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采收率
浅议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

浅议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资源已成为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石油开采成为当前庞大的工程,石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
目前,在稠油的开采方面主要使用热采和冷采两种技术,每一种技术都存在其优缺点,因此需要对稠油开采技術进行创新,不断改善,得出更加优良的技术。
标签:稠油;开采技术;发展;趋势稠油也可以称之为重质油,由于其粘度高,流动的阻力大,而难于开采。
通过原油粘度改善,可以提高抽油开采的效率。
稠油在油层和井筒中流动的速度都很慢,给开采带来一定的难度。
而且由于深井的特点,采用常规的蒸汽吞吐的开采方式,很难见到效果。
注蒸汽开采,由于井深的影响,热能的利用率低,导致热量损失大,热力采油的效果不佳。
由于深井稠油油藏的储油物性差,应用热力采油措施的效果不佳,必须对其进行优化设计,采取最优的开采技术措施,才能得到更高的稠油产量。
通过对稠油油层的改造技术措施的应用,如油管压裂技术措施的应用,提高油流的流动特性,提高开采效率。
1 稠油的定义在国际上往往把重质油和重油当作为稠油。
但是,稠油和重油是不能混合一谈的,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
重油主要是看油的粘度,也就是胶体、沥青以及原油的蜡含量,不同的含量有着不同的名称。
而重油的分类是看原油的密度,根据密度的大小对油进行分类,因为油里面的金属、机械混合物及硫含量都不一样,根据他们之间的大小进行分类。
在我国对于稠油的分类标准不一样,我国的分类是把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称为稠油。
2 稠油的特点在我国稠油油藏绝大部分都是在砂岩储集层,且不同的油藏埋藏的深度不一样,大部分在10米到2000米之间不等,分布非常广泛,类型繁多,收采情况技术也就千差万别。
但稠油的特点与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差别,具体主要有以下特征:(1)稠油的粘度和密度都比较高,很难流动。
所以开发的成本会增加很多,对于技术的要求难度也比较高,但油田的采收率却很低,以至于油田开发利润低。
提高陈家庄油田北区稠油油藏采收率

淹 ,提高油井采出程度。
( 2) 注 水 利用 率评 价 油 田开发 初 期 由于 油 水粘 度 比 大 ,非 均质 严 重 ,油藏 存 水率 较 低 。 1 9 9 9 年 后 采 取 了提 高 注 采 比 、堵 水调 剖 、不 稳 定注 水
高油 田采收率
稠油 “ 自扩散 降 粘 ”机 理 : 自扩 散 降 粘 体 系 通过 油水 界 面 由水 相渗 透 、扩 散 至 油相 ,利用 与稠 油 “ 分 子 ”之 间 的相 互 作
良好 的开发 效 果 。近 年来 , 由于套 管损 坏 井 增 多 ,导致 水 井带 病注
水 ;水 井 出砂 严 重 ,层 间差 异大 、层 间矛 盾 突 出, 导致 分层 合 格率 低 。针 对 以上 问题 ,通过对 北 区进 行水驱 效果评 价 ,根 据研 究结果 采
地 质 与 采收 率, 2 0 1 2 , 1 9 ( 3 ) : 9 8 — 1 0 3
提高陈家庄油 田北 区稠油油藏采收率 行 防 砂 ,防 砂后 效 果 明显 ,见 图 , 日产 油
◇ 中国石化 股份 胜利 油田分 公 司 河 口采 油厂 史 贞利 马金 娜
中国石 化股 份 胜利 油 田分公 司采 油工 艺研 究 院 刘廷峰
产 油 达到 最 大值 ,含水 减小 到最 小 。
油井采取防砂或者补孑 L ,提高油井产能。
( 2 )水 溶性 自扩 散 剂 的创 收率 。 【 参 考文 献 】
等手段 ,有效地抑制 了含水的上升 ,油藏 存水率逐步提高 ,恢复到理论值附近 ,注 水利用率提高N2 o %以上 ,从而改善 了开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2] 王杰祥.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M].第一版.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201-208.
[3]郑军卫,张志强.提高原油采收率:从源头节约石油资源的有效途径——国内外高含水油田、低渗透油田以及稠油开采技术发展趋势[J].科学新闻,2007,1(2):34-36.
2.1.2 蒸汽驱
注蒸汽采油有两个阶段,一是蒸汽吞吐,另一是蒸汽驱。蒸汽驱开采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开采后接着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热采阶段。因为只进行蒸汽吞吐开采时,只能采出各个油井井点附近油层中的原油,井间留有大量的死油区,一般原油采收率仅为10%~20%,损失大量可采储量。
蒸汽驱技术机理主要是降低稠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度。蒸汽相不仅由水蒸汽组成,同时也含烃蒸汽。烃蒸汽与水蒸气一起凝结,驱替并稀释前缘原油,从而留下较少或较重的残余油。
[4]刘文章.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第一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7-10.
[5] 唐春燕,刘蜀知.稠油热采技术综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19(6):128-129.
[6] 张锐,朴晶明,邓明.火烧油层段塞+蒸汽驱组合式开采技术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14(5):66-69.
常规的蒸汽驱工艺过程是指从一口井注入蒸汽,然后从另一口井开采原油的方法,也就是注汽井持续注汽而从相邻的生产井采油。与蒸汽吞吐相比,蒸汽驱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注入才能见到效果,费用大、回收时间长。
热采开发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出程度高,注采比低,地层压力低,汽窜、出砂、边水水淹严重,产量递减块,稳产难度大。在所有问题中,汽窜是制约热采吞吐采收率的关键因素。汽窜导致蒸汽的波及体积急剧减小,严重地影响了注入蒸汽的热效率,形成注汽、采水的恶性循环。
提高稠油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和机理

C h 巾园化 i I : 贸易
n a C h e mi c a l T r a d e
2 0 1 3 1 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高稠 油采收率 的主要方法和机理
高玲玲
胜 利油 田井 下作业 公 司■胜油 公司
摘要 :本 文探讨 了注蒸 气热 采技 术 的主要 方法 ,蒸 气吞 吐采 油和 蒸汽 驱 。分别 对两 种采 油方 法 的采油 机理 和采 油技 术进 行论 述 ,并对 两 项技 术存 在 的
问题及 解决 办 法进 行探 讨 。 关键词 :稠 油 采 收率 原理 采 油技 术 ( 1 )组 合式 吞吐技 术 组 合 式蒸 汽吞 吐 是指 在 蒸汽 吞吐 开发 单 元中 , 多 口井按 优 化设 计 的排 列组 合进 行 有序 的 蒸汽 吞 吐采 油 ,达 到改 善开 发效 果 的方 式 。组合 式 吞 吐 技术可 以有效抑 制和 利用 汽窜 ,提高 蒸汽热 能利 用率 ,改 善油 层动 用状 况 , 使 油井 的周 期产 油 量和 油汽 比均 得 到提 高 ,它 是 改善 蒸汽 吞 吐 超稠 油 油藏 开发 效果 ,提 高吞 吐阶段 采收 率 的有效 途径 。 ①井 对同注 同采方式 这种 吞 吐方 式是 针对 汽 窜方 向单 一 ,主 要集 中在 两 口井 之 间 ,通 过对 两 口井实 施 同时注 汽 、同时采 油 ,达到 抑制 汽窜 影响 ,提 高油 井生 产效 率 , 提 高油 井 生产 效果 的简 单 组合 式 吞吐 方式 。主 要适 应 于 超稠 油 油藏 开 发 早 期 ,汽 窜仅在 分散 区域井 或 高周期 的边 部 区域发 生 。 ② 多井整 体吞 吐方式 多井 整 体吞 吐方 式 是将 射孔 层位 相 互对 应 ,汽 窜发 生 相对 频 繁 的多 口 油 井作 为 一个 整体 单 元 ,集 中注 汽 、集 中生 产 , 以满 足 抑 制汽 窜 、提 高 动 用 效 果的 一种 方法 主 要 适 用于 超稠 油 开发 的 中后 期 ,此 时汽 窜 较 为严 重 且 相对 明显 的区域 。 ③ 水平井 井组 同注 同采 方式 水 平井 井组 同注 同采方 式 是针 对超 稠 油直井 向水 平井 开 发过 程 中 ,与 周 围直 井 相互 影 响较 严重 ,将 水 平井 与射 孔 层位 相 互对 应 汽 窜发 生 相对 频 繁 的多 口直 井 , 作 为一个 整体 单元 ,同时注 汽 、 同 时生 产 ,以满 足抑 制 汽窜 、 提 高动 用 效果 的 一种 方法 。主要 适用 于超 稠 油水 平 井 与周 围直 井 汽 窜较 为 严 重且 具有 相对 明显 区域 性的 区域 。 ④ 少注 多采 少 注 多采 方式 是在 多 井整 体 吞吐 的基 础上 ,对 射 孔层 位 相互 对 应 ,汽 窜发 生相 对 频繁 的 多 口油井 作 为一 个整 体 单元 ,优 选 部分 井 集 中注 汽 、实 现 单元 整体 采油 ,以满足抑 制汽 窜 、利用 汽窜 ,提 高动 用效 果 的一种 方 法 。 主 要适 用于 超稠 油开 发后 期 ,汽窜 非常 严重 的区域 。 ⑤ 一注 多采 方式 注 多采是 针对 于开 发层位 、吞 吐周 期 、采 出程 度 相 同或相 近 的井组 , 特 别 是汽 窜相对 严重 ,整体 吞吐 效果 差的 井组 , 采 用 中心井 大 注汽量 注 汽 , 周边 同层 位 邻井 利用 已形 成的汽 窜 通道 来 引 窜加 热油 层 ,增 加 油层 平 面动 用程 度 。其适 用 范 围主 要是 在井 组 中心 井 汽 窜严 重且 多 方 向汽 窜 ,射 孔 位 置最好 略 高于周 围井 ( 3~ 5 m )。 ( 2 )组 合式蒸 汽 吞吐现 场 实施过 程 中注意 的 问题 : ① 组 合 区域 内油 井应 达 到周 期 相当 、层 位相 同、吞 吐 时 间相近 。组合 式吞 吐 区域 内 油井 由于 在 周期 生产 时 间上 要 求几 乎相 当 ,而 根据 超 稠 油 周 期生 产 规律 分析 , 不 同周 期的 周期 生 产时 间 差别 较 大 。因此 ,为 了保 证 区 域 内油井 运 行 的 同步 ,要 求区 域 内油井 的周 期尽 量相 当:而 要 求其 达 到 抑 制汽 窜 、提 高动 用 的 目的 ,就 必须 要求 油 井 的生 产层 位 相 同 :在上 述 两个 条件 满 足后 ,要 达 到运 行 时间 上 的相近 ,还 必须 在 实施 前 ,对注 汽 时 间进 行调 整 。 因此要 实 施组 合 式吞 吐 ,必 须满 足 周期 相 当 ,层 位相 同 、吞 吐 时 间相 近三 个基 本条 件 。 ②要 充 分考 虑对 组 合 区域 外 的 影响 。在 实施 组 合式 吞 吐 的过程 中, 随 着 周期 的增 加 ,采 出程 度 的提 高 , 区域 的边 界也 逐 渐模 糊 ,这 样 ,组 合 式 吞 吐区 域 对区 域外 的 影响 也在 加 大 ,因此 ,在实 施 时要 充 分考 虑 对 区域 外 部 的影 响 ,让 其影 响在 可接 受的 范围 内 。 ③在 实 施组 合 时 ,井数 控制 要 灵活 、 时间可 相 对拉 长 。在 实 施组 合 式 吞 吐 的过 程 中, 区域 内井 数可 根 据 实际情 况 进行 增 减或 调 整 , 同时 一个 大 的 井组 可 适 当延长 运 行 时间 ,在 短 时间 内分 阶段 实 施 , 同时对 注 汽 井的 顺 序进 行 必要调 整 。 ④ 注汽 强度 可适 当下 降。在 实 施组 合 式吞 吐 的过程 中, 由于 在 短时 间 内对 一 个 区域 进行 集 中注 汽 ,使 这个 区 域 的能量 补充 幅度 较 大 ,如 果继 续 按 照 正常 的注 汽量 增 幅增 加 注汽 量 ,可 能 会导 致热 能交换 慢 ,使 焖 井 时间 延 长 ,油井 开井温 度 高 ,在影 响生 产 效率 的同 时 ,浪费 了蒸 汽热 量 ,因此 , 在 注汽 强度 设计 时 ,进 行适 当 的下 降调整 是 必要 的。 三 、结 论 1 、组 合式 吞吐 技术可 有 效 的抑 制 和利 用汽 窜 .是大 孔 、高渗 超 稠油 油 藏 有效 改善 开发 效果 的技 术 。 2 、实施 组合式 吞 吐技术 ,有 利于 建立 整体 温场 ,提 高 蒸汽热 利 用率 , 节 约注 汽  ̄ t t - . 。 3 、实施 组合 式吞 } 技 术 ,I - J 有 效减 缓超 稠汕 商蒯 ! l J j 递 减
稠油热采提高采收率技术

2019年10月数据的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大量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并且经过审验的数据会直接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其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实际的生产质量,从而干预到最后的生产效率。
所以,针对上述情况,需要企业在内部生产流程中添加大量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并添加到实际的数据管理流程中,保证整个步骤有智能化管理的支撑,从而提升整个生产效率。
针对目前的管理情势而言,此项步骤具备多种信息化管理技术,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对ERP技术的使用。
数据管理过程通常会被分为LMS和MES两种技术手段,并且内部的化工企业在运行期间会对其中各种阶段进行多层次的管理,从而形成多种信息数据的全方面管理,加快内部运转速度。
另外,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可以针对所使用的多方面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管控,保证内部管理层及时掌握正产运行的生产数据参数和使用材料情况,加强对此环节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对阻碍的解决效率,有可针对性的管理细节,从而根据实际运转情况制定专业的管理方案,确保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化工企业生产效率。
3.4线性规划技术在生产的过程中,公司管理层需要事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于内部生产计划的制定,保证可以利用多方面的软件设施的支撑下独立的完成任务。
针对内部的生产管理层面来讲,需要加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确保内部生产过程可以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从而提升大量的专业性管理方案,制定科学化的原料加工处理计划,并根据实际的市场建设需求,不断的设定有利于提升公司内部生产效率的专业化管控计划。
目前,国内是使用的专业化生产工具室PMS系统。
此项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将系统中国的递归算法和线性规划作为重要的管理技术,并利用现代智能化的设备对内部的系统组件进行管控,加强内部运转效率,能够做到在进行数据生产分析的同时,还可以制定出高效的管理平台,从而帮助企业稳定发展[3]。
3.5化工科技调度技术此项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针对流程中的多项环节进行多方面的管理调度,所以内部的管理人员需要有效的根据上层管理部门的指示明确具体的调度目标。
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的研究

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的研究摘要:在油田开发后期主要以稠油为主,稠油油藏在经过多轮措施后,其物性和流体性质都有较明显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油井的采油效果,其主要表现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含水升高、油气比降低,严重影响原油开发的经济性能,当今对于一些稠油井,应该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稠油储量动用程度。
关键词:稠油采收率化学驱技术研究我国稠油在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稠油主要分布在胜利、辽河、河南、新疆等油田。
目前开采稠油主要方法是蒸汽驱和蒸汽吞吐。
由于稠油粘度高、流动性较差,常规热采效率低,成本高,消耗大很难有经济有效的开发。
因此,为了改善稠油开采效果,提高稠油采收率,发展了多种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文章主要阐述了:稠油热采工艺技术,井筒稠油降粘工艺技术,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
一、稠油热采工艺技术稠油老油田开采基本面临着,大多数区块蒸汽吞吐以达到8轮以上,处于蒸汽吞吐中后期,产量递减严重,油气比降低,地层压力降至原始油藏压力的20~35%,油藏的有效动能量很小,绝大多数油藏已经过2~3次加密,井距已接近70~100米,从吞吐的角度来讲,已没有加密的余地,尽管吞吐轮次较高,但加热半径有限,仅在井筒附近区域温度有所升高,吞吐动用半径较小,在井筒附近50米以内。
多井整体蒸汽吞吐是把射孔层位相互对应、汽窜发生频繁的部分油井作为一个井组,集中注汽,集中生产,以改善油层动用效果的一种方法。
原理为利用多井集中注汽、集中建立温度场,提高注入蒸汽的热利用率,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井整体吞吐能有效抑制汽窜,减少汽窜造成的热损失。
由于多炉同注、同焖,有效地抑制了汽窜的发生,使注入蒸汽的热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2.多井整体注汽时,注入热量相对集中,油层升温幅度大。
由于采用多炉同注、同焖,有利于注入热量向油层中未动用区域扩散,增大了热交换面积;集中建立地下温度场,使热交换更充分。
3.多井整体吞吐时,通过不断变换注汽顺序,使驱油方向发生改变。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新思路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新思路摘要:稠油油藏是一类特殊的油气藏,与常规油藏有许多不同之处,稠油属于低品位石油资源,原油粘度高,开采难度大、投资高,但稠油在油气资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是开发稠油的重要课题。
热力采油是当今稠油开采主要技术,本文回顾了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等常规热力开采稠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这些技术的局限之处,介绍了几种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新思路 (如强底水稠油油藏双水平井油水同采、改善特稠油油藏SAGD开发效果的智能完井和溶剂添加技术、水平井交互蒸汽驱技术、双水平井连接U型井加热技术等),在目前成熟的稠油热采开发技术基础上,探索强化采油、改善开发效果的新技术、方法。
关键词:稠油油藏;热力采油;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一、研究背景世界石油资源总量约为9-13万亿桶。
剩余可采储量中常规原油占47%,而稠油和沥青占53%;稠油沥青资源主要分布在委内瑞拉(48%)、加拿大(32%)、俄罗斯、美国、中国、伊拉克、科威特等。
中国目前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探明储量40亿吨。
储量最多的是辽河油田(23亿吨),而后依次是胜利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和河南油田,海上稠油集中分布在渤海地区。
1.稠油开采技术稠油开采技术主要分为热采和冷采两类。
蒸汽吞吐是稠油热采的最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作业较简单、产油速度高、见效快,蒸汽吞吐加热区域有限,因此采收率仅为15-20%;蒸汽冷热周期变化,对井筒的损害较大;蒸汽吞吐作业周期长,时效性低。
蒸汽驱是最为有效的热采技术。
注入的高干度蒸汽不但可以降低原油粘度,还可以补充地层能量,采收率为约40%。
蒸汽驱油开发效果受油藏深度影响很大,我国的稠油埋藏普遍较深,高温蒸汽在通过较长的井身时会损失大量的热量。
火烧油层是稠油热采中应用最早的一种EOR方法。
对热量利用高,适应油藏范围更加广泛采收率为约50%.需要连续向油层中注入空气,高压、大排量空气压缩机常年连续工作,对设备性能要求较高。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探讨

技术 , 提高了采收率, 为同类油藏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 词 : 油; 稠 热采 ; 吐 ; 吞 综合 治理技 术 ; 高采 收率 提 中 图分 类号 : 3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O 4 5 1 ( 0 2 0 - 0 9 -0 TE 4 A 1 0— 76 2 1)4 0 3 3 六、 九区浅层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 流动性差 , 油藏 非 均 质性 强 , 热力采 油 是 主要 的开发 手段 。实施 热采 技
术 中, 由于胶 质 、 青质 的沉 积 , 沥 油砂 表 面 亲 油性 强 , 驱 替 波 及 系数 小 , 油 效 果 差 。同 时 由于 地 层 的 非 均 质 洗 性 , 易导 致蒸 汽超 覆 和边 、 水 入侵 , 油藏 的采 收率 容 底 使
2 注蒸 汽 开发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摘 要: 克拉玛 依 油 田六 、 区油藏 是 一个储 层 物性及 原 油性质 变化 较 大 的 浅层 稠 油 油藏 , 九 开发 初 期
效果 较好 , 随 着稠油 热采 进入 中、 期 , 井吞 吐轮 次 高 、 层 亏 空 大 、 但 后 油 地 油层 动 用 不均 、 油 粘 度 高 、 原 含 水上 升 快 、 窜 出砂频 繁 等 问题 逐 渐 突显 , 重制 约 油 田采 收 率 的提 高。针 对上 述 问题 , 区油藏 汽 严 本 在 开发 过 程 中运 用氮 气辅 助 蒸汽 吞 吐 、 高温封 堵调 剖 、 汽混相 驱 油 、 学采 油 、 学 防砂 等综合 治理 蒸 化 化
21 0 2年第 4 期
西 部探 矿工 程
9 3
稠 油 油 藏 提 高 采 收 率 技 术 对 策 探 讨
李 耿 , 刘 强 彭通 曙 杨 洪 张黎雪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中石化稠油油藏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的主要差异
(1)粘温敏感性接近, (1)粘温敏感性接近,但粘度更高 粘温敏感性接近
国内外原油粘温曲线
100000
粘 度 mPa.s
10000
1000
单家寺
100
井楼 美国 委内瑞拉
10
1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温度℃
3. 中石化稠油油藏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的主要差异
平均 104t 660 660
区块数 个 12 11 23
<500 储量 104 t 3136 2083 5219
平均 104t 261 189 227
其中:储量>1000 × 104t 的占60.2%; 储量为500-1000 ×104t 的占10.9%; 储量<500 ×104t 的占28.9%
分类 重质原油 沥青
第一指标 粘度,mPa.s 10 ~10 >10
4 2 4
第二指标 3 15.6℃),g/cm 密度( 0.934~1.0 >1.0
(一)国际、国内稠油分类标准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开采方式 3 类别 名称 粘度,mPa.s 相对密度(20℃),g/cm >0.9200 50*(或100)~10000 Ⅰ >0.9200 50*~150* 普通稠油 Ⅰ—1 可以先注水 亚类 >0.9200 150*~10000 Ⅰ—2 热采 >0.9500 10000~50000 Ⅱ 特稠油 热采 超稠油 >50000 >0.9800 Ⅲ 热采 (天然沥青)
(一)世界稠油主要开发方式
不同开发方式的世界稠油产量构成
火烧油层
热水驱
1% 1%
注蒸汽
98%
(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
中石化2000年12月稠油开发数据表 年 月稠油开发数据表 中石化
投产 油田 井数 口 胜利 1691 河南 534 日产液 t/d 26223 2057 28280 日产油 综合 单井 年产油 采出 含水 日产油 程度 4 t/d % t/d % 10 t 3696 583 4279 86 71 84 4.5 1.6 3.6 142.5 22.1 164.6 13.8 12.6 13.7 年油 汽比 t/t 0.62 0.20 0.48
(一)世界稠油主要开发方式 世界各国历年稠油热采年产量 (单位104m3)
热采类别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6年 国家 2078 2720 2643 2577 2634 2413 2434 美国 723 1150 916 668 667 713 659.2 加拿大 13 4.9 6.7 13.6 9.4 45 46.7 特立尼达 1556 1772 2440 2216 1623 1878 1899 委内瑞拉 28.2 16.2 52 72.1 71.6 51.3 57.5 注蒸汽 德国 0 232 377 841 1178 1538 1741 印度尼西亚 0 0 100.4 100.9 88.2 81.2 82.3 哥伦比亚 27.6 150 455.8 733.4 958 1127 1096 中国 203.1 前苏联 37.4 59.6 37.9 35.3 27.3 14.6 26 美国 12.7 31.1 47.2 39.3 47.5 36.3 36.3 加拿大 火烧油层 50.5 委内瑞拉 25.7 前苏联 37.4 4.1 16.8 23.1 11.5 3.9 1.5 美国 0.55 0.55 0.55 0.55 加拿大 8 5.3 4.3 4.6 44.7 热水驱 德国 95.4 荷兰 15.5 前苏联 4659 6140 7101 7325.6 7323 8292 8079 热采共计
100
86
80 60
46 57 48
69
74
75
78
80
80
84
85
80
82
83
40 0.80
油 汽 比 t/t
0.40 0.00
0.42 0.41 0.38
0.30
0.23 0.21 0.22 0.20 0.21
0.19 0.22 0.20 0.13 0.14 0.0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报告人:沈琛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一、国内外稠油资源及主要油藏类型和特点 (一)国际、国内稠油分类标准 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及 制约采收率提高的主要矛盾 (二)国内外稠油资源分布 (三)国内外稠油主要油藏类型 三、中石化稠油提高采收率对策
(一)国际、国内稠油分类标准
UNITAR推荐的重质原油及沥青分类标准
合计 2225
(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
中石化2000年分油田稠油产量
油田 乐安 单家寺 孤岛稠油 孤东稠油 河南稠油 合计 年产油 104t 39.7 37.0 53.3 12.5 22.1 164.6 百分数 % 24.1 22.5 32.4 7.6 13.4 100 采出程度 % 13.0 14.5 23.7 6.8 12.4 13.6
0.5 0.0 1 2 3 4
0.47
0.45
0.39
0.37
0.31
0.27
5
6
7
8
9
周期数
10
11
(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 河南浅层稠油吞吐周期指标曲线
日 产 油 量 t/d
8
5.4
4 0
3.6
4.3 2.8 2.3 2.5 1.8 2.1 1.8 1.5 1.5 1.6 1.2
1.1
1.0
综 合 含 水 %
日 产 油 量 t/d
20 10 0
.2 8.2 8.1 8.0 7.1 6.3 6.4
综 合 含 水 %
100 80 60 40 1.0
0.96 0.93 0.72 0.61 0.52 62 52 69 74 79 80 80 82 83 83 84
油 汽 比 t/t
(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
中石化2000年不同开发方式稠油产量 年不同开发方式稠油产量 中石化
开发方式 蒸汽吞吐 蒸汽驱 常规开发 出砂冷采 合计 产量 10 t 157.9 2.3 4.2 0.2 164.6
4
百分数 % 95.6 1.4 3 ∕ 100
(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
胜利中深层稠油吞吐周期指标曲线
注:*指油层条件下粘度; 无*者指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二)国内外稠油资源分布 世界重油及沥青砂资源分布
重 地 区 探明储量 8 3 10 m 55.5 0.013 227.7 7.9 4.2 92.7 23 3.9 0 415 油 远景资源量 8 3 10 m 22.7 0 273.8 36.6 0 35 112.4 5.7 0 486.2 沥 探明储量 8 3 10 m 2716.6 ∕ 0.2 208.2 1.7 0.02 1055.5 0.02 ∕ 3982.2 青 远景资源量 8 3 10 m 1375 ∕ 0 0 0.05 0 0 0.001 0 1375.1
中石化
中石油
(二)国内外稠油资源分布 中石化稠油储量分类
油田 胜利 河南 江苏 合计 百分数 探明储量 10 4t 普通稠油 特稠油 超稠油 3447 21658 2983 1721 498 1125 308 5168 22464 4108 16.3 70.8 12.9 动用储量 10 4t 普通稠油 特稠油 超稠油 2818 12681 500 1360 377 346 4178 23.1 13058 72.2 846 4.7
13
14
15
周期数
(三)国内四大稠油生产油田开发状况对比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稠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稠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蒸汽吞吐在国内外都已经是一项相当成熟的技术, 蒸汽吞吐在国内外都已经是一项相当成熟的技术, 国内中深层蒸汽吞吐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中深层蒸汽吞吐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蒸 汽吞吐技术成熟的标志一是稠油热采85%以上的产量来 汽吞吐技术成熟的标志一是稠油热采85%以上的产量来 85% 自蒸汽吞吐,二是胜利和辽河油田粘度5 自蒸汽吞吐,二是胜利和辽河油田粘度5-8×104mPa.s 的超稠油蒸汽吞吐已经突破并形成生产能力。 的超稠油蒸汽吞吐已经突破并形成生产能力。
(三)国内外稠油主要油藏类型
1. 国外稠油主要油藏类型
(1)浅层 中-厚层普通稠油油藏(美国、印尼) 中-厚层特-超稠油油藏(加拿大) (2)中深层 中厚层普通稠油油藏(委内瑞拉)
2. 中石化稠油主要油藏类型
中 深 层
具有活跃边底水的厚层砂岩稠油油藏(单家寺油田) 具有边水的薄层砂砾岩特稠油油藏(乐安油田) 具有边水的薄层砂岩稠油油藏(孤岛、孤东稠油)
(2)主力区块埋藏深 (2)主力区块埋藏深
单2 单10 草20 乐安南区 单6 草古1 草古1 垦东521 垦东521
11001100-1200m 10001000-1200m 850850-960m 800800-960m 1000-1100m 1000800800-950m 11501150-1250m
3. 中石化稠油油藏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的主要差异
(3)主力油田边底水活跃, (3)主力油田边底水活跃, 主力油田边底水活跃 水油体积比大于20 水油体积比大于20
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及 制约采收率提高的主要矛盾 一、国内外稠油资源及主要油藏类型和特点 (一)世界稠油主要开发方式 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及 制约采收率提高的主要矛盾 (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 (三)国内四大稠油生产油田开发状况对比 三、中石化稠油提高采收率对策 (四)中石化稠油蒸汽驱未形成规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