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模块化设计
计算机软件的扩展性与模块化设计原则

计算机软件的扩展性与模块化设计原则引言计算机软件的扩展性和模块化设计原则是保证软件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含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的设计原则。
第一章软件的扩展性1.1 扩展性的概念软件的扩展性是指能够方便地对软件系统进行功能增加或修改,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一个具有良好扩展性的软件系统应该能够通过添加新模块或插件来实现功能的改进或扩展,而不会对原有系统的核心功能进行大规模的改动。
1.2 扩展性的重要性软件系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求和功能总会有变化。
具备良好扩展性的软件系统可以快速响应这些变化,避免了对系统进行全面重构的繁琐过程,节约了时间和资源。
另外,扩展性也增加了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使得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更长。
1.3 实现扩展性的方法要实现软件系统的扩展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使用设计模式:设计模式提供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解决方案,如观察者模式、工厂模式等,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组织代码和解决扩展性问题。
- 使用插件化架构:将软件系统拆分为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和升级,通过插件化的方式加载到系统中。
这样可以方便地增加新功能而不影响原有系统。
- 使用松耦合的设计:将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量降低,减少对其他模块的影响。
这样可以减少对已有功能的改动,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第二章模块化设计原则2.1 模块化的概念模块化设计是指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独立的功能。
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和调用,以实现解耦和高内聚的设计。
2.2 模块化设计的重要性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复用性。
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只关注自己的功能,易于理解和维护。
同时,模块化的设计也方便进行单元测试,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此外,通过模块化设计,多个项目可以共享和复用已有的模块,减少重复开发,提高开发效率。
2.3 模块化设计的原则要实现有效的模块化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单一责任原则:每个模块应该只负责一个独立的功能,避免功能耦合和职责混乱。
如何进行软件项目的模块化设计

如何进行软件项目的模块化设计软件项目的模块化设计是指将整个软件系统按照功能或业务逻辑划分成多个模块,并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和依赖关系,让不同模块之间能够独立开发、测试和部署。
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扩展性和复用性,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软件项目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并探讨如何实现它。
一、模块化设计的重要性软件项目的模块化设计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模块化设计可以降低软件系统的复杂度,将整个系统拆分成若干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专注于特定的功能或业务逻辑,这样可以降低团队协作的难度,并且可以避免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
其次,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当某个模块需要修改或更新时,我们只需要关注它自身的实现细节,而不需要担心其他模块的影响,这样有利于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和变化。
再次,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扩展性,因为模块之间定义了清晰的接口和依赖关系,所以当需要新增功能或业务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新的模块或修改现有模块来实现,而不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最后,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复用性,因为模块是独立的,所以它们可以被多个地方复用,这样可以减少开发成本和提高开发效率。
二、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进行软件项目的模块化设计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设计的模块化是合理的、健壮的和可维护的。
首先,模块应该具有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高内聚性是指模块的各个元素应该紧密相关,低耦合性是指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应该尽可能少,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风险。
其次,模块应该具有清晰的接口定义和规范的协作流程,这样可以使不同模块之间的交互更加便利和可靠。
再次,模块应该具有完善的测试机制和文档支持,这样可以保证模块的质量和可靠性,并且能够为模块的使用和扩展提供便利。
最后,模块化设计应该是可持续的,即在设计的同时应该考虑未来的功能扩展和变化需求,使得系统可以持续地演进和迭代。
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与组件开发

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与组件开发随着软件规模不断增大和复杂度不断提高,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与组件开发变得日益重要。
模块化设计和组件开发是软件工程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它们能够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重用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从概念、优势、实施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概念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拥有特定的功能,且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和交互。
模块化设计的目标是将系统分解为各个模块,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提高系统的可理解性。
2. 组件开发:组件开发是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应用于具体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将软件功能拆分为独立的组件,每个组件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
组件开发的目标是提高软件的重用性,降低开发成本和减少开发周期。
二、优势1. 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通过模块化设计和组件开发,软件系统的每个模块或组件都相对独立,可以独立进行修改、测试和维护。
当系统需要进行功能扩展或修复漏洞时,只需要关注特定的模块或组件,而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从而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
2. 提高代码的重用性:模块化设计和组件开发使得软件系统中的各个模块或组件可以被多个系统或项目复用。
通过建立组件库或模块库,可以将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组件或模块进行分类管理,以便在其他项目中进行重复使用,提高代码的重用性,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
3. 提高开发效率:模块化设计和组件开发使得开发团队可以并行工作,每个团队成员负责开发和测试特定的模块或组件。
这样可以节约开发时间,提高开发效率。
同时,组件开发还可以通过接口约定来规范不同组件之间的交互,减少集成和测试过程中的问题。
三、实施方法1. 划分模块:首先,需要根据软件的功能和需求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这些模块应该具有良好的内聚性,即模块内部的代码功能应该高度相关。
2. 定义接口:每个模块都应该定义明确的接口,以定义模块之间的通信和交互方式。
接口应该清晰地定义输入和输出参数,并规范数据的格式和类型。
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

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软件工程是指应用工程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管理、规范、控制和优化,以达到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目标。
模块化设计是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环,通过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可重用的、功能完整的模块,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一、模块化设计的意义在软件开发的初期,软件工程师通常会将整个软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这种方式虽然容易实施,但是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1. 缺乏可重用性:不同模块之间通常缺乏独立性,无法实现模块的复用。
2. 维护困难:整个软件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整体,成千上万的代码量让软件开发团队无从下手。
3. 难以协同开发:大型软件系统通常需要几十到几百人一起开发,如果没有模块化设计的支持,开发团队之间的协作将变得十分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软件工程师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来开发软件系统,从而将整个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可重用的、功能完整的模块,每个模块通常包括若干个函数、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文档说明,这些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可以在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情况下进行测试、维护和升级。
模块化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减少软件开发的时间和成本,从而让软件开发团队更加专注于功能的开发和创新。
二、模块化设计的实现方式实现模块化设计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划分模块的依据:模块化设计的第一步是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设计,确定软件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职责,并根据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划分。
2. 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模块之间的接口是模块化设计中的核心,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直接影响到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接口设计应该尽可能的简单、清晰,并严格遵守封装性原则。
3. 模块化代码的编写:在实现具体的模块中,需要注意编写可重用、功能完整且具有高内聚低耦合性的代码。
同时,为了保证代码质量和开发效率,需要严格遵守编码规范和测试方法,并进行详细的文档注释。
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

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设计方法,通过将软件系统的功能划分为一系列独立的模块,以实现模块之间的高内聚、低耦合的目标,从而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在进行模块化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将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细化,从而确定需要设计的模块。
然后,将这些模块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并定义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接下来,可以采用自顶向下、自底向上等不同的设计策略来逐步细化和完善各个模块。
在模块化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高内聚:模块内部的功能相互关联,模块的功能应该尽量集中,避免模块内部出现冗余或不相关的功能。
高内聚的模块更容易理解和维护。
2.低耦合: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应该尽量减少,模块之间的交互应该通过合理的接口进行,而不是直接依赖其他模块的具体实现。
低耦合的模块更容易被替换、重用和测试。
3.独立性:模块应该尽量独立,即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部署。
独立的模块更容易被并行开发和测试,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4.可重用性:设计的模块应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中被重用。
通过重用已有的模块,可以减少开发工作量,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5.可测试性:模块的设计应该便于测试,具备良好的可测性。
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从而方便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可以采用一些设计模式来帮助实现模块化设计,例如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单例模式等。
这些设计模式可以提供一些通用的解决方案,帮助解决模块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功能实现。
总结起来,模块化设计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重要设计方法,通过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实现模块之间的高内聚、低耦合,从而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模块化设计需要遵循一些设计原则,结合设计模式等技术手段,可以使得软件系统的开发更加高效、可靠。
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与实现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逐渐成为了现代软件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模块化设计与实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针对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与实现,探讨其背景、定义、实现方法以及优缺点等方面。
背景随着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进步性的不断增加,单一的软件设计方案早已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模块化设计和实现技术应运而生。
甚至可以说,这已经成为了现代软件开发的标配。
定义模块化是指将软件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独立的模块。
这样,每个模块只需要关心自己的内部实现,通过良好的接口实现与其他模块的交互。
这种分解方式不仅能够使得软件系统的设计更为模块化,同时也能够使得软件的开发更加容易。
实现方法模块化的设计与实现有点类似于魔方中的拼图。
首先,需确定拼图的形式以及每个部分的构成。
接着,通过划分构件,拼凑各个部分,最终实现完整拼图。
在软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和实现中,同样需要确定模块的基本部件,划分每个模块的构成,再通过良好的接口实现各个模块的衔接。
根据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模块,从而降低整体的开发复杂度。
同时,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实现,可以使得软件系统的设计更加灵活、扩展性更加强大。
常见的模块化实现方法包括:透明性模块化、黑盒模块化和白盒模块化。
其中,透明性模块化是指每个模块提供一个特定功能,但在实现细节方面对其他模块隐藏。
黑盒模块化是指将每个模块视为完全独立和不透明的个体。
而白盒模块化是指开放每个模块的实现细节,以便其他模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互动。
优缺点优点:1.提高开发效率:模块化的设计和实现可以将复杂的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从而降低了设计和开发的难度,提高了效率。
2.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模块化的设计和实现可以更容易地对程序进行维护和更新。
因为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
3.提高软件的可扩展性:当需要增加新的功能时,可以很容易地添加新的模块,而不影响到整个程序。
软件模块化设计原则

软件模块化设计原则软件模块化设计原则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独立的功能和责任,并且模块之间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进行交互。
模块化设计原则有助于提高软件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使得系统更易于理解、开发和维护。
在进行软件模块化设计时,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开发人员设计出高质量的模块化软件。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些原则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示例。
1.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单一职责原则要求一个模块只负责一项特定的功能或责任。
它的核心思想是模块应该只有一个修改的原因。
通过将模块的功能划分得更细致,可以降低代码的复杂性,并且使得模块更加容易理解和测试。
考虑一个用户管理系统,其中包含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和用户信息管理功能。
按照单一职责原则,可以将用户注册功能和用户登录功能分别设计成独立的模块。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需要修改用户注册逻辑时,不会影响用户登录模块的实现。
2. 开放封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开放封闭原则要求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对于扩展是开放的,但对于修改是封闭的。
它的目标是通过扩展现有代码来适应新的需求,而不是修改已有的代码。
这可以通过面向接口编程、使用抽象类和接口等方式来实现。
考虑一个图形绘制程序,目前支持绘制圆形和矩形两种图形。
按照开放封闭原则,可以定义一个抽象的图形接口,并让圆形类和矩形类实现该接口。
当需要新增一个三角形类时,只需编写一个新的实现类,而不需要修改已有的代码。
3. 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依赖倒置原则要求高层模块不应依赖于低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
抽象不应该依赖于具体实现细节,而具体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
这可以通过使用接口、依赖注入等方式来实现。
考虑一个订单处理系统,其中包含订单管理和支付模块。
软件模块化设计原则

《软件模块化设计原则》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软件的开发和设计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需求和挑战。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复用性以及开发效率,软件模块化设计原则应运而生。
这一原则作为软件开发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构建高质量、可靠的软件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软件模块化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功能明确的模块。
这些模块之间通过清晰的接口进行交互,从而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子问题,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加专注于各个模块的实现,提高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高内聚是软件模块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内聚指的是模块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关联紧密程度。
一个具有高内聚的模块应该是功能单一、职责明确的,模块内部的元素紧密相关,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
这样的模块易于理解和维护,当需要修改或扩展该模块的功能时,只需要关注模块内部的相关部分,而不会对其他模块产生过多的影响。
一个用于处理用户登入功能的模块,它应该只包含与用户登入相关的代码,如用户名验证、密码加密、登入逻辑等,而不应该包含与用户注册、用户信息管理等其他功能相关的代码,这样可以保证模块的功能高度集中,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和可维护性。
低耦合也是软件模块化设计的关键原则之一。
耦合指的是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的紧密程度。
低耦合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少。
这样可以使得模块之间的修改和扩展相互影响较小,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在设计模块时,应该尽量避免模块之间的直接硬编码依赖,而是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进行交互。
一个模块可以通过提供一组函数或方法的接口,供其他模块调用,而其他模块只需要知道这些接口的定义,而不需要了解具体的实现细节。
这样当需要更换模块的实现方式时,只需要修改接口的定义,而不需要对调用该模块的其他模块进行大规模的修改,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
模块的独立性也是软件模块化设计的重要原则。
模块应该具有独立的功能,能够在不依赖其他模块的情况下独立运行和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模块独立性的度量
模块独立性取决于模块的内部和外部特征。 SD方法提出的定性的度量标准: 模块自身的内聚性 模块之间的耦合性
20
2. 模块独立性的度量之一:内聚性
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相互关联的强度 设计目标:高内聚(一模块的所有成分都直接参与 并且对于完成同一功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
3
1.软件的总体结构主要回答的问题
软件的组成部分 软件的层次关系 模块的内部处理逻辑 模块之间的界面
4
2. 软件设计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SD)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JSD方法)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OOD)
5
3. 软件设计分为两个阶段:
(1)概要设计(总体设计) 确定软件的结构以及各组成成分(子系统或模块) 之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越高。
如何确定模块化分的最小成本区,并保证模块的最佳性能,是设 计活动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17
模块数与开发工作量的关系
软件总成本
成
本 或
最小成本区域
集成成本
工
M
作
量
成本/模块
模块数量
18
2. 模块的独立性
① 模块独立性的概念 模块完成独立的功能 符合信息隐蔽和信息局部化原则 模块间关连和依赖程度尽量小
56
模块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耦合是影响软件复杂程度和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标:建立模块间耦合度尽可能松散的系统。
57
如何降低模块间耦合度?
(1) 如模块必须存在耦合,选择适当的耦合类型 原则:尽量使用数据耦合
少用控制耦合 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 坚决避免使用内容耦合 (2) 降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
58
31
(7) 功能内聚
模块仅包括为完成某个功能所必须的所有成分。 ( 模块所有成分共同完成一个功能,缺一不可 ) 内聚性最强
32
功能内聚模块
建立方程组系数矩阵
高斯消去法
回
代
高斯消去法解题流程 33
模块独立性的度量之二:
耦合性是模块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度量,耦合 的强弱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进入或访 问一个模块的点,以及通过接口的数据。
构有关。 “计算水费”和“计算电费”本无关,由于引用了此数 据结构产生依赖关系,它们之间也是标记偶合。
42
将标记耦合修改为数据耦合举例
计算水电费
本月 用水量
本月
水费
用电量
电费
计算水费
计算电费
43
(4) 控制耦合
一模块通过开关量、标志、名字等控制信息, 明显地控制另一模块的功能。
44
控制耦合举例
23
(2) 逻辑内聚
把几种相关功能(逻辑上相似的功能)组合在一 模块内,每次调用由传给模块的参数确定执行 哪种功能。
24
A BC
逻辑内聚模块 公用代码段
E FG
E、F、G逻辑 功能相似,组
A1 B1 C1
成新模块EFG
A BC
公用代码段
EFG
EFG模块内部逻辑
缺点:增强了耦合程度(控制耦合)不易修改, 效率低。
1.分解
C(p1)>C(p2) 则 E(p1)>E(p2)
其中: p1和p2是两个问题
C(p1+p2)> C(p1) +C(p2)
试验发现
C(x)是由x问题决定的复杂性 E(x)是解决x问题所需要的工作量
E(p1+p2)> E(p1) +E(p2)
"各个击破"理论
模块划分得越小成本越低 ,但是
集成成本却随着模块划分得越小
60
11
抽象(Abstraction)
抽象原则应用举例 Windows NT一体化的I/O系统设计
文件管理 O 网络管理 S 设备管理
高速缓冲存储器
抽象
对虚拟文件的 字节流, 虚拟文件可为 任何设备和实 体
12
细化:即分解。 在逐步细化中,特别强调这种分解的“逐步” 性质,即每一部分仅较其前一部增加“少量” 的细节。这样,在相邻两部之间就只有微小的 变化,不难验证它们的内容是否等效。
28
(5) 通信内聚
模块内各部分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或产生 相同的输出结果。
29
通信内聚模块例
职工工 资记录
产生工 资报表
职工工 资报表
计算平 均工资
平均 工资
产生职工工资报表并计算平均工资模块 30
(6)信息内聚
信息内聚指模块完成多个功能,各个功能 都在同一数据结构上操作,每个功能有 唯一入口。如对同一个数据库的“查找 —添加—删除—修改”模块。
5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公共耦合举例
AB
common 公共数据区
松散的公共耦合
AB
common 公共数据区
紧密的公共耦合
51
公共耦合举例
AB C
公共数据区 模块A、B、C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
52
公共耦合举例
B
6个模块共享一
A
个公共数据区
E
C
所有的公共耦合 关系
D
F
53
公共耦合存在的问题:
(1)软件可理解性降低 (模块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连系)
第五章 软件设计概述
§5.1 软件设计的目标和任务 §5.2 软件设计基本概念 §5.3 模块化设计
1
§5.1 软件设计的任务
软件需求:解决“做什么” 软件设计:解决“怎么做”
2
软件设计的任务
问题结构(软件需求)映射 软件结构;
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出发,形成软件 的具体设计方案。
耦合性越高,模块独立性越弱
34
耦合强度依赖的因素:
一模块对另一模块的引用 一模块向另一模块传递的数据量 一模块施加到另一模块的控制的数量 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
35
模块间耦合的类型:
低
非直接耦合
耦 (低耦合) 数据耦合
合
标志耦合
性 (中耦合) 控制耦合
外部耦合
(较强耦合)
公共耦合
高 (强耦合) 内容耦合
13
3.信息隐蔽(Information Hiding)
信息隐蔽:对模块内部信息访问的约束
信息隐蔽的含义:有效的模块化可以通过定义一 组独立模块来实现,这些模块相互之间只交流软件 功能必需的信息。 换句话说:模块所包含的信息,不允许其它不需要这
些信息的模块访问,独立的模块间仅仅交换为完成 系统功能而必须交换的信息。
信息隐蔽的基本原则: 功能独立,高内聚且低耦合
14
§5.3 模块化设计
1.分解 2.模块独立性 内聚 耦合 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设计
15
模块化(Modularity)
模块化是好的软件设计的一个基本准则 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隐蔽细节
分解
复杂问题
较小问题
分解
可减小解题所需的总的工作
16
A
平均/最高
成绩
B
计算平均分 或最高分
45
控制耦合举例
B
读入分数
调用逻辑性模块
B时,须先传递
平均/最高?
控制信号(平均分 /最高分),以选
择所需的操作。
计算平均分 计算最高分 控制模块必须知
道被控模块的内
部逻辑,增强了
输出结果
相互依赖。
46
控制耦合增加了理解和编程的复杂性,调用模块 必须知道被调模块的内部逻辑,增加了相互依赖。 去除模块间控制耦合的方法: (1)将被调用模块内的判定上移到调用模块中进行; (2)被调用模块分解成若干单一功能模块。
25
(3) 时间内聚
模块完成的功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执行,这些功能只 因时间因素关联在一起。 例如:初始化系统模块、
系统结束模块、 紧急故障处理模块等。
26
(4) 过程内聚
模块内各处理成分相关,且必须以特定次序执行。
27
过程内聚模块
读入 成绩单
审查 成绩单
统计 成绩
打印 成绩
读入并审查 成绩单
统计并打印 成绩
21
模块的内聚性类型:
低 巧合内聚 内 逻辑内聚 聚 时间内聚 性 过程内聚
通信内聚 信息内聚 高 功能内聚
弱(功能分散)
模 块 独 立 性
强(功能单一)
22
(1) 巧合内聚(偶然内聚)
模块内各部分间无联系
例: A
B
C
M MOVE O TO R
READ FILE F MOVE S TO T 模块M中的三个语句没有任何联系 缺点:可理解性差, 可修改性差。
接口复杂性与耦合类型的关系: 直接引用
接口方式 过程调用语句
数据项作参数
接
口 复 接口数据
数据结构,变 量名作参数
杂 的复杂性 性
开关量,起 控制变量作用
公用数据区 无接口关系
内容耦合 其它耦合 数据耦合
标记耦合
控制耦合
外部耦合 公共耦合 非直接耦合59
内聚与耦合密切相关,同其它模块强耦合的模块 意味着弱内聚,强内聚模块意味着与其它模块间 松散耦合。 设计目标:力争强内聚、弱耦合。
强
模 块 独 立 性
弱
36
(1) 非直接耦合
两个模块没有直接关系(模快1和模快2),模块独立性 最强。
模块1
模块2
模块3
模块4
37
(2) 数据耦合
一模块调用另一模块时,被调用模块的输入、 输出都是简单的数据,属松散耦合。
38
数据耦合举例
开发票
单价 数量
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