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汇总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归纳在咱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可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就像盖房子的砖头,少了它们可不行。
那今儿个,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先来说说“爱”这个字。
它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可丰富啦!有时候表示喜爱,比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里的“爱”就是喜欢的意思。
还有的时候表示吝啬,像“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这里的“爱”指的是舍不得、吝啬。
再讲讲“安”。
“安”能表示安稳,像“风雨不动安如山”;也能表示怎么,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我想起之前给学生们讲这实词用法的时候,有个特别好玩的事儿。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走”这个字,然后问大家在文言文里“走”是什么意思。
有个小同学特别积极,站起来就说:“老师,我知道,走就是走路呗!”其他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
我笑着说:“孩子呀,在文言文里,‘走’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走路,而是跑的意思哟。
比如‘两兔傍地走’,这里的‘走’就是跑。
”那小同学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接着说实词“兵”。
它可以指兵器,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也可以指士兵,比如“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朝”这个实词也很有趣。
它能表示早晨,像“朝服衣冠”;还能表示朝廷,比如“于是入朝见威王”。
还有“曾”字,它当“竟然”讲的时候,比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种用法是不是很特别?咱们再看看“乘”。
它可以是乘车、乘船的意思,像“公与之乘”;也能表示趁着,比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除”这个字,有台阶的意思,比如“扶辇下除”;也有任命、授职的意思,像“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课堂小测验,我出了一道关于实词“当”的题目,问“当是时”里“当”的意思。
有个同学写的是“应当”,结果就答错啦。
我给他讲解的时候,他那懊悔的小模样,还一个劲儿地拍自己的脑袋,说:“哎呀,我怎么就没好好想想呢!”“道”这个实词,含义也不少。
能指道路,像“会天大雨,道不通”;也能指道理,比如“伐无道,诛暴秦”。
高中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高频实词有很多,以下是其中20个较为常见的实词及其解释:1.引:拉,伸。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赵使者蔺相如。
”2.操:持,拿。
如《鸿门宴》:“大王来何操?”3.振:通“震”,震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列观上,乃得以璧归赵,于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举:发动。
如《阿房宫赋》:“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5.屈:使屈服。
如《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6.走:逃跑。
如《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7.顾:回头看。
如《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8.止:使停止。
如《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9.归:返回。
如《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暮且来而而攻之,函谷关以为固,无诸侯之患矣。
’”10.亡:失去。
如《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
12.字:女子许嫁。
少年求学工擅文。
13.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14.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15.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6.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7.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8.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
19.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高考文言文 实词

高考文言文:实词在高考文言文中,实词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和具体含义的词语,它们是构成句子、表达思想的基本词汇。
因此,对于考生来说,掌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实词的种类高考文言文中的实词种类繁多,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其中,动词和形容词是考查的重点,因为它们是表达句子意思的重要词汇。
二、实词的用法实词的用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实词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实词用法:1、名词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当作动词使用,表示特定的含义。
例如,“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军”就是名词作动词,表示“驻扎”的意思。
2、动词作名词有些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当作名词使用,表示一种状态或结果。
例如,“遂见用于小邑”(《屈原列传》)中的“见”就是动词作名词,表示“被任用”的意思。
3、形容词作动词有些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当作动词使用,表示一种变化或状态。
例如,“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善”就是形容词作动词,表示“与……交好”的意思。
4、数词作动词数词在文言文中也可以当作动词使用,表示计数或测量。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中的“毕”和“一”都是数词作动词,分别表示“结束”和“统一”的意思。
三、实词的辨析方法在高考文言文中,对于实词的辨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分析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这种方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语法分析法语法分析法是指根据句子结构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可以判断出实词在句子中所担任的成分和作用,从而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这种方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
3、记忆法记忆法是指通过记忆常见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实词,考生可以通过记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来快速判断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的内容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的内容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的内容「篇一」既1、尽,完。
(言未既)2、已经,---以后。
(既克,公问其故)3、既然。
(将军既帝室之胄)4、既----又---并列关系。
(三军既惑且疑)5、既而:不久。
(既而得其尸于井)6、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7、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壬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假1、不真,虚伪,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弄假成真假仁假义)2、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4、犹贷,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5、给予。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汉书·龚遂传》)6、假如,如果。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我,亦必疑其诳)间1、两事物的当中。
(凡天地之间)2、中间,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3、一会儿。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4、指房屋的.间数。
(安得广厦千万间)5、间隙,空隙。
(彼节者有间)6、隔离。
(遂与外人间隔)7、间或。
(间以诗记所遭)8、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9、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0、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骨微伤,病间月)11、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间关莺语花底滑)12、间谍。
(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13、表时间有时、偶然。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4、表状态,从小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15、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见1、看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2、召见。
(曹刿请见)3、拜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4、会见。
(一日不见,如三秋矣)5、见识,见解。
(真知灼见一得之见)6、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7、听见,听说。
(从兹耳界应清静,免见啾啾毁誉声白居易)8、知道,觉得。
(何以见得)解1、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3、解开,使分开。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4、解释,解答。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
以下是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
1. 人:指人,如“孔子”、“李某人”等。
2. 众:指众多的人,如“众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
3. 之:助词,用于代词或形容词之后,如“此事之难,非一人所能为之”(指代“这件事情”),“吾之德不足以服众人”(指代“我的声望不足以取悦众人”)。
4. 于:介词,用于动词前,如“于是”、“于乎”等。
5. 自:介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如“自我邑中来”(主语“我”,谓语“自来”),“吾自卫还家”(主语“我”,谓语“自卫”)。
6. 所:结构助词,用于动词后面,如“所居之处”、“所过之处”等。
7. 以:介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如“以吾之德,犹不胜任之也”(主语“我”,谓语“以吾之德”),“尔以何而当之?”(主语“尔”,谓语“以何而当之”)。
8. 之: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如“于此之厚,非吾莫属”(定语“于此”,中心词“之”,助词“于"),“人之过,其亦人也?”(定语“过”,中心词“之”,助词“也”)。
9. 于:介词,用于形容词和中心词之间,如“若属自于君”(形容词“若属”,中心词“于”,介词“于”),“余乃得与君同舟”(形容词“得”,中心词“与”,介词“于”)。
10. 为:动词,如“为之奈何”、“为之尽力”等,表示做某事,如“以为此非吾志也”(“此”为“非吾志”的宾语),“遂行而弃之”(“之”
为“弃之”的宾语)。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高中语文十个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退1、退却;后退。
(进退无颜仪)2、退回;返回。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3、离去。
(贤人进而奸人退)4、减退。
5、引退。
(是进亦忧,退亦忧)图1、地图;图画。
2、谋划;想办法。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3、图谋;谋取。
4、预料;料想。
(不图子自归)5、绘画。
6、摹拟;模仿。
徒1、同伙,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徒然,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只,仅仅。
(徒以吾两人在也)4、步行。
(班白者多徒行)5、徒属:所属的人。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6、门人、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7、指服劳役的犯人。
(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通1、到达。
2、交往;往来。
3、畅通;来往无阻。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4、流通;交换。
5、通晓;懂得。
6、通婚。
7、共同的;普通的。
8、量词。
涕1、眼泪。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2、哭泣。
士皆垂泪涕泣(哭泣)3、涕零:流泪。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4、鼻涕。
(目泪下,鼻涕长一尺)汤1、热水,开水。
(臣请就汤镬)2、汤药。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3、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素1、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2、白色的。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4、向来,一向。
(素善留侯张良)5、真情、本心。
(披心腹,见情素)6、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私1、私下。
(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2、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3、与公相对。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说(1)陈述,告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杂说(一种文体)。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学说,主张。
(著书立说)(4)shuì,劝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汇总2018-04-24 这里是>>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学习,每个同学都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大问题,文言文就像是一只只“拦路虎”一样横卧在前方,虎视眈眈的看着你。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功夫下在平时,万全准备才能不慌不乱!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12、道义:道德和正义得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4、吾得兄事之(应该)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10、此言得之(对、合适)度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3、度义而后动(考虑)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8、常有大度。
(度量)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复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
回来)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5、王辞而不复(回答)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报复)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免除赋税徭役)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通\'覆\',遮盖,盖上)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复算,追究)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覆盖)8、通家尚负责。
(亏欠,拖受,责通“债”)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肯定判断、原来是)故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病故,物故(死亡)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顾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2、顾野有麦场(看)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7、顾玩:仔细端详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国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经过,通过)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何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