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凝析气藏及非常规气藏资料
气藏工程专业知识题库

选择题1.孔隙空间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称为(B)。
A孔隙度B总孔隙度C有效孔隙度D平均孔隙度2.依靠自然消耗开采的储层的压力下降取决于(C)。
①总的产气量②水层的水侵量③储层压实性④水力扩散系数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存在于地下岩层中的天然气,有的和原油伴生(伴生气),有的单独存在(非伴生气)。
其中非伴生的天然气藏大约占(C)。
A 40%B 50%C 60%D 70%4.相国寺石炭系气藏属于(A)。
A视均质气藏B非均质含硫气藏C裂缝D多裂缝系统5.根据断层走向和构造关系将断层分为(A)。
⑴走向断层⑵横向断层⑶斜向断层⑷平移断层A(1)(2)(3)B(1)(2)(4)C (1)(3)(4)D(2)(3)(4)6.地温梯度(G T)指恒温带以下每加深一定深度,温度随之增加的度数。
其中,常温气藏(B)。
A G T <2.7B 2.7W G T <3.3C G T N3.3D G T=3.07.气藏驱动一般分为(C)。
①气驱②弹性气驱③弹性水驱④水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气藏从发现起,经过勘探到投入开发的整个过程,大体可分为除下列(C)外三阶段。
A预测B评价钻探C探明储量D开发9.下列哪项不是计算气藏储量的方法(D)。
A容积法B物质平衡法C气藏探边测试法D升压法10.气藏层系可划分为:(ACD)A纯气层B纯水层C气水层D凝析油气层11.影响气井举升能力的因素不包括()(A )油管尺寸(B)井底压力(C )临界流速(D)产量答案:D12.按烃类气的湿度系数,将烃类气分为干气和湿气。
一般以甲烷含量小于() 的天然气称为湿气()(A) 80% (B) 85% (C) 90% (D)95%答案:D13.以下哪个国家煤层气资源量最大()(A)俄罗斯(B)中国(C)美国(D)加拿大答案:A14.美国完钻世界上第一口页岩气井是在()年。
(A) 1831 (B) 1921 (C) 1931 (D) 1821答案:D15.泡沫排水采气中,气体流速对排水量有影响。
《凝析气藏气液变相态渗流理论研究》

《凝析气藏气液变相态渗流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凝析气藏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具有独特的气液变相态特性。
气液变相态渗流研究对于了解凝析气藏的开发利用、提高采收率及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凝析气藏气液变相态渗流理论展开深入研究,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凝析气藏基本特性凝析气藏是指在地下高压高温环境下,烃类组分凝结为液体的气藏。
凝析气藏的主要特点是存在多相渗流,包括气体、轻质油和重质油等多种相态。
在储层条件下,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各相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导致渗流规律复杂多变。
三、气液变相态渗流理论基础在凝析气藏中,气液变相态渗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相态分布、多相渗流模型和传质过程等。
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气体、液体的性质和流动特点,分析多相态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其在不同储层条件下的分布特征。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气液变相态渗流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凝析气藏的渗流规律。
四、模型建立与求解(一)模型建立针对凝析气藏的气液变相态渗流问题,我们建立了多相渗流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气体、轻质油和重质油等多种相态的分布和转化关系,以及储层条件对各相态的影响。
通过引入状态方程和物质守恒原理,我们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二)模型求解在模型求解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对方程进行离散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易于求解的线性方程组。
在求解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多相态的分布特征和转化关系,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我们还对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五、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一)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我们进行了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
室内实验主要针对不同储层条件下的凝析气藏进行模拟实验,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
现场试验则通过收集实际生产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发现所建立的多相渗流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凝析气藏的气液变相态渗流规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凝析气藏

预计泰国的凝析油需求将由2003 年的11.8 万桶/ 日增至2008 年的23.4 万桶/ 日和2013年的33.7 万桶/ 日。其中由凝析油分离 装置加工的将由2003 年的7.0 万桶/ 日增至2008 年的17.0 万桶/ 日和2013 年的24.0万桶/ 日,其余的将送往石化厂和炼厂。中国 的凝析油需求预计将由2003 年的5.9 万桶/ 日增至2008 年的 22.4 万桶/ 日和2013年的27.0 万桶/ 日。 预计在今后几年, 还会有一些供应凝析油的装置投产, 产量将 不断增加。凝析油与非炼厂来源的液化石油气和石脑油增加,将 使中东地区油品逐渐轻质化,使得液化石油气、石脑油和汽油占 油品的份额将继续增加, 至2007 年将超过50%以上; 同期, 燃料 油、沥青和润滑油等产品的份额将会下降, 而中馏分油则基本保 持不变。
从上世纪末开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凝 析油气田开采新技术研究”列为“九五”重点科技攻 关项目, 随后科技部将其列为国家“ 十五”重点科技 攻关项目。据悉, 近10 年的研发已创新5 项关键技术, 其中一体化的高压集气、处理及注气系统设计技术、 高压循环注气技术、复杂地层条件钻井技术已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我国利用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 塔里木凝 析气田在国内首次实现高压循环注气开发, 取得很好的 效益。目前已开发牙哈、桑吉、柯克亚等凝析气藏11 个,形成3 个凝析气田群, 可年产凝析油118 万吨, 年产 天然气29 亿立方米。与美国、俄罗斯等循环注气项目 相比较, 牙哈凝析气田开发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波斯湾地区已有大量凝析油分离装置能力投产, 预计 到2008 年将有更多能力开工。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 首先, 该地区的许多国家积极推进天然气资源的开发, 而凝析油分 离有助于处理来自新建天然气加工装置的多余液体; 其次, 这 类装置投资较少, 并能快速建成; 第三, 将凝析油分离与现有 的炼厂整合, 立即提高轻、中馏分的产量而不需投资燃料油 裂化产能。波斯湾地区2004 年凝析油加工能力为123 万桶/ 日, 2008 年将增至176 万桶/ 日, 2011 年将增至300 万桶/ 日。 这将使苏伊士以东地区占世界凝析油加工能力的比例从2004 年的约60%增至2011 年的70%以上。亚太地区的凝析油分离 装置能力也将增加, 部分是因为分离装置可生产大量石化原 料和汽油。沙特和伊朗希望利用分离装置帮助满足快速增长 的国内运输燃料需求( 包括汽油和柴油) 。凝析油分离装置将 成为炼厂的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
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重点

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重点一.名称解释腐泥型:指脂肪族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作用的产物,来自海洋或湖泊环境水下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类生物。
以生油为主、生气为辅。
腐殖型:指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沼泽环境的陆生植物。
以生气为主、生油为辅。
气层的有效厚度:指达到储量起算标准的含气层系中具有产气能力的那部分储层厚度凝析气藏:特殊的气藏气。
地层高温、高压下,呈气态,采出后反而呈液态油。
高二氧化碳气藏:CO2>2%的气藏。
高氮气藏:N2含量>10%的气藏。
富硫化氢气藏:H2S>1% 的气藏。
干气:C2+(重烃)含量体积百分比<5%湿气:C2+(重烃)含量体积百分比≥5%天然气运聚散的动平衡:地下天然气的散失和补充达到某种程度的相对平衡流体势:相对于基准面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总和。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及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烃类气体。
煤层气: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体,基本没有经过运移或只经过少量运移,呈吸附状态储集在煤层中,就是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分子和碳氢气体分子组成的结晶状固态简单化合物(M·nH2O)油源裂解气:指在成熟和高成熟演化阶段(Ro 值为0. 6 %~2. 0 %),有机质经热催化作用降解而形成的天然气。
油源热解气:系指在过成熟阶段(Ro 值大于2. 0 %),残余干酪根、已生成的液态烃和部分重烃气经过高温裂解作用而形成的天然气。
致密砂岩气:是指孔隙度低、渗透率比较低、含气饱和度低、含水饱和度高、天然气在其中流动速度较为缓慢的砂岩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深盆气: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发育于盆地深部的,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
高、中、低含凝析油气藏:当天然气中凝析油含量等于或大于50g/m3时称为凝析气。
又可分为低含凝析油(50~200g/m3)、中含凝析油(200~400g/m3)和高含凝析油(>400g/m3)气藏三个亚类天然气的扩散运移:指天然气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自发地发生的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移运移相态:游离态、溶解态、吸附态、固态气水合物天然气储层下限值:天然气储层的有效下限值:酸性气藏:二. 填空、简答、论述题1.天然气储量计算常用方法?容积法中的参数有哪些?了解参数的求取?有容积法、动态法(物质平衡法、弹性二相法等)、产量递减法、物质平衡法等。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未熟—低熟油:
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流体封存箱:
沉积盆地纵向沉积剖面上封隔层分开,形成的相互独立的互相不连通的流体密封压力系统单元。
●油气聚集: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从分散的状态逐渐在圈闭中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生烃强度:
单位盆地面积内某一层系内的烃源岩的生烃量。
●圈闭的有效性:
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xx(层):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成为储集岩(层)
●盖层:
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散逸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储集物性: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反映岩石储存流体和运输流体能力的重要参数,通常把它们称为储集物性。
●(绝对)总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空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有效烃源岩:
指现在仍处于生排烃过程或现在也许已不再生烃或已消耗殆尽而地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生排烃的烃源岩。
●油气系统:
指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其顶为区域性盖层所限制,底为底层烃源岩所覆盖的储集层。
凝析气藏的形成

2、双组分烃类物系相图
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 K1和最高压力B1,分别称为临 界凝析温度和临界凝析压力。
(105Pa)
液相
临界点K为泡点线(DB1曲
线)与露点线(BK1曲线)的 交点。已经不再是两相共存的 最高温度或压力。 K1为临界凝结温度(最高 临界温度),代表气液两相并 存的最高温度
粘度、表面张力等。
纯物质临界点也是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压点。 临界温度:临界点C的温度——纯物质能液化的最 高温度。即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当T﹥TC时,
无论再加多大压力,该物质也不液化。
临界压力:临界点C的压力——临界温度时纯物质 的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表: 若干物质的临界参数
物质名称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 物质名称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 (℃) (atm) (℃) (atm)
K点:临界点,该点的 T、 临界点 P即为临界温度和 临界温度 临界 压力。该 T以上,气体 压力 在任何P下都不能液化。
71.1℃的P-V曲线: (1)随P ↑,V丙烷 ↓ ; (2)过A点后,V丙烷 继续↓ ,但P保持不变;
(3)过B点后,即使 加极大压力,V也不变。 87.8℃的P-V曲线:
198.0 187.8 280.0 234.7 267.0 296.7 346.3 369.4 390.6
33.3 32.9 40.0 29.9 27.0 24.6 21.2 19.0 18.5
71.1℃时: 丙烷被压缩到A开始 液化;气体量↓,液体 量↑,V丙烷逐渐↓; 到B点时,气体全部 液化,因液体压缩性小, 故加极大P,V也不变。 从A到B:液相与气 相共存。 相共存 P没变,表明 在一定T下,液体有一 定的饱和蒸气压。T ↑, 液体饱和蒸气↑。
凝析气藏gas condensate reservoir资料

1.2凝析气藏 的开发特征
2.国内外 研究现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国内外 研究现状
凝析气田在世界气田开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 位,据不完全统计,地质储量超过1万亿方的巨型 气田中凝析气田占68%,储量超过1千亿方的大型气 田中则占56%,世上富含凝析气田的国家为前苏联、 美国和加拿大,他们有丰富的开发凝析气田的经验, 早在3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回注干气保持压力开发 凝析气田,80年代又发展注N2技术,前苏联主要采 用衰竭式开发方式,采用各种屏降注水方式开发凝 析气顶油藏。70年代已开始注气,目前在北海地区, 也有冲破‘禁区’探索注水开发凝析气田的。
凝析气藏是介于油藏和气藏之间的一种气藏。 虽然凝析气藏也产油(凝析油),但凝析油在地下 以气相存在。而常规油藏乃至轻质油藏在地下以油 相存在,虽然其中含有气,但这种伴生气在地下常 常溶解于油,称为单一油相。一般气藏(湿气藏、 干气藏)在开采过程中很少产凝析油。
1.2凝析气藏 的开发特征
1.衰竭式开发会产生反凝析损失。在凝析气藏开发过 程中,储层油气体系在地下和地面都会发生反凝析 现象,气井既产气又产凝析油。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3.4.2
EGR 生产特征 机理及展望 国内外 及开发机理 研究现状 定义及 开发特征
1.定义及 开发特征
1.1凝析气藏的定义 1.2凝析气藏的开发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5
环己烷 280.0
40.0
硫化氢 100.4
88.9 正己烷 234.7
29.9
甲烷
-82.1
45.8 正庚烷 267.0
27.0
乙烷
32.3
48.2 正辛烷 296.7
24.6
丙烷
96.8
42.0 正癸烷 346.3
21.2
正丁烷 152.0
36.0 正十一烷 369.4
19.0
异丁烷 134.9
在一定温度、压力范围内,存在逆蒸发和逆凝结现象, 使一部分液态烃反溶于气相形成单一气相。
在地下烃体系呈气相,在地面同时有气和凝析油产出。 并不是地下所有气体采到地面都变成了凝析油。
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 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多于液体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于气
相创造有利条件; 地层埋藏较深,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凝析
临界温度),代表气液两相并 无论温度多高,体系也不能液化
存的最高温度
的压力。
等温加压情况下: A→B→1→2→E,在A 点物质为气相,加压至 B 点,开始出液滴(露 点),压力继续增加至 1点,液体数量逐渐增 大;但从1到2 点,加 压反而使液体逐渐减少, 气相增多,至2 点物质 全部气化。由1→2,等 温增压出现气化特征, 称为逆蒸发;由2→1, 等温减压出现液化特征, 称为逆凝结。
气相 (℃)
逆凝结和逆蒸发现象出现于临界点与临界凝析温度点和 临界凝析压力点之间,常称之为“逆行区” 。这是凝析 气藏形成的基本原因。
3、多组分烃类物系的相态与凝析气藏的形成
存液相
凝析气
气液双相
存气相 正
(18.7MPa)
等 常温
(15.5MPa)
地
条 件
面
下 开
开
采
采
某种多组分烃类物系的相图
K-临界点 (T=52.8℃);
地下:单一气相(油逆蒸发气化或分散于气相中),为凝析气 地面:气、油同产,产气为主,液态烃称为凝析油
逆凝结:压力减小气体变为液体,或液相增加,与正常凝结刚好相反。 逆蒸发:压力增大液相反而减小,以至蒸发的现象,与正常蒸发刚好
相反。 泡点: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
的压力(或温度)。对于纯化合物,泡点也就是在某压力下的 沸点。 露点:温度(压力)一定情况下,单一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处于开 始冷凝成液体的温度(或压力)。 汽液平衡时,液相的泡点即为汽相的露点。 饱和蒸汽压:在密闭条件中,在一定温度下,与液体或固体处于 相平衡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相图:也称相态图、相平衡状态图,是用来表示相平衡系统的组 成与一些参数(如温度、压力)之间关系的一种图
(105Pa) 液相
液体体积百分 含量等值线
气相 (℃)
等压升温情况下: C→D→4→3,C点为 液体,升温至D 点, 开始出气泡(泡点), 由D→4,气体数量逐 渐增大;但从4→3点, 升温反而使气体数量 减少直至最终全部液 化。由4→3,为逆凝 结;由3→4,为逆蒸 发。
(105Pa) 液相
液体体积百分 含量等值线
2、双组分烃类物系相图
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
(105Pa)
K1和最高压力B1,分别称为
液相
临界凝析温度和临界凝析压力。
临界点K为泡点线(DB1曲
线)与露点线(BK1曲线)的
交点。已经不再是两相共存的 最高温度或压力。
液体体积百分 含量等值线
气相 (℃)
K1为临界凝结温度(最高 B1为临界凝结压力,高于该值,
36.0 正十二烷 390.6
18.5
环戊烷 238.6
44.6
71.1℃时: 丙7烷1.1被℃压的P缩-V到曲A线开:始
液化(;1)气随体P量↑↓,,V丙液烷体↓ ; 量↑(,2)V丙过烷A逐点渐后↓,;V丙烷
到继B续点↓时,,但气P体保全持不部变; 液化(,3)因过液B体点压后缩,性即使小, 故加加极极大大P压,力V也,V不也变不。变。
(二)凝析气藏的形成
1、纯物质的临界状态
临界点(C):气液两相界限消失,气液两相内涵 性质相同。内涵性质是指与物质数量无关的性质,如密度、
粘度、表面张力等。
纯物质临界点也是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压点。
临界温度:临界点C的温度——纯物质能液化的最 高温度。即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当T﹥TC时,
无论再加多大压力,该物质也不液化。
从8A7.到8℃B的:P液-V相曲线与:气 相共存随。T↑P没,变水,平表线段明缩 在一短定(TA下’B,’ <液AB体)有。一 定的9饱6.8和℃蒸的气P-压V曲。线T :↑, 液体饱和蒸气↑。
水平线段缩成一点K,
K点:在此临温界度点以,上该的点曲的线T,、 P即为水平临线界段温完度全和消临失界。 压力。该T以上,气体 在任何P下都不能液化。
温度之间,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的露点压力,这种物系才可能 发生显著的逆蒸发现象。
因此,随着埋深增加,地层温度和压力会增加。当地层温 度达到油-气物系的临界温度时,地层压力越大,油气物系越 容易转化为单相气态,大大促进地下储集层内油气的运移,形 成凝析气藏。
说明: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成分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其临界条 件非常复杂。石油-甲烷物系必须加压到100MPa以上,才 能变成单相气态。但实验证明,流体性质和外界条件等因素 都可以改变油-气物系的临界压力
临界压力:临界点C的压力——临界温度时纯物质 的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表: 若干物质的临界参数
物质名称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 物质名称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
(℃)
(atm)
(℃)
(atm)
水
374.2
218.5 正戊烷 198.0
33.3
二氧化碳 31.0
72.9 异6.9
K1-临界凝结温度; 1-压力超过泡点 压力的油藏; 2-压力超过露点 压力的凝析气藏; 3-单相气藏(纯气 藏); 4-泡点曲线; 5-露点曲线; 6-物系中液体所 占体积百分率; A-纯气藏; B-凝析气藏; C-油藏; D-油气藏
凝析气藏特征:
凝析气藏以高气油比(>600~800m3气/m3油)和轻烃 组分高度富集为特征。
5.凝析气藏及非常规气藏
一 凝析气藏的形成
(一)基本概念
凝析气是指地下温度、压力条件下呈气态,随温度、压力 降低呈反凝析现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然气。反凝析过程中 析出的液态烃类称为凝析油。
在地下深处较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采到地面后, 温度、压力降低,凝结出部分液态烃,这种含有一定数量凝 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