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汪文宣研究综1

合集下载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创作于1944年,完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作品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惨状:有小公务员的挣扎,有失业者的眼泪,有城市贫民的流浪街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侵略带给人们的无尽的惊吓和恐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十分真实的再现,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形象。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出版社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而他办教育的美好志愿却一直深置于自己的脑海中。

在他身负重病,又被公司辞职,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心爱的妻子又将要和他告别,调职到兰州工作,他已预料到妻子很难再回到他身边来,将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寒夜一样的环境始终纠缠着他,使他的心冰冷冷的,没有一点温暖看不到一线光明,但他仍不忘记自己美好的志愿。

“我三十四岁,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

”他不平的痛快地想到,这时大学时代的抱负像闪电般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青年时代的面孔、活泼、勇敢、充满希望、自负的语言…………全在他脑子里面重现。

简析《寒夜》

简析《寒夜》

读《寒夜》《寒夜》是巴金于1944年开始动笔的长篇小说。

书中围绕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汪文宣、曾树生夫妇二人以及同样受过良好教育的汪母三人之间而展开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本是一对自由恋爱的夫妇,虽然过着拮据的日子,但生活美满和睦。

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个小文员,靠校对翻译稿子为生。

为人老实忠厚,逆来顺受。

勤恳工作却得不到高的报酬。

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家银行所谓的“花瓶”,平时只需要好好化化妆,微笑社交,便能得到较为可观的收入,承担家庭相当大部分的家庭经济负担。

而作为关键人物的汪文宣的母亲,却由于对媳妇的种种偏见,对媳妇各种排斥。

不断激化夫妻之间感情的裂痕。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旧思想、旧文化、旧观念的影响,就是一副精神枷锁束缚着人们,在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的激流冲击下,还十分顽固。

文宣的母亲,是自私、偏见集于一身。

汪母在那个旧社会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知识,有文化,现实却在生活的压迫下变成了一个“老妈子”。

她对儿子的爱是畸形的,与其说是爱儿子实际上则是坑了儿子。

对媳妇有种种不满,认为媳妇的工作是“花瓶”一样的行为,但还是不得不用着媳妇的钱支撑着大半生活。

而作为曾树生来说,作为新时期的女青年,带着自由的精神。

同时又是矛盾和自私的。

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却不满于贫困的现实生活,所以在面对年轻有为的陈经理的追求时,她动摇了。

她一次次把一切归咎于婆婆和生活所迫身上,给自己开脱,而想去追求个人的幸福。

但一次次对丈夫的真爱又是无法割舍。

汪文宣则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外压迫之中,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作者:朱景燕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1期摘要: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的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悲惨生活现状。

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的形象意义。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寒夜”一词有凄凉、悲苦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当时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二是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环境。

他的生活就像“寒夜”一样没有阳光,没有温暖,只有彻骨寒冷的漫漫长夜。

一、通过社会环境来塑造汪文宣悲剧性格汪文宣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城市经常报警,兵荒马乱,有钱的坐车逃命,没钱的步行走,走不动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个时候,哭爹喊娘,乱成一团遭,报警过后,人们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还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受煎熬,即使那样,还是有一些人吃不饱,有些人被饿死,生了病就是丧命,肺病、霍乱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像“寒夜”一样的生活环境中,作为一个小职员汪文宣也逃脱不了,作者就让汪文宣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他的悲剧命运就有了很大的必然性。

最后他的喉咙发不出声音,疼痛难忍,他的眼珠翻白,很长的手指在喉咙上乱抓,划破了几条血痕,口张开,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他的死是一定的。

二、从工作环境方面塑造汪文宣的悲剧性格汪文宣曾是一个热心、富有崇高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在冷气逼人的“寒夜”中,他的美好性格,一步步被环境毁灭了,逐渐变得软弱无能,而周围的工作环境更加速了他这种性格的形成,比如:当汪文宣的了肺病吐血时,但没有人关爱他,没有人同情他,为了生活,他只能带病坚持繁重的工作,却仍被公司领导无情地解雇,他愤怒却无可奈何。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寒夜》这部小说完成的时间就是故事所描述的时间,作者巴金在重庆的一次防空紧报结束后开始创作,在抗战环境下以现实来创作,读完了《寒夜》之后,我的心一段时间感到的都是冰凉。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树生本是一对充满着报负和激情的先进青年,但是在颓败的时代下,还是被黑暗所吞噬。

小说的整体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很激烈突出的事件,就是以一个平常的低级平民汪文宣的生活为主线,讲述着他与他妻子由合到分,最后生命终结的故事,每一节都环环相扣,联联系得似紧似疏。

汪文宣最后的死亡,是巴金在前面就已经表明了的,在巴金把汪文宣一步步迈向生命尽头的过程详细得告诉读者的同时,还详细写了汪文宣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她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升级的全过程。

再我看来汪文宣是一个悲剧,不仅因为他的死,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等等小说中提到的不幸,更加重要的是,汪文宣只是四十年代中国动荡社会千千万万人民的缩影,他不只代表着他自己,还是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的悲剧命运。

汪文宣的悲剧是社会、家庭和他的性格,多重因素造成的。

他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首先,与社会腐败黑暗的现状的矛盾。

小说中汪文宣所处的环境是战争弥漫周围的重庆,多次写到人们躲警报的情景,汪文宣甚至在梦中都有躲警报的情景。

曾树生弃汪文宣而去其中一半是为了“逃难”;邻居张太太多次到汪家也是为了“逃难”之事。

人们的生命财产似乎谈不上任何的保障,城市没有繁华的景象,有的只是一片狼藉。

小说中两次提到社会上包月洗衣服的费用,开始800元/月,后来竟1400元/月。

小宣每学期的学费三万,后来中途还要多交几千元的伙食费,仅仅是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在抗战时期,人心惶惶,人们都想着日本人会不会达到重庆来,什么时候达到重庆来,人人都想逃离重庆,不光是老百姓,有钱有势的官员老板,甚至是政府都有转移到兰州的打算。

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作为社会底层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只能是呆在重庆,再加上家庭的开支,小宣上学的学费,汪文宣的医药费,这个家庭早就不堪重负了。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
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
2、汪文宣是一位充满爱心善良的人~但他的生活却极度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他的母亲~他和妻子发生一些大小的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他太爱妻子~他妻子到兰州工作~他痛苦地发了疯~难分难舍~妻子走后~他孤独而且身体越来越差~寂寞时~他一个人到街头散步~看到他和妻子曾经坐过的咖啡厅~一切都和前几个月一样~不同的是他再也听不到妻子曾树生的笑声~再也看不到妻子曾树生的身影~他一个人进去了~胆怯地坐到角落里~默默地等待~他向茶房要了两杯咖啡~茶房把一杯咖啡端到他的面前~另一杯咖啡放到他的对面~茶房问他要牛奶吗,他说:“我不要~对方要~他拿起茶匙舀
人受苦~我心里很难过~小宣年纪又太小………”儿子的一片孝心~他心里装着疼爱他的母亲。但是他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妻子~他就夹在了两个人中间~有时他企图用委屈自己的方式让他们能和睦相处~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分歧。她们两个人的爱并未让汪文宣享受到爱所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而是很痛苦的生活着。
了糖先放对面杯中~并且又搅拌一下~然后才在自己的杯中放些糖。“你先喝”~他端起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说。他太爱自己的妻子了~爱的让人感动~他多么地渴望和他的妻子团聚。但是一根灯钨的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对抗~他们不能不走向破裂~曾树生随人而去~只留下自己在思念的情感中煎熬。
他爱儿子小宣~母亲建议让小宣回家住~因小宣回来可以给这个寂寞的家增添些温暖~增加一点快乐~至少多一个人讲话。他说:“小宣年纪很小~怕他染上病。”他宁愿自己忍受痛快寂寞。有一次~小宣给他倒一杯茶~他喝过之后把杯子交还给小宣~一面小心嘱咐:“小宣~你记住好好用开水把这个杯子洗干净。”他费好大劲才把这句话对小宣讲清楚~因为他生命垂危~但仍想着自己的儿子。他更爱他的母亲~一次他与妻子树生争吵~他满心的想让步~但是想到了母亲就在隔壁~他就和树生吵了下去~妻子生气出走。母亲是不愿意让儿子去找她的~他为了母亲忍了许久才动身找树生~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后来妻子回了一封信~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对他母亲立场的支持和理解~就非常违心的给妻子回了一封更短更冷的信。汪文宣是那样的爱自己的母亲~为了母亲他违心地做给她看。有一次~他刚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捧着一堆湿衣服从房里出来。“妈~你怎么又自己洗起衣服来了,其实你不应该省这点钱模拟应该少累点。”他这样嘱托他母亲几次~有一回~母亲为了给儿子补身子~特买了一只痩鸡~煮着让他吃。他叫母亲:“妈~你也吃一点~味道很好~很好~人是需要营养的。”在他临死之前他说:“我是不怕死的~人人都要死~不过留下你一个

读书心得——论巴金作品《寒夜》中汪文宣人生悲剧的成因

读书心得——论巴金作品《寒夜》中汪文宣人生悲剧的成因

读书心得——论巴金作品《寒夜》中汪文宣人生悲剧的成因一、引言《寒夜》是巴金在194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家》之后的又一力作,同样是以家庭为描写对象,同样的结局——家庭支离破碎。

然而其中矛头指向和作家抱以的态度却不一样,特别是《寒夜》,平凡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读后,才品味到那平凡人物,那普遍得无法选择的命运的痛苦,不觉悲从中来。

“《寒夜》是巴金创作后期奉献给读者的悲剧小说”,如此说来,小说的中心人物汪文宣就是悲剧中的悲剧。

那么什么是悲剧呢?按照鲁迅先生的解释,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汪文宣作为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他一心想办一所理想中的乡村学堂,一心要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他在落寞孤独中死去,不觉让人扼腕长叹。

不言而喻,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对于汪文宣悲剧形象的存在,究其原因,读者大体赞同是社会黑暗、当局腐败,战争不断、物价飞涨,家庭关系不和等等使然。

当然大家也没有忽视汪文宣自身的弱点,认为他懦弱,心理不健全等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也是导致他悲剧发生的原因。

然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大家却很少注意到他患的肺病,这一因素是他丧命的直接原因。

肺病加速了他的死亡,让他在壮年的时候悄然长眠。

可以说,肺病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汪文宣这一形象的悲剧性。

所以我们探讨汪文宣悲剧原因的时候,应该整体看待,全面审视。

对这一形象悲剧的原因作一个新审视,旨在进一步认识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汪文宣,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寒夜》的文学内涵。

二、引发悲剧的客观原因事发有因,汪文宣悲剧的生发自然有其特定的原因,对于其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即一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二是主观存在的,个人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原因。

这两大方面是从总体而言,要详细探究其具体原因,还得从各个方面去分析。

以下从四个不同角度来探究其客观原因:(一)社会黑暗战争不断《寒夜》以抗战后期的国统区重庆为描写背景,题材取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生活。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以前编织过很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很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辞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很多多这样的原型,所以,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综述汪文宣是巴金笔下一个很生动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代表了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通过阅读前人对汪文宣悲剧成因的分析,将其悲剧成因主要分为以下俩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即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和汪母的自恋和恋子情结,另一方面就是从他自身找寻原因,也就是他的恋母情结和肺病。

其中这些研究都是国内的,国外对此研究很少,就不做阐述了。

一、外部原因(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外显的,它会通过各种外在的因素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而汪文宣生活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时期把汪文宣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以下就是前人关于社会环境这个因素做得具有代表性的分析。

东红在《母性过度与父性——<寒夜>中汪文宣人格特质的成因》中认为:黑暗和混乱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汪文宣人生的悲剧。

其中社会环境主要就是指当时的战争背景,战争引发了政治的动荡和经济的萧条,物资的紧缺导致了物价的飞涨,而这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困顿,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变得激烈,反映在汪文宣的家庭里就是妻子和母亲的矛盾越来越频繁,单位开始克扣员工工资,这些间接的造成了汪文宣的悲剧,这个连带反应就像蝴蝶效应一般。

文章很好的抓住了社会环境与汪文宣悲剧的关系,当然在该文章里,作者主要研究的是母性过度与父性缺席对汪文宣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一笔带过。

张爽在《寒夜中的压抑,性格中的悲剧》中认为,社会是造成汪文宣不幸的首要因素。

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社会黑暗的的缩影,这种时代的悲剧使汪文宣成为了牺牲品,而像他这样的牺牲品还有很多很多,一切都归罪与万恶的社会。

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指出,《寒夜》主人公汪文宣的最终悲剧结局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影响。

她借助当时重庆市警察局所发布的户口统计,比如“1937 年,重庆市的人口仅为47 万人,到1943 年,人口已达88 万多人,1944 年人口突破百万,达103 万人。

此后重庆市的人口,一直维持在百万以上,直至抗战结束。

”1这些数据直观地呈现出当时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人口数量剧烈增长的现象,也正是这些数据让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口激增与国民政府无作为的矛盾。

人们最基本1许社丽:《<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第4期。

的生存权利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更何谈理想和幸福?面对这样的现状,每个人都想逃离,有能力的选择外出逃难,没有能力的只能像汪文宣一样在温饱线上继续苦苦挣扎。

许社丽通过数据将环境剖析的很透彻,这正是她观点的出彩之处,同时如果能更多的再现政府的无作为,这样在对比中可以使论据更充足论点更有力。

李志农在《寒夜中的一颗流星》中指出《寒夜》中汪文宣的悲剧首先是个社会悲剧。

巴金用无形的笔墨将汪文宣自身的矛盾与社会的黑暗紧密相连,使情节丝丝入扣。

李志农很好的抓住了小说的这一点,虽然小说没有大篇幅的描写社会如何的黑暗,小市民如何难以生活,但是战争的恐怖却从头到尾贯穿着全篇。

无论是开篇警报不停地响,还是后来人们时时得做好逃往防空洞的准备,这些情节无不被笼罩在战争所带来的动荡的阴影之下。

总而言之,以上几篇代表作很好地分析了关于社会环境给汪文宣带来的灾难,而且文章分析的都很透彻,但是都比较零散,因此我会把这些分散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来探讨社会环境这个外部因素对汪文宣悲剧所起到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指出:汪文宣的悲剧和他特定的家庭环境有关,由于他从小父亲去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他就形成了一定的权威,而当他娶了媳妇以后,母亲的权威就难以像以前一样凌驾于汪文宣之上了,于是婆媳之间常常争吵,由此,婆媳矛盾就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矛盾,汪文宣就得一直默默的承受着来自母亲权威的压力和妻子的埋怨。

而正是这种矛盾才将汪文宣的苦闷与烦恼无形中扩大。

张爽在《寒夜中的压抑,性格中的悲剧》中认为汪文宣的不幸和他的家庭状况有很大关系。

汪文宣作为一个男人承担着挣钱养家的重任。

在当时的困难状况下,家人理因对他多点理解和安慰,但是相反家里每天是明争暗斗,在外工作不顺利在家又没有可以安心的环境,这些一连串的不顺只会给他的情绪雪上加霜,而这些积攒起来的情绪在无形中把汪文宣带入了死亡。

该文如果可以更深刻的探讨汪文宣家庭的关系会更好。

黄子文在《人心隔阂的悲剧》中提出家庭的矛盾和家庭成员间的人心隔阂以急遽的速度加速了汪文宣的死亡。

从汪文宣与母亲关系看,母亲是不理解他的。

从汪文宣和妻子的关系说,汪文宣从树生的爱里得到的更多是怜悯,这种怜悯不是平等的爱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同情。

树生到兰州以后在给汪文宣的信里明确的表明自己不爱汪文宣,只是怜悯他。

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心理没有了最踏实的依靠汪文宣只能步步沉沦。

刘艳在《情感争夺背后的乱伦禁忌——巴金<寒夜>新解》中认为造成他悲剧的直接原因就是家庭的矛盾和妻子的离开带给汪文宣的极大的精神折磨,而这些折磨在无形中导致了他的心灰意冷,哀莫大于心死。

但我各人认为直接原因是他的肺病。

丁富云在《寒夜中家庭破毁的文化意蕴》中认为他的悲剧是由于家庭破毁和家庭关系的变动造成的。

以上就是前人关于家庭因素所做的代表性研究,这些研究看到了家庭关系的不和给汪文宣带来的苦闷和折磨,但是我认为还应该把汪文宣自身对家庭的期待和他的矛盾穿插进去,这样会使文章内容更完整。

(三)汪母的自恋情结李黛岚的《从心理学角度探析<寒夜>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和范颖睿的《试用精神分析原理解析<寒夜>中的人物》)等文章里都指出汪母对汪文宣的死起着催化作用,也就是汪母的恋子情结,或者称作俄狄浦斯情结。

这种情结正是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变体, 是倒置了的恋母情结, 即母亲对儿子的强烈依恋和占有。

这是很独特的看法,一般我们只认为汪文宣有恋母情结,却很少关注到汪母的恋子。

汪母这个当年昆明的才女,也曾有过幸福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可一切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已经在丈夫去世的瞬间烟消云散。

从年轻就开始守寡的汪母在遵循着戒律的同时也会难以抑制本能的冲动。

对汪母来说, 成年的汪文宣正好可以成为她意念的渲泄对象,汪母当然不会做出有违伦理的事情,因为她也是深受传统道德教化的人,却也无法禁受本能的诱惑,于是她对汪文宣越来越有控制欲和占有欲,而正是这些使汪文宣越来越痛苦。

我个人认为在对汪母的恋子情结进行分析时,可以从弗洛伊德关于自恋的说法进行展开分析,比如汪母确实是自恋的,这个都有研究,但是汪母由自恋变得自尊和后来的自卑这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也反映了一个守寡多年的女子的悲哀,一定程度上她也是值得同情的对象,就像江倩提出的“谁也不是正面人物,但谁也不是反面人物”的观点。

二、内部原因(一)汪文宣的恋母情结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认为汪文宣的悲剧是由他的恋母造成的,汪文宣生活在了一个不利的环境里,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没有应该有的父爱,这样的环境使他的性格缺少了刚毅和果决,而这种性格在汪母过度的母爱的的“培养”下逐渐脱离正轨,变成了严重的恋母情结。

在作品里,汪文宣一旦出现不好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母亲相关联,汪母就是在表面上用爱的名义在性格上弱化了汪文宣的男子个性,在生活上又规定了太多替代也太多。

东红认为过度的母性打乱了家庭关系的平衡,这种无节制的母爱在给他快乐的同时也把他一步步带向了死亡。

该文没有直接写汪文宣的恋母情结,但是从侧面可以感觉到正是这样的过度母性才造成了他的恋母情结。

前人对汪文宣恋母情结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恋母情结的说法进行的阐述,这是一个很好地理论和文本相结合的方法,但我个人认为还可以通过本能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汪文宣在文章中死本能和生本能一直在纠缠着他,也正是这一次次的矛盾才使这个人物更加真实。

(二)性格因素黄悠纯在《“寒夜”之中的一颗寒心》中将汪文宣性格的优劣都进行了分析,认为他首先是个诚实而且正直的读书人,汪文宣心怀理想和抱负,他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有着教育救国的宏远,虽然社会动荡、生活拮据却没有泯灭他对理想的追求。

他对家人充满了爱,但是生活把他逼到了绝境。

在万难的抉择下他放手让树生去寻找真正的幸福,而自己却在别人庆祝胜利的炮火声中离开了人世。

这是他性格中值得称赞的一方面,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在社会横逆力量压迫下的懦弱、老好的读书人。

他有着很强的忍耐力这个在别的论文都有提及,但同时他总是做事拖沓敷衍,比如对待工作,在面对当时的战况,每个人确实都没有心思太多的关注工作的成果,但是汪文宣太过敷衍的状态使他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公司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最终辞退了他。

而公司的决定也使他在生理和心理上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这几方面性格的弱点就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

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指出:他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忍受和顺从。

他从一个意气风发想要有自己一番辉煌的事业的年轻人,逐渐变成了老气横秋唯唯诺诺的“老年人”。

他始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即使有思想也从来不敢说,总是在顾忌着所有人的看法。

他为母亲着想,因为她辛苦的把自己拉扯大了,所以即使她做的再过分他都不曾有怨言;他为妻子着想,因为妻子也不容易而且他们相爱着,所以当妻子要离开的时候,他忍痛放手,只是因为他知道会有更好的等待着她。

他不仅是牺牲自己的话语权和行动权,更是牺牲了他自己的信念和意志,而这些是他对待生活的精神。

作者很好的抓住了他的性格关键,那就是忍受,这样的忍受最后造成了他人格的分裂,也导致了他这种可怜的结局。

范颖睿《试用精神分析原理解析<寒夜>中的人物》指出:在汪文宣整个生命过程中, 造成他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他的懦弱让人可恨又可怜。

正是他的懦弱让他在一次次的忍气吞声里越来越消沉。

李梦在《中国的小公务员之死——解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悲剧意义》中认为汪文宣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疑惧和懦弱。

家境的败落和传统文化中保守精神的制约,使他的处世原则一直都是孤独地忍受,不愿意也不敢给任何人添麻烦。

在当时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世态炎凉,人人都是看着眼色行事。

一旦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支撑,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甚至在家里也难以有一席之地。

由于性格的疑惧和懦弱,使汪文宣失去了自己作为社会人应该具有的主观能动意识,于是他慢慢地就被社会和同事所遗忘,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和想法,甚至家人也开始无视他的观点,在这样的打击下汪文宣走向死亡也是必然的。

彭光源、雷华在《不和谐生命音乐流程的中止号——论巴金<寒夜>汪文宣悲剧的缘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它首先提出了别人的观点,也就是“黑暗说”。

这个观点认为是社会的原因才导致了汪文宣的悲剧,它没有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是片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