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民间小故事
关于景德镇的神话故事

关于景德镇的神话故事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其中之一就是来自江西省的景德镇的神话传说。
景德镇以其瓷器而闻名于世,这里孕育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和艺术。
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神话故事,领略景德镇的魅力。
据史书记载,远古时期曾有一位名叫寿王的神仙下凡,在当地炼制瓷器。
他制作的瓷器精美绝伦,色泽明亮,质地坚韧,远胜于常人所能制作的瓷器。
因此,寿王被尊称为“瓷器之神”。
人们相信他的瓷器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故事流传至今,人们对于瓷器之神的崇敬仍未减退。
在景德镇的古城里的很多角落,你都可以看到人们为瓷器之神所建立的神庙或观音堂。
尤其在每年的寿王庙会上,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入景德镇,向瓷器之神祈福。
这场盛大的庙会持续数天,期间有各种表演、民俗活动和庙会游戏。
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倾其所有,希望能够获得瓷器之神的保佑。
除了寿王的传说之外,景德镇还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勇敢的少年和一只神奇的瓷器狮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公主住在景德镇,她拥有一只名叫“玉霞”的瓷器狮子。
这只狮子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可以带走邪恶的气息,保护人民免受邪恶的侵害。
公主和狮子形影不离,守护着景德镇的安宁。
然而,一天,一位邪恶的巫师来到了景德镇,企图夺取玉霞狮子的力量。
他使用黑魔法制造了一场巨大的洪水,威胁到了整个城镇的安危。
公主不顾自身的安危,带着玉霞狮子和勇士们一起抵御洪水,保卫了景德镇。
最终,巫师被打败,景德镇重新恢复了往昔的繁荣。
人们对于公主和玉霞狮子的事迹传颂至今。
公主被尊称为“瓷器公主”,瓷器狮子成为了景德镇的象征。
每年,景德镇都会举办玉霞狮子舞表演,舞者们化身为狮子,表演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除了这些神话故事,景德镇还有许多民间故事流传至今,揭示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穿的“景德镇镇府花翎蘸墨折梅裙”的字句,也让景德镇更加著名。
景德镇因其瓷器文化而闻名于世,这些神话故事无疑为瓷器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艺术寓意。
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

江西省省级非物质化遗产
01 简介
03 基本内容
目录
02 历史渊源 04 基本特征
05 主要价值
07 保护措施
目录
06 濒危状况
基本信息
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民间文学,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简介
《景德镇瓷窑的传说》的流传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 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某一特产而著称的手工业城市,是闻名世界的瓷都。在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进程中,景德镇 逐步形成、流传下来无数的民间故事。
主要价值
主要价值
瓷窑的民间传说来源广大劳动人民,反应的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尤其是一些神话故事,充满了浓 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饱含着对劳动人民美好精神品质的赞美和战胜自然的渴望。例如风火神—童宾的故事、“太 平窑”的传说等,从中可以发现,瓷窑民间传说故事与陶瓷民俗文化和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从瓷窑的民间传 说中品味到陶瓷民俗文化的实质,同时这些美妙的、感人的传说,不仅给陶瓷文化增加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为广大学者考究历史,沿袭古代民风,提供了依据。
为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2015年5月,昌江区教育体育局组织开展了 “景德镇民间故事”讲故事比赛活动。邀请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景德镇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 景德镇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昌华做为评委。此次活动共分中学、小学两个组,共有31名选手参加比赛。通过 此次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瓷都悠久的历史文化,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热情。
濒危状况
濒危状况
这些民间传说大多散落民间、口口相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曾有民间鼓书艺人说唱过。此后,再 无专人传唱(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搜集过程中,故事的口述人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个别的老人在《故事集》 的编印时就已故去),现已大多离世。现有的传说、故事依靠寥寥几人传承。
佛印禅师 与苏东坡 苏小妹-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苏小妹-历史典故-作文素材景德镇浮梁宝积寺于唐代大中年间(公元九世纪中叶)、建于在浮梁县城北五里的地方(旧城村毛家岭)。
据有关资料记载:是因原“冷泉寺”寺庙被山洪冲毁由该寺住持于兹禅师迁来的。
于兹曾云:佛以启迪智慧为宝,沉淀灵根净化人生为积,故寺名为宝积寺。
据传说:在元朝末年(约1364~1365年),浮梁县尹率元兵围困宝积寺,认为宝积寺是抗元造反义士的根据地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镇压。
似乎佛祖对元兵行为极为不满,在毁寺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浮梁县被义军光复。
明朝政权巩固后,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下旨重修宝积寺。
在明末清初,清兵怀疑宝积寺也和瑶里的高际寺一样隐藏了反清复明的志士,也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了一次大的破坏。
直到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庭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同意由知县娄维高请当时的阳府寺住持普静长老出面半官方半民间化缘再修,最后该寺毁于清末民初。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艺术中有很多佛教文化题材故事,其中之一就有宝积寺的内容。
曾于五十年代见过宝积寺的寺碑,刻有该寺剌建经过和出了一名高僧佛印和尚的文字记载。
(据不完全资料,在国内与宝积寺同名的寺院有四十六座,在亚洲其它国家同名的寺院有二十多座,其中日本就有十一座,韩国有六座)。
在浮梁县沿江而上四十里的河东岸,有一个浯溪村,村的东南方有一座山名叫仙峰尖,佛印就是公元1031年诞生在山下的小屋子里。
昌江由北向南从村前拐弯而过地理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上成S形,浯溪村就在河东的弯口上。
有一位风水先生在佛印出生前曾预言这里要出一位名人,是否是后人编制的作品还是真有其事,佛印在北宋年间的故事都是在明代小说中开始出名的。
的确,有关佛印和尚的故事有许多的版本,但在他的俗家中对佛印的记载并不多。
读过景德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位高僧12岁出家入寺、16岁离开景德镇出外修行,最后在外成了得道高僧,没有他老人家回过家乡的记载。
他名气很大,在志书中,在里,佛印和尚做善事有大智慧是赫赫有名的。
高岭土的民间传说故事

⾼岭⼟的民间传说故事 烧制陶瓷的⼟,叫⾼岭⼟。
景德镇最早的瓷器可不像今天这样赏⼼悦⽬,由于原料和⼯艺的原因相当粗糙,但⾃从发现了⾼岭⼟后,瓷器制作就进⼊了⼀个新的时代。
下⾯我们就来看看⾼岭⼟的民间传说故事吧! ⾼岭⼟的民间故事 1000多年前,在距景德镇约40公⾥的⼩⼭村,住着⼀位穷汉,他靠帮窑主烧瓷为⽣。
⼀个冬天的清晨,他看到⼀位⽼⼈倒在门前的雪堆⾥,奄奄⼀息。
穷汉把⽼⼈背进屋内暖醒,⼜喂了他熬制的⽶汤。
⽼汉临别时从怀⾥陶出⼀把⼟来,说:“后⽣,你是个好⼈,快掏⼟烧瓷去吧!” 故事的结果不说⼤家也能猜出来。
后来这位穷汉⽣⾃家门前屋后陶⼟,七七四⼗九天后,终于掏出了“⽟⼟”。
⽽⽤这⼟烧制出来的瓷器⼜⽩⼜细腻,与众不同。
由于这位穷汉住的⼭村叫⾼岭村,这座⼭上的⼟就被叫作“⾼岭⼟”。
介绍 ⾼岭⼟(kaolin)是⼀种以⾼岭⽯族粘⼟矿物为主的粘⼟和粘⼟岩,属种⾮⾦属矿产,因江西省景德镇⾼岭村⽽得名。
⾼岭⼟矿物成分主要由⾼岭⽯、埃洛⽯、⽔云母、伊利⽯、蒙脱⽯以及⽯英、长⽯等矿物组成,质纯的⾼岭⼟呈洁⽩细腻、松软⼟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性等理化性质。
⾼岭⼟⽤途⼗分⼴泛,主要⽤于造纸、陶瓷和耐⽕材料,其次⽤于涂料、橡胶填料、搪瓷釉料和⽩⽔泥原料,少量⽤于塑料、油漆、颜料、砂轮、铅笔、⽇⽤化妆品、肥皂、农药、医药、纺织、⽯油、化⼯、建材、国防等⼯业部门。
⽤途 ⾼岭⼟已成为造纸、陶瓷、橡胶、化⼯、涂料、医药和国防等⼏⼗个⾏业所必需的矿物原料。
陶瓷⼯业是应⽤⾼岭⼟最早、⽤量较⼤的⾏业。
⼀般⽤量为配⽅的20%~30%。
⾼岭⼟在陶瓷中的作⽤是引⼊Al2O3,有利于莫来⽯的⽣成,提⾼其化学稳定性和烧结强度,在烧成中⾼岭⼟分解⽣成莫来⽯,形成坯体强度的主要框架,可防⽌制品的变形,使烧成温度变宽,还能使坯体具有⼀定的⽩度。
同时,⾼岭⼟具有⼀定的可塑性、粘结性、悬浮性和结合能⼒,赋予瓷泥、瓷釉良好的成形性,使陶瓷泥坯有利于车坯及注浆,便于成形。
景德镇,一个值得说给世界听的故事

1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全部历史走向的主题,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集体的潜意识、民族的共同追求。
文学艺术的使命就在于为人民放歌,为祖国呐喊,为民族助威,为时代存照。
文艺工作者应该感受时代步伐和人民愿望,围绕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
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冶陶史,一千年的御窑史,这条路走得坎坷而辉煌,浓缩了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程,是具有独特面貌的城市变迁故事,是一个值得说给全世界听的中国故事。
写好景德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建构。
一中国故事很精彩,值得写,值得说,值得讲。
中华文明独树一帜、极其辉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命运、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奇迹。
景德镇的故事里有中国实践与中国历程景德镇从东汉末年开始烧瓷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从一〇〇四年称“景德镇”到现在也有一千多年。
景德镇的瓷是高温瓷,是用浮梁的柴火烧的。
但木材不是焦炭,怎么可能烧到一千三百摄氏度以上呢?但它偏偏就烧到了一千三百摄氏度。
因为古窑的窑膛很大,烟囱很高,烟囱在窑膛里拉出了一个火道,在火道上是一千三百摄氏度,其他地方则是一千二百摄氏度、一千一百摄氏度……瓷器放在窑里的位置就很有讲究,放什么地方要凭“满窑师傅”的经验,而火候的掌握则是靠“把桩师傅”的经验判断。
一个技术问题中包含着深厚而精彩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景德镇不但是官窑,而且是御窑。
用柴火烧瓷再好的师傅成品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因此,为皇帝烧瓷器一次要烧十件甚至更多,希望总会烧成一件送进皇宫。
那么其他烧成的次品到哪里去了呢?皇家的瓷器是不能流到民间的,只能就地打碎。
打碎还有规矩:先用锐器在底部戳个洞,然后用钝器敲碎。
打呀打,就这样打了几百年,打成一个文化堆积,据说方圆有六平方公里,十六米高,从明初、明中、明末到清代层层堆起来,非常壮观。
这些文化堆积是和生产场地连在一起的,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极其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导游传说典故:景德镇烧“太平窑”的故事

景德镇过去有一种习俗,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在明亮的月光下大家都要来烧“太平窑”。
“太平窑”是搭在地上的一种象征性圆筒窑,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过的圆瓷渣饼垒成,大的高一丈,小的也有三四尺。
中间烧柴火,烧烛天。
据说“太平窑”是为纪念太平军而烧的。
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曾几度进入景德镇。
有一次辅王杨辅清又来攻打景德镇,镇上清兵要窑工们把几百座窑和窑囱都拆了,用窑砖垒城,以阻挡太平军。
窑是窑工的命根子,怎舍得拆?抵死不肯。
清兵大怒,把这些窑都一个个炸掉了。
这时太平军攻入,清兵四散逃命。
为帮助窑工们重建家园,太平军开官府库和粮食救济百姓。
老百姓感激莫铭,正好中秋节来临,大家就在沙滩搭起了一个个太平窑,烧起了熊熊窑火,在窑边既喝又跳,同太平军将士们同庆佳节。
从此这个习俗就一直延续下来。
景德镇历史故事

景德镇历史故事咱今儿个就唠唠景德镇的历史故事,那可老有意思了。
很久很久以前啊,景德镇这地儿还不叫景德镇呢。
那时候它叫昌南镇,您可别小瞧这昌南镇,它可是有着陶瓷制作的超棒传统。
传说在汉代的时候,这儿就开始烧制陶瓷了。
那时候的工匠啊,就像一群魔法大师,把土和水这么一搅和,再加上一把子巧劲儿和多年传下来的手艺,就能让普普通通的泥巴变成精美的陶器。
到了唐代,昌南镇的瓷器就已经相当有名气了。
这瓷器啊,白得就像冬天的雪,亮得能晃人眼。
外国人一看,哎呀妈呀,这是啥宝贝啊?当时海上丝绸之路那是相当热闹,昌南镇的瓷器就顺着这条贸易之路,漂洋过海,被运往世界各地。
那些外国的王公贵族们,要是能有一件昌南镇的瓷器,就跟现在咱们有个限量版的豪车似的,倍儿有面子。
而且外国人舌头打卷儿,念“昌南”老是念成“China”,时间一长,“China”就成了咱中国的英文名了,您说这景德镇的瓷器是不是老厉害了?宋代的时候,景德镇那可算是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这时候的制瓷技术就像开了挂一样。
比如说那汝窑、官窑、哥窑啥的,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景德镇的瓷器一点也不逊色。
这里的青白瓷啊,那真是一绝。
青中带白,白里泛青,就像清澈的湖水里面倒映着蓝天,美到心坎儿里去了。
而且啊,当时朝廷对景德镇的瓷器也特别重视,就跟现在重点扶持高科技产业似的,各种支持,这让景德镇的瓷器工艺不断发展,名声越来越大。
明朝的时候,皇帝朱元璋对景德镇那是格外偏爱。
他干脆把官窑设在了景德镇。
这官窑一设,那可不得了。
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就像潮水一样涌向景德镇。
这些工匠们凑在一起,那就是一场制瓷界的“华山论剑”啊。
大家互相交流、切磋,各种新的制瓷技术和装饰手法就不断地冒出来。
像什么青花啊,那可是景德镇瓷器的招牌之一。
青花瓷器,蓝色的花纹在白色的瓷胎上就像流动的水墨画,画的内容啥都有,从神话故事到民间生活,每一件都像是一部小小的历史书。
清朝的时候呢,景德镇的瓷器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大明星了。
【民间传说(十五)】龙外孙高岭土的故事隐身草

龙外孙的故事东海渔民很喜爱打扮自己的渔船,船舷两侧都画着漂亮的图案,唯独在船屁股上面的是条海泥鳅,这是啥道理呢?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东海龙宫有条敲更鱼,生得相貌丑陋,黑不溜丢。
他经年累月在龙宫里敲更报时。
眼看龙子龙孙成双配对,生儿育女,他却是年过三十,光棍一条。
一年到头,抱着个冷锣,在龙宫里敲呀敲呀……三更半夜,在深宫大院间走着走着……想起自己心酸的身世,不禁热泪盈眶,他一边敲更,一边唱起悲凉的五更调。
他唱的是自己凄惨的心情,言词真实,曲调哀伤,催人泪下。
有一天晚上,皎洁的月亮像龙女手上的玉镯悬挂高空,照得宫院里似同白昼。
这时,悲凉的敲更声从远处传来,惊动了深居高楼的彩珠公主。
彩珠公主虽有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但是其母已失宠于龙王,连累她也受到冷遇。
眼看年龄已到婚配之期,还未受聘。
平常,她叉寸步不离珠楼,从不与外界接触。
寂寞、孤独、悲凉,一齐充塞着她的心胸。
每当她听到那冷落的更声、凄凉的曲调,心里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似乎敲更鱼叹咏的五更调,正是自己心头想要吐出来的苦水。
久而久之,就有一种好奇心、同情心,想看看唱曲的究竟生得如何模样。
刚巧,这一个月夜,彩珠公主在珠楼的阳台上赏月,同敲更鱼打了个照面。
彩珠公主害羞的看了敲更鱼一眼,就躲进珠楼去了,敲更鱼却像抛了锚的船,老是傻乎乎地呆在那里。
敲更鱼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难道一阵风把月亮里的嫦娥吹下海来了?还是天上的仙女到龙宫里采珠来了?他也偷看过一些美丽的龙女公主,却没有一个能与她比美。
他想,这龙女也许还会在珠楼上再次出现,就一直呆呆地抬着头,朝阳台望着。
望呀望呀,一更过去了,龙女还是没有出来。
难道真的是天上妇娥回到月宫里去了?眼看五更将近,他只得抱着更锣,快快地离开了珠楼,到大潮元帅府去报潮。
从此,敲更鱼像中了邪,天天晚上到珠楼下面来探望。
地想,总有一天龙女会再次露面。
三个月过去了,龙女还没有露面。
这是什么缘故呢?敲更鱼神思昏昏,百思不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传说故事---神雕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
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
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
大家都十会尊敬地把曾生称为当代神雕。
曾生有这么高的手艺,按理日子应该过得很好吧!然而,却偏偏相反。
曾生所雕塑的作品,被人们称为珍品,能卖很高的价钱。
可是在旧社会里,反动官吏和资本家恶霸,象刮地皮一样,层层压榨,这个捐,那个税,最后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
加上曾生为人慷慨,经常接济四周的穷苦窑工,因此,他家中经常揭不开锅,拣烂菜叶当餐,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冷,鹅毛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把个古老的瓷城遮盖得白茫茫的一片。
曾生的老毛病气管炎又发作了,他躺卧在床上,从夜里一直咳到天亮,把全身的气力都咳光了。
这天傍晚,曾生正昏昏迷迷的睡着,突然听见有人喊他。
曾生睁眼一看,原来是县长带着两个马弁站在床前。
县长姓屠,是个出名凶残的贪官。
不等曾生开口,屠县长就皮笑肉不笑地说:“省长大人今天驾临本县,他早听说你是雕塑能手,特地要我请你上府,雕个雪罗汉,让他欣赏欣赏。
”曾生一听,连忙摆手,用咳哑了的嗓门,回答说:自己病了很久,无气力起床雕东西。
屠县长听了,胡子翅得老高,连声大骂曾生不识抬举,命令马弁,连拖带拉把曾生带走了。
雪光把屠县长公馆的后厅映得通亮,厅中央已摆起一桌酒席,曾生被推推搡搡地拖到后院当中,他怀着满腔的仇恨,用手堆起了雪罗汉。
曾生伫立在冰天雪地里,屠县长一伙喝酒作乐的狂笑声不时传到耳边,怒火在他心头燃烧……。
冬去春来,随着天气转暖,曾生的气管炎病也渐渐好了。
为了生活,他又开始上坯房,捧起泥巴,一件件地精雕细刻起来。
这时候,屠县长又找到曾生的头上来了。
他要曾生给自己雕一尊座像,准备放在厅堂中央,摆摆自己的威风。
同坯房的工人们一听,都为曾生焦虑,因为大家都知道曾生最痛恨屠县长了,这尊座像,他无论如何也不肯雕的,可是如果曾生不雕,屠县长怎么肯放过他呢?出乎意料的是,曾生竟然一口答应了。
只是他跟屠县长讲明:在雕像期间,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他的坯房。
曾生的这一举动大家都感到奇怪,猜不出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时间象流水。
按照屠县长规定的期限,三六一十八天,曾生把像雕好了。
这一天,屠县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得意的想着:凭着曾生一手神奇的手艺,他的这尊瓷像肯定是不同凡人了。
于是,他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拄文明棍,神气十足地率领一帮人,来到曾生的坯房,要把雕像取走。
镇上的窑工们一听说,都纷纷赶来,想看看究竟。
雕像捧出来,屠县长一看就气昏了!这尊座像,脑袋象个猪头,脸上尽是横肉,龀牙咧嘴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和屠县长完完全全是一个模样。
“哈……”工人们一看轰然大笑起来。
屠县长气急败坏,羞恼万分,连忙命令马弁将这座雕像打碎。
几个马弁围住瓷像,棍如雨下。
说也奇怪,这座瓷像竟铁铸一般结实,任凭棍敲棒打,就是不碎。
屠县长急了,气呼呼地自己上前,抡起文明棍,劈头劈脑地打去。
这一打不要紧,只见雕像纹丝不动,屠县长却“啊呀”抱头痛叫,倒在地下直滚。
一个马弁从地上拾起文明棍,朝着瓷雕像连连打去,屠县长又在地上连连打滚。
只见他连哭带喊:“别打呀!别打呀!”原来文明棍打在雕像头上,却痛在屠县长的身上。
啊!这真是奇事了!难道这雕像和屠县长的灵气相通?屠县长疼过一阵,再也不敢停留,他一面挟起文明棍仓惶逃跑,一边哭丧着脸大喊:“神雕!神雕!”、“神雕!”工人们一下明白了,神雕嘛!当然是雕得入骨三分。
曾生把对屠县长的恨,全部倾注进这尊雕像里去了。
这时,曾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瓷传说故事---美人祭从前,有一个皇帝,一天,不小心把一只玉石酒杯摔碎了。
这只酒杯可是一件稀世珍品啊!它小巧玲珑、鲜红透亮,在太阳或灯光的映照下,它放射出耀眼的红光,就象一团火焰在燃烧。
皇帝把这只酒杯看成最心爱的宝物,每天用来斟酒,第一杯敬天,第二杯敬地,第三杯敬祖宗。
这样的酒杯打碎了,皇帝还能不心疼吗?他心急火燎,立时召来文武大臣,下令要他们再搞到一只。
大臣们听了,你看我,我看你,不敢作声。
因为他们知道,这只酒杯,是一位石匠在十万大山中偶尔发现了一块红宝石,采出来做成的珍品,要再搞到一只,真比登天还难哩!皇帝见大臣们不回话,气得跺脚又挥拳。
大臣们见皇帝发了火,吓得浑身打颤,一齐趴在地上,连气也不敢透啦!这时,有一位姓潘的大臣,自告奋勇地向皇帝提出,他可以搞到一只同样的酒杯。
潘臣为什么敢在皇帝面前打保票,说他可以搞到同样的酒杯呢?原来,两年前他南下巡视,来到江西景德镇,看到这里的瓷工用泥巴烧做出来的瓷器,洁白晶莹,跟玉器一样的精美,心想:既然景德镇的瓷工能烧出白莹莹的瓷器,就不能烧出红艳艳的瓷器吗?他当即领了圣旨,耀武扬威地来到镇上要瓷工为皇帝烧造这种颜色的酒杯。
景德镇的瓷工听到这个消息可慌了神,因为他们还从来没有烧过这种红颜色的瓷器哩!然而,皇帝的圣旨是不能违抗的。
瓷工们百般无奈,开始点火试烧起来。
大伙儿烧了一窑又一窑,可一件红颜色的瓷器也没有烧出来。
潘臣心里也急了,他想,要真是烧不出来,自己丢了官事小,犯上个欺君之罪,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他越想越害怕,就对瓷工下了最狠毒的命令:假若在限期内烧不出,就将瓷工们处死。
瓷工中有个姓梅的看火老师傅,他有一个女儿,名叫梅英。
梅英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爹爹整日在窑里操劳,熬红了眼,累弯了腰,而红颜色的瓷器依然烧不出,就找了个机会,对父亲说:“爹爹,我们还是趁早逃跑吧!”、“逃跑?”梅师傅一听,摇了摇头,说:“我们逃跑容易,可镇上还有许多瓷工呢!”、“这——”梅英把话咽下去,不作声了。
梅师傅接着说:“我们瓷工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现在只有设法烧出红瓷器来,才能保住大家的性命,使景德镇的窑火一代代旺下去。
”梅英听了爹爹的一席话,羞愧得脸红了,双颊上象搽了层胭脂。
是呀!自己都已经十六岁了,怎么一点也不懂事,竟想到逃跑!可怎么才能烧出红颜色的瓷器呢?梅英急得吃不香,睡不安。
这天晚上,梅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老想着爹爹和瓷工们在窑前苦苦烧瓷的情景。
不知过了多久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睡梦中,她只见一位白了苍苍的老爷爷来到她的床前,对她说:“姑娘,你不是想烧出红颜色的瓷器来吗?景德镇郊外的东南乡有一座高岭山,山顶上有一种红釉石,找到到它,就有办法了,你怕不怕困难?”、“不怕!不怕!”梅英大声地喊着。
这一喊,把自己喊醒了。
梅英很惊奇。
她连忙爬起床,跑到窑上,把梦里的事说给爹爹听。
梅师傅根本不相信,说:“梦里的事不能当真,高岭山我去过多次,从没见到有那种红釉石。
”可梅英想到潘臣规定的限期已近,与其看着爹爹与瓷工惨遭杀害,不如去找找看,万一找到了,岂不是救了大伙的命吗?于是,她一个人悄悄地奔向高岭山,高岭山,高万丈,光秃秃的,寸草不长,到处是狼牙怪石。
望着悬崖陡壁,梅英倒吸了一口冷气,有些胆怯。
可是一想到瓷工们正在窑前受熬煎,一想到景德镇的窑火应该一代一代旺下去,梅英就有了勇气。
她一步步地在悬崖陡壁上攀登,爬呀爬呀,当她用出吃奶的力气,好不容易攀上一个悬崖时,不料,穿在脚上的那双鞋子却掉下了万丈深渊。
没有鞋子怎么行呢!梅英只好脱下身上的罩裙,撕开来包在脚上,一步一步地向山顶爬。
一会儿工夫,脚上的布又被锋利的岩石撕破了,皮肉也磨破了,鲜血一滴滴地流了出来,伤口痛极了,梅英简直不敢再走了。
这时梦中那位老爷爷的话在她耳边响起:要想找到红釉石,就不能怕困难。
梅英顾不上双脚在流血,倏地站起来,继续向山顶爬去。
梅英爬起又跌倒,跌倒又爬起,每爬一步,脚下便印出一朵血花,一朵又一朵,弯弯曲曲地伸向山顶。
当梅英爬到山顶,由于流血过多,便一头栽倒在岩石上,昏迷过去。
再说梅师傅回到家里,不见了女儿,估计她一定到高岭山去了,就顾不得疲劳,连忙奔向高岭山。
当他顺着血迹,找到了女儿,女儿已经双目紧闭,离开了人间。
梅师傅抱着女儿哭得死去活来,那悲切的呼唤,一声声撼天动地。
当他把女儿埋葬后,发现女儿躺过的地方,被鲜血浸透了,变成红艳艳的石头。
梅师傅知道这就是要找的红釉石,就挖了出来,带回窑上,研磨成釉浆,涂在瓷坯上,经窑火一烧,果然,那釉面殷红光彩夺目的瓷器烧出来了。
望着用女儿鲜血凝成的红色瓷器,梅师傅的眼泪就象泉水一般涌了出来。
潘臣拿到比原先还要艳丽的红颜色酒杯,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赶回京城,呈献给皇上。
皇帝见了,连声赞叹,更加格外珍爱,还为潘臣加封,连升三级。
谁能想到潘臣的高官厚禄,却是用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的生命换来的!瓷工们为了纪念梅英,就把这种红颜色的瓷器,取名为“美人祭”。
今天,在高岭山的山岩上,还可以寻见斑斑点点红的石头,据说,那是当年梅英的一腔热血浇灌出来的血花!瓷传说故事---釉里红瓷器中的釉里红,是釉下的珍贵颜色。
这种颜色亮堂润泽,看上去就象宝石镶嵌在瓷器里一样。
这样珍贵的釉里红颜色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传说是这样的:元朝,景德镇有个叫赵子聪的陶瓷工人,三十五、六岁的年纪,对烧瓷有一手独到的本事,加上肯用心思搞发明创造,全坯房的窑工都称他叫“赵全能”。
那时候瓷器上的花纹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又慢又费功夫。
赵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绘画一样,用毛笔描花纹。
可是,他费尽心血,也没找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
赵全能对此并不灰心,他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这个愿望的。
可是,象赵全能这样一个穷苦的窑工,要想搞一件发明创造谈何容易。
开始时,赵全能帮工的那家窑户老板,以为赵全能会很快搞成,所以还愿意出钱资助。
因为搞成了,他就可以一本万利,大发横财。
后来,窑户老板见赵全能一次一次的试验失败了,便立即拒绝提供给赵全能试验的条件。
这一来,就给赵全能作难了。
平日,赵全能连吃饭的钱也难挣上,有时还得让女儿小梅到河滩边上拣破烂帮助度日。
尽管困难重重,可赵全能搞试验的决心却丝毫也没有动摇。
于是,他就向窑户老板借钱试验画瓷的颜料。
老板的手段真辣,每借他的窑位烧一次瓷器,就要收一贯铜钱。
这样,天复一天,月复一月,转眼一年了。
赵全能欠下窑户老板三百贯铜钱。
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准备着过年,赵全能却蹲在屋里,摆弄他从山里找来的石料,他的独生女儿小梅在旁边帮着研磨料石。
父女俩干得正专心,突然,一阵“砰砰”的打门声,赵全能开门一看,门外正站着窑户老板和他的管帐先生。
还未等赵全能开口,窑户老板就板起脸来发话了:“年三十啦!欠帐该还了吧!” 赵全能忙央求说:“老板,如今我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实在拿不出钱来还,请老板宽容,等我做成了颜料,一定如数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