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地区的发展历程

衢州地区的发展历程

衢州地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下面将为你介绍衢州地区的发展历程。

早在古代,衢州地区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唐代时,衢州成为了江南的经济中心之一。宋代,衢州城逐渐发展为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吸引了许多商人前来贸易。

明代,衢州成为了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衢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了许多传统产业,如纺织、制陶、银饰等,为衢州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衢州地区开始迎来了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新中

国成立后,衢州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衢州地区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衢州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

1990年代以来,衢州地区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成为了浙江

省重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窗口。衢州的发展重点转向了服务业和现代产业,例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

目前,衢州地区已经成为了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衢州的旅游业发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衢州还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发展绿色产业,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衢州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军事要地到繁华商

业城市,再到现代化工业基地的转变。如今,衢州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宜居宜业的都市目标稳步前进。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衢州市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于2003年12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一、规划期限 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1年~2005年,中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 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3、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划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面积640公里。其范围为:现衢州城区(包括樟潭镇)、柯城、花园、万田、浮石、云溪、姜家山、汪村、廿里镇、石室、下张、黄家、长柱、坑口、横路行政区范围以及石梁镇、高家镇、湖南镇、航埠镇的部分行政村。 4、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指具体进行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范围。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接轨东部,借力发展:接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省域东部的温台经济密集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 2、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辐射赣、闽、皖等的欠发达地区,扩大经济影响腹地,实现区域资源配置。 3、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促进农业现代化,鼓励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区建设,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加强生态化建设,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市域户籍总人口预测规模:2005年247万人,2020年262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2005年为38%,2020年为60%。 2、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衢州市现状基础和发展潜力,构筑“三轴一体”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格局。 三轴:市域应以衢州城区为核心,形成“衢州城区-龙游镇-湖镇镇”、“衢州城区-须江镇-贺村镇”和“衢州城区-航埠镇-天马镇”三位为一体发展轴线,向东、西南和西北轴向推进。 一点:开化县以城关镇为中心,点状重点培育。 3、城镇体系空间组织 “一心、三轴、两区”的城镇空间网络 一个中心城市:以衢州城区为中心,形成市域城镇人口和产业极核。 三条城镇发展轴:沿“Y”型的三条交通、产业发展轴形成相对密集的城镇分布带。 两个城镇点状分布区:远离主要交通线,城镇密度相对较小,城镇之间联系松散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北部的中低山区。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从高至低依次为市域中心,各县域中心,中心镇,一般镇。 五、市区发展策略

衢州简史

行政历史 衢州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辖区内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石矛等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属百越之地。 春秋初为姑蔑国,后为越国姑蔑之地,战国时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灭楚,平定江南,于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今衢州属会稽郡之太末县(一作大末)。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为荆王国地。十二年(前195),吴国地。景帝四年(前153),诛吴王刘濞,复属会稽郡。 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仍属会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县置定阳县。 三国吴国宝鼎元年(226),新安县改属东阳郡。 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弘农郡新安县同名,改新安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说溪以县得名,仍隶东阳郡。 南朝宋、齐、梁三代,新安县隶属不变;陈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领信安、定阳2县,隶缙州。 隋大业三年(607),太末、定阳2县并入信安,隶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于信安置衢州,并分置须江(江山)、定阳(常山)2县,衢州州名始于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为州治;同时,析太末县之西设白石县并置榖州,州领太末、白石2县,白石为州治之所;七年(624)废衢州,并定阳,须江、白石、太末4县入信安县,隶婺州;贞观八年(634),从信安、金华2县析置龙丘县;武后垂拱二年(686),复置衢州,辖信安、龙丘、常山3县,属江南道,信安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龙丘县之西置盈川县,衢州辖信安、龙丘、须江、常山、盈川5县;证圣元年(695),分须江、定阳、弋阳3县置玉山县,隶衢州;天宝元年(742),改衢州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衢州,同年,玉山县改隶信州;衢州仍辖信安、龙丘、须江、盈川、常山5县,信安为州治,隶浙江东道;大历十四年(779),改隶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复隶浙江东道;二年(781),又改隶浙江西道;贞元三年(787),复隶浙江东道;元和七年(812),废盈川县入信安;唐咸通中(860-874),改信安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隶衢州。 五代时,衢州属吴越国(907-978),州治倚西安,辖西安、龙游、常山、江山4县;后唐长兴二年(931),吴越改龙丘为龙游。 北宋时西安县仍为衢州治,属两浙路;南宋时属两浙东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总管府,西安县倚廓,隶江淮行省浙东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龙游府为衢州府,西安倚廓,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乐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袭明制,仍为衢州府,隶浙江省金衢严道;顺治八年(1651),浙闽总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县仍为府治外,又为金衢严道

浙江衢州调研报告

浙江衢州调研报告 浙江衢州调研报告 一、引言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东邻温州,南接金华,西临安徽,北连杭州,地理位置优越。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衢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业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二、经济发展 1. 衢州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同时兼具工业和服务业。在农业方面,果蔬种植、茶叶种植和稻田种植是主要的农业产业。在工业方面,以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为主要产业。服务业以旅游、金融保险、商贸等行业为主。 2. 衢州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业占比过大,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其次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再者是市场发展空间相对狭窄,缺乏对外开放的机遇。这些问题对于衢州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制约。 三、旅游业发展 1. 衢州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其中,衢江两岸风景区、江山之墨文化景区和衢州柯城古城是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游投资。 2. 旅游业对于衢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衢州将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加大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宣传力度。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积极推动农家乐和民宿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和竞争力。 四、文化特色 1. 衢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宣纸和古籍是衢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衢州的宣纸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2. 古籍的保存和传承工作在衢州得到了重视。当地政府对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资金投入,同时加强了古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这些努力使得衢州成为文化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基地。 五、发展建议 1. 优化产业结构。衢州应通过挖掘和培育新的产业,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衢州应增强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 拓宽市场发展空间。衢州应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加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合作,扩大市场开放,提升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结论

衢州

衢州   抗战中的焦点城市—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不久,即把侵略矛头指向衢州。1937年9月,首次派飞机轰炸衢城。此后八年,连续对衢州各县城镇、郊区狂轰滥炸。先后两次对衢州施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两次大规模地发动旨在推毁衢州机场和打通浙赣线的战役,造成衢州地区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兵陈衢州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吹响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日的号角。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以贫弱之躯筑成了血肉长城,对疯狂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且英勇的抵抗。中国军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中国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1937年年底,日军地面部队尚未染指衢州,可是衢州地区已经是陈兵数万。“八.一三”淞沪战役后,国军第十集团军从上海撤到了衢州,总司令刘建绪把集团军总司令部设在衢

州。一方面进行休整,一方面扩充兵源。(刘建绪当时在衢州府山公园为纪念淞沪战役中牺牲的三万多将士曾建造“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余绍宋撰写了碑文)戴笠1937 年冬回到江山,指示同乡毛森在江山拉起一支抗日武装。时在福建省省主席陈仪处任职的毛森受命来到江山,在峡口等地组建了忠义救国军第二团。川军出川抗战,部队己隶属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其主力部队在衢州及周边集结。自发的民间武装纷纷建立。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当时浙江省省主席黄绍竑比较开明,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在衢州得以恢复和发展,抗日救亡运动方兴未艾。 血战衢州 1941年12月7日下午1点28分,这是一个晴朗明媚的星期天中午。日军353架飞机偷袭太平洋上夏威夷群岛珍珠港美国军事基地。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自从日寇偷袭了珍珠港,对美国不宣而战,美国人全都憋着一肚子气。“报复日本”、“轰炸日本本土”、“让日本强盗也尝尝美国炸弹”,复仇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召集会议讨论到轰炸日本问题时,“办不到!”总统幕僚们面带难色地低哼着。难啊,不论是美国本土基地还是亚洲的盟国直接飞临日本的飞机没有一架。1941年的太平洋,简直就成了“日本人的天下”。在距日本本土800公里处,日军就有警戒舰船巡

衢州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衢州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衢州是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衢州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近年来,衢州市积极推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将从衢州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衢州产业的发展现状 衢州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衢州市政府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打造“特色小镇、新型城市、生态之都”为目标,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例如,江山市建设了中国南方钢琴之都、东阳市建设了中国家具之都、开化县建设了中国纸都等,各特色小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此外,衢州市还以绿色产业为发展方向,加大了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衢州市的农业以有机农业为主,推广了有机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工业方面,衢州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优化了产业布局,推动了产业升级。 二、衢州产业的发展趋势 1.高端制造业将成为衢州产业的发展重点。衢州市将进一步推 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衢州市将加大投入,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进驻衢州,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现代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衢州市将进一步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小镇。特别是在旅游业方面,衢州市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3.绿色产业将成为衢州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衢州市将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广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衢州市将加大有机农业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4.创新创业将成为衢州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衢州市将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落户衢州。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衢州市将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衢州市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未来,衢州市将继续以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绿色产业和创新创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衢州概况

衢州概况、旅游、公交、邮编 管理提醒: 本帖被黑子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08-10-07)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地理坐标东经118°01′到119°20′,北纬28°14′到29°30′。她南接福建,西连江西,北邻安徽,省内与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衔。衢州市是浙西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市,下辖江山市、龙游、常山、开化县、柯城区(县级)和衢江区(县级)。全市现有84个乡、55个镇、2597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123个居民委员会。土地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衢州市地质构造属江南古陆南侧,华夏古陆北缘,即跨越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中部为钱塘江凹陷地带。总的地势特征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中部为浙江省最大的内陆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东逐渐展宽。境内平原占15% ,丘陵占36%,山地占49%。北部为千里岗山脉,西部为怀玉山脉,南部为市内最大山脉仙霞岭山脉,全市最高点为江山市的大龙岗,海拔1500米。 衢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光温充足、降雨丰沛而季节分配不均的地带性特征。常年平均气温在16.3-17.3℃,1月平均气温4.5-5.3℃,7月平均气温27.6-29.2℃。无霜期25 1-261天。年日照总时数沿江平原地区在1900小时以上,山区不足160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4566.2兆焦耳。每年3-6月为多雨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843毫米。全年风向沿江平原地区为东北风和东北偏东风,山区地形复杂,风向较乱,台风较难深入境内。 衢州市总面积8836.5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1325.48平方公里,丘陵3181.15平方公里,山地4329. 89平方公里。 衢州市总人口243.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2.94万人,非农业人口40.63万人;男性128.56万人,女性115.01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6人。 衢州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生息。春秋时,是越国的姑篾地,战国时属楚地,秦时属会稽郡,设县为太末,是龙游建县之始。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分太末,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设衢州,为衢州建州之始。此后,衢州一直是历代州、郡、路、府

关于衢州的故事

关于衢州的故事 一、衢州的历史 衢州,古称浦阳、洮宁,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是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衢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是东周时期的一个行政区,有“浙江八古都”之称。 衢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江浙沪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唐朝时期,衢州建立为全国的第六大都城,当时为“苏式江”的繁华地段;明清时期,衢州作为全国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拥有非常繁荣的商业和文化活动,以及有名的衢州灯笼;清朝末年,衢州可谓是全国最繁荣的城市,被称为“浙江第一城”。 二、衢州的美食 衢州的美食名声也是十分知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衢州七宝”。“衢州七宝”属于浙江浙菜,多是水煮类,风味独特,最有名的有“银瓜炒虾仁”、“蛤子烧螃蟹”、“南极松饼”、“汆豉蒸鱼”、“原色烧茄子”、“苦笋炒肉片”、“苏皖牡蛎”等。这些菜肴琳琅满目,酸香开胃,风味独特。 衢州除了拥有独特的美食之外,还有许多传统小吃,比如“驴煎饼”、“围浆馄饨”、“蹄筋粥”、“西湖螺肉”等,每一种小吃都有它的独特风味,口感鲜美,受到游客的青睐。 三、衢州现在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衢州也迎来了辉煌的发展变化,如今的衢

州已经成为浙江省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经济总量居浙江省全省第三位。衢州是国际商贸总部、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及全国重要的农林牧渔基地。 衢州也被誉为“浙江文化之都”,拥有多所不同学科的大学和研 究机构,是浙江省的教育中心。同时,衢州对旅游和文化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有许多古迹和文物等着大家去探索和欣赏,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四、衢州的未来 衢州正在迎来飞速发展的繁荣未来,到2020年,衢州将迈入浙 江省经济发展的前列。衢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商贸中心,目前仍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一个舒适宜居、拥有先进环境和安全社会的城市。

衢州地区的发展历程

衢州地区的发展历程 衢州地区位于中国浙江省中部,是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衢州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国时期。楚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到了公元三国时期,衢州地区成为了吴国的一部分。吴国是三国时期的四大势力之一,具有较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吴国统治期间,衢州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交通和地理位置方面。 随着吴国的灭亡,衢州地区成为了中国南朝宋朝的一部分。宋朝时期,衢州地区继续保持了较大的繁荣。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衢州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衢州地区的瓷器产业、纺织业和盐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为衢州地区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衢州地区继续保持繁荣。在明清时期,衢州成为了官方设立的“衢州府”,为衢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个时期,衢州地区的商业和手工业相继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药材加工、丝织业和造纸业等。 到了现代,衢州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衢州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该地区的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为整个地区的经济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衢州地区的交通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交通网络,连接了周边的城市和地区。

此外,衢州地区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就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衢州地区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得衢州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总体而言,衢州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古代楚国时期开始,经历了吴国、宋朝、明清时期和现代的发展阶段。衢州地区在不同时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衢州地区已经成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为地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随着衢州地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相信衢州地区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了解衢州电力发展历程

了解衢州电力发展历程 衢州电力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衢州地区还是一个电力供应相对薄弱的地方,大多数民众还是依靠传统的石油、蜡烛等照明用品。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加快,电力需求开始迅速增加。 在上世纪40年代末,衢州开始了电力供应设施的建设。当时的电力供应主要依赖于江南水力发电厂供应,但供应量严重不足。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衢州开始了自建电力厂的探索。 到了上世纪60年代,衢州电力厂开始正式运行。这个厂区占地面积较小,规模相对较小,但却能够提供大部分城区居民的电力需求。这标志着衢州电力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增加,衢州电力厂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改造。不仅增加了发电机组的数量和容量,还引进了先进的发电技术。这使得衢州电力厂的发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并且能够满足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衢州电力供应已经基本实现了城市区域的全覆盖。这一时期,电力厂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将传统的燃煤发电方式替换为更为环保的天然气发电。这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提高了电力厂的发电效率,使得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可靠。 近年来,衢州电力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新能源的兴

起,衢州电力厂开始逐步引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减缓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电力市场的开放也为衢州电力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衢州电力公司也积极推动电力智能化发展。推广应用智能电网、智能电表等技术手段,提升电力管理和供应水平,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电力服务。 目前,衢州电力发展已经实现了电力供应全覆盖,电力供应能力大大增强,电网设施日益完善。电力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未来,衢州电力将继续致力于提升电力供应质量和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促进电力行业的创新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