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理论之“湿邪”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与湿气有何区别如何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与湿气有何区别如何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湿邪和湿气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湿邪和湿气都与湿相关,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不同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湿邪和湿气之间的区别,并介绍如何判断湿邪和湿气的病因。
一、湿邪和湿气的区别1. 湿邪的概念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引发疾病的外界因素之一。
它是指外界的潮湿、阴湿环境,或由潮湿环境引起的病理因素。
湿邪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导致湿病的发生。
2. 湿气的概念湿气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疾病的内部因素之一。
它是指人体内部湿润程度过高,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从而引发湿病。
湿气不仅可以由外部湿邪所引发,也可以由饮食不当、运动不足、体质偏湿等因素导致。
3. 湿邪和湿气的关系湿邪与湿气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湿邪可引起湿气的生成,而湿气也可以促进湿邪的侵袭。
当湿邪进入人体后,会引发湿气的聚集和堆积,形成湿病。
湿病的病程中,湿邪和湿气会相互影响,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1. 判断湿邪的病因(1)环境因素:潮湿、阴湿的环境是湿邪易侵袭的主要条件。
例如,居住在湿气重、通风不良的地方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受到湿邪的影响。
(2)气候因素:梅雨季节、夏季高温多雨的地区湿邪较重。
湿邪容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发湿病。
(3)饮食因素:长期食用湿性寒凉、生冷、油腻、甘肥的食物,或喜食湿热之物如海鲜等,容易造成湿邪内生。
(4)行为因素:居无定所、经常泡脚、暴露在潮湿环境中、长时间穿湿衣服等行为容易导致湿邪侵入体内。
2. 判断湿气的病因(1)体质因素:湿重体质的人容易产生湿气。
湿重体质具有先天遗传、后天养成等原因。
(2)饮食因素:经常食用湿冷、寒凉、甘肥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湿气生成。
(3)生活习惯:穿着不透气的衣物、长时间泡脚、暴露在潮湿环境中、缺乏运动等习惯容易造成湿气滞留。
跟我学中医用最简单的例子教你认识湿邪

跟我学中医用最简单的例子教你认识湿邪前面我们讲了六淫中的风寒暑,今天谈谈“湿”。
在中医里,湿为长夏(夏末秋前)之主气。
“长夏”指农历6、7月份,气温高、湿度大、闷热难耐的季节,又常常被称为“桑拿天”,所以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或本来是正常的天气变化,但是,如果变化太过了,比如接连几天都是下雨天,根本见不到太阳,这样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于是它就变成邪气了。
湿邪是怎么来的?中医认为,湿邪有两种,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
如有些朋友反映,本来自己的父母在县城里身体还好,后来搬到有乡下水库边居住,本来以为空气好,可是总是有病,其实这也是没有适应那里的湿气导致的。
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比如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寒气会损伤阳气,当脾阳受伤了,这样湿气就重了;还有的时候是人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体内湿很重,因为阳气是控制湿气的最重要手段了。
湿邪有哪些特点?1、湿性重浊。
大家要理解两个字,一个是“重”,一个是“浊”,“重”即沉重,湿邪在大自然里是气中液体,如雨水、霜和雾等,它们会给地面和泥土裹上一层水汽,而当湿邪犯表时,就好比我们的肌体也被水汽给困住了,于是就会感觉到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总是觉得头被裹住了。
《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浊”字即浑浊,反映了湿邪很容易与各种邪气混合起来,如夏天暑气重然后又经常吹空调,这样就会与寒气结合,变成寒湿,而在暑天经常吃些煎炸食品,这样就会与热邪结合,变成湿热。
2、湿性粘滞。
这是湿邪的一个主要特点,就好比一个东西被黏住了,动不了,就会被停滞在那里了。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
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谈一下湿邪

谈一下湿邪谈一下湿邪吧。
湿邪从受邪的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内湿和利湿。
内湿是湿从内生,多由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不运而生内湿。
利湿则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于潮湿环境等外界湿邪侵扰机体所致。
但是内湿与外湿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外湿发病,常累及与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又由于脾虚,脾阳亏损,不能生肺金,肺主皮毛,皮毛不固,又容易感受外湿。
在本帖中主要讨论的是内湿。
内湿,湿浊内生,是由于脾气不能健运,体内的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化,水湿停滞,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病理产物。
内湿的形成主要由于脾不运湿,肾不能主水,也就是肾对于水的控制能力效果太差,导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
由于内生之湿,多由于脾气虚弱,所以叫做脾虚生内湿。
湿气的病症数以千万计。
然而不外乎寒湿和湿热。
寒湿者,因寒而生湿,阳气不能蒸运,留滞而为湿;湿热者,因湿而生热,湿气郁结,郁而化热。
寒湿者,寒为本,湿为标,寒祛湿自消,故而主以温燥,佐以淡渗;湿热者,湿为本,热为标,湿去热自消,故而主以淡渗,佐以清热。
湿与燥。
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阴血虚,则荣养无资则成内燥。
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气结则血结,血结则营运不周而成内燥。
湿热内郁和湿热下注湿热内郁时,尿黄而清;湿热下注时,则尿黄而浑。
寒湿者,寒从湿生,故宜苦温燥其中;湿热者,湿从热化,故宜甘淡利其下。
而且燥性多热,利药多寒。
小便利则热自去,中温则寒也随之而消。
寒湿必本虚,不可更行渗利;湿热淤积,多成毒,不宜再进行温燥。
谈一下治疗湿邪的中药炮制问题。
健脾和胃的中药,有生用和炒用的区别。
湿邪致病轻的,宜生用,病情重的,炒用;清热利湿的,宜生用,健脾利湿的,炒用;热重于湿的,生用,湿重于热的,宜炒用;需泄邪气的,生用,需补正气的,炒用。
关于养血与利湿人身的关节,如同门户之枢,用养血活血药,当归,赤芍之类,是取其活血通络,润泽滑利I之力,可使湿邪无从粘着,从而起到间接祛湿的作用。
中医思维理解六邪之风寒暑湿湿澡火危害和预防

中医思维理解六邪之风寒暑湿湿澡火危害和预防风寒暑湿湿澡火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六种病邪,它们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的危害。
理解和认识这些病邪的危害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别介绍风寒暑湿湿澡火六种病邪的危害,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方法。
一、风邪危害及预防风邪在中医理论中被描述为一种气候病邪,其特点是外感性较强,易变易动,容易传播。
风邪进入人体后,往往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引起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正常情况下,风邪在人体表面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进一步侵袭机体内部,导致风寒、风热等病症。
预防风邪的关键在于增强自身抵抗力。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尤其是避免长时间遭受寒冷和湿冷气候。
此外,可以通过合理调整饮食、参加体育锻炼等方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风邪对机体的伤害。
二、寒邪危害及预防寒邪是指寒冷的因素进入人体,导致寒冷病症,如感冒、关节疼痛等。
寒邪容易对人体的阳气产生不良影响,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紧张等问题。
此外,寒邪还容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预防寒邪的方法首先要保持穿衣合理。
在寒冷的天气中,要选择保暖性好的衣物,同时注意腹部、背部、脚等局部的保暖。
其次,注意加强对饮食的调理,适当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辣椒、大蒜等,可以起到辅助驱寒的作用。
此外,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以减少寒邪对身体的危害。
三、暑邪危害及预防暑邪是指暑气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其特点是易袭人体,容易导致中暑等病症。
暑邪容易导致人体阳气亢盛,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出汗过多、脱水等问题。
此外,由于暑邪与湿邪相伴而生,还容易引发湿热症状,如口干燥、烦躁不安等。
预防暑邪的关键在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在酷热的天气中,人们应该选择适当的衣物,减少阳光直射的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在中午时分暴露在烈日下。
此外,保持室内的通风和湿度,适当增加饮水量,多喝温凉的饮料,可以有效减少暑邪对身体的危害。
湿邪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湿邪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湿邪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受到湿气侵袭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湿邪的产生可以与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湿气。
湿气是指空气中的水分过多,导致湿润、潮湿的环境。
湿气可以通过雨水、河流、地下水等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空间。
在天气潮湿或雨水季节,湿气更容易积聚在室内和人体周围。
湿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湿邪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导致感冒、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湿邪会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引发腹痛、胀气、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问题。
此外,湿邪还会导致关节疼痛、肌肤湿疹、体重增加等问题。
为了预防湿邪的侵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保持室内环境的干燥通风,避免过多的湿气滞留。
其次,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寒凉、生冷的食物,以免引发湿邪。
此外,生活中要坚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对于已经受到湿邪侵袭的人群,可以采取一些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例如,可以选择熏蒸、艾灸、按摩等中医疗法来祛湿、理气。
此外,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一些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小豆、芡实等。
总之,湿邪是人体健康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要注意预防湿邪的侵袭,保持室内环境的干燥通风,注意饮食卫生和适量运动。
同时,对于受到湿邪侵袭的人群,可以采取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中医祛湿的原理

中医祛湿的原理一、湿邪的概念及影响湿邪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因,是指环境潮湿或饮食不当等因素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邪容易滞留在人体内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湿邪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湿邪容易滞留在人体内部,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2. 诱发关节疾病:湿邪容易侵袭关节,引起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等疾病。
3. 影响消化功能:湿邪容易侵袭脾胃,导致消化功能减弱、胃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
二、中医祛湿的原理中医祛湿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和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来实现。
具体来说,中医祛湿有以下原理:1.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和运化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就容易导致湿邪滞留,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中医祛湿的第一步是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和运化营养物质的功能。
2. 利水消肿中医认为,“水液通于气机,气机升降则水液运行无碍”。
因此,中医祛湿还需要通过利水消肿的方法排出体内多余水分。
常用的方法包括利尿剂、温通理气、活血化瘀等。
3. 理气通络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行”。
因此,在祛湿过程中还需要通过理气通络的方法促进气血畅通。
常用的方法包括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等。
4. 调整情志情志是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情志失调会导致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
因此,在祛湿过程中还需要调整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
三、中医祛湿的方法中医祛湿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湿邪主要来源于饮食不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具体来说,应该少吃油腻、甜腻、生冷等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祛湿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包括茯苓、泽泻、猪苓等。
这些药物具有利水消肿、健脾温阳等功效,能够有效地祛除体内湿气。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祛湿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
谈一下湿邪

谈一下湿邪谈一下湿邪吧。
湿邪从受邪的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内湿和利湿。
内湿是湿从内生,多由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不运而生内湿。
利湿则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于潮湿环境等外界湿邪侵扰机体所致。
但是内湿与外湿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外湿发病,常累及与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又由于脾虚,脾阳亏损,不能生肺金,肺主皮毛,皮毛不固,又容易感受外湿。
在本帖中主要讨论的是内湿。
内湿,湿浊内生,是由于脾气不能健运,体内的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化,水湿停滞,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病理产物。
内湿的形成主要由于脾不运湿,肾不能主水,也就是肾对于水的控制能力效果太差,导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
由于内生之湿,多由于脾气虚弱,所以叫做脾虚生内湿。
湿气的病症数以千万计。
然而不外乎寒湿和湿热。
寒湿者,因寒而生湿,阳气不能蒸运,留滞而为湿;湿热者,因湿而生热,湿气郁结,郁而化热。
寒湿者,寒为本,湿为标,寒祛湿自消,故而主以温燥,佐以淡渗;湿热者,湿为本,热为标,湿去热自消,故而主以淡渗,佐以清热。
湿与燥。
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阴血虚,则荣养无资则成内燥。
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气结则血结,血结则营运不周而成内燥。
湿热内郁和湿热下注湿热内郁时,尿黄而清;湿热下注时,则尿黄而浑。
寒湿者,寒从湿生,故宜苦温燥其中;湿热者,湿从热化,故宜甘淡利其下。
而且燥性多热,利药多寒。
小便利则热自去,中温则寒也随之而消。
寒湿必本虚,不可更行渗利;湿热淤积,多成毒,不宜再进行温燥。
谈一下治疗湿邪的中药炮制问题。
健脾和胃的中药,有生用和炒用的区别。
湿邪致病轻的,宜生用,病情重的,炒用;清热利湿的,宜生用,健脾利湿的,炒用;热重于湿的,生用,湿重于热的,宜炒用;需泄邪气的,生用,需补正气的,炒用。
关于养血与利湿人身的关节,如同门户之枢,用养血活血药,当归,赤芍之类,是取其活血通络,润泽滑利I之力,可使湿邪无从粘着,从而起到间接祛湿的作用。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中医湿邪伤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湿邪侵袭人体,损伤人体阴气。
湿邪是指外界的湿气侵入人体,可来自于湿重的气候环境或是饮食不当等因素。
湿邪容易入侵胃、脾等脏腑,损伤脏腑的阳气和运化之气,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而阴气则是人体体内的阴寒、阴液等生理物质,具有滋养、润泽身体的作用。
湿邪伤阴可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主要表现为:1. 体质虚弱:湿邪重者可耗伤人体正气,导致体质虚弱,容易感到疲乏无力。
2. 体重增加:湿邪重者在体内积聚,会导致水湿停留,形成水肿,而且水湿不利于体内的新陈代谢,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3. 湿痰困胸:湿邪中阻,可导致湿痰停留在胸腹之间,引起气机不畅,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4. 食欲不振:湿邪重于脾胃,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对于湿邪伤阴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脾胃和祛除体内的湿邪,使阴阳平衡恢复。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草药治疗:常用的草药有炙甘草、黄芩、半夏、苍术等,能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作用,帮助湿邪的排出。
2.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湿重的食物,如油腻、辛辣等食物,同时多食用清淡、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利于湿邪的排出。
3.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体表的穴位,刺激经络气血的循环,帮助湿邪排出。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巨阙、足三里等。
4. 调节情绪:情绪波动会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虑、愤怒等情绪。
中医湿邪伤阴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其治疗主要是通过草药治疗、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及调节情绪等方法,恢复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在进行治疗时,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理论之“湿邪”:中医历代医家对湿邪研究颇多,很多临床疾病诊断中注重“湿邪作祟”,同时治疗中也强调祛湿健脾,以达到诊治目的。
笔者通过阅读湿邪相关文献及经典著作,主要从湿邪与阴阳、湿邪与病证两方面浅述,认为目前很多常见疾病与湿邪致病密不可分,不仅医者熟知,百姓对湿邪有所认识并加以防范,有利于疾病预后及高质量生活。
“湿”为自然界气候,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也是万物生长的条件。
当六气太过或不及,气候变化急骤,遇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邪”。
其中,湿邪不仅指外感湿邪,还包括体内水液代谢异常形成的内湿。
现代人们因饮食、情志、起居失常及环境污染常常被湿邪所困,阻滞气机,脾胃失运,使大量代谢废物和毒素堆积体内,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湿邪与阴阳1.1阴阳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学说是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的工具和方法论。
阴阳交感,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湿邪相关的阴阳理论也较多,如湿邪之寒热、表里、上下、内外,其中外湿也分天地、清浊之别,湿相对于燥而言有阴阳相互对立关系。
1.2湿分阴、阳起源于《黄帝内经》湿热、寒湿理论:湿热蕴脾证和寒湿困脾证,都是湿邪为患,多因体质强弱、阳气盛衰而有湿热、寒湿之别。
素体阳盛,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而为湿热;若素体阳虚,感受湿邪则易从寒化而成寒湿证。
清代医家陆子贤提倡湿分阴、阳,其著作《六因条辨·伤湿辨论》中说:“阳湿者,胃热恒多,即为湿热;阴湿者,脾阳必衰,即为湿寒。
更审其伤内伤外,伤内者脾土必虚”。
陆氏书中另设“伤湿条辨”,分别从阳湿、阴湿之证、治、方、药进行了详细阐述。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王旭高著《医学当言》、《薛氏湿热论歌诀》及《外科证治秘要》等书中,皆以阴湿、阳湿论治,并创具体方药。
1.3吴鞠通认为,湿为阴邪,阻遏气机,不仅可损伤阳气,又可耗人阴血。
病久则多虚实夹杂,阴阳气血并损。
久居潮湿之地,涉水淋雨,过食生冷,阴寒内盛,伤及阳气,形成实寒兼阳虚证,阳气伤甚,疾病由实转虚,发展为虚寒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温热论·外感温热篇》曰:“湿胜则阳微。
”感受湿寒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阴偏盛,日久耗伤阳气,致阳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塘等一系列阳虚证。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人体下半身属阴,湿性趋下,同类相求,易袭阴位。
1.4外湿分天地之别,早在《内经》中就有初步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天之邪气之一为天之湿气。
《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后世对湿邪天地之分描述较多,明代赵献可《医贯·湿论》,清代吴塘《温病条辨·下焦篇》,清代吴仪洛《成方切用·燥湿门》等均有记载。
综合分析可理解为,天之湿气包括雾、露、霜、雪、雨,地之湿气指水、泉、冰、泥等地面储存的水湿之物。
外湿清浊之分相关描述较多,如《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阐述:“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医宗金鉴》曰:“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
”外湿之天地与清浊之分是一致的。
1.5湿邪与燥邪亦有阴阳对立关系,从字面上理解潮湿、干燥之意,如南北方气候。
脾属阴,胃属阳,脾有喜燥恶湿生理特点,胃则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脾气虚衰则湿邪易困脾,而至脾气不升,甚则脾气下陷出现各种证候。
治疗中有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治法,强调燥与湿的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属性。
2湿邪与病证中医讲的“病”与“证”是不同概念,但密不可分。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中医学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临床很多病证与湿邪相关,路志正教授总结前人及个人临床经验进一步提出“湿邪为病最多最广”、“百病皆有湿作祟”、“不独南方多湿,北方湿病亦不少”等观点,以彰显湿邪为害之甚。
湿邪易与风、暑、痰、毒等邪气合并为病,如寒湿困脾,痰湿内蕴,湿热下注、湿毒证等。
湿邪侵犯,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可侵犯人体任何部位:感湿于头面可见头痛、头风,患于腰脚可见腰痛、脚气等,损及皮肤可见皮疹,入肌表可见发热,滞于经络见痹重、难屈难伸、痉病,入肌肉可麻木、浮肿,伤于筋可见痪,滞于经脉为脚气病,流于关节轻者屈膝有声,甚则关节肿痛,入肾腰胯疼痛、身如板夹、胁如沙坠,入脾胃则呕恶、腹胀,入小肠则颓病、尿赤秘涩,入膀胱为淋,入大肠为泄泻、腹痛、脱肛,入气血为倦怠。
以下从常见的病证举例说明湿邪致病的病因病机:。
2.1湿邪与外感证候2.1.1发热是很多疾病常见症状。
中医学根据发热致病因素不同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湿邪与风、寒、热邪相兼为病,郁遏卫阳,阳气失宣而发热,或湿邪郁久而化热。
因情志、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内郁日久化热,症见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身重纳呆等。
2.1.2头痛多见于感冒、高血压、中风、颈椎病、青光眼、各种脑炎等。
风湿之邪,蒙蔽清阳,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而头痛如裹,伴有肢体困重、纳呆等。
饮食无度,肥甘厚味,吸烟嗜酒,痰浊内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上扰,清阳被遏,头痛昏重。
2.1.3咳嗽临床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
如沿海地区素体湿盛,久居湿地,现代人运动量减少,空调大范围使用,过食生冷,促使湿盛体质形成。
内外兼湿,脾胃受损,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肺失宣降而咳嗽。
或外感寒湿,湿热之邪,邪侵于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而咳嗽。
2.2湿邪与肠胃疾病2.2.1胃脘痛作为临床常见证候有急、慢之分。
脾胃互为表里之脏腑、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
内外湿邪所侵,脾为喜燥恶湿之脏,脾为湿困,运化失司,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失和降而见食少、恶心、呕吐、胃脘痛等。
湿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人们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作息无律、环境污染等导致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而胃痛。
2.2.2泄泻的发生与湿邪有密切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
”“湿胜则濡泄。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下为飨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
主要因饮食、起居、情志不调而脾胃虚弱,命门火衰,脾失温煦,继而脾失运化,大小肠传化失司,清浊不分,升降失调而泄泻。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无论急慢性泄泻,都归根于脾虚湿盛,因治疗应以运脾化湿为主要治疗原则,根据寒热虚实兼夹或相互转化,当随证加减施治。
2.2.3便秘的主要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病位在大肠,大肠的传导糟粕功能与肺气的肃降、脾胃运化、肝脏疏泄、肾阳温煦气化作用密切相关,故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发生便秘。
湿邪可阻滞机体上、中、下焦任何部位,以湿阻中焦脾胃为多,湿为阴邪,易损阳气,久之肾阳虚衰,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使排便延长,形成便秘。
《景岳全书·秘结》曰:“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
”2.3湿邪与妇儿病证2.3.1妇女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均以血为物质基础;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而气血的生成,水液代谢分布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肝主疏泄能促进津液的正常输布代谢。
因妇女特殊生理病理特点,妇科病证中湿邪致病较多见。
如带下病,中医认为主因脾虚湿滞而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
因带下颜色不同,临床有白带、黄带、赤白带为较多见。
带下的产生多因寒湿下注、或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所致。
《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
”《女科经纶·带下门》引缪仲淳云:“白带多是脾虚,……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夏白滑之物。
”傅青主创立完带汤补脾祛湿止带,使“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治疗中傅氏还创立了易黄汤以补任脉之虚,清肾火之炎。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肝郁气滞,肝木克土,脾失运化,水湿内盛,反而侮肝,肝郁生湿,湿热下注为带下。
傅氏注重健脾除湿法,以达“补脾气以固脾血,脾气日盛,自能运化其湿。
2.3.2月经不调是很多妇女的常见病证。
现代女性因不注重保暖、过食生冷辛辣、作息无律、思虑过度、反复堕胎等,气血不充,脾胃受损,湿聚成痰,痰湿流溢经脉,阻滞气血,冲任不通,堵塞胞宫,经期因阴阳气血骤变而冲任气血瘀滞更甚,阴邪伤阳,湿寒搏于血,血为寒凝湿滞,冲任欠通,血海不能如期满溢,遂使月经后期、或月经量少,甚则闭经、不孕。
久之损及肾阳,命门火衰,失于温煦冲任、胞宫,更兼寒、湿、瘀阻,经行不畅,致使伴有经行腹痛,腰膝酸软,经血色深,伴有血瘀块。
《血证论》云:“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然使无瘀血,则痰气自有消溶之地。
”治疗应温通血脉,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2.3.3因小儿脾常不足、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儿科一些病证与“湿”相关,小儿脏器娇嫩,形气未充,小儿饥饱不知,饮食不节,日久伤及脾胃,脾不运湿,脾胃功能不完全,易失调而产生水湿停滞;小儿的口疮,手足口病,水痘,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小儿痢疾,小儿泄泻等疾病均与湿邪有关。
目前,临床较常见的小儿过敏性紫痛,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热、毒、虚、瘀。
此外湿邪为患也是不容忽视的病因,四肢及臀部皮肤瘀点、腹痛、关节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均与湿邪致病特点有关。
湿邪趋下,易袭人体下部,风邪夹湿袭表,皮肤发痒出疹;湿邪阻遏腹部气机,不通则痛故见腹痛;湿邪重浊,阻遏经脉,流注关节引起四肢关节浮肿,疼痛。
2.3.4湿邪与过敏性疾病:临床上很多过敏性疾病均与湿邪相关,如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痛、脚气病等。
下面以湿疹为例,湿疹属中医湿疮、血风疮、浸淫疮范畴。
喻文球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病因:素体虚弱,风湿热毒乘虚而入,蕴阻肌肤,与气血相搏而发病;或因肥甘厚味,脾损湿盛,化热动风,风热毒邪随气血运行或循经外发,搏于肌肤而发;或因情志伤肝,肝脾不和,肝胆疏泄不畅,脾胃运化失职,湿热邪毒内生,外泛肌肤而发;湿邪阻碍气机,久则伤肾,肾精亏损,则脾肺之气、卫外之气同时耗伤,终至肺脾肾损伤,阳气不足则不易化热散湿,卫气亏损则易感染外邪,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