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的应用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环境科学系G073 曹泽龙【摘要】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的简要总结和反思,发杨“古为今用”的精神。
了解现代园林受现代技术的影响。
提出了现代园林应具有人性化的标准!【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1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是最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的。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相吻合。
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其生命活动本能地与自然相互联通。
科学证明、一旦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就会自律性丧失,生物钟失调,新陈代谢不平衡。
然而随着地球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快速膨胀,人类许多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资源、风景资源为工业化的负作用所破坏和浪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些都促使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观念日益被社会广泛接受和宣传,在生态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建设大园林的观念也成为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和倡导的方向。
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在设计时就必须分析你所做的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否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们不能仅仅从园林的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要从更理性、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具体来说:比如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这都要进行理性的分析。
仅仅从形式上拥有自然的景观是不够的。
当前有一些城市出现城市广场热、欧陆风情热等,经过理性分析,它们能否合乎自然生态的要求,真正改善城市的环境,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2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
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应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特色分析,探寻在现代建筑中如何利用古典园林设计形式来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并对我国现代园林发展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现代建筑1、前言中国古典园林积淀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经过岁月的流逝已经形成风格各异的多个流派。
其追求自然山水景色的意趣,园景构图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根据文人雅客对院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古代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
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2.1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
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
2.2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配置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
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
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作者:祝后华来源:《牡丹》2017年第12期中国传统园林是一种造园活动,它在自然山水环境的基础上,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手段,在有限区域内创造出优美的游憩环境。
中国传统园林从苑囿的雏形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的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三千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是宝贵的历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传统园林的造园,其所造之园实则是人工山水园林,并非纯粹的自然山水。
由于中国园林的造景一方面是自然风景的提炼、概括、典型化,另一方面又参悟于绘画的理论和技法而以山、水、花木和建筑创为三度空间的立体布局,因此传统园林空间必然是审美化的空间,也是人文化的空间,而非西方的理性化、数字化的认知性空间。
传统园林审美化的空间,在空间营造上注重空间诗情画意的表达,在营造手法上讲求空间的体验性,在秉持非线性空间观的基础上讲求空间界定的模糊性。
一、传统园林的审美化空间理念传统园林空间是被审美化的空间,突出表现在赋予园林空间以情感,寓情于景,从而让人在空间欣赏中能达到触景生情。
园林审美化的空间在塑造时就不可能像西方园林那样布局严整、树木造型方正,而是一切顺应自然,做到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相融合,通过山水、建筑和树木的穿插、组织来形成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引发联想和想象,进而在精神层面上达到共鸣。
传统园林空间在设计思想上深受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影响,园林空间布局上注重虚实相生,讲求留白的处理,达到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
传统园林的山水树木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不仅是一种可见可触的物质环境,更是蕴藉了深邃思想的精神环境,让人在咫尺之空间,彻悟寰宇之奥理。
正是传统园林的审美化了的空间,它就能提供一种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1、空间规划
1、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是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的重要环节。在杜陵遗址的景观规划中,应根 据遗址的特点和保护要求,合理划分空间区域。例如,可以将杜陵遗址分为核心 保护区、缓冲区和旅游区三个区域。核心保护区应重点保护遗址的核心区域,禁 止游客进入;缓冲区可以设置一些必要的旅游设施和建筑,但需要限制游客数量; 旅游区则可以设置一些旅游景点和活动场所,供游客参观和体验。
3、人文性原则
3、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是指在遗址公园景观规划中,应注重体现遗址的历史、文化和艺 术价值。在杜陵遗址的景观规划中,应深入挖掘杜陵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融入 到景观设计中。同时,应注重展现西汉王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使游客 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魅力。
三、景观规划方法
3、设施规划
设施规划是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的基本要素。在杜陵遗址的景观规划中,应根 据游客的需求和保护要求,合理设置各种设施。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必要的旅游 设施如游客中心、休息区和餐饮区等;同时,应注重公共卫生设施的设置如垃圾 桶、厕所等;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安全设施如监控系统和消防设备等。
四、结论
基本内容
此外,为了提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可达性,设计师团队还对公园周边的 交通网络进行了规划和优化。通过设置多处公共交通站点、拓宽道路、加强停车 场建设等方式,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选择。
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旨在保护历史文化、提升游客 体验、增强公园的可达性和城市功能互动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大明宫国 家遗址公园已经成为了一个融合历史文化、现代城市发展以及自然生态的综合性 城市公园。
基本内容
在设计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时,设计师团队充分考虑到公园的历史 文化价值、地理位置以及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首先,为了保护和展示唐文化 的独特魅力,设计师们在遗址公园内设立了多个博物馆和历史遗迹保护区。这些 区域不仅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公园成为了一个 生动的历史课堂。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作者:乔文黎摘要: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的解析,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结合当代优秀建筑实例,分析当代建筑是如何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汲取营养的。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建筑当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特色在众多形式和风格各异的园林设计中脱颖而出,不仅对日本、朝鲜等友邦均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当代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国园林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主要以狩猎祭祀为主。
汉起称苑。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
在隋唐之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
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体系。
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园林中的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精品,对游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建筑提供园林以实用价值,它作为人工要素,与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园景,表现园林的可游可居的生活气氛。
由于建筑具有这种使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中国历来造园都十分重视建筑的经营。
宋以后,园林建筑的形象日益多样化,建筑物在园林里面的地位也就更重要。
它成为园林造景的一个积极手段。
2.1园林建筑始终保持宁静、简洁、清新的特点。
古语有:“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但其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2.2园林建筑常用于点缀自然环境,并且还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为周围的环境所服务。
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尤其是在园林设计方面,不仅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也有着独特的造园艺术和文化。
文章介绍了传统造园设计思想概况,论述了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园林;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引言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如同我国的文化基调一样,注重含蓄表达。
无论是园林中的山石,还是花草,都以一种不张扬做作的形式自然的呈现。
古代造园师在设计中对于每一个建筑、山水、花木甚至书画景观的运行都是经过认真的斟酌的,尽量通过借景、对景以及框景等艺术手法将景物和空间的关系处理得和谐自然,以达到“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境界。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设计师采用的空间引导、渗透和序列传递等方式,将园林之美准确的传递给观赏者,以营造出古典园林中“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独特景观,这些都是当代景观设计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一、传统造园设计思想概况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在形式上的区别在于,西方造园艺术,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但总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型,崇尚理性主义,以形式的先验的和谐为美的本质;这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主流,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而中国古典园林却不是追求这种“人力”在园林中的应用与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旨在追求自然之美。
并且这种风格从中国古典园林之初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
期间,这种追求“自然之美”的园林风格,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形成了对世界园林艺术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天人合一”的独特造园风格。
这种独特的造园风格,受到当时中国普遍信奉的佛教思想的深深影响。
佛家讲求一种“万物皆空”的境界,那是一种安静平和空灵的状态。
而古典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也恰好表达了佛教的静寂,很好的渲染了禅的氛围。
在中国古代这种宗教背景下,产生、发展的与自然合一的造园思想,恰好与当今园林设计者们“人与自然和统一”的造园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这样,中国古典造园思想在一些层面上可以给现代园林工作者们一些指引性作用。
探讨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利用

探讨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利用————————————————————————————————作者:————————————————————————————————日期:古典园林艺术分析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学号:ZSP100602044Q姓名:赵大千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张晓菲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分不开的.本文着重论述如何将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形式及景观空间构造因地制宜地融入现代城市的方法手段,并加以现今的科技元素,营造出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居住环境现代城市景观科技元素一、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园林设计首先必须有空间。
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而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空间,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宅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分不开的。
二、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法则中国园林中的布局参差,对比虚实,组成园中有园,变化的空间序列成为旋律上的起伏收敛.“借景”、“虚景”使园林景色变化万千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通过借景,可以增加园区的空间景深,既丰富了景面,也人大提高了景观的视觉质量。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景观当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景观当中的运用简介: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1.概述中国古典空间手法园林是物质环境,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
构景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山水、物和动、植物。
第二类建筑,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与其说是造园,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 而其他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
“天人合一” 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比例协调,尺度适应,高低变化,错落有致;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虚实的对比,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首尾相顾,前后呼应,互相因借,此外,还使静态空间流动,达到动、静结合。
2..城市化加剧,现代城市量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速度快,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
前写年的“疏林草地”,“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布置大量的草地,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
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
因此,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placeless) (Ra I ph, 1976)O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多讲究“借景”、“引景入室”,强调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可借室外景观扩大视野。
借用中国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在现代设计中我们亦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开敞空间。
【关键词】古典园林;自然;开敞空间;借景;室内外一体化;
每个国家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辉煌成就,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结晶,也是华夏子孙创造历史的见证。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传统建筑也有自身的缺点,需要与时俱进。
因此,今天摆在设计师的责任就是如何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建筑设计的实质就是营造空间的过程,建筑过于开敞则“漏风”、“走气”私密性得不到保障;过于封闭则太阴暗、潮湿。
只有正确处理了阴阳关系,将开场、封闭空间灵活的运用于建筑中才能取得良好的空间效应。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不管是皇家园囿还是江南私家园林,运用尺度大小、光影变化取得空间的手法经常使用,而其中一些借景、对景、框景的处理更为空间变化增色不少。
一、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多讲究“借景”、“引景入室”,即建筑要与周围的风景、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的共生而不是突兀的状态,最好还能把园林中的景色自然的引入到房间中,使整个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巧于借因
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所谓“借”,既是借景[1]。
巧妙运用借景手法,突破园林局限,园外之景借为我用,扩大视野,丰富景色。
即所谓的“盈尺之地,俨然大地,”。
使人入内,环顾四周觉得心旷神怡,妙不可言,意味无穷。
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永从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呼后应,巧与借因” [2]。
例如,苏州拙政园的西望、倚虹亭,三面临空,偱而遥望。
池对岸老榆傍岸,垂杨拂水。
其间一洞,依稀隐现,这就是“别有洞天亭”亭后云霄中北寺塔耸立其中;例如,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入园见塔”“涉门成趣”景观,是远借的佳例。
(二)运用建筑划分、组合空间
运用建筑划分和组合空间是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交叉使用各种手法,使园景有开有合,有虚有实,空间相互穿插通透,增加景观层次和深度。
为使建筑空间与园景不完全隔绝,还通常采用落地长窗或四面厅形制,使室内外空间贯通。
例如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沧浪亭的面水轩均等。
二、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古代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上的应用,加强了室内外空间沟通,进一步把室外环境融合进室内空间之中。
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框景”这一造园手法。
所谓“框景”就是利用室内的门窗洞口作为模拟的景框,将室外的自然景色也纳入其中,从而使门窗洞口成为一幅图画。
这时窗子不仅以其自身别致优美的造型成为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且使室外自然景观成为室内别有生趣的一幅装饰画。
三、现代建筑中如何古为今用营造开敞空间
借用中国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我们亦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开敞空间。
首先要求建筑物的外围护体在技术上具有通透处理的可能性,这不仅需要与建筑师的协作配合,还需要运用灵活多变的现代化设计手法来达到扩大室内空间的效果。
(一)将自然造型当作点来使用
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自然造型艺术,即有生命的造型艺术,例如以盆栽、盆景作为室内陈设是室外化趋向的重要表现形式。
宋代就有用较高级的盆景作室内陈设的例子,如在宋画《十八学士图》中就有苍劲古松的盆景。
这种用盆栽或盆景作为室内陈设的习惯至今仍未间断,只是其形式、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放几个花盆的模式。
这些都表现了人们虽身处居室之内却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二)将自然造型当作一个小空间,即室内设计室外化
室外化趋向的室内设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使用功能方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喷泉或其他水体产生的负离子对于室内空气的净化、人的身心健康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其二是在审美功能方面,通过设计师对室外景物与室内环境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创造出优美自然的生存环境,使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可以极大地缓解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紧张。
(三)用绘画手段在室内创造绿化景观
室内风景画、植物花卉、湖光山色等既可以产生把大自然引进室内的效果,又增加了室内艺术和文化气氛,例如,人们大会堂西藏厅,在主墙面上是布达拉宫的大型图画,这种手法既达到了室内环境室外化的效果又体现了室内空间的文化特色。
四、总结
传统的简单“复制”并不难,但尊重传统不是墨守陈规,更不是盲目模仿。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是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联系过去和现在的一种人文因素,在建筑中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未来的趋势。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不是单纯的组合或相加,而是化合。
应把传统的符号、形制和材料系统地综合,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取其意而舍其形。
建筑空间的开放设计,使空间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形式。
然而,建筑空间的开放在实践中还有许多局限,例如,居住空间的开放和私密性的矛盾,公共空间的开放和管理上的难以操作,使用空间的开放和技术的限制等。
种种困难,使开放空间的设计研究还局限在单体和具体模数网格层面,难以拓展到群体和综合技术高度。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空间,必须结合城市科学、结构技术、材料技术、物理技术、人文学科等进行进一步探索。
建筑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组合方式,这就形成了在传统的继承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即符号的借鉴、形制的延续和材料的运用等方法解决现代建筑的空间开敞问题。
这些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在于如何取舍、如何综合。
设想有这样一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与自然共呼吸,那么开放空间必将生生不息,在流动中永恒。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204页 2004年5月
[2] 唐鸣镝.《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第207页 2003年1月
作者简介:
潘震:男,助教,1983年3月出生于河南商丘,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担任环境艺术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