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木兰诗原文翻译题目

10. 木兰诗① 唧唧②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③。不闻机杼声④,⑤惟闻女⑥叹息。 织布机唧唧又唧唧地响,木兰对着门织布。(不知怎的)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马及马具,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a n ji an,南市买辔头(p e i t 6),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 )鸣啾啾。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马的嘶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j i tu b),寒光照铁衣。将军 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战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 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 a ng ;阿姊(z订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 o )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in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

戴叔伦《塞上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戴叔伦《塞上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 练附答案 导读:【原文】: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

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阅读训练】: (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高歌猛进,写得非常有气势。 (2)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有关花木兰诗全文以及译文

有关花木兰诗全文以及译文《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花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话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

初一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初一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导读:初一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初一木兰诗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

木兰诗原文+翻译+题目42494教案资料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头(pèi tóu),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j īn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唧唧(jī jī):织布机的声音。当户织:对着门织布。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惟:只女:女子,这里指木兰。何所思:想什么。忆:思念。军帖:军队的公告。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名词作动词,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旦:早晨。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啾(jiū jiū):形容战马嘶鸣的声音。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军事。文中指战争。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关山,关塞和山脉。度,过。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铜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铁衣:铠(kǎi)甲,古时军人穿的带甲的护身服装。天子:指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zhuǎn),当时官爵分为若干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级为最高的勋级。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问所欲:询问(木兰)想要什么。不用:不当,不做。尚书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下设若干曹,管某一曹事物的官员称尚书郎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千里足,跑得极快的马。郭:外城。相扶将:相互搀扶。红妆(zhuāng):红色装束,泛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妆,妇女所用的脂粉、衣物等事物。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著(zhuó):通“着”,穿。裳(cháng):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贴在额头正中的一种装饰。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傍地走:并排跑走:跑儿:木兰自称 云鬓:像乌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木兰诗原文及注解

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shang),当窗理云鬓,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 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在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木兰诗注音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注音原文及翻译 导读:导语: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注音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 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

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 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

《木兰辞》全文及翻译

【木兰辞】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ke 第四声 han 第二声)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jianjian 第一声)。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 yan 第四声)山胡骑( ji 第四声)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tuo 第四声),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爹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辞】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 但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又在思念什么。 (木兰回答道)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天晚上木兰看见征兵的文书,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愿意为此去买鞍买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当兵。 木兰到集市去买骏马、买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 买嚼子和缰绳、买鞭子。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溅溅的水流声。 早上辞别黄河,晚上到达黑山头,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嘶鸣 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 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 袍,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很多年后才回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 ( 可汗),天子坐在殿堂上。 木兰有很多的功劳,被赏赐了很多财物。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 只希望骑一匹马,送木兰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打开我(木兰)厢房的门, 坐到床上, 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 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 都说我们(伙伴)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两只脚时常腾空,雌兔时常眯着眼睛, 两只兔子一起走,谁能分辨雌兔,雄兔? 【赏析】(附加):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 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这首诗 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e),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o第四音),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ke第四音、han第二音)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译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帝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以后替代父亲去征战。 到集市上去买骏马,马鞍下的垫子,驾牲口用的嚼子,缰绳和驾牲口的鞭子。(这里是互文的写法,其实应该是到集市上一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出征准备的匆忙而有序)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的越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的关卡。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可汗,可汗坐在殿堂。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房的床上,(这里是写两间房子干不同的事,因为木兰出征很多年回到家,要看一看家的各处)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对着窗子的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一个灶吃饭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多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空中)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曹豳《春暮》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春暮①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②冉冉③遍天涯④。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⑤独听蛙⑥。【注释】:①《春暮》是宋代诗人曹豳(bīn)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一番感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②绿阴:绿树浓荫。③冉冉:也作“苒苒”,柔美的样子。④天涯:天边。此指广阔大地。⑤池塘:原作“池边”,据《宋诗纪事》改。⑥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作者】: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又字潜夫,号东畎,南宋瑞安曹村人。早年家道贫穷,少从乐清钱文子学。曹豳才华出众,著有奏议、讲义20卷,诗歌、杂句60卷,刘克庄曾序《曹东畎集》,可惜大多散佚,现仅存文1篇、诗11首,词2首。他的诗词风格朴实粗犷。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此后为仕四十余年,沉沉浮浮,留给历史的始终是一位为官清正、正直敢言的爱国诗人。【翻译】:没人去注意那门外纷纷飘落的红花,树木的枝条低垂,浓郁的绿阴,直铺向海角天涯。树上的黄莺儿啼声渐渐停下,春草芊芊,我独自站立在池塘边,听着青蛙不停地叫着,一片喧哗。【简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首先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一番感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赏析】:这首绝句写的是暮春三月的景象。繁花凋谢,树阴绿浓,莺啼声渐渐消歇,春草池塘的蛙声开始热闹起来。诗人选择的几个物象,花落、绿阴、莺老、蛙鸣,无一不是暮春典型景况,通过这些,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暮春全景。大凡写暮春的诗词,总是由惜春而充满着愁怨,尤其是对落花,没有不带有伤感的,如杜甫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曲江》)就是如此。曹豳这首诗,却一改悲凄情调,把暮春景色写得分外地开朗。诗人对逝去的春光不存在伤感,而对将来的初夏,充满喜悦。于是,诗说对落花不去过问,对莺声的消失也不放在心上,因为繁花有绿阴来代替,莺啼有蛙鸣来代替。这四种景象,在暮春是同时存在的,诗人不是把它们简单地并列,而是两两对映,在情感上侧重于对后者的鉴赏,着重对后者的描绘。所以花落、莺老,诗对这类衰退的现象只是一笔带过,而说绿阴冉冉,似乎是一支画笔,把整个世界涂抹得苍翠欲滴;春草池塘,处处蛙鸣,诗人独立凝听,格外赏心。诗人把这些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景物渲染得有声有色,使暮春别有一番情趣,诗人的心情便和盘托出,情趣横溢。秦观《三月晦日偶题》云:“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通过议论,表现对节物转换所采取的豁达;曹豳这首诗与秦观的看法相同,但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各有长处。宋诗的理趣,也正是从这两种艺术手法中得到充分体现。【阅读训练】:(1).诗歌一、二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暮春景色的什么特点?(2分)答: “春草池塘独听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落花,绿叶落花遍地、叶子繁盛(2)作者孤寂的感情

木兰辞原文与翻译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辞的原文翻译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却听不到任何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木兰辞问姑娘想的是什么,又在思念什么。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天晚上我看见征兵的文书,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买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当兵。木兰到集市去买骏马、买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买嚼子和缰绳、买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溅溅的水流声。早上辞别黄河,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很多年后才回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木兰有很多的功劳,被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只希望骑一匹马,送木兰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厢房的门,坐到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两只脚时常腾空,雌兔时常眯着眼睛,两只兔子并排跑,谁能分辨是雌兔,雄兔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原诗、翻译、背景、主题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赏析 资料内容:【原文】【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

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主题思想】 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被贬谪的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主题思想】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木兰辞原文

木兰辞原文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词句注释 唧(jī )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买。鞍马:马匹和乘马用具。《新唐书·兵志》载:起自西魏的府兵制规定从军的人要自备武器、粮食和衣服。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jiān)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李善注:“金,谓刁斗也。衞宏《汉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复习过程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_木兰诗阅读 《木兰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北朝民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木兰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买。鞍马:马匹和乘马用具。《新唐书·兵志》载:起自西魏的府兵制规定从军的人要自备武器、粮食和衣服。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李善注:“金,谓刁斗也。衞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铁衣:古代战士穿的带有铁片的战衣。

木兰辞(原文+译文+注释)

木兰辞(原文+译文+注释)(《乐府诗集》) 唧唧(jī)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 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却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木兰辞问姑娘想的是什么,又在思念什么。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天晚上我看见征兵的文书,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买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当兵。 木兰到集市去买骏马、买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买嚼子和缰绳、买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溅溅的水流声。早上辞别黄河,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嘶鸣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很多年后才回来。

《蒹葭》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蒹葭》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出)】 【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主题思想】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