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管镜图谱

合集下载

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 (2024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3-19
contents
目录
• 指南背景与意义 • 乳管镜检查适应证与禁忌证 • 操作流程与技巧要点 • 诊断方法及应用场景举例 • 治疗方法选择及效果评估 • 随访管理与健康教育建议
01
指南背景与意义
乳管镜技术发展概况
技术起源与演进
用药方式
药物可通过口服、外用、乳管灌 注等多种方式给予,具体用药方 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确 定。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 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 理。
手术治疗适应证和术式选择
适应证
对于乳管内肿瘤、乳管扩张症等需要手术治 疗的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评价方法
疗效评价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乳管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具体评价方 法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
注意事项
疗效评价应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疗 效评价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避免片面追求短期疗效。
06
随访管理与健康教育建议
随访时间节点设置原则
乳管镜在乳腺疾病诊断中价值
1 2
确诊乳腺疾病
乳管镜可直接观察乳腺导管内部情况,对乳腺疾 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乳腺导管扩张症、乳 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
辅助手术治疗
乳管镜可辅助手术治疗,如定位病变部位、评估 手术范围等,提高手术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3
预测疾病风险
乳管镜可评估乳腺导管的形态和结构,预测乳腺 疾病的风险,为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
术式选择
乳管镜手术包括乳管扩张术、乳管切除术、乳管内 肿瘤切除术等,具体术式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 议确定。

正常乳腺与乳腺癌组织切片彩色图谱大全

正常乳腺与乳腺癌组织切片彩色图谱大全
低乳头状管内癌
扩张的导管内充满实体性癌细胞团,中央区显著变性 坏死。
粉刺型管内癌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正常乳腺与乳腺癌组织切 片彩色图谱大全
正常乳腺小叶(×40)
乳 腺 小 叶 结 构
乳腺小叶结构
乳头断面 大乳管
大乳管
小叶
大导管
末梢导管
小叶外末梢导管 小叶内末梢导管 末梢导管
正常大导管
腺上皮细胞
正常末梢导管
腺上皮细胞
小葉
TDLU
肌上皮细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肌上皮细胞
天马波波
静止期乳腺:导管和腺体均不发达,腺泡小而少,脂肪组织和结缔 组织极为丰富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乳腺静止期
乳腺活动期
低倍:可见大量的结缔组织,其中夹有少量萎缩的腺泡和导管。 脂肪组织丰富。
高倍:腺泡上皮由单层扁平、立方或柱状上皮构成,腺泡腔内 含有染成红色的乳汁。①小叶间的导管 ②乳腺上皮细胞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少见。扩张的导管内充满低小乳头状癌细胞 团突向腔内。
妊娠期和授乳期的乳腺分泌乳汁,称为活动期乳腺。妊娠期在雌激素和孕激 素的作用下,乳腺内小导管和腺泡迅速增生,腺泡增大,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 相应减少。妊娠后期,乳腺在催乳激素作用下,腺泡开始分泌。乳腺为顶浆 分泌腺,第-次分泌给新生儿的乳汁叫初乳(colostrum),与规律性的泌乳相比, 它含有少量脂肪和多量蛋白质,富含抗体。初乳中还常含有吞噬脂滴的巨噬 细胞,称为初乳小体( colostrum corpuscle)。 授乳期乳腺结构与妊娠期乳腺相似,但结缔组织更少,腺体发育更好,腺泡腔 增大,腺泡可处于不同的分泌时期(图19-15),腺上皮形态随分泌周期的时相 不同而异,可呈高柱状、立方形,甚至呈扁平状,腺腔内充满乳汁。

乳管镜诊断乳头溢液的临床体会

乳管镜诊断乳头溢液的临床体会
本等 。
程中 , 必须认 真做 到 以下 几点 : ①严 格按
病理科技术基础 设施保 障 张制作优 良的切 片既需要 技术 人 员精湛 的技 术 和精 心操 作 ,同时 也离 不 开性能优越 的仪 器设 备。病理科 必备 的 基础设施 有 : 自动 脱 水 机 、 片 机 、 片 切 漂 机、 恒温箱等 。较高层 次的设 备还应 有超 薄切片机 、 冰冻切 片机 、 电子 图像 存储 仪 等。
照规章 制度 操 作 , 得 任 意更 改操 作 规 不 程 ; 在切片制备流程的每一环节上反复 ② 核对 , 防范差错 ; ③每批 片子完成后 , 对照 切片质量评 判标 准 , 行 自我质 量检 查 , 进 发现不合格 的片子不 能交诊 断医师 , 必须 重新切片 ; ④熟悉制片过程各环节 的基本 原理 , 刻苦钻研业务技术 , 技术精湛 ; ⑤具 有高度 的法律意识 , 认真做好病理文字记 录 , 管好 检材的石蜡包埋组织块和原切 保 片等实物资料 , 必要 的图像资料和大体标
染 色 液 及 染 色 苏木精 一伊红 染色 液是使 用最 广泛
引起乳头溢 液 的常见病 因有 导 管 内 乳头状瘤 、 管内乳头状瘤 病 、 导 乳腺癌 、 乳 腺囊性增生病 、 管扩 张症 和乳管周围炎 导 等。因此 , 确定 乳头 溢液 的病 因 , 可 以 既 对病变进行治疗 , 能达到对部 分乳腺癌 也 患者进行早期治疗 的目的, 而降低乳腺 从 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 既往对乳头 溢液患 者多 借助 涂 片细 的普 通染 液 , 用其染色也是病理 工作 中最 基本的染色方 法 。 目前 几乎 所有 的 常规 组织 形态学观察 和 描述都 是基 于苏 木精 伊 红染 色法 , 该法能较好地显 示组织结 构和细胞形态 。

乳房解剖及泌乳(共20张PPT)

乳房解剖及泌乳(共20张PPT)
乳房解剖与期泌乳性生殖活动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乳腺组
巫溪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织的真正分化并发挥功能的体现。 一、成熟前的乳腺发育 到初情期时,间质迅速生长,导管系统开始发育,形成分支复杂的细小导管系统,而腺泡尚未形成
乳腺组织在生乳素的强烈作用下,引起乳汁的分泌。 输乳管在乳头处较为狭窄,继之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有储存乳汁的作用。 当乳头和乳房皮肤受到适当刺激(如挤奶或哺乳)时,乳汁由乳导管及腺泡排出,这一过程称为排乳(milk ejection,ME) 第三节 泌乳的发动与维持 二、妊娠期的乳腺发育 腺泡主导管系统均发育 多个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再进一步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又名输乳管。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
1、肋间肌 2、胸大肌
3、乳腺 4、乳头
5、乳晕
6、输乳管窦 7、输乳脂肪

8、皮肤
二、乳房的构造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 等构成。其内部结构有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 。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 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 100 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 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多个小乳 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再进一 步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又名输乳 管。。
泌乳期间乳汁的分泌和维持是通过神经 -激素途径调节的。脑下垂体前叶分泌 的生乳素在妊娠期间,被胎盘和卵巢分 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酮所抑制;在分娩 后,由于孕酮含量突然下降,引起生乳 素迅速释放。乳腺组织在生乳素的强烈 作用下,引起乳汁的分泌。
二、泌乳的维持
由于血液内始终含有一定水平的生乳素,泌乳活 动才得以维持
排乳反射的神经通路

德国雪力乳管镜参考资料

德国雪力乳管镜参考资料

乳管镜推介书北京豪洛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乳导管镜简介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约10%的妇女在常规体格检查时可以被发现有乳头溢液,其中约35%~50%的患者病因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

,以往针对乳头溢液的检查方法主要有溢液细胞涂片检查、选择性乳管造影及B超诊断,但它们的诊断率均不高50%~80%,不直观而且病变定位困难。

乳管镜目前已经取代乳管造影,成为乳头溢液病因诊断的首选手段。

1991年由冈崎亮与Fujikara公司合作,将超细纤维乳管镜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常用的乳管镜为0.75mm及0.9mm 的半软镜,此后陆续有乳管镜下的专用器械网篮、活检钳、细胞刷等用于临床,并有学者通过乳管镜导入Nd-YAG激光,对乳管内肿瘤的激光治疗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乳管镜系统包括纤维镜系统、摄像系统、冷光源系统及计算机控制记录系统,可行实时采集静态及动态影像记录。

二、德国雪力公司介绍在微创手术方面,久负盛名的德国雪力公司创立于1973年,是德国唯一能同时生产硬镜和软镜的厂家。

公司现有180名员工。

雪力的内窥镜系列产品应用于医疗行业和其他工业中。

多年来致力于提供多种用途的成套系统。

也为每个特定用户量身定做适用于特定需求的方案。

它的产品易于操作,经久耐用,维修成本低廉。

雪力产品及相关服务符合ISO9001及EN46001标准。

也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办理了相关手续。

希望雪力精良的技术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能为中国的微创手术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三、德国雪力乳管镜介绍德国SCHOELLY公司乳管镜,直径为0.35mm的乳管镜,用国际最先进的超细光导纤维传像束及尖端的透像技术与现代3晶片摄像系统和计算机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相结合的微型内镜图像系统。

可通过患者乳头溢液的小孔插入乳管。

医生一目了然的观察经乳管镜局部冲洗后,即可终止乳头溢液,对镜下可疑的病变部位,马上进行可进行准确的术前定位,乳管镜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与鉴别由于细胞涂片是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方法。

乳腺病理

乳腺病理

3.浆细胞性乳腺炎 临床 全部为经产妇,29-44y(36y) 急性期:主诉疼痛,红肿,乳头有较稠的 分泌物。 慢性期:乳房肿块伴乳头收缩和腋窝LN肿 大,与癌症相混淆。(导管扩展的继发改变) 预后及处理 手术切除,一般不复发。 非感染性炎症
病理 大体特点: 导管扩张/囊性变,含乳汁样分泌物 镜下特点: 导管上皮增生,大量浆细胞弥漫浸润导管和 小叶周围。冰冻切片易与癌症混淆。
4.3.大汗腺腺瘤Apocrine adenoma
肿瘤由内衬大汗腺导管组成。
4.4.腺脂肪瘤Adenolipoma 肿块为一块成熟脂肪组织,其中散 在稀少的乳腺导管 4.5.导管腺瘤 Ductal adenoma 老年妇女,肿瘤由导管和玻 璃样变的纤维 组织混合组成,呈息肉状 突入扩张的导管内
4.6.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Mixed Tumor)
乳腺病理
病理教研室
熊小亮
乳腺正常组织学
乳腺组织(实质量)的变化
绝经前的乳腺
绝经后的乳腺 哺乳期的乳腺
30 岁代
50 岁代
80 岁代
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 库柏氏悬韧带 库柏氏悬韧带
胸 大 肌
乳头
乳头
筋 膜
导管和小叶 乳腺实质
乳腺模式图 TDLU
(terminal duct lobular units)
II、肌上皮病变 肌上皮增生、腺肌上皮腺病、腺肌上皮瘤、恶性肌上皮瘤 III、间叶肿瘤 血管瘤、血管瘤病、血管外皮细胞瘤、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肌纤维母 细胞瘤、纤维瘤 病、炎症性纤维母细胞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良 性外周神经瘤、血管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平滑肌瘤 和平滑肌肉瘤 V、纤维上皮性肿瘤 纤维腺瘤、叶状肿瘤、乳腺错构瘤 VI、乳头肿瘤 乳头腺瘤、汗腺瘤样腺瘤、乳头Paget病 VII、恶性淋巴瘤及转移性肿瘤 恶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MALT型结外边缘 区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 乳腺外的恶性肿瘤转移到乳腺 VIII、男性乳腺肿瘤 男性乳腺发育、癌(浸润性、原位癌) IX、乳腺瘤样病变 导管扩张症、积乳囊肿、肉眼肿性乳腺炎、脂肪坏死、异物性肉芽肿、 凝胶肉芽肿、乳腺结核、泌乳期乳腺复旧不全、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

乳管镜检查技巧

乳管镜检查技巧

乳管镜检查技巧一、适应症选择乳管镜检查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乳头溢液疾病。

当患者存在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黄色溢液等症状时,乳管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

二、器械准备进行乳管镜检查前,需要准备以下器械:乳管镜、光源、摄像机、显示器、注射器、导管等。

确保所有器械处于良好状态,并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

三、患者体位患者一般取平卧位,患侧乳房充分暴露。

医生应指导患者放松身体,并保持平静的呼吸状态。

四、进镜技巧进镜前,应先对溢液导管开口进行定位,一般采用扪诊或乳管镜探头指引。

进镜时应保持轻柔,避免过度扩张乳管。

在进入乳管过程中,应适时调整镜子的角度,以便顺利前进。

遇到阻力时,不要强行进镜,应先退出镜子,调整方向后再尝试。

五、观察方法进入乳管后,应缓慢推进镜子,观察乳管内壁的病变情况。

注意观察乳管内壁的色泽、质地、分泌物等变化。

同时,要留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或炎症反应。

六、退镜方法完成观察后,应缓慢退出镜子。

在退镜过程中,也要留意乳管内壁的变化,确保没有遗漏的病变。

退出镜子后,应进行局部消毒,并覆盖无菌敷料。

七、注意事项乳管镜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可疑恶性病变的患者,应进行活检和病理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乳管内壁,避免损伤。

八、并发症处理乳管镜检查可能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疼痛等。

对于出血和感染,应及时采取止血和抗感染措施。

对于疼痛,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缓解症状。

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技巧和患者情况有关,应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乳腺正常解剖组胚结构

乳腺正常解剖组胚结构

乳腺正常一、乳腺的大体解剖范围乳腺位于胸前部,内侧达到同侧的胸骨缘,外侧为同侧的腋中线,上缘达到第二肋骨水平,下缘到第六肋骨水平,大部分的乳腺位于胸大肌的表面,小部分乳腺位于前锯肌、腹外斜肌及腹直肌前鞘的表面,有时乳腺可向外上方延伸至腋窝,成为乳腺的尾部,又称为SPenCe 腋尾 (SPence axillary tail),应与腋窝的副乳腺相鉴别,当其内有小叶增生或纤维腺瘤时应与腋窝的肿大淋巴结相鉴别。

ffi 7-2-1正常軌腺踣构示産IiI二、乳房的组织结构1、乳腺是由表面的皮肤、皮下的纤维结缔组织以及乳腺组织共同组成,乳腺组织内又包含着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的间质和乳腺的小叶导管系统所组成的实质。

性成熟期未生育女性的乳腺呈圆锥形或半球形,富有弹性,而已生育哺乳的女性及绝经期的女性则有不同程度的下垂,弹性降低。

2、乳腺腺叶:乳腺的本质上是一种复管泡状腺体,10-15个末梢膨大的腺泡、与腺泡相连续的腺泡管及与腺泡管相连接的终末导管共同组成了乳腺小叶,许多的乳腺小叶构成乳腺腺叶,15-20个左右的乳腺腺叶构成乳腺的实质,乳腺腺叶呈放射状排列,腺叶之间无相交通的导管,故在手术时在切开乳腺实质时,应取放射状切口,这样对乳腺腺叶的影响最小。

而男性的乳腺与女性不同之处就是无小叶结构,故男性乳腺癌无小叶癌。

3、乳腺输乳管:乳腺的导管系统是构成乳腺实质的重要结构,是乳腺腺泡分泌乳汁的排出通道,与腺泡直接相通的导管为腺泡管,向外依次为终末导管、分枝导管、输乳管,输乳管在近乳头部与一个梭形膨大相连续,成为乳管壶腹部,或称为输乳窦,后者向外管径出现一个短距离的狭窄部后开口于乳头区。

在临床的乳腺导管镜检查时,上述乳腺导管在乳腺导管镜下不易区分,其中终末导管不能窥见,有时仅能观察到终末导管向分枝导管的开口,我们从乳头开始由浅入深以分枝导管口为标志,将乳腺导管人为地分为大导管、I级、∏级、川级导管等,实际上我们对乳腺内镜下的导管分级标准,分别属于解剖学范畴的输乳管、分枝导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管镜图谱
一、正常乳管镜下特征
乳管镜下,正常乳管管壁呈乳白色或淡粉红色,毛细血管清晰,弹性好,从主乳管远端开始逐级分支,乳管末端为一盲端,呈泡状结构。

总管内可见环形结构,为管壁内平滑肌在壁内的轮廓。

对于分支管口经过注射生理盐水扩张后乳管镜仍无法插入的导管,相对于乳管镜所能达到的范围而言称之为终末导管,或称为上游小乳管。

正常乳管的乳管镜下图像见图。

二、乳管扩张症
在乳汁样、水样以及部分浆液性溢液的病例中,很大部分属于单纯乳管扩张,多为乳腺腺病或纤维囊性腺病所致。

主要表现为乳管内腔平滑,有光泽,呈淡黄色或淡红色,毛细血管清晰可见,主乳管长约2cm,未哺乳妇女可达3cm,在乳头根部输乳窦部位可见管腔明显扩张,直径可达5mm,管壁上有时可见多个环形皱襞隆起。

主乳管几乎都在乳管根部2~4cm处分支,一般分2~3支(未哺乳妇女),多有3~5级分支(哺乳妇女)。

偶尔可见少量白色絮状物漂浮。

部分单纯乳管扩张病人经乳管冲洗后可停止溢液,原因不清。

有的病历乳管扩张明显,从主乳管开始呈囊状扩张,可见乳管开口成筛孔样,管壁多光滑,可见两分支开口之间形成“嵴”,
可有白色絮状物,多可观察4~6级导管以及末梢导管。

此类病变多为乳腺纤维囊性腺病所至,B超下可观察到扩张的乳管及囊肿。

乳管扩张症的乳管镜下图像见图。

乳管镜下乳管扩张图像:乳管粗糙、扩张,下游分支导管成筛网状、囊状
三、乳管炎症
乳管炎症根据乳管镜下是否有出血分为一般乳管炎症和出血性乳管炎症。

1、一般炎症:乳管周围炎能看到主乳管的扩张和主乳管周围炎症。

乳管内腔表面发红、粗糙,管腔内有较多白色絮状渗出物和纤维性桥架结构,但没有明显的新生物。

乳管炎症多为非细菌性炎症,一部分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经乳管冲洗少部分可以治愈。

乳管炎症的病因不明。

乳管镜下一般性炎症图像:团块状炎性絮状物
乳管镜下一般性炎症图像:管腔内纤维架桥结构、脂类分泌物沉积,正常管壁结构消失,下游分支开口不光滑
2、出血性炎症
乳管腔内可以看到多发出血点或片状出血斑,部分可以看到絮状物,乳管无明显僵硬,管壁光滑或粗糙。

出血较多时可手术治疗,病理可见导管扩张,导管壁多发溃疡伴出血。

但是,此类病例应排除末梢乳管的恶性病变。

出血性炎症的乳管镜下图像见图
乳管镜下乳管出血性炎症图像:管壁斑片状、点状出血,溃疡四、乳管内隆起性病变
乳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病、导管内癌以及浸润癌在乳管镜下均表现为乳管内新生物,故统称为乳管内隆起性病变。

1、乳管内乳头状瘤: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引起病理性溢液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占血性溢液的44.8~49%,发生在中小导管的乳头状瘤癌变率为5~10%。

乳头状瘤可以在一个乳腺腺叶内单发或多发,也可以同时发生于同一乳腺的不同腺叶或两侧乳腺,其中单发占大多数(71.8%),两个病灶占16.3%,3个病灶占6.5%,而好发部位多为I级导管和总乳管,占43.9%及29.8%,Ⅲ级导管占7.9%,Ⅳ级导管仅为0.9%。

而乳管镜对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特异性为77%,敏感性为88%,阳性预测值为83%,阴性预测值为82%。

乳头状瘤可触及肿块者不到30%,而以乳头溢液就诊的病例中,能触及肿块者在20%以下。

由于以往乳管造影、溢液涂片以及B超等检查阳性率低,缺乏特异性,造成术前确诊乳头状瘤者甚少。

乳管镜应用后,乳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有关资料显示,57%的乳管内乳头状瘤有血性溢液,41.7%为浆液性溢液,水样溢液仅占1.3%,因此,对浆液性及血性溢液的病人要足够重视,不能以一种检查阴性就过早放弃进一步诊断。

乳管镜下,病变主要位于主导管或Ⅱ级以上导管开口处,病变与乳管开口部位的距离平均为4.4±0.9cm。

多呈红色、黄色或红黄白混杂色,多色彩的意义不明,红色的瘤体可能与出血有关。

如瘤体为黄色,不能解释血性溢液,必须进一步检查末梢乳管,
有时乳头状瘤与乳腺癌并存,应注意末梢乳腺癌的发现,以免漏诊。

隆起性病变可以呈桑椹状、半球状、扁平隆起或乳头状。

病变有光泽,并多伴有蒂。

新生物表面呈现光滑或小颗粒状,而周围管壁光滑有弹性,新生物往往可以在管腔内小范围前后活动。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管镜下图像见图
乳管镜下乳管内乳头状瘤图像(单发白色):
乳管镜下乳管内乳头状瘤图像(单发黄色):
乳管镜下乳管内乳头状瘤图像(单发红色)

乳管镜下乳管内乳头状瘤图像(多发白色):
乳管镜下乳管内乳头状瘤图像(多发黄色):
乳管镜下乳管内乳头状瘤图像(多发红色):
2、乳头状瘤病:病变部位多在Ⅲ~Ⅳ级导管,为小的隆起,数量单个或多个,或出现管壁嵴,多呈白色,可有上游出血。

以往多认为乳头状瘤病与乳头状瘤仅能在显微镜下由病理医师鉴别,乳管镜的出现为术前两者的鉴别提供了可能。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a、乳头状瘤多发生在主导管或1~2级导管开口处,而乳头状瘤病多位于3~4级导管。

b、乳头状瘤多呈黄色、灰黄色或粉红色,而乳头状瘤病则为白色。

c、乳头状瘤多为桑椹状、半球状或扁平隆起,有光泽,多有蒂,而乳头状瘤病为小的扁平或乳头状隆起,或出现管壁嵴,可有周围点状出血或末梢乳管出血。

乳头状瘤病为癌前病变,应积极手术治疗。

乳管镜下乳头状瘤病图像:末梢乳管出血
3、导管内癌:
血性溢液中9%~10%由导管内癌引起,以血性溢液为首发症状的导管内癌有约50%乳腺X线摄影无特征性表现,容易漏诊,乳管镜是目前最好的诊断方法。

乳管镜下观察,导管内癌病变在乳管内生长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呈浅表隆起、半球状隆起,无蒂,多色彩伴点状出血,呈粉刺样表面,管壁僵硬。

或仅表现为多发性点状出血。

乳管镜图像特征如下:a、灰白色或淡红色不规整的隆起性病变,多在主乳管、一级分支管等较粗乳管的内壁扩展。

b、乳管壁发红、点状出血,病变广泛沿乳管内腔生长,病变处或病变与乳管壁之间的间隙有出血。

c、脆弱的细胞性架桥结构,病变部位出现黄色黏稠网线状物。

d、新生物有较粗的基底或蒂与管壁相连,从而外观呈半球状,区别与乳头状瘤的球形、圆形或桑椹状。

e、多发性小结节,末梢导管出血。

乳管镜对导管内癌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

乳腺导管内癌至少有3个共同特征可以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鉴别:a、新生物相对固定于管壁,可移动性小。

b、病变与导管壁有相对连续性。

病变表面有出血迹象。

应注意的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可以和导管内癌合并存在,前者可以阻塞导管而影响后者的观察。

远端导管出血在乳腺癌和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均可以表现,需进一步检查,但两者都是手术治疗的指征。

导管内癌的乳管镜下图像见图
4、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很少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
状,多无需乳管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一般不作为必需的诊断手段。

浸润性导管癌主要表现为管壁僵硬,管腔多发出血,弥漫性灰白色或白色病变阻塞末梢导管腔,病变周
围也可见多发出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