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样文内容摘要曾树生是巴金的杰作《寒夜》中的女主角,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名女性,曾树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她付出了不同的情感拾获了不同寻常的感受。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曾树生是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个人价值,年轻漂亮、开朗健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代‚新女性‛,曾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生活的熏染,在追求个性解放方面,不顾生活条件限制,一味追求自以为的‚热情生活‛。
由于她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步步走向悲剧,自己从此也坠入痛苦的深渊。
作为读者,我与文中主人公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就曾树生所承担的角色(儿媳、妻子、母亲、自我)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一、曾树生叛逆的儿媳角色婆婆汪母首先是一个父权思想严重的封建家长。
她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规规矩矩孝敬婆母、伺候丈夫,她希望自己享有旧时婆婆的威严,在儿媳面前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
她无法忍受儿子对儿媳的平等态度。
‚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
这太过分了……‛极力挑唆儿子拿出大丈夫的权威来压制儿媳,‚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甚至不顾儿子的感情,逼他撵走儿媳:‚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看见她!‛她尤其不能接受儿媳比儿子强的事实,对外出工作的儿媳说三道四,言辞刻薄,极力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
‚她不会永远跟着你吃苦的。
她不是那种女人,我早就看出来了。
……只有你母亲才不会离开你,不管你苦也好,阔也好。
‛‚她跟我们母子不是一路人,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
‛不顾事实地极力否认儿媳对家庭所做的奉献。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重庆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寒夜人物形象分析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
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曾树生恋、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
寒夜的作品鉴赏《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这与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
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
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外压迫之中,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doc

在黑暗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寒夜》写于1946年,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的小说。
标志着作家在创作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艺术成就上超过《家》,曾获“但丁文学奖”。
小说以悲怆的笔调,通过描写抗战后期国统区一对夫妇汪文宣,曾树生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暴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与腐朽,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对人的摧残。
提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中的曾树生、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他们有理想、有热情,受“五四”新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由自由恋爱而同居,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而进入社会。
可是,在那黑暗的社会里,汪文宣四处碰壁,丧失了当年的锐气,只有忍气吞声地在一家印书馆当校对,成为一位安分守纪,忍辱偷生的小公务员。
拖着患有肺癌的身体,在贫疾中苟延残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带着妻子出走,失业、贫穷、疾病等精神上,肉体上的极度痛苦,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曾树生,在一家银行里当“花瓶”,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之争,死气沉沉的家庭生活,加之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最后随陈主任远去兰州。
抗战胜利后,树生请假回家,知道丈夫已死,婆婆和儿子已搬走,不知去向,孤苦无助的她茫然地徘徊着。
总之,他们的经历、遭遇在当时具有典型的社会现实意义,展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值得探究。
一、曾树生形象:在困境中挣扎的知识女性。
曾树生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
她热情开朗,聪慧美丽,富于幻想,怀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步入社会,不料四处碰壁,靠姿色被迫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纠纷,死气沉沉的丈夫,毫无乐趣的家庭生活,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使曾树生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卢小英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
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
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卢小英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
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
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
在家中婆媳之战中,他不敢批评谁,不敢评判是非曲直,唯一的办法是实行“苦肉计”,骂自己,打自己,用自虐的方式来获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情,平息内战。
他甚至产生“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应该受罚”的奇怪想法,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平和愤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美好的品性。
他老实、正派,不阿谀奉承。
在给顶头上同祝寿的宴会上,众人皆大献殷勤,唯一只有他不去敬酒,也未等席散就回家;上级要他为一名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政界红人的“名著”作无耻吹捧时,他内心极痛苦;他心里诅咒周主任之流,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极其愤怒;当他校对一本歌功颂德的文章时,心中不停地骂着“谎话!谎话!”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他欢欣鼓舞;在弥留之际,写下了“我可以瞑目死去活去”。
汪文宣心地善良,对母亲、妻子关怀体贴,对朋友一片真心。
当他在酒店碰见老同学唐柏青时,不顾自己处境艰难,满腔热忱地关心他,希望他鼓起勇气去生活;听到同事钏老因闰去世,他不顾自己病盲,亲自去墓地凭吊,寄哀思;在弥氏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青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
2人物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使得汪文宣由“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勇士成为社会的落伍者、懦弱者的呢?毋庸讳言,汪母对儿子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母爱使汪文宣在家中处境难堪,也增加了他的思想痛苦和三人间的矛盾纠葛。
但是,把汪文宣的懦弱、缺少生命活力和生命意识的责任推诿给家庭和年迈的母亲,也是不公平的。
是谁阻止了汪文宣前进的脚步,是时代,是黑暗的社会环境。
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传统文化的影响,轰毁了他的理想,扭曲了他的人格。
作为被损害与被侮辱的小公务员,汪文不仅要承受精神压抑之苦,也要忍受生活的拮据之难。
疾病、贫困象毒蛇一样死死地缭绕着他,救人救世的宏愿已化作生存的最低要求。
最具有悲剧意蕴的是中国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灵与肉的冲突。
汪文宣渴求精神和心灵的解放,却遭到外界环境的残酷压抑,这种不和谐的命运冲突,在内心深处挑起紧张的心理冲突,引起汪文宣自我的痛苦分裂。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中庸之道”,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即使“五四”新青年也难摆脱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阴影,他们追求的个性解放,都是与传统文化观念相联系,难以自觉建构自由独立的人格和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胸襟。
在新旧文化激战漩涡中的汪文宣,在灵魂与肉体、理智与情欲的尖锐冲突中,不由自主地寻求某种归宿。
为寻求自我的平衡,古老传统就带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向心灵深处走来,吞噬反叛的灵魂,使之成为缺乏个性,缺乏生命活力和生命意识的空壳。
汪文宣的悲剧是文化的悲剧,是传统观念的文化所导致的,更是曾树生与汪母的尖锐矛盾的产物。
汪母是汪文宣亲近的第一个女性,也是他爱的第一个女性,汪文宣依恋汪母,需要一个和母亲具有类似特点的女性来结成伴侣,度过一生。
汪文宣有了曾树生,但女人有了类似的特点后,俗话说:“同性相斥”,婆婆和儿媳都是女人,又有某些类似之处,汪母、曾树生相互排斥就不奇怪了。
除了这些,在内心深处,汪母想得到儿子的爱,而曾树生也想独占丈夫的爱,于是两个人竞争着想要得到爱,谁也不想丧失被爱的幸福,遇到家庭结构本来就有一定问题的时候,两人也就不能不吵架了。
媳妇和婆婆,本没有什么血亲关系。
因此,在婆婆眼里,媳妇不如自己儿子、女儿好;在媳妇眼里,婆婆不如自己的母亲亲。
这种生理上的隔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所以曾树生和汪母的隔阂也油然而生。
在没有曾树生以前,汪母对汪文宣、汪文宣对汪母的爱是圆满的。
但有了曾树生之后,汪文宣对汪母的爱无论从时间、从质量上都被曾树生夺取了一半,甚至一大半。
汪母对汪文宣的爱变成了无底的桶——空荡荡的,犹如断了线的风筝——轻飘飘的。
于是,汪母认为是曾树生从自己手中夺走了儿子。
加之,有时汪文宣为曾树生委屈辩解几句,汪母更加恼羞成怒,认为是曾树生使儿子变得不听话、甚至变坏。
而曾树生,则认为汪母不懂情理,不明事理,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是她们两人关系难以处理好的重要原因。
传统婚姻价值观念也禁锢了他们三人。
“同居”关系的确立本身就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
对于汪母而言,“同居”便成为她攻击曾树生的唯一武器。
汪母不满意于曾树生,是因为对她的行为方式有看法,曾树生的爱打扮、应酬多、以至背着儿子写“情书”,在汪母看来曾树生没有一样是符合了做媳妇的“规矩”。
而曾树生也有自己的道理,对婆婆羞辱她没有行正式的结婚礼,只是汪文宣的“姘头”时,她振振有词地回答:“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媒人。
”她们的矛盾根深蒂固,除了一般的婆媳磨擦而外,还有着两代人的意识冲突。
如果没有汪母从中作梗,对儿媳冷眼相向,恶语伤人,引发家庭战事频繁,儿媳还会忍无可忍地远走高飞、儿子还会那样备受家庭风浪的颠簸吗?当一位母亲只是满足于自己对儿子的单向慈爱,而毫不顾及儿子的个性发展与多重感情权利时,这样的母爱就失去了无私、博大与宽厚的应有品格,而带上了自私狭隘与专断的瑕疵。
她那偏狭的母爱、她那由耳濡目染而来的封建观念,实际上对儿子的不幸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曾树生再忍一忍、熬一熬,那么汪家的悲剧也许可以避免,也许可以延迟,或者可以减轻。
可是,曾树生是新派女性,比起物质贫困来说,精神创痛更加让她无法忍耐,让她顶着“姘头”的骂名,当一个任由婆婆支配、辱骂的旧式媳妇,甚过于要她的性命。
她受过西方个人主义的熏陶,不认为争取个人的权利是一种罪过,她爱动,爱热闹,追求享乐,追求幸福,追求新鲜的刺激。
汪文宣的忍让在她看来只是软弱,汪文宣的病弱身体与生存本领无法满足她的生活追求,何况家里还有一个处处与她为敌的婆母,外面还有一位英俊潇洒、执著追求她的上司,她不能在古庙似的汪家枯死,不愿在婆媳之战中消耗青春,不愿放弃自由、痛快的人生追求。
她为了个人的幸福,终于离家而去,并且寄来了一封袒露胸襟但不无残忍刻薄的诀别书,斩断了汪文宣的最后一丝精神希望。
这样看来,汪家的悲剧又是人性的悲剧、文化的悲剧。
综上所述,造成汪文宣悲剧命运及其家庭悲剧的根源是极其复杂的:“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
”二、曾树生:在困境中挣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同汪文宣一样,曾树生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也热情开朗,聪慧美丽,富于幻想,怀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步入社会,不料四处碰壁,靠姿色被迫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毫无乐趣的家庭生活,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使曾树生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
追求物质享受,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荣心。
也年青美丽,充满青春活力与朝气,不甘寂寞。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不甘于成天守着一个怯懦、多病、精力衰竭的男人,愿意陪伴陈经理跳舞、上咖啡店,吃喝玩乐。
当陈经理以战争的恐怖和幸福生活来引诱她离开贫困的家时,“她不讲话,只顾埋头跟着他的脚步走。
她的眼前还浮动着胜利大厦门前淑女贵妇们的面影。
‘他们比我幸福’,她不平地想道。
”在对自由、快乐的追求中,包含着自私,怕艰苦的思想,她难以忍受精神上的孤寂和物质贫乏带来的痛苦生活,面对有权有势、年青风流的顶头上同的追求感到惶惑而无法抵抗,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曾树生是一个有主见、有作为的新女性。
尽管作为学教育的大学生在银行充当“花瓶”的角色很难堪,但她并没有任人摆布、虚度人生,而是格外注意自己的独立性。
在负责的情事中,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情感,决定着自己的行动,甚至比汪文宣更果断。
她与丈夫平起平坐,与汪母针锋相对,在上司面前也不卑不亢。
这种气质,使她更具有现代女性的风采。
她与比她年轻的上司陈主任的情感纠葛,一方面是因为女性那种本能的“异性渴望”,更重要的是她需要这份工作:为了帮丈夫分担养家费用;为了使生活维持下去;也为了自己那惟有的物质生活的渴求。
她为改变艰难的、单调无生气的生活而斗争着,甚至是一直都在斗争,只是她的这种行为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悖。
在她的心中也有难言的苦衷,正如她所说:“你以为我高兴在银行里做那种事吗?现在也是没办法。
”在困境中未失却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她不满汪文宣的懦弱无能,一副老好人的面孔。
所以在信中她对汪文宣说:“我只能怜悯你,我却不能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样软弱的人!……”她不甘屈服,在困境中挣扎。
她寄希望于未来,还幻想着抗战胜利后与汪文宣一起办教育。
再次,善良、正直,也不缺乏同情心。
她虽不满婆母的挑衅以及汪文宣终日苦恼着的脸,却割不断对体弱多病的丈夫的怜悯和爱,独自承受难以忍受的精神煎熬,担当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照顾吐血的丈夫,积极筹备数目不小的医药费,即使远在兰州,也从不中断对家中的经济支援,没有背弃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