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院:资源与坏境学院班级:10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号:2010084023姓名:石继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对气温的影响1.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

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

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

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

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

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

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ptx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ptx
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 亚洲大陆气
候的影响》(陈隆勋 刘骥平 周秀骥 汪品先) 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 括为:
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 NE 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 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 槽。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 SW 季风和高空反气旋。但此时的 SW 季风只在中国沿海可
气候: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
气环流,进而影响高原周围的气候。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动力作 用和热力作用。 1、动力作用 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对流层中下部的西风气流有 着明显的机械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分支作用 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
5 0 0 mb 以下西风发生分支、绕流然后再汇合。分支绕流作用使西风漂流流经青 藏高原是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北支西风,加强西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
3
书山有 路
4
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 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 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于 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高原上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已经引起部分地区草地退 化、冻土消融等现象。《青藏高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 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 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
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 大约在 40 一 50Ma 之 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 10cm/a 降至 5cm /a(2)挤压隆升阶段 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 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 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印度大陆仍以 5cm/a 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 大陆板块。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 流 隆升阶段 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 ,新 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 塔里 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 当受挤压的岩石 层停止 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 味着增厚 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 10 - 15 Ma。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 部区域开始 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 起。同时,增 长的热流动将 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 层的岩石层下部 搬离。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 这就是所谓的对流 隆升。《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 李力刚 黄建华 徐耀民)

青藏高原隆升对华夏山水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华夏山水影响

青藏高原对华夏山水的影响
在世界地图上,华夏大地上的季风和荒漠可谓与众不同:
第一,南北两半球的亚热带均以干旱环境为主(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南非的纳米布沙漠、澳大利亚沙漠等),而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则为降水充沛的湿润季风区;
第二,我国西北大漠与中亚干旱区连为一体,分布的纬度比其他干旱区要高得多;
第三,虽然地球赤道两侧均为季风区,但其他季风主要影响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低纬地区,只有东亚季风长驱直入,不仅影响低纬地区,而且可影响到40°N以北.
我国几代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就在不久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华夏的季风和荒漠并非如此: 当时江南处于干旱气候的控制之下,季风只影响我国最南部地区,在环境格局上完全与世界“接轨”.今天特殊的东亚气候,源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经历;而黄土高原正是其中渊源的一位可靠见证者. 华夏季风与荒漠不仅与华夏山水的其他成员(如青藏高原、长江、黄河、黄土高原、秦岭等)有着明确的“亲缘”关系,而且依然相互作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众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8000米的高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新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也对周围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有些影响是更本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大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

目前,亚洲季风区以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赐予。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乃至亚洲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验证明了的。

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括膏盐沉积)从西藏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

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大海域,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缘海尚未开裂,因此海陆对立不强,难以引发深入内陆的季风现象。

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显著变湿润,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非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收缩、欧洲与亚洲连接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

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理由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当代的亚洲季风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有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地壳挤压缩短作用仍存在,但由南向北逐渐变小; 近东西向断裂仍左旋走滑或右旋走滑,如鲜水河—— 小江断裂带现今左旋走滑速率达10 ~ 15 mm.a-1 ,控 制了有史以来17次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红河断裂左旋 走滑速率为7~ 8 mm.a-1 ;祁连山北缘断裂带左旋走 滑速率为5~ 7 mm.a-1 ,控制了祁连山北缘地区全部 强震和大震的发生;六盘山构造带左旋走滑达5~ 6 mm.a-1 ,控制了南北构造带北段的全部强震和大震 的发生。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我国现在地貌 轮廓形成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跟我国现在的地貌有密不 可分的关系,首先,青藏高原隆升造就了我 国的三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西 起昆仑山山脉,经祁连山山脉向东南到横断 山脉东缘。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 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锋山。), 从西到东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地应力的一个 反应;再次,青藏高原隆升使得印度洋季风 不能穿过青藏高原而到达西北地区,使得
第十四幕
青藏高原隆升,但幅度较小。 环境变化效应:
黄河第二级阶地形成,侧蚀作用强烈,阶地 面宽;气候温暖湿润,黄土堆积速率明显降低; 32000~16000a间为末次盛冰期,青藏高原多年冻 土下界比现在降低1400m。
第十五幕
第十五幕:0.01Ma~现今
青藏高原仍持续上升,上升速率:6~ 9mm.a-1。 构造变形效应:
再次青藏高原隆升使得印度洋季风不能穿过青藏高原而到达西北地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呈干旱趋势使我国地貌类型发生重大变革在原本应该富饶的西北腹地成为干旱区造就了荒漠地貌类型另一个方面青藏高原隆升使得东南季风能再温压场的控制下到达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使其原本应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中国南方荒漠区成为鱼米之乡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均匀海拔 4000~ 5000 米,有众多矗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 ~ 8000 米的顶峰。

高原的外缘,高峰环绕,壁立千仞,以3000~ 7000 米的高差矗立于四周盆地、平原之上,烘托出高原挺秀的宏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 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 个纬度。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重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自己的自然环境,也对四周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中有些影响是更天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盛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

当前,亚洲季风区以全世界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多半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恩赐。

并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 1/3 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宏大的阻碍物。

对中国天气以致亚洲天气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拥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考证了然的。

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含膏盐堆积)从西藏向来延长到长江中下游。

究其原因,不单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海洋疆,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沿海还没有开裂,所以海陆对峙不强,难以引起深入内地的季风现象。

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明显变润湿,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不是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缩短、欧洲与亚洲连结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

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原因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今世的亚洲季风能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相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

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

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

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

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沉积记录显示,距今800-700万年前,由西风携带至北太平洋的亚洲内陆粉尘的堆积速率显著增大。

巴基斯坦土壤碳酸盐记录的氧同位素组分在800~700万年发生显著变化,碳同位素变化指示的植被从C3植被向C4植被变化。

850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植被由针叶-阔叶混交林向草原植被转化,均指示了在800万年前左右,季节性的凸显和夏季降雨的增加。

联系到同一时期北半球高纬和极地冰川的发育,均说明这些变化的出现决非偶然,应是北半球陆地-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产物,可以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在900~800万年前一次重要隆升的环境响应。

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中,磁化率和Rb/Sr比值可以作为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而粗颗粒含量和铝通量则可分别作为冬季风强度和风尘源区干燥度的代用指标。

根据这些季风气候代用指标的时间变化序列,距今600~20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距今360万年以前,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但与后两个阶段相比,变化趋势还不明显。

距今360~260万年,由磁化率、Rb/Sr 比值反映的夏季风和由粗颗粒含量以及铝通童所反映的冬季风同时持续加强,季风降雨增加,导致湖泊广泛分布。

这也和北太平洋所记录的粉尘通量的持续加强相一致。

由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反映这一时段大陆冰盖迅速增长,气候向冰期方向发展,而根据气候模型的数字模拟结果,在冰期气候条件下,夏季风将减弱,冬季风加强。

因此,这一阶段东亚冬、夏季风的同时加强很难解释。

鉴于此,青藏高原在此阶段的加速隆升似应视为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的原因。

360万年以来西昆仑山广泛分布砾石堆积及沉积速率增加;360~260万年前的临夏盆地砾石堆积,祁连山北侧老君庙剖面在360万年前开始粗砾石堆积,则进一步为青藏高原在360~260万年的加速隆升过程提供了充分的地质证据。

另外,孟加拉湾磁化率也表明,从390万年开始,陆源碎屑输入迅速增加,反映喜马拉稚山脉快速隆升,风化加强,河流侵蚀加快,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增加。

不仅如此,有关高原形成的模拟也表明在该时段高原范围向东部和北部的扩展。

260万年后,全球变冷和冰量达到临界值,全球气候进入了以米兰克维奇冰期---间冰期旋回为特征的大冰期,东亚夏季风变率加大,在某些时期,夏季风还有相当程度的减弱;轨道驱动与印度季风强度的耦合关系也发生变化。

与之相反,东亚冬季风强度得到持续加强,这一点为输入到北太平洋的粉尘通量及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持续和加剧所证实。

这些变化与在冰期条件下进行的气候模拟所表明的夏季风减弱,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冬季风加强以及高空西风带的加强相一致。

北半球大冰期的开始似乎不仅对于亚洲季风产生影晌,而且同时又受到亚洲季风变迁的影响。

亚洲内陆干旱化和加强的冬季风环流导致大气粉尘载荷的增加,这有利于全球气候变冷,从而导致冰期气候不断地发展或加强。

青藏高原是全球大陆地势上最高的一级台阶,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地球表面的形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全球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平均高度在5000米左右,足以影响高层大气环流。

由于地面的比热较小,且海拔高的地区太阳辐射接收量也大,因此冬季和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变化使得冬夏青藏高原的作用不同。

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加了冬季雪的覆盖厚度,改变了局部乃至全球的反照率,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冬季青藏高原完全处在西风带中,由于地表摩擦作用使得500hpa西风带中的西风气流受到阻碍而绕行,因此分为500hpa西风气流两支,绕行高原北部边缘的北支西风气流在绕过高原时,出现反气旋式切变,(西南气流转为西北气流),使得500hpa等位势米线在高原北侧向北凸起形成高压脊,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处于这个高压脊的前部,容易发展反气旋,且冬季上面的地区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因此在上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冷高压中心,且冬季青藏高原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要小于地表释放的热量,为冷源,这也增强了蒙古高压的强度。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作用,数据的研究显示冷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且强度大为减弱。

而夏季西风带北移,南部边缘移出高原,使得高原经常受到从伊朗移动过来的副热带高压的作用天气晴好;而青藏高原夏季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大于地表释放的热量,且地面比热小,因此这些多余的热量便加热了位于高原上空的自由大气,使得在对流层顶部形成了南亚高压,南亚高压是对流层顶最强大的高压,具有热力性质,位于南亚高压底部附近的印度西部地区,由于地表为沙漠,比热更小,加上高层幅散作用,形成了印度低压。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夏季加热上层大气的作用,印度低压中心会移到高原且强度却远小于现在,也就形不成东亚季风。

(7月陆地低压中心,不是在印度半岛,而是在印度西部沙漠地区)高原特异的壳—幔结构,一系列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其整体隆升,均影响太阳能量在大气层里的传输方式,使大气热机效率增大,导致行星西风增强,极—赤温差。

地球内部(地壳、地幔、地核)物质运移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所以生物生存条件逐步丧失,地表裸露成为巨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终于形成。

在暴雨的冲刷下,黄土进入黄河干支流,黄河又进行接力输送,河套平原、汾渭谷地和黄淮海平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风尘沉积是典型的大气沉积物,对大气环流格局和强度变化的响应特别灵敏,因而可以间接地视为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证据。

因而与青藏高原有着天时、地利关系的黄土高原能够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起到好的说明作用。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序列真实地记录了东亚季风形成演变的信息。

青藏高原同时对中国成矿条件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我国江南地区在行星风系上属于副热带高压带,一般而言应该是干旱荒漠景观。

但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原来雨量丰沛的北方地区因此变冷变干,南方变得湿润适合于农业,因此导致我国的人口重心,与地质时期形成的矿产资源分布严重脱离。

所以我国煤炭资源的23,分布在今天生长牧草都有困难的晋陕内蒙交界地区,而消费地则集中在千里以外的南方人口密集区域。

能源运输困难和成本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

大秦铁路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经过电气化改造以后,年运力仍然不到1亿吨。

第二条北煤南运的铁路通道朔黄铁路又在规划之中。

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所以不可避免,就是因为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脱节造成的。

看来中华民族未来仍然必须象我们的祖先那样,凝集全民族的力量,修建长城和大运河那样巨大的公共工程,来推进民族生存条件的共同和适度的改善。

任何想要偷懒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任何想要在中国实现欧美日那样富裕发达的想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历史上,导致中国军队难易轻易征服该地区原住民,长期占领该地区,从而使原住民从思想意识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国家,中国只不过是他的宗主国而已,导致现在西藏问题成为中国很头疼的问题。

地理上,海拔太高,一块好好的沃土,愣是成了无人区,或者牧区。

此地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很不适于人类生存居住,外地人初入高原,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高原反应,若非原住民,外来人口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居住,易得高原病。

气候上,隆起导致印度洋的海洋湿润的季风难易逾越,而使季风不能循环交流,所以导致遥远的非洲接受不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季风,从而是非洲的雨林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向下,逐步退化形成沙漠,撒哈拉沙漠就是它隆起的杰作;中国西部少雨干旱多沙漠也是它隆起的杰作。

矿产资源上,该地区矿产资源异常富饶,但苦于开采难度较大,所以可以说是现在中国少有的矿产尚未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处女地,是中国的战略储备资源哦。

中国的未来,在于西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这个就是西部大开发的由来。

自然方面,是三江源头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这个对人类的影响就不许多说了。

物产方面,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区内产有丰富的牛羊,为中国的农贸市场添加了最为上等的牛羊肉,其中很大一部分牛羊肉出口海外,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添砖加瓦,给中国人民的餐桌上加上了最为可口的食物。

冬虫夏草也是其区内最为著名的物产之一,是时下最为著名的滋补品之一,价格远超人参鹿茸,一公斤的价格最高时,据我所知17万一公斤。

民族方面,由于自古以来是一个天然的牧场,所以基本上不适于汉民族的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但却是少数游牧民族的乐土,所以区内几乎涵盖了中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基本以藏族,回族,蒙古族为主,区内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是影响着全国的和谐与稳定,如若区内民族问题尖锐,让西藏分裂主义逮住机会,则中国必乱。

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地学、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