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10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与“成”肖凌之①“诚”与“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字,我们仔细想过他们的因果关系吗?②“诚”,乃真实、真挚、真情、真意,是一种优良的态度、作风和品质;“成”,则是成绩、成果、成效、成就,是一种符合预期的结局、结果和状态。
“诚”是“成”的必备和基础,“成”是“诚”的投入与结局。
可以说,若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需以真诚待之。
③孔子在多个场合提到“人无信不立”;《韩非子·说林上》讲到“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礼记·中庸》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人要有所“成”,就不能忽略“诚”的存在与作用。
④常人都有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
但是,无“诚”则不“成”是铁的定律。
在现实具体的求“成”实践中,总有人把“诚”束之高阁,要么投机取巧,要么瞒天过海,要么出尔反尔,要么掺杂使假……凡此种种,都是以“欺”和“诈”的手段盗取功名。
这种“成”,是不踏实的“成”,以不“诚”而求“成”,其结果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丢失信誉,断送根本。
⑤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得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条件和基础。
“诚”能帮愚者变聪、弱者变强。
现实中,以“诚”为人做事,也可能有一时无“成”的现象。
但是,有了“诚”的投入,人们的心灵便有了纯洁与高尚、坦然与无悔,也就收获了精神上的“成”。
“诚”者终究能“成”,在具体的行业与领域,以“诚”待学而成学、以“诚”待艺而成艺、以“诚”待业而成业的事例举不胜举。
“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⑥人与人相处,无处、无时、无事不需“诚”。
“成”,是每个奋发进取者的良好心愿,社会发展需要每个成员都有“成”。
8篇议论文阅读(含答案)

初三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一、(昌平)阅读《精彩》,完成18—20题。
(共8分)精彩①精彩,是我特别喜欢、但又十分吝惜地使用的一个词。
因为在我看来,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会轻易达到的。
②什么是精彩?精彩,就是优美、出色。
明星奉献给观众的精彩节目,歌声绕梁三日,表演出神入化;运动员奉献大家的精彩比赛,龙争虎斗,惊心动魄;老师的精彩一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作家的精彩文章,字字珠玑,洛阳纸贵;科学家的精彩科研成果,厨师的精彩烹调技巧,官员的精彩领导艺术等等,不一而足。
倘若再具体一点说,精彩,就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精彩,就是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演讲;精彩,就是刘翔在奥运会上率先撞线的那一瞬;精彩,就是飞人乔丹投篮时那美丽的弧线……③精彩的反义词是平庸。
一个得过且过、没有创意的商人,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人,一个无心向学、“60分万岁”的学生,一个满足于跑龙套当配角糊弄观众的演员,一个只会模仿别人、重复自己的作家,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一个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科研人员,虽然也能混得不错,也可养家糊口,但永远与精彩无缘。
④精彩最需付出。
演员就在台上精彩那么一阵子,不知需要多少年的勤学苦练,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员在赛场上那精彩的一跳、一跑、一掷,背后则是无数次的挥汗如雨,苦练不辍。
曹雪芹为了《红楼梦》的精彩,不仅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不仅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最后,竟然“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这就好比传说中的荆棘鸟,它一生只唱一次,但那歌声如同天籁,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
但为了这一次的短暂精彩,它不仅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心血,而且,它将曲终而命竭。
⑤精彩当趁年少。
虽说只要你想精彩,什么时候都不晚,【甲】:青年人的精彩,大红大紫,锋芒毕露,像赤壁之畔的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滕王阁前的王勃,技压群雄,文盖四座,“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023年初中八年级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初中八年级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理解:人们常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实际上,阅读不仅仅是提供知识与信息,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拓宽视野、启发创造力。
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与追求。
下面是一篇关于阅读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中学生们进行锻炼和指导。
练习题:一、阅读短文,选择合适的词汇填入空白处(每空1分,共10分)。
阅读是一种能力,能力的提高有赖于________(1)的积累与拓展。
阅读有助于我们丰富知识,增进________(2),培养________(3)思维能力,提升语言表达的________(4)。
阅读的选择很重要,可以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5)或者报纸杂志等。
不管是读什么,我们都应该_______________(6)博览群书。
阅读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领域,还培养了我们的___________(7)维度。
在阅读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词汇,要善于__________(8)上下文推测词义。
自己的________(9)也应该常做标注,以便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阅读使我们的________(10)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 A. 啃书本 B. 阅读 C. 听书2. A. 知识 B. 兴趣 C. 勇气3. A. 批判 B. 创造 C. 想象4. A. 能力 B. 提问 C. 质量5. A. 小说 B. 教材 C. 任何材料6. A. 深入 B. 广泛 C. 精读7. A. 空间 B. 时间 C. 距离8. A. 依赖 B. 利用 C. 超越9. A. 想法 B. 问题 C. 知识10. A. 想象力 B. 语言 C. 世界观答案:1.B 2.B 3.C 4.A 5.C 6.B 7.A 8.B 9.C 10.B二、阅读短文,判断正误(对的写“T”,错的写“F”)(每空1分,共10分)。
阅读的好处是无穷的。
它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
最新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最新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股“清流”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
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
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
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
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
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
这一股股清流,以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生活,还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
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
古人云:“源洁流清。
”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
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歪了则正。
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激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
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
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
初中语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十篇及答案

语文阅读训练(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妈妈的额头蒋平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
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
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
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
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1、幸福没有榜样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 找自己的幸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 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 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
但是,同样的 境遇和生活”,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感觉。
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 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
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我们身体还算健 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吗 ?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 ?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
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 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
幸福观的模糊,对幸 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
幸福,没有榜样。
梁实秋也这样说, 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
求即往往不得 ”。
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
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 只会教书,不会捞钱。
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 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 常常认为有权势, 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
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 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
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
议论文阅读训练 (针对初一学生) 附答案

(一)感恩:生命中的心灵之花(11分)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
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让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淳朴之风、感恩之心日渐淡化;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
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奏效的。
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内容之一。
③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
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
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
这样,就诞生不了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品味不了朱德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也欣赏不了童话般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④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⑤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
那么,子女对父母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
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
初三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初三议论文阅读及答案初三议论文阅读1:《人的价值》①人的价值,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不断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②以前有人说,人的权力和地位就是人的价值。
其实不然。
从历史看来,过去不少显赫一时的达官显贵,他们的权力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可谓登峰造极,可是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者却寥寥无几。
然而,那些一生坎坷,或者时而走运、时而潦倒终于未能官运亨通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们,他们的贡献始终铭刻于后世子孙们的心中。
比如,李白、杜甫的诗句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在历史老人的心目中,他们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诗仙”与“诗圣”。
只要人类历史存在,他们的诗句就会青春永驻。
③历史老人最为公正,在他看来,人的价值不在其权势地位、身份等级、金钱财富的拥有,而在其创造和贡献,在其对人类的造福。
人的创造和贡献有大有小,因而人的价值有高有低。
在历史上拥有权势地位者,真正为黎民百姓留下“青山绿水”,也是值得钦佩的,不可以认为权势地位与人的价值相悖;拥有金钱财富者,真正为民众留下“晴空万里”,他们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④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则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
当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人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呢?因此,历史老人告诫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
衣服、什物、头衔等都是人的外在现象,这些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的价值内涵。
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⑤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了这样的宏大志向,有了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的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
初三议论文阅读习题10.细读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测试题【注】1、先让孩子做前面的例题页,限时独立思考完成。
2、自行对答案看解析,总结分析出答思路。
3、孩子思考订正错题,提高学习效率。
4、每道题 15 分钟【例1】【例1】珍惜弱点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
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上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这些与人自身的天生禀赋、性格、体质和阅历有关。
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作为人的弱点却与生俱来,说不定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据说海南岛的柏油马路面很抗热,零上40℃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马路面能抗寒,零下30℃不会裂开。
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马路面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马路面最禁不得热。
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的这方面愈强,它的反方面愈弱。
可以这么说,弱点是强点优势的反衬,弱点也需珍惜。
③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致使魏延至死认为是诸葛亮的大失误。
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觉得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不可能走这步险棋。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
老虎和老鼠相比,老虎是强者,但并不等于强者身上无弱点,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成为强中强。
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
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
兵法上说“置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超过人的数量。
这般弱点反而是优势。
⑤在世界上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
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①,生出来就是人的累赘。
因为弱点在任何一种事物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了谁。
性格急躁失之卤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在世界上谁也没有一个绝对的优势,谁也不会没有一点儿优势,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无论是学业上还是事业上就能进取。
比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
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有另一种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
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但若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
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派出一个美女貂蝉便让他如木偶任人摆布;《封神榜》的土行孙一离开土地法力皆无。
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是缺憾之中的聪明。
(选自《精美散文》)【注释】:①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1)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
(2)根据文章第(1)段,说说“弱点”与“缺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3)弱点毕竟是人的不足之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珍惜弱点?【例2】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
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
”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
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
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
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
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
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
“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
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
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
”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
”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
《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
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
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
”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何作用?(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的“绊脚的石头”喻指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例1】【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分析】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了弱点与缺点的不同之处,接着举了海南岛和哈尔滨的柏油马路的例子引出中心论点“弱点是强点优势的反衬,弱点也需珍惜”,然后举了事例阐述了弱点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指出如何珍惜自己的弱点.【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的判断.熟练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举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是举例论证.(2)本题考查了对语段的理解,细读第一段,根据“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上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这些与人自身的天生禀赋、性格、体质和阅历有关.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作为人的弱点却与生俱来,说不定还要伴人一生”进行分析,两者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是不足之处;不同之处在于,“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上性格上的不如人处”“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作为人的弱点却与生俱来,说不定还要伴人一生”据此解答即可.(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根据第六段“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第七段“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即可解答【答案】(1)举例论证(例证法)(1分).(2)相同之处:都是我们的不足之处(1分)不同之处:(1)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弱点大都是心理上性格上的不如人处(1分);(2)缺点可以改正克服,弱点与生俱来,多要伴人一生(1分).(意合即可,共3分)(3)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弱点(1分);②善用弱点,把弱点变成强点(1分);③防止别人利用自己的弱点(1分).(意合即可,共3分)【点评】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要有具体的事例,道理论证要运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等论证论点;对比论证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论证,比喻论证是用人人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例2】【考点】议论文综合阅读【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故宫的文创产品走红引出论题,接着分析了百年文物走红的原因,然后阐述了文化最讲究创新创造,并指出了现在的一些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最后引用名言,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首尾以及文章内容可知,这篇文章探讨的是文化创新的话题,所以概括中心论点为:文化需要创新.(2)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写出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开头段往往是引出中心论点(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据此即可解答.(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思路的问题,需要阅读语段,分清楚层次结构,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词串联概括解答即可.(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中词语的含义的理解,阅读第六段,结合上下文,可知“绊脚的石头”意思是困难,障碍,意思对即可.【答案】(1)文化要(讲究)创新和创造.(2分)(2)①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②作为事例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分);每个要点1分)(3)此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文化最讲求创新、创造);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论点(用郑板桥开创“板桥体”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俗语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文化需要创新、创造或文化需要推陈出新.((3分);每个层次(1分),意近即可)(4)示例:“绊脚的石头”喻指创新路上来自主、客观的困难、障碍(如思想保守、思维僵化、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2分);可自行概括作答,也可摘录文中的词句作答,但是示例中的核心词语不得缺失)【点评】一般议论文语段之间的关系有总分、分总、并列、递进等关系,因其论证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总分式论证结构,段落之间容易出现总分关系;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段落间一般为递进关系;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段落间一般是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