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浅析高职检验专业《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

浅析高职检验专业《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

浅析高职检验专业《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高职院校现有《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临床检验结合不紧密。

根据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医院等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免疫学知识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以我校为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标签: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 现状及改进《免疫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学完此课程及检验的相关课程后,学生应该胜任医院检验科免疫室及其他单位免疫检验工作。

现在的免疫学验技术突飞猛进,新的检验技术和检验方法不断出现,而现在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严重,急需改进。

一、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1.教师临床免疫检验知识更新较慢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其他事务繁杂,也缺乏医院方面的资源,到医院检验科的机会较少,因此难于掌握医院检验科的最新动态。

2.实验室设备简陋实验教学设备数量不足,且设备简陋、陈旧,因此在教学中不得不压缩学生的操作时间,同时也限制了实验项目的开展。

同时学生对临床中出现的最新设备仪器和技术缺乏了解,对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是不利的。

3.开设实验过于简单和滞后,实验内容与临床脱节以我校为例,由于条件有限,我校《免疫学检验技术》开设的实验项目有:凝集试验、肥达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乙肝两对半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类风湿因子检查(胶乳凝集法)、HSV-1 IgM检查(ELISA)、弓形虫IgG检查(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胶体金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测HCG、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查等。

近年来,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可谓是突飞飞猛进,其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中,据调查,医院检验科约2/3左右的项目是用免疫学新技术来完成的[1],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免疫学检验技术已成为医学检验发展最活跃的一项技术和研究领域。

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免疫学研究近年来一直火热,其不断推陈出新的进展和应用前景,也成为了医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从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其应用前景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是人体体内的一套复杂的防御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抗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以及异常细胞的入侵。

免疫系统主要由两类细胞组成,即B细胞和T细胞。

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对外来病原体进行识别并清除;而T细胞则能够直接攻击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免疫学研究的进展也越来越快。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备受瞩目:1. 免疫细胞的稳定化研究由于免疫细胞的生命短暂和易于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免疫细胞治疗的应用效果受到限制。

而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研发出了可以稳定免疫细胞的方法,这为免疫细胞治疗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免疫检查点治疗的发展免疫检查点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其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来攻击恶性肿瘤细胞。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功,这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免疫遗传学研究免疫遗传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研究免疫系统与个体基因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人类的免疫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人群对疾病入侵的防范能力差异,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免疫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免疫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为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1. 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因其治疗效果显著而备受瞩目。

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肿瘤免疫治疗可以使肿瘤细胞受到攻击,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免疫系统失控所致的疾病,其治疗难度较大。

而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有可能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学科,它对于防治疾病、促进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计算学科的发展,免疫学研究正以更深入的水平在不断推进,未来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现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免疫学研究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近年来,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给免疫学带来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和突破。

其中,单细胞分析技术、突变免疫图谱、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等是当前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单细胞分析技术是一种可以分析单个免疫细胞特征和功能的技术,它为免疫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

通过单细胞测序、单细胞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探究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可以鉴定单个免疫细胞的抗原特异性,甚至为细胞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突变免疫图谱(MIP,mutation-derived immune profile)的出现则为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前景。

MIP使用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对体液性和固定性肿瘤的突变负荷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出的肿瘤抗原也成为了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研究的主要目标。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则为免疫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方法。

CRISPR系统可以在免疫系统分子水平上对特定基因进行编辑,因此,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为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精准干预。

未来:与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计算学科的交叉应用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计算学科的不断发展,免疫学也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其中涉及持续的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这也是实现免疫学精准医学的关键技术之一。

生物技术方面,人们正在构建更先进的人工代谢系统、合成生物和氧化还原生物反应器,这些工具的提供有助于充分利用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疾病治疗,以及开发更好更智能的疫苗和诊断方法。

与此同时,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基因组学还可以用于人体免疫反应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免疫学研究报告现状及发展前景

免疫学研究报告现状及发展前景

XX学院Hefei University医学免疫学题目:医学免疫学述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专业:_ 12级生物技术学号: 1202021037XX:戎晓娜指导教师:甤2015年4月10日医学免疫学综述摘要:免疫(Immunity)的根本概念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以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涉及到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免疫调节等的免疫学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应用。

关键词:免疫学;临床应用;发生机制;发展前景一.免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免疫学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基础免疫学研究,二是临床免疫学研究和应用,三是免疫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综合来看,基础免疫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1:免疫系统的形成机制2: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组成以及不同种类免疫细胞和亚群的形成与相互之间调控机制3:抗原的结构特性与免疫识别4:免疫应答的关系与机制5:免疫细胞感受外界危险信号、识别抗原的物质结构基础6:天然免疫应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7: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8:免疫耐受及免疫负相调控的方式与机制9:免疫效应分子的结构、功能与作制10:免疫细胞的功能调控及其信号转导机制临床免疫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分支学科也很多,主要围绕着重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过敏性疾病以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与病程的动态观察和预后分析、治疗与预防措施开展应用性研究。

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也很多,例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与肿瘤防治新方法的设计以及肿瘤早期特异性免疫诊断如何提高,急性感染与免疫病理现象,慢性感染与免疫耐受现象,器官移植排斥的预警与免疫药物和免疫调节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等。

临床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包括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的成果阐明肿瘤、感染、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建立、新型疫苗的研制和开发、免疫相关生物制品的研制和应用等。

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沿

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沿

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前言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学科,它是与疾病、感染、免疫缺陷、急性反应、免疫治疗和预防疫苗等密切相关的学科。

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与免疫学研究密切相关,该领域的研究又持续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沿也成为了许多专家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一、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公元前430年希波克拉底,他在著作中提到了“肉眼无法看到的小身体,现在被诊治医师们认为是诱使病人患各种疾病的犯罪分子。

”时至今日,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疫学的各个领域都在发展着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免疫学的发展和运用、免疫细胞的心理学、免疫的相关疾病等。

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快速发展,为免疫学的信息革命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二、免疫学研究的现状1.免疫遗传学免疫遗传学是研究基因与免疫功能相关的领域。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免疫遗传多态性、免疫遗传学和人类疾病、免疫遗传学技术等。

近年来,免疫遗传学在免疫学研究领域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2.免疫细胞学免疫细胞学是研究免疫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生长、发生等方面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免疫细胞的分离、鉴定、分化、增殖、定位、功能以及免疫细胞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

3.免疫学与重大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与多种疾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疾病、肿瘤等。

免疫细胞学在多种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白血病、肿瘤等疾病的初诊和术后监测就需要进行细胞学检查。

三、免疫学研究的前沿1.新型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和经济的方式之一。

近年来,新型疫苗的研究正在快速发展,比如:DNA疫苗、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细胞疫苗等等。

这些新型疫苗研究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2.免疫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是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修复。

其主要方式包括:T细胞免疫疗法、肿瘤阳性细胞疗法、超大剂量细胞免疫治疗等。

医学免疫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医学免疫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医学免疫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及其自身调节、免疫反应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等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医学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预防、治疗、预后和疫苗研发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医学免疫学的研究现状1. 免疫系统的免疫调节免疫系统中的调节机制对于维持免疫系统平衡和自身免疫的正常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诸如T 细胞的抑制性亚群、区分性 T 细胞的不同亚群以及调节性 B 细胞等调节元件的研究成果,为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排斥等开创了新的思路。

因此,免疫系统免疫调节的研究是医学免疫学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2. 免疫细胞攻击病原体的机制人体内存在各种各样的病原体,感染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攻击模式,以保护身体免受侵害。

这一方面是专门研究T细胞及其子群、巨噬细胞及其靶向细菌的机制,另一方面是研究B细胞及其与病毒抗原的结合和病毒抗原调节模式等。

近年来,对于T细胞、巨噬细胞及B细胞及病毒等攻击机制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3. 免疫疗法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人们发现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会与癌症、感染、过敏等病患状态密切相关。

在许多的癌症类型中,肿瘤细胞侵入后免疫系统可能因病原体的DNA和RNA的复制,转录和转化而失去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目前已经发现多个癌症患者中利用免疫疗法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能力,并起到治疗作用。

而且研究中发现,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免疫疗法在安全性和长期生存率的角度有一定优势。

二、医学免疫学的未来展望1. 制约免疫疗法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免疫疗法的研究和推广中,制约免疫疗法的主要有制造和量产比较困难的问题。

在传统制造工艺生产下,相应的成品的性能和效果都难以同时保证。

现在,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和进步,革命性的生产工艺和自动化生产、规范化质控、标准化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将实现生产和治疗效果的双赢。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人 的血清 与伤寒 杆 菌发 生特 异性 凝 集 的现 象 , 有效
14 年 C o s 91 o n 等首 次用 异氰酸 蒽荧光 素标记 抗体 ,
检测 小 鼠组 织切 片中的可 溶性肺 炎球菌荚膜 多糖抗
地诊 断 伤寒 。 从此 , 免疫学 就与 医学 检 验结下不 解之
缘 。 8 7 Kru 发 现细 菌培养 物滤 液与相应 抗血 19 年 as 清 混 合时可 出现 沉淀 现象 。同年 E r c h l h建 立 了 中 i
体提供 了可靠方 法 , 被广 泛应 用于 传染 病 诊断 和 并
流行病 学调查 。
生物 学 、 分子 生物学等 学科 , 而且在 其他学 科的应 用 也 愈来愈 广[ ] 3 。因此 , 临床 免疫 学检 验不仅 是 当今
2 现代 临床免疫 学检验 的发展 现 代临床免 疫学检 验是从传 统 的临床免疫学 检
这些经 典 的血 清学方 法为鉴 定病 原菌和 检查血 清抗
《 临床免 疫学检 验 》 。临 床免疫 学检验 在 医学和 生命 科学 中有 着重要 的地 位及 作用 。随着现 代免疫 学理 论 和技 术 的发展 , 临床 免 疫学 检验 的 研 究愈来 愈 深
入 , 其近年 来 有 了突破 性进 展 , 不仅 涉及 医学 、 尤 它
1 4 年 Ou i 96 dn报道 了试管 免疫 扩散技 术 , 随后 经过 改 进发 展成 多项 凝胶 中沉 淀 反应 技术 , 于 临床定 用
性、 定量检 测或免 疫化学分 析 。
门医学 领域 的应用学科 [ 。临床免 疫学 检验历 经百 1 ]
余年 的发 展 , 国内直至 2 O世纪 8 0年代 末 , 第一 本与 临床免 疫学检验 相关 的本科 教科 书 , 正式 问世L , 才 2 ]

免疫学检测新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与进展

免疫学检测新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与进展

免疫学检测新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与进展免疫学检验是依据免疫学原理,尤其是抗原与抗体反应原理,利用各种敏感的标记、示踪技术,超微量地、特异地分析检测各种生理的和病理的免疫学指标,包括体液的(抗体、细胞因子等)和细胞的(各种效应细胞),进行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一组医学检验项目[1]。

因此,免疫学检验是构筑基础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之间的桥梁,是临床医生借以研究疾病的技术手段。

但是由于免疫反应的特殊性及复杂性使许多试验技术操作繁杂、耗时,难以适应临床诊断、治疗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和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操作的自动化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为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极大地促进了免疫技术的发展与更新。

现就免疫学检验中的快速检测技术应用与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传统的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传统的免疫学检验即血清学试验,主要是通过观察沉淀物的形成、扩散、凝集及溶血现象的发生以及测定来分析待测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有无及含量,如沉淀反应、凝集反应、溶血反应、中和反应及补体结合反应等。

这些检测方法均为手工操作,大都操作步骤烦琐,需时较长。

而其中的快速检验技术有代表性的当属传统的梅毒快速诊断试验。

1.1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 RPR是20世纪80年代问世的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

RPR法检测血清中非特异性抗体即反应素。

所用抗原为标准的牛心肌脂抗原,抗原中加有活性炭颗粒,检测时直接将试剂与血浆(或血清)在卡片上混匀,摇动8分钟观察结果。

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结果容易判定。

RPR滴度变化是观察治疗效果、复发、或再感染的重要指标[2]。

但其特异性较差,孕妇、疟疾、乙肝、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时可出现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因此阳性结果常需要做确证试验后最后诊断。

1.2 甲胺苯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TRUSR) 其原理与RPR相同,以甲胺苯红染料颗粒代替活性炭颗粒作为指示物,实验结果清晰易读,简便快速,稳定性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综述作者:陆静兰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4期摘要:临床免疫学检验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门具有显著应用性质的学科,该学科涉及内容及范围都非常广泛,与免疫类型疾病病发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免疫学基础检测知识、实际应用、操作技巧等都存在密切联系。

目前我国临床免疫学检验已经被纳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在临床检验诊断专业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本文主要阐述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生发展及应用现状,希望能够给予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发展与现状;研究我国第一本包涵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教科书与20世纪80年代末问世,在经过漫长的20年时间才逐渐获得该领域专家及研究者的一致认同[1]。

免疫学检验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学科的发展能够对生命与医学等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寻觅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涉及内容逐渐延伸至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临床免疫学检验的频率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此也奠定了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独特地位[2-3]。

1.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现及发展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发现及组建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时间,形成于一系列抗细菌感染实验研究中,最初在19世纪80年代期间有一些学者针对传染病患者及免疫动物进行研究,发现两者血清里都存在具有特异性质的结合病原体,另外还存在促进这些结合病原体形成的物质,学者将这些结核病物质统一定义抗体,具备推动形成抗体的物质则定义为抗原[4]。

1896年A.Sicad与G.Widal收集获取伤寒患者血清,并通过实验使其与伤寒杆菌相互反应,最终经由两者产生特异性凝集现象来诊断患者伤寒情况,自此开辟了免疫学和医学检验相互结合应用的先例。

19世纪末期,德国化学家Ehrlich发表体液免疫理论学说,俄国动物学家Metchnikoff发表细胞免疫理论学说,两方各有拥护者导致免疫机制长期处于争论中。

直到20世纪初期调理素被Wright发现后,证实如果有体液因素,血清里吞噬细胞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获得明显提升,进而表现出这两种免疫因素潜在的密切联系,即相辅相成机制[5-6]。

自此,体液免疫理论学说与细胞免疫理论学说之间的矛盾迅速化解,人们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免疫机制。

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人类血型有ABO三个情况,自此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中诞生一种新型且重要的检验项目——血型鉴定。

1897年Kraus证实将细菌培养物滤液和对应的抗血清进行混合会产生沉淀情况,1898年Bordet基于补体溶血体系组建补体结合方案,1906年wassermann等创新使用补体结合方案来对梅毒患者进行诊断[7]。

1900~1930年期间,内毒素Shwartzman反应、血清疾病、过敏反应、调理作用、补体结合反应、皮肤反应、Arthus反应等逐渐广为人知,免疫疫苗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白喉类毒素预防、卡介苗等陆续出现。

以上反应及疫苗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免疫疾病的病发机制,而且也证实人们已经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免疫学理论知识及技术,为研究免疫疾病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5年Coombs等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进行抗球蛋白实验,该实验可以用来测定溶血性贫血条件下的红细胞不完全抗体。

1946年试管免疫扩散术被Oudin等发现并报道,随后结合该措施不断研究并使其发展成为多项凝胶中沉淀反应技术,发展后技术能够施行免疫化学研究、临床定量定性测定[8]。

1935~1957年是免疫学检验技术的蓬勃发展阶段,鉴定测定、抗体纯化、抗原抗体免疫电泳技术、凝胶内沉淀技术陆续出现提升了免疫学检验的稳定性、特异性及敏感性。

1959~1974年诞生酶标记免疫技术、放射标记免疫技术、生物素-亲和素标记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荧光标记技术等证实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快速进展,而后来的免疫网络学说及克隆选择学说显示现代免疫学趋向完善。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将会寻找到更多突破点,以高水平技术为医学领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现状2.1 鉴定血型与检测肿瘤标记物目前在免疫学检验技术基础上,能够及时准确奠定白细胞HLA类型划分及多种红细胞血型[9]。

通过对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前列腺特异抗原、癌胚抗原、癌抗原125、癌抗原153、糖链抗原19-9、糖链抗原72-4、甲胎抗原等多种抗原进行免疫学检测可以获得肿瘤患者相关信息、数据及资料,能够帮助医生正确诊断,而且为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及预防肿瘤再次发生提供强有力支持。

2.2 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主要根据其生物学性质来进行,比如淋巴细胞毒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溶血空斑试验、花环形成试验等方式可以获取患者体内各种类型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功能数据,从而帮助医生掌握机体全面的免疫情况[10]。

2.3 免疫细胞与血液学的测定伴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对免疫细胞表层受体与抗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通过运用杂交瘤技术来获取多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这些专门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区分类别测定免疫细胞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外在激光技术与荧光抗体技术结合下形成流式细胞仪,可以对各种类型T细胞亚群、淋巴细胞的数量等方面进行测定[11-12]。

在特异性抗体辅助下,尤其是单克隆抗体来测定病理性或正常的血液细胞,已经在临床血液测定领域获得普遍共识。

此外,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不同类型的凝血因子,例如抗血小板抗体临床测定中的应用频率也出现明显提升。

2.4 检测药物临床中经常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部分药物会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全面掌握患者体内药物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药物血浓度数值比较小且化学反应不明显,使用化学分析检测方式效果不理想,而这两个特征又非常契合免疫学检验技术特异及微量要求。

现在我国临床已经能够有效测定抗心律不齐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等药物,另外还有毛地黄、抗菌素庆大霉素、氨茶碱等[13]。

药物检测已经成为医生监控管理患者体内药物含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以通过检测来证实患者是否服用过毒品。

2.5 检测鉴别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最常见的如流行性感冒、乙肝、细菌性痢疾、流脑、结核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鉴别中主要有抗原与特异性抗体两个内容,在测定抗原时主要通过人工获取并备制动物血清,然后从患者排泄物或体液里测定病原体与其他存在密切联系的抗原,这样便能为临床诊断提供足够依据,注意血清因子的类型是比较多的[14]。

如果患者遭受到寄生虫或微生物感染,其血清里并会存在和病原体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比如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间首先出现IgM抗体,随之便会发现IgG抗体,同时保持长时间相同状态。

在临床医学中针对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测定不仅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支持,而且可以提供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及资料。

目前我国医学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开展免疫学检验的病原体,如立克次氏体、病毒等,有时采用检测抗体方式来协助诊断。

2.6 检测蛋白质、酶、免疫因子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15]。

酶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免疫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抗体,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达到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患者体液里一些含量非常微小的蛋白质与酶类都可以使用免疫学检验技术测定,如载脂蛋白、铁蛋白等,酶类中的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等测定效果非常理想。

包括C3、C4补体组分与IgM、IgG、IgE 、IgA多种类型免疫球蛋白都是目前医学领域经常进行免疫学检验的内容,除此之外也可以对淋巴因子进行检测。

2.7 检测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一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许多自身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抗核抗体。

另外,抗心磷脂抗体、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红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抗神经原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胰岛素体抗体等也都是自身抗体[16]。

现在大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是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形式来进行诊断及治疗。

2.8 检测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17-18]。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按其化学性质分为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胺类、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

测定多种类型激素在传统定义上应该划分在生物化学检验范围内,但是现在大多数测定方式都被免疫学检验所替代。

一般使用免疫学检验标记技术来对各种激素进行检测,包括LH、FSH、T3、T4、HCG等。

结束语分析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我们已清楚地看出该学科每一个重要发现都推动我国医学领域获更快发展。

在过去过去免疫学检验学科的长时间发展条件下,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的发展。

毫无疑问,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研究还将继续为医学提供更多的新型药物,它们的开发和应用必将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樊宁,孙福生.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进展和应用[J].医学综述.2011.23(07).452-453.[2]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9.32(01).1026-1027.[3]贺天辉.免疫学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1.35(06).972-973.[4]刘娟,曹雪涛.2009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52(02).841-842.[5]刘娟,曹雪涛.2010年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19(01).601-602.[6]周光炎.创新理论推动免疫学的发展——介绍和讨论一些正在流行和有创意的免疫学假说[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15(01).2014-2015.[7]朱庆平,江海燕,钱万强,陈涛.我国免疫学研究主要进展与发展探讨[J].中国基础科学. 2009.20(04).421-422.[8]柳爱华,宝福凯.近年来固有免疫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J].自然杂志.2009.21(04).300-301.[9]曹雪涛.免疫学前沿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17(08).888-889.[10]Li J,Li Y,Yao J Y,Jin R,Zhu MZ,Qian X P,Zhang J,Fu YX,Wu L,Zhang Y,Chen W F.Developmental pathway of CD4+CD8-medullary thymocytes during mouse ontogeny and its defect inAire-/-m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2007[11]Lodish HF,Zhou B,Liu G,et al.Micromanagement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microRNAs.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 2008[12]Halle A,Hornung V,Petzold G Cet al.The NALP3 inflammasome is in-volved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amyloidβ-. Nature Immunology . 2008[13]Querec T D,Akondy R S,Lee E Ket al.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pre-dicts immunogenicity of the yellow fever vaccine in humans. Nature Immunology . 2009[14]Hu S,Zhou M,Jiang Jet al.Systems biology analysis of sj gren’s syn-drome and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in parotid glands.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 2008[15]Hornung V,Bauernfeind F,Halle Aet al.Silica crystals and aluminumsalts activate the NALP3 inflammasome through phagosomal destabiliza-tion. Nature Immunology . 2008[16]Chang S,Aune T M.Dynamic changes in histone-methylation’marks’across the locus encoding interferon-gamma dur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lper type 2 cells. Nature Immunology . 2007[17]Le Moigne F,Beauvieux MC,Derache P,et al.Determination ofmyoglobin: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new automated VIDAS assaywith two other immunoassays. Clinical Biochemistry . 2002[18]WANG Ji-wen,YOU Jing,XU Man-wu,LIU Feng-yu.Modeling and Analysis for Self-healing Based Software System. Journal System Simulation .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