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伏羲女娲传说与龙凤图腾崇拜——从牛河梁、凌家滩发现女神像、猪

伏羲女娲传说与龙凤图腾崇拜——从牛河梁、凌家滩发现女神像、猪

第40卷第8期2019年8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〇1.40 No.8Aug.2019伏羲女娲传说与龙凤图腾崇拜从牛河梁、凌家滩发现女神像、猪龙神像、玉猪龙和玉凤鸟说起蔡运章(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洛阳471000)摘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中的“猪首龙身神像”与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烛龙”,都应是伏羲氏的化身。

牛河 梁那位泥塑“女神像”,则应是女娲的象征。

这座祭祀先民的“女神庙”,应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伏羲、女蜗神庙。

伏羲氏 本是以蛇为图腾的部族。

我国古代将形体高大的猪名为“豨”,与伏義的名义相通,这就是玉猪龙雕琢成“猪首”蛇身的原 因。

“伏羲”本是主管大气流动的神灵,“风”乃流动的气体,风,凤古本一字,这就是中华民族以“凤鸟”为图腾的缘由。

因北方的凤名叫“钨”,与伏羲的名义相通,故牛河梁和凌家滩大汶口文化“玉凤鸟”,也当是伏羲氏的化身。

因此,伏羲女 娲传说实为“龙风图腾”崇拜的产物。

共同的人文始祖和图腾崇拜观念,正是华夏民族早在五千年前就具有浓厚的归属感、认同感并形成“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因.关键词:玉猪龙;玉凤鸟;伏羲女媧;龙凤图腾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 (2019) 08-0047-07龙凤是中华民族最受崇敬的神秘动物。

它们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这是全球炎黄子孙的共识。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指出:把龙凤作为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怡当没有了。

”m这说明中华民族的龙凤崇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和“肇端”的伏羲女娲时代。

那么,中华民族为什么会以“龙凤”为图腾标识,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远古时代的龙凤崇拜,可以从牛河梁、凌家滩等地发现的女神像、猪首龙 身神像、玉猪龙和玉凤鸟等文物身上得到解读。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作者:辛学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摘要:在红山文化时期,思维发展较为超前的部落可能会以某种有灵的动物或者植物,或者神灵,添加进人的意志和想象力,寄托了先民对生活的某种向往与希望,从而形成了人神合一与图腾崇拜混杂信仰的红山文化早期宗教。

关键词:红山文化;图腾崇拜;鸟图腾;龙图腾;玦型兽首玉雕龙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05-04尼采把人称之为“软弱的动物”[1]。

的确,人没有其他动物那样厚厚的皮毛去应付恶劣的天气,没有锋利的牙齿或尖锐的爪子、尖尖的头角去攻击敌人而获得食物,也没有像某些动物那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和能够迅速逃避意外伤害的发达肌肉组织。

于是,人们便不单单依赖自然本性,而是要启动那种发明创造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于是乎,各种神灵应运而生,图腾崇拜盛行,人类的宗教信仰开始得到了扩展和发挥。

在红山文化时期,那时是没有文字,没有记录的,思维发展较为超前的部落可能会以某种有灵的动物或者植物,或者神灵,再添加进人的意志和想象,用他们最直接的思维,最纯朴的手法,把自己的想象和崇拜都雕刻在岩石之上。

或者用玉、用细石或者骨、蚌壳等雕刻成神像,红山先民们所雕刻的神像及神面,他们都认为是有灵和灵魂附在上面的,其实这里面很明显的寄托了先民对生活的某种向往与希望,从而形成了人神合一与图腾崇拜混杂信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宗教。

所谓的图腾,按照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部族所信奉的保护神。

在红山文化中,从目前所遗存下来的各种雕塑中可以看到,各部落的图腾崇拜尤其兴盛,他们所崇拜的神往往是某种动物或者植物。

祖先死后,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肯定没有死去,先人的“灵”和物的“灵”便组合在一起,物就成了先祖意志的代言人,并且成为整个部族的保护神,同时也会流传出部落最初的形成,或者一个氏族起源与图腾关系的神话。

鸟类图腾与凤凰崇拜起源初探

鸟类图腾与凤凰崇拜起源初探

鸟类图腾与凤凰崇拜起源初探作者:秦菁怡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6期摘要: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重要形式,百鸟之王的凤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图腾形象之一,与龙一样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作为祖先神兼保护神的图腾鸟,既是鸟部族的共同的姓,又是它的旗帜。

关键词:鸟类图腾崇拜;凤凰;探析在世界历史中,各民族普遍都有崇拜的动物。

华夏民族崇拜的对象就是龙、凤、麟、龟(《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但千百年来,除龟之外,其他三种崇拜的对象一直是谜。

古人多承认其存在,但不能或不敢指明它们到底是何物,而近人多不承认它们的存在。

随文化的兴盛,人们又试图解开这个谜。

对于它们是什么动物各有不同说法。

我们以为,它们是自然中的动物的事实否定不得,而且确实是自然中生存过或正生存的动物。

一、凤凰是不是真的存在凤凰究竟是不是自然中的动物?古书《后汉书·光武纪》载:“建武十七年有五凤皇见于颖川之陕县。

”[1]注云:“《东观记》日:‘凤高八尺,五彩,群鸟并从,行列盖地数顷,停一十七日’”。

[2]另外,全国以凤凰为名的地方诸多,如南京的凤凰里。

《宋书·符瑞记》载:“元嘉十四年,大鸟集株棱永昌里,改名日凤凰里。

”由此可知,凤凰确实在自然中生活过,秦汉后,还多次游于中国。

二、关于凤凰的形象对于凤凰形象的描绘,古书中《韵会》载:“雄曰凤,雌曰凰”。

可见,凤凰是一种雌雄相伴的情鸟。

另外,对于凤凰的叫声也有很多描写。

《荀子·解薮篇》引逸试:“凤凰啾啾,其翼若干,其声若箫。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几乎所有记叙凤凰的文字,都提及它善鸣,发出的声音也有多种不同,这说明它是一种善于鸣叫的鸟。

古人提及凤,无不描绘它的形态,他们的描述中虽不乏幻想的成份,但仍可提供些资料。

关于它形象的描述,古书《说文》:“凤,神鸟也。

天老日: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鹤嗓、鸳思、龙纹、虎背燕额…”。

红山文化与崇龙

红山文化与崇龙

红山文化与崇龙作者:滕海键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9期摘要: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许多玉雕龙,学界对红山文化崇龙相关问题做了许多研究,主要涉及红山文化玉龙的渊源、红山文化玉龙的原形、红山文化玉龙的功用、红山文化与中国崇龙习俗的渊源、三星他拉玉龙等问题。

这些问题关系到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中的地位,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玉龙;崇龙习俗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05-06因在辽西地区发現了许多“龙形”遗存,尤其是所谓的“玉雕龙”,该地被视为中华崇龙文化的发源地。

学界对此倾注了很大热情,发表了很多成果,现概述如下。

一、红山文化玉龙的渊源张星德认为,从以往在龙的起源问题探讨中的缺陷,最早的龙被认为是具有某种相同功用的动物统称,早期龙的特征和形象的多样性与图腾相一致,“原龙”与商代的龙是沟通人神的使者,作为沟通使者“龙”的神性源于图腾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认为龙起源于图腾,龙最初是人们对图腾的称谓,或者说龙与图腾是人们对同类事物的两种不同叫法。

在龙的概念之下是许许多多不同的动物形象,它们是不同集团的图腾;龙是一种人文动物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由图腾物转变成与祖先沟通的神性动物是在神崇拜出现后,龙在作为图腾物能够返回到图腾祖先居所的观念基础上的发展,也正是龙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最终得以流传千余年的缘故。

?譹?訛孙守道与郭大顺两先生在“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和龙的起源”一文中指出,近年来在辽宁西部的朝阳、阜新地区,内蒙古赤峰市及其邻区,即主要在辽河流域范围内,陆续发现和辨认出一批(多达上百件)属红山文化的玉器。

这批玉器大件多,工艺独特,造型不限于各地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珠、环、璧、璜一类佩饰,而以成组鸟兽形玉为一大特点。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批玉器中,出现了龙和与龙有关的形象。

神秘的红山文化图腾物——玉猪龙

神秘的红山文化图腾物——玉猪龙

神秘的红山文化图腾物——玉猪龙
红山文化中有一类造型奇特的玉器被称作为玉猪龙。

它肥首大耳,吻部平齐,鼻梁上带有明显的皱纹。

这些特征使它的头部看上去特别像猪,而蜷曲无足的身体说是像龙,倒不如说有些像虫。

这种猪首龙(虫)形的怪物在自然界很难找出它的原型,因而显得十分神秘。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

据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

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

一般来说,原始人的图腾大多来自于某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动植物,而原始艺术大多是对自然物的一种模仿。

由于玉猪龙的头部明显具有猪的特征,大多数人认为玉猪龙的原型可能是猪。

又因为它蜷曲的身体特别像虫,也有人认为玉猪龙的原型来源于金龟子的幼虫蛴螬。

而据我们研究,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原型很可能是猪的早期胚胎。

凡读过生物进化论的人都知道,包括人类在内,所有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在外形上都很相似,全都长着一个大大的脑袋和蜷曲有尾的身子。

这恰好与玉猪龙的形态相吻合,其中尤以猪的早期胚胎与玉猪龙最为相近。

红山的先民从事渔猎和畜牧,能够接触到猪的胚胎当在情理之中。

或许他们早就发现人与猪的早期胚胎十分相似,因而产生出一种人猪共祖的图腾概念,进而把猪的胚胎作为一种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来加以崇拜。

在红山文化的玉器中,除玉猪龙外,尚有玉鸟龙、玉鱼龙等其它胚胎造型的玉器,反映出红山先民对于生命在自然进程的一种认知。

红山文化猪龙形玉器形制及其源流分析

红山文化猪龙形玉器形制及其源流分析
他拉村地表以下0.5~0.6米处发现的,据考古学家孙守道考证,其年代不会晚于距今 5000年[引。这件玉猪龙由墨绿色玉雕磨而成,高26厘米,体卷曲,嘴紧闭。鼻端截 平,上端边起锐刺的棱线,端面近椭圆形,有对称双圆洞,为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形, 前角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额及颚底有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颈脊起长鬣,长21厘 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呈薄片状,弯曲上卷,末端尖锐。龙体横截面略呈椭圆 形,直径2.3~2.9厘米,龙背有对穿的单孔,孔外径0.95厘米,内径0.3厘米,如用 绳系孔悬挂起来,“猪龙”头尾恰好在一水平线上,这说明此件玉猪龙是精心设计用于 悬挂或佩带之物。
红山文化猪龙形玉器形制及源流分析
张国强赵爱民
猪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内多有出土,采集 品和传世品也较多,其形制大体相同,身体蜷曲,头部似猪,竖耳圆眼,吻部前突,前 端并列双圆鼻孔,口微张,极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猪的特征,学术界因此提出了 “猪龙变化说”。
以往流行龙源于蛇、蜥蜴、鳄鱼说,然均无考古实证。考古发现所知最早的龙, 长期以来只见于商代青铜器上,不过那已是被高度神化了的多种动物的综合体。20世 纪80年代初,红山文化玉猪龙被确认,孙守道、郭大顺先生提出龙出辽河源…,遂引 起学界对史前龙迹的探寻。这样,先是河南濮阳县仰韶文化遗址(西水坡)发现用蚌壳 摆塑的龙形(距今6000年左右),接着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龙形图案再次提 出,湖北黄梅也发掘出距今5000-6000年的鹅卵石摆塑的龙形,山西省陶寺龙山文化 墓地更出土了接近于商代青铜器龙纹的彩绘蟠龙纹图案C2】。但是,在确立了红山文化玉 猪龙后。辽河流域的查海、兴隆洼遗址(距今8000年),赵宝沟文化遗址(距今7000 年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接连有猪龙的材料出现。而最新考古材料又给我们带来 新的实证。2003年,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兴隆沟)发掘中,考古学家成功地发掘出了 石摆猪首龙【3】,在中华大地上龙的起源过程中,辽河流域独占鳌头。

解析红山文化玉猪龙

解析红山文化玉猪龙

解析红山文化玉猪龙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代表,在红山文化区域多有出土,采集品和传世品也较多,其形制大体相同,身体蜷曲,双耳竖于头顶,圆眼,吻部前突,部分可见獠牙。

珍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玉猪龙从世界各地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看,红山文化玉猪龙出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学术界认可的约有26件,正式发掘出土的8件。

6件出土于红山文化墓地,一件出土于西周墓地,一件出土于清代墓地。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中一次出土2件,出土时位于死者的胸前。

01、玉猪龙原形玉猪龙更准确的另一个称谓是玉兽形玦,由于学术界对其动物原形有争议,所以称玉兽形玦更准确一些。

但多数人们习惯称玉猪龙。

玉猪龙是非写实的动物,是古人臆造的神兽,关于动物原形,学术界主要有猪、熊、狼三种推测。

无论它是哪种动物都是古人崇拜的神兽,且数量较多,功能较明确,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01-1、猪龙猪龙的说法由来已久,广为流传。

从兴隆洼遗址到牛河梁遗址,在东北地区的众多文化遗址中,考古发掘都发现了猪的骸骨,有的还排列整齐,其中既有野猪也有家猪。

人类在狩猎野猪的过程中,一定受到过野猪的伤害,因此敬畏野猪的凶猛,希望获得野猪般强大的力量。

人类出于对野猪的崇拜,开始雕塑野猪的形象,经过神化和变形逐渐形成现在形状的部落图腾。

01-2、熊龙近年来很多的学者对猪龙的说法提出质疑,观点是从造型上分析,猪的耳朵虽大,但常常耷拉着,而熊的耳朵常常立于头顶。

其次人类会崇拜一种被人类大量捕杀并圈养用于食用的动物吗?此外,在古代东北地区确有崇拜熊的风俗。

鄂温克族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把图腾上的熊尊为祖先,为该教的守护神。

他们的观念认为公熊为祖父,母熊为祖母。

最后看一下考古发掘资料,牛河梁遗址出土了陶制熊的碎片与熊的颌骨,再参照北方萨满教传承中有关熊的信仰和观念,熊龙的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

01-3、狼龙有部分学者更趋向于狼龙的说法,认为蒙古草原的原始统治者是狼,狼成群活动,凶猛异常,是史前人类最恐怖的敌人。

“红山文化玉猪龙”小考

“红山文化玉猪龙”小考

【摘要】本文考证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玉猪龙”。

首先介绍了关于“玉猪龙”造型的演变,“玉猪龙”在古代时的用途,“玉猪龙”的原型等方面几项专家的不同见解。

其次,就以上的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就当时的图腾来看,“玉猪龙”和“中华第一龙”是有演变渊源;就用途来看“玉猪龙”既是佩饰,又是神器,更是图腾物;原形问题,是“猪”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玉猪龙”的吻部前突,鼻梁上有明显的皱纹。

【关键词】红山玉猪龙;造型;用途;图腾;原型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千年到六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

红山文化中有一类造型奇特的玉器被称作为“玉猪龙”。

“红山文化玉猪龙”又称为“兽面?i形玉饰”,为我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红山玉猪龙”的形制大体相同,身体蜷曲,竖耳圆眼,吻部前突,鼻梁上带有明显的皱纹。

有美学家认为,红山玉猪龙那雄健的线条、飞扬的长鬣、深沉凸起的睛目,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狞厉之美”,是人类走入文明所必经的血与火年代的产物,是人类用动物般的手段,进行着一场场“血流漂杵”的历史真相。

一、造型特征的演变“玉猪龙”的发现,是红山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之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早期形象,远古中国人以猪为祭物,祈求农业的丰收,而后“猪”被神话为龙,龙又演化为华夏的象征、帝王的化身。

“玉猪龙”是早期“龙”的形象之一,它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龙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反映出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北方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红山文化玉猪龙形制似有首部由大到小,体由粗到细、首尾间缺口由连接到缺口增大的演化规律。

曾经挖掘出大量的“猪龙”,其中最出名的应属在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和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出土的两只。

与翁牛特旗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相比,它们明显有着“猪”的特色;猪龙们普遍体形较小,并且扁圆厚重,给人一种“胖嘟嘟”的感觉;从纹理上看,它们有着和猪一样的大耳朵、圆鼻孔以及环型纹,有些还有野猪的獠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作者:吕富华杨福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4期摘要:一个族群选择何种物类为图腾,是与他们生活的地域和地理环境特征、经济特征、谋生手段、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

红山文化对猪的崇拜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饲养业,而后在氏族社会的发展中则升华为图腾。

而对鸟的崇拜观念可能源于一种敬畏心理,继而形成另一族群的图腾。

最终在整个红山文化分布区,形成了不同的氏族族群和不同的图腾制。

关键词: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01-03笔者曾撰了《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一文,讨论了红山文化氏族社会发展与红山文化图腾制的关系以及红山文化图腾崇拜的状况,限于篇幅,没有论及红山文化为什么会以猪龙、凤鸟为其图腾的对象。

本文将依据“猪首龙形”玉器和“鸟形”玉器等考古材料,继续分析红山文化猪鸟等动物崇拜到“猪龙”、“凤鸟”图腾的原因及其过程,以诠释红山文化先民的精神世界。

一、从猪崇拜到猪—龙图腾“猪首龙形器”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类,目前对已被确认的属于红山文化的“猪首龙形器”数量还不能作确切的统计,包括发掘、采集、传世的大体有数十件之多。

郭大顺曾对传世和收藏的此类玉器有过统计,有十余件之多[1]。

在数十件猪首龙形器中,明显的呈现出三类:一类是较大的“C”形猪首龙。

卷体呈“C”形,首颈部外侧饰以长鬣,吻部略长而稍上翘,目突起作棱形或长圆形。

三星他拉玉龙、东拐棒沟玉龙、故宫博物院玉龙、傅忠谟玉龙均属于此类。

一类是猪首较为清晰的玦形器,其共同特点是以玦体成形,体躯肥硕,首部大而明晰,短立耳,圆睛,吻部有多道皱纹,这类玉龙达二十余件。

一类是猪首的直形器,分双首和单首。

双首直形器,其共同特点是两端雕有猪首,一件为玉璜式,另一件有三孔。

单首直形器即“丫形玉器”。

以上三类不同的猪首形器反映了红山文化中一个部落集团里不同的氏族图腾崇拜。

除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件“C”形龙和傅忠谟收藏两件“C”形龙不能确定出土地以外,其余两件“C”形龙同出一个地区,极有可能是一个氏族分化出的伴偶族,或者是整个以猪为图腾对象的氏族组成的部落的统一徽帜。

而猪首较为清晰的玦形龙在龙形器中数量最多,分布的地区也最广,不仅在大凌河流域存在,在老哈河以及西拉木伦河流域也同时存在。

他们应当说是猪图腾崇拜中的最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些氏族。

城子山“双猪首形器”和东山嘴“双猪首璜”应是最亲近的一类。

“丫形玉器”也是猪崇拜集团中的最亲近的一类。

三类猪首形器在泛辽河地区不断被发现和出土充分说明在上述地区存在着红山人自己能够分辨的众多的“猪氏族”,形成了“猪氏族”集团,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图腾崇拜——猪。

随着氏族社会发展,他们的崇拜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即把红山先民对事物的共同认识——“龙”的观念与原有的猪崇拜相结合,形成了独有的猪龙图腾文化。

红山文化先民为什么以猪为自己的图腾物呢?依着图腾理论的解释,图腾崇拜对象的选择应是与本氏族有着最密切关系的动植物。

应该说源于红山先民的猪崇拜,从猪崇拜到猪龙图腾有相当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因此有必要弄清猪与红山文化中一些氏族的关系。

猪是中国史前文化中最早驯化成功的家畜自不待言,这里只说泛辽河流域史前人类的狩猎业及家猪的驯养。

现有考古材料表明,早在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有葬猪习俗,在兴隆洼M118中,墓主右侧葬有两头整猪,一雌一雄,均呈仰卧状,占据墓穴底部一半的位置。

刘国祥先生认为:“墓主人右侧埋葬的两头整猪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随葬品,可能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

”[2]在兴隆沟遗址室外灰坑H35中,相对摆放着2个猪头骨,并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出呈“S”形躯体。

刘国祥把它同赵宝沟文化(距今7400~6700年)小山尊形器腹部刻划的猪龙图案以及红山文化玉猪龙的造型相联系推断:“H35底部摆放的真实猪首及用陶片、自然石块和残石器组成的‘S’形躯体代表了当时人心目中的猪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意义,这也是中国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猪首龙的形态。

”[3]由此推知,在兴隆洼文化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形态中,狩猎活动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狩猎活动中,又以猎获野猪为主要的肉食来源,因此,野猪首当其冲地成为他们的崇拜的对象。

大量猪头骨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说明兴隆洼文化存在猪崇拜的观念是没问题的。

但是,笔者不认为兴隆洼文化的猪崇拜“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因为,这时的猪还只是一种随葬品,并没有把这种崇拜生华到用于区别氏族的抽象徽帜。

晚于兴隆洼文化的赵宝沟文化中同样有葬猪的习俗。

以赵宝沟遗址为例,可以鉴定的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共538件,动物的种类有猪、马鹿、斑鹿等14种。

其中,猪骨标本共138件,最少个体数为9件[4]。

在以“狩猎经济居于主导地位”[5]或已经进入家蓄饲养阶段的经济中,无疑猪的猎获或饲养都是最主要的种类之一。

赵宝沟人在经济生活中对猪的依赖,促使猪崇拜的观念在不断的升华,这在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中可以得到证明。

1984年,在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磨光陶尊,尊体上压划着具有夸张性的猪、鹿、鸟三种灵物图案。

其中的猪形纹,柳叶形的细目,长吻前伸,獠牙上拱。

最有特色的是猪形纹的躯体,盘转卷曲,俨然蛇身。

这种动物图案反映了赵宝沟文化进一步的动物崇拜观念,把三种灵物压划在一件陶器上,除了灵物崇拜以外,还反映了氏族之间的一种关系,但仍然不具有图腾崇拜的宗教意义。

到了距今约6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虽然发展到发达的耜耕农业阶段,但狩猎业仍然是重要的经济门类,尤其是由狩猎业脱胎出来家蓄饲养业的产生,使一部分野猪便成了家猪,与红山文化先民日夜相伴,先民们对猪的认识更加深刻,自然对猪的崇拜悠然升华,并把原来对众多动物的崇拜逐渐汇集到对猪以及其他少数动物身上。

红山诸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鹿骨一点也不比猪的少,为什么对鹿没有像猪那样崇拜呢?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鹿没有进入红山文化饲养业的行列。

这种经济的变因,引发着红山先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他们已经不满足只在墓葬中随葬动物骨骼来体现他们的宗教观念,他们要把全氏族最为崇拜的对象的形象创作出来并结合在一种他们认为同样重要的物质上,来作为本族的徽帜并与其它氏族相区别,于是红山先民的宗教观念便由原始的动植物崇拜发展为图腾崇拜了。

红山文化的“猪首龙形玉”正是在氏族社会的不断分化增多以及图腾观念的发展中产生的。

至于说猪繁殖能力强以及肥硕均是红山文化猪图腾崇拜的因素是值得商榷的[6]。

那么与猪首结合而卷曲的那部分到底是什么呢?大多数学者认为是龙的原始形态。

而这种原始形态的原型,较多的学者又认为是蛇体。

笔者倒认为它不是单一的哪一种动物的抽象造型,而是红山文化先民的认识观念的一种物化形态。

很多动植物在胎体或萌芽状态中都是卷曲状的,如母腹孕育到出生时的小孩大体呈卷曲状的,昆虫在幼虫时基本上都是卷曲状的。

大多数动物休眠之时都是首尾相接的,这都蕴含着发育、生长、伸展、运动之寓意。

受这种动植物初生状态的启示,红山先民一些氏族便形成了“卷曲”才能发展壮大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融入他们的图腾崇拜中,形成最初“龙”的概念。

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红山文化时期有无“龙”这一词语表述,但在古代文献中就记载有距今5000左右黄帝龙图腾的神话。

《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

”黄龙、地螾当属一类的虫类动物,后代学者虽然对“螾”有不同的训释,但都不可否认其盘旋弯曲的形状特征,这应该是动物的胚胎。

红山文化的先民之所以对动物的胚胎模型加以崇拜,是因为在生活和生产当中,当发现不同种类的动物(也包括人)的胚胎很近似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科学条件的限制,先民们很自然地将其当作一种神物,认为这就是创造一切生命的物质。

而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龙”字正是前有大头,后部为几乎蜷曲成环形的短躯,其形状酷似红山文化的“猪首龙形”玉。

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到黄帝时的“黄龙”、“地螾”,再到商族甲骨的象形“龙”字和商族妇毫墓出土的玉龙,我们逐渐明晰了龙图腾的递嬗演变过程。

另外从红山文化出土及其传世收藏的三类“猪首龙形”玉器,我们还能获取红山文化氏族社会和图腾崇拜发展演变的更多信息。

如果三类猪首形玉器都产生同一个时期,那么,在猪图腾的这些氏族中,氏族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其图腾信仰也有区别,显然“C”形龙要比其他两类猪首形玉器进步得多。

从造型说,“C”形龙更加抽象化,猪的形象在退化,而龙的抽象意义明显地突出出来。

从个头上说,“C”龙普遍的要比其它两类器大得多,更具有图腾崇拜的宗教意义。

也就是说以“C”形龙为崇拜徽标的氏族的文化要比崇拜其他两类图腾徽标的氏族更加先进。

如果“C”形龙晚于其它两类器,那么,只能说明以猪龙为图腾的那些氏族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部落集团,“C”形龙便成为所有“猪龙”部落集团或更大范围的新徽帜。

二、从鸟崇拜到凤鸟图腾在红山文化的猪龙图腾之外,最多的就是鸟图腾了。

红山文化的鸟图腾是以“鸟形玉(石)器”,和“勾云形玉器”等为各氏族族徽的。

红山文化以鸟形器为代表的动物符号,构成了一个把自然界与人类召唤在一起的神秘系统,形成以鸟图腾为特征的族徽。

从空间上看,以鸟图腾为红山文化氏族族徽的器物分布得最为广泛;从时间上看,鸟图腾有自身的发展历史。

红山文化在其晚期核心宗教观“祖先崇拜”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鸟兽自然崇拜时期,它经历了由氏族徽铭图腾向文化图腾的演变。

鸟图腾的成因与作用反映了红山文化图腾信仰背后的人格化因素,也反映出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其他图腾不可替代的结构性作用。

红山文化特征中有将天体崇拜与鸟图腾一体化的倾向,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就是这一倾向的物化形态。

经过早期图腾的自然选择,不断注入宗教的内容与世俗需要,表现出“祭天”与“齐天”,升腾与自由的原始宗教精神。

红山文化鸟形器遗存相当丰富,有发掘品,也有采集和传世品;形体有大有小,造型各种各样。

在许多积石冢墓葬中出土的仅次于猪首形器的就是“鸟形器”和“勾云形玉器”。

从红山文化玉石鸟的雕塑形态看,应当分三种类型:一类为全鸟形,共同特点都作鸟的正面展翅形,以突出两翼和胸背部,这类为最多。

对于这一类造型,学术界大多数认为是鸮即猫头鹰,我们认为应该是鹰类猛禽。

第二类是鸟首玦形器,基本形状与猪首龙形器极为相似,想必是与猪图腾氏族通婚的一些氏族的族徽。

第三类是以侧面为主题的所谓“玉凤”。

在红山文化中,有相当多的氏族是以鸟为图腾的,从而形成鸟氏族集团。

红山文化部分氏族为什么以鸟为自己的图腾物呢?与对猪的崇拜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饲养业不同,红山文化先民对鸟的崇拜观念可能源于一种敬畏心理。

红山人为什么崇尚鸟并逐渐演变成图腾崇拜呢?首先是原始人对天的直观认识,大量的自然现象,如天空中飘落的雨雪以及雷电,使红山人形成了有意志的天的概念,并同时形成对天的敬畏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