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造机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认识论 本体论

认识论本体论认识论+本体论=研究范式(实证主义,实用主义,解释主义,建构主义~)→→研究方法。
认识论 Epistemology/ɪˌpɪstəˈmɒlədʒi/关注的是知识的本质。
在历史上,知识一直被当作“真理”或“事实”来讨论,然而,关于什么是知识以及真理是否可能的争论却越来越多。
因此,当你研究认识论时,你可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怎么知道我知道什么?”或“真理是什么?”本体论Ontology/ɒnˈtɒlədʒi/关注的是现实的本质。
通过现实,我们可以关注生命的体验或存在的本质,比如存在的意义。
当你研究本体论时,你可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世界是如何体验的?”或者“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世界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客观“和“主观”是经常用来描述本体论的术语。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如下:认识论+本体论=研究范式认识论是我们认识现实的方式。
或者我们对这个现实有什么了解。
我们了解这一现实的方式是通过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换句话说,“我们如何知道发生了什么?”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结合是你的范式(paradigm)。
范式是一组共享的假设,范式决定了你的研究方法。
原因是,特定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偏爱特定的方法,这符合他们对知识和现实的理解。
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实证主义的research methods→deductive approach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1.实证主义(positivism). 实证主义positivism与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的关系如下:实证主义通常是通过演绎方法(deductive approach):科学的假设Scientific method (hypothesis) and 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比如调查quantitative survey,它也用于实验室测试和实验(lab testing and experiments)。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是神学用语。
“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
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
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
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
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
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
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
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
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
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
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
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14
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会把员工看作是收益的最重要的创造者,企业的 人 力资源花费是投资行为。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员工时常是被更为简单地看 作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之一。 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知识,即新的知识资产,而不仅 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 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提供服 务和生产产品的显著不同。 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时代的收益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 的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 of scope)。 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 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 构。
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
一、国外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
(一)战略流派
知识管理战略是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交叉整合的产物, 主要研 究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有效整合资源, 发挥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本流派研 究的重点。该学派理论基础主要是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基于资源的企 业理论(如资源基础理论)和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 如动态能力理 论),研究领域包括创新能力、学习积累和知识传递,知识资源的 整合等方面,研究目的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活动来获得持续的竞争 优势。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15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16
已开发的方法,工具和程序:
与大多数学术界人士和顾问师不同,斯威比在自己的公司实现和检验了他的理论和 概念。他自己的经验使他对通过信息以及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知识的有效性产生怀 疑,于是他通过开发各种工具来帮助全世界的企业经理和顾问咨询师们学习并在实 践中实现知识管理。部分工具包括: 无形资产监控表(IAM),测量无形资产的概念体系和实际程序 探戈(TANGO),学习如何管理和经营知识型企业的沙盘演练系统,全球有超过3万 经理人员受过培训 探戈-网络版() 开发企业知识战略的过程辅助系统(KMAP) 合作氛围测量数据库,一种测量工具,用于测量和比较组织内部的合作文化(知识 管理文化),数据库包含有各类组织的数据可以用来横向比较。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价值论在道德和社会评价中的应用
道德和社会评价中的价值 论
价值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道德、伦理 和社会评价等问题。在道德和社会评价中, 价值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种 行为的善恶、是非和正义性等。
价值论在道德和社会评价 中的应用
在道德和社会评价中,价值论的应用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种行为的善恶、 是非和正义性等。例如,在道德评价中,我 们可以使用价值论的方法来评估某个行为的 道德标准和质量;在社会评价中,我们可以 使用价值论的方法来评估社会现象的正义性
科学研究中的本体论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本体论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客观实体及其属性和关系。例如, 在生物学中,我们可以使用本体论的方法来描述生物物种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等;在物理学中,我们 可以使用本体论的方法来描述物质、能量和力的本质和属性。
认识论在思维和决策中的应用
思维和决策中的认识论
它关注的是研究实在 、本质和存在本身的 本质和特征。
本体论的历史发展
01
02
03
04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涉足本体论 ,他们讨论了实在、本质和存
在本身的问题。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也探讨了 本体论,尤其是关于上帝的存
在和本质。
近代哲学家如笛卡尔、康德等 也对本体论有重要贡献。
当代哲学依然在探讨本体论的 问题,如存在论、形而上学等
智慧的体现。
价值论在哲学体系中同样占据了 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涉及到人类 行为的目标和意义,是人类价值
观的体现。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发展
现代哲学对于本体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和实在的关系上,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实 在的存在方式。
本体论认识论

本体论认识论
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属于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它们的联系。
一、本体论
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存在本质的学问,主要研究实体、属性、关系、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问题。
在本体论中,人们探讨存在的形式、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体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宇宙,它是指所有存在的总体,其中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当然,本体论也涉及到一些与认识相关的问题。
例如,本体论是否能为认识提供基础,实体的存在是否是先验的。
因此,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密不可分。
二、认识论
认识论是哲学中研究认识本质和过程的学问,主要探讨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认识的局限等问题。
在认识论中,人们可以探讨知觉、概念、判断、推理和真理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
例如,知觉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而真理则是判断或陈述能否反映现实的性质。
与本体论相关的认识论问题包括,认识的对象是否存在,我们的思维是否能够真正反映这些对象的本质等。
这些问题的讨论也能够为我们理解本体论中存在的概念提供帮助。
总之,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关注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协同作用于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中。
二者关联紧密,相辅相成,理解二者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哲学思想的本质。
2015-2016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48学时)在线考试

2015-2016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48学时)在线考试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本题得2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2、胜任力模型是指组织当中担任特定任务角色所要求的与低绩效相关的一系列胜任特征或胜任特征群。
()本题得0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3、技术系统向提高理想度的方向进化是最重要的一条进化模式,它为创新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努力方向。
()本题得2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4、把握创新的市场需求,首先要对消费者进行分析,其中最为基本的是对消费者的特征的描述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分析。
()本题得2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5、创新型人才与创新能力是有生命周期的。
()本题得2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6、从几年的情况看,在某些知识产权领域(如商标),行政执法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题得0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7、联想的基本方法是类比法与移植法。
()本题得2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8、技术创新经济学常用一条L曲线描述新技术的生命周期。
()本题得2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9、SWOT分析源自兰德公司,其基本理念是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本题得0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10、野中与竹内的知识创造理论是根基于知识的认识论与本体论所发展出来,关切的是个人而非组织知识的创造。
()本题得2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11、ARIZ中的很多概念都集成在TRIZ里面。
()本题得2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无显示答案12、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大战略思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认识论和本体论

认识论和本体论1、性质不同2、内容不同3、起源相同本体论或存在论,强调理论的最原始出发点。
举例来说,马哲的物质,西方哲学的存在。
认识论,特别强调至人的态射或反应,就是至人的。
举例来说。
1、性质不同认识论(epistemology),个体的科学知识观,个体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赢得所所持的信念。
本体论(ontology),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2、内容相同认识论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体论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有、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显然依据。
3、起源不同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展开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本体的论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
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
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
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明确提出,“就是以外便无非就是,存有之为存有者必一,这就不能存有不存有者存有”。
并且指出存有永存维持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达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看,则存有存有和非存有,存有既非一从而存有变灭。
从本体论、知识论、认识论谈对世界的认识

知识论是对感知世界的一种认识的哲理学说。柏拉图将知识论定义为被确证的真实的被相信的事物。这个定义暗示我们不能因为相信一件事并且那件事是真实的便说我们知道这件事。这就是说我们说感知的世界并不是我们认知的世界,对世界的认识必须在感知的基础上确认事实的真实存在并准确认识。
认识论是辩证的认识世界的学说,人是具有主观的能动性的,世界是可以感知和认识的。但是对世界的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我世界的本质规律形成科学的理论从而知道人们的实践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这一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可以感知的是可以认识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的本质规律可以知道我们实践能够更好的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从本体论、知识论、认识论的角度谈对世界的认识
世界与人类的关系贯穿于人类的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的进步也通过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得到见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先哲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对世界的认识理论帮助后人更好地认识世界。本体论、知识论和认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中的典范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6期科 学 管 理 研 究Vol.20 No.6 2002年12月SCIEN TIFIC MANA GEM EN T RESEARCH Dec.2002知识创造机理:认识论———本体论的观点Ξ元利兴,宣国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要: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创造过程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在对知识创造过程有关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创造过程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最终建立了基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知识创造模型(E-O-ESCI)。
关键词:知识;认识论;本体论;SECI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2)06-0007-03Knowledge Cre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pistemologicaland Ontological PerspectivesYuan Lixing,Xuan Guoliang(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 Abstract:Knowledges have become the key economic resources,and knowledge cre2 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The paper analyses the knowledge cre2 ation process on the base of the previous studies,then set up an holistic knowledge creation model based on Epistemological,Ont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SECI model. K ey w ords:Knowledge;Epistemological;Ontological;SECI 德鲁克曾经提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来源。
这一观点现在被反复引述。
Baldridge基金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300名CEO把知识管理放在仅次于全球化的第二重要的位置。
近几年来,知识管理已经发展成为管理知识的一种更为活跃的方式,知识管理体现出组织基础设施、流程、智力资本和内部构架的含义,其目的是更好地创造、吸收、获取和应用各种知识。
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已经正在渗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知识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创造和获取知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知识创造过程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观点对知识创造机理进行研究。
Ξ收稿日期:2002—08—26作者简介:元利兴(1973-),男,汉族,河北沙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跨国经营与跨国投资。
宣国良(1941-),男,汉族,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跨国经营与跨国投资。
1 知识创造SECI模型:认识论的观点111 知识本文采用普遍接受的知识分类方法,将知识分为两类: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2 pli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别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它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它的内容都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
另一种知识是显性知识或可文本化的知识(codifide knowl2 edge),与隐性知识不同,这类知识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
112 知识创造SECI模型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完全独立的。
确切的讲,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而人类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的社会作用进行创造和传播。
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知识转化(knowledge conversion)。
本文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生知识的观点称为认识论的观点,知识的认识论维度包括两个维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2 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2 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
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是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如共享思维模式和隐性技能等)的过程。
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经历”、尤其是那些“共享经历”。
学徒和师傅一起工作,并从中学习手工技能。
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
在商务环境中,所谓“在职培训”基本上应用这种原理。
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它是一种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地表达的过程。
这种模式对整个知识创造过程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又常常通过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方式转化为显性知识。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是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组合。
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文件、会议、电话会谈或电子交流)产生的语言和数学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信息技术对增强组织内部显性知识的“汇总组合”十分有效。
近年来,在知识管理领域里取得的许多发展都得益于此。
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是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它与通常所讲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2 ing)的学习形式密切相关。
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为其自己的隐性知识。
这样,个体的隐性知识又构成组织隐性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从而成为组织有价值的知识资产。
这四种模式共同组成了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图1 SECI知识创造模型Nonaka(1994)认为知识创造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并且用SECI模型描绘了为促进组织内部自我超越的各个过程。
通过潜移默化,组织内部的个体能超越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而外部明示能帮助组织内部的各个团队超越它们现有的知识;汇总组合则进一步使这些团队的知识成为组织的知识;最后内部升华意味着通过超越知识原先的高度个人化,组织内部又产生新的个人化的隐性知识。
尽管这些清楚地阐明在组织的不同层面上的知识创造过程,并涉及到组织不同层面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但是并没有清晰地说明层面之间的知识转化关系。
2 不同层面的知识创造过程:本体论的观点根据知识的本体不同,将知识创造分为四个层面:个体(Individual)、群体(Group)、组织(Organiza2 tional)和组织之间(Inter-Organizational)层面。
这称为知识的本体论维度。
在每个层面上,都会发生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
211 个体知识创造过程8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20卷个体知识由经过时间和空间积累的个人经历构成,并且在人类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这些知识和其他个体以及环境的性质紧密相关。
这些大脑加工过程以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方法、运用因果联系或清楚正式的结构化推理创造显性知识的途径进行,或者通过感性的、个人的主观的推理创造隐性知识的途径,这些隐性知识和其获取的环境和条件紧密相关。
通过这种途径,个体可以在其大脑中进行持续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知识创造过程基于图1中的四种转化模式,由时间和位置刺激所激发,由环境所产生。
212 群体知识创造过程群体是由多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开放系统,这些不同的个体通过SECI过程不断创造知识。
和个体相似,群体不断从更高层面的系统中获取知识,这些系统构成群体的制度(组织层面)环境和一般(组织之间层面)环境。
除此之外,群体可以不断从其成员中获取知识。
在不同的团队成员之间共享的观察、模仿和实践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共享的隐性知识集合,这个知识集合既不被任何个体拥有,也不被共享的所有权模式所有。
这种隐性知识集合具有群体特性。
相似地,当群体运用隐喻、类比和模型表示其隐性知识时,就会产生群体共享的显性知识集合,从而发生群体层面的外部明示过程。
通过正式推理、逻辑推理和对话方式对显性知识的合并赋予群体的汇总组合的能力。
最后,当知识与实践和经验紧密相关时,知识就会变得具有高度独特性、个人化和主观性,此时就会发生群体层面的内部升华过程。
然而,群体不仅可以通过个体和要素进行其自身层面的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也可以通过从与较高层面的历史联系中获取的有利因素激发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不同转化过程。
213 组织知识创造过程在公司和组织层面可以发现和上述层面相似的现象。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群体或团队组成,而这些群体又由许多不同的个体组成。
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持续相关,这又使得组织可以从更高的系统———组织之间层面获取知识。
另外,组成公司的群体和个体从自己的知识集合中不断为公司提供有利因素,这些因素丰富了组织知识集合,并且激发了组织层面的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
214 组织之间的知识创造过程组织所处的环境包含许多主体,例如客户、供应商、政府、公共部门等,组织和其环境之间的联系不断为组织之间的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提供刺激和知识。
由此可知,宽泛、一般的环境也会进行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
这是基于其子系统不断地积累的知识。
在最高的主体层面实际上是环境层面,它包括所有层面,而被其他任何层面包含,因此其知识创造也只能发生于其自身。
个体基于其自身时空经历创造知识,这些知识和外部实体具有相关性;环境基于其自身时空经历创造知识,这些知识只能和内部实体相联系;而群体和组织从其自身的组元和与较高层面实体的联系中创造知识。
以上讨论了不同的主体层面的知识创造SECI 过程的特点,下面将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知识创造过程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3 认识论(Epistemological)———本体论(on2 tological)的知识创造机理模型 根据知识转化方向,本文将从低层面知识转化为高层面知识过程称为前馈知识创造过程,而从高层面知识转化为低层面知识称为知识创造反馈过程。
每种过程包括两个主体层面,这样就组成了六对相关层面:个体———群体、个体———组织、个体———组织之间、群体———组织、群体———组织之间、组织———组织之间层面,知识在这些相关层面是双向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