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惑:“气”是中医的灵魂
中医里的气——生命的本源

中医里的气——生命的本源
今晚咱们主要讲一下中医里对气的概念的认识。
气,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
在医学发展的过程。
医学和哲学又相互渗透。
为啥呢?
因为哲学和医学,都涉及到了自然规律、生命规律。
所以,气被引入了医学理论。
和阴阳、五行学说一样。
中医中的气和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气是有生命力的。
一个人生命力的强弱,就在于人体真气的盛衰。
人体生命现象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
人体之气是很精微的物质。
所以叫精气。
同时,这个气又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中医又叫它元气。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
包括天气之气,人体之气,药食之气。
严格的来说,药食之气也属于天地之气。
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呈现。
所以,这个气可以分为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两个方面。
根据这个气所在的地方不同,
可以叫天气,地气。
山川之气。
脏腑之气。
形体之气。
根据特性来分,
比如阴气,阳气。
正气,邪气。
营气,卫气。
气可以分为很多层次,大到无限的宇宙。
小到客观微小的物质。
都有气的存在。
而他们都具备气的特性和作用。
气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
气是无处不在的。
是运动不息的。
我无形的。
无形,看不到,并不等于不存在。
气的概念中医

气的概念中医气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命力量,被认为是人体运作和健康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包括气的生成、运行、分布和功能等方面。
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中医中对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首先,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的最基本元素之一。
中医将气分为天然之气和人体之气两种。
其中,天然之气又有昆仑之气、万物之气等不同种类。
人体之气包括天然之气的吸收和人体自身的生成、生理活动产生的气等。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并认为人体能够从外界环境吸收气来维持生命活动。
其次,气的生成和运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气的支配和调控。
气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呼吸过程中的吸入气体等。
通过脾胃、肺脏、肾脏等脏腑的功能调节和协调,气得以生成和运行。
脾胃将食物消化吸收,产生营养气;肺脏通过呼吸将空气中的清气吸入体内,与营养气相结合生成真气;肾脏通过息息息、吸吸吸、气化方三个过程将营养气转化为精气,补充真气的消耗。
同时,气的运行也是由这些脏腑的功能调节和协调所完成。
气通过经络、脉络等特定通道流动于全身,供给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气的分布是体现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
中医将气分为清气和浊气两种,以体现人体功能的协调和失衡。
清气行于经络,浊气散于肌腠间。
正常情况下,清气畅通,浊气排泄,体内气血运行顺畅。
而当气机失调时,就会出现气滞、气虚、气逆等病理情况。
比如气滞可导致经络阻塞,出现疼痛等症状;气虚则会出现乏力、气短、声音低弱等表现;气逆则会导致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
因此,通过观察和判断气的分布情况,中医可以诊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调治方法。
最后,气的功能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抵御外邪的重要保障。
中医认为气是保持人体组织和器官正常功能活动的关键要素。
气的功能表现在营养、行气和防御三个方面。
首先,气具有营养作用,能够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所需能量和物质。
中医学中气的概念

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生理、病理、药食、天地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
1.生理之气生理之气是指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气,包括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
营气负责营养全身,卫气则负责防御外邪入侵。
脏腑之气则是指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如脾胃之气、肝胆之气等。
这些气的正常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2.病理之气病理之气是指疾病状态下出现的气,包括邪气和病理产物气。
邪气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如风寒湿热等。
病理产物气则是指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气,如痰饮、瘀血等。
这些气的存在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病情的发展和转归。
3.药食之气药食之气是指药物和食物中的气,也称为药性或食性。
不同药物和食物具有不同的气味特性,如辛、甘、酸、苦、咸等。
这些气味特性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如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就是基于药食之气的概念。
4.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是指自然界的天气和气候,也称为天气或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四季气候的不同会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同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中药的生长和采收,进而影响药效。
5.精神之气精神之气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也称为神或心神。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如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等。
精神状态的好坏会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情绪波动会导致气机紊乱而引起疾病。
因此,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总之,中医学中的“气”是一个涵盖生理、病理、药食、天地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概念。
了解气的概念及其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思路。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
中医的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中医的气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气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被认为是一种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它包括了生命活动中的各种能量和动力,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二、气的生成:中医认为,气是由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水谷精微所组成的。
先天之精气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后天之水谷精微则来自于食物的营养和消化吸收。
三、气的作用:气在人体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和固摄作用。
推动作用是指气能够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温煦作用是指气能够产生热量,维持人体的体温和各器官的功能;防御作用是指气能够抵抗外邪的入侵,保护人体健康;固摄作用是指气能够控制人体的体液,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气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气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其中元气是最基本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是积于胸中的大气,能够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脏的搏动;营气是运行于血脉中的气,能够营养人体各部位;卫气是运行于皮肤、肌肉、脏腑之间的气,能够抵御外邪入侵和调节体温。
五、气的调理:中医认为,调理人体的气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理气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
药物调理等。
总之,中医的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
了解和学习中医的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指导我们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一中医之气与气化论可以说气和气化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的理论支柱。
学习中医不把中医里的气和气化理论搞明白,就算你把《伤寒论》、《温病条辨》背熟,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
或者说你也只能是一个问而知之的下工,你还没有学到中医的精髓。
在临床上,你就不可能做到“临症察机,使药要和”,你只能拿书上的条文与患者的证症相查对,在用药上也只能“对病欲愈,执方愈加”,很难会有创新,若遇到新的病症那更是无所适从了。
气的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共用共知的一个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不独医学专用。
《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太平经》也有论述:“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
《庄子·至乐》中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芝笏之间。
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等等。
所以说中医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本土文化。
气的文化在诸子百家的学术言论中随处可见。
《内经》发展了这一学说,并使它更进一步的系统化。
气在中医的理论里很重要。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
所以有人说《内经》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的理论之上的,一点也不为过。
《内经》是中医之根,中医之祖。
在中医众多典籍里,《内经》里面讲气的内容最多也是最详细的。
它最早地综合了中医的养生,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五运六气、针灸等等内容。
《内经》之所以称为中医之祖,恐怕原因即在此。
《内经》之后,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治》至今,历朝历代的中医界名流圣手的大作大论,无不是在《内经》的内容之上来发挥创造的。
可以说《内经》之后的作品都是《内经》内容的细化、泛化。
可以这样说《内经》是树干,后代诸书是树枝。
中医对“气”的认识

中医对“气”的认识一、气的基本概念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二)气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人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
中医中气的概念

中医中气的概念咱中国人都知道中医里有个特别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气”!这气啊,可真是神奇得很呢!你想想看,气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股神秘力量。
比如说,我们精神饱满、活力四射的时候,那就是气很足呀!要是感觉浑身无力、懒洋洋的,那可能就是气不太够啦。
气就好像是我们身体这个大机器的动力源泉。
一辆汽车要跑起来得有油吧,我们人要好好活着、活得有劲儿,就得有充足的气呀!这气在我们身体里跑来跑去,让各个器官都能正常工作,让我们能吃能睡能玩能闹。
它还和我们的情绪有关系呢!有时候我们生气了,就会说“气鼓鼓”的,这其实也是气在捣乱呢。
就好像气在身体里乱撞,让我们心情也不好啦。
那反过来,要是我们心情舒畅,气是不是也会运行得更顺畅呀?这就像是一条通畅的道路,气在上面跑得可欢快啦。
咱再类比一下啊,气就像是大自然里的风。
有时候微风拂面,让人感觉很舒服;有时候狂风大作,那可就不得了啦。
我们身体里的气也是这样,要保持一个平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你看那些身体好的人,他们走路带风,说话也有力气,这就是气很旺嘛。
而那些老是生病的人,可能就是气出了问题呀。
所以啊,我们得好好照顾自己的气。
那怎么照顾这气呢?首先得吃得健康呀,不能老是吃那些油腻腻、乱糟糟的东西,得吃些有营养的,让气有足够的“食物”。
然后呢,要多运动,运动能让气活跃起来,就像给气打了一针兴奋剂。
还有啊,心情也很重要,每天开开心心的,气也会跟着高兴呢。
中医里还说有各种气呢,什么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其实也不难理解啦。
元气就像是我们的根本,是最基础的气;宗气呢,就和我们呼吸啊、说话啊有关系;营气就管着我们身体里的营养输送;卫气呢,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卫兵,保护我们不受外邪侵犯。
哎呀,这气可真是太重要啦!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它、照顾它,让它好好地在我们身体里工作。
不然气要是不高兴了,我们可就有苦头吃咯!咱可不能小瞧了这气呀,它可是关乎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呢!你说是不是?所以啊,大家都要好好关注自己身体里的这股神奇的气哟!。
中医的气到底是什么

中医的气到底是什么千古以来,一直对中医的“气”不理解,看了诸多解释,大多数是胡说八道,不知所言!要想解决中医问题,先要解决气的问题,这要从中医逻辑框架去理解。
1、中医的概念体系划分阴、阳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物质与能量。
例如咽通地气,喉通天气。
肺气从太阴而行之,气血,升降出入、五运与六气等,都是两个体系的衍生概念。
所以,“气”属阳系概念、阳的本意是能量,气的主体含义为物质活性和热能。
实际应用具有四重含义,要根据原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一、气体,广义空气,狭义氧气。
原始含义气的概念渊源于古气功。
最早的含义为呼吸作用,吃的东西化血,呼吸的东西变气。
诸气通于肺,肺通天气。
中医把呼吸之气称为“宗气”,即祖宗之气,主宣发肃降,现代科学讲这就是氧化作用,产生热量,分解食物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便于排泄。
注意,这个气还不是真正的气,“气”是宣发后的“气”,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演化。
这类运用有补中益气、气郁、气滞、胀气、气机、平人气象、气功的吐纳等!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所以气的本质还是气体的意思。
“生气通天”借空气描述健康的人体状态。
天气代表活性、轻质、温热,地气代表静止、沉重、寒凉。
“陽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服天气而通神明”,意思是,通过呼吸吐纳可以使人体身轻如燕、活力充沛、聪慧。
第二,热气或水蒸气,次要含义最典型的描述为“上焦宣发,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肺气虚,内生寒,肺气胜,则生热。
氧分子属于阴离子,促进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摄氧量是个重要指标。
呼吸衰弱导致人体活力下降,呼吸停止也意味着人体死亡,无气则僵!使得古人把气与人体活力(热能)联系起来。
这里气是携水之热,非携水之热称作火,水谷精微转化热性东西,以出汗为外在表现。
代表有辛走气、热盛伤气、气主煦之等。
还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这里的“气化”则表示蒸发,代表热气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解惑:“气”是中医的灵魂题记:如果不从“气”这一概念上去认识,中医的合理性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一、问题的提出对于中医这一传统学问,很多人将其视为迷信,因为它“没有科学依据”。
但非常奇怪的是,这么个“迷信”的东西,竟然用其荒诞不经的理论和莫名其妙的手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
医学不同于其它,那是关乎人命的事,如果不能治病早就被淘汰了。
我们无法想象一种毫无道理、草菅人命的医学体系会传承数千年,甚至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必称科学的时代站稳脚跟。
那么,问题来了:中医的奥秘究竟在哪里?现代医学总是喜欢通过各种手段在中草药里找“有效成分”,应该说这确是认识中医的一个手段。
但是如果把它做为中医研究的重点,则是非常可笑的。
道理很简单: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什么“有效成分”,也根本不是从这个角度去给病人下药——中医是从四性、五味、经络归属的角度来认识中药的,而以此为依据开出的方子却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们今天的医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却达不到前人的水平。
因此,我们从“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认识中药显然是有问题的。
既然中药不能从“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认识,那么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对经络的认识上来入手。
经络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在解剖学上找不到它,可是用经络理论来治病就是有效,比如针灸,用银针来刺入经络的交叉点(纵为经,横为络)——也就是穴位,对一些病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有些浅陋之人因为在解剖学上找不到经络,就认为这个理论是荒谬的,这是典型的无知之徒。
因为针灸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并且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效果)。
这种事情外国人是解释不了的,到现在也解释不了,他们也做不到。
可以肯定的是,经络里面一定有某种物质的存在,因为没有物质肯定治不了病。
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神经?肯定不是,如果是神经的话早就找到了;血液?当然更不是了,经络图可不是血管分布图。
那么,最合理的解释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是“气”。
二、对“气”的认识经络并非神经网,也不是血管,而是“气”的运行通道。
这是一个传统的观念,《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的:“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黄帝又问:“愿闻脉度。
”岐伯将人体的经络大致叙述了一下,然后说:“此气之大经隧也。
”不过这里的“气”可不是空气,而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物质。
这种物质就像电磁波和磁场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并且带有能量。
遗憾的是,今天的科技水平并不足以全面地认识它,以至于对针灸等传统医术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解释。
可我们的老祖宗却在很早以前就用“气”的理论来解释事情了,比如《国语》中,陕西发生了大地震,“三川竭,歧山崩”,周厉王问其故,大臣伯阳父答曰:“夫天地之气,莫失其序,若失之序,民之乱矣。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是有地震。
”又如《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可见从自然现象到人体健康,都离不开“气”的作用。
当然了,上面的两条材料只是老祖宗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事物,并不代表这种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疗手段确实有其预计的效果,而且用其它理论就是解释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这个理论要么去积极地接受,要么理性地存疑,而不能轻易地否定。
“气”既非空气之气,那在写法上是不是也有差异呢?在古代是有的,这个字最早的见于先秦的竹简上,是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既”,下面一个“火”。
后来有了简化的写法,上面的“既”字只剩下右半边,像个“无”字,底下则变成四点火(俗称四点水),被称为“无火之气”。
再后来,就被简化没了,统一成了“气”字。
这“气”是无处不在的,远到九天之外,近到方寸之内,都有它的存在。
我们人体内自然也有,经络就是“气”运行的路线。
所以用银针刺入经络这种行为在西医看来全无道理,而中医看来却是目的明确:那是在影响气的运行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灵枢》中,黄帝问歧伯说:“刺之有道乎?”歧伯答:“刺此者,必中气穴。
”又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可以说,针灸的全部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气”的把握。
今天的医学不从气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又如何能解释针灸的合理性?和其它物质一样,气也是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性质,而不同的性质自然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最基本的就是阴阳二性,底下还可以按不同的分法给分成诸如寒热温凉四性,或是金木水火土五性。
不同的物质内含有不同属性的气,下面以药材为例来说一下。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任何一味中药都有三个基本属性:性、味、归经。
“性”是四性,寒热温凉;“味”是五味,辛酸甘苦咸,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归经”是说药性会进入某一条具体的经络。
事实上这个“归经”就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中药的根本奥秘是“气”,而不是西人所说的化学成分,因为所谓的“归经”就是中药被人吃下去以后,是要进入某条经络来发生作用的,如麻黄这味药入的是肺经和膀胱经,木通这味药入的则是心经和小肠经,独活这味药入的是肾经。
进入某条经络之后,气的寒热温凉之性再发生具体作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口说无凭,举几个例子吧。
三、举几个例子下面从“气”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几味常用的中药。
1、中药里有一种含有剧毒的药材,叫做附片,毒性很大,吃多了要死人。
现在我们国家规定每副药方里附片的用量不得超过三克,超过就是违法,出事就得坐牢。
可在清朝末年,川西有一个名动天下的大医家,叫郑钦安,外号郑火神,此人特别喜欢用附片,一用就是好几两(我半年前去成都的一个大药店抓药,稍带着问了一下有没有郑火神这一派的方子,伙计说刚才就来了一个,一副药里下了两百克附片)。
可在他手上非但死不了人,治疗效果还特别好,这是怎么回事?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怎么也解释不了,而用中医理论来说就很简单了:附片性热,可温命门之火,让阳气上升。
对很多病人来说,这阳气一升,就什么事都好办了。
而这一切都是从气的角度来解释的,首先,附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升腾阳气,而“阳气”这一概念当然属于气的思想;其次,所谓“性热”,并不是说附片的温度有多高,而是它的气具有一种属性,可以让人体内的阳气升腾,所以这种属性被人形象地称为“热性”。
而说来说去,也都是在从气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
2、有一味治疗肺病用的药,叫“霜桑叶”,也就是让霜打过的桑叶。
桑叶在“归经”上是入肺经,所以可治疗肺病。
当然,这“入肺经”可能只是后人的比附,因为发现桑叶能治肺病而说它是入肺经,有可能是胡说。
可我这里要说的是霜桑叶。
桑叶让霜打过之后,在治疗肺病时效果远胜普通桑叶。
这事在西医上看来有点荒唐,因为即使让霜打过,其化学成分也没有变化。
中医并不是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来看的,而是从气的属性上来看这一问题:霜是什么时候降的?是秋天,秋天在五行中属金,也就是说带有金性之气;而肺在五行的划分里也属金。
被霜打过的桑叶带有金性之气,而人体的肺气也是金性的,所谓“同气相求”,霜桑叶的气自然容易进入肺,从而对肺发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3、再说一味叫做苍术的药。
1955年,石家庄闹乙脑,苏联专家束手无策,周恩来急调四川名医蒲辅周亲临现场。
蒲老先生没有从西医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而是从中医的理论去加以诊断,说这是温病,依中医之理,当用白虎汤治疗。
结果药配发下去,疫情很快被解决。
1956年,北京又闹乙脑了,医务人员有样学样,也用白虎汤,结果效果不理想。
蒲老先生再次赴疫区诊断,说这是温病加湿症,用白虎汤只能治疗温病,却治不了这个湿症,于是在白虎汤里加了一味“苍术”,结果瘟疫马上又被平息了。
温病、湿症都是中医之理,并不是从化学成分、病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而白虎汤也是依中医之理开出的药方,并不是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
可是它们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面已经说过了,苍术这味药是用来治疗湿症的。
“湿症”是什么意思?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水蒸气太多,结果把我们的身体弄湿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还没听说过哪个人的身体里面水蒸气太多。
显然,这个“湿”并非指水蒸气多,而是气的一种属性。
那么,怎么治呢?蒲老先生用的是苍术。
苍术,性温,味辛。
温是升阳之性,阳气一升,湿气就会被驱除,因此中医里有个名方叫“升阳除湿汤”。
辛味之物所具有的气性也是可以升阳的,因为“气味辛酸发散为阳”。
而更重要的是苍术的药性可以进入属于脾的经络。
脾脏在中医里被称为“湿脏”,体内湿气一重,受害最严重的就是脾脏。
苍术被人服下之后,具有辛温之属性的气进入属于脾脏的经络,自然就能把脾脏的湿气驱除,那么这湿症就得以解决了。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有些玄,可是别忘了,这么玄的理论却是有实实在在的效果作为依托的。
四、结论上面三个例子,我相信现在的医学根本没有能力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道理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医学根本没有引入“气”这个概念,它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中医里面“性温”、“五行属金”之类的基本术语,而这些正是中医用来治病的东西。
不错,我们今天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对“气”这一物质进行检测,但我们是否因为没有能力检测到就要加以否定呢?显然不是的,因为认识一个事物的手段有很多种,并非只有用仪器检测这一条道(那种因为检测不到就要加以否定的做法是愚蠢的,是缺乏最基本的学术素养的表现。
事实上中医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认识途径)。
中医理论以“气”为出发点,从“气”的角度去指导治疗,而实际的治疗结果与其预计的结果又是一样的,其理论经得住实践效果的检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以“尚不能解释”而加以否定呢?目前还不能认识,那么继续认识就是了;目前还不能解释,等技术进步了自然就能解释,这些都不是对中医理论加以否定的理由。
用已知的去否定未知的,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祖先关于“气”的论述,从气的角度去认识中医。
【小编絮语】气,确实是中医的灵魂,因为西医或其他医学体系没有这个概念,因而就解决不了中医能解决的许多医学问题!并且,还会认为中医的许多做法匪夷所思(包括目前的许多科学教的信奉者,和中医粉之间的争论,其实就是因为对中医的这一条“语法”不了解,造成许多的彼此沟通的障碍。
)浅谈中医对湿邪的认识湿为天地间阴阳蒸腾濡润之气,而其作为邪气却能防碍人的身体健康,使人对它深恶痛绝。
俗语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攻克湿邪就应该对其作各面的认识。
首先,湿按照属性分为属于天气的湿如雨雾,属于地气的湿如泥水之浊阴之邪,有属于饮食的湿如酒酪水果,有属内伤脾肾、五脏、气血津液的湿。
第二,湿伤人的途径:雾露、山岚瘴气、风毒等邪气可从口鼻而入,雨、汗、泥水等可以从肌腠、皮肉筋骨而伤(伤湿),水饮浊腻之品从口而入,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产生的湿是从内而生,另有内中湿即内素有寒湿或初患浮肿又重感外湿。
第三,湿邪可以侵袭人体任何部位:感湿于头面四肢可见头痛、头风、面游风等,患于腰脚可见腰痛、脚气等,外伤皮肤见皮痹、皮疹,入于肌表可见发热、恶寒、自汗,滞于经络见痹重、难屈难伸、痉病,入于肌肉可麻木、跗肿、黄疸、按之如泥不起,伤于筋可见痿,滞于经脉为脚气病,流于关节轻者屈膝有声,甚则关节肿痛,入肾腰胯疼痛、身如板夹、胁如沙坠,入脾胃则呕恶、腹胀,入于小肠则颓疝、尿赤秘涩,入膀胱为淋,入于大肠为泄泻、腹痛、后重、脱肛,入于气血为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