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基于数据库数据挖掘背景下的红山考古学文化和良渚考古学文化出土玉器的对比

472021年 第07期兰台内外文史天地方志研究基于数据库数据挖掘背景下的红山考古学文化和良渚考古学文化出土玉器的对比文/肖 鑫1 王恒亮2摘 要:本文通过数据库数据挖掘的方法对红山考古学文化和良渚考古学文化的出土玉器进行了统计学的对比,应用关联规则建立了分析模型,并通过数据反映出的结果分别分析了良渚文化及红山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数据挖掘;关联规则;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统计作者简介:肖鑫(1988-),男,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数据考古,历史文博;王恒亮(1994-),男,汉族,北京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及凌家滩文化为中国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三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这其中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相对距离较近且都为长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而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距离较远分别分布于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其对周围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研究这二者文化出土玉器的统计学关系对于这二者间的比较研究将会对未来的考古发掘有所帮助。
近年来虽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单一文化单元出土玉器的统计学分析,但是鲜有对两个完全不同文化类型出土玉器的科学统计比较,尤其以数据库数据挖掘形式的比较在国内尚属首次。
数据库数据挖掘独特方式使得以往几个不同内容之间的数据表互相比较成为了可能,而类似于器物统计这类简单表结构的比较则是数据库系统最为擅长的。
基于数据库的数据挖掘,通常需要借助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规则,基于本文所涉及的数据范围,我们引入关联规则来建立我们的模型。
关联规则是反映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若两个或者多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那么其中的一个事物就能通过其他事物预测到。
关联规则也是数据挖掘中最活跃的研究方法之一,广泛运用于购物篮数据、生物信息学、医疗诊断、网页挖掘和科学数据分析中。
关联分析有三个最为重要的概念即支持度、可信度、及提升度。
红山玉的玉料之源

红山玉的玉料之源根据考古出土和传世馆藏的情况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大致有以下几个种类: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以及其他几种玉石,其中,透闪石占了绝大多数。
这些透闪石材料的产地在哪里?长期以来认识不一。
细玉沟的透闪石矿脉红山文化属于辽东地区,玉器的产地大致也应在辽东地区。
对于这一地区的玉石出产历史,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尔雅?释地》中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间之殉?]琪焉。
”晋郭璞注:“医巫闾,山名,今在辽东。
殉?]琪,玉属。
”《尚书?顾命》记载周王朝使用的玉有“越王”“大玉”“夷玉”等多种。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汉郑玄曰:“夷玉,东方之殉?]琪也。
”同时,古人将辽东出产的玉称为“夷玉”,这与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在历史上常被称为“东北夷”“东夷”有关。
辽东地区出产的玉石在先秦时期已为古代先民所认识。
而辽东地区盛产玉石的地方主要在岫岩一带,所谓“夷玉”即应包括岫岩玉在内的多种玉石。
这里提到的一个名词,“?]琪”,是指东北的玉石,到底是指哪种玉石,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从文献中看,《说文解字》解释:“,医巫闾圩琪《周书》所谓夷玉也”;“?],石之似玉者”;《广韵》解释:“琪”,“玉也”。
但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辽宁省锦州附近,主要出产玛瑙,迄今尚未发现透闪石。
如把“医巫闾之?]琪”(通俗的意思是,医巫闾山的玉石),仅理解为现在辽宁锦州附近的医巫闾山所产的玛瑙一类玉石,似与文献记载不符。
我们也注意到,战国至汉代的文献也有将辽东诸山(医巫闾山、千山等)等通称为“医巫闾”这一山名。
把“医巫间”理解为战国至汉代人们对辽东出产玉石山脉的泛指似乎更为合理。
果真如此,“?]琪”就应包括如今的岫岩玉。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时期直至汉代,我国的古代先民都在开发利用包括岫岩玉在内的辽东地区玉石。
很有可能新时器时期的红山文化玉器就开始利用岫岩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并在文献记载中得以体现。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的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一、从材料鉴识古玉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
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历史”。
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
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
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
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
在良渚文化被采用。
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
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
是真正意义上的“玉”。
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
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
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
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
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
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马未都说收藏之玉器篇(一)

马未都说收藏之⽟器篇(⼀)他⼭之⽯可以攻⽟——新⽯器时代⽟器⼀⽚冰⼼在⽟壶中国⼈对⽟的认识,⼀般都从⽂学开始。
⽐如形容⼥孩长得漂亮,常说'亭亭⽟⽴';形容男⼈长得帅,有个现成的成语叫'⽟树临风'。
'⽟树临风'⼀词,来⾃杜甫的《饮中⼋仙歌》。
杜甫当时作了⼀⾸诗,对他周圈很多能喝酒的朋友,包括李⽩、张旭、贺知章等⼈,做了⼀番描述,其中有这样的句⼦:'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眼望青天,皎如⽟树临风前。
'他描述的崔宗之潇洒⾼傲。
⽟树临风后来就成为成语,⼀般形容男⼦漂亮就⽤这个词。
形容情感的时候,我们经常⽤⼀些什么样的词呢?⽐如'宁为⽟碎,不为⽡全'。
⽐喻为了保持⽓节,要做出牺牲。
为什么要说'宁为⽟碎'呢?因为⽟有很多物理上的优点,它坚实、致密、温润、细腻,这些优点被⼈类逐渐捕捉到,并充分发挥想象,赋予其⽂学含义,⽤来形容⼈的性格。
还有⼀⾸唐诗,我们都很清楚:'洛阳亲友如相问,⼀⽚冰⼼在⽟壶。
'这⾸诗我⾃⼰就很喜欢,是唐代诗⼈王昌龄⾮常著名的⼀⾸诗《芙蓉楼送⾟渐》。
当时王昌龄送别他的朋友,写下这⾸诗。
⼀⽚冰⼼在⽟壶,表现了诗⼈内⼼的⾼洁,表达了他⼼中像⽟⼀样的情感。
如果他说'⼀⽚冰⼼在茶壶',听着就不是那么回事⼉。
中华民族对⽟的这些情感是逐渐积累的,并不是与⽣俱来的。
我们还有⼀句常说的话。
双⽅引发了⽭盾,⼀旦化解以后,就会说'化⼲⼽为⽟帛'。
这句话怎么来的呢?⽟、帛,过去都是国家之间作为礼物赠送的国礼,送给你丝绸,送给你美⽟。
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在⽣活当中,我们经常⽤⽟作为敬语,⽐如'⽟成此事',就是说请对⽅帮忙促成这件事情。
还有'⽟体⽋安',就是说对⽅⾝体不舒服。
再有过去书信往来,经常说'敬候⽟⾳',就是等你给我回信。
211091843_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赏析

红山文化是我国辽、蒙、冀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其充满想象力的玉器造型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堪称我国玉器发展的头牌。
红山文化玉器高度发达,与玉器同样发达的良渚文化南北呼应,熠熠生辉。
与良渚文化最具礼仪性质的琮、璧不同,红山文化具有礼仪性质的玉器是玉雕龙与勾云形玉器。
玉雕龙我们在《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1]一文中已作介绍,这里将勾云形玉器再做简介,并对这种变幻莫测的玉器的来源、演变路径略做探讨。
文中图片均来自郭大顺、洪殿旭两位先生编著的《红山文化玉器鉴赏》[2]。
一、器物介绍勾云形玉器从形制上看有繁、简两种,从形象上看有具象、抽象两种。
依次介绍。
1.具象勾云形玉器。
器皆狭长方形,一面或两面有纹饰。
这类勾云形玉器一般认为是模仿猫头鹰的形象并加以改造、夸张而成,甚至有些抽象成分在内。
标本1,陕西凤翔县博物馆藏品。
陕西凤翔上郭店春秋墓出土,红山文化遗物。
青玉,淡黄色,正、背面纹样相同。
以纵中线为轴,两侧两眼较小且距离近,眼上弧状镂孔向外展开,表示猫头鹰的耳羽,眼下有齿凸5枚,齿凸间的沟槽较深,最外为4个卷勾,上勾窄小,下勾宽大,勾间版面镂出长槽形成4条长枝。
轴线上端对钻系孔,器之平面中部皆随形打洼,风格干爽犀利。
长11.4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
(图1-1)标本2,通辽市博物馆藏品。
青玉,右上卷勾上有褐色沁斑,下勾缺失。
正面为猫头鹰的形象,背面较平。
轴线旁两眼稍大,眼上弧状镂孔加宽,眼下有齿凸5枚,间隔槽宽而浅,左侧两勾大小相近,勾间镂空长槽外窄内宽。
右侧卷勾略长。
轴线上端系孔较大,器随形打洼成深槽,槽顶圆滑。
长15.6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
(图1-2)标本3,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品。
青玉,正面为猫头鹰的形象,背面较平,仅有镂空纹。
器右侧略宽,圆眼较大,眼上弧状镂孔仅中部通透,眼下有齿凸7枚,4个卷勾大小相若,勾间镂空长槽仅中部通透。
轴线上端对钻系孔较大,器随形打洼宽而深,美感不及前器。
论文题目 浅谈中国玉器文化及玉的欣赏与鉴定

浅谈中国玉器文化及玉的欣赏与鉴定论文题目浅谈中国玉器文化及玉的欣赏与鉴定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本论文主要阐述了中国的玉器文化和玉的欣赏与鉴定。
根据玉器源远流长的历史,浅谈从史前时代到明清时代的发展和主要玉器种类,再分别详述新旧玉器的鉴定方法,以及论述了玉器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结出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关键字玉,时代,价值,鉴定,寄托,文化《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秦以前,国玺是以方寸金银制作的。
“完璧归赵”中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来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为秦至晋的传国宝;晋代以后,此宝失落了,但历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玺代替。
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灾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为玉节。
古人贵玉,兼贵其声。
所以古乐器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箫。
春秋时即开采的安徽灵璧玉,最早就是制作玉磬的。
明清以后,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发展,使用范围贯穿在上层人物的衣食住行之中:衣帽冠发有各种佩件、饰物;食盏、玉杯等;住有玉嵌璧饰、桌案饰等;车马轿也有种咱玉饰。
至于玉瓶、花薰等桌几上的陈列品及玉如意、坠子等掌中玩物,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
如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牛峤《菩萨蛮》:“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
至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古代文人用来赞美美发性肌肤和姿色的。
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梁简文帝〈乌栖曲〉中“朱唇玉面灯前出”里的“玉容”、“玉面”,则是指代“玉女”了。
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玉器

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玉器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玉器玉器一玉器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童年时期新石器时代;少年时期夏商周;青年时期秦汉到唐;壮年时期宋元明清。
二A北方的红山玉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位于我国内蒙古赤峰,距今约五六千年左右,1908年由日本人乌居龙藏发现。
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以鸟兽形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型玉龙。
红山文化的另一典型器是玉猪龙。
B南方的良渚玉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与浙江良渚,玉器以礼器为主,首推璧和琮。
璧的特点是;1数量少,大而厚,状近方形。
2素面为主,极少有纹饰,如山鸟纹。
3厚薄不均,有砣切痕,边缘钝刃形。
4孔不在正中,孔有对钻痕。
5玉质不佳,青灰色,灰白色。
三神徽纹猜想:1人兽合一的神像。
2巫师乘坐在神兽上。
3整体是一个大面具。
夏商周的玉文化玉的功能:祭祀,礼仪,配饰,陈设,生产,殉葬。
圆雕,浮雕,透雕。
春秋战国玉文化孔子玉有十一德;管子玉有九德;荀子玉有七德;汉代总结: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重玉轻珉”的精神力量典型器物:谷纹璧(良渚文化);玉(古代的解绳器);随候珠;曾侯乙玉晗;曾侯乙十六节龙凤挂饰;玉剑饰。
玉文化的演变原始社会-神玉文化;奴隶社会-礼玉文化;春秋战国-德玉文化。
汉代玉器在玉器文化里,秦代由于时间短暂,时代标准器较少,较少谈及。
汉玉器主要有玉,出廓璧,敛葬玉器(玉晗,金缕玉衣)。
汉玉中的实用器有汉玉摆件玉马;玉杯。
汉玉小结:汉代追求的是古典现实主义,神秘的浪漫主义的一种玉文化。
汉以后的国家就陷入了一种纷乱,玉文化就开始减弱,直到隋唐,我们的玉文化再一度兴起。
唐代玉器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的,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
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即到了结婚年龄。
玉带板玉带是镶玉片的革。
唐代以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因而带上的玉板数量有一定的规定。
唐代玉器的变化1唐代以青白玉为主,其他玉料甚少见,并配用了大量的玛瑙,透明水晶等。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的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一、从材料鉴识古玉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
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历史”。
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
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
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
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
在良渚文化被采用。
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
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
是真正意义上的“玉”。
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
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
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
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
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
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高峰。
当时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原始文化中都出现了玉器,其中尤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自成体系,影响深远。
本文拟通过两个文化玉器的比较分析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它们文化内涵的认识。
这也正是本文与前人所做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分析的不同之处。
二、比较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年代为距今6500一5000年前,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耜等为特征器物。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年代为距今5300—4200年前。
以薄胎黑陶、贯耳器、耘田器等为特征器物。
(一)玉材
红山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蛇纹石等,即现在所说的岫玉。
其玉材硬度为2.5-5.5,比重2.5—2.8,颜色较均匀,透明度较好。
其产地就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获取较为容易。
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硬度为6—6.5,比重2.9-3.1,内部结构不均,目视可见毡状、簇状或捆状交结结构,透明度较差。
其产地虽还未确定,但“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大。
(二)玉器的种类
1、相似器物
珠、坠、管、串、环、玦、镯、璧、璜等;
锛、刀、斧、钺等;
龟、鸟、鱼等动物形玉像以及玉人像。
2、相异器物
红山文化
用具,匕形器、棒形器等;
装饰品,方圆形玉璧、玉勾形器、玉丫形器、玉臂饰、玉箍形器、双联璧、三联璧、玉虎、玉猪、玉熊、玉鸮、玉蚕等;
礼仪和宗教用玉,玉兽首、玉玦形器、勾云形佩、双兽首三孔玉器等。
良渚文化
用具,角形饰、带杆纺轮、带钩、柱形器、柄形器、锥形器等:
装饰品,牌饰、锥形器、四龙首镯、绞丝纹镯、玉海豚等;
礼仪用玉,锥形器、组佩、璧、豪华型钺等;
宗教用玉,琮、冠形饰、半圆形冠饰、锥形器、圭等。
(三)玉器的构成
有关两文化玉器构成的统计以曲石先生《中国玉器时代》一书所录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统计为基础,结果如下:
红山文化
用具占14%,装饰品占60%,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占26%。
良渚文化
用具占3%,装饰品占2l%,礼仪用玉占32%,宗教用玉占44%。
(四)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以素面居多,在一些薄板状玉器如勾云形佩(图:14),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表面磨有瓦沟纹,工艺难度较高。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比较发达,其中以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图:15)为代表。
它主要集中在琮、钺、冠形饰等器物上,其中以反山M12:98侧面的纹饰较为典型。
此种纹饰的主题一直是广为争论的一个问题。
李学勤先生在《神秘的古玉》一文提及“辽西红山文化龙形玦,如把龙的脸部平面展开,与良渚文化反山M12:98琮上的兽面非常近似。
玦上表现的龙没有角,目系卵圆形,口中有獠牙,和较晚的龙有所不同。
”如此惊人相似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可能:
1、传播的结果。
从两文化间巨大的时空差距来考虑,此种可能性极小,而且至今未发现能证明两者之间曾发生传播的证据。
2、写实。
如果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是对同种动物的写实造型,那么在图案被进一步抽象、省略之前它们自然会发生惊人的相似。
这一点与文化、时代无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内少数玉器上出现了刻划符号,如璧、琮、环、臂圈等。
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
(五)玉器的制作与加工技术
红山文化的制玉技术是从查海-兴隆洼文化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
查海-兴隆洼文化的玉器均通体抛光,并且已出现单面钻成的小孔和两面对钻而成的长孔两种钻孔式样。
红山文化时期,制玉技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在玉器加工时,工匠充分利用了岫玉硬度较低、透明度较好的自然属性,形成了注重玉材自然属性发挥的艺术风格。
良渚玉器所用的玉材硬度比岫玉高,因此玉器加工也需要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
以石英砂等为介质的片状硬性物体带动的钻切割和线状柔性物体线切割的痕迹多有发现。
有学者认为良渚玉工已掌握了从两面同时钻进的技术。
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装饰艺术杰出成就的代表,如何在硬度如此之高的玉材上雕刻出如此精美的纹饰,至今仍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良渚玉器另一个特点是组装、镶嵌技术发达。
组装是把不同的玉部件,如杖端、提手等用榫卯贯穿等形式组装成一件器物;镶嵌是将很细小的无孔玉粒及一些圈足、提手之类的玉件用髹漆粘合等方式装饰在器物上。
(六)玉器的风格
红山文化玉器以装饰品为主;器形简约流畅;因材造型,动物形象等注重整体性和神似;总体风格浑厚、朴实、豪放,呈现一种与大自然相符合、统一的风貌。
良渚文化玉器中以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为主:器形规整,构图严谨。
追求对称;花纹精细,且大量使用;总体风格威严、神秘、考究,体现礼制的威严与宗教的神秘。
(七)玉器出土的遗迹单位
红山文化中出土玉器的遗迹单位种类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大中型墓葬与祭坛相结合的综合性遗址,以牛河梁遗址群为代表;
2.墓葬,以凌源三官甸子墓地、胡头沟积石冢墓葬等为代表:
3.祭坛,以喀左东山嘴遗址等为代表;
4.遗址,以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等为代表。
良渚文化中出土玉器的遗址单位有以下几种:
1.大中型墓葬与祭坛结合的综合性遗址,以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等为代表。
2.墓葬,以反山基地、寺墩基地等为代表。
3.玉器加工作坊,以丁沙地遗址为代表。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的分布比较广泛,遗址内玉器的出土较为平均。
良渚文化玉器的分布则较为集中,大量玉器出土于重点遗址。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两文化的墓葬中都出现了玉殓葬现象。
红山文化的玉殓莽现象以牛河梁遗址群最为典型。
在牛河梁遗址群4个地点发掘的6l座墓葬中,83.9%的有随葬品的墓只随葬玉器。
在大中型墓葬中,规模较大的仅用玉器随葬,规模较小的却拥有包括玉器、陶器、石器在内的随葬品;小型墓葬中一般不见随葬品。
随葬玉器的多少与墓的规模不成正比。
如牛河梁遗址群第二地点ZlM21随葬的玉器多达20余件,为目前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墓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一座,但该墓位于冢的偏南一侧,不在冢的中心部位,墓葬的规模也远不及中心大墓。
此外各墓中随葬的玉器以装饰品为主,数量较少,大部分可能就是死者生前所用之物。
随葬玉器组合常有变化,时有形制不同的器物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