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共33页文档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马佶

大舞台大104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
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
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
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
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
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
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徐悲鸿国画鉴赏

徐悲鸿国画鉴赏徐悲鸿国画鉴赏继守佳法采融西画徐悲鸿先生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确定了其在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顶级位置,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
至今,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不仅收藏于专门的徐悲鸿纪念馆,在全国各地大小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也有不少收藏。
因此,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徐悲鸿艺术风貌的认识,也对鉴赏和收藏徐悲鸿画作有所裨益。
本文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两家文博机构所藏徐悲鸿画作为研究对象,以展现徐悲鸿艺术创作的一个侧面。
奔马:肩负使命的象征符号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诗、书、画、印艺术,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17岁时已成为宜兴远近闻名的小画家。
1918年,徐悲鸿在北京大学讲演《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时,曾经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此后,他即一直以此为原则,在中国画创作中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和探索。
因此,“继守佳法,采融西画”就成为徐悲鸿一生艺术实践的方向与动力。
徐悲鸿所创作的作品中,以水墨奔马形象最为著名。
他在青年时代即痴情于画马,20岁时所画骏马就得到当时著名画家高剑父的称赞,谓之“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他所画的骏马在用笔和结构上突破旧有框架,不再以传统的细致线条去勾勒,而是以大块的水墨酣畅淋漓地直接辅陈,速疾完成整个马匹的体态。
徐悲鸿所画的马大多昂首傲立,四肢修长,或立于猎猎疾风中,或驰骋于茫茫荒野上,鬣鬃飘逸,长尾翻卷,看拟信手拈来,却充满力量与动感,使马的形象蕴含着积极向上、催人振奋的感召力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典型符号,甚至成为现代中国画的一种象征性标志。
徐悲鸿的奔马作品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均有收藏,而且数量较多、品相较好,可以反映其高超的笔墨技法与精神风貌。
雄鸡、雄鹰:黎明前的报晓斗士徐悲鸿自1919年留学欧洲,历经8年刻苦学习并游历西欧诸国,于1927年归国,担负起艺术创作和培育后辈的重要使命。
徐悲鸿的绘画风格及其艺术思想-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徐悲鸿的绘画风格及其艺术思想-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徐悲鸿的绘画风格被称为画坛金陵三杰之一的徐悲鸿,诞生于19世纪。
当时正值西方涌入中国的时期,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徐悲鸿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
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即将西方的写实运用到中国画中,改变了中国画的格局和面貌,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思想。
(一)留学期间(1919~1927年):欧洲古典写实主义风格。
徐悲鸿自幼受到了朴素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父亲。
徐悲鸿的父亲是民间肖像画师,以为人绘画肖像为生。
在传统观念里,肖像最大的要求就是形似。
故而徐悲鸿的绘画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点可从其早期绘画作品中的逼真和形似找到印证。
后徐悲鸿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先后到日本、法国求学。
在日本期间,徐悲鸿认识到了西方影响下的日本绘画已经渐能脱去拘守积习,而会心于造物,在对比了日本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之后,徐悲鸿逐步形成了对写实、务实风格画风的欣赏。
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恰逢现代主义流派风靡法国,不过徐悲鸿接受的是正规学院派教育,其老师达仰也是一名写实主义画家。
故而,徐悲鸿对欧洲古典写实主义格外推崇。
这一时期的徐悲鸿国画作品较少,油画作品较多,其1923年的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
随后的《持棍》《箫声》《自画像》等作品均获得了法国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徐悲鸿作品是其创作阶段的第一个小高峰,画作众多,对色块的运用和西方光照明暗的对比,也使得其油画作品得到了完善,已经具备了西方作品的写实技巧。
(二)回国后(1928~1936年):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回国后,徐悲鸿大力主张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倡导通过西方写实主义改变中国画的现状。
可以说,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艺的传导者。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2012年05月09日 18:50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字号:T|T0人参与00条评论0打印转发(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
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
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
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野蛮与文明、独裁与民主、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
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
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
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也。
”“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
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
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
”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
[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
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

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本文已过查重,需要的同学可以直接下载使用)目录摘要关键词绪论1.徐悲鸿相关概述1.1徐悲鸿的个人生平1.2徐悲鸿所处的时代美术背景1.3徐悲鸿代表作品2.徐悲鸿的作品分析2.1徐悲鸿作品中的写实主义2.2徐悲鸿引领的绘画艺术语言特色3.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3.1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价值3.1.1冲击当时中国画坛的风气,提高绘画的社会艺术价值3.1.2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3.2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影响3.2.1建立系统科学的中西结合绘画创作体系3.2.2将国画技巧融入到绘画创作当中4.总结参考文献摘要对于我国绘画创作的研究一直是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当代我国的绘画创作技术是结合了中方与西方各自的绘画技巧融合而成,既有西方绘画技巧对形体塑造的准确性要求,又有我国传统艺术中对美术形象精神因素的表达。
之所以我国绘画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徐悲鸿先生是不可或缺的功臣人物。
是他在法国留学之后,将西方绘画技巧带入到我国绘画创作中,并且创立了合理有序的绘画创作体系。
本文以此作为论文课题,尝试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从我国绘画发展分析作为基础,再对以徐悲鸿为首的改良派画家对绘画的中西结合分析,然后分析徐悲鸿绘画中的特征,探讨徐悲鸿绘画作品在中西结合中体现出的优势。
关键词绘画创作;徐悲鸿;中西结合;写实主义绪论本文是对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中对中西结合相关影响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方向使徐悲鸿先生创作作品中对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
徐悲鸿先生对于我国现代美术领域来讲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光是他的作品本身苍劲沉郁,具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同时还认为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为我国当前的中西结合绘画创作体系打下了基础。
同时,进一步的将国画技巧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作品当中。
徐悲鸿先生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将中西两种美术特色加以有机结合的创作者,他所创作出的作品大大的拓宽了我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ppt课件

《美术鉴赏》课上,感觉大家问的最多、最关注 的问题就是——
老师,这幅画值多少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精品资料
至今,世界上拍卖价格最高的画为: 杰克逊·波洛克1955年的作品《第17A》价值2亿美元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毕加索的油画 《拿烟斗的男 孩》以1亿416 万美元的天价 售出,一举刷 新绘画作品拍 卖的世界记录 ,成为目前世 界上最昂贵的 画。
达·芬奇的画是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稳 定构架.
丁托列托是文艺复兴后期,被称为风格 主义的代表性画家.激烈交错的“动”感是 这类画家的突出特征.两画的完成相距一百 年,达·芬奇等大师们在文艺复兴盛期那种对 平衡、和谐的审美追求此时已发生变化.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二、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美术作品的产生无论是题材或内容还是 形式或风格都受到了时代性和地域性条件 的限制.
所谓“时代性”是说某些题材只有在这 个时代才有,而不可能出现在别的时代;
所谓“地域性”是说某些题材只有在这 个地域不断出现,而对另一个地域来说几 乎是不可能的。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太阳光辉暖 万代(中国画) 1972年 亢佐田
文森特·凡·高1890年 创作的《加谢医生的 肖像》在1990年以 8250万美元的价格售 出。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 荷兰画家鲁本斯的油画《殴打婴儿》2002年易 主,购徐买悲鸿者油画竟《愚不公移惜山》出赏析资7350万欧元。
1990 7810
《 红 磨 坊 的 舞 会 》 雷 诺 阿 年 万 美 元 。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画作赏析

徐悲鸿画作赏析
《田横五百士》 油画,198x355厘米,1928—1930年作, 徐悲鸿纪念馆藏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巨大的历史画面渗透出一种悲 壮的气慨,撼人心魄。
桂林风景
1934年
布面油画
56×74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风雨鸡鸣》 中国画,纸本设色, 132x76.5厘米,1937年 作,徐悲鸿纪念馆藏
喜马拉雅山 36×52cm 1940年
群狮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3×217厘米
神鹰图
抗日战争期间
纸本水墨 国画 32.5×26厘米
灵鹫 121×92cm 1942年
《愚公移山图》
1940年,纸本设色,1.43×4.24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画家以宏大的气势、 震人心魄的力度表达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厘 米
国 纸 群 画 本 奔 设年马 色 1939
95×181
纸群 本马 水 墨 厘 国 米 画 年
110×122
1940
1941
中 国 年画 作, ,纸 徐本 悲设 鸿 马 》
76x130
饮马 78×58cm 1943年
1.大树双马 2.《三马图》 (作于1944年)
近现代名家徐悲鸿作品赏析

自幼习画 艰难求索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 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 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 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 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 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 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
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
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
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 体物不精而手
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
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
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
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
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
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
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
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
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
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徐悲鸿在作画栩栩如
生。
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 《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 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 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 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 志”。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 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 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 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 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 老人》、《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