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起点
南水北调是谁提出的?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实施?

南水北调是谁提出的?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实施?本文导读:南水北调工程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是一个巨型系统工程,涉及主体及配套工程建设、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征地移民、文物挖掘保护等多方面工作,因此也面临着各方的意见分歧以及利益博弈。
为加大协调力度,提高决策权威,组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温、李两位总理都先后担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为工程建设如期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下称"南水北调办"),作为建委会的办事机构,承担工程建设期的行政管理职能。
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的张基尧一生与水结缘,几十年来参与了云南鲁布革、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的实践。
2003年,担任南水北调办第一任主任。
如今,作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基尧对10年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决策过程,记忆犹新。
本文为他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的口述摘编。
"三先三后"原则1996年我调到水利部工作,了解到当时水利部内部在南水北调怎么调水的问题上有诸多分歧。
南水北调工程与三峡工程不同,三峡工程争论的焦点是建与不建的问题,而南水北调工程是如何建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需要建这项工程。
但是怎么建?一部分人建议先建设东线,一部分人要求先建中线。
东、中线的争论持续了多年,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两者同时建设。
记得1997年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那时候国务院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审查委员会,时任副总理的邹家华是主任。
他主持会议,会上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最后不了了之。
因此,水利部当时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够协调各方对南水北调工程形成统一的意见,早一点开工建设。
1998年长江的大洪水,继之以2000年、2001年北方地区严重干旱,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不仅要加强防汛工程的建设,还要利用洪水资源给北方多补水,在减少南方洪涝灾害的同时,兼顾北方对水资源的需求。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一、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 工程目的。
-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
2. 工程线路。
- 东线工程。
- 起点在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水利枢纽。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提水北送,途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终点到达天津。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河北东部、天津等地。
- 中线工程。
- 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通过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
-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目前西线工程处于规划研究阶段。
3. 工程规模。
-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涉及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
例如,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其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1. 穿黄工程技术。
- 在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是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需要在黄河河床下开凿隧洞,将南水北调的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盾构法等先进技术,盾构机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同时要解决防水、防沙等问题,确保隧洞的稳固性和输水的安全性。
2. 水质保护技术。
-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在水源地及沿线采取了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
例如,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库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障水源地水质达到较高标准。
南水北调的故事

南水北调的故事南水北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壮举,也是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南水北调工程是21世纪的伟大规划之一,其目标是优化中国水资源的配置,解决北方地区长期以来的缺水问题。
这个工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汉江、黄河等河流向北方输水。
其中东线工程是率先启动的,它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输水渠道,将长江的水输送到天津、北京等城市。
东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2013年完成了主体工程的建设。
这个工程的完成使得长江的优质水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也为北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背景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由于气候和地理等原因,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得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的水资源调配到北方。
这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政府不仅考虑了水资源的调配问题,还考虑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伟大决策,也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努力。
这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难题,例如如何保证输水过程中的水质安全、如何防止输水渠道的淤积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和解决。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也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建设周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
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努力使得这个工程得以实现并取得了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成功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个工程可以解决北方地区长期以来的缺水问题,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也可以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将南方的水资源调配到北方,这个工程可以增加北方的水资源储备,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同时,这个工程还可以促进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社会稳定。
南水北调各线路基本情况

可调水量
大
较大
较小
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现有配套设施
黄河以南地区需动力提水,
以北地区可顺地势北流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南水北调各线路基本情况
调水线路
东 线
中 扬州附近
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
线路走向
地形、地势对调水路线的影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
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输入地
黄淮海平原,
东部地区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中图版

《第二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南水北调工程中,以下哪项不是对区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A、优化水资源配置B、提高农业灌溉效率C、加剧生态环境破坏D、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2、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方面?A、提高农业生产成本B、改善灌溉条件C、降低农产品品质D、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3、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为北方缺水地区的居民提供什么?A、电力与天然气B、农业灌溉用水C、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D、矿产资源4、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分别从哪里调水?A、中线:长江上游;东线:珠江三角洲B、中线:丹江口水库;东线:长江下游C、中线:雅鲁藏布江;东线:珠江流域D、中线:黄河大桥;东线:太湖流域5、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A. 工程水源地建设B.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C. 输水工程系统D. 以上三项都是6、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环境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A. 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B. 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C. 促进了地区工农业生产D. 以上三项都是7、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B. 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C. 保障东部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应D. 促进全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8、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积极影响?A. 减少耕地面积B.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C. 提高粮食产量D. 加剧水资源短缺9、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增加了土地面积,扩大了农业种植范围 10、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位于()A、丹江口水库1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水资源从水资源丰富的南方调运至水资源短缺的北方,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经济效益体现为()A. 促进南方地区农业发展B. 促进北方地区工业发展C. 促进北方地区生态建设D. 促进沿渠产业结构调整12、下列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对调水区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调水区水资源短缺加剧B.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调水区生态用水压力C. 可能加剧调水区与受水区之间的水资源分配矛盾D. 可能降低调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13、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下列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彻底解决北方地区的干旱问题B. 南水北调工程会加剧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C. 南水北调工程有利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D. 南水北调工程导致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14、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哪种问题?A. 水资源调配过程中的经济损失B. 水质污染问题C.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D. 以上都是15、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调水线路是通过以下哪个水系?A、长江水系B、黄河水系C、珠江水系D、海河水系16、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的影响包括以下哪一项?A、减轻了城市的水资源压力B、使北京成为南水北调的起点C、增加了北京的洪涝灾害D、降低了北京的水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区域最广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km,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km。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在我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地21.7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15.7万人;总干渠在我省境内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占地35.5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8.1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需拆迁房屋208万平方米。
拆迁涉及人口5.5万人;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我省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
我省受水区内规划供水城镇为43座,其中11座省辖市市区、7座县级市和25座县城,输水形式采用管道为主,计划2010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五十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
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

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一、南水北调工程背景1.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
根据中国水资源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南方地区拥有约70%的水资源,而北方地区占有约30%。
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山东、河南等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地区水资源供应不足,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
2. 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进程,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北方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生产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然而,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限制,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应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3. 水资源短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推出,正是受到了这些重大挑战和需求的驱动。
二、南水北调工程规划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中线工程、西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三大主线。
其中,中线工程是最主要的一条引水线路,主要负责将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引入到北方地区。
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湖北省的江汉平原,终点位于河南省的郑州市、西安市及天津市。
总长约1275千米,其中319千米为引水渠,其余为水库、隧洞和泵站等设施。
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线工程是南水北调的一部分,主要是将嘉陵江、乌江两条支流的水资源引入到长江上游的干流嘉陵江中,经由人民公园转入黔黎环城水库,再由人民湖转入巴北支水渠,最后由霞前潭引入涪嘉渠。
这条线路的总长约650千米,包括涪嘉渠、霞前潭水库和其他附属工程。
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项目中最长的一条引水线路,也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一部分。
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终点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
总长约1455千米,其引水方式大致为:引水渠、隧洞和加压管线。
南水北调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河南南阳淅川)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
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
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供水。
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
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
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目前已经开工的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自1952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
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 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19 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
新世纪伊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长江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对中线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划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工程大体上在2010年以前建成;后期进一步扩大引汉规模,年均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工程预计在2030年完成;远景从长江三峡调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起点
南水北调源头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东线源头在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源头是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
截至2022年5月13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达到531亿立方米。
其中,为沿线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为受水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0多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包括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涉及河南、湖北、陕西、四川、重庆、甘肃6省市49个县(市、区),幅员9.5万平方公里。
从2005年库区工程启动时起,经过16年努力,如今水源区青山如黛、绿树成荫、水流清澈、鸟鸣悠悠,一幅秀美画卷展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