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

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

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

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概述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

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

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

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高原形成后,它以巨大的高度与帕米尔高原同列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试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大约在 40一50Ma 之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10cm/a降至5cm /a(2)挤压隆升阶段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

印度大陆仍以5cm/a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大陆板块。

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流隆升阶段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新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当受挤压的岩石层停止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味着增厚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10 - 15 Ma。

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部区域开始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起。

同时,增长的热流动将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层的岩石层下部搬离。

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这就是所谓的对流隆升。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汪品先)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NE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槽。

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SW季风和高空反气旋。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 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2 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

1 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

1节中专门讨论。

2。

1。

1 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后来Manabe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概述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

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

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

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众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8000米的高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新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也对周围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有些影响是更本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大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

目前,亚洲季风区以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赐予。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乃至亚洲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验证明了的。

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括膏盐沉积)从西藏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

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大海域,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缘海尚未开裂,因此海陆对立不强,难以引发深入内陆的季风现象。

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显著变湿润,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非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收缩、欧洲与亚洲连接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

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理由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当代的亚洲季风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有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地壳挤压缩短作用仍存在,但由南向北逐渐变小; 近东西向断裂仍左旋走滑或右旋走滑,如鲜水河—— 小江断裂带现今左旋走滑速率达10 ~ 15 mm.a-1 ,控 制了有史以来17次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红河断裂左旋 走滑速率为7~ 8 mm.a-1 ;祁连山北缘断裂带左旋走 滑速率为5~ 7 mm.a-1 ,控制了祁连山北缘地区全部 强震和大震的发生;六盘山构造带左旋走滑达5~ 6 mm.a-1 ,控制了南北构造带北段的全部强震和大震 的发生。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我国现在地貌 轮廓形成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跟我国现在的地貌有密不 可分的关系,首先,青藏高原隆升造就了我 国的三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西 起昆仑山山脉,经祁连山山脉向东南到横断 山脉东缘。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 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锋山。), 从西到东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地应力的一个 反应;再次,青藏高原隆升使得印度洋季风 不能穿过青藏高原而到达西北地区,使得
第十四幕
青藏高原隆升,但幅度较小。 环境变化效应:
黄河第二级阶地形成,侧蚀作用强烈,阶地 面宽;气候温暖湿润,黄土堆积速率明显降低; 32000~16000a间为末次盛冰期,青藏高原多年冻 土下界比现在降低1400m。
第十五幕
第十五幕:0.01Ma~现今
青藏高原仍持续上升,上升速率:6~ 9mm.a-1。 构造变形效应:
再次青藏高原隆升使得印度洋季风不能穿过青藏高原而到达西北地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呈干旱趋势使我国地貌类型发生重大变革在原本应该富饶的西北腹地成为干旱区造就了荒漠地貌类型另一个方面青藏高原隆升使得东南季风能再温压场的控制下到达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使其原本应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中国南方荒漠区成为鱼米之乡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_张培震

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_张培震

第26卷 第1期2006年1月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 SC I ENCESV o.l 26, N o .1Janua ry ,2006文章编号 1001-7410(2006)01-05-09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张培震 郑德文 尹功明 袁道阳 张广良 李传友 王志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要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的扩展和隆升对周边环境演变产生重大影响,确定扩展和隆升的起始年代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近年来在六盘山、积石山和祁连山及其相邻盆地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5~10M aB P.或约8M aB P.)发生了准同期、影响深远的构造变形,导致了沉积盆地的消亡和山脉的隆起。

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山和东缘的岷山、龙门山及川滇高原也在该时段发生了构造活动的加速和构造隆升。

所有这些准同期的事件反映了约8M aB P.前后青藏高原向周边的扩展,扩展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逆冲断裂、褶皱变形、左旋走滑及其伴随的山脉隆起和盆地消亡而实现的。

该时期青藏高原的扩展导致了周边的环境变化,奠定了今日环境的格局。

主题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约8M aB P. 高原扩展与隆升 起始年代中图分类号 P534.6,P 542.1 文献标识码 A第一作者简介:张培震 男 50岁 研究员 新构造地质学和大陆动力学专业 E m ai :l peiz h en @i es ac c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0234040)资助 2005-11-05收稿,2005-11-25收修改稿1 引言青藏高原的形成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还对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环境演化产生重大影响[1~7]。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扩展造成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的重构,导致了我国北方沙漠化和干旱的形成与扩大,奠定了今日山川水系的格局和活动构造的框架,成为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李吉均①② 方小敏① 潘保田① 赵志军② 宋友桂①(①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 730000;②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摘要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3.6MaB.P.,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青藏运动开始,分为A (3.6MaB.P.),B (2.6MaB.P.)和C (1.7MaB.P.)3幕,A 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B 幕黄土开始堆积,C 幕黄河出现;昆黄运动(1.2~0.6MaB.P.)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青海湖孤立,高原达到现代高度。

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

本文讨论了8MaB.P.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亚洲夏季风22MaB.P.已经开始,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亚洲古季风阶段。

3.6MaB.P.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可能北半球进入冰期也与此有密切关系。

主题词 新生代晚期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1 前言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竺可桢先生领导的全国自然区划工作过程中就发现中国存在着3个大的自然区域,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任何区划都脱不了这一框架。

但是,这种大的区域分异因何而来,则不甚明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基本清楚,在诸多原因中青藏高原的隆升是造成这种巨大分异的主要原因。

但是,青藏高原何时隆起,高度变化历史,整体隆升中的区域差异以及相邻其它地区的彼此关系是必须明确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亦将阻碍对高原隆起及其环境影响的进一步认识,因而成为研究热点,意见分歧很大。

例如,关于强烈隆起开始的时间,本文作者主张年代很新、最强的隆升发生于3.6MaB.P.[1~3],多数西方学者则认为主要发生于8MaB.P.[4~6]。

近来的发展趋势有相互接近[7~11]的苗头,关于季风形成时间虽然差异很大,但也有逐步趋近[1,10,11]的表现。

总之,随着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第一作者简介:李吉均 男 68岁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貌学与冰川学专业 E 2mail :li jj @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G 1998040809和G 199804081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731010)资助重点项目2001-05-02收稿,2001-06-29收修改稿第21卷 第5期2001年9月 第 四 纪 研 究QUA TERNAR Y SCIENCES Vol.21,No.5September ,20012 关于青藏高原隆起时间问题1964年,施雅风和刘东生根据在希夏邦马峰北坡上新世野博康加勒地层中发现的高山栎等植物化石,首次推测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已上升3000m[12]。

徐仁根据青藏高原多处发现的古植物化石,认为大陆碰撞以来始新世是温暖的低地环境,以后逐步升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13]。

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进一步搜集到大量证据,提出了三期隆升两次夷平,最强烈的隆升发生在上新世末第四纪初的观点,并把第四纪高原隆升划分为3个阶段[14,15]。

这种观点曾被许多人接受,甚至国外教科书[16]中也曾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学者的观点。

与此同时S.Manabe等所作的数值模拟试验[17]揭示,青藏高原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到南亚夏季风的有无。

这样,便把高原隆升与季风起源联系起来,为过去全球变化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我们深感过去测年手段的欠缺和古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相对性,力求找到比较准确的测年方法和提取比较可靠的高原隆升的信息。

在诸多途径中,我们把高原周边与内部的沉积盆地和成层地貌(夷平面、剥蚀面及阶地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因为隆升主要指高原大面积地区的隆升,个别岩体、山峰以至断层的抬升都仅只是点,而以夷平面为主的各种地貌面的分布范围广泛,高度相对稳定,为计算隆升的时间和幅度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根据。

沉积盆地所赋存的沉积地层则是相邻山地与高原隆升及剥蚀的天然记录,具有时间连续和环境变化信息丰富的特点。

简言之,我们主要依靠地貌学和沉积学的方法,据此建立高原隆升的时间序列并恢复其高度变化的历史。

2.1 兰州黄河阶地与祁连山东段阶地兰州地区黄河阶地的研究首先取得突破,早年陈梦熊[18]、黄汲清[19]和徐叔鹰[20]等都对兰州黄河阶地进行过研究,但苦于无测年手段,仅只大体给出相对的时间序列,甚至阶地级数也未弄清。

由于地处黄土高原的兰州黄河各级阶地均有不同厚度的黄土覆盖,这给阶地测年带来便利。

经过反复工作,查清黄河兰州段共有7级阶地,其形成年代分别是1.7MaB.P.(T7),1.5MaB.P.(T6),1.2MaB.P.(T5),0.6MaB.P.(T4),0.15MaB.P. (T3),0.06MaB.P.(T2)和0.01MaB.P.(T1)[21~23]。

黄河最高的第7级阶地以上出现一级被厚薄不一的山麓洪积相砾石层覆盖的山足剥蚀面,其上覆黄土最厚可达300m,一般不超过200m,经古地磁测年底部达到奥杜威极性亚时,砾石层中所含石膏的裂变径迹测年值为1.86MaB.P.[24]。

这一级剥蚀面在兰州盆地分布很广,并一直延伸到祁连山麓,是黄河起源以前最新的剥蚀面。

这级剥蚀面一般低于周围的主夷平面约800~1000m,虽然是青藏高原隆升较早期的产物,但其年龄不可能代表青藏高原隆升的开始。

从地貌学理论考虑,只有主夷平面才能代表高原隆升的起点,剥蚀面和各级黄河阶地的形成指示了其后高原隆升的主要事件。

与兰州地区相对应,祁连山东段北麓也发育着典型的层状地貌面。

主夷平面海拔3200m左右,剥蚀面海拔2500~2700m,之下为至少5级河流阶地。

剥蚀面和各级河流阶地上堆积了不同厚度的黄土,为地形面定年提供了条件。

根据最近的古地磁、TL、14C测年结果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剥蚀面的年代为1.4MaB.P.,大致与兰州的T6阶地283第 四 纪 研 究 2001年年代一致;5级阶地的年代分别为0.8MaB.P.(T 5),0.42MaB.P.(T 4),0.25MaB.P.(T 3),0.15MaB.P.(T 2)和0.01MaB.P.(T 1),除记录了兰州地区主要的阶地外,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阶地,指示了祁连山东段第四纪期间的强烈隆升[25]。

2.2 临夏盆地青藏运动临夏盆地位于甘南高原的北侧,属于西秦岭的山前拗陷,新生代地层发育,盆地本身被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切穿,因此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地层证据的理想地方。

这里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十分丰富,富于研究潜力。

研究结果说明,临夏盆地自29MaB.P.以来的沉积是基本连续的,3.6MaB.P.以前主要是河-湖相泥岩和砂质泥岩并夹少量砂砾层,是一种低能环境的沉积,反映构造稳定及地形起伏很小。

仅只是自3.6MaB.P.以后出现巨厚的砾岩,砾石巨大,磨圆度很高,并夹有一定数量的泥石流沉积。

该砾岩被命名为积石组砾石层,它切过了经褶皱变形的此前的新生代红层[26],因而代表了一次真正的剧烈构造运动。

积石组砾岩跨越时段为3.6~2.6MaB.P.,沉积结束后经历一次构造运动,在砾岩拗折低下之处形成新的湖盆,沉积东山组湖相层。

此湖相层含三门马化石,顶界超出奥杜威极性亚时,故沉积时段约为2.4~1.7MaB.P.[26]。

湖相层结束后再次发生构造变动,大夏河最高阶地砾石层出现,代表临夏盆地被大夏河切穿并注入黄河[3,23],黄河终于成为泱泱大川。

从临夏盆地的发育史可以看出,3.6MaB.P.之前是一个湖盆发育的低地环境,代表夷平面形成的时期,临夏盆地的红色地层经康乐和冶力关一直延入甘南高原,并与美武高原主夷平面相衔接,充分说明是该夷平面的相关沉积。

目前美武高原及毗邻红层海拔3600m ,临夏盆地红层高度则不超过2600m ,是西秦岭的前沿边界断层的活动把原来相通的湖相地层断开了1000m 。

地形高差加剧及高原地形的出现,导致新一轮侵蚀循环的开始,黄河这样的巨型水系才因此出现。

因此,我们把3.6~1.7MaB.P.期间发生的构造运动叫青藏运动,并分为A (3.6MaB.P.),B (2.6MaB.P.)和C (1.7MaB.P.)3幕[1~3]。

2.3 昆黄运动1.7MaB.P.黄河出现,但只有在1.2MaB.P.黄河干流才开始向上游切穿积石峡,0.6MaB.P.又切穿李家峡,因此把这段时间的隆升叫黄河运动[21]。

崔之久等在昆仑山研究高原隆升时,发现1.1MaB.P.昆仑古湖开始消退而以发生在0.7~0.6MaB.P.的剧烈运动形成新的拉分盆地结束,起初拟命名昆仑运动,但因该名已用于别处,故统一称之为昆仑-黄河运动(简称昆黄运动)[27]。

昆仑山大断层0.7MaB.P.以来左旋走滑达30km ,垂直断距超过1000m ,整个昆仑山经过这次运动才成为海拔高峻的大山[28],故昆黄运动是意义重大的一次构造运动。

黄河经过1.2~0.6MaB.P.的昆黄运动干流溯源侵蚀进入青藏高原,“黄河发源积石”就现代意义说应当指的就是这一事件。

以积石峡以上的循化盆地与兰州盆地的黄河同年龄阶地相比较,兰州的T 5阶地高出黄河210m [22],但循化同年龄阶地则高达900m [28]。

这意味着0.6MaB.P.以来循化段黄河比兰州附近多下切700m ,并代表青藏高原比兰州盆地相对隆升至少这样多。

2.4 共和运动晚更新世青藏高原再次经历了强烈隆升,青海共和盆地的共和组湖相层从2.6MaB.P.3835期 李吉均等: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83第 四 纪 研 究 2001年开始堆积,应当是青藏运动B幕的产物,与临夏盆地的东山古湖具有同样的起始年龄,但只有在0.15MaB.P.发生的共和运动之后湖泊才被切穿注入黄河。

共和运动使日月山隆起,青海湖与共和盆地隔绝,生成倒淌河。

十多万年以来黄河切穿龙羊峡达800m,形成深邃峡谷[21]。

故共和运动的强度亦不可忽视。

整个青藏高原正是经过共和运动才达到现代高度的[1]。

3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高度问题青藏高原隆升高度是一个较之隆起时间更难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高山栎植物化石以来,古生态学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但是,地质时期古气候也是一个变数,而孢粉本身的解释也存在困难。

因此,古生态学的方法也仅能供参考,特别是据此作定量计算是不可靠的。

在诸多选择中,我们把夷平面列为优先对象。

夷平面是地貌长期发育的最终地形,受海平面控制,不仅是跨流域的,其范围可以在整个大陆伸延,甚至可以作洲际对比。

以全球洋面为基准的夷平面理所当然地应当具有上述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