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鉴赏论文
沉思者雕塑作品鉴赏800字

沉思者雕塑作品鉴赏800字
沉思者,原名《思考者》,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于1880年
至1882年期间创作的一件大理石雕塑作品。
此作品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雕塑的代表之一,被誉为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正值19世纪末,当时欧洲正处于经历空前的文
化和思想启蒙浪潮,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丹通过这件雕塑作品表现了人类内心的苦闷和思考的境况,表达了自己
对人类生命的理解和价值观。
这个雕塑作品的主要特点是雕像的造型尺寸比平常人稍小,表情沉静
而严肃,身体也不是很完美,不过正是这些缺点让这件作品显得生动而有
血有肉。
雕像无衣饰,身体倚靠在一个平坦的岩石上,双手托着下巴,双
眼深思熟虑地注视着前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问题。
整个雕像充满了思考
和深度的气息,人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种感受:他(她)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存在,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
在雕塑风格上,罗丹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例如,从远
处看,雕像显得很瘦弱,不过当你走近一些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各个部
位都有深刻的雕刻痕迹。
这种技巧使得整个雕像具有了特别的艺术魅力。
总之,沉思者是一件充满哲理和思想的雕塑玻璃,它超越了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一直以来都引人深思和思考。
这个雕塑作品不仅具有巨大的艺
术价值,还彰显了哲学和人文思想的精髓,成为现代文明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对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写一篇鉴赏文章 600字以上

对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写一篇鉴赏文章600字以上在参观罗丹一生的作品时,我们也就能欣赏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从幼小的婴童到青春的少年,从成熟的中年到衰弱的老年,在这些人类的躯体上,我们品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控诉。
这些作品,倾注了罗丹一生的心力,几乎都带有宗教的内省和悲悯的基调。
他的人物既有着悲剧的悲惨气氛,也有着悲剧撼人心魄的力度。
今天我要着重探讨的就是罗丹在1885年所作《欧米哀尔》,这座雕像实在是包涵了太多我们不为人知的东西,而那些东西恰恰又是我们内心不愿意或者说是不敢于去承认的事物。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终究还是会碾压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我们的内心需求与惭愧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们有时甚至需求一种正常的对话沟通平台,但是我们却显得那么的无助和迷茫,唯有在罗丹的艺术世界当中我们能够很好的看到我们现在真正的自我以及我们童真失去的自我、年老时无赖的自我,由此我们就带着这份惊喜而又胆颤的情怀去走进罗丹艺术的内心世界和《欧米哀尔》背后的故事。
罗丹是唯塑史上最为推崇自然的艺术家,他对自然有种欣喜若狂般的冲动和一往直前的激情。
罗丹曾说过:“单凭灵感的工作,即使再聪明灵巧,总是力有未逮的。
一个人无法脱离自然而创作。
艺术家是自然造就的——当他理解了自然,并把它表现出来时——与其说艺术家是创造者,不如说是具有效仿自然才情的人。
”在罗丹艺术创作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更多的是从自然当中截取的画面和事物,我们看到的事物是那么的一尘不染、那么的质朴无华、那么的生动活泼。
罗丹在创作作品时首先是“搜尽奇峰打草稿”,观照大自然中一切事物,捕捉住大自然最为动情的瞬息变化。
罗丹的雕刻是倾注其毕生的情感的,他把对大自然的爱都刻在了石头、大理石或者是青铜上,罗丹在他艺术生涯的每一笔雕刻中都包涵着他对大自然最为纯洁敬仰和热爱之情,每一笔雕刻都是罗丹自己在与大自然进行艺术形式上的对话,每一笔雕刻都是罗丹在“物我两忘、心驰神往”的体现。
现代雕塑艺术鉴赏

现代雕塑艺术鉴赏现代雕塑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领域中备受瞩目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通过雕塑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艺术家对材料和形式的创新运用,现代雕塑艺术向我们展示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现代雕塑艺术的鉴赏和解读。
一、形式与材料的创新现代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材料的创新而脱颖而出。
与传统的雕塑艺术相比,现代雕塑艺术更加注重对形式的多样性和材料的多样性的探索和运用。
传统的雕塑多以大理石或青铜等传统的材料为主,而现代雕塑艺术则更加注重对当代材料的使用,如钢铁、塑料、玻璃等。
艺术家们通过对材料的创新运用,使得雕塑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性。
此外,现代雕塑艺术对形式的创新也是一大特点。
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结构和静态表现方式,而是通过抽象、立体构成、拼贴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使得现代雕塑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
二、表达情感与思想现代雕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传递艺术家的情感与思想。
艺术家运用雕塑形式来诠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来引发观众共鸣。
现代雕塑艺术作品呈现的情感和思想多样化,既有关于人性、社会、环境等问题的思考,也有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情感。
通过雕塑作品,艺术家们传达出对现实世界的思索和对未来的期许,使得观众在品味雕塑作品的同时沉浸其中,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三、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对于现代雕塑艺术的鉴赏,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欣赏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欣赏现代雕塑作品时,观众需要摆脱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接受和欣赏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
观众可以通过感知材料的质感与颜色,感受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此外,观众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和距离来观察作品,以便更好地感知作品的细节和整体效果。
在现代雕塑艺术的鉴赏过程中,独立思考和开放的态度也非常重要。
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作品,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知进行思考与欣赏。
雕塑鉴赏论文

班级:姓名:学号:目录1.原始朴拙意象风2.商代鬼魅抽象风3.秦俑装饰写实风4.汉代雄浑写意风5.佛教理想造型风6.宋代俗情写真风7.帝陵程式夸张风8.民间朴素表现风一.原始朴拙意象风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人类自身的诞生是同步的。
人类天生地具有对称、均衡、和谐对比、韵律节奏以及平整光滑的等形式美要素的渴求,随着智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从欣赏和喜爱自己身体的意识出发,从自己身体提供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东西,进而总结出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然后在自己的劳动创作中灌注这些审美的意识。
于是,从石器到装饰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艺术创作产生了分界线。
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也开始出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
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以各种陶塑动物居多。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或体现原始先民对动物形态性情的理解与浓厚兴趣或是表达对一些威猛动物的崇拜。
如图为陕西华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成年女性墓葬所出的陶鹰鼎,作敛翼站立之状,器口开于背上,勾喙有力,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结构简洁,给人很强的体积感,双足与尾稳定地撑挂于地,整个造型充满桀骜猛厉的气势。
凸显原始社会雕朴拙的意象。
二.商代鬼魅抽象风商州时代,身受奴役压制的奴隶们创造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展示了那一时代中国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那是绽放在野蛮的黑暗中的文明之花,是血泊雕铸而成的艺术杰作。
这是商代方鼎中赫赫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
作为国家象征的礼器,司母戊大方鼎威严、稳重、挺拔、坚实、恢弘,具有威慑天下雄视百代的气魄。
即使它还是一件实用器皿,但它实在堪称国家形象的雕铸,它熔进了国家的灵魂,民族的风范。
三千多年后,中国人面对这样的杰作,仍为之豪情激荡,浩气遄飞。
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纹饰的主体,或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动物或是想象中或传说中的动物,通过不同动物形象的组合,经过不断累加、美化而成。
但都被赋予特定的含义,或人格化,或神祗化,充满神秘和幻想。
雕塑美学鉴赏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雕塑美学鉴赏的感悟。
雕塑,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雕塑美学的鉴赏。
一、雕塑的形式美雕塑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造型、比例、线条、色彩等方面。
首先,雕塑的造型具有鲜明的立体感,通过雕塑家的巧妙构思,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雕塑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雕塑的比例和谐,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
例如,古希腊的雕塑作品《掷铁饼者》,通过对人体比例的精准把握,展现了运动员掷铁饼时的动态美。
再次,雕塑的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
如我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其线条富有张力,令人陶醉。
最后,雕塑的色彩虽然相对较少,但恰当的色彩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二、雕塑的精神美雕塑的精神美体现在其内涵、意境和思想性等方面。
雕塑作品往往通过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
如我国著名雕塑家徐悲鸿的《马》,通过马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由、力量和美的向往。
此外,雕塑作品还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如《愚公移山》,表达了人类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雕塑的文化价值雕塑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例如,我国的汉画像石、敦煌壁画等,都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们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还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四、雕塑的审美价值雕塑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首先,雕塑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融合了雕塑家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代的思考。
如我国现代雕塑家刘开渠的《母亲》,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世界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
其次,雕塑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它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陶冶情操。
总之,雕塑美学鉴赏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通过欣赏雕塑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瑰宝,领略到雕塑艺术的魅力。
雕塑形体论文总结范文

雕塑作为人类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三维空间形态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本文通过对雕塑形体的研究,总结出以下要点:一、雕塑形体的基本特征1. 空间性:雕塑形体存在于三维空间,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能够呈现立体形态。
2. 质量感:雕塑形体通过材料、造型和光影等手段,传达出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感。
3. 质地感:雕塑形体通过不同的材料表现,如石雕、木雕、金属雕等,展现出不同的质地特征。
4. 动态感:雕塑形体在空间中呈现出的动态效果,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5. 象征性:雕塑形体往往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形态、姿势、表情等传达出特定的寓意。
二、雕塑形体的表现手法1. 造型手法:通过线条、形状、比例、节奏等手段,塑造出具有美感的雕塑形体。
2. 材料运用:不同材料的运用,如石雕、木雕、金属雕等,赋予雕塑形体独特的质感。
3. 光影处理:通过光影的运用,使雕塑形体在空间中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4. 构图布局:雕塑形体的构图布局,使作品具有和谐、统一的美感。
三、雕塑形体的分类1. 宗教雕塑:如佛像、基督教圣像等,具有宗教信仰和仪式意义。
2. 历史人物雕塑:如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反映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
3. 城市雕塑:如广场雕塑、街头雕塑等,美化城市环境,传递城市精神。
4. 公共艺术:如现代雕塑、装置艺术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意识。
四、雕塑形体的审美价值1. 美学价值:雕塑形体通过造型、材料、光影等手段,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2. 情感价值:雕塑形体传递出艺术家对生活、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感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3. 教育价值:雕塑形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雕塑形体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雕塑形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论文(雕塑)

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浅谈如今美术作品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今天刚看完一部电影叫做《忠犬八公》,1934年4月:八公雕塑在日本涩谷车站前建立,这是忠诚的象征。
下面我就雕塑作品做做自己的浅谈。
我的一个朋友的父亲是成都知名国画大师的徒弟,从小我跟他在一起,经常在他家看他爸爸画画,这也培养我了对美术方面的欣赏。
雕塑从古代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代再到现代,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雕塑不仅塑造了美的世界,也构造了美的观念;她既留下永恒的倩影,又带来令人怦然心动的崭新轮廓。
文艺复兴时期有以下一些思想影响着雕塑作品的发展:1中世纪绘画意大利风光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
2 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3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4 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5 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
尤其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更是闻名全球。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
同时并擅长绘画、建筑、诗歌。
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当世界笼上耻辱和罪恶之时,不闻不见,无知无觉,就是最大的欢乐。
讲得轻些吧,朋友!不要把我从梦中惊醒。
————米开朗琪罗《大卫》大卫这一英雄题材曾为历代大师所用,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的雕塑也是人们众所周知的:多纳太罗雕过符合《圣经》传说的少年大卫,委罗基奥也创造过身披铠甲的武士大卫,他们都是凯旋的胜利者。
唯有米开朗琪罗,既超越圣经中文字记载,也超越了先辈大师们的模式,他塑造的大卫,是个成熟的年轻人,靠他那颗伟大的心和那双强有力的手,面对哥利亚那样身穿一千磅胸甲的巨人而毫无畏惧,才能赤手空拳打死闯入羊群的狮子和熊。
米开朗琪罗心目中的大卫,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英勇斗士,勇气和正义的化身,同时,也是保卫祖国、治理城市的象征。
他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标志,它标志着人类觉醒。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选择决战前的瞬间,以全裸体站立姿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显得轻松自然,表现出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胸有成竹,具有决战决胜的精神,身体呈正面而头部转侧,可见他怒目直视前方,有一种准备迎接战斗之势,这种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专注形成对比,更显得蕴含无穷的内在力量,由于它是裸体,更具有超越一切的广泛的社会意义,人们视它为保卫祖国,高度警惕,时刻准备战胜一切侵犯之敌的保护神。
雕塑艺术鉴赏论文2000字

雕塑艺术鉴赏论文2000字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
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
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
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
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
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
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
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
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
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学号:目录1.原始朴拙意象风2.商代鬼魅抽象风3.秦俑装饰写实风4.汉代雄浑写意风5.佛教理想造型风6.宋代俗情写真风7.帝陵程式夸张风8.民间朴素表现风一.原始朴拙意象风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人类自身的诞生是同步的。
人类天生地具有对称、均衡、和谐对比、韵律节奏以及平整光滑的等形式美要素的渴求,随着智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从欣赏和喜爱自己身体的意识出发,从自己身体提供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东西,进而总结出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然后在自己的劳动创作中灌注这些审美的意识。
于是,从石器到装饰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艺术创作产生了分界线。
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也开始出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
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以各种陶塑动物居多。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或体现原始先民对动物形态性情的理解与浓厚兴趣或是表达对一些威猛动物的崇拜。
如图为陕西华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成年女性墓葬所出的陶鹰鼎,作敛翼站立之状,器口开于背上,勾喙有力,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结构简洁,给人很强的体积感,双足与尾稳定地撑挂于地,整个造型充满桀骜猛厉的气势。
凸显原始社会雕朴拙的意象。
二.商代鬼魅抽象风商州时代,身受奴役压制的奴隶们创造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展示了那一时代中国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那是绽放在野蛮的黑暗中的文明之花,是血泊雕铸而成的艺术杰作。
这是商代方鼎中赫赫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
作为国家象征的礼器,司母戊大方鼎威严、稳重、挺拔、坚实、恢弘,具有威慑天下雄视百代的气魄。
即使它还是一件实用器皿,但它实在堪称国家形象的雕铸,它熔进了国家的灵魂,民族的风范。
三千多年后,中国人面对这样的杰作,仍为之豪情激荡,浩气遄飞。
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纹饰的主体,或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动物或是想象中或传说中的动物,通过不同动物形象的组合,经过不断累加、美化而成。
但都被赋予特定的含义,或人格化,或神祗化,充满神秘和幻想。
这是一件商代的虎食人卣,一尊蹲踞的老虎,凶猛强悍,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此气度不仅令百兽丧胆,也足以令人类避之唯恐不及。
此刻,猛虎锋如利刃的前爪已攫一“人”,它张开的血盆大口似乎正要将“人”吞噬,那好像没有反抗,其实在猛虎面前,任何的反抗都是徒劳的。
再看那“认”的形象,纹身,我冠履,手足皆四趾。
这其实不是人,而是一只似人非人的怪物。
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已经能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到了青铜时代,聪明睿智的奴隶雕塑家不致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如此失水准。
因此可以断定,这似人非人的怪物是某种令人们厌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鬼怪,是“恶”的象征。
三.秦俑装饰写实风提到中国古代雕塑,最不能忽略的自然是出土于中国陕西省临潼县的震惊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了,它以宏大的规模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被人们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中坑中出土的兵马俑雕塑均为大型陶俑。
包括有武士俑、马俑、文官俑以及侍者俑,其中以武士俑和马俑为多数。
匠师们为力求再现秦代国军的风采和士兵器宇轩昂、意气勃发的精神面貌,对每件人物作品均给予不同的外观形貌。
通过对每个兵将俑的衣饰装束、身体动态及眉毛、眼睛、胡须、及发饰等细部的刻画,使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特征以及身份象征。
这些兵俑的造型均是根据现实中任务的形象为原型进行塑造的,作品充满了极高的写实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兵俑面部表情的丰富变化表现,战役盔甲的精神塑造,以及真实生动的动作神态刻画,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及高超的技艺水平。
战马大多是直立,竖耳、张口、双目圆睁,俨然一副枕戈待旦的状态,熊健强劲的风姿一览无余。
雄伟壮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高超的写实水平,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充分展示了当时雕塑艺术发展水平。
四.汉代雄浑写意风到了东汉时期,东汉雕塑艺术在西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东汉石雕多集中在墓祠、墓室及门阙上,且多以浮雕为主,并且还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出现。
图示为1955年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的一尊东汉时期的石辟邪,这只大型石兽由石灰岩雕刻而成,高,塑像头如狮头,嘴微张,齿牙外露,带凶猛之气。
身体似豹,腰细肚圆,尾巴长而粗茂。
前腿微屈,向前迈出,后退蹬地,好像正在前进。
二向上抬起的头部与四肢迈开的形象结合正好组成了一副抬头挺胸,昂首阔步的矫健雄姿。
整尊雕塑采用圆雕和浮雕及线刻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在造型和艺术手法上,与西汉时期相比较,有明显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表现,尤其是雕塑形象的独特性和个体性,以及依靠动作神态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
雕塑师分别对塑像的形体、胡须、羽翼及尾巴做了不同的艺术处理,以粗厚的刀法刻画的兽物庞大粗壮的体量,以细腻的线条嵌刻出动物身体上的纹饰和羽翼。
整体造型粗犷圆润,总体风格雄浑古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佛教理想造型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后秦时开始广泛传布,到了南北朝时期佛像制作开始出现。
自佛像加入到雕塑领域,雕塑艺术史便开始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现象:佛像雕塑丰富完善了中国文化模式,而与墓葬雕塑平分秋色,也使中国人物雕塑更趋完美。
这是莫高窟的禅定坐佛彩塑像,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形象。
释迦身着印度式袈裟,薄薄的,紧贴身上,衬出他健美的躯体;双手轻抚腹部,自然端坐;他恬淡虚静,嘴角含着浅浅的微笑。
他的微笑和蔼、慈祥、纯洁、高尚。
微笑里有真、善、美,呈现出普度天下众生的慈悲博大胸怀。
这微笑能给痛苦的灵魂以安慰,能化解弥漫于心田的惨淡愁云;这微笑能使人自觉的忍受现实的苦难,给你指示不可知的彼岸那缥缈诱人的希望。
虽然雕塑中佛祖的形象还带着浓厚的犍陀罗色彩,但他的面容确是中国式的。
这种形象容易让人接受。
使人倍感亲切。
佛教雕塑从一开始就开始反映出中国文化巨大的同化能力和良性的消化能力。
六.宋代俗情写真风自雕塑茂林佳卉中的奇葩——唐三彩艺术尽显雕刻艺术风采之后。
到了五代辽宋金时期,雕塑艺术从神圣走向世俗,它像一尊身后有许多光环的佛,慢慢地褪尽神圣的光辉,撩开神秘的面纱,逐渐走下莲花座,走向无比广袤,无比丰富多彩的人世间,是自己变得更加温馨可敬。
如此可容可掬。
遗弃了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而逐渐展现出浓郁生活气息和世俗气息的雕塑时代。
盛极一时的最能展现雕刻艺术成果的石窟艺术以及辉煌曾经的陵墓雕刻艺术逐渐在雕刻艺术领域渐渐隐居。
随着文人画的兴起,雕塑艺人的社会地位愈加低下,此类造型艺术不断走向衰退。
值得庆幸的是,各种供人赏玩的小型雕塑作品越来越多,成为宋代雕塑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图为宋代著名石雕——大足养鸡女石雕,是具有民间色彩的代表作品。
雕像位于大足宝顶山大佛弯,一个养鸡的妇女正在打开鸡笼放鸡出来。
只见她头上裹着发巾,腰间束着裙衫,双手将鸡笼倒翻,作放鸡出笼状。
整件雕塑刻画细腻,造型准确生动。
养鸡女面庞清秀饱满,表情怡静悠然,表现出农家妇女的贤淑与勤劳。
身旁两只鸡依依相偎,表现主任对鸡的怜惜和怜爱。
七.帝陵程式夸张风陵墓雕塑集中体现了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陵数中国古代历史上陵墓的顶尖之作,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
在陵墓中的大规模出土的人俑以及马俑,各件做作品之间没有重复的。
人物的形象面目各具,其中将军俑是头戴双卷尾长冠,穿着战袍铠甲,手按佩剑,脸盘饱满,剑眉隆鼻,双唇紧闭,威武刚毅。
武士俑则是戴帽、披甲、握弓执剑、身材魁梧,英姿勃发。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也大规模的出现石雕作品,墓前石刻现存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
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
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中“马踏匈奴”石雕像为一组人兽组合雕像,主像马昂首挺立,四趾健壮,一副英勇善战的战马形象;马下是一个手持弓箭、神情狼狈、窘态毕露的匈奴主的惨败形象。
整组雕像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了造型古朴,风格稳重的深具魅力的艺术形象。
八.民间朴素表现风民间艺术的表现性,是对生活积极意义上的歌颂,是在美好向往、自娱自乐心态下的创造,这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的“宣泄”大相径庭。
因此,民间朴素的表现是艺术的生态发展,是非功利的纯艺术劳动。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不仅在于技巧、形式,更在于创作心态。
在这种心态之下创作的艺术,其特点是题材丰富、情感纯真、手法自由、造型生动。
中国的雕塑艺术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雕塑艺术品历经了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不过还有一定数量的产生于各个时期的雕塑作品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被完整或部分的保留了下来。
中国的古典雕塑在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同时期各种文化和其他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和独特传统风貌的体系。
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又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欣赏趣味和审美理想,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雕塑虽然无声,却包含有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雕塑尽管静止,却展现出舞蹈的旋转与运动。
当然,雕塑也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韵含着个性与激情,正因为如此,尤其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凝聚着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