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案

阅读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积累文言字词,一般来说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阅读一篇文言文除了掌握文言词汇以外,也不可忽视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除了分门别类归纳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外,还要把古汉语中的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还要把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

掌握了这些语法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得心应手。

所以在正式突破高考文言文题型之前,首先,系统讲解文言基础知识,为后面阅读文言文、解答文言文题目打基础。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课标卷放到句子翻译中考查,江苏、北京、天津、浙江卷单独命制选择题考查,考查的内容涉及单音节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句中考查,实际上文言实词如果不过关,解答文言文题就是无米之炊。

因此,掌握好文言实词,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作为备考的重中之重。

知识点1:一词多义【知识点拨】“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一般说来,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Ⅰ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义项串记,语境求解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注意通假字及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异读字、异体字及古今异义情况.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有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有四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往都是专指,现在则是泛指。

二是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三是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四是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别有用心〞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3〕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

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4〕注意古今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县〞通“悬〞,“禽〞通“擒〞,“卒〞通“猝〞;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谕〞通“喻〞,“辨〞通“辩〞,“说〞通“悦〞;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从词性的角度说,名词、形容词活用,“多义动词”的词义推断一直是重中之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固然要靠平时的积累,但是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向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1.语境分析法绝大部分的文言实词具有多个义项,词义有模糊性,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词义必然是确定的,因此,我们在理解文言实词时一定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不可脱离语境孤立地理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分析:A项,“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的“匡”,据语境应解释为“纠正”,这样才能与后文的“过”相搭配。

答案:A2.词类活用分析法文言实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和含义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都属此类。

因此,理解文言实词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分析:依据文意,A、B、D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其中干扰项D 中的“食”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给……吃”;而C项的“谢”应解释为“推托”。

答案:C3.句式分析法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句式整齐,节奏和谐。

把握文言句式的这个结构特点,有助于准确推测词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齿:年龄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陈:陈述C.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薄:接近分析:干扰项D是很典型的对偶句,“北枕大江,南薄五岭”,上一句中的“枕”是动词,意思是“靠近”,下一句相同位置的“薄”也应该是动词,应为“迫近、接近”。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意义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申义牵、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突破之文言实词复习 导学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突破之文言实词复习 导学案

2024文言文突破之文言实词第一课时课题:文言文实词一学习目标:通过理解、训练,牢固掌握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现象及用法,并形成自己的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案一、考点解读(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二)考点剖析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探究案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2.鞣以为轮。

( )3.约纵离衡。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4.始皇既没。

( )5.而倔起阡陌之中。

( )6.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7.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尊君在不(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一词多义)。

1.举①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⑤杀人如不能举( )⑥言举斯心加诸彼乎( )⑦大举,笼归,举家庆贺( )2.方百里而可以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找出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1.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2.去来江口守空船 ( )3.孰与君少长 ( )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 )5.死生,昼夜事也 (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7.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使动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 )2.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 )3.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滕王阁序》2.川泽纡其骇瞩( )《滕王阁序》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滕王阁序》4.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6.项伯杀人,臣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

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

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既.别,肖其像事之。

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

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

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1.与“习举子业辄鄙.之曰”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孔子鄙.其小器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解析:选B。

文中的“鄙”为动词,意为“轻视”,B项与之相同。

A项,形容词,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C项,名词,边界地方。

D项,形容词,庸俗,见识浅。

2.与“即日上疏解.官去”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解析:选D。

文中的“解”指辞官,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B项,动词,解释,解答。

C项,动词,理解。

3.与“既.别,肖其像事之”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C.既.来之,则安之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解析:选A。

文中的“既”为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或“……以后”,A项与之相同。

B项,副词,表范围,全、都。

C项,连词,既然。

D项,连词,“既……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4.与“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D.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解析:选D。

文中的“期”为动词,意为“希望,目的在于……”,D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一周(年)。

B项,名词,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C项,动词,约定。

5.与“有来学者,辄辞.之曰”的“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解析:选B。

文中的“辞”为动词,意为“推辞”,B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托词,借口。

C项,名词,辞令,应酬的言辞。

D项,动词,辞谢,婉言道歉。

6.与“己尚未治.,何以治人”的“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故治.国无法则乱B.不效则治.臣之罪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D.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解析:选A。

文中的“治”意为“管理,治理”,A项与之相同。

B项,动词,惩处,处置。

C项,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

D项,动词,整治,训练。

7.与“玺书至而母适.病死”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从上观之适.与地平B.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D.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解析:选A。

文中的“适”意为“恰巧”,A项与之相同。

B项,形容词,舒适,满足。

C 项,动词,往,到。

D项,动词,顺从,适合。

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于定海,父亲贺孟员,按军籍隶属辽义州卫。

贺钦年少时聪慧,学习举子业每每轻视它说:“做学问就终止于此吗?”得到《近思录》阅读,有所省悟。

成化二年凭进士(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

由于大旱向皇帝上书尽力规劝,又用言官旷废职守招来灾祸,自我检举请求辞官。

适逢陈献章被征召来京,贺钦听他讲学,感叹说:“卓绝的品性不显现,最纯真的道理还被埋藏,社会即使用我,但我拿什么为社会所用呢?”当天就向皇帝上书解除官职离去,遵照弟子礼师事陈献章。

已别后,画了陈献章的像供奉他。

贺钦的学问专门研读《五经》、《四书》、小学,希望反过来要求自己履行,主张恭敬谨慎,用以收敛浮躁放荡的内心。

有前来学习的人,他总是推辞说:“我自己还没有学好,如何教导别人呢?”不久,跟随他游学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像这样十多年,虽然足不出户,然而听闻、仰慕他品德节操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他坐榻前拜见的。

弘治改用新年号,由阁臣推荐,起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

皇帝的诏书到来,他母亲恰好病故,于是上书恳请辞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秀彻。

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弱冠,袭父爵武城侯。

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

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

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

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

”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8.与“汝颍固多奇.士”的“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D.此奇.货可居解析:选A。

文中的“奇”意为“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A项与之相同。

B项,以……为奇,惊异。

C项,佳、好、宜。

D项,珍贵的。

9.与“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的“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B.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C.齐人也,坐.盗D.停车坐.爱枫林晚解析:选C。

文中的“坐”意为“犯罪,判罪”,C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同“座”,座位。

B项,动词,坐守。

D项,因为、由于。

10.与“固辞不受,帝诏不许.”的“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C.不知何许.人也D.高可二黍许.解析:选A。

文中的“许”意为“答应,允许”,A项与之相同。

B项,动词,期望。

C项,处所。

D项,表示约数。

周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

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

”周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周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

二十岁的时候,周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侯。

中兴建立,官位到吏部尚书。

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

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

周上疏辞让说:“我退而省察自身,学问不能通一经,才智不足授予一官,知止知足的确很难,不能安守本分,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名位超过气量。

”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曹玮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

虏兵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

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

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

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语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B.乃止.以待之C.耻.学于师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解析:选B。

B项(止)是使动用法,其余(侣、耻、贵)是意动用法。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语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B.毕礼而归.之C.项伯杀人,臣活.之D.外连衡而斗.诸侯解析:选A。

A项(苦)是意动用法,其余(归、活、斗)是使动用法。

曹玮南院出任镇戎军的主管长官时,曾经出战打了小胜仗,敌人撤走。

曹玮侦察到敌人已经走远,于是赶着掠夺的牛羊、辎重,缓慢的回师,许多队伍都走散了。

他的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牛羊没有什么用,耗费军力,不如舍弃它们,整顿军队回去。

”曹玮没有理睬,让人做好战斗的准备。

敌军撤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军队不齐,就连忙回来偷袭他。

曹玮行军更加迟缓,走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着敌人。

敌军快到附近了,曹玮派人对敌人说:“你们从远处来,非常疲惫了。

我不想趁你们疲惫的时候攻打你们,请你们休息兵马,待会再决战。

”敌人正因为疲惫叫苦不堪,都非常高兴,整顿了军队休息了很长时间。

曹玮又派人告诉他们说:“你们休息足了,可以作战了。

”于是各自出兵大战,曹玮取得了重大胜利,于是扔下了牛羊回去了。

他从容的对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惫,所以假装贪图小利来诱惑他们。

等他们回来,差不多走了一百里了,如果让他们乘着锐气就开战,还不能料定谁胜谁负。

远行的人如果休息一会,就会脚麻站不住,士气也没了,我因此战胜了他们。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

甫冠.,从胡瑗受学。

瑷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

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

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民方艰食,难督以威。

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守悦,推其说下之他县。

王安石早与觉善,引用之。

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惠卿即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

”神宗曰:“朕亦疑之。

”其后王、吕果交恶。

青苗法行,觉奏条其妄。

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不意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

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注],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

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

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

松江堤没,水为民患。

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徙福州。

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

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

令下,嫁娶以百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

连徙亳、扬、徐州。

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问吏:“法何如?”曰:“死。

”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

进吏部..遣使存..侍郎。

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

哲宗劳,赐白金五百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