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学1976年到1989年当代⽂学第⼀章新时期⽂学(1976-1989)⼀、1976年10⽉,⽂⾰结束。

⽂⾰结束后的中国社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学界也把⽂⾰后的⽂学称为“新时期⽂学”。

“新时期⽂学”指的是⼀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学。

指⽂学发展空间和⾃由度⼤为拓展的时期,是⼀个⽂学回归⽂学并按⾃⾝的规律发展的时期,是⼀个⽂学的主体性和独⽴性被张扬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后期的突破思想禁区的潜流,到70年代末才冲出地表,即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4⽉“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7年底,批判“⽂艺⿊线专政”论。

1978年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发表,揭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0⽉,第四次⽂代会召开。

“⼆为”⽅向。

双百⽅针。

1984年,提出“创作⾃由”。

⽂艺界的争鸣和批评不断(⽂学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三、8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在50年代受挫的作家,被称为“归来作家”或“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晓声、张贤亮等。

2、知青作家群。

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

他们是80年代⾮常活跃的⼀群。

3、⼋⼗年代⽂学的总体特征(新时期语境:⾃由,⼈道主义,多元化)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

⽂学精神:普遍存在⼀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

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学环境带来对中国⽂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

3⽂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学现象,有意识的组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

如:朦胧诗、伤痕⽂学、反思⽂学、改⾰⽂学、寻根⽂学、先锋⼩说等等。

四、80年代后期⽂学思潮1、全⾯改⾰的形势。

2、“⽂学⽅法年”。

各种⽂学⽅法被引进。

3、⽂学主体性的讨论。

围绕刘再复的《论⽂学的主体性》⽽展开的讨论。

浅论寻根文学所寻之“根”

浅论寻根文学所寻之“根”

浅论寻根小说所寻的“根”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它产生于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拉美魔幻主义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化思潮的出现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寻根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

尽管它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迄今尚无一致的说法。

简单的说,“寻根小说”是指旨在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

然而,寻根作为一种思潮,它在有着共同的趋向于追求的同时,由于对“根”的理解的不同,寻根小说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呈现出的复杂的多样性。

那么寻根小说所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所寻的“根”又是什么?同样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来说,寻根小说主要分为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宗教文化寻根小说、自然文化寻根小说和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而从这四方面来说,寻根小说所寻之“根”各有各的不同。

中西文化冲突造成了历史文化寻根小说的寻根意识,由于“五四”和“文革”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从而影响了文学走向世界的步法。

因此,他们所寻之根首先是传统的文化哲学观,主要反映在对传统文学文化的追寻上,而他们认为寻根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将当代文学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自觉的“续接”起来。

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反映的大多是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生活中所激起的悠远的回响和民族精神深处的震荡,意在指出无论有着多么沉重的历史重负,传统文化精神依然在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生活流程。

80年代寻根文学

80年代寻根文学

80年代寻根文学摘要: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首先,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

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虽然也写山野村夫,但并不一般地赞美他们的素朴纯真;虽然也描写国民的劣根性,但并不以批判封建礼教为重点。

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同,比如贾平凹商州系列,高扬秦汉雄风,王安忆的《小鲍庄》对仁学思想的阐释,阿城的《棋王》放射出道家文化的风流神韵,李航玉的“葛川江系列”的吴越文化,韩少功的楚文化儒思想??寻根文学是第一次自觉的浪漫主义的完成式。

自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问题(自然、生命、传统)之一。

“回到自然”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口号和标志。

许多寻根文学作家都不断返回,寻找个性自我,给自然注入灵性,“在自然中看到上帝,在上帝中看到自然”,完成了浪漫的叩问。

比如农裔城籍作家返回乡土,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

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革新

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革新

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革新韩少功就是一个公认的在文体革新的探索方面较为自觉的作家。

从八十年代开始,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文体的限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其作品书写和思想内涵的展露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也为读者接受和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

标签:韩少功跨文体寻根“词典”形式八十年代以来,作家大都试图摆脱传统写作的思路,在文体上大胆创新,不断改变叙述视角、语言表达、结构方式、审美方式等。

在小说传统创作模式已经泛滥的时代,作家们也不再满足于书写人物或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因此会对文体变革。

韩少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不满足于纯粹小说的写作,而是试图借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散文化创作倾向,把小说与散文相结合,进行“跨文体”写作。

下面我将对韩少功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探究他对于文体变革的试验。

“寻根”时期的文体革新韩少功因为首倡“寻根”而在文坛引起很大的震动,随后创作《爸爸爸》、《女女女》等作品。

初读《爸爸爸》时,出现了一些阅读障碍,主要是其巫楚文化背景及其方言的使用,而且作品主题的模糊性或多义性,让我很难具体把握其思想内涵。

我认为其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其一,作者尝试了民间方言的书写形式,虽然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但是方言的使用提高了小说的合理性,用当地的方言才能更完美地书写鸡头寨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其二,我认为丙崽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形象,更是一个艺术意象。

丙崽这样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而是作者在思考民族文化的根时虚构出来的形象。

他是一个畸形儿,是个怪胎,是传统封闭的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产物。

正是通过丙崽这一形象,我们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愚昧、善良、勇敢和悲壮。

其三,创作主题的多元性。

作品问世以来,很多的研究者都在现代性的启蒙话语中,把其主题认定为讽刺或挖掘民族劣根性,强调其批判性。

这种评论是把丙崽和阿Q相联系,把作品当作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文学叙事,是与“反思文学”有一定承接的。

也有部分评论者反对对《爸爸爸》做单一化的理解,如李庆西认为这个作品在美感风格上并不单一,它集合着调侃、讽刺与悲壮、凝重的诸种因素,他们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李杭育: (1)《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文章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实更多地存在和保 留于“中原规范之外”。 (2)《“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文章指出,“中国的文学总该有点中国的民族意识在里边, 这个说法大约是不过份的。倘使我们的文学里没有一点自己 的气味,自己的面孔,那我们又何必做人做文呢?我们跑到 世界上去,人家问起来,我们算什么人呢?我们的作品算是 个什么东西呢?” 3.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黑龙江是我生命的根,也是我小说的根”,在这个小说世 界里,“我企图表现一种生与死、人性与非人性、欲望与机 会、爱与性、痛苦与期待以及一种来自自然的神秘力量。更 重要的是我企图利用神话、传说、梦幻以及风俗为小说架构, 建立一种自己的理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 观念……”
三、总体特征
1.重视世俗日常生活及异域民俗文化描述。 2.对传统道家文化和禅宗哲学持暧昧的态度。 3.将生活实景与幻想、象征、寓言进行糅合 性处理,营造了一种古朴自然、神秘而浪漫 的艺术风格。

四、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略) 五、寻根文学的重估 (略)



4.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 年7月6日) 文章指出,人们想在穿越了被“文化大革命”浩劫 摧毁得所剩无几,在“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 横扫一遍,我们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5.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 年7月13日) 文章指出,“‘五四运动’曾给我们民族带来生机, 这是事实。但同时否定得多,肯定得少,有隔断民 族文化之嫌,恐怕也是事实?‘打倒孔家店’,作 为民族文化最丰厚积淀之一的孔孟之道被踏翻在地, 不是批判,是摧毁;不是扬弃,是抛弃。痛快自是 痛快,文化却从此切断。儒教尚且如此不分青红皂 白地被扫荡一空,禅道二家更不待言。”

下编第三章80年代中后期的主潮小说:寻根、先锋、新写实

下编第三章80年代中后期的主潮小说:寻根、先锋、新写实

(2)《棋王》解说 ①文化意蕴
小说以知青生活为题材但更着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中 理想精神的寻找与肯定。 理想精神的寻找与肯定。作品淡化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 和社会矛盾, 和社会矛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思想在主人 公身上转化成为一种现代人生存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 公身上转化成为一种现代人生存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使传 统的思想精华焕发出了一种现代意义, 统的思想精华焕发出了一种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新 和复活。 和复活。作者在传统文化中发现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赖 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流连忘返, 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流连忘返, 这是寻根文学中对传统文化加以肯定的一种文化立场和倾向。 这是寻根文学中对传统文化加以肯定的一种文化立场和倾向。
(2)《爸爸爸》解说 ①文化立场
韩少功在理论宣言中主张“ 韩少功在理论宣言中主张“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 特质方面……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但在创 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 特质方面 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 作实践中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启蒙主义式的批判性思考。 作实践中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启蒙主义式的批判性思考。 爸爸爸》通过描写湘西大山里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爸爸爸》通过描写湘西大山里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把乡村风俗、轶闻掌故、打怨祭祀、土语人情揉和在一起, 把乡村风俗、轶闻掌故、打怨祭祀、土语人情揉和在一起,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艺术手法,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艺术手法,展示出我们民族的一 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文化心态, 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文化心态,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 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文本片断:《棋王》结尾

韩少功寻根文学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韩少功寻根文学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寻根”,虽然已有不少出色的意见,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解释。

这个概念常伴随着“寻根”出现的“乡土”“民族”“传统”等词汇,很容易让人把“寻根文学”联系到民俗性或地方特色,如韩少功的楚文化、张承志的北方、贾平凹的商州等。

但为了正确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这一文学现象,就必须要关注“寻根文学”所承载的时代矛盾。

韩少功在一篇文章中解释了“文化寻根”与现代化期待之间的关系:新中有旧,旧中有新,“传统”与“现代”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互相渗透互相缠绕的关系。

正如阅世已深的成年人才能欣赏儿童的天真,任何一次对“传统”的回望,都恰恰证明人们有了某种“现代”的立场和视角,都离不开现代的解释,现代的选择,现代的重构,现代的需要。

因此任何历史都是现在时的,而任何“传统”事实上都不可能恢复而只能再生。

①最近召开的一次文学座谈会上,蔡翔与罗岗说到寻根文学的“地方性”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对全球化的抵抗。

这与上述韩少功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

就是说,当时的寻根文学承担着双重课题:对内抵抗以反映论、因果律、目的论等为代表的教条化社会主义文学规范,对外则抵抗西方现代主义的盲目移植。

“民族热”正是源于“现代热”。

处于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为什么会提出民族文化——即传统?其实,伟大的文学一直是传统的一部分。

艾略特(T. S. Eliot)曾提出历史意识不但使诗人深刻地认识到他所属的时代,而且还使他在写作时感受到荷马以来的整个欧洲文学与本国文学在一个同时的存在中,组成一个同时的秩序。

诗人的使命就是从历史的整体脉络中把握自己的时代,并通过整个生涯来提升其历史意识。

②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寻根”,就是充溢着要提升自己时代的欲望、以及把此欲望放入历史与传统这一宏观框架的要求。

这一现象给我们某种熟悉感。

即使没有“民族文化/文学”这一类相似的用词,文化寻根还是让我们想起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民族文学论。

当然,韩国民族文学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据时期的文学论战,但前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非连续性。

_寻根文学_新论

_寻根文学_新论

瑒瑥 “寻根文学”新论王光明 20年后回望当年轰轰烈烈的文学“寻根”运动,当事人之一韩少功事后的一段答问非常让人寻味: 有人问他:“你在十多年前即发起‘文化寻根’,……十多年过去了,不知你是否已经通过自己的创作找到了‘文学的根’,即新的民族文化的生长点?”韩少功的回答颇有点出人意外:“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与我有一点关系,但。

我已经多次说过,‘寻根’只是我考虑的问题之一,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任何一个简单化的概念,即便有些道理,也不过是一些思维的‘方便’,是应该‘随说随归’的,一旦僵固下来就可能形成遮蔽,就可能危害思维。

”①这段话是从网上下载的,没有明确出处,但我相信是韩少功说的,因为还是在提出文学“寻根”的第二年,他就表达过相近的意思:“去年,因为写一篇《文学的‘根’》,我被商榷多次了。

没料到有这些反响与效果。

当时用了‘根’这个词,觉得不大合适,同几位朋友商量过,一时又没找到更合适的词。

‘寻根’很容易同移民作家和流亡作家的‘寻根’混同起来。

现在其实是各说各的,七嘴八舌,谁也听不清楚。

”②韩少功的这些话至少包含了二重意思,一、“寻根”主张的确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甚至成为某种“口号”;二、“寻根”这个词并不准确,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读。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不大合适”的词却迅速转换为一呼百应的口号,而一年之后深思熟虑的“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的表述却似乎无人问津。

时至今日,“寻根文学”不仅是当年的盛事和今天美好的回忆,而且一直是大学中文系学生人人必须温习与背诵的功课,———你去翻翻当代或20世纪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哪一部没有“寻根文学”的章节?“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一道绚丽的风景,当然值得人们缅怀和记载。

这不仅由于韩少功、阿城、郑万隆等作家在中国文学寻求突破的关口,先后写了以文化思维超越政治的文章,③引导了一种新的写作潮流;更由于这批作家写出了《棋王》(阿城)、《小鲍庄》(王安忆)、《爸爸爸》(韩少功)等令人难忘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韩少功作品为例分析"寻根文学"的特征。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

作品通过一个山寨的衰微,反思全民族发展的途径。

作品在进行民族自审方面,外化了人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丙崽的形象是民族劣根象征体。

而革新者在“离经叛道”上都失败了,比如丙崽娘带来的些许文明的消失,及至后来她本人也杳无音信;仁宝想按照山外的风习搞些改革,得到的却是其父响亮的耳光。

这些,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自审、文化反思的主题。

作品里面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如丙崽代表野蛮、愚昧,裁缝仲满是固有传统的象征,丙崽娘的变化正是文明的种子被同化的标志,仁宝似乎象征着改革的力量。

所以“寻根文学”它是在对民族文化的审视,挖掘病根、批评国民劣根性,和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坐桩而死、过山等等。

虽然作者有着强烈的启蒙功利意识,但似真似幻,怪异荒诞的文本实际效果却在相当程度上稀释了作者的启蒙动机,使文本的意义由功利走向审美。

如果说,韩少功初期创作,主题的明确性、人物的典型性、细节的真实性是他的追求目标,那么,在发表寻根宣言以后,他显然放弃了对上述艺术成规的追求,主题的含混幽深、细节的荒诞性成为他的创作主调。

如在《鞋癖》中,他写到惨遭不测的父亲亡灵不断显迹在父亲以前坐的藤椅上,常用的蓝花釉瓷碗上和公共卫生间的墙壁上,因为藤椅会无声发声,瓷碗会无端破裂,墙上一片暗色的水渍完全是父亲正面的剪影。

这些细节展示的是人与自然的通灵性,在特定的时刻与氛围中,人可能转化为自然,自然也可能具有人的灵性。

正所谓天人感应,物我归一。

显然,韩少功的这些作品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已经超越了功利色彩浓烈的文学,其中的审美韵味的悠长不再依赖既有的写作模式,而是让你在文本的意趣氛围、行文遣词中去领略。

这种审美化追求,同样反映在王安忆、阿城、莫言、扎西达娃、李杭育、何利伟等人的创作中。

如阿城的《棋王》,作者以大巧若拙的描写,朴实简洁的语言,豁达通脱的美学情怀重新阐释老庄的“不为物役”,在一种充分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中获得对现实人生的超越,以及与永恒、无限的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审美人格。

而在“红高粱”系列中,莫言以一种奇特的、极具张力与分裂的叙述表现出对充满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崇拜。

正是这些作家的努力,新时期文学终于卸掉了“载道”的沉重包袱,迈入了一个审美文学的新时代。

二、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寻根文学对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所作出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促成了其由传统的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

“文革”结束后,“伤痕”与“反思”文学曾使一度失落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得到了恢复。

构成当时文学主体的,就是这种回归的现实主义文学。

但必须看到,这种现实主义在回归的同时也在酝酿着对自身的超越。

这种超越与当时文坛蓬勃兴起的“现代派热”相关。

这主要表现有二:一是随着新时期国门的再次打开,大量西方现代派作品蜂拥而入,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二是新时期初期的作家普遍表现出对现代派的极大的热情。

如:1981年9月高行健出版《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后,围绕这本小册子,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在《上海文学》上展开了大规模的“现代派”讨论。

更为可贵的是一些作家在创作实践上进行了探索,如王蒙的“意识流”系列。

但由于思想领域内长期的自我封闭,当时的人在对待西方现代派哲学和文学还是处于犹疑观望的状态,因此他们大都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在借鉴时小心翼翼地把现代派作品分解为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这显然不利于新时期文学现代化的要求。

“西方现代主义给中国作家开阔了眼界,却没有给他们带来真实的自我感觉,更无法解决中国人的灵魂问题。

”所以,在最初的“现代派热”后,文坛并没有走向激进的“欧化”道路,相反倒是现代派小说试验都暂已告停。

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代作家放弃了对“现代派”文学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状况说明新时期现代主义的转化的深化,即从形式的追求上升到观念的思索。

而在实质意义上从观念上推进这种转化的,恰恰是寻根文学。

应该说,寻根文学并不是现代主义文学。

但在寻根作家们的理论表述中,对现代主义却都流露出几分好感。

如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提及的外国作家有近20人,基本上属于“现代派”:福克纳、博尔赫斯、毛姆、昆德拉、罗伯一格里耶、塞林格等。

更重要的是,韩少功等人在艺术实践上推进了新时期文学的现代主义转化。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寻根作家们作出了如下贡献。

首先,促成了新时期文学向内转。

由对外在世界的客观反映转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再现,是新时期文学现代主义转化的第一步。

当新时期文学在题材上摆脱了“写什么”的桎梏后,“怎么写”即作家的主体创造性成为大家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这显然是新时期文学由叙事走向抒情的开始。

应该说,在寻根文学之前,一些作家的写作已经出现散文化和诗化的特点,如王蒙、汪曾祺、贾平凹等。

这种写作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客观写实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就是作家叙事意识的不同。

它们尽可能摒弃或淡化那种由情节所决定的矛盾冲突,而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

如王蒙《海的梦》,作者并没有正面叙述主人公的沧桑经历,而是让他面对大海梦魂幻游,主人公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思考生动地跃然纸上。

寻根文学出现后,这种写作倾向则更加有意识地被强化了。

这可以从韩少功的80年代中前期创作轨迹的变化看出。

韩少功称自己的早期创作多属“问题小说”,“先有意念主题”,“再找适当的材料”,人物往往是某种思想、理念的形象化载体。

这虽然充分发挥了文学的社会化功能,但也因为主题的鲜明单一、人物的扁平化削弱了文学的审美性。

而在1985年后,韩少功的创作发生了重大转折。

他开始关注人类理性发展偏至时对人类生命的戕害,“随着人类进入科学和工业时代,整个人类精神发生了向理性的倾斜,直觉思维,或者说非理性思维,被忙忙碌碌的人类排拒了,进入了隐秘的潜意识领域,在那里沉睡。

只有在酒后,在梦中,在疯癫状态下,在幼儿时期,总之是在理性薄弱和理性失控的情况下,人们才零零碎碎地捕捉到这种思维的迹象”。

因此,韩少功这个时期的小说有意放弃对明确主题的追求,淡化情节冲突,而是通过挖掘人潜意识的原始经验,表现主人公的幽秘复杂内心世界,像《雷祸》、《诱惑》、《蓝盖子》、《梦案》等小说几乎全篇都是心理写实,外在现实冲突已经转化为内在心理呈示,如“一个朦胧化的灵魂幻象”、“一个混沌初开的景象”、“一个仍未降临的未来梦想”,它可能“来自无限,令人感到陌生,冷峻魔幻、无边无际、光怪陆离”,甚至“罪恶”、“混乱”、“荒谬”,让人颇感诡异神秘,这多少折射出创作主体内心的隐忧、惊惧和痛楚。

其次,表现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

这主要表现在寻根文学与传统现实主义对待现实的观照方式不同。

为适应“向内转”的艺术要求,寻根文学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以“反映论”为指导,强调艺术对现实客观再现的原则,代之而起的是注重艺术对自我的主观表现。

寻根作家们的表现主义美学原则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重主体性认知。

在寻根文学“向内转”的过程中,就包含了重视文学主体性的要求。

对人物内心的抒发刻画,必然要求作家要具备对世界独特的内心体验。

如《棋王》,作者的创作目的是要用中国传统文化一心理来观照、理解和表现世界。

因此,阿城主要是让创作主体浸入中国文化来写世界,而不单是写大干世界的中国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作家内在的修养,而不一定是他外在的表现对象。

进而言之,如果说这部小说中弥漫着一股中国文化气息,那么这股“气”主要不是得力于作者对外在事物的描写,而是生发于内,是由于作家自己底气的贯注。

阿城相信,创作主体浸透了中国文化精神,作品自然就会弥漫中国文化之气。

二、重整体思维。

这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思维。

韩少功认为,东方文化思维方式是直觉,东方思维的传统是综合,是整体把握,是直接面对客体的感觉经验,而这正是整体性思维。

譬如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不再注重对个人性格刻划,而是在对群体意识的观照中,来表现民族文化心理内涵,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内容。

在他的笔下,几乎所有的人都缺乏自我独立人格,他们服从共同的命运,听从部落统一的意志,个人的行动并不具有任何独立意义,也不影响部落的历史进程。

这与传统现实主义以个体性的“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显然不同,从而也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不同的审美效果。

三、“陌生化”效果的追求。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是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寻根作家深受这种美学观念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故事情节的淡化、象征色彩的加强,有效的形成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间隙,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与思考。

如韩少功《归去来》中的“我”,一个陌生的外乡人,却被山寨里所有的人认定为另一个人,而“我”在这样的误认中恍然感到山寨里一切人与事都是“陌生化的熟悉”,由此,明晰化的自我特征与具体化的个人历史都在这荒诞的时空中消逝殆尽。

而《爸爸爸》、《女女女》、《火宅》,以及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小说,从具像到抽象,从经验到超验,出奇地审视和表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中荒谬的世界和困境,给人的感觉恍然隔世。

显然,这些小说是以陌生化向度增益着艺术的价值与活力。

从现实主义的客观再现到表现主义的主观表现,认知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艺术观念的变化,从而也最终促成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

三、时空观念的转变寻根文学对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所作的第三个重要贡献是促成了其时空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一维平面走向了现代的多维立体。

传统小说遵循的是黑格尔历史时空观,在黑格尔看来,时间是线性发展的,空间是平面展开的,这种一维平面的时空观被传统现实主义严格遵守,是其艺术真实性的前提和基础。

寻根文学破除了这种传统文学的时空观念。

他们喜欢从“当下”感受描述过去的时空,将历时性的线性时空共时化。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有意模糊了时代背景——抽去“鸡头寨”生活一切可考的时代和地域记号,将历史与现实混在一起,展示了一种超时空的生存状态:小说既有食人肉、祭祀谷神、万物有灵论、面向东方坐饮殉死等远古意识和生存方式,同时又出现了一个叫仁保的新派人物,他不时把照片、皮靴、报纸等现代物品带进山里,并张口闭口新词汇。

这就使小说在时空上形成了混沌状态:过去就在现在中,现在也在过去里。

小说因此也具有了时空上的象征意义:写的既是过去,又是现在;既不是过去,又不是现在,而是一个既包括了过去又包括了现在的超稳定时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