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临床路径医师版
【标准】6种疾病临床路径

【关键字】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东西。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9.04•【文号】卫办医政发[2009]140号•【施行日期】2009.09.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颅前窝底脑膜瘤、颅后窝脑膜瘤、垂体腺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三叉神经痛、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神经外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医疗工作实际情况,组织临床路径的试点工作,在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基础上,制定各试点医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我部医政司。
附件: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二○○九年九月四日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有关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监督管理。
县级及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应当遵循与医疗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相结合、与医疗服务费用调整相结合、与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与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临床路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体系,负责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体系应当包括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和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和实施小组)。
第八条管理委员会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医疗工作的负责人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临床、护理、药学、医技等专家任成员。
管理委员会是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应当定期组织会议,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审定本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方案;(二)审定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总结;(三)审定本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各项相关制度;(四)审议指导评价小组提交的有关意见建议;(五)协调解决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六)审定本医疗机构中临床路径管理所需的关键数据、监测指标、考核指标。
(七)其他需要管理委员会承担的职责。
第九条指导评价小组由医疗机构分管医疗工作的负责人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护理、药学、医技等专家任成员。
指导评价小组是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部门,应当设置在医疗管理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
指导评价小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落实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决议;(二)向管理委员会提交临床路径管理有关意见、建议,制度草案,规划、计划草案,评价结果或报告;(三)对各实施小组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四)审定各实施小组上报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及文本,涉及伦理学问题的,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五)组织开展临床路径相关培训工作;(六)组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评价工作,并负责评价结果运用;(七)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关键数据统计与汇总等数据和档案管理;(八)其他需要指导评价小组承担的职责。
应用临床路径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曼 ※ 妻 曼
2 星 ; ! o 篓 1 ; t 鍪  ̄l o  ̄ 1 l t a
惠 芬
; : ; ;i i : j i j ; 塞叁 j ;i ;i ;i i
应 用 临 床 路 径 对 慢 性 乙 肝 患 者 进 行 健 康 教 育
册 ,0 1 2 ( 2 5 7 2 0 , 0 1 ): 4
作者 单位 : 1 0 7 江苏 省 苏州市 第 五人 民医 院 2 50
2 结 果
一
3O1
一
慢 性 乙型肝 炎是 我 国的 一种 常 见 病 , 统计 我 国大 约 共有 乙肝 患 者 据 14亿 , . 而这类 患者 一个 共 同的 特 点 是病 程 长 、 复 发 , 健 康 教 育 方 面 易 对 的需求 教高 。同 时健 康教 育是 整 体 护 理的 一 个重 要 环 节 , 何 对 这 类 患 如 者进 行全 面 而有效 的健 康教 育 , 他们 获得相 应 的健 康 知识 , 摆在 我 们 使 是 面 前一个 亟需 解决 的 问题 。鉴此 , 2 0 从 0 9年 1 2月始 , 我们 应 用 临床 护 理
路 径对住 院 的 慢 性 乙 肝 患 者 实 施 健 资料与 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 我们将 2 0 0 9年 9月 一 ¨ 月如 住 我 院 的慢 性 乙肝 患 者7 5例作 为对 照组 , 2 0 年 1 将 09 2月 一2 1 0 0年 2 入住 的慢 性 乙肝 患 者 月 7 例 作为 实验 组 , 2 z组 性 别 比例 均 衡 , 符 合 如 下 标 准 : 诊 断 均 符 合 并 ① 20 0 5年< 慢性 乙 型肝炎 诊断 标准 > ; ②年 龄在 1 岁 一 6 5 8岁 , 病人 能 独 ③
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也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
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
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订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病人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的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目前(2009年12月)已经组织专家制定出呼吸、消化、皮肤等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如皮肤科的带状疱疹、,儿科的、,妇科的子宫肌瘤、宫颈癌等。
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进入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或需要出院、转院时,应当退出当前临床路径。
每家综合试点医院至少选择2个治疗专业的病种,作为试点规范临床治疗路径。
其中22个专业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病学、内分泌、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心脏大、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肿瘤科。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医院各科室: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和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州卫字【2010】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 年)2.疾病分期(1)代偿期(2)失代偿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甲胎蛋白(5)腹部超声(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临床路径

1.必需的检查项目(1)基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钾、钠、钙、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肌酐);估算的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或口服糖耐量试验(当空腹血糖>6.1mmol 时测定)、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尿白蛋白定量(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用于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者);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24小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眼底、胸片、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以及踝臂血压指数(ABI)等、肾和肾动脉CT或超声。
对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脑功能、心功能和肾功能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分计日夜尿量(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eGFR或肌酐清除率、电解质、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4)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5)低钾血症者:测24小时尿钾;(6)测四肢血压(7)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眼底检查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双肾、肾上腺、肾动脉CT检查(首选)或B超、肾动脉造影(2)睡眠呼吸监测(有可疑睡眠呼吸暂停者)、24小时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3)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儿茶酚胺,血、尿苄肾上腺素、苄去甲肾上腺素(4)血皮质醇节律、尿游离皮质醇(5)血浆肾素、醛固酮(6)主动脉CT/磁共振(7)肾γ照相加卡托普利试验(8)性激素(9)基因检测冠状窦脉粥样硬化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肌酶、电解质;(4)心电图;(5)冠状动脉CT造影;(6)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7) 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
临床路径表格

临床路径表格篇一:医师版临床路径表篇二:56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胎膜早破(足月)行阴道分娩(ICD-10:O42伴Z3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主诉有阴道流液。
2.阴道窥器检查见羊水自宫颈口流出。
3.石蕊试纸测pH值7。
4.显微镜下阴道液干燥涂片见羊齿状结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观察临产征象。
2.引产。
3.剖宫产。
(四)标准住院日4-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O42伴Z37胎膜早破(足月)疾病编码。
2.无阴道分娩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做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心电图、B超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间为阴道流液12小时后。
2.宫缩诱导药物:胎膜早破12-24小时内未自然临产者,应积极引产,终止妊娠。
(八)分娩方式的选择。
1.无阴道分娩禁忌症者采用阴道分娩。
2.有剖宫产指征者行剖宫产。
(九)产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产后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良好。
2.无感染征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临床路径医师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病毒治疗法
2.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
3.营养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伴有ALT ≥2倍正常值,或B超可见回声增粗,脾轻度肿大。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分析、大生化;
(2)乙肝两对半、乙肝DNA、AFP,
(3)上腹部B超
2.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肿瘤6项、甲功7项、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抗肝抗原组合、肝纤维化四项,心电图、增强上腹部CT、增强肝脏核磁。
(七)药物选择。
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核苷类药物
2.免疫调节:胸腺肽
3.保肝、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治疗: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甘草酸、腺苷蛋氨酸、丹参、茵桅黄、山莨菪碱、皮质醇激素。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凝分析、肝功。
2.乙肝DNA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缓解好转。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或下降的70%。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存在其它疾病需要治疗,需要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要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的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需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ICD-1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