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宣的性格

合集下载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创作于1944年,完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作品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惨状:有小公务员的挣扎,有失业者的眼泪,有城市贫民的流浪街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侵略带给人们的无尽的惊吓和恐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十分真实的再现,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形象。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出版社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而他办教育的美好志愿却一直深置于自己的脑海中。

在他身负重病,又被公司辞职,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心爱的妻子又将要和他告别,调职到兰州工作,他已预料到妻子很难再回到他身边来,将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寒夜一样的环境始终纠缠着他,使他的心冰冷冷的,没有一点温暖看不到一线光明,但他仍不忘记自己美好的志愿。

“我三十四岁,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

”他不平的痛快地想到,这时大学时代的抱负像闪电般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青年时代的面孔、活泼、勇敢、充满希望、自负的语言…………全在他脑子里面重现。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作者:朱景燕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1期摘要: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的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悲惨生活现状。

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的形象意义。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寒夜”一词有凄凉、悲苦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当时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二是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环境。

他的生活就像“寒夜”一样没有阳光,没有温暖,只有彻骨寒冷的漫漫长夜。

一、通过社会环境来塑造汪文宣悲剧性格汪文宣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城市经常报警,兵荒马乱,有钱的坐车逃命,没钱的步行走,走不动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个时候,哭爹喊娘,乱成一团遭,报警过后,人们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还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受煎熬,即使那样,还是有一些人吃不饱,有些人被饿死,生了病就是丧命,肺病、霍乱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像“寒夜”一样的生活环境中,作为一个小职员汪文宣也逃脱不了,作者就让汪文宣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他的悲剧命运就有了很大的必然性。

最后他的喉咙发不出声音,疼痛难忍,他的眼珠翻白,很长的手指在喉咙上乱抓,划破了几条血痕,口张开,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他的死是一定的。

二、从工作环境方面塑造汪文宣的悲剧性格汪文宣曾是一个热心、富有崇高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在冷气逼人的“寒夜”中,他的美好性格,一步步被环境毁灭了,逐渐变得软弱无能,而周围的工作环境更加速了他这种性格的形成,比如:当汪文宣的了肺病吐血时,但没有人关爱他,没有人同情他,为了生活,他只能带病坚持繁重的工作,却仍被公司领导无情地解雇,他愤怒却无可奈何。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卢小英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

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

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寒夜》这部小说完成的时间就是故事所描述的时间,作者巴金在重庆的一次防空紧报结束后开始创作,在抗战环境下以现实来创作,读完了《寒夜》之后,我的心一段时间感到的都是冰凉。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树生本是一对充满着报负和激情的先进青年,但是在颓败的时代下,还是被黑暗所吞噬。

小说的整体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很激烈突出的事件,就是以一个平常的低级平民汪文宣的生活为主线,讲述着他与他妻子由合到分,最后生命终结的故事,每一节都环环相扣,联联系得似紧似疏。

汪文宣最后的死亡,是巴金在前面就已经表明了的,在巴金把汪文宣一步步迈向生命尽头的过程详细得告诉读者的同时,还详细写了汪文宣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她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升级的全过程。

再我看来汪文宣是一个悲剧,不仅因为他的死,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等等小说中提到的不幸,更加重要的是,汪文宣只是四十年代中国动荡社会千千万万人民的缩影,他不只代表着他自己,还是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的悲剧命运。

汪文宣的悲剧是社会、家庭和他的性格,多重因素造成的。

他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首先,与社会腐败黑暗的现状的矛盾。

小说中汪文宣所处的环境是战争弥漫周围的重庆,多次写到人们躲警报的情景,汪文宣甚至在梦中都有躲警报的情景。

曾树生弃汪文宣而去其中一半是为了“逃难”;邻居张太太多次到汪家也是为了“逃难”之事。

人们的生命财产似乎谈不上任何的保障,城市没有繁华的景象,有的只是一片狼藉。

小说中两次提到社会上包月洗衣服的费用,开始800元/月,后来竟1400元/月。

小宣每学期的学费三万,后来中途还要多交几千元的伙食费,仅仅是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在抗战时期,人心惶惶,人们都想着日本人会不会达到重庆来,什么时候达到重庆来,人人都想逃离重庆,不光是老百姓,有钱有势的官员老板,甚至是政府都有转移到兰州的打算。

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作为社会底层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只能是呆在重庆,再加上家庭的开支,小宣上学的学费,汪文宣的医药费,这个家庭早就不堪重负了。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品中重要人物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品中重要人物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品中重要人物形象汪文宣巴金著名长篇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他是当时暗中社会典型的被损害者、被侮辱者。

汪文宣是个典型的“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含垢忍辱,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

作品中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之死,预示着阿谁“寒夜”一般暗中冷酷的社会的必然灭亡。

虎妞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着墨较多、很有特色、性格复杂的一个人物。

她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性格泼辣、爽快。

作为生活在病态社会里的30多岁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她有着本身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因这种愿望的不能正常实现形成了她变态的心理;她对祥子有感情真挚的一面,为与祥子结合,她失去了父亲和财产,最后难产身亡,在她身上具有某种悲剧因素。

但她的剥削意识十足,想利用本身经济上的优势,控制祥子以及周围的人们,妄图把祥子纳入本身的生活轨道,这就表露出她作为剥削阶级自私、冷酷的一面。

祁瑞宣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得最有深度的形象。

一位“温雅自然”的知识分子,“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沉静,家与国的矛盾使他处于极度的“惶惑”中。

他不肯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但作为长孙、当家人,他觉得本身有义务维系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又不能够离家出走。

他知道家庭之累使他耽误了报国大事,但又只能这样敷衍塞责,心里痛苦万分。

最后,他终于从痛苦的矛盾中挣脱出来,做了许多有利于抗战的事情。

莎菲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痛苦而充满矛盾的时代女性。

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却又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爱与生活。

莎菲的形象是“五四”以后那种冲出家庭,大胆追求爱情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周朴园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

他表面上不苟言笑,实际上极其凶狠狡诈的伪君子。

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专横独断的暴君。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的代表。

鲁侍萍曹禺戏剧《雷雨》中性格较为复杂的一个女性形象。

巴金笔下的“老好人”--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

巴金笔下的“老好人”--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

巴金笔下的“老好人”--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程红丽【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后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

故事描述的是“从一九四五年暮秋初冬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冬天的寒夜”,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在陪都重庆,小职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妻子曾树生、儿子汪小宣的琐碎生活。

人物是渺小的,生活是平凡的。

作者重点描述是主人公汪文宣,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主人公被压抑得似乎喘不过气来,善良懦弱,逆来顺受,胆小怕事,成了他性格的标签,正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了主人公一系列悲剧的发生,最终走向了死亡。

正如作者自己在《寒夜》再版后记中强调说:“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

但是我没有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作者集中在描写“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上。

的确,在《寒夜》中,作者集中描写汪文宣的性格特征,又善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极力展示了主人公汪文宣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挖掘了这个小人物的灵魂,同时也深刻地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3页(P187-189)【关键词】巴金;《寒夜》;汪文宣【作者】程红丽【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寒夜》从始至终激荡着低沉压抑的曲调,描述着汪文宣逐步走向死亡的灰色生活。

这位曾经满腹理想、热爱生活,对国家充满希望的新青年,在那个被战争笼罩的年代,由于时代、社会、家庭等的种种矛盾,变得懦弱无能、委曲求全、胆小怕事……他的内心似乎变得有些畸形,整日里的胡思乱想,与自己的思想斗争,从而加深了自己的内心痛苦和精神折磨,各种各样的矛盾交替重叠出现,反复折磨着汪文宣的精神,精神上承受巨大的折磨,势必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状况,他一步步地走向死亡这条不归之路。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
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
2、汪文宣是一位充满爱心善良的人~但他的生活却极度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他的母亲~他和妻子发生一些大小的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他太爱妻子~他妻子到兰州工作~他痛苦地发了疯~难分难舍~妻子走后~他孤独而且身体越来越差~寂寞时~他一个人到街头散步~看到他和妻子曾经坐过的咖啡厅~一切都和前几个月一样~不同的是他再也听不到妻子曾树生的笑声~再也看不到妻子曾树生的身影~他一个人进去了~胆怯地坐到角落里~默默地等待~他向茶房要了两杯咖啡~茶房把一杯咖啡端到他的面前~另一杯咖啡放到他的对面~茶房问他要牛奶吗,他说:“我不要~对方要~他拿起茶匙舀
人受苦~我心里很难过~小宣年纪又太小………”儿子的一片孝心~他心里装着疼爱他的母亲。但是他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妻子~他就夹在了两个人中间~有时他企图用委屈自己的方式让他们能和睦相处~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分歧。她们两个人的爱并未让汪文宣享受到爱所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而是很痛苦的生活着。
了糖先放对面杯中~并且又搅拌一下~然后才在自己的杯中放些糖。“你先喝”~他端起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说。他太爱自己的妻子了~爱的让人感动~他多么地渴望和他的妻子团聚。但是一根灯钨的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对抗~他们不能不走向破裂~曾树生随人而去~只留下自己在思念的情感中煎熬。
他爱儿子小宣~母亲建议让小宣回家住~因小宣回来可以给这个寂寞的家增添些温暖~增加一点快乐~至少多一个人讲话。他说:“小宣年纪很小~怕他染上病。”他宁愿自己忍受痛快寂寞。有一次~小宣给他倒一杯茶~他喝过之后把杯子交还给小宣~一面小心嘱咐:“小宣~你记住好好用开水把这个杯子洗干净。”他费好大劲才把这句话对小宣讲清楚~因为他生命垂危~但仍想着自己的儿子。他更爱他的母亲~一次他与妻子树生争吵~他满心的想让步~但是想到了母亲就在隔壁~他就和树生吵了下去~妻子生气出走。母亲是不愿意让儿子去找她的~他为了母亲忍了许久才动身找树生~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后来妻子回了一封信~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对他母亲立场的支持和理解~就非常违心的给妻子回了一封更短更冷的信。汪文宣是那样的爱自己的母亲~为了母亲他违心地做给她看。有一次~他刚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捧着一堆湿衣服从房里出来。“妈~你怎么又自己洗起衣服来了,其实你不应该省这点钱模拟应该少累点。”他这样嘱托他母亲几次~有一回~母亲为了给儿子补身子~特买了一只痩鸡~煮着让他吃。他叫母亲:“妈~你也吃一点~味道很好~很好~人是需要营养的。”在他临死之前他说:“我是不怕死的~人人都要死~不过留下你一个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

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

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

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

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

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

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

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寒夜》中主人公形象
——汪文宣的形象分析
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发人深思的文学著作。

小说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个懦弱善良,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典型悲剧角色。

作者通过汪文宣的悲剧及其家庭悲剧来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现实面前的苦闷,无奈,彷徨。

提出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关键词:性格,婚姻,家庭
一、汪文宣的形象分析
(一)、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而又富有理想的新青年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

刚开始他们胸怀远大抱负,有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怀着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而投身社会。

然而,战争的爆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是他们的理想最终破灭。

为了生活,汪文宣不得不到一家出版社做字样校对员的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但是,他心中仍然想着他的教育事业,充满着教育理想。

(二)、汪文宣是一个善良又热爱自己家庭的人,但他却过得极为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自己的母亲。

他不要他们跟着他过着清贫的日子。

但是,辛苦的工作却只有挣来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薪水,而且他为了保全这份工作还不得不埋头苦干,甚至生病了也不敢放假回家休息,只得继续工作。

他和妻子本来是真心相爱,两个人因为爱,也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们原来简单幸福的生活,激化了夫妻之间的矛盾。

他们在战火中逃到了重庆生活,母亲也赶来照顾、帮忙儿子。

而树生却与母亲的婆媳矛盾不断地激化,家里时刻充满着火药味,矛盾不断,两个人时常恶语相向。

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汪文宣既要理解树生,又要孝顺体贴母亲。

他的确很爱妻子,他和妻子发生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

他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

为了给妻子买上生日蛋糕他忍着伤病的折磨继续上班。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考虑的还是树生,他也没有将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而是忍着极大的痛苦亲笔歪歪斜斜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

他甚至不肯让母亲代劳给树生回信,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亲自回信,那么她一定知道他病重了。

他至死都不愿拖累树生,都希望他过得幸福。

他也更爱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百般的孝敬。

他是一个温顺的儿子,母亲的劳累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抱怨自己没出息,没有给自己的母亲带来幸福的生活。

他为了支持母亲,有一次,他和树生吵架时,他本来很想让步,可是想到母亲就在隔壁他就继续吵下去。

当树生生气出走时,他知道母亲不愿他去找她,他便忍了好久才出去找。

后来,树生来信他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自己的立场,写了一封更冷的回信。

为了母亲,他一直做违心的事。

他同时深爱着这两个女人,而她们也一样深爱着他。

但是她们无法和睦相处在一起,两个人的矛盾给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和谐的音符,并且成为家庭的主旋律。

汪文宣没办法调和她们的矛盾,也没办法把她们拉在一起。

他左右为难,三个人在相互折磨中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三)、汪文宣心地善良,同情弱小。

他的同学唐伯青妻子死了,穷困潦倒,精神颓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他安慰他,鼓励他,还要请他到他家里,试图温暖着这个已经对生活绝望的人。

对待邻居他一样的热心,他是一个大好人。

一次,有一家邻居张太太听到警报,全家人害怕,且他们又是外地人,逃亡受到阻碍,来到汪家求救,虽然汪一家自身难保,但也还爽快地答应帮忙。

他深切同情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唐伯青和钟老四,以及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流浪儿童。

(四)、汪文宣又是一个懦弱,胆小,委曲求全的人。

汪文宣虽然大学毕业,有着美好的理想。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他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不能不发生严重扭曲,他变得胆小怕事,懦弱,缺乏反抗意识。

公司的同事给周主任做寿,好多人都签了名字,拿了一千元祝贺。

他很不愿意却因为旁边同事轻蔑的咳嗽而赶紧签了名。

他的薪金少得可怜,他还是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不仅仅是怕同事们嘲笑自己太抠,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失去他这唯一的生活来源,所以他必须和周主任处好关系。

上级的一举一动他都颤颤惊惊,一声轻轻的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他整天工作在担心受怕的环境里。

小说中就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也不知道怎么起来的,他忽然咳了一声嗽,接着又咳了两声。

他想吐痰,便走到屋角放痰盂的地方。

在十几分钟里面他去了两次,吴科长不高兴地咳了一声嗽,不,吴科长只是哼了一声,他便不敢去第三次了。

偏偏他又咳出痰来,他只好咽在肚子里。

过了三四分钟他觉得喉咙又在发痒,他想忍住不咳出声来,可是他心里发慌,最后,一声咳嗽爆发出来了。

一口痰不由他控制地吐在校样上,是红色的,是鲜红的血,他仿佛闻到了腥气,他呆呆地望着它,他所有的自律,挣扎,忍耐的力量一下子全无了。

那真到了无可挽救的时候了,他痛苦地想到。

忽然他听到周主任一声轻咳,他仿佛看到了那对眼睛,他吃了一惊连忙俯下身在纸篓里拾起一片废纸把血擦去。


同事们知道了他生病,没有一个人同情他,除了老钟之外。

最后,汪文宣病重了,同事们怕别传染而联名要他离开公司,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与他同桌共餐。

后来,吴科长派人送来了一个月的薪水,他已经意识到他们要一脚踢开他,把他裁掉。

可是他不敢反抗,只是在心里面气愤,甚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他和妻子的关系很大原因也是由于他的胆小,懦弱,而最终走向破裂。

当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因为怕自己没面子,不敢上前叫住妻子,反而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家人的困苦,他只会责备自己,唉声叹气。

他的懦弱,胆小,只会哀求,叹气,哭这些都是树生所厌恶的。

尽管他到最后还是一直爱着妻子,他们的爱情之花还是慢慢走向枯萎。

最后,曾树生随人他去。

(五)、敷衍之心和拖沓
在妻子和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中,他始终没办法调和,他也没办法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

他解决的方法是自残,他想要这两个深爱着他的女人同情他,在这种同情下暂时的搁置矛盾。

虽然工作中尽管他毫不怠慢地与那些文理不通的文字打交道,但那也是为生活所逼,他只为了混口饭吃。

他对这样的工作毫无热情,无生气与动力。

自己生病也不就医,一直拖着,熬着。

母亲不信西医,他便随母亲找来一个做医生的亲戚,就算张医生误诊了,他也不马上另外求医。

就这样任由病情发展,最终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

二、汪文宣悲剧的分析
(一)、汪文宣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