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复习(2012年)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960)一、政治1、概况: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3、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二、经济12、原因:●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表现: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农业:增加耕地(圩田)经济作物(桑柘、茶树)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手工业: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二)两宋的兴衰(960——1276)一、北宋的统治(960——1127)1、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地点:东京陈桥驿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④方式:军事政变武将夺权(陈桥兵变)⑤国号与年号:北宋(东京----开封);建隆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五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分析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分裂——消灭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武将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地区——北伐未果,守内虚外2、局部统一: ①战略方针(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南方政权力量薄弱,物产丰富)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②结果(宋太宗):两次征辽(高粱河战役),未收复幽云地区③统一原因:统一趋势加强,顺应潮流;后周世宗改革,奠定基础;战略方针正确3、强化中央集权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 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
③措施: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集中军权 设“三衙”——三分禁军统领权分兵权 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行更戍法——兵将分离 防止武将专权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中央——分割相权 枢密使 ——分割军事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文人知州地方通判(兼监察)牵制●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复审严格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和殿试 ) ● 完善科举制度: 严密考试方法(糊名法 ) 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 扩大录取名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④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⑤评价:A. B. 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4、危机和改革思考: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⑴历史背景:●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局面(官俸、军费、岁币)● 边疆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形成“积弱”局面(守内虚外、兵将分离、养兵政策)⑵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王安石)①主要内容:理财方面——富国(政府直接经商,保证农时,扩大税源)。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社会人身束缚减 弱
宋朝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
国家控制适 受官府干预;对于百姓迁移住所、 适应社会经济的
当放松 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 变化
府的限制也更为松弛
-22-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典例3(2020·宁波北仑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北宋丝织业逐 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 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 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物
地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 生了深远影响
-25-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二、文学艺术
项目 原因
特点
代表作家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 豪放派苏轼、
宋词 城市经 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 辛弃疾,婉约派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典例2(2020·浙江9+1高中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和议成,立 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下列项中与该盟书签订时的政治形势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
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
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
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
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
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学生将学习到五个朝代的历史——辽、宋、夏、金、元。
这些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朝代的知识点。
辽朝辽朝(907年-1125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大型政治实体。
辽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经济以种植、畜牧和狩猎为主。
在文化方面,辽代是一个独特的时代,具有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的特点。
宋朝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宋朝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物产丰富,商业繁荣。
宋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都被历代奉为教科书。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夏代的具体历史年代很难确定,大部分学者认为夏代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代。
夏代的孝悌文化对中国后世的思想传承产生了影响。
金朝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唐、宋遗民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建立的政权。
金代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金代的玉器、铜器、青铜器、银器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元朝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政权。
元朝开放海外贸易,促进了中东、南亚和欧洲之间的贸易。
元代文化以诗词、绘画、剧本、歌曲、小说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
结语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知识点总结。
这些朝代都是历史上重要的王朝,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课PPT课件1 人教版

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 本原因 ②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化传统)
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 心力
⑤一批杰出人物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举制的发展
(1)隋朝兴起科举制: 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 举制正式形成 北宋初期改革科举,①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 (2)唐朝完善科举制: 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②为各阶层读书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 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 举和殿试—→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 一步扩大,也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出现官员冗 (3)北宋发展科举制 滥局面。 ①对科举制本身进行调整和变革:严格考试程序、严密 王安石改革科举,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 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 ②扩大录取名额 (4)王安石改革科举制: 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废除考诗赋旧制,专考经义和时 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 封建经济 的继续发展
政治
阶 经济 段 特 民族 征
外交
文化
从分裂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有突出成就, 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改革
名称 青苗法 募役法 理 财 措 施 农田水 利法 方田均 税法 市易法 内容
表1:
作用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共14张PPT)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尤为繁荣
三、思想、文化、科技
1.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是理学 的开创者(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2.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王守 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宋1)代婉名约窑派::河风C北格.定委窑王婉、,阳河感南情明钧真窑挚的、江“西心景德学镇窑”、浙江龙D泉窑.、顾陕炎西耀武州窑的“经世致用”
3、(10年新课标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 C4、.(“夫1形0年于上天海地历之史间卷也),宋物代也,” 儒D学.家“舍们天开地始则从无一以个为新道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对立的观点是 南唐李煜,北宋柳永、苏轼,南宋李清照、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都是著名词人
影响: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
财政危机
原因: 北宋积贫积弱,面临严
重社会危机
政治危机
边疆危机
庆历新政奠定基础
条件 宋神宗的支持
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目的: 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富国、强兵、育才
3).评价
一定程度上扭转 积极: 了积贫积弱的现
象
经济: 生产发展,财政增加 军事: 军力增强,扭转被动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宋代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东方金字塔
位于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银川城区35公里。 陵区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 里。其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相当。陵区随地势错落陈 列着西夏国9座帝陵和140余座官僚勋戚的陪葬墓。帝 陵因地势起伏,每座陵园都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 皆由阙台、角楼、神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 塔状灵台等部分构成。在所有陵园中,以南区的裕、 嘉二陵最大,俗“双陵”。 陵园由于当年受到蒙古 骑兵的严重破坏,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从现残存最主 要的地面建筑圆拱形灵台的高大突兀状,仍可想见当 时建筑之辉煌。据专家考证,灵台在未遭破坏前是一 座八角形楼阁式7层密檐塔。现存遗址多为圆锥形, 外国旅客称之为“东方金字塔”。
元昊(1003—1048年),也叫李元昊或赵元昊, 银州(今陕西米脂)党项族拓跋部人。西夏的政治 家。西夏国的建立者李继迁之孙。他的祖先在唐朝 末年因帮助镇压黄巢起义军,受唐封为“夏绥银节度 使”,赐姓李。宋太宗时,赐李继迁姓赵。元昊于 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元昊懂得蕃汉文字,懂得 佛教经典,还研究过儒家的经史和兵书。他仿照唐 宋封建制度建立统治机构,任用汉人为官,根据汉 文创制西夏文字。曾订定官制、军制、法律。对北 宋多次进行战争,虽然经常取得胜利,但因士卒死 伤很重,财政困难,人心厌战,境内人民传唱着怨 恨元昊的歌谣。于1044年与宋订立和约,元昊表面 取消帝号,实际在国内仍然称帝。
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得失?
五代十国、辽、宋、夏、 金、元时期
学习目标
五代、契丹的兴起: 五代的更迭和契丹的兴起;辽、 北宋、西夏的并立: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澶渊之盟;西夏的建立;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王 安石变法及成败得失
金和南宋的对峙:金朝的建立;东京保卫战与靖康 之变;南宋的建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飞抗金和绍兴和议;经济重 心的南移
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知识点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
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同步练习题1.五代十国政权中存在前后相继关系的是:( B )①后汉和后周,②南汉和北汉,③吴和吴越,④前蜀和后蜀A.①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③④2.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主要是因为(B)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3.北宋初年, 宋太祖制定施政方针的主要立足点是( B ) A. 巩固国家统一 C. 强化皇帝权力B. 发展社会经济 D. 解除辽、夏威胁4.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五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引自《宋太祖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 是 ( B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C.表示歉意抚慰群臣 5.辽宋间的澶渊之盟使:( D )① 双方维持长期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 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发展③ 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文化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D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B.暗示他们自解兵权D.鼓励诸藩为国操劳想要更好的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因此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更快更好的提高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6——960年)
不到60年,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 南方各地和北方山西还有十个国家。
练习:
北宋 辽 西夏 金 南宋 元
契丹族 女真族 汉族 蒙古族 党项族
契丹族 (辽)
党项族 (西夏)
女真族
蒙古 政权并立,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传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分裂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 (3)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第三次)
五代,辽宋夏金
中考考点 考点24、北宋、辽、西夏对峙。
考点25、南宋、金对峙。
考点26、元朝统一。
考点27、宋元科技。
注意:成吉思汗 铁木真——蒙古国 忽必烈 ——元朝
考点26、元朝统一
宣政院 琉 球
元朝是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元朝为加强统治,创 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 称行省。(今天省级行政单位的由来)
农耕文化
汉族(北宋——南宋)
中国古代史上三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次: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为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形成奠
定基础。
规律:越是分裂越是乱的时候,就是民族融合的 时候,因为战争是最直接最快促进人口流动民族 融合的方式
考点24、北宋、辽、西夏对峙 1、北宋(960年——1127年) 建立者:赵匡胤(yin)(陈桥兵变) (中原和南方地区) 定都东京(河南开封)(地上河)
考点28、宋元海上贸易。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分裂、政权并立时期
一、五代十国(906——960年)
二、北宋(汉族)(960——1127年) 南宋(汉族)(1127——1276) 辽(契丹族)(916——1125年) 夏(党项族)(1038——1227年) 金(女真族)(1115——1234年) 蒙古国(蒙古族)1206年----元1271年
辽
西夏
淮水
大散关
北宋 1127年
临安 (杭州)
南宋
考点25:南宋与金的对峙 岳飞抗金
岳家军纪律严明,冻
死不拆屋,饿死不掳
掠。
撼撼传
岳山一
家易句 金
军 难
,
话 :
军 中
。
流
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将 岳飞杀害。
抗金将领
考点25、南宋、金对峙
宋金议和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
称臣,割地、缴纳钱币。 从此,南北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考点26、元朝统一 1206年,铁木真 (成吉思汗)
1206年 铁木真
1271年,蒙忽必古烈 建立元朝,后定
元 都大都
视 频
忽必烈
考点26:元的统一
元(1271——1368):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建立时间:1271年 建立者:忽必烈(蒙古族) 都城:大都(北京)
重大事件:澶渊之盟:
考点24:北宋、辽、西夏对峙
哈拉汗
上京 辽
西州回鹘 西夏
兴庆
吐蕃
东京(河南开封)
北
大理 宋
西夏 辽
澶渊之盟:1005年,宋辽议和。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澶渊之盟带 来宋辽间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北宋
考点25:南宋与金的对峙
南宋、金、西夏、蒙古对峙图
1115年 金
金
西夏 金 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