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潮: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

合集下载

妈妈需要我

妈妈需要我

妈妈需要我
李成律
【期刊名称】《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灿宇啊,能不能帮妈妈到冰箱里拿几个鸡蛋?"妈妈一边烤着鱼,一边叫灿宇。

灿宇打开冰箱,头向后仰,把鸡蛋放在鼻子和眼睛中间,然后开始慢慢地挪动脚步。

他就这样耍着杂技进了屋,但"啪嗒"一声!鸡蛋掉到了地上。

妈妈紧皱着眉头,睡着眼睛,嗓门提高了八度:"你这孩子,
【总页数】2页(P8-9)
【作者】李成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需要爸爸妈妈陪我长大
2.“糖妈妈”需要关注的三大问题
3.“糖妈妈”需要关注的三大问题
4.妈妈需要……
5.妈妈需要冷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学家玫瑰园(李孟潮)

哲学家玫瑰园(李孟潮)

哲学家玫瑰园(李孟潮)按:本文原名为《荣格的移情心理学与投射性认同》,由四个部分组成:1. 导论2. 哲学家玫瑰园3. 讨论4. 结语由于微信字数发布限制,全文在本公众号发布时分为了两个部分,亦在本篇中删减了原文中对荣格文集英文的引用。

本篇为第二部分。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第一部分:《荣格的移情心理学与投射性认同——导论》。

本文转载自济南清源心理咨询的博客:/s/blog_6b2bef350100pubf.html,登录可查看文字完整版。

感恩作者!2. 哲学家玫瑰园荣格的分析是围绕着自性化过程和自性原型展开的。

在炼金术中,自性原型的这个特点是由哲人之石来代表的,而哲人之石又来自红王(red king)和白后(white queen)的结合,日与月的结合。

其结合的结果叫做化合(coniunctio),由雌雄同体的人物来代表。

哲学家玫瑰园图片中的国王和王后既可以象征患者和治疗师,也可以象征着患者内心分裂的成分。

所以从荣格理论的角度来看,投射性认同是个体走向自性化的一个阶段。

2.1 玫瑰园图一:墨丘利之泉图1 玫瑰园图一:墨丘利之泉(Mercurial Fountain)此图描述了伟大工作(the opus)的神秘基础。

图四角的四颗星代表着四相性(quaternity),而中央的一颗星代表着由“四”而来的“一”。

下面的水池(basin)是变形发生之地。

其中装满了圣水。

水池中升起的空管也被称为Uterus(子宫),是孕育小人(the Homonculus)的地方。

这个水池是圆形的,它是完美物质形式的母体,是四角最终要变化而成的东西,四角中物质还是彼此分离、充满敌意的,它们必须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循环。

三个水龙头象征着墨丘利的三个本质,也就是三位一体。

图的顶部是双头的(分离的)蛇怪,它喷出两道原始物质(prima materia)的有毒的烟雾,在烟雾中包括了七大行星或七种金属。

(水池外缘有六星,加上墨丘利总共七星)荣格认为这两道雾气起始了多重蒸馏和净化原初混乱和黑暗物质的过程,而Schwartz-Salant 认为,这个过程就是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摘要]:本文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浓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试图阐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文化的哪些要素在家庭互动中导致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

历代儒家认为内圣之学-----即如何通过自我努力而成为圣人,是儒家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

但儒家的人文理想常常在现实中落空。

对历史上儒家文化的这一凄惨命运应该如何解释?作者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

儒家思想中过份强调理性,贬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会期待;“人人关系”将“己”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点,缺乏对个人承诺所致的“自我客体”式家庭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己”为出发点的认知方式;以及儒家“修齐治平”的奋斗目标、过份的耻感和权威崇拜均蕴含有明显的自恋趋向。

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

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

以及回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的缺陷”。

[关键词]: 自恋型人格障碍儒家文化社会化The Confucianism background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目录: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二、研究的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一、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二、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生理情感基础三、关于互动及自我的形成四、关于儿童道德社会化五、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六、东西方文化中有关儒家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七、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不同家庭背景的一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二、官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四、商人家庭出身的患者五、普通职员家庭出身的患者六、小结第四章儒家文化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一、“圣贤人格”过份崇尚理性导致过份理想化与权威崇拜二、“人人关系”导致“自我客体”式的人际关系网三、“为己之学”导致缺乏共情能力四、“修齐治平”与“人人关系”导致过份在意外在评价。

母性如水

母性如水

亲子教育微课堂母性如水嗨!大家好!欢迎进入每周二亲子教育公益微课。

我是王松彬,今天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是《母性如水》,一听到这个主题,各位一定就知道下次松彬要分享的是《父性如山》。

女人一旦拥有了母性,那是非常非常之伟大的!很多人都知道,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娶一房好太太富三代! 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

随遇而安,随贫随富,可高可低,如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处于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母性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女人的母性越强,对家庭的爱就越深;在传统上,女人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角色,即使到现在,女人在家庭中的这种重要地位,谁都代替不了。

母性之爱象水流一样随圆就方,流水无孔不入,至柔,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爱是绵绵长而悠远,源源不断的,是无坚不摧的,在家庭中更应该用母性之爱的柔去济刚!天地靠水来生成万物,人靠水来育成人物。

养育生成要靠德教,德为本,教为用;德为内,教为外。

内修己是德,外安人是教。

君子德教,效法水的源远流长,明德善教。

“上善若水”即善教善化。

人生就象水,一层一层的,那些坎坎洼洼,那些不如人意,也如此。

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危险中,坚持我们的道德情操,确保我们的信心勇气。

而其中最有用的,最有功的,是教育之事,用如水的母性之爱教育自己,教育孩子,教育家庭,教育天下。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

坚持学习,坚持成长,紧跟经典,紧跟圣贤,紧跟系统,还会有什么危险呢?作为一个现代的父母,重要的不是我们给了孩子们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作为母亲倾注在孩子身上的关心和爱。

周室三母之一的周朝文王的母亲太任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殷商时期挚国国君任侯的二女儿,因生得美丽端庄,聪慧善良,性格温顺典雅,从小就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芳名远播。

太任嫁给季历之后,也像她的婆婆太姜一样,协助丈夫,爱护百姓,凡事遵循礼仪,一心一意只做有德行之事。

李孟潮谈“关系精神分析”

李孟潮谈“关系精神分析”

李孟潮谈“关系精神分析”李孟潮谈“关系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分很多分析方法,今天就来介绍一种,心理咨询专家李孟潮简要的介绍“关系精神分析”:1、古典时期在精神分析的古典时期,就已经在治疗关系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个是单人心理学倾向,这是以弗洛伊德主义为代表的。

后来的自我心理学、克莱因学派、拉康学派中比较传统的人们都倾向于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要深入到无意识的灵魂深处,有点类似于内观禅修,在此过程中,分析师只是作为一个象征性作用存在,要把自己个人的影响降低。

另一个倾向就是双人心理学倾向。

这在荣格、费伦奇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这种倾向比较重视分析师和来访者的真实关系的互动。

后来呼应这种倾向的学派大概是美国的人际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派、英国的中间派,以及现在有些集大成的关系学派。

2、现代时期世界如此复杂,我们如此焦躁,所以要把很复杂的东西搞简单了,用两极化分成这边纯阴,那边纯阳的东西。

而真正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荣格也有非常重视内省、深入的一面,强调顺从集体无意识个性化自我完成的倾向,而不是分析师凭着个性轻举妄动。

费伦奇也保持着对弗洛伊德孝子般的忠诚。

而弗洛伊德也有很多时候和来访者东拉西扯、开玩笑,展现其真实自我的时刻。

克莱因学派以克莱因为首,当年是比较标榜自己是弗洛伊德主义的正统传人。

但是随着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克莱因那里,投射性认同本来是一种单人心理学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在分裂-偏执状态中患者出现了类妄想性的投射,然后又出现了认同。

”但是到了比昂嘴里,投射性认同和容器-内容物联系在一起,就蕴含了双人心理学的含义。

但是比昂又说分析师要无欲无忆,这又比较接近空屏了。

当代克莱因学派和关系学派的观点就很容易混淆了。

所以有些时候从关系派的观点来看,“不分析”恰恰是很关系派的分析,有点“难得糊涂”的味道。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站在另一个立场上又可以询问——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恋幻觉是不是也可以?要求一个人成熟到“无分裂”状态是不是分析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自恋投射?3、主体间学派主体间性这个概念的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存在着辩证统一性。

李孟潮为什么说中国人只有群聚性自身没有个体化自我(下)

李孟潮为什么说中国人只有群聚性自身没有个体化自我(下)

探索冰山的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它的小众性和格格不入。

所以在精神分析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对此模式进行改造的精神分析者,这些改良后的精神分析模式,就是传说中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

特点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表达性模式支持性模式频率一般每周固定3-5次,每次50分钟。

少数情况下也有1周1次。

每周固定,1-5次,每次30-50分钟频率灵活,一周一次或更少,30分钟-60分钟,或根据需要决定疗程长程,3-5次/周者一般2-10年。

1次/周者往往持续数十年。

短程或长程,数月到数年不等短程或间断性长程,从1次会面到终生不等设置使用躺椅或面对面。

面对面,偶尔使用躺椅。

面对面,不能使用躺椅。

操作模式系统分析移情(正性和负性)和阻抗;主要聚焦于分析师和会面内发生的事件;促进移情性神经症;鼓励退行。

对动力和防御的部分分析;聚焦于当前人际事件以及对生活中他人的移情模式;分析负性移情。

一般不探索正性移情,除非它阻碍治疗进展。

只鼓励有限的退行。

形成治疗同盟和现实的客体关系;除少数例外情况一般不分析移情,聚焦于意识层面外在事件;不鼓励退行分析师-治疗师角色绝对中立性或充分变动辩证中立性;来访者会感到困惑;反射性-镜子角色。

修正的中立性,对患者的内隐需求的满足和较多的主动性悬浮的中立性,对患者明显的外在的有限的满足,指导和自我暴露交互改变的机制在相对剥夺性的环境中出现领悟,领悟起到主导地位。

在具有较多共情氛围环境中出现领悟,对慈善可亲的客体的认同。

附属性或者代理性自我作为暂时替代物,抱持性环境;有限的领悟;针对人群爱好者;神经症人格结构;轻度性格病理性。

神经症;轻到中度性格病理性;尤其是边缘和自恋人格障碍者;重度性格障碍;潜在或者已经发作的精神病;急性危机事件;躯体疾病对患者的要求高动机,心理学头脑,较好的既往客体关系,维持移情神经症能力,较好的混乱忍耐性中度-高度动机,心理学头脑,形成治疗同盟的能力,一定程度的混乱忍耐性一定程度的动机,形成治疗同盟的能力基本目标人格的结构性重组;解决无意识冲突;对内心事件的领悟力;症状消除是以上过程的直接结果。

韩国总统的好妈妈

韩国总统的好妈妈

韩国总统的好妈妈
李成义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韩国总统李明博的学生时代是在种种苦难中度过的:初中靠卖菊花糕、冰激凌、水果勉强维持学业;后因家境拮(帕)据几乎中断学业,三年高中只能读夜校,因为白天还得卖爆米花挣钱;高三提早到工地卖苦力,高考前几天在工棚里卧病不起;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李成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1
【相关文献】
1.山村里走出的总统--记韩国新总统卢武铉
2.韩国的撒切尔夫人——朴槿惠前总统朴正熙之女成为首位女总统
3.韩国的撒切尔夫人——朴槿惠前总统朴正熙之女成为首位女总统
4.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将前总统卢武铉的文件档案移交国家档案馆
5.韩国的撒切尔夫人——朴槿惠前总统朴正熙之女能否成为首位女总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焦虑李孟潮

焦虑李孟潮
焦虑
字源学( Lewis,1980),焦虑( anxiety) 来自于拉丁语中的angh ,是狭小或收缩的 意思。 焦虑三要件:(1)是一种烦躁、急切、 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往伴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 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焦虑”( anxiety)和恐惧( fear)在 体验上相似,但也有区别。 恐惧是对具体的、可见的危险的反应 而焦虑一般是弥散的、无具体目的。 这是从症状学上区分恐怖和焦虑的一个 指征。
人有着彻底的含混性,而且完全无力去 克服这种含混性从而成为兽或天使。这 导致了人 的焦虑。 人不可能在生活中置自身命运于不顾, 也不可能在人之处境之外去确切把握和 战胜 这一命运: 换句话说,不能成兽,不能成神。
畏惧的真正的核心并非含混性自身,这 核心是对人的判决的结果, 如果亚当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子,上帝就 会告诉他:“你必死。” 自我意识最根本的 恐惧是关于自身死亡 的知识,这是在兽界之外唯独加之于人 的特殊判决。 伊甸神话和现代心 理学之重新发现所具 有的意义是:死是人特有的最大的焦虑。
克尔恺郭尔关于人格的全部理解是:人 格是一个结构,为逃避威胁着每一个人 的关于"恐 惧 、死后炼狱〔和〕毁灭的 知觉而建立起来"。
克尔恺郭尔对心理学的理解与当 代精神 分析学家相同:心理学的任务是发现人据 以逃避焦虑的策略。 或者,一个人是如何被其关于自身的人格 谎言 所束缚?
我们谈论如像压抑这样的“ 防御机制”; 而克尔恺郭尔则用不同的术语来进行相 同的描述。 他谈到:大多数 人生活在一种关于自身 处境的"半朦胧"状态里。他பைடு நூலகம்处于"封闭 性"之中, 把自己关于现实的知觉禁锢其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孟潮: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公民凯恩》的背后)凯恩走在四月的夜晚,那是一次伤感的旅行。

街角苏珊清脆的笑声,抚平母性丧失的苦楚。

孤独的凯恩被自己的幻想俘虏,就像所有人成为母体幻象之俘虏一样。

传媒大亨兼中年政治家正走向事业顶峰,他参加竞选可能成为州长甚至一一总统一一权力幻象的一个顶峰和高潮。

这个时候可千万别出什么岔子。

可凯恩先生还是出事了。

是政治家最不应该犯得错误,又是最常犯的错误一一英雄难过美人关。

就在那个夜晚,和歌女苏珊的相会。

发展成了一段投入型婚外情。

最终,他失去了名誉、仕途和家庭,赢得了和苏珊结婚的机会。

何以千千万万和凯恩一样精明强干的男人们,会在生命最重要的时刻,犯下最不可思议的“错误”?--- 拜倒在女人的脚下或者石榴裙下,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变了风流鬼。

这有过很多解释。

其中一种是生物学还原论,简单地说,因为英雄们睾丸素特别发达,所以难过美人关。

这种把英雄和猴王相提并论的假设,英雄们当然不会同意,因为一个人沉溺美色,是不太可能成为英雄的;虽然不少英雄在成为英雄后,会有一段沉溺美色的时期,如果一直沉溺下去,这个英雄很可能变成狗熊或者失败的英雄。

“美人”们也不会同意此种生物学还原论,比美人美得多的人多了,为什么英雄不选择其他美人呢?比如说,苏珊就不是绝顶美女,无论和凯恩的原配比较,还是和一次庆功会上凯恩身边的一大堆舞女比较起来。

精神分析者们当然更不同意这种说法了。

在精神分析的庸俗化版本,精神分析就等于一句口号,“一切的根源都是性欲”。

而这里的“性欲”必然是动物的性欲模式,也就是睾丸素驱动下的动物的发情和交配。

这是排名第一的对精神分析的误解。

排名第二的误解是,“精神分析就是挖掘别人的童年伤疤,动不动什么事情都要追溯回童年去。

”这两个误解如此经典和经久不衰,如果已经成为区分外行和内行精神分析者的测试题。

就像是否会欣赏《公民凯恩》可以用来区分“真正影迷”和“一般电影观众” 一样。

凯恩在一个特殊的夜晚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女人发展了一段特殊的婚外恋。

从理智的角度、从功利的角度、从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个“错误”。

但是,从无意识的角度,从压抑的力比多的角度,从自体客体关系的角度、从依恋模式和主体间性等等的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凯恩这个错误是如此正确地遵循着其无意识的真理在冲动着。

这个冲动的真理就是——“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

(Corel, A. ,1998)苏珊之所以能够进入凯恩的内心,就在于她以一个恰当的身份出现在一个恰当的时刻。

一个凯恩正在哀悼其母亲丧失的时刻。

这是恰当的时刻。

苏珊还具有一个恰当的身份,就是,她是一个想方设法要满足母亲欲望的人。

她母亲幻想着她能成为歌唱家,去大歌剧院演出,而苏珊也认同了这个幻想,奋力奔波在各种舞台。

就像电影《立春》中那个小县城歌唱家一样。

为什么一个母亲欲望的执行者会打动凯恩呢?因为这就是凯恩这个身份认同的内核。

“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就是“凯恩”这个身份的核心指令。

这个指令的驱动下,他获得了无比的成就,同时,也注定了要孤独地死去。

《公民凯恩》这部迄今为止被很多影评家认为是电影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影片。

之所以具有不朽的魅力,其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反应了时代的“无意识形态”。

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应着数百年后的新文化运动战士,《金瓶梅》中的西门庆预告着如今中国暴富阶层的精神空虚一样。

《公民凯恩》中的凯恩也预告了勤劳勇敢的美国精神的衰落,自恋和空虚之时代海啸的来临。

如今,自恋人格的诊治已经是每个临床心理学家必修的功课。

而1941 年的时候,精神病学家们对于自恋几乎是一无所知的。

就在这年,《公民凯恩》这部影片上映了,它深入刻画了一个自恋者的一生。

凯恩是一个健康的自恋者,也就是说,他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同时,他的生命是个悲剧。

1941 年,精神分析师梅拉尼? 克莱因也进入影院,观看了《公民凯恩》,回家后,她写下了对此片的“评论”。

这份评论她自己并没有拿出来发表,直到1998 年被Mason 挖掘出来重见天日。

虽然克莱因对凯恩的理解,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具有偏颇之处,但是有一点是准确的,她一开始就指出,凯恩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蕾(Rosebud)”,是象征着丧失的母体,就像婴儿的生命意义就在于寻找乳房一样,凯恩的生命也是展开于寻找失落的母体。

这条努力挽救母性的死亡的旅程开始于这部影片的19-23 分钟,这短短的4 分钟交待了,凯恩人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和家庭基础。

凯恩的母亲是一个面部表情僵硬、冷漠的女人,同时她关心自己的儿子,嘱咐他玩雪的时候围上围巾,她希望自己儿子有一个璀璨的未来,所以她要把儿子送到遥远的芝加哥, 同时,她也在和丈夫的争执中道出了其另外的想法——她希望儿子远离自己的父亲。

说不清楚她是担心这个父亲会虐待孩子,还是要阻挠父亲对儿子正常规训。

不管怎么说,凯恩的母亲显然是一家之主,而凯恩的父亲是个小心翼翼地猥琐陪笑者,他虽然想要孩子和自己在一起长大,但是在高额的利益和控制性的老婆面前,他退出了父亲的位置。

家庭中的阴盛阳衰是滋生自恋的温床。

如贾宝玉和薛蟠。

因为儿童尤其是男孩,此时无法尊敬和认同一个虚弱的父亲而此时母亲如果又依赖儿子如同依赖丈夫一般的话,儿子就会在此家庭中占据了父亲和丈夫的位置,体会到无所不能感。

凯恩幸运的是,他的父亲虽然虚弱,但是至少在其童年期并非缺席的,他仍然希望能养育自己的儿子,虽然并不坚定。

他软弱无能,赚不到钱,对资本主义规律一窍不通,他父亲的功能,已经被那坚强的妻子一把夺回,或者说,更文艺地,一刀阉割。

每个男人都应该感谢自己的妻子,因为妻子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这个男人有可能从一个男孩子成为一个丈夫,成为一个父亲,由此看来,妻子对于男人个性之成长作用,实在不亚于父母。

每个女人都应该感谢自己的丈夫,因为丈夫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这个女人有可能从一个女孩子成为一个妻子,成为一个母亲,由此看来,丈夫对于女人个性之成长作用,实在不亚于父母。

在女人成为母亲的诸多历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尊敬和关爱孩子的父亲。

而女性对丈夫的忽视有复杂多样的心理动机——有的是因为,从小培养起来了对男性的仇恨和嫉妒,尤其是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男孩-女孩更多是竞争的关系;有的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看到自己的母亲就是不尊重、关爱父亲的,头脑中就没有过”恩爱夫妻”的模板,自然也无法在生活中照葫芦画瓢;也有的女性忽视亲子关系培养,忽视夫妻关系营造的原因很简单,也很直接——“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个丈夫不是我想要的丈夫,我结婚是因为社会压力,这个孩子也不是我想生的孩子,我生她是因为家庭的压力。

” 不少教育专家在痛心疾首地呼吁——女人们不要把孩子扔给爸妈就不管了!这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专家们以为女人们是缺乏教育学常识,其实,只要一个女人从内心认同母亲的身份,她自然就会去了解教育学常识,甚至比教育学专家还专业的。

即便这个女人大字不识,就凭着认同母亲身份这一点所产生的融合式母爱,母亲们也可以把在孩子们养育成才。

女人们把孩子抛给父母,看起来不符合教育的逻辑,但是却完全符合无意识的逻辑。

“既然这个孩子是我为了你们传宗接代生的,是为了让你们打发老年生活的空虚孤独生的,是为了让你们有面子生的,那么当然你们应该负责养育这孩子了,我已经为生孩子为了你们付出了那么多——事业停顿、身材丧失、分娩剧痛——叫你们带一带为了你们生出来的这个孩子怎么了?”同理,凯恩那个夜晚坠入苏珊的爱河,虽然不符合政治游戏的逻辑,其符合无意识运作的规律。

这个规律就开始于凯恩的家庭。

一个典型的资本规律开始渗入传统伦理规律的家庭。

也就是说,今天大部分中国的家庭正面临着当年凯恩家类似的危险和机遇。

这个家庭结构的特征就是一一母亲和资本代言人结盟,占据了家庭的核心权力位置。

如果父亲能够成为资本代言人,那么他就有权来参与儿童的管教。

否则,他就如同影片中那个经典镜头隐喻的,被远远地推开。

而如果他妄图用暴力的形式夺回父亲的位置的话,那么他将会被彻底剥夺父亲的身份。

在《公民凯恩》中,最终替代了父亲的功能的人,是一个银行经理,他是一个完美的资本代言人的象征。

这个银行经理恪守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的伦理,全心全意地为凯恩打理资产,让这份资产不断增值,让凯恩成为了世界上排名第六的富豪。

这位银行经理完全遵循资本主义的规律行事,所以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凯恩要去办一份“亏本”的报纸?他是一个完美的“资本主义新人”。

而凯恩本人,并不遵守资本主义的规律,不是一个合格的“资本主义新人”。

按照资本主义的规律,他应该去完成名牌大学的学业,然后精心打理企业,和他前妻的叔叔美国总统通力合作,获取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钱。

尤其不应该在险象环生的竞选过程中意乱情迷,发生婚外恋,不应该坚持其“为工农说话”的理想,而得罪当权者。

可是凯恩不服从“资本父亲”的管教,就像他不服从其幼年时期父亲的管教一样。

他想要控制一切。

就像他妈妈控制了家庭生活的一切一样。

他想要控制他的老婆、他的选民、他的朋友、他的生活。

他在为自主性奋斗,这个自主性在他童年被剥夺了,当他母亲和资本代言人把他从家庭中拖走的时候。

凯恩强烈地渴望爱,无论是妻子的爱、朋友的爱、还是选民的爱。

但是最后他失去了所有的爱。

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他的爱是一种放债。

是银行式的、按揭贷款的、有高额利息的爱。

所以苏珊说,“你不爱我,你要我爱你。

” 第二,他给出的爱。

其实是钱,他以为,我给你钱,给你买东西。

就是给你爱。

而钱,对他来说,只是毫无意义的纸。

所以苏珊说,“你给了我很多东西,但是都是对你毫无意义的东西。

”这句话击中了凯恩人格的核心,他的生命没有意义。

因为他拒绝了他的家庭赋予他的意义“成为一个最富有的人。

”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却拒绝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人――“人活着不就是为了追求资本的不断增值吗?”这个悲剧性人物,如同《黑客帝国》中尼奥,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拒绝生活在他的生活中,但是他比尼奥和贾宝玉更悲惨的是,他没有一个“别处”可以前往,可以寄托、投射自己的幻想、理想和梦想。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他给出的东西,不是别人想要的。

他不知道别人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说苏珊,他以为苏珊的个性中和他一样,妈妈想要什么,自己就一定要去完成。

他听到苏珊的妈妈想要她成为歌唱家,就花钱为苏珊买了老师、买了剧院,差一点就去收买艺术评论家了。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到,也许苏珊和他一样,需要的是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命,从母权的控制下走出来,活出自己的意愿。

凯恩的亲密关系必然失败,起源于他没有被自由地爱过,他不太了解怎么爱自己,自然也无法给出自由的爱。

他失去了一切,在堆积成山的财富中死去。

和Michael Jackson 一样,后者在格莱美获终身成就奖时说,这个世界上的痛苦,都来自于孩子们的童年被偷走了。

儿童凯恩在母亲和资本代言者的俯视下,抬头望向,母亲的脸庞和飘雪的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