 正辛烷 正癸烷 正十一烷 正十二烷
饱和蒸汽压:在密闭条件中,在一定温度下,与液体或固体处于相平衡
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相图:也称相态图、相平衡状态图,是用来表示相平衡系统的组成与一
些参数(如温度、压力)之间关系的一种图
(二)凝析气藏的形成 1、纯物质的临界状态
临界点(C):气液两相界限消失,气液两相内涵 性质相同。内涵性质是指与物质数量无关的性质,如密度、
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 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多于液体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于气 相创造有利条件; 地层埋藏较深,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凝析 温度之间,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的露点压力,这种物系才可能
发生显著的逆蒸发现象。
因此,随着埋深增加,地层温度和压力会增加。当地层温 度达到油-气物系的临界温度时,地层压力越大,油气物系越 容易转化为单相气态,大大促进地下储集层内油气的运移,形 成凝析气藏。
存液相
凝析气 存气相 正 (18.7MPa) 等 常 温 条 地 (15.5MPa) 件 气液双相 下 面 开 采 开 采
某种多组分烃类物系的相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凝析气藏特征:
凝析气藏以高气油比(>600~800m3气/m3油)和轻烃
组分高度富集为特征。 在一定温度、压力范围内,存在逆蒸发和逆凝结现象, 使一部分液态烃反溶于气相形成单一气相。 在地下烃体系呈气相,在地面同时有气和凝析油产出。 并不是地下所有气体采到地面都变成了凝析油。
液体体积百分 含量等值线 气相 (℃)
B1为临界凝结压力,高于该值,
无论温度多高,体系也不能液化
的压力。
等温加压情况下: A→B→1→2→E,在A 点物质为气相,加压至 B 点,开始出液滴(露 点),压力继续增加至 1点,液体数量逐渐增 大;但从1到2 点,加 压反而使液体逐渐减少, 气相增多,至2 点物质 全部气化。由1→2,等 温增压出现气化特征, 称为逆蒸发;由2→1, 等温减压出现液化特征, 称为逆凝结。
气相 (℃)
逆凝结和逆蒸发现象出现于临界点与临界凝析温度点 和临界凝析压力点之间,常称之为“逆行区” 。这是凝 析气藏形成的基本原因。
3、多组分烃类物系的相态与凝析气藏的形成
K-临界点 (T=52.8℃); K1-临界凝结温度; 1-压力超过泡点 压力的油藏; 2-压力超过露点 压力的凝析气藏; 3-单相气藏(纯气 藏 ); 4-泡点曲线; 5-露点曲线; 6-物系中液体所 占体积百分率; A-纯气藏; B-凝析气藏; C-油藏; D-油气藏
一 凝析气藏的形成
(一)基本概念
凝析气是指地下温度、压力条件下呈气态,随温度、压
力降低呈反凝析现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然气。反凝析过程 中析出的液态烃类称为凝析油。 在地下深处较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采到地面 后,温度、压力降低,凝结出部分液态烃,这种含有一定数
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气藏。
地下:单一气相(油逆蒸发气化或分散于气相中),为凝析气
(3)用CO2代替CH4,可以降低油-气物系的临界压力 (4)岩石的存在可以降低油-气物系的临界压力,特别是对 高胶质石油
(5)岩石中含水时,会增大油-气物系的临界压力
(三)地下油气藏相态的识别
1、编制油—气物系的相图 收集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及地层条件下油-气物系的烃类 组分百分含量,编制烃类物系的相图。 2、根据油气成分的经验预测法
说明: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成分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其临界条 件非常复杂。石油-甲烷物系必须加压到100MPa以上,才能 变成单相气态。但实验证明,流体性质和外界条件等因素都 可以改变油-气物系的临界压力
(1)在石油-甲烷物系中,存在甲烷最近的同系物时,可以 大大降低其临界压力,便于石油向气相过渡
(2)石油密度越小,临界压力越低;重质高含硫石油在 50MPa时也不可能转化为气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