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质疏松症

中国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OP和继发性OP,原发性OP 除特发性外,分为I型和II型,I型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主要原因为雌性激素缺乏;II 型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为低转换型,由于年龄的老化。 1.原发性特发性: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指主要由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常于绝经后5~l0年发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特征是全身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以至骨脆性增高,易于骨折,使妇女的残废率和死亡率增加,其治疗机理主要在于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提高绝经后妇女体内性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并通过对机体的全身性、多环节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 型):老年人肾脏虚衰,三焦气化不利;或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虚无力行血;或脾虚湿盛;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寒凝筋脉等均可导致瘀血痰浊痹阻筋脉,致筋骨失养;同时,痰瘀还可导致肾虚的产生及进一步衰竭,从而诱发或加重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产生。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以补肾(温补肾阳,填补肾精)为主,并在补肾的基础上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采取健脾益气、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温化寒湿等法。 2.继发性继发性OP是继发于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或继发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肾小管性酸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妊娠哺乳 .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 .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 .肝脏病 .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 .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 .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汐伤后肌萎缩)等.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ast-Cell病等 .其他原因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骨的生长期:受精至20~25岁 平衡期:20~25稳定期,35~40岁骨吸收与骨生成平衡 骨衰老下降期:35岁以后开始衰老,骨量下降。妇女绝经后(50岁以后),10年内,每年以1.5~2%丢失。 骨质疏松难以控制的因素: ①绝经;②性别;③年龄;④种族;⑤体型瘦小(57kg 以下,危险性更大);⑥种族史。 骨质疏松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①日照不足;②长期低钙饮食;③不良的生活习性;④运动量少;⑤药物;⑥疾病。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大小: 激素>糖尿病>外来激素>抗癫痫药>泻药>低钙饮食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检查

综 述骨质疏松的影像学检查 武警医学院教务处 郝占国 付维林 综述 沈 文 审校 (天津300162)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影像学 检查 1 骨质疏松定义 自1985年由Pommer首先提出内骨质疏松一名后,骨质疏松的定义几经修改,但很难有一个全面的令人满意的结果,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骨质疏松研讨会上,对骨质疏松有一最新定义:骨质疏松是低骨量,骨组织细微结构破坏伴有骨的脆性和骨折的易患性增加的系统性骨骺疾病[1]。 2 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按病因分为原发性(生理性)和继发性(病理性)骨质疏松。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目前的主要观点认为有:(1)钙吸收不足;(2)雌激素水平下降;(3)对维生素D3(VD3)的活化障碍。 2 1 钙吸收不足 骨组织支持人体运动的力学强度主要由骨矿来保证,绝经后造成力学强度降低的直接原因是骨矿丢失,消化系统慢性疾病,胃切除术后均有钙水平下降,均可引起骨质疏松[2,3],人和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到负钙平衡引起的骨质疏松。 2 2 雌激素水平下降 早在1994年Albright就注意到骨质疏松在绝经后妇女中较多,提出了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与骨质疏松发病有关,切除卵巢后中年妇女短期内即出现明显的骨量丢失[3],亦证实了此观点。但绝经后雌激素变化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不清,多数学者认为雌激素影响骨的形成与转换的作用[4]主要是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这种骨重建不平衡形成负钙平衡,其结果是骨量丢失,以松质骨更明显,丢失后骨钙从尿中排除。若给予雌激素治疗可抑制上述过程,阻止骨量丢失。 2 3 对维生素D3的活化障碍 人体内对钙在肠道吸收起最大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是VD、VD3首先在肝脏内进行位羟化,转变为25(OH)D3然后进一步在肝脏内进行羟25位羟化,转变为25(OH)D3进一步在肾脏内进行1-a位羟化,生成最终活性形式1.25(OH)2D3。这样才能促进Ca 在肠道内的充分吸收和运转。肾功能减退时,对25(OH)D3羟化发生障碍,不能合成足够的1.25(OH)2D3时可导致钙在肠道的吸收下降,继而引起骨钙不足,骨量减少,最终发生骨质疏松。 3 测量方法的进展 关于骨矿含量测量方法有许多种,主要分为定性、半定性和定量测量3大类,其中定性及定量不能作为早期诊断及观察BMD的指标。BMD研究均以定量检查为基础。定性检查用于初步判断有无骨质疏松,半定量以分级或分度判断其骨质疏松程度。定量检查可以反映出长度、面积或容积单位内骨矿含量。分别以线密度(g/cm),面密度(g/cm2)及真实密度(g/cm3)来表示。 自60年代,Cameron首先应用单光子吸收法(SPA)以来,开始了骨矿含量的定量测量。近10a来,非侵入性方法在骨矿含量的测量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对骨质疏松已能早期发现,对疾病的进展,疗效判断可进行随访。目前的检查技术可以准确地和精确地对中轴骨、周围骨及全身骨骼的小梁或皮质骨作定量测量。 3 1 X线平片测量法 用于末梢骨的定量测量方法之一,反映末稍骨皮质骨量变化,不是动态观察骨量变化的敏感方法,通常是测量第掌骨,以前用两角规测量的重复精确度为3%~11%,最新X线平片测量法用计算机控制半自动测量,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5],对掌骨厚度的研究之后,又出现皮质指数、皮质面积、皮质面积指数、百分皮质面积等研究及测量掌骨皮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6]。 3 2 光密度测量法 光密度测量法首次用于末梢骨的定量检查方法,其测量骨量值为皮质和髓质骨的总和,通常测量前臂骨,其精确性为9.4%! 1.7%,不够理想。近年来在国外与计算机相结合,以减少检测者产生的人为误差而提高精度。目前有几种改良X线光吸收法:美国的第 至第?节中节骨平均BMD测量法[6]日本第掌骨B MD 测量法及欧洲的第节中指骨和近侧干骺端测量法改善了精确度,因此光密度测量法似为一可行的方法,在我国尚未应用这些改良方法。 3 3 单光子测量法(SPA) SPA主要用于测量末梢皮质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 一、OVF诊疗流程

二.OVF诊治指南 (一)临床特点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 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常规

骨质疏松症护理常规 [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护理问题] 1、躯体活动障碍:与骨骼变化引起活动范围受限有关。 2、保持健康无效:与日常体力活动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饮食中钙、蛋白质、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骨折。 5、疼痛:与骨质疏松有关。 6、有受伤的危险: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有关。 [观察要点]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间隔时间等等。 2、观察有无身长缩短、驼背。 3、了解患者有无呼吸功能下降。老年人多数有没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交朋友,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人群,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3、饮食护理:钙有广泛的食物来源,通过膳食来源达到最佳钙摄入是最优先的方法。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配餐,烹调时间不宜过长。 4、运动指导: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能等特点及运动史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等。 5、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严密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必须详细告诉患者,如使用激素时要注意乳腺癌、中风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 6、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避免酗酒、嗜烟、饮过量的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适当日晒。 [健康教育] 1、注意营养:注意增加营养,重视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D)和钙、磷的补充,改善膳食结构,多摄入富含钙质的食物,如可多食牛乳、骨头汤、豆制品、水果及新鲜蔬菜等。 2、戒烟戒酒:酒精中毒可致骨质疏松,吸烟过多能增加血液酸度,使骨质溶解。 3、重视运动:经常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散步、走路、太极拳、健身操、小跑步、轻跳步或原地轻跳以及游泳等,但不宜剧烈运动。应自幼养成每日适度运动的良好习惯,并长期坚持。 4、多接受日光浴:多到户外活动,进行适量日光浴,以增加维生素D的生成。并注意防寒保暖。

骨质疏松【知识科普】

骨质疏松(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 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 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 二病因1.特发性(原发性) 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2.继发性 ①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 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②妊娠、哺乳。③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④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⑤肝脏病。⑥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⑦药物皮质 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⑧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骨萎缩、伤后骨萎缩等。⑨胃肠性吸收不良 胃切除。⑩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其他原因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 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 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 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若压迫脊髓、马尾神经还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 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3.骨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0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一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二、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一 ) 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二 ) 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三、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一 ) 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020年护士考试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第八节 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护理

2020年第八节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护理 一、A1 1、诱发骨质疏松的病因不包括 A、膳食结构中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物质 B、妇女在停经后缺乏雌激素的分泌 C、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会大量流失钙 D、长期大量的饮酒、咖啡、吸烟 E、长期服用补充维生素的药物 二、A2 1、患者女,70岁。主诉轻微骨痛,劳累或活动后加重,诊断为骨质疏松。目前对患者生活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是 A、疼痛 B、营养失调 C、有受伤的危险 D、躯体活动障碍 E、焦虑 2、患者女,62岁。因全身不明原因疼痛1年入院,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对该患者的饮食指导,以下错误的是 A、高盐饮食 B、高钙饮食 C、高蛋白饮食 D、忌喝咖啡 E、戒酒 3、患者女,35岁。患腰椎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半年后明显好转,但仍遗留有腰痛,伸屈加重,X线片无死骨及脓肿,骨质疏松好转。病灶边缘清晰。过屈过伸位X线片患椎不稳定。最合适的疗法为 A、继续抗结核治疗 B、继续石膏背心固定 C、病灶清除术 D、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E、后路植骨融合术及抗结核治疗 4、患者男,33岁。左膝疼痛伴低热1年,行走困难。体格检查左膝梭形肿胀,轻度屈曲。X线片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无明显骨质增生。血沉35mm/h,血白细胞分类不高。最可能的诊断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膝关节结核 C、风湿性关节炎 D、痛风性关节炎 E、松毛虫性关节炎 5、患者男,23岁。左膝疼痛伴低热3年,行走困难。体格检查左膝梭形肿胀、屈曲。X线片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血沉35mm/h,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下列检查中哪项最有价值 A、CT

B、MRI C、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 D、滑膜活检 E、关节穿刺液涂片检查 6、患者,女性,70岁。近1年来腰背、脊柱X线检查示:胸12腰1椎体楔形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测定腰椎低于正常年轻妇女峰值骨量。实验室检查血钙2.18mmol/L,血磷0.98mmol/L,血碱性磷酸酶134U/L。诊断最可能是 A、肾性骨病 B、脊柱骨折 C、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D、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E、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7、患者,女性,52岁。因腰酸背痛前来就诊,经检查该患者出现骨质疏松,护士告知患者骨质疏松的病因中错误的是 A、膳食结构不合理,缺乏钙质 B、停经后未做雌激素替代治疗 C、缺乏体育锻炼 D、长期大量饮浓茶、浓咖啡 E、晒太阳过多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骨质疏松症病人的病因及分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组生理性退行病变。 2.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 3.特发性骨质疏松:多伴有遗传家族史。多见于8~12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女性多于男性,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女性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根据以上病因的分类,答案E不包括在骨质疏松的病因里。 【该题针对“第八节-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A2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患者70岁,诊断为骨质疏松。患者只是轻微骨痛,故不是最大危险因素。而由于骨质疏松,很可能会造成跌倒、骨折,故有受伤的危险是对患者生活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 【该题针对“第八节-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A

骨质疏松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症诊疗规范 1.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2.病因病理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3.康复住院标准 因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疼痛、运动功能下降,乃至发生骨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4.临床症状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有骨质疏松。 4.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4.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4.3骨折: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5.专科体征 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体征是脊柱弯曲变形,这些患者由于经常腰背疼痛,负重能力降低,双下肢乏力,因此身体多处于前倾状态,以减轻脊柱的负重。骨质疏松症患者还常常有椎体的压痛,多见于胸段、腰段椎体、钥关节外侧及胸廓,压痛部位常伴有叩击痛。如果骨质疏松症性骨折愈合欠佳,骨折两端骨折对位、对线不良,有可能发生肢体弯曲畸形。骨痛、骨骼畸形、体位异常及肢体乏力还可以导致思者体态及步态异常,活动协调性差等。 6.影像学 骨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 ①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片 X线可以发现骨折以及其他病变,如骨关节炎、椎间盘疾病以及脊椎前移。骨质减少(低骨密度)摄片时可见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及其间隙增宽,横行骨小梁消失,骨结构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观察到。大体上可见椎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一].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 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现状 1.我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目前我国60岁 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 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多个地区进行了关于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2003—2006年一次 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 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 患病率女性为%,男性为%,60岁以上人群中骨 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2.国外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最近报告的美 国2005—2006年数据显示,检测股骨颈部位骨 密度值,50岁或以上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 病率女性分别为49%和10%,而男性分别为30%

和2%。来自日本的数据则显示目前日本骨质疏 松症患者达1300万。加拿大的随机调查显示:女 性腰椎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 和%,总患病率为%。来自欧洲27个国家统计结 果显示:2200万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 三.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原发性Ⅱ型OP,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骨重建功能衰退 可能是老年性OP的重要发病原因。 四.临床表现 1.骨痛和肌无力 2.椎体压缩 3.骨折 [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护理评估 (一)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内分泌激素:性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降低,生长激素减少。 ?营养因素:缺乏VitD、钙,高蛋白饮食。 ?生活因素:活动量减少、过量饮酒、吸烟。 ?药物因素:糖皮质醇、巴比妥等。 ?家族、种族因素:基因有关。 ·慢性疾患:DM、肾功能不全等。 (二)健康史 ?询问老年人日常饮食结构 ?运动及体力活动 ?有无腰痛及疼痛的性质 ?有无骨折,既往有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情况 (三)身体状况 1.骨痛和肌无力早期无症状,被称为“寂静之病”,尤其是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多数病人在严重的骨痛或骨折后才知道自己患了骨质疏松症。骨痛通常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检查不能发现压痛区(点)。 2.椎体压缩椎体骨折多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可引起驼背和身高变矮,多在突发性腰背疼痛后出现。老年人椎体每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同时,腰椎压缩性骨折常导致胸廓畸形,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严重畸形还可引起心排出量的下降,心血管功能障碍、肺活量下降等,极易并发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 3.骨折当骨量丢失超过20%以上时即可出现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折部位多见于脊柱、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版)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年9月第20卷第9期Chin J Osteoporos,September 2014,Vol 20,No.9 Published online www. wanfangdate. com. c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7108. 2014. 09. 001 1007 编者按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成立两年了,各学科专家委员会组织本领域专家开展 了学科指南或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经过专家们多次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在2014年4月杭州国际会议上 各学科组报告了指南或专家共识,与会代表反响很好,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议,大部分专家委员会按期完 成了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这些学科组的指南或共识参考了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贴近我国骨质疏松诊疗研的实 际,旨在为各级医疗或研究机构开展骨质疏松临床和研究提供参考或指导。本刊将在近期陆续刊登各学科组专 家委员会编写的指南或共识。本次刊登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学科组署名的,表明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已建 立。有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尚未建立起来,将用学科组牵头单位的名义发表专家共识,2015 版指南或专家共识将全部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名义发表。这些专家共识将于2015年4月17日北京春季国际会议前夕在北京五环大酒店向与会代表再次报告,各单位如要建立研究手段,欢迎参会学习,请留意学会发出的后续通知。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 第三稿·2014版)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学科 组组长张智海刘忠厚李娜 其他审阅专家:张萌萌黄琪仁马远征王亮刘勇刘新宇朱钧蓝旭李士春杨鸿兵喻恒峰汤光宇张 伟姚伟武李绍林彭俊红周晟周劲松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张智海) ;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刘忠厚) ; 北京积水潭医院( 李娜) ; 吉林大学第四医 院 ( 张萌萌) ; 上海市第六医院( 黄琪仁姚伟武) ;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309医院) ( 马远征王亮) ; 青岛大学医学院 附属医院 ( 刘勇)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刘新宇) ; 湖南省怀化第一人民医院( 朱钧) ; 兰州军区总医院( 蓝旭) ; 北京石景山 医院( 李士春) ; 北京密云中医院( 杨鸿兵) ; 江西省人民医院( 喻恒峰)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汤光宇) ; 河北省三院( 张 伟)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李绍林) ; 武汉市普爱医院( 彭俊红) ; 甘肃省中医院( 周晟) ; 成都军区总医院( 周劲松) 中图分类号: R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7108( 2014) 09-1007-04 摘要: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 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 提供参考。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参照WHO- 2. 5 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 际情况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OCCGS) 建议的- 2. 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并提出了 在使用DXA骨密度诊断时需要注意DXA的局限性,避免漏诊。根据近年来定量CT研究的成果,首次在共识中建议 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 ( ISCD) 和美国放射学院( ACR) 推荐的腰椎QCT骨密度低于80 mg / cm3作为骨质疏松 的诊断标准。首次建议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FRAX应用。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推荐综合影像 检查诊断脆性骨折和鉴别诊断。强调了骨生化检查的作用。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测量; 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 Expe rt conse nsus on the diagnosis of oste oporosis in Chine se Population ZHANG Zhihai,LIU Zhonghou,LI Na The Osteoporosis Committee of China Gerontological Society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Zhonghou,Email: occgs@ 126. com Abstract:Based on the year 2000 the 2nd version of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the Osteoporosis Committee of China Gerontological Society ( OCCGS) has organized experts to learn the research advance in recent years all over the w orld,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opulation and the medical practic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China,and to make the follow ing consensus of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for guidelines of osteoporosis management in all levels of medical *通讯作者: 刘忠厚,Email: occgs@ 126.com

骨质疏松症 课题讲稿

病因 1.特发性(原发性) 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2.继发性 ①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②妊娠、哺乳。③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④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⑤肝脏病。⑥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⑦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⑧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骨萎缩、伤后骨萎缩等。⑨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⑩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其他原因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2临床表现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若压迫脊髓、马尾神经还影响膀胱、直肠功能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3.骨折 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血清钙、磷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后数月碱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状旁腺激素应检查甲状旁腺功能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者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3)骨更新的标记物骨质疏松症患者部分血清学生化指标可以反应骨转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状态,这些生化测量指标包括:骨特异的碱性磷酸酶(反应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应骨吸收)、骨钙素(反应骨形成)、Ⅰ型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常规

骨质疏松症护理常规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二.分类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衰竭,过量甲状腺荷尔蒙或白血病),或药物(如类固醇)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三.发病原因 骨质疏松症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内分泌因素 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男性则为性功能减退所致睾酮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使骨质疏松提前出现,提示雌激素减少是发生骨质疏松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血降钙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女性易患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其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例如库欣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产生过多的内源性皮质激素或慢性甲状腺毒症,导致骨的吸收或排泄增加,这些都与骨质疏松症形成有关。 2.营养因素 已经发现青少年时钙的摄入与成年时的骨量峰直接相关。钙的缺乏导致PTH分泌和骨吸收增加,低钙饮食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骨基质的矿化受损,可出现骨质软化症。长期蛋白质缺乏造成骨机制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新骨生成落后,如同时有钙缺乏,骨质疏松则加快出现。维生素C是骨基质羟脯氨酸合成中不可缺少的,能保持骨基质的正常生长和维持骨细胞产生足量的碱性磷酸酶,如缺乏维生素C则可使骨基质合成减少。 3.废用因素 肌肉对骨组织产生机械力的影响,肌肉发达骨骼强壮,则骨密度值高。由于老年人活动减少,使肌肉强度减弱、机械刺激少、骨量减少,同时肌肉强度的减弱和协调障碍使老年人较易摔跤,伴有骨量减少时则易发生骨折。老年人患有脑卒中等疾病后长期卧床不活动,因废用因素导致骨量丢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4.药物及疾病 抗惊厥药,引起治疗相关的维生素D缺乏,以及肠道钙的吸收障碍,并且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过度使用包括铝制剂在内的制酸剂,能抑制磷酸盐的吸收以及导致骨矿物质的分解。糖皮质激素能直接抑制骨形成,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继发甲状旁腺功能障碍,以及性激素的产生。长期使用肝素会出现骨质疏松,具体机制未明。化疗药,如环孢素A,已证明能增加啮齿类动物的骨更新。肿瘤,尤其是多发性骨髓瘤的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激活破骨细胞,以及儿童或青少年的白血病和淋巴瘤,后者的骨质疏松常是局限性的。胃肠道疾病,例如炎性肠病导致吸收不良和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导致快速的体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二、疾病症状 骨质疏松症本身包括三大类症状:(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3)骨折;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即可导致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三、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疼痛本身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变形、骨折可致残,使患者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增加肺部感染、褥疮发生率,不仅患者生命质量和死亡率增加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四、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脊柱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见于老年人,

多发于T11~L2,它可以导致骨折部位疼痛,椎体高度丢失,脊柱不稳,甚至会导致脊柱后凸畸形。随着病情的发展,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骨折椎体部位的持续疼痛和脊柱活动受限,最终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目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应用止痛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卧床休息,支具固定和康复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应用经皮椎体强化术(PV A),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PVP 和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实现快速止痛、恢复椎体高度、强化骨折椎体强度与刚度、并纠正后凸畸形。 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基础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往往容易被忽视,很多老年人在发生骨折后才开始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可以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几率。 (1)运动。绝经期妇女每周坚持3小时的运动,总体钙增加。运动还能提高灵敏度以及平衡能力,鼓励骨质疏松症患者尽可能地多活动。 (2)营养。良好的营养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足量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从儿童时期起,日常饮食应有足够的钙摄入,钙影响骨峰值的获得。欧美学者们主张钙摄入量成人为800~1,000mg,绝经后妇女每天1,000~1,500mg,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12-16 21:03:22 / 天气: 晴朗/ 心情: 高兴/ 个人分类:骨关节炎/骨质疏松专题 查看( 340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1.多吃含钙丰富的食品:一般认为,钙吸收率为53%的乳制品是补钙最佳食品。以牛乳最好,其次是乳酪、黄油和酸奶等。但有些人讨厌牛奶味道或引起腹泻。讨厌牛奶味道者可试将脱脂乳粉或奶酪粉撒到咖哩、汉堡、煎鸡蛋或稀粥等食品上;或把牛奶倒入酱汤内混合食用。引起腹泻者可少量多餐,且餐后喝温牛奶,或向奶油汤中加入牛奶,使身体对乳糖逐渐习惯,或改喝酸奶和豆奶。另外,晒干的沙丁鱼50克中含有700毫克钙,鲹科鱼、鲐鲅鱼及瑕虎鱼等都富含钙,在体内的吸收率达38%,可作为很好的钙源,但应注意的是这些海鱼含盐分多,应尽量把盐洗掉,痛风患者要少吃。 2.菜肴应荤素结合、低盐为佳:植物性食品与动物性食品含有的营养成分种类不同,营养成分的状态、可吸收性也不相同,菜肴荤素搭配可使摄入的营养成分更均衡。但注意的是,菠菜、蕹菜、竹笋和茭白等含草酸高,草酸可影响钙吸收,在烹饪时宜先在开水中焯一下,使部分草酸溶于水而降低草酸含量。低盐饮食可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还可减少钙从尿中的排出,并可避免因其他疾病引发的骨质疏松症。 3.不吸烟和少饮酒:吸烟对骨质影响可能与烟草中的烟碱有关,烟碱能增加骨吸收,抑制骨形成。若每天吸20支烟,25~30年后骨量就会下降8 %~1 0 %。酒精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影响性激素分泌、干扰维生素代谢及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等有关。适量的饮酒可减少骨量的丢失,而过量饮酒则会增加骨量的丢失。在各类酒中,啤酒和蒸馏酒致骨质疏松的作用最明显,而葡萄酒作用不明显。 4.减少咖啡、浓茶及富磷食物的摄入:动物肝脏、碳酸饮料、可口可乐等含磷较高,高磷摄入可导致中等程度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调节激素持续性紊乱,可加速骨质的丢失。过多摄咖啡者骨量减少速度快(但如钙摄取充分,则不受咖啡的影响)。大量喝茶或喝浓茶,会使尿钙排泄增加,还可引起消化道中的钙、蛋白质和其它营养成分难以吸收,因此饮茶要适量。 5.不随意用药:某些药物如强的松、肝素、甲氨蝶呤、甲状腺素、苯妥英钠等对骨代谢有不良影响,用药时要权衡利弊。 6.加强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运动是骨重建的决定性因素,负荷运动可增加骨量,可预防骨丢失,还可改善肌肉和增加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及其不良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DOC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