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传染病应急竞赛)
传染病防治案例分析题(题+答案)

传染病防治第 1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患者,男,67岁,因腹泻次,呕吐6次于2005年8月入院。
有糖尿病史,大便先为烂便,后水样便。
无发热。
腹痛,无里急后重,无咳嗽咳痰,尿量比平日明显减少。
体查:心肺未见异常。
皮肤弹性轻度减底,眼窝稍下陷,指纹稍皱。
大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
血常规:血红蛋白158g/L,包细胞11.4×10/L,中性0.78,淋巴0.20。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2题。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A.细菌性痢疾B.病毒性胃肠炎C.急性细菌性胃肠炎D.霍乱E.阿米巴痢疾【正确答案】:D第 2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患者,男,67岁,因腹泻次,呕吐6次于2005年8月入院。
有糖尿病史,大便先为烂便,后水样便。
无发热。
腹痛,无里急后重,无咳嗽咳痰,尿量比平日明显减少。
体查:心肺未见异常。
皮肤弹性轻度减底,眼窝稍下陷,指纹稍皱。
大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
血常规:血红蛋白158g/L,包细胞11.4×10/L,中性0.78,淋巴0.20。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2题。
在治疗一天后,出现咳血痰,气促,不能平卧,肺部大量水泡音,此时可能是:A.急性肺出血B.并发性细菌性肺炎C.急性左心衰竭D.急性肺栓塞E.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正确答案】:C第 3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男性,22岁,水样便1天入院,起病后无发热和里急后重,大便含少量粪质,每日10余次,无腹痛,4小时后出现喷射性呕吐,为连续性。
拟诊为霍乱。
该患者临床病程属何期( )A.休克期B.恢复期C.脱水期D.吐泻期E.潜伏期【正确答案】:D第 4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患者,23岁,有国外旅游史,一天前出现腹部隐痛不适,排大便35次,每次量均较多,先为水样便,再转为洗肉水样大便,呕吐水样物10次,不伴恶心,无发热,无里急后重。
体查:声音轻度嘶哑,眼窝明显下陷,皮肤褶皱恢复较慢。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3题。
第一天的补液量应是:A.1000~2000mlB.4000~8000mlC.8000~10000mlD.2000~3000mlE.12000ml以上【正确答案】:B第 5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男性,34岁,东北籍,高热。
各类应急演练案例分析

地震应急演练通常包括避震、疏散、自救互救等环节,通过模拟地震场景,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掌握正 确的应对方法,如快速寻找安全区域、利用三角空间躲避、用书包等物品保护头部等。演练结束后, 应进行总结和评估,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洪水应急演练案例
总结词
洪水应急演练是为了提高居民在洪水发生时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各类应急演练案例分析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5
• 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案例 • 事故灾难应急演练案例 •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案例 •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案例
01
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案例
地震应急演练案例
总结词
地震应急演练是为了提高居民在地震发生时快速反应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详细描述
演练内容包括现场控制、伤员救 援、交通疏导等环节,旨在提高 救援人员应对交通事故的能力和 效率。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案例
总结词
模拟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检 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详细描述
演练涉及生产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疏 散、抢险救援等内容,以提高企业应 对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
公共场所突发事故应急演练案例
详细描述
洪水应急演练通常包括预警、疏散、抢险等环节,通过模拟洪水场景,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 如及时关注洪水预警、提前做好家庭防洪准备、及时撤离危险区域等。演练结束后,应进行总结和评估,针对不 足之处进行改进。
火灾应急演练案例
总结词
火灾应急演练是为了提高居民在火灾发生时快速反应和逃生自救的能力,减少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结词
模拟公共场所突发事故,如火灾、踩踏事件等,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 能力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doc

写在课前的话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
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一)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1、传染病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种。
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
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
幼儿园传染病防治案例分析 幼儿园传染病

防治是每个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传染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全园师生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
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园传染病防治的一些案例,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
一、病例分析1.1 病例一:手足口病爆发某幼儿园在夏季出现手足口病的集体爆发,共有近百名幼儿感染,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经过调查发现,幼儿园存在以下问题:1)卫生环境欠佳,餐具清洁不严格;2)幼儿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频繁接触感染源;3)幼儿园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疫情控制滞后。
1.2 病例二:流感疫情蔓延某市幼儿园在冬季出现流感疫情蔓延,一周内接连有三分之二的幼儿感染,教师也出现感染情况。
分析发现,该幼儿园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卫生防护不到位,疫情传播链条不断延长;2)幼儿园缺乏规范的疫情防控流程和方案;3)家长意识不强,存在带病送幼儿上学的情况。
二、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2.1 提升幼儿园卫生环境优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标准,确保餐具清洁卫生;加强环境消毒,定期对幼儿园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提高整体卫生水平。
2.2 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儿童个人卫生教育,形成良好的洗手、通风、预防传染病的卫生习惯;加强对师生的健康教育,提高疫情防控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3 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疫情防控流程和方案,及时响应突发疫情,提高应对能力和效率;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疫情防控设施的有效性。
2.4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合力鼓励家长加强自我保护,同时提高对学校防疫措施的信任和配合;加强家校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定期的疫情通报和防控措施宣传机制。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和对应的防治措施及应对策略,可以看出,幼儿园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只有园方、师生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卫生环境、加强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未来,希望各幼儿园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加强对师生及家长的宣传教育,提高疫情防控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案例分析题(传染病防制科)

案例1:2009年3月20日-4月5日,某县疾控中心陆续接到疫情报告,该县数所学校中岀现学生甲肝病例,截至4月5日累计报告115例,疾控中心遂展开调査,发现该县自2009 年起某供餐公司开始向全县学校供应早餐。
问题:1.疫情调查开始前,要做哪些调査准备?(3分)2.这次疫情应该采集哪些样品,如何采集和储运?(3分)3.为控制这起疫情,应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4分)参考答案:1.调查准备:(1)组织有流行病学、临床、检验及卫生学医师参加的调查小组,并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案,制泄调査计划;(2)经费预算:调查人员费用、必须购置的器材、设备、药品、试剂、交通费用等:(3)物资准备:所用调査表格、让划采样的物品、检验用品、试剂、药物、疫苗、其他所用物品及交通、后勤等。
2.样品的采集:(1)血(血淸学特异诊断指标抗-HAVIgM.根据需要做部分生化指标ALT、AST 等):(2)外环境卫生学指标(水、食物、涂抹等)。
样品采集和储运:采集操作及容器应注意无菌操作,血样品需及时分离血淸冷藏(短期保存)或冷冻(长期保存)。
3.预防控制措施:(1)供餐公司在未查淸病因前应停止供餐,对其人员进行体检,加强卫生监督:(2)开展卫生宣教(对象:学生、家长、学校方而,送餐公司等):(3)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4)疫源地处理(病家、学校):随时及终末消毒,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搞好食品卫生、个人卫生:(5)学生中接种甲肝疫苗;(6)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续发。
案例2:2009年5月15 B,某县疾控中心接到县医院电话报告,称5月份辖区某托幼机构岀现大呈:胆道蛔虫病患儿,截至15日已累计病例36例,接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安排了疫情调査和处理。
问题:1.本次疫情的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分)2.控制本起疫情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4分)3.调査报告应包括哪几部分?(3分)参考答案:1.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査方法、调査内容、抽样方法、调查对象、检验方法。
山东省传染病案例分析报告

山东省传染病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山东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在传染病防控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山东省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传染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案例选择与背景(一)案例一:甲型 H1N1 流感疫情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山东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该疫情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案例二:手足口病局部流行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
在山东省的某些地区,曾出现手足口病的局部流行,导致了不少儿童患病。
(三)案例三:麻疹疫情反弹麻疹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在山东省的部分地区,由于疫苗接种率下降等原因,麻疹疫情出现了反弹。
三、案例分析(一)甲型 H1N1 流感疫情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2、防控措施山东省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加强了疫情监测和报告,开展了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工作,并对患者进行了及时的隔离治疗。
同时,通过媒体和宣传渠道向公众普及预防知识,提高了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3、效果评估通过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实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率逐渐下降,未出现大规模的爆发流行。
但在疫情初期,由于对病毒的认识不足和防控经验的缺乏,也存在一些防控漏洞,导致了疫情的一定程度扩散。
(二)手足口病局部流行1、发病原因手足口病的发病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儿童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
部分地区的幼儿园和学校卫生条件较差,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增加了传播风险。
2、防控措施加强了对幼儿园和学校的卫生监管,督促其做好日常消毒和通风工作。
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家长和儿童的卫生意识。
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医学观察。
3、效果评估经过努力,手足口病的局部流行得到了控制,发病例数逐渐减少。
2023年案例分析传染病应急竞赛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 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 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 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 并有扩散趋势, 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 并出现输入性病例, 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 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 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 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 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 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 尚未导致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 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防止接种或群体性防止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 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 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送、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导致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传染病法律法规。
本文将以某市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例,分析传染病法律法规在疫情应对中的作用。
二、案例简介2010年春季,某市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
该疫情迅速蔓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疫情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疫情一度失控。
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
以下是该案例的详细情况:1. 疫情发现与报告2010年3月,某市发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患者为一名外籍人士,曾在某市停留。
病例发现后,当地卫生部门立即按照传染病法律法规要求,及时上报了疫情。
2. 疫情调查与防控疫情发生后,当地卫生部门迅速开展疫情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并对病例所在地区进行隔离观察。
同时,相关部门加大了疫苗接种力度,提高了公众的防疫意识。
3. 法律法规的运用在疫情应对过程中,传染病法律法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1)病例报告与隔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某市卫生部门在接到病例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病例所在地区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2)疫苗接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制度。
某市在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疫苗接种工作,为高风险人群提供免费疫苗接种,降低感染风险。
(3)信息发布与宣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和预防控制信息。
某市在疫情发生后,通过新闻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
三、案例分析1. 传染病法律法规在疫情应对中的作用(1)明确责任主体传染病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为疫情应对提供了法律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 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医学教育`网整理。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 ,共11种。
水痘不是法定传染病暴发调查的8个个步骤1核实暴发和诊断2病例定义3核实并确定病例4描述性资料的收集5建立假设6开展专题研究,分析、检验并验证假设7执行控制措施8交流,包括暴发调查报告案例1患者男性,32岁,机关职员,现住广州,9月13日下午到某综合医院就诊,自述昨晚与朋友5人到市内某餐厅聚餐,吃过凉拌菜、卤水拼盘、鸡、草鱼、海虾、螃蟹、青菜炒猪肉等,次晨开始出现腹泻后呕吐,泻吐量大,到就诊时已腹泻水样便10余次,期间无腹痛、无发热,曾出现过小腿痉挛。
患者发病前一周内未离开过本市,无饮生水史,既往健康,就诊时查体:精神差、皮肤稍干皱,血压70/45mmHg。
1.此时接诊医生的初步诊断应考虑为哪几种疾病?2.此时接诊医生应重点开展哪几项工作?3.属地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医院,对病人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了解到与患者聚餐的5人中有2人也出现轻微腹泻症状,此时应重点开展哪些工作?4.经实验室检测,上述3名腹泻者的便培养结果为霍乱弧菌阳性,此时是否可以确诊为霍乱病人?5.疾控中心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为O139群霍乱弧菌,此时应采取哪些控制措施?参考答案:答:1.急性胃肠炎、疑似霍乱、感染性腹泻,高度怀疑“疑似霍乱”。
2. (1)立即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疫情;(2)将患者单间隔离治疗,做好病房、病区及患者所用物品等的随时消毒;(3)查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验;(4)查便常规和尿常规;(5)采集患者呕吐物及便样进行肠道致病菌、重点是霍乱弧菌的培养。
3. (1)采集患者呕吐物和便样以及另外出现腹泻症状的2人的便样进行肠道致病菌、重点是霍乱弧菌的培养;(2)密切关注与患者密切接触人员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泻吐症状应立即就医。
4.未做血清分型鉴定,故不能确诊,仍为疑似霍乱,因霍乱弧菌有多种血清型,只有O1群和O139群才是霍乱的病原体。
5.(1)立即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控中心报告;(2)患者严格隔离治疗,加强病房、病区及患者所用物品等的随时消毒;(3)对患者同住家人、共同聚餐者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为期5天的医学观察及预防服药,并采集便样进行霍乱弧菌的细菌培养;(4)对病家进行消毒处理;(5)对聚餐的餐厅及其厨师、员工等进行监管。
案例2李某,女,11岁,学生,A镇F村人。
因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4次入院,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频繁呈喷射状,精神萎靡。
问题:1、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该病例可能的诊断有哪些?2、患者于2006年2月13日下午入院,入院检查:血压13/7kPa,体温40.5℃,脉搏122次/分,呼吸32次/分,神清,胸腹四肢均有出血点及淤斑,压之不褪色,颈有抵抗感,心肺未发现病症,腹软,肝脾未扪及,克布征(+)。
外周血白细胞18.4×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大小便常规检查无异常。
根据实验室结果,可能诊断是什么?3、3月6日,A镇防保所向W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另有4人以起病急、发热、头痛、呕吐收治入院,入院检查:3例病人躯体及上下肢有淤点、淤斑、颈项强直,经抢救积极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余3例目前病情均已稳定。
4例病例基本情况如下:首例病例吴××,男,49岁,2月14日发病,发病地点:A镇F 村。
第二例黄××(外地流动儿童),女,13岁,2月21日发病,发病地点:A 镇J村。
第三例王××,女,55岁,3月4日发病,发病地点:A镇H街。
末例王×,男,38岁,3月6日发病,发病地点:A镇P村,3月9日死亡。
4病例目前为临床诊断病例。
问题:关于该病聚集性病例的定义,是如何规定的?4、W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5、该事件发生后,疾控中心需对学校采取哪些措施?参考答案:1、(1)流行性乙型脑炎;(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结核性脑膜炎……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主要依据:(1)瘀点瘀斑;(2)血白细胞18.4×109/L上升。
3、(1)以村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2)以乡为单位,14天内发现3例;(3)以县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
(参考: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4、(1)立即赶赴医院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2)向上级疾控中心报告;(3)报告本级卫生局;(4)指导医院采取防护措施;(5)主动在辖区内搜索相同疑似病人。
5、(1)开展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2)开展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3)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展晨检;(4)开展应急接种;(5)学校开展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教育。
案例32011年12月25日,某市报告一起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学校暴发疫情。
12月22日中午,某班陆续出现多例不明原因呕吐、腹泻病例,呕吐一般超过3次,多者超过10次/日,腹泻症状不太明显;病例数在不断增加,至25日,学生病例数达到156例,走读生占80%;个别老师在25日出现类似症状。
问题:1、针对上述情况,可考虑哪些病种?2、开展现场调查,首发病例为11月19日;病例临床症状如下:呕吐96.2%、腹痛55.7%、发热26.9%、腹泻15.5%,无皮肤粘膜出血点。
请问如何制定调查病例定义?3、为了查明原因应采集哪些标本?对这些标本做何种检测?4、10例病人中,8例检出诺如病毒II型;餐厅食物及环境、饮用水均未发现可疑。
如何制定防控措施?5、诺如病毒的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
粪便排毒开始于感染后15小时,峰值在25-72小时,无论发病与否,感染后7天均能在粪便中检出病毒抗原,感染后粪便排病毒期为2周以内。
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率高,隐性感染者有传播意义。
另一方面,该小学正面临期末大考……针对上述情况,请你进一步明确学生管理措施。
参考答案:1、食物中毒、饮水中毒、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腹泻、肠道病毒感染。
2、尚无实验室检测结果,故只能制定“可能病例”定义:2011年11月19日以来,该校师生及家庭成员中出现腹泻(≥3次/24 h)或呕吐者。
3、采集病例呕吐物、排泄物、肛拭子,开展病毒性腹泻几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检测,开展肠道病毒检测,作细菌学培养;采集食堂餐厅环境标本,作细菌培养;采集学校饮用水样,检测常规卫生学指标。
4、(1)加强传染源管理:隔离治疗;(2)早期发现病例:发病学校实行晨检与午检;(3)消毒工作:重点对象与场所消毒,如呕吐物、粪便、课桌椅及门把手,卫生间配备洗手液;(4)应急监测:其它小学的晨检与缺课监测;(5)健康教育。
5、不可能对所有学生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隐性感染者;因学校面临大考,不可能将所有病例隔离至病后14日。
考虑症状消失后,病原体的主动排放减少,传染效率降低,故提出现实可操作的学生管理措施:(1)病例:出现症状(呕吐、腹泻)的学生及时至医疗机构诊治,居家休息至症状消失48小时后复课;(2)病例复课后,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主动加强洗手及桌面消毒,开展自我监测,如有症状反复立即报告老师;(3)未出现症状的学生,日常规范洗手措施、桌面消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