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设计

17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 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 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进而受到美和感染,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 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 个生字, 会写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 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 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 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 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

J八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 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 红得另

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 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

3、齐诵古诗. (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 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 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 上网查阅, 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 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 多发现, 多查找, 吸收更多的知识, 来促进我们的学习. 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 个生字, 会写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背诵古诗,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

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绝句》

1、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

2、交流自学所得:

卡片认读生字 --- 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

法识字)——扩词一一展示读,正音?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 你觉得该画哪些画?

2、交流理解,说理由, 教师相机简笔画: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感悟语言之美:

再读古诗, 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 在语言的比较中, 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

3、背诵.

五、书写指导书写剩下的字, 强调“含”与“岭” , 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 .

板书设计:

绝句

[ 唐]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古诗两首《绝句》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古诗两首《绝句》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14分) 1. (8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两个黄鹂________翠柳,一行白鹭________。________。 窗________西岭________,门________东吴________。________。 2. (6分)读拼音,写词语 ①毕竟xī hú________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②接天lián yè________wú qióng________碧,映日hé huā________别样红。 ③窗含xī lǐng________千秋雪,门泊dōng wú________万里船。 3. (3分)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下列词语。 鸣:________ 窗含:________ 泊:________ 4. (6分)按拼音写汉字 juélùliú ________句白________河________ liǔlǐng bó ________树西________停________ 5. (2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_____ ①色彩美②动态美③声音美④形象美⑤人工美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6. (4分)有感情地朗读《绝句》,然后再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①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________ ②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________ ③诗中表示数量的词有:________ ④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________ 7. (5分)默写古诗 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 ,________ 白鹭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8. (8分)组词 湖________ 莲________ 穷________ 荷________绝________ 含________ 岭________ 吴________

20.古诗两首之池上(苏教版四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体会纯 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诵读古诗,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难点: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知诗人,解诗题 1. 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 尤其是在唐朝,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比如——李白、 杜甫、孟浩然、王之涣、白居易等等 (PPT1白居易):其中诗作最多的是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写诗 岁时,他已经写出不少好诗,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听 说他叫白居易,就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当时的长安相当于咱们 现在的北京市,物价高、房价高)但当他读到白居易那首《草》时,尤其是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住在长安不难 了,由此可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 “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 他每次写成诗后, 都要读给老人听, 直到老人家能听明白为止, 所以他的诗通俗 易懂。 2. 解诗题 白居易有一次来到荷塘边, 无意中看到了池塘里发生的一件事, 就把它写了下来, 题为《池上》。(板书课题) (ppt2) “池上”是什么意思?——池塘里,荷花塘中。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白居易究竟看到了荷塘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吧。 、读古诗,析诗意 1. 读诗正音,学习生字 20.古诗两首 3600 多首。 16

1)指读,需要提示注意的字音:撑、艇、藏、踪、萍都是后鼻音,莲为边音。 PPT3) 指生带读。 (2)记忆字形,了解字义:(PPT4出示三个生字一一撑、艇、萍形声字:撑、艇,舟字旁中横为提;撑,做动作理解字义;艇,换偏旁记字形易错字:萍,上下结构,草本植物,草字头; 3)把生字带进去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范读——自由读——齐读) 2.理解词意,想象诗意 1)默读,标出不懂的词句。 巡视了解,提示解决办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看图、查字典、查资料等 2)看图解:小艇——小舟,小船; 白莲——白色的荷花(看看图,偷采的可能还有荷叶、莲蓬)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

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内容概述】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分析】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教学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教学资源】 1.自制的课件、课题组提供的资源。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师:同学们都学过古诗,能不能背一背你们知道的古诗? 生:《小儿垂钓》《望庐山瀑布》…… 师:根据学生说出的诗歌,集体背诵一首。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板书:古诗两首)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领读诗歌。 课件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老师领读诗歌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增加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完成,我们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2个汉字:“亦、状” 1、提问学生 2、集体朗读两遍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巩固预习,督促预习】 四、学习“我会写” 课件出示“断、楚、孤、帆”4个汉字。 1、请学生注拼音,一边领读 2、练习组词,并把词语组在课文中生字旁边 3、根据组词情况练习造句 4、重点讲写“楚、孤”两个字 【设计意图:通过读、组词、说话,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朗读诗歌 男女生各朗读诗歌比赛。 【设计意图:培养朗读古诗的良好习惯】 六、快乐阅读 朗读阅读课本第45--49页,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画一画! 【设计意图:快乐阅读,增加知识,积累语句】 七、小练笔 1、选择学过的词语写话: 碧水青山孤帆淡妆西湖西子 2、你去过什么美丽的地方写一写。 【设计意图:练习写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所学词语: 碧水青山孤帆 淡妆西湖西子 指名朗读。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会读这两首诗歌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二、朗读感悟。 1、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古诗 2、请学生模仿老师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品味情感】 三、学习诗歌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 设计 回乡偶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

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B卷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12分) 1. (8分)把下面的作品、作者和诗文所描写的景色选择搭配起来。 ①《枫桥夜泊》________ ________A.李白E.寒江雪景 ②《山行》________ ________B.张继F.深秋夜景 ③《江雪》________ ________C.杜牧G.瀑布壮景 ④《望庐山瀑布》________ ________D.柳宗元H.深秋山景 2. (3分)写出近义词 遥—________ 生—________ 看—________ 3. (9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日照________生________,________瀑布挂________。 ________直下________尺,________银河________天。 ________。 4. (12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 (4分)选择连接下面打比方的句子。 小乌龟缩到壳里________A.像一朵朵梅花

小鸡毛茸茸的________B.像一辆小坦克 小白兔的眼睛________C.像一个黄绒球 小花猫的脚印________D.像亮晶晶的玻璃球 6. (4分)结合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________ 川:________ 生:________ 疑:________ 7. (4分)(2019·铁岭)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又是一年新春至,古往今来,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梅花魂》中的外祖父把感情寄托在________上;唐朝诗人张籍则融秋思于________中;纳兰性德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更是道出了远在边塞将士的思乡情怀。 (2)别看他貌不惊人,却是一个了不起的神童,早就是________了。你看,他写的文章就是________。(歇后语) (3)刘霆哥哥“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桓宽的“________,________”这句名言。 (4)《七律·长征》一诗中,总写长征艰难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8. (5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望庐山瀑布》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________时写的。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也是他写的。 9. (8分)组词 毡________ 咀________ 袄________ 袍________ 站________ 租________ 妖________ 泡________ 10. (3分)填一填。 悯农(其一) 【唐】李绅 ________粒粟,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020最新】

12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 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意境 教学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一)出示整首诗,读通。 1、师: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2、朗读全诗,背诵。 四、拓展延伸 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五、课堂检测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正文: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文人们在分别的时候常常以送别的诗、词相赠,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古人们流传下来的送别诗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送别诗,一起去感受古人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二、解诗题 1、读诗题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陵”这个字是后鼻音。跟老师读“ling”“陵”“广陵”。 再把第一首诗的题目读一遍。这次就读准了。 2、找相同,解诗题。 (1)读了题目,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有“送”字。 送的是谁啊?先看第一首,送的是——孟浩然 再看第二首,送的是——元二 (2)那么朋友分别又要去哪儿呢? 生:广陵安西

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到的意思呢? 生:之 师:之的意思有很多,在这里表示去、到的意思。 师:第二首诗的题目里也有一个字表示这个意思,你发现吗? 生:使 师:使的意思是——出使 师:它与之还是有区别的,指的是奉朝廷之命出差。 下面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3)师: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题目,相信这次你就知道在哪儿停顿了。 三、知作者 昨天下午布置同学们根据学习单进行了自学,下面我们就来交流。这两位诗人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学过他们的很多诗。谁能介绍介绍这两位诗人。 1、李白谁来介绍 生介绍 那你知道李白是怎么和孟浩然成为好朋友的吗? 老师这里有个小故事,谁来读?(你读得真有感情) 2、谁再来介绍王维? 老师搜集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来读? (你读得真流利) 师:了解了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古诗 四、读古诗 1、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两首诗,第一首,谁来读? (读得正确流利,如果能读出停顿和节奏就更好了。) 2、谁再来,注意读出节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晋阳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欣赏插图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组词: 人日 入目 .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初读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插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 学习三、四两行。 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 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型】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激发兴趣,积累和交流送别诗,体会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展开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绪,体会其中感情。【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叙事、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关于“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让学生一起书写“鹤”和“孟”字,注意笔顺和笔画。) 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生字的读音以及写法,同桌间互相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习方法小提示: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生再自由朗读。 看看诗的题目:“黄鹤楼”“广陵”都是--,“之”的意思是-- 2.参读感悟,品味“别情”。 (1)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依依惜别,别情依依!让我们一起《黄鹤楼送孟洗然之广陵》(读)你看到什么场面,令你印象最深刻?(预设点是两点) a.烟花三月下扬州。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联想“烟花三月”。 孩子们,他们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分别呀? 烟花三月,那样的季节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在如此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美景中,好友却将分离,心中更加—— (3)品“孤帆”和“尽” 在那样春意浓浓,繁花似锦的三月,长江上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可为什么李白眼中却是“孤帆”呢? 是呀,在这样别情依依的时刻,李白他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他的眼中只看得见那“孤帆远影”!读! 那船儿的影子是“尽”了,可不尽的是什么? (4)诉离情 这时,李白心中肯定思绪万千,他在心底可能在想写什么呢? 是啊,“唯见长江天际流”。江水滚滚,我对孟兄的感情犹如那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板书:依依惜别情谊深厚)读全诗! 3.总结学法,回顾全文 学习古诗,我们学会了:借助注释和资料,读通读懂,了解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参悟名句,体会诗情。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交流学法,自学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临水远眺,望极天涯,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离情杳杳,别情依依。同样的深情,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边读边交流资料和读通、读懂。 注意“朝”“舍”“渭”和“浥”的读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1116.doc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⑵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⑶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⑷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关于《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怎么做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您! 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xx 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xx 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xx xx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xx。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xx 的xx 菊残:菊花凋谢。

第20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 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 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 (咏物言志) 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2.板题齐读20 古诗两首 3.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指名板书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写,同 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 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 要拖住上面部分。 4.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 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 于谦,字廷益,明代的名臣,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7课古诗两首(最新版)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第17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 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视频《瀑布》,教学课件《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 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视频,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瀑布》,设疑,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来写瀑布的。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 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播放教学课件中“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听读课文。

4、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 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 的光彩。 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 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 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补充要求: 1.观察课本插 图,图文对 照,揣摩诗 意。 2.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大 意。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