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功能检查的作用、内容及方法
眼部检查知识点总结

眼部检查知识点总结眼部检查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方法对眼睛进行全面的检测,以评估眼睛的健康状况。
眼部检查可以帮助眼科医生发现和诊断眼部疾病,如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青光眼等。
同时,眼部检查也能够帮助眼科医生对眼睛进行治疗和管理,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视力。
眼部检查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检查项目,每项检查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意义。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常见的眼部检查知识点。
1. 视力检查视力检查是眼部检查的基础,也是最为常见的眼部检查项目之一。
通过视力检查可以评估一个人的视力状况,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近视、远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
常见的视力检查方法包括 Snellen 视力表、矫正视力、裸眼视力、眼底图片等。
2. 眼压检查眼压检查是用来测量眼球内部的压力,是青光眼诊断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眼压检查方法包括眼压计检查、眼底彩超检查、眼底荧光素检查等。
3. 瞳孔检查瞳孔检查是通过观察瞳孔的大小、反应等来评估眼部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瞳孔检查可以发现一些眼部疾病和全身疾病,比如白内障、视网膜病变、颜面神经瘫痪等。
4.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是通过观察视网膜、玻璃体、视神经等结构的变化来评估眼睛的健康状况。
眼底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一些眼部疾病,如黄斑变性、视网膜脱落、视神经炎等。
5. 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是用来评估角膜的曲率和形状是否正常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角膜屈光不正、角膜疾病等。
常见的角膜地形图检查方法包括望远镜检查、角膜地形图测量等。
6. 眼睑检查眼睑检查是用来评估眼睑的形态和功能是否正常的检查方法。
通过眼睑检查可以发现眼睑疾病、眼睑异物、眼睑肿瘤等问题,帮助医生进行治疗和管理。
7. 瞳孔散瞳检查瞳孔散瞳检查是通过给患者使用散瞳药物,使瞳孔扩大,来观察眼底、晶状体等结构的检查方法。
通过瞳孔散瞳检查可以评估眼部结构是否正常,发现一些眼部疾病,如视网膜出血、晶状体浑浊等。
8. 裂隙灯检查裂隙灯检查是通过观察裂隙灯显微镜下的眼睛结构,评估眼睛的表面情况、结构形态等的检查方法。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及病例分析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及病例分析双眼视功能检查是一项用于评估眼部健康和视觉功能的重要检查手段。
它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和诊断各种眼部疾病,并了解患者的视觉能力和需求,以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以下是对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和病例分析的详细讨论。
首先,双眼视功能检查对于眼部健康的评估至关重要。
通过检查眼球、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眼睛的前房和眼压等方面,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眼球器官的病变、眼睑结构异常、角膜损伤、青光眼等问题。
检查过程中使用的放大镜、各种近视类型检查和眼底针孔显微镜等仪器能够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眼球的细节,从而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其次,双眼视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视觉功能。
通过进行视力检查、色觉检查、寻找眼球运动障碍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视觉能力是否正常。
这对于发现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非常重要。
同时,通过调查色觉是否正常,可以及早发现色盲、色弱等视觉障碍。
第三,双眼视功能检查还可以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眼压测量、角膜曲率测量等检查,医生可以评估青光眼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对于需要进行视力矫正手术的患者,通过进行角膜地形图、波前屈光解析等检查,医生可以确定手术的可行性、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并预测手术后的视觉效果。
下面,我们以角膜曲率测量为例,进行具体病例分析。
患者因视力下降到医院就诊。
医生进行了角膜曲率测量,结果显示患者的左眼角膜曲率异常。
根据这一检查结果,医生将考虑以下几个可能的疾病:1.角膜地图异常:角膜曲率异常可能是由于角膜的异常形状造成的。
例如,角膜曲率增高可能是由于角膜脱屑或变形引起的。
2.角膜炎症:患者的角膜曲率异常还可能是由于角膜炎症引起的。
角膜炎症可以导致角膜脆弱,进而影响角膜的正常形状。
3.角膜手术后并发症:如果患者之前进行了角膜手术,比如LASIK或PRK,角膜曲率异常可能是手术的并发症之一根据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医生将进一步推理和诊断患者的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双眼视觉的检查分析与处理—综合验光仪双眼视功能检查(眼屈光检查课件)

知觉融合
12
融合
纸筒实验
13
融合反射(运动融合)
• 偏离对应点物象刺激融合反射 • 运动融合能保持持久有效地双眼单视。 • 一旦打破融合反射------物象偏离对应点暴露斜视
14
视网膜对 应点
指两眼视网膜上具有共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成份 两眼黄斑中心凹是 一对最重要的对应点。 整个视网膜其他位置如何对应?
23
• 视网膜成份
• 单位面积的视网膜受到视觉刺激后,神经冲动沿视路传到视 皮层,从视网膜到视皮层所有参与这一知觉过程的组织总称
为视网膜成份。
不是单一的平面,是从视网 膜到皮质的立体成分。
• 视网膜成份的特性:感知外界物体,
•
方向知觉(空间投射)
24
5
外斜 内斜 垂直斜位
定性判断斜位
6
内斜视
外斜视
2
3
4
Worth4点
Worth4点检查主要是利用红-绿 互补原理,应用红-绿分视手段, 在双眼分视条件下,检查病人双 眼视功能的一种方法。 可用于远近不同距离检查,操作 简单,能很快判断出双眼视功能 的存在与否.
5
1.可用于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有无融像、抑制主导眼以及复视状态,借以判定是否存在双眼融 合及同时视功能 。
6
• (1)将Worth 4点视标设置在40cm的距离,红点在上,白点在下。 • (2)嘱被检者持续注视Worth 4点灯,并报告是否看见点的数量在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4个灯点变成了2个或3个灯点。 • (3)缓慢将Worth 4点灯向远处移动,并嘱患者报告Worth 4 点在移动过程中
的数量变化。 • (4)当被检者报告数目出现变化时,停止移动,记录此时的距离,并根据丢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及病例分析全解-V1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及病例分析全解-V1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及病例分析全解双眼视功能检查是一项重要的眼科检查手段,可以对人们的视力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帮助医生诊断眼疾并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检查内容以及常见的病例分析。
一、意义1.评估眼健康状态:双眼视功能检查可以评估眼部健康状况,发现早期异常,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眼疾加重或产生其他并发症。
2.诊断眼疾:双眼视功能检查可以检测常见的眼疾和其他视觉问题,如近视、远视、弱视等等,并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依据。
3.评估手术效果:双眼视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手术后恢复情况并监控效果。
二、检查内容1.视力检查:测量裸眼和矫正视力,记录对各种线条大小、颜色和对比度反应的能力。
2.眼位检查:检查眼球运动范围,是否存在偏斜或斜视等症状。
3.调节功能检查:如辨别远近物体需要眼球调节的能力、判断窄间距物体的力量调节等。
4.眼压检查:测量眼压,以便发现和诊断青光眼等眼疾。
5.视野检查:检查患者的视野范围,以便发现和诊断视网膜剥离、青光眼等眼疾。
6.其他检查:还可以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其他检查。
三、病例分析下面两个病例说明了双眼视功能检查对眼部健康的影响。
1.王女士,45岁。
她感到自己的右眼存在某种视觉问题,但无法确定具体情况。
双眼视功能检查检测到王女士患有急性青光眼,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后成功挽救了王女士的右眼。
2.李先生,22岁。
他前一段时间做了近视眼的激光治疗手术,但是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并不理想。
通过双眼视功能检查,发现李先生的眼睛有近视散光,给予相应治疗后,李先生的视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总之,双眼视功能检查对于眼部健康非常重要,人们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眼部问题。
视功能

正融像性集合=正相对集合-隐斜度, 负融像性集合=负相对集合+隐斜度。 (外隐斜在公式中用负值表示,内隐斜则用 正值) 例如:测注视40cm目标时有6△内隐斜, 测融合力结果为: BO 20/32 BI 12/18
表明: 正相对集合 负相对集合 正向融合力 负向融合力 正融像性集合 负融像性集合
相对集合:在调节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发 生的集合作用称为相对集合。 其意义在于视近时应尽量保持多余的正相对 集合也即内收力才能持久,舒适。
融合力典型值(Morgan)
远距 BI x/5-9/3-5 BO 7-11/15-23/8-12 近距 BI 11-15/19-23/10-16 BO 14/18-28/7-15
正融像性集合(PFC)=正相对集合-隐斜度 负融像性集合(NFC)=负相对集合+隐斜 度 。( 内+ 外-)。
40cm 6eso BI 12/18/15 20/32/16 正相对集合 负相对集合 正向融合力 负向融合力 正融像性集合 负融像性集合
BO
BI破裂点的三棱镜值为负向融合力(负融合 储备力) BO破裂点的三棱镜值为正向融合力(正融 合储备力) BI、BO三棱镜测至出现模糊点时的棱角度 (BI时远距不存在模糊点则为至破裂点值) 此为正负相对集合值(PRC、NRC)。 正负融像性集合(PFC、NFC)即使正、负 相对集合值加减隐斜度值。
测量
将MEM卡粘贴在检影镜上,室内照明为正 常照明。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测量在 双眼注视下进行 MEM卡放于被检者习惯性阅读距离,指导 其阅读卡上的视标 在其阅读时快速检影,观察瞳孔中央区的影 动,并通过镜片使之中和
如瞳孔区影动为顺动,说明为调节滞后,加 正球镜至中和 如瞳孔区影动为逆动,说明为调节超前,加 负镜至中和 正常量:+0.50D,+-0.50D
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和分析

31
近距隐斜测量
• 视标放置:眼前40cm处,照明良好 • 其余步骤相同 • eso & exo
32
聚散能力测量
33
聚散的计算
• 计算单位:棱镜度为(△)
1△ :光线通过1米远的距离产生垂直偏离1厘米。
1cm
1m
34
聚散的计算
• 举例
– 患者 PD=60mm
6m
50cm
测量距离 14mm
36
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1. 张力性聚散(tonic vergence):
– 双眼从解剖静息位置向生理静息位的移动 – 水平位隐斜视=双眼生理静息位 – 水平隐斜视与张力性聚散
• 张力性聚散度合适:远距隐斜视为零(正视位) • 张力性聚散度太大,远距隐斜视为内隐斜 • 张力性聚散度太小,远距隐斜视为外隐斜
1cm / 1m
集合△度 单眼 双眼
1△
? 6cm/1m
Pd=60mm
?6cm/0.5m
Pd=60mm
?6cm/6m
35
聚散的计算
• 集合度与眼的转动中心
– 角膜顶点后14mm – 镜架平面后27mm – 计算;
27mm
测量距离
PD
集合△度 单眼 双眼
40cm
60mm
?
40cm
64mm
?
6cm/0.427m
(眼视光课件)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和分析
重要性
• 眼视光学=验光 • 双眼视觉学的基础
2
必要性
• 不是常规检查项目 • 检查前提:具备双眼视,矫正视力正常、
眼部生理情况基本正常,却有双眼视症状 反应者
3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作用内容及其方法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作用内容及其方法双眼视功能检查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眼睛的双眼协调能力、眼位、眼球运动和眼睛焦距调节等视觉功能。
该检查的目的是发现和诊断与双眼视功能异常相关的问题,并指导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
以下将详细介绍双眼视功能检查的作用内容及其方法。
1. 双眼协调能力检查:通过评估眼球的合作运动和协调性,了解眼球是否能够同时、平衡地定位在一个目标上。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嗅觉测试(如咬合板测试)、Maddox轮或Hirschberg检查等。
2.眼位检查:通过观察眼球的位置和运动来评估眼部肌肉的协调性和强度。
主要检查项目包括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眼位、斜视(如斜视、内斜视和外斜视)等。
3.眼球运动检查:通过评估眼球的运动范围、速度和平滑性来检测有无异常。
这些检查包括直视追踪、斜视追踪和凝视示踪等。
4.眼睛焦距调节检查:通过观察眼睛调节焦点的能力来评估眼睛的近视调节能力。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融合调节、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等。
这些检查在眼科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评估眼肌功能:双眼视功能检查可以评估眼部肌肉运动的协调性和强度,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斜视、眼位异常等问题。
2.诊断和治疗近视等问题:眼睛焦距调节检查可以评估眼睛的近视调节能力,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近视、远视等屈光问题。
3.检测和干预弱视:双眼视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发现和干预弱视(也称为“懒眼”),及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干预。
4.观察儿童的发育和学习困难:通过对儿童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可以帮助发现并评估与学习困难相关的问题,如眼球运动异常、双眼协调问题等。
方法方面,双眼视功能检查可以使用多种仪器和技术,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1.直视追踪检查:通过观察被检查者的眼球跟随一个运动目标的能力来评估眼球运动的协调性和平滑性。
2.融合调节检查:通过观察被检查者眼睛对接近和远离目标的调节能力来评估眼睛的焦距调节功能。
3.凝视示踪检查:通过观察被检查者的眼球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的切换,评估眼球运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双眼视功能 检查

双眼视功能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有多种检查方法,各种检查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好的检查方法应该能够反映病人在自然就寝上的双眼视觉。
但是,各种检查方法对双眼视觉都有不同程度的分离作用,所以检查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全面反映病人的状况。
根据各种检查方法分离作用的大小由小到大依次是:Bagolini 线状镜、偏振光四点试验、同视机、Worth四点试验,负后像和正后像。
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有以下几种:1.同视机1901年Worth根据其简单和复杂程度将双眼视功能完整的视觉过程分为三级,一直被临床工作者广泛采用.即双眼同时视、融合力和立体视。
同视机能够检查单眼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和三级双眼视功能。
详细检查方法请看第五章。
2.Worth四点试验四点试验能够检查单眼抑制、复视和双眼融合功能。
检查方法如下:病人戴红绿眼镜,观察33cm或6m处的四点灯,四点灯一个红色,两个绿色一个白色。
眼镜和四点灯的红录颜色互补,即戴红色眼镜的眼睛看不见绿灯,只能看见红灯或把白灯看成红灯;载绿色眼镜的眼睛看不见红灯,只能看见绿灯或者把白灯看成绿灯。
如果病人看见四个灯产明病人有双眼视。
他们可能双眼视觉正常,也可能存在异常视网膜对应,患小角度内斜视。
如果病人只看见两个红灯,说明戴绿眼镜的眼存在抑制。
如果病人只看见三个绿灯,说明戴红色镜片的眼抑制。
如果病人看见5个灯,可能患内斜视或外斜视,存在复视(如下图:)若检查距离是6m,四个灯对应的是中心凹部位,而33cm时,对应的是周边视网膜.当病人在33cm检查时可能存在双眼视,而检查距离变为6m时,病人可能存在单眼抑制。
所以做Worth四点试验时,必须检查远近两个距离上的双眼视功能。
3.4△三棱镜试验如果病人微小斜视或是斜视矫正术后仍然存在中心凹抑制,这类中心凹暗点很难发现,为了估计病人双眼视觉的质量可以选用这种检查方法。
病人注视正前方的一个点光源,把底向外的4△三棱镜放到一只眼前,观察另一只眼有没有双向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作用、内容及方法BCC检查调节反应,调节滞后和调节超前的测量方法,正常值为+0.25~+0.75D。
1.综合验光仪内置入被检者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
将FCC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 cm处,将两眼辅助镜片的土0.50转至90o位置(其负散轴位于900),不需要额外增加照明,让被检者双眼睁开,注视40 cm处的FCC视标。
2.被检者报告水平线较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3.被检者报告垂直线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4.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和垂直线同样清晰,说明被检者的调节反应量为零。
二、NRA检查负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减少调节的能力,正常值为+2.25~+2.50D。
1.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 cm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变模糊,退回前一片。
记录增加的正球镜度数,即为其负相对调节(NRA。
4•检测值正常说明无调节参与,测得的度数是真实度数;检测值偏低说明有调节参与,即假性近视,需要散瞳处理;检测值偏高说明负镜过矫或正镜欠矫。
三、PRA检查正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增加调节的能力,正常值>-2.50D。
1.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 cm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记录增加的负球镜度数,即为其正相对调节(PRA。
4•检测值若低于验光测得近视增长的度数,被检者无法接受新眼镜,可通过调节训练;5.PRA低加上外隐斜,看近必须要戴镜。
四、调节灵活度检查调节灵活度是采用土2.00D翻转拍(Flipper拍)进行检查,测量每一分钟的循环次数,其单位为cpm。
调节灵活度代表了调节能力、速度、持久力,在无法进行NRA PRA 佥查或者低龄儿童不合作的情况下可快速估测调节是否正常、调节和放松哪部分出现问题。
正常值为单眼12cpm双眼8~10cpm1.被检者戴屈光不正全矫眼镜,右眼处于打开状态,左眼关闭。
注视40cm 处的0.6近视标检查卡。
2•检查者将土2.00D翻转拍镜片的正镜片置于被检者右眼前,嘱被检者注视近视标检查卡字母,当被检者报告视标变清晰时,检查者立即将负镜片反转至被检者眼前,待被检者报告视标变清晰时再立即反转镜片。
记录一分钟被检者看清视标的循环次数(看清+2.00D和—2.00D为一个周期)。
3.左眼调节灵活度的检查与右眼相同,而后进行双眼调节灵活度的检查。
4.双眼调节灵活度的检查与单眼调节灵活度的检查方法基本相同,只需将两眼都打开即可。
5.双眼调节灵活度测量过程中为了避免被检者有单眼抑制现象的发生,检查时可使用偏振镜片。
测量时被检者戴上偏振眼镜,若其只能看到两列视标说明被检者有单眼抑制,需在记录中标明。
五、调节幅度检查通过测量被检者的调节幅度,并根据最小调节幅度公式15-0.25 X年龄或查调节幅度正常值表(Donder),评估被检者的调节幅度是否存在异常。
(一)移近法1.被检查者戴屈光不正全矫眼镜,遮盖其左眼,正常照明。
2.验光师手持近用视标置于被检查眼前40cm处,请被检者注视其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通常为0.8 —行视标),并以约5cm/s的速度将近用视标向被检者移近,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出现持续性模糊为止。
3.用视标尺测量此时视标距被检者眼镜平面的距离,该距离的倒数即为被检者右眼的调节幅度。
同样方法检查左眼、双眼的调节幅度。
(二)负镜片法1.在综合验光仪内置人被检者的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遮盖其左眼,正常照明。
2.将近用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cm处,让被检者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通常为0.8 —行视标)。
在该眼前逐渐增加-0.25D的负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首次出现持续性模糊,记录上一片的镜片度。
3.所增加的负球镜总量再加上2.50D为被检者的调节幅度。
同法检者左眼、双眼的调节幅度。
六、远、近距离水平隐斜目前常用的隐斜视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交替遮盖法、马氏杆法和von Graefe 其中后两种方法需要在被检者有双眼同时视的基础上进行。
(一)遮盖法:本方法为定性检查。
a)遮盖-去遮盖试验:检查者用遮盖板遮住一眼,观察遮盖眼去遮盖后有无转动,如有转动,说明病人存在显斜视,如果遮盖眼去遮盖后由外向内运动,说明病人有外斜视,由内向外运动,说明有内斜视。
若存在垂直方向的运动,说明有垂直斜视。
去遮盖瞬间遮盖眼由上往下移动为该眼的上隐斜。
去遮盖瞬间遮盖眼由下往上移动为对侧眼的上隐斜。
移去遮盖板,让检查者有足够时间建立双眼视,遮盖另一眼,再一次观察遮盖眼去遮盖后有无转动,如移去遮盖板后,被遮盖眼回到正位,而未遮盖眼显示斜视,那么,被遮盖眼为注视眼,如果,被遮盖眼在去遮盖后,仍然在斜视位,说明,未遮盖眼为注视眼。
b)交替遮盖试验:遮盖-去遮盖试验确立注视眼,从遮盖斜眼开始检查。
从右眼到左眼迅速移动遮盖板,然后再回到右眼,观察拿走遮盖的眼睛的运动,经过数次交替遮盖后,用基底朝向眼睛移动方向的三棱镜度数估计所观察到的眼睛的移动量。
不断调整三棱镜的度数,直到交替遮盖时不再出现眼球运动为止。
(二)马氏杆法:本方法须在被检者有双眼同时视的基础上进行1.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将室内光线调暗,验光仪中置入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和远用瞳距。
右眼的辅镜片RMHS至90o(即右眼视孔内为红色水平向马氏杆),左眼处于开放状态,并将旋转棱镜归零后移至左眼孔前,将0位置于垂直方向。
2.被检者注视5米远处的一点光源。
此时右眼看到是一条红色的竖线,左眼看到的是点光源。
3.被检者看到的点光源恰好在红色竖线上,说明被检者无水平向隐斜。
4.被检者看到红色竖线在右边,点光源在左边,即右眼看到的像在右边,左眼看到的像在左边,为同侧性复视,说明被检者为内隐斜。
此时在非注视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直至点刚好落在竖线上。
所加的三棱镜即为其内隐斜量。
5.被检者看到红色竖线在左边,点光源在右边,即右眼看到的像在左边, 左眼看到的像在右边,为交叉性复视,说明被检者为外隐斜。
此时在非注视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直至点刚好落在竖线上。
所加的三棱镜即为其外隐斜量。
6.马氏杆法检查近距离水平向隐斜视。
马氏杆法检查近距离水平向隐斜视时,只需将远用瞳距调整为近用瞳距,点光源从5米移至40厘米处即可,其他操作步骤和结果判断同上。
(三)V nGraefe法:本方法须在被检者有双眼同时视的基础上进行。
1.视标采用被检者单眼最佳矫正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
2.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入被检者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和远用瞳距。
让被检者轻轻闭上眼睛,将旋转棱镜移至视孔前,将右眼前棱镜调至6A BU左眼棱镜调至12A BI。
3.被检者睁开双眼,询问其看到几个视标。
此时应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在右下方(为右眼所见),一个在左上方(为左眼所见)。
4.让被检者注视右下方的视标(右眼所见),并始终保持视标清晰。
5.验光师告知被检者他将会使左上方的视标逐渐向右移动,当左上方视标移至右下方视标的正上方时请被检者报告。
6.验光师以每秒2 △的速度减少左眼的棱镜度,直到被检者报告上下两个视标垂直向对齐(即两个视标一条垂直线上)。
记录此时左眼前三棱镜的底向和度数。
7.继续向同一方向移动三棱镜,至被检者看到视标变为一个在左下方,一个在右上方,再反方向移动三棱镜,再次使上下两个视标垂直向对齐。
记录此时左眼前三棱镜的底向和度数。
8.上述两步中所得三棱镜的平均值为被检者的隐斜量。
三棱镜平均值是基底朝内的三棱镜,则被检者为外隐斜。
平均值是基底朝外的三棱镜,则被检者为内隐斜。
平均值是基底朝上的三棱镜,则被检者为下隐斜。
平均值是基底朝下的三棱镜,则被检者为上隐斜。
平均值为0,则被检者无水平向隐斜视。
9.将远用瞳距调整为近用瞳距,测试距离移至近视标杆的40cm处,视标采用近用视标中的小方块视标,按以上步骤可测得近距离水平向隐斜视。
七、AC/A检查(一)梯度性AC/A值梯度性AC/A值是指通过改变镜片从而使调节变化 1.00D后,其调节性集合量的变化。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首先检查出被检者戴矫正眼镜后看近的水平隐斜量,在此基础上双眼各加+1.00D,检查看近的水平隐斜量,再双眼各加-1.00D,检查看近的水平隐斜量,两次的差值,除以2D,即为其AC/A值。
检查梯度性AC/A值时通常采用vonGraefe法检查近距离的水平隐斜量。
正常值为3〜5A /D。
1.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预置被检者的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瞳距调整为近用瞳距。
2.用von Graefe法检查此时被检者近距离的水平隐斜量,并记录值(内隐斜即BO值记录为+值,外隐斜即BI值记录为一值)。
3.双眼在远屈光不正矫正度数的基础上,增加+1.00D球镜后,检查一次此时被检者看近的水平隐斜量,并记录值,再增加-1.00D球镜后,检查一次此时被检者看近的水平隐斜量,并记录值。
在测量过程中让被检者始终保持注视视标清晰。
4.用3步中两次变化值,除以增加的调节量2D,即为其梯度性AC/A值(二)计算性AC/A值计算性AC/A值是根据被检者近看至看远时总的集合量的变化除以其调节量的变化而得。
1.用马氏杆法或von Graefe法查得被检者的远距离和近距离的水平隐斜量后,根据公式:AC/A=P+ M( Hn- Hf)计算出AC/A值。
2.式中:PD为被检者的远用瞳距,以厘米为单位,M为测量近距离隐斜时所注视的距离,以米为单位。
通常为40cm,即0.4米。
Hn为近距离的水平隐斜量(内隐斜记录为+值,外隐斜记录为-值)Hf为远距离的水平隐斜量(内隐斜记录为+值,外隐斜记录为-值)八、远、近距离BI/BO检查通常使用综合验光仪上的旋转棱镜测量聚散范围。
用基底朝内(BI)和基底朝外(BO的三棱镜测量水平聚散力,得到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数值。
(一)远距离BI/BO检查1.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入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远用瞳距。
2.视标采用被检眼最佳矫正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
3.调整两侧旋转棱镜得到BI和BO的三棱镜。
4.被检者双眼注视单个视标,并报告模糊点和破裂点。
5.先进行BI检查,记录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6.同法进行BC检查并记录。
7•记录结果:分别记录远距离BI和BO的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