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理(傅宝华)
核(放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1)讲义

照射途径:通过两条途径对人体产生损伤,一是来自体外射线 照射引起,称为外照射损伤,如全身外照射损伤,皮肤局部放射 性烧伤;其次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污染空气、土壤、水源及食物等。 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机体损伤, 成为内照射损伤。 事故不同阶段可能受照射的主要途径也有差别。事故早期,主 要是烟羽外照射和吸入烟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对人体造成 伤威海的核素主要是放射性碘和惰性气体;事故中期,地面沉积 的放射性核素外照射和摄入污染的视频和谁的内照射可能是主要 照射途径;事故晚期,主要照射途径可能是污染的视频和谁引起 的内照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90Sr、137Cs是主要危害核素。 人体受照射的部位和主要器官有:γ线全身外照射,吸入或食入 放射性核素对甲状腺、肺、胃肠道组织器官的内照射,以及沉积 于体表的衣服上的放射性核素对皮肤的照射。哪种照射方式所受 剂量大、损伤重,取决于受照情况及不同核素的相对量。
核(放射)突发 事件应急处置
张家祝
目录
一、核(放射)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基本特点 1、类型 2、基本特点 二、核(放射)突发事件的分级、分期 1、核突发事件分级 2、放射突发事件分级 3、核突发事件的分期 三、核(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 1、应急准备 2、应急响应 四、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分级医疗救治 1、一级医疗救治 2、二级医疗救治 五、核突发事件的人员防护与应对措施 1、公众防护的应急干预原则和干预水平 2、公众应急防护的应对措施 3、核援救工作人员的防护
3Hale Waihona Puke 核恐怖事件近年来,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了一系列讨论核恐怖问题, 估计主要存在三个领域危险: ①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 放射性扩散装置俗称“脏弹”,是利用放射性物质或放 射源和常规炸药结合支撑。它不需高纯度和材料,爆 炸造成的辐射是放可以造成大面积污染。 ②袭击核设施 恐怖分子袭击核设施的对象主要是能造成严重放射性后 果的核设施,如核电站、大型研究堆、后处理厂等。 破坏后可产生高强度的贯穿辐射,还可造成放射性物 质想环境大量释放,引起大面积放射性污染,并可随大气
2016年广东卫生应急培训-核和辐射卫生应急课后作业答案

1、根据核辐射事故的特征、规模、后果及严重程度,将核电厂核事故的应急状态分为级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E、五级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紧急防护措施A、隐蔽B、撤离C、建筑物和土地去污D、服用稳定性碘E、个人防护3、核辐射事故发生时产生社会心理影响的原因不包括A、认知程度低,存在误区,大多是负面的认知B、辐射专业性强,射线看不见摸不着,害怕辐射危害诱发癌症和遗传效应C、媒体宣传混乱,自相矛盾,公众无所适从D、采取的干预措施不当E、能及时获得官方权威信息4、服用稳定性碘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推荐服用量成年人为A、25毫克B、50毫克C、100毫克D、200毫克E、250毫克5、普鲁士蓝能阻止( )从肠道吸收,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便秘A、铯B、镭C、碘D、钍E、锶6、应急防护装备不包括A、数字式个人剂量计B、个人剂量报警仪C、防护服D、带滤膜的防护口罩E、现场辐射剂量检测设备7、碘化钾是属于A、催吐药B、祛痰药C、阻吸收药D、腹泻药E、促排药8、核电厂核事故场外应急状态是指A、事故后果已经或预期可能超越场区边界B、事故的辐射后果已经或可能蔓延至整个场区,但场区边界处辐射水平没有或预期不会达到应急干预水平C、事故后果仅限于核电厂的局部区域D、出现可能导致危及核电厂安全的某些特定情况或者外部事件E、以上叙述均不对9、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止( )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A、25%B、50%C、60%D、90%E、100%10、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在A、1983年1月6日B、1986年4月26日C、1980年10月17日D、1979年3月28日E、1961年1月3日1、以下哪项不是应急干预的基本原则A、应尽所有可能的努力来防止严重的确定性健康效应B、干预应是正当的C、应对引入干预和后来撤消干预所依据的水平进行最优化,以使防护措施产生最大的净利益D、干预水平有着与用于正常操作的剂量限值和剂量限制完全不同的基础E、引入防护措施应使所获得的利益大于其有害方面2、外照射是由烟羽中的气载放射性核素、烟羽沉积到地面上的放射性核素、以及沉积在的放射性核素产生的A、水中和食物中B、人们衣服和皮肤上C、食物中和皮肤上D、衣服和帽子上E、衣服和食物中3、来自设施、烟羽和地面沉积的外照射;烟羽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内照射;衣服和皮肤上的沉积物引起的照射的防护措施是A、隐蔽或紧急撤离B、服用稳定碘、碘化合物C、进出通道控制D、土地、建筑物和道路去污E、人体和衣物去污4、服用稳定性碘的时间对防护效果有明显影响,若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内服用稳定性碘,防护效果几乎是完全的A、2小时B、4小时C、6小时D、8小时E、10小时5、以下哪项不是控制进出口通道的目的A、防止放射性物质由污染区向外的扩散B、避免进入污染区的人员受照射C、减少放射性物质由污染区向外的扩散D、减少交通事故E、减少来自地面沉积的外照射6、对体内污染者要进行放射性核素A、阻吸收B、促排C、治疗D、分析E、心理咨询7、以下哪项不是应急人员在应急救援现场应采取的防护措施A、在放射环境中滞留的时间要减至最少B、尽量保持与放射源的最大距离C、只要有可能,就要充分利用屏蔽防护D、对皮肤污染进行现场去污E、根据放射防护的三要素进行防护8、对于执行抢救生命任务的应急人员的剂量控制,以下正确的是哪项A、剂量应小于10mSvB、剂量应小于50mSvC、剂量应小于100mSvD、剂量应小于500mSvE、剂量应小于1000mSv9、核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应配备药箱、防护设备和A、现场通讯设备B、现场洗消帐篷C、现场救援设备D、现场运输工具E、现场辐射剂量检测仪器10、以下属于放射性核素阻吸收药的是A、普鲁士蓝B、尼尔雌醇C、贯新克D、恩丹西酮E、双氢克尿噻1、下列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是A、淋巴细胞B、精细胞C、骨髓细胞D、骨细胞E、肝细胞2、穿透能力最差的是A、β射线B、α射线C、γ射线D、χ射线E、中子3、电离辐射生物学效按剂量-效应关系分类,应分为A、随机性和确定性效应B、躯体效应和局部效应C、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D、随机性效应和远期效应E、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4、属于电磁辐射的是A、α粒子B、β粒子C、中子D、γ射线E、质子5、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敏感性依次为A、腹部>盆腔>胸部>头部>四肢B、盆腔>腹部>胸部>四肢>头部C、胸部>盆腔>腹部>头部>四肢D、腹部>胸部>头部>四肢>盆腔E、头部>腹部>盆腔>四肢>胸部6、不属于随机性效应的特点包括A、效应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B、没有阈值C、表现是诱发癌症D、发生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E、有阈值7、关于辐射生效应影响因素的叙述,描述错误的是A、(和(射线穿透力强,易造成皮肤和深部组织或器官的损伤B、绝大多数放射事故导致的放射损伤是(射线照射引起的C、(射线、(射线因其穿透力较弱,是内照射中主要应当考虑的射线种类D、中子射线不带电荷,穿透力也很强,可引起严重的生物效应E、从生物效应的作用:(和(射线>(射线>(射线和中子8、属于电离辐射不敏感组织A、角膜B、晶状体C、结膜D、内皮细胞E、肌肉组织9、当吸收剂量达到1~10Gy,易引起何种放射病A、骨髓型急性放射病B、肠型急性放射病C、脑型急性放射病D、内照射急性放射病E、慢性放射病10、判断急性放射病的重要标志之一A、初期B、假愈期C、极期D、恢复期E、都不是1、下列属于核与辐射事故现场救援的措施有A、将受照人员进行初步分类诊断,确定就地观察治疗或后送B、受照人员必要时酌情给予稳定性碘和(或)放射损伤防治药物C、对人员进行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查,估计沾染范围以及沾染程度,并初步去污染处理,并注意防止污染扩散D、初步判断伤员有无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必要时及早采取阻吸收和促排措施E、以上都是2、我国对事故受照人员的分级救治实行( )医疗救治体系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E、五级3、服用稳定性碘措施的有效性随时间的拖延而降低,但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用甲状腺吸收的放射性碘降低( )左右A、10%B、30%C、50%D、70%E、90%4、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 )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防护效果最佳,几乎是完全的A、3B、4C、5D、6E、85、成年人推荐的稳定性碘服用量为( )毫克碘A、100B、150C、180D、200E、2206、3岁以下儿童推荐的稳定性碘服用量量为( )毫克A、15B、20C、25D、30E、357、以下情况需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A、甲状腺有结节者B、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C、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D、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者E、以上都是8、照后2~3小时呕吐,照后12~24小时早期红斑。
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第二医院

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 及时控制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第二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经医院研究,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核与辐射污染,影响我院甚至全市、全省、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紧急事件。
本预案适用于在我院发生的所有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
第三条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高效”的原则,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广大群众的力量,建立我院防范有力、指挥有序、机动灵活、协调一致的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体系,规范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妥善处理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的原则,将医院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与各科室分工负责结合起来,根据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的性质,由院务会研究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第四条任何科室和个人都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向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医院成立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负责重大、特大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具体组成如下: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工作职责:(一)研究部署全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制定和组织实施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二)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全院重大和特大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三)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相关情况;(四)统一对外发布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有关信息;(五)配合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第六条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部。
具体组成如下:主任:副主任:成员:秘书:工作职责:(一)制定和修订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2016年广东卫生应急培训-核和辐射卫生应急课后作业答案

1、根据核辐射事故的特征、规模、后果及严重程度,将核电厂核事故的应急状态分为级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E、五级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紧急防护措施A、隐蔽B、撤离C、建筑物和土地去污D、服用稳定性碘E、个人防护3、核辐射事故发生时产生社会心理影响的原因不包括A、认知程度低,存在误区,大多是负面的认知B、辐射专业性强,射线看不见摸不着,害怕辐射危害诱发癌症和遗传效应C、媒体宣传混乱,自相矛盾,公众无所适从D、采取的干预措施不当E、能及时获得官方权威信息4、服用稳定性碘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推荐服用量成年人为A、25毫克B、50毫克C、100毫克D、200毫克E、250毫克5、普鲁士蓝能阻止( )从肠道吸收,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便秘A、铯B、镭C、碘D、钍E、锶6、应急防护装备不包括A、数字式个人剂量计B、个人剂量报警仪C、防护服D、带滤膜的防护口罩E、现场辐射剂量检测设备7、碘化钾是属于A、催吐药B、祛痰药C、阻吸收药D、腹泻药E、促排药8、核电厂核事故场外应急状态是指A、事故后果已经或预期可能超越场区边界B、事故的辐射后果已经或可能蔓延至整个场区,但场区边界处辐射水平没有或预期不会达到应急干预水平C、事故后果仅限于核电厂的局部区域D、出现可能导致危及核电厂安全的某些特定情况或者外部事件E、以上叙述均不对9、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止( )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A、25%B、50%C、60%D、90%E、100%10、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在A、1983年1月6日B、1986年4月26日C、1980年10月17日D、1979年3月28日E、1961年1月3日1、以下哪项不是应急干预的基本原则A、应尽所有可能的努力来防止严重的确定性健康效应B、干预应是正当的C、应对引入干预和后来撤消干预所依据的水平进行最优化,以使防护措施产生最大的净利益D、干预水平有着与用于正常操作的剂量限值和剂量限制完全不同的基础E、引入防护措施应使所获得的利益大于其有害方面2、外照射是由烟羽中的气载放射性核素、烟羽沉积到地面上的放射性核素、以及沉积在的放射性核素产生的A、水中和食物中B、人们衣服和皮肤上C、食物中和皮肤上D、衣服和帽子上E、衣服和食物中3、来自设施、烟羽和地面沉积的外照射;烟羽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内照射;衣服和皮肤上的沉积物引起的照射的防护措施是A、隐蔽或紧急撤离B、服用稳定碘、碘化合物C、进出通道控制D、土地、建筑物和道路去污E、人体和衣物去污4、服用稳定性碘的时间对防护效果有明显影响,若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内服用稳定性碘,防护效果几乎是完全的A、2小时B、4小时C、6小时D、8小时E、10小时5、以下哪项不是控制进出口通道的目的A、防止放射性物质由污染区向外的扩散B、避免进入污染区的人员受照射C、减少放射性物质由污染区向外的扩散D、减少交通事故E、减少来自地面沉积的外照射6、对体内污染者要进行放射性核素A、阻吸收B、促排C、治疗D、分析E、心理咨询7、以下哪项不是应急人员在应急救援现场应采取的防护措施A、在放射环境中滞留的时间要减至最少B、尽量保持与放射源的最大距离C、只要有可能,就要充分利用屏蔽防护D、对皮肤污染进行现场去污E、根据放射防护的三要素进行防护8、对于执行抢救生命任务的应急人员的剂量控制,以下正确的是哪项A、剂量应小于10mSvB、剂量应小于50mSvC、剂量应小于100mSvD、剂量应小于500mSvE、剂量应小于1000mSv9、核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应配备药箱、防护设备和A、现场通讯设备B、现场洗消帐篷C、现场救援设备D、现场运输工具E、现场辐射剂量检测仪器10、以下属于放射性核素阻吸收药的是A、普鲁士蓝B、尼尔雌醇C、贯新克D、恩丹西酮E、双氢克尿噻1、下列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是A、淋巴细胞B、精细胞C、骨髓细胞D、骨细胞E、肝细胞2、穿透能力最差的是A、β射线B、α射线C、γ射线D、χ射线E、中子3、电离辐射生物学效按剂量-效应关系分类,应分为A、随机性和确定性效应B、躯体效应和局部效应C、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D、随机性效应和远期效应E、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4、属于电磁辐射的是A、α粒子B、β粒子C、中子D、γ射线E、质子5、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敏感性依次为A、腹部>盆腔>胸部>头部>四肢B、盆腔>腹部>胸部>四肢>头部C、胸部>盆腔>腹部>头部>四肢D、腹部>胸部>头部>四肢>盆腔E、头部>腹部>盆腔>四肢>胸部6、不属于随机性效应的特点包括A、效应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B、没有阈值C、表现是诱发癌症D、发生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E、有阈值7、关于辐射生效应影响因素的叙述,描述错误的是A、(和(射线穿透力强,易造成皮肤和深部组织或器官的损伤B、绝大多数放射事故导致的放射损伤是(射线照射引起的C、(射线、(射线因其穿透力较弱,是内照射中主要应当考虑的射线种类D、中子射线不带电荷,穿透力也很强,可引起严重的生物效应E、从生物效应的作用:(和(射线>(射线>(射线和中子8、属于电离辐射不敏感组织A、角膜B、晶状体C、结膜D、内皮细胞E、肌肉组织9、当吸收剂量达到1~10Gy,易引起何种放射病A、骨髓型急性放射病B、肠型急性放射病C、脑型急性放射病D、内照射急性放射病E、慢性放射病10、判断急性放射病的重要标志之一A、初期B、假愈期C、极期D、恢复期E、都不是1、下列属于核与辐射事故现场救援的措施有A、将受照人员进行初步分类诊断,确定就地观察治疗或后送B、受照人员必要时酌情给予稳定性碘和(或)放射损伤防治药物C、对人员进行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查,估计沾染范围以及沾染程度,并初步去污染处理,并注意防止污染扩散D、初步判断伤员有无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必要时及早采取阻吸收和促排措施E、以上都是2、我国对事故受照人员的分级救治实行( )医疗救治体系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E、五级3、服用稳定性碘措施的有效性随时间的拖延而降低,但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用甲状腺吸收的放射性碘降低( )左右A、10%B、30%C、50%D、70%E、90%4、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 )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防护效果最佳,几乎是完全的A、3B、4C、5D、6E、85、成年人推荐的稳定性碘服用量为( )毫克碘A、100B、150C、180D、200E、2206、3岁以下儿童推荐的稳定性碘服用量量为( )毫克A、15B、20C、25D、30E、357、以下情况需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A、甲状腺有结节者B、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C、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D、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者E、以上都是8、照后2~3小时呕吐,照后12~24小时早期红斑。
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处置

伤口酌情包扎 -初步判断人员有无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 -尽可能收集可估计人员受照剂量的物品和生物样品 -填写伤员登记表 -根据初步分类诊断处置伤员 -对突发事件的医学和公共卫生后果进行初步评估以及放射防护和
公共卫生建议
现场医学救援:
• 人员的去污 例1:比较大的有影响的事故有:1992年11月19日山西省忻州地区发生了一起特大的放射照射事故,肇事放射源当时活度466.
-根据初步分类诊断处置伤员 -尽可能的情况下控制在最大单一年份剂量限值以下 -脱去污染的衣服,尽快确定污染部位、范围及程度 -查找放射源的位置,监测放射源周围辐射剂量率 -在可能发生事故有代表性的地方,需设置必要的监测仪器,以便发生事故时立即给出预报以采取应急行动
,正确认识辐射的危险性 -后送
人员的去污:
• 去污原则: -有生命危险者先抢救生命,然后再考虑去污
,要将避免污染放射性核素吸收和播散作为 贯穿整个去污过程
人员的去污:
• 去污步骤: -脱去污染的衣服,尽快确定污染部位、范围及程度 -先处理污染的创面,后处理体表污染 -污染时先从伤口处开始,如无伤口先从污染轻的部位
3.剪去头发,用皮肤去污方法对头皮去污
人员的去污:
• 去污方法—全身去污: -首先用浸湿的毛巾、海绵等擦洗2-3次 -同时配置常用或专用去污剂,然后再淋浴 -病情严重者,如情况允许亦可在抢救床、担架或手术
轻、对危重伤员先抢救后除污染、尽快将伤员 撤离事件现场以及保护抢救者 -可延迟处理者,经自救互救和初步除污染后迅 速脱离现场 -原则:充分的医疗救治优先于辐射评价和去污
现场医学救援:
• 现场医学救援的基本任务: -撤离事故现场并进行相应处理,对危重伤员应优先进行急救处理 -初步估计人员的受照剂量,进行分类诊断和处理,必要时及早使
医院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预案要点

医院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预案要点所谓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指为应付应急照射情况所制定并实施的一份经审批的文件,它描述了该文件的编制与实施单位的应急响应功能、组织、设施和设备,以及和外部应急组织间的协调和相互支持关系,该文件还必须有专门的执行程序加以补充[12]。
为了有效应对核或放射突发事件,使受照射和受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人员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和救治,同时保障公众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制定一份好的医学应急预案是做好医学应急响应的必要条件之一。
1 背景核事故、放射事故、核或放射恐怖袭击事件(以下通称核辐射突发事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突发性和危害程度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往往危害人数多,波及面广,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外,还会引起人们严峻的心理恐慌和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国家已经将核辐射突发事件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范畴,给予高度重视。
医学应急是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至关重要的环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提出,按照“中央指导、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依托专业防治机构或综合医院建立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和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化学中毒、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科室,承担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任务,包括现场医疗救援、伤员转送和医院救治[34]。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125-9],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参考有关标准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10-14],提出医院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预案内容、要点和格式方面的初步建议,供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响应和制定医学应急预案负有责任的医疗机构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时,结合实际情况,酌情参考。
卫生部详解核与辐射事故后如何进行医学应急

卫生部详解核与辐射事故后如何进行医学应急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近期,日本地震灾区核电站多个机组出现险情引起我国民众对于核辐射问题的关注。
卫生部网站15日发布《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问与答》。
问答指出,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戈瑞(Gy)时,人体会出现急性放射性病等健康效应。
但对于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落下灰,大量的放射性烟云经过长距离输运后,不大可能出现如此高剂量照射的情况。
据介绍,核事故指的是核设施或者核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核事故后烟云飘浮的距离,取决于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
问答指出,通常情况下,发生核与辐射事故后的首要任务是限制辐射暴露的发生。
主要通过疏散或隐蔽受影响人口,减少放射性烟云沉降的影响。
根据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例如风向和降水等,并依据爆炸的中心范围,国家将会确定在多大半径范围内应采取紧急隐蔽防护措施。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
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其次,公众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并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
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
应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
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并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
问答强调,出现核与辐射事故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根据问答,暴露于电离辐射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 及时控制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襄城县第二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经医院研究,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核与辐射污染,影响我院甚至全市、全省、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紧急事件。
本预案适用于在我院发生的所有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
第三条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高效”的原则,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广大群众的力量,建立我院防范有力、指挥有序、机动灵活、协调一致的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体系,规范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妥善处理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的原则,将医院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与各科室分工负责结合起来,根据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的性质,由院务会研究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第四条任何科室和个人都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向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医院成立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负责重大、特大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具体组成如下: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工作职责:(一)研究部署全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制定和组织实施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二)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全院重大和特大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三)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相关情况;(四)统一对外发布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有关信息;(五)配合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第六条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部。
具体组成如下:主任:副主任:成员:、秘书:工作职责:(一)制定和修订医院突发性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作用 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 损伤机制
直接电离 直接激发 化学键断裂 水的电离激发 水的辐解产物 和大分子反应
继发作用
是个漫长的过程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分类
确定性生物效应:
机体受射线照射后,若某一组织损失的细胞足够 大,而且这些细胞又相当重要,就会出现组织或器 官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 当照射剂量很小时,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为0, 若受照剂量高于某一水平(阈值)时,损伤的概率 很快增加到1(100%发生)。在超过阈值后,损伤 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越严重。 电离辐射这种生物效应称为确定性效应。只要超 过阈剂量,这种效应就一定会发生。
注: (a) 中子可以在体内诱发放射性 ;(b)包括γ射线辐照装置。
导致辐射损伤的辐射事故和核事故
应用领域 源或放射性核素 身体受照部位 可能损伤的人数
工业 消毒 钴-60、 铯-137 全身、手 1~3 探伤 铱-192、铯-137 手、其它部位 1~10 仪表测量 铱-192、铯-137 手、其它部位 1~2 医学 诊断X射线机 手、面部(眼晶体) 1~10 治疗钴-60、铯-137 全身、手及其它部位 1~10(极少情况 及加速器 下多于10) 研究 广谱源,包括反应堆 手、面部及其它部位 1~3(研究反应 堆可能多于3) 废源 钴-60、铯-137及其它源 手及其它部位 1~20(极少情 况下多于20) 核反应堆 裂变产物 全身、甲状腺 1~500(受到影 响的人数可能更多) 在这些照射途径中,辐射源或设施的直接照射对总剂量的贡献最大。应该强 调的是,γ探伤事故可能引起明显的辐射后果。在核事故时,放射性烟羽 可能是外照射的主要来源,而气载放射性物质,特别是碘的放射性同位 素,是甲状腺内照射剂量的主要来源。
各类事故情况下,如未采取适当的防 护行动,均可使人员受到难以控制的 照射。 从应急计划的角度考虑,根据事故的 严重性、损伤人数和辐射后果对事故 进行分类是有益的,如外照射、内照 射、放射性污染及它们的复合作用。
常见的辐射源和(或)设施及照射方式
组别 源和(或)设施 Ⅰ 核临界装置 反应堆 核燃料转换、富集、元件生产 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加工 核燃料后处理厂 Ⅱ 辐照装置 粒子加速器 X射线发生器 Ⅲ 密封源(完整)(b) 密封源(泄漏) Ⅳ 核医学实验室 体外测定实验室 Ⅴ 源的运输 Ⅵ 放射性废物(管理) 外照射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污染 有 有 有 有 有 (a) 无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混合照射 有 有 有 有 有 (a) 无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三)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定性定级、立案侦查和医疗应急情况。 国务院指定的部门根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辐射事故的性质和级 别,负责有关国际信息通报工作。 第四十五条 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将可能受到辐射伤害 的人员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者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 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者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 采取救治措施。
二、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有关法规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 核事故医学应急管理规定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国家核应急预案 卫生部核事故与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卫监发 [2003]53号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Z96-2002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l02-2007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l03-2007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l04-2002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l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GBZll3-2002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 GBZl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l29-2002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66-2005 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 GBZ/T151-2002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算原则 GBZ/T 163-2004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 GBZ/T 170-2006 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T 171-2006 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
医学应急处理
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傅宝华
基本概念 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有关法规和标准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后果 医学应急准备 医学应急响应 医学应急计划 现场救援 核与放射事故案例
一、 基本概念
辐射
辐射是不需要介质参与而传递能量的一种现 象。根据辐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电磁辐射(宇宙线、γ射线、x射线、紫外 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 电磁辐射仅有能量而无静止质量。 粒子辐射是高速运动的粒子,既有能量,又 有静止质量。如α粒子、电子、质子、中子、 负π介子和带电重离子等。
随机性生物效应
受照后细胞的结局有三:
①细胞死亡;
②细胞未受损伤或损伤后修复正常。
③细胞发生变异但没有死亡,有可能形 成变异了的子细胞克隆,当机体免疫监控不健 全时,经过不同的潜伏期后,变异了的子细胞 克隆可能恶性变,发生肿瘤。
这种发生概率(不是严重程度)随照射 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 无关,不存在阈值的辐射生物效应称为随机 性效应。
中央编办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 的通知(中央编办法[2003]17号) 卫生部部门职责摘录: 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源的职业病危害评价 管理工作;负责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 机构的准入管理;参与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 事故应急工作,负责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 故的医疗应急。
三、效应。 若这种变异在性细胞(精子或卵子),基因 突变的信息有可能传给后代,则称为遗传效 应,是另一种随机性效应。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辐射种类、照射剂量、剂量率、分次照射、 照射部位、照射面积、照射方式
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种系的敏感性、发育个体的辐射敏感性、 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敏感性、
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
按与物质的作用方式分为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物质的电离: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从辐射吸
收能量而导致电子轨道上的一个或几个电子从基 态激发到脱离原子的现象称为电离。
非电离辐射:只能引起原子或分子的振动、
转动或电子在轨道上能级的改变,不能引起物质 的电离。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外照射:辐射源位于人体外部,其射线作用于人体 内照射:辐射源(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 人体内进行照射 外照射的方式简单,较易防护 时间防护——缩短照射时间 距离防护——增大与源的距离 屏蔽防护——设置防护屏障 内照射情况复杂,防护较难 围封隔离 保洁去污 个人防护 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放射性废物处理
与环境有关的因素
温度、氧含量
放射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管理目的: 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应用安全) 将随机性效应发生的几率降低到可以 接受的尽可能低的水平(防护最优化) 为达到上述目标,放射卫生应当以辐 射源的安全与防护管理为中心。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为了达到完全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并将随机性效应限制到可以接受水平的目的, ICRP提出了“辐射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 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3项辐射防护的 基本原则。 辐射实践的正当性是其防护最优化过程 的前提,个人剂量限值是其最优化的约束条 件,因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辐射防护体系, 并为各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所采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发布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 定,对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 施监督管理。 …… 第八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 位,应当事先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许可申 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卫 生机构,还应当获得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发布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能量传递给机体 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所造成的形态和功能 的后果,称为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在机体受照后,细胞内发生连续而复杂的变 化过程。其中原初作用十分重要,是生物损伤效 应的始动阶段。 射线照射后能量的吸收和传递、分子的激发 和电离,在10-18--10-12秒内完成;自由基产生、 化学建断裂等生化过程,则在1秒之内完成。生物 学阶段出现临床表现多在数小时内甚至数天内乃 至数月内才出现,这与照射剂量有关。
第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第四章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第四十四条 辐射事故发生后,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
照辐射事故的等级,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一)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和 定性定级工作,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源; (二)公安部门负责丢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
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 称为核事故;辐射事故是指密封或非密封辐射源 事故;这两种事故均可导致电离辐射或放射性物 质向环境的释放失控。 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类型包括: (1)辐射源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辐射 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并将源取出,使源失去屏蔽, 造成本人和其他人员受照。 (2)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导致辐射源丧失屏 蔽,或核燃料转换、富集过程中操作失误而发生 临界事故,使工作人员受到外照射。 (3)放射性物质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环境 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 (4)核辐射恐怖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