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功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做功与机械能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做功与机械能必考知识点归纳初中物理的做功与机械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几乎在每一年级中都会进行深入学习和考察。
以下是对初中物理做功与机械能的必考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1.做功的定义:做功是指力在物体上的作用引起了物体的位移,并且力和位移的方向相同或者成一定夹角时,力对物体做功。
做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做功,F表示力,s表示位移,θ表示力和位移的夹角。
2.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是指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动能是指物体具有的由它的运动状态决定的能力,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E. = 1/2mv^2,其中K.E.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的不同具有的能力,势能的计算公式为:P.E. = mgh,其中P.E.表示势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3.功与功率的关系:功率是指人或物体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多少,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做功的大小,t表示所用时间。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1瓦特等于1焦耳/秒。
根据功率的定义和做功的公式可以得出:P=F×v,即功率等于力乘以速度。
4.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指一个物体的动能的变化等于力所做的功,即K.E.=W。
根据动能定理可以得出:①当一物体的速度增加时,它的动能会增加;②当一物体的速度减小时,它的动能会减小;③动能的增加或减小等于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5.势能转化:在地球表面上,物体的势能主要是重力势能。
当物体从高处下落到低处时,它的势能会减小,动能会增加,也就是说势能转化为动能。
反之,当物体由低处上升到高处时,动能减小,势能增加,即动能转化为势能。
在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正功,势能转化为动能。
6.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系统中,机械能守恒。
这意味着如果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并且没有其他非保守力做功,那么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八年级机械和功知识点

八年级机械和功知识点八年级学习的机械与功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了机械运动、功率、摩擦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变化的学科。
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运动,并且速度保持不变。
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变化。
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曲线路径上运动。
二、功和功率功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量。
它的单位是焦耳(J)。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它的单位是瓦特(W)。
在物理学中,有正功和负功之分。
正功是指力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所做的功为正数。
负功是指力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所做的功为负数。
三、摩擦力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它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阻力。
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受到的阻力。
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没有电动或其他能源输入的机械设备。
它包括斜面、轮轴、杠杆、滑轮、螺旋和齿轮等。
斜面是一个倾斜的平面,可以用来提高物体的高度或拉低物体的高度。
轮轴是一个轴杆,可以用来转动另一个轴杆。
杠杆是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的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生活中。
滑轮是一个固定的轮子,可以用来改变力的方向。
螺旋是一个圆柱体周长上旋转的螺旋线,可以用来提升物体。
齿轮是一个齿轮和另一个齿轮之间的机械装置,可以用来转动其他设备。
总之,八年级的机械和功知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用到。
功和机械能知识点总结

功和机械能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功和机械能1. 功:在物理学中,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是描述力对物体做了多少效果的量。
物体在受到作用力的作用下,如果它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就说作用力对它做了功。
如果作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一致,那么作用力对物体做正功,反之则是负功。
功通常用Joule(焦耳)作为单位。
2. 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包括动能和势能两种。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有关。
机械能在守恒定律中有重要的作用,表示系统在不受摩擦和外力的情况下,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二、功的计算1. 功的计算公式:功的计算公式是W = F * d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作用力,d表示物体的位移,θ表示作用力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当作用力和位移方向一致时,夹角为0度,cos(0) = 1,此时作用力对物体做的功最大;当作用力和位移方向垂直时,夹角为90度,cos(90) = 0,此时作用力对物体做的功为0。
2. 功的单位和量纲:功的单位是焦耳(J),量纲是力的量纲乘以位移的量纲,即[N]·[m]=N·m=J。
3. 功的正负及其物理意义:当作用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当作用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表示物体的动能减少;当作用力对物体做零功时,表示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
三、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1. 动能的转化: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动能可以通过摩擦力、阻力等外力转化为热能,导致物体的运动速度减小;同时,外力也可以对物体做功,将外力的功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例如,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而动能又会转化为弹性势能,形成了机械能的周期性转化。
2. 势能的转化:势能也可以通过外力的作用或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而转化为动能,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时,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反之,物体上升时动能也会转化为重力势能。
机械与功知识点总结

机械与功知识点总结机械与功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下面是机械与功的知识点总结。
1.机械的定义:机械指的是任何能够将力或能量转换为有用的工作的设备或装置。
机械可以分为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两种类型。
2.机械优势:机械优势是指机械在执行任务时力量的增益。
常见的机械优势有杠杆、滑轮和斜面等。
机械优势可以提高力量的大小,降低施加力量的难度。
3.功的定义:功是指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移动的能力。
功可以表示为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也可以表示为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工作量。
4.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力的作用点上施加1牛的力使物体移动1米。
5.功率的定义: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功率可以表示为功与时间的比值。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1瓦特等于每秒1焦耳。
6.机械工作:机械工作是指机械装置在执行任务时所做的工作。
机械工作可以通过力与物体移动路径的乘积来计算。
机械工作也可以表示为机械输出功。
7.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是指机械在将输入功转换为输出功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情况。
机械效率可以表示为机械输出功与机械输入功的比值。
机械效率一般小于1,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8.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只有一个或几个运动部件的机械装置。
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斜面、齿轮、螺旋等。
9.杠杆:杠杆是一种旋转刚体,由支点,杠杆臂和力臂组成。
杠杆原理是指杠杆的力臂与杠杆臂的比值等于力臂上的力与杠杆臂上的力的比值。
杠杆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10.滑轮:滑轮是由一个或多个轮组成的机械装置,通常用来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可以提供机械优势,使得施加力量变得更加容易。
11.斜面:斜面是一个倾斜的平面,常用于提供机械优势。
斜面可以降低物体下滑对重力的作用力,使物体更容易上升。
12.齿轮:齿轮是由一个或多个齿状部件组成的机械装置,齿轮常用于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齿轮传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
13.螺旋:螺旋是一种呈螺旋状的装置,常用于提供机械优势。
初中物理机械与功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机械与功知识点总结机械与功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机械的基本性质、运动规律和功的概念与计算等方面知识。
下面是机械与功知识点的总结:一、机械的分类1.刚性和非刚性:刚性机械在受力作用下不产生形变,非刚性机械则会发生形变。
2.连杆机构:由多个刚性杆件组成,包括曲柄连杆机构和滑块机构。
3.转动和平动:机械可以是转动的,如齿轮、滚珠轴承等;也可以是平动的,如滑轮、滑块等。
二、机械的运动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相等的大小,方向相反。
三、机械的性能和效果1.力的分解:将合力分解为垂直于平面和平行于平面的分力。
2.力的合成:由两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合力。
3.平衡:物体所受合外力合成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摩擦力:由不同物体之间接触产生的力,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5.力的大小:力的大小由施力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决定。
四、机械的功与能1.功: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表示为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物体的位移。
2.功率:功率可以表示为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3. 动能:物体具有的运动状态所具有的能力,动能可以表示为Ek=1/2mv^2,其中E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五、机械优化1.机械杆件形状优化:通过改变杆件的形状和结构来提高机械的性能。
2.润滑和减摩:适当的润滑可以降低机械的摩擦力,减少能量的消耗。
3.动力链的设计:合理设计机械的驱动链,提高传递效率。
总结:机械与功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涵盖了机械的分类、运动规律、性能和效果以及功与能相关的内容。
通过学习机械与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点和公式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点和公式一、功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
(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二、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三、机械效率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斜面:W有用=Gh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L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斜面:W总= fL+Gh=FL4.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总结功与机械能部分的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

总结功与机械能部分的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功与机械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物理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解题技巧,对于顺利完成物理题目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总结功与机械能部分的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物理考试。
一. 功与功率的基本概念1.1 功的定义:功是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是力对位移的乘积。
其计算公式为:功 = 力 ×位移× cosθ(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1.2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3 功的正负:当力和位移方向一致时,功为正;当力和位移方向相反时,功为负。
1.4 功率的定义: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单位是瓦(W)。
1.5 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 = 功 / 时间。
二. 机械能的基本概念2.1 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者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在重力场中,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
2.2 势能的定义: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在重力场中,势能的计算公式为:势能 = 重力势能 = mgh(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2.3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 1/2 × m × v²(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
2.4 机械能的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这个定律可以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原理来理解。
三. 功与机械能的关系及应用3.1 机械能定理:在没有耗散和外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3.2 弹性势能:弹性势能是一种特殊的势能,用来描述弹性变形的物体。
其计算公式为:弹性势能 = 1/2 × k × x²(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量)。
3.3 转化与转移:通过物体间的能量转化和转移,理解和解决与功与机械能相关的问题。
四. 常见考点解题技巧4.1 功的计算:根据定义和计算公式,利用合理的力和位移值,解决与功相关的问题。
全国版初中物理做功与机械能知识点总结归纳

全国版初中物理做功与机械能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物理中,做功和机械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下面是全国版初中物理关于做功和机械能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1.做功的概念:-做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做了功。
- 做功的大小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即功=力× 位移× cosθ,其中θ为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做功的单位是焦耳(J),国际单位制中也可以用牛·米表示。
2.做功的特点:-只有力的方向和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或者相反时,力才能对物体做功。
-如果物体的位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那么力对物体做正功;如果物体的位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那么力对物体做负功。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状态,当物体受到正功时,它的能量会增加;当物体受到负功时,它的能量会减少。
3.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是物体的一种能量状态。
-动能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再乘以1/2,即动能=1/2×m×v²。
-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国际单位制中也可以用千克·米²/秒²表示。
4.动能转化:-当物体的速度改变时,它的动能也会发生改变。
当物体速度增加时,它的动能增加;当物体速度减小时,它的动能减小。
-动能可以通过做功来转化。
当力对物体做功时,力的功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动能转化可以是机械能转化,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
5.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它是物体在力学运动中的能量状态。
-机械能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动能加上势能,即机械能=动能+势能。
-机械能的单位是焦耳(J),国际单位制中也可以用牛·米表示。
6.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和没有能量转化的情况下,一个机械系统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初始机械能=末尾机械能。
7.机械能转化:-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和势能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总结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 F 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 F 2 表示。
(说明: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 2表示。
3、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 找支点O ;⑵向两方延长表示力的线段(虚线);⑶ 画力臂: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实线双箭头,过支点垂直于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水平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
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 F 1 / F 2=l 2 / l 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二、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速度v F ) = 重物移动 的距离S G (或速度v G )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 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a)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b) F=G/ 2;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F= (G 物+G 动)/2;
c)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重物移动的距离的2倍S(或v F )=2 h(或v G )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G/ n 。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G 物+G 动)/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n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F (或v F )=nh G (或v G )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段数。
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
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三、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 远,足球飞出10m 的过程中人不做
功。
(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
·m 。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 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 就是这个力;②公式
F 2
F 1
1
2
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四、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P=W /t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mW 马力 换算:1kW=103W 1mW=106 W 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kW ,它表示:小轿车1s 内做功66000J 五、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
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
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 有用=Gh (提升重物)=W 总-W 额=ηW 总
斜面:W 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 额= W 总-W 有用=G 动h (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 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 总=W 有用+W 额=FS= W 有用/η 斜面:W 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
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
某
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 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 原 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 、钩码提升的高度h 、拉力F 、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η W 有用 W 总 = Gh FS = η
W 有用
W 总 = η
Gh
FL = η Gh FS = Gh Fh = G
F = η Gh FS
= Gh F2h
= G 2F
= η Gh FS = Gh Fnh = G nF =
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