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合集下载

(33)良渚玉器真假之辨

(33)良渚玉器真假之辨

(33)良渚玉器真假之辨来源:美术报玉琮浙江省博物馆藏早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尤其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堪称微雕杰作。

其中一件“琮王”便是在1986年出土于反山贵族墓地中的12号墓。

反山遗址是所有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雕琢最精美的一处。

在11座墓葬中,12号墓是等级最高的一个墓葬,被称为“惊世王陵”。

与“琮王”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目前最大的玉钺,有“钺王”之誉,它的左上角和左下角分别雕刻有与“琮王”一样的神人兽面图像和鸟纹。

此外,还出土了精美的玉权杖。

个人收藏良莠不齐良渚玉器的雕刻最常见的一种,即把玉坯直接经“软玉法”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然后刻画纹饰。

可以说采用软玉技术的刻玉技法的发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时代的辉煌。

良渚古玉的仿制品,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

明清以降,仿古之风尤盛,但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因而仿制品无论造型、纹饰,还是制作工艺,都缺乏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特征,破绽明显,不难甄别。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江苏草鞋山、张棱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不仅扭转了对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认识,也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

最近十多年来,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这是一些不法分子盗掘走私的结果。

但是,流散海内外的良渚玉器更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

实际上,由于高利所趋,早在十多年前,江浙地区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

到如今,仅仅余杭瓶窑镇一带,领有营业执照的各类玉雕作坊已不下30家。

不少作坊日夜开工,情形宛如服装加工厂赶制订货。

赶制出来的玉器,大部分销往香港、日本等地。

所以海内外个人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存在着良莠不齐,真赝皆备的情况。

不过,瓶窑镇一带仿制良渚古玉的作坊虽多,但大多属滥竽充数,仿制的玉器粗糙,不值一提。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方法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方法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方法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玉器作为良渚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鉴定良渚玉器的真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介绍几个鉴定良渚玉器真伪的方法,希望对爱好者和收藏家有所帮助。

一、外观鉴定法外观鉴定法是鉴定良渚玉器真伪的最基本方法。

良渚玉器的外观特征是:色泽沉稳、温润、有肌理;质地细腻、坚硬、均匀;线条流畅、优美、自然;雕工精细、细腻、瑰丽。

如果玉器的外观与这些特征相符,那么就可以初步认定为良渚玉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假冒的良渚玉器也可能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仅凭外观鉴定是不够的。

二、材质鉴定法良渚玉器的材质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指标。

良渚玉器的材质多为翡翠、碧玉、白玉等。

这些玉材质具有硬度高、质地细腻、坚硬、均匀等特点。

良渚玉器的材质不仅要符合这些特点,还要与良渚文化的历史背景相符合。

因此,鉴定良渚玉器的材质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三、工艺鉴定法良渚玉器的工艺是鉴定其真伪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良渚玉器的工艺特点是:刀法精湛、线条流畅、细腻、自然;雕工精细、瑰丽、华美;纹饰繁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如果玉器的工艺与这些特点相符,那么就可以初步认定为良渚玉器。

但是,有些假冒的良渚玉器也可能具有这些特点,所以需要进一步的鉴定。

四、文化鉴定法良渚玉器的文化背景是鉴定其真伪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渚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良渚玉器的纹饰、图案、造型等都与良渚文化的历史背景相符合。

因此,鉴定良渚玉器的文化背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五、科技鉴定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也逐渐应用于良渚玉器的鉴定中。

科技鉴定法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红外线光谱分析、电子显微镜分析等。

这些科技手段可以通过分析良渚玉器的材质、工艺、文化背景等,来鉴定其真伪。

但是,科技鉴定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鉴定良渚玉器真伪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外观鉴定法、材质鉴定法、工艺鉴定法、文化鉴定法和科技鉴定法等。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3、良渚玉器的典型器(3)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3、良渚玉器的典型器(3)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3、良渚玉器的典型器(3)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3、良渚玉器的典型器(3)陈莺陈逸民姚创立钺冠饰钺是礼器,象征着主人在良渚部落中的地位和权威,图3-23是良渚博物院中的模似情景。

在良渚酋长的手中高举着权杖,中间为玉钺,权杖顶部为钺冠饰,底部为钺端饰,可见冠饰端饰一样都为玉钺的组合部件,只不过一个在顶部一个在底部。

现在先来讨论钺冠饰的基本器型。

3-23良渚博物院中的模似情景3-24良渚博物院藏品3-25浙江博物馆藏品3-26良渚博物际藏品3-27上海博物馆藏品3-28浙江博物馆藏品钺冠饰又被称为玉龠,严格说来它应该是钺的顶饰,一般为一扁平型面积不大的类似于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玉器。

其左右两边为曲折线,底边为一平直线,顶边为波浪形曲线(参见图3-24至3-27各博物馆的藏品)。

底边平直,显然是安装所需;而顶边呈一曲或多曲的波浪形,应该是良渚先民身处江南水乡,看惯了身边的浪花和波涛所产生的思维,将波浪抽象和定格的审美成果。

其中一曲的顶边,如图3-24和3-25,往往被称之为舰首形玉冠饰,因其外形如兵舰的舰首。

而图3-26和3-27则是多曲的顶边,其曲线更似波浪的造型。

钺冠饰中也有顶边和底边都为一平直线的,如图3-28所示,这件钺冠饰虽然外形为一简单的平行四边形,却因左右两边装饰有良渚文化最著名的神人兽面纹,而弥足珍贵,显然它的主人在部落群体中绝非一个小首领。

3-29圆柱形端饰3-30圆柱形端饰3-31圆柱形端饰3-32塔形端饰3-33塔形端饰3-34塔形端饰3-353-36钺端饰又被称为玉镦。

严格说来,它应该是钺的底饰,其安装的位置在权杖的底端,因此,它的体积一般不及钺和冠饰那样醒目。

端饰一般有三类,皆圆管形、塔形和扁几何形。

图3-29至3-31为圆管形钺端饰,其中图3-29和3-30都是上大下小两面对穿的端饰,图3-31是不对穿的端饰,图3-32、3-33和3-34是比较复杂的带有台阶的塔形端饰,其中图3-33塔下部还饰有弦纹,图3-34的端饰除了上下对穿孔外,更在塔身台阶上有一穿孔,以作固定之用。

良渚文化玉器辨识要点

良渚文化玉器辨识要点

良渚文化玉器辨识要点良渚文化玉器辨识要点1,良渚文化玉器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良渚文化玉器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

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良渚文化玉器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良渚文化玉器的辨仿。

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2,很多谈良渚文化玉器鉴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鉴定方式。

根据中国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数量以及我们研究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至汉的良渚文化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发现的数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所以,下列老生常谈四点鉴定意见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3,从良渚文化玉器的沁色、钙化、包浆、形变、土蚀现象、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成因,鉴定要点一一解说,因为这些特征是良渚文化玉器在土壤中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自然变化形成的,也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征更是仿造者无法企及的,所以从出土良渚文化玉器本质的变化特征说起,才是科学的,比较有说服力,更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的根本。

4,从“良渚文化玉器鉴赏金字塔模式图”可以看出,整个良渚文化玉器鉴赏的过程就似一座金字塔,最底端的基础就是入土特征与加工艺特征。

如果这两个基础不牢固,整座建筑就无法稳固。

5,大多数采用手工磨制,孔洞的形状不规则,成喇叭状椭圆形。

两面对钻的,有的成蜂腰状,蜂腰部分会很细薄锐利,有的成对钻的喇叭孔或隧孔。

从新时期晚期开始,由于砣具的出现,孔洞内会出现研磨砂留下的粗细不一、相互不平行的旋纹,又由于孔洞很难一次完成,孔中会出现一个或多个台痕,对钻的还会出现严重的错台现象。

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上)

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上)

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上)作者:陈莺陈逸民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8期在良渚玉器的收藏和鉴赏中,工艺特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鉴定辨伪标准,了解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了解良渚古人在玉器上留下的加工痕迹,对于鉴定良渚玉器的真伪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甚至是最为重要的作用。

在高古玉器的鉴定中,材质可以用老料,沁色可以用各种物理和化学的方式仿作,纹饰和器型可以按出土或传世的标准器依样画葫芦,唯有加工工艺,却是现代仿品最为一筹莫展的。

因为古人究竟用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动力,什么样的机械原理,来加工这些洛氏硬度在4至5之间甚至在6至7之间的玉器,至今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从古玉仿制的生产成本、生产进度和产品精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古玉仿制作坊都采用现代电动金属工具,舍此,根本不可能满足市场所需要的产量和品种。

更为重要的是,不仅现代仿制者根本不知道古人的加工工艺,而且也无从掌握古人的工艺技巧,仿制者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只能用同时代的工艺和技能来制作这些仿古玉器。

这也是我们在走访了安徽蚌埠、辽宁锦州、河南南阳和浙江杭州后见到的普遍现象。

良渚玉器是用什么工具加工的?从更广的范围来说,新石器时期的古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来加工玉器的?要寻找这个答案,就必须写出一篇又一篇冗长的学术论文,而这样的论文能否被学术界接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者们已经作了这样的尝试,关于良渚玉器的加工工具,有鲨鱼牙齿说、玛瑙说、燧石说、钻石说(他山之石),抑或是绳类混合砂粒说,学者们最喜欢引用这样的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叙述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加工工艺,围绕这句话所作的各种论述,恐怕不下数十篇,这个“他山之石”多数学者把它解释成稀见的金刚石。

这个解释也许是正确的,但是,现代仿制者能用这样的工具来制作良渚仿品吗?我们要和读者一起讨论的是,出土的良渚玉器上究竟留下了什么加工痕迹?如何利用这些痕迹?或者说良渚玉器上留下了什么特征可以用来鉴定良渚玉器的真伪!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只是简要地叙述一下良渚玉器的工具和加工方式,供读者参考。

良渚文化素面大玉璧及鉴定

良渚文化素面大玉璧及鉴定

想从他大大的框子里要一块小小的方糖;我们眼巴巴的瞅着捏糖人的
由于良渚玉昂贵,江浙地区仿品太多,作伪 作旧手法高明。日前笔者到朝天宫市场,见一地 摊上放有数十件良渚古玉,有素面璧、斧、铲、 环、瑗,多种多样,有的上面有神徽、兽面纹纹 饰,全部仿品,竟然有人。小件数十元,大件数 百元。提醒初入藏道朋友应加以鉴别,以免上当
璧是古代重要玉器之一,远在史前新石器时 代已经出现,其使用年代跨度很长。随着历史的 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开启进步,璧的造型亦随之 变化,圆片状虽居多,有大小不同,同时出现近
想从他大大的框子里要一块小小的方糖;我们眼巴巴的瞅着捏糖人的
方形、椭圆形、出廓形等等不一。由于人类审美 观的需求,纹饰也随之出现,充分反映时代文风。
素面璧属良渚文化,透闪石质,直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3 厘 米,孔径 4.2 厘米,厚度 1 厘米(图 1)。璧是一 种圆形片状体,中部有孔的玉器。《说文》释玉: 瑞玉环器也。《尔雅》记载:肉倍好,谓之璧。 肉即中孔外边部,好即中部之孔,根据考古发掘 古代遗址墓葬中玉璧实物,肉与好之比例关系并
不明显,而有一定差距。
0c12f3c 易博
受骗。 相关 上传相关 0
个墓葬中出现十数件或数十件,直径由十几厘米 到数十厘米,大的如同锅盖,在璧面出现图案和 文符的,据说不超过五件,分别藏于美国、日本 和我国台湾博物馆中。
良渚文化玉璧鉴定要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想从他大大的框子里要一块小小的方糖;我们眼巴巴的瞅着捏糖人的
一、玉质多为透闪石、蛇纹石、阳起石,很 少有和田玉种。
二、以素面为大宗,璧的中部钻孔大部为两 面对钻,可见钻阶痕,且很锋利。
三、因深埋地下数千年,大部钙化,表面包
0c12f3c 易博

良渚文化玉器真伪分辨

良渚文化玉器真伪分辨

良渚文化玉器真伪分辨1,鉴别中如能注意纹图底部及切口处与表面的新旧包浆情况的变化及其形体神韵和工艺细微处是否有红山文化的良渚文化玉器特点。

往往会得出正确结论。

2,铁红沁。

受铁或都土沁所致。

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3,铁红沁。

受铁或都土沁所致。

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4,钙化后的良渚文化玉器还会产生一种鲜见的现象,那就是在良渚文化玉器表面形成一种附着物,牢牢地附着在玉表,和良渚文化玉器融为一体,且微微高起玉表。

一种是半透明状的瓷化物,另一种是黑色的点状物,刮之不去,盘而不掉。

这种现象,正是土壤中含Al、Si、Fe等胶体的溶液同玉质内部发生置换反应,“渗透胶结”过程中凝结在玉表形成的一种现象,这也是检验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个铁证。

5,鉴定良渚文化玉器时,如何进行观察和比较。

观察和普通的看有本质的区别,观察是有极强的目的性的,要带着目的去观察,要把观察的重点锁定在一个极小的细节上。

比较也是要把观察的细节与平时积累的馆藏良渚文化玉器工艺细节、书上的良渚文化玉器工艺细节以及你所收集整理的良渚文化玉器标本的工艺细节相对比,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通过一个线、一个槽、一个拉丝等几个或多个观察点我们就能知道这件良渚文化玉器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一点明显的假那这件良渚文化玉器就不能往下看了。

如果要真,所有的观察点的工艺细节都要禁得住细节的比较。

6,常言说:“未见真者不识假”,平时应多参观博物馆和参观拍卖会的预展物品,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使您所珍藏的良渚文化玉器真品,在您的藏品档案中永放宝光。

7,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

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在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

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需知晓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

如何鉴别良渚文化玉器,它的特点有哪些?

如何鉴别良渚文化玉器,它的特点有哪些?

如何鉴别良渚文化玉器,它的特点有哪些?在良渚文明墓葬中,通常发现有一种精美光润的玉质锥形器随葬品,据统计出土数量已达百余件。

在东南滨海,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文物商场常有遇见。

所谓锥形器,指的是一种器身细长,横断面呈方或圆形;其柄端上部多收缩成一短榫头状(即枘),枘上以对钻小孔者居多,也有的无钻孔;器身下部则逐步收敛成尖锥形的玉器。

这种玉锥形器现在以良渚文明最为多见,别的如山东的史前遗址也有少量发现。

然因其形制又有某些区别,致使学界对它的功用和命名,仍未获得一致。

与玉琮、玉璧相同,对玉锥形器的功用、用处的认识现在也不尽一致,议论纷纷。

从现在已发现的所谓玉锥形器的形制、粗细、长短和刻纹装饰都存在着许多的区别,对玉锥形器的用处,也就有所区别,不行混为一谈,咱们宜先进行分类定式以后,再联系出土方位和共存联系剖析,方可提醒其真实的功用,包含定名。

按现在发表的考古资料,玉锥形器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第一类:器身为圆柱形,出土时锥端多朝上,呈钝圆锥状,素面。

下端有一小而极短的榫头状枘,并两面临钻一小孔。

长度通常在7.1 10.2公分摆布。

有专家以为它是与一种叫“三叉形器”的一起组成冠饰。

也可作项饰、坠饰或腰饰。

第二类:形同一类,唯其出土时锥端多朝下,按其器身的粗细又可分为二式,一式:器身稍细,少量上半部见有兽面纹。

长度6.5 9公分摆布;二式:器身较粗大健壮,亦为项饰等构件。

第三类:器身细长如针状,锋刃尖细,枘部对钻有一小圆孔。

长15公分摆布,径0.7 0.8公分摆布。

多出自头骨部位,可能为笄、簪之类。

第四类:为琮式锥形器,出土时锥尖多朝上,其特点是器身稍长,横断面呈方形,上半部浅浮雕成若干节玉琮状,上施刻以兽面纹,枘部多有带一小孔的短榫头。

上半部逐步向上敛收,至顶端收缩成尖锥状。

长度在13公分摆布。

此相似同初始宗教活动有关。

在上海金山亭林3号墓中,曾发现死者手中握有这种玉锥形器,可与古籍中“以手举玉”等祭祀活动相印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属于考古学的文化范畴,上承凇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

按照对良渚遗址出土物所做的物理炭14测年法,距今约5300年~43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学术界取是按中间范围取值,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发现者施昕更。

上世纪50年代环太湖地区的考古工作有诸多发现,先后发掘了上海马桥、无锡鲜鱼墩遗址。

1959年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乃先生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73年草鞋山良渚文化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是将长江流域的玉文化一下子提早了上千年,堪称中国南方灿烂文明的奇葩,成为全世界玉器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终极藏品。

然而良渚文化古玉的仿制品,却也如影随形,一直在困扰着良渚古玉的收藏爱好者,早期仿品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

图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良渚玉琮
良渚文化以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其覆盖范围北到江苏花厅,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交接。

西到江西和湖北交接,幅员甚广。

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者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甚至一些文博泰斗也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

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在新石器时代,良渚古人能够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纹饰,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

随着草鞋山、张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精美的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并存,才将上述玉器的年代定位良渚时期,这桩考古学上的冤案才得以最终平反。

扭转了考古界对良渚玉器制作年
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

图2: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平面布局
图3:青浦福泉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耕地被开发,众多的良渚玉器得以出土,并流入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

但是,这也给良渚玉器的伪造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近年来流散海内外的数万件良渚玉器大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

浙江的余杭、江苏的常熟地区早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

因此,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良渚玉器外,最近几十年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和民间交易带来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

在国内某些二三线的拍卖行,赝品良渚玉器更是比比皆是,笔者参加2010年上海汇宝春拍,曾经亲眼目睹一件早仿的良渚兽面纹玉枕,以300万元高价成交。

各位藏家当擦亮眼睛,掌握必要的识别良渚玉器的方法,谨防被制假、卖假者的故事所惑,蒙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古玉居收藏研究良渚文化玉器二十多年,对良渚古玉的质地、文化内涵、埋藏环境和地质变化造成的玉质解理,以及出土后在富氧环境下的二次变化和次生现象有着深入的研究。

结合近期考古学的深入,大量的发掘报告和学术成果现世,特意收集整理了些许资料,配上图文,供各位藏友赏鉴。

希望对各位藏友鉴赏能力的提升有些许帮助。

图4: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良渚玉环
良渚玉器要细辨玉质和沁色,浙江仿制良渚古玉的作坊虽多,但大多属滥竽充数,仿制的玉器粗糙,不值一提。

笔者曾参观过一些玉雕作坊的制玉过程,大概与原始时代没有大的区别,但选用的质料,琢玉的工具和制玉的工艺却古今差异甚大,这就给我们辨别真伪提供了条件。

图5:现代仿造良渚玉器的车间一角
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

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

一类是
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

图6: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钺
另一类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沁后五色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的玉琮。

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

图7: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高节良渚玉琮局部
实际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玉质白化,是由于透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这是辨别良
渚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

图8:良渚文化鸡骨白玉琮
市场上经常所见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器一般没有这种色泽的自然变化过程,而是用高温
炙烤玉器,在900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玉器失透变白,硬度降低,但这种仿鸡骨白在质料
上存在很多破绽,比如:整器死白,裂纹均匀分布,与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显
不同。

仿制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苏溧阳的小梅岭玉矿,与良渚先民选用的玉材相同,晶
体较粗,明显区别于微晶结构的和田玉质,这样的仿品要从工和沁上着手辨别,仅从玉料出发经常会打眼。

也有的仿制品选用辽宁的岫岩玉矿,颜色有黄色、褐色、杂色、青绿色等,透明度较高,经常用来高温仿制鸡骨白玉器。

图9: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环及玉琮
其次要辨别良渚玉器的透明度、光泽和颜色变化。

鉴别透明度,借用聚光手电通常是2毫米至10毫米间。

良渚古人选用的湖绿色玉,聚光手电的光线能完全透过,由于做沁上存在相当难度,一般较难仿制。

特别是大型玉璧自然埋藏所造成的白色草筋纹,是鉴别上述玉器的重要法则。

图10:良渚文化玉璧
在江浙平原地区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地出土的玉器表面,经过四千多年的岁月,常常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呈现明显的玻璃光。

古人制作玉器过程中,需要经过开料、刻工、抛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绝佳的抛光效果。

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环境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玻璃光的效应,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磨痕,这是现代电动工具加工所无法仿制的特征。

在余杭地区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与人们意识中的反差很大。

实际上良渚最初都是湖绿、黄绿、碧绿、深绿色,这种白色行业内部称为鸡骨白和老泔黄。

因为地质作用和物理变化,次生变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

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经损坏,纹饰模糊,泥土侵入后犹如石灰和石膏,称为解理。

比如在新地里发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

鸡骨白的玉器经过阴干会回复一些硬度,经过盘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后会逐渐回复莹润,颜色也会改变,主要是变红,台北故宫和海外博物馆的很多清宫旧藏良渚古玉,主要是红色的。

图11:良渚文化神人纹玉琮
玉器琢刻工艺,也是辨别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它的制作工艺,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

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分为锯切割和线切割。

锯切割是用片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

而线切割则是用兽皮加水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艺,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位技术,经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抛物线形的切痕,在良渚的一些玉琮、玉钺的表面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图12: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
良渚玉器上的钻孔采用了管钻和锃钻,前者用于口径较大的孔,如玉琮;后者用于小型配饰的钻孔,如玉牌和锥形器上的钻孔。

由于解玉砂在钻孔过程中会不断磨损,越深入钻孔就越困难,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古人采用了双面对钻的方式来提高钻孔效率,由于原始工具无法精确定位,经常在对接处出现错茬和台阶的现象,良渚后期随着高节琮的出现,玉琮钻孔一般不加打磨,所以可以明显观察到错茬现象,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图13:笔者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琮钻孔局部1
图14:笔者搜藏的良渚文化玉琮钻孔局部2
现代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采用的是电动工具钻孔,因此在孔壁内部经常可以看到连续的螺旋纹,这是钢质钻头直接切削玉料的结果。

有的钻速过快,经常在孔的边缘造成崩茬现象。

而真品钻孔内部虽然可以观察到螺旋纹,但是大多不连续,特别是采用锃钻工具的钻孔,多出现多个轴线相互交错的同心圆钻孔,对光观察叠压效果特别明显,这就是藏界常说的蜂腰孔,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琮型管和圆柱形器上,藏家当细辨之。

良渚玉器种类庞杂,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仿制者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仿制的特点,就不难明辨真伪。

古玉居在此奉劝良渚玉器的爱好者,一定要掌握良渚古玉不可仿制的细部特征,方可出手,否则中招的概率非常大。

切不可费力寻找所谓良渚玉器上的真品特征,而对眼皮地下的作伪痕迹却视而不见。

但愿各位藏友随着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都能收藏到自己心仪已久的良渚玉器。

新浪古玉居2010-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