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三一模地理质量分析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部分试题分析及阅卷情况汇报

指令词 审设问 限定词
提取加工信息 审分值
分析
车厘子产
中心词
区病虫 害少
[参考自答然案原]因
得天独 厚的位 置
封闭的 环境
①东部有高大山脉,西部为浩瀚海洋•东,部北有部高为大干山旱脉 沙漠,远•夏区离季域其位炎他置热大→干地洲因燥中,;海果环天气境气候封晴,闭性较••西北好部部(为为2分浩干)瀚旱;海沙洋漠 ②地因处果地朗中,海紫气外候线区强(夏季受副热带•远高离气其压他带大的洲控 制),夏季炎热干燥(2分);
10 D 19.5% A(23.2%) B(45.5%) C(6%)
11 D 20.6% A(55.6%) B(11.8%) C(6.1%)
D(16.3%) D(21.3%) D(2.2%) D(15.4%) D(67.5%) D(30.3%) D(4.4%) D(50.9%) D(2.6%) D(19.5%) D(20.6%)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该日光温室前屋面的朝向是
A.正南
B.东南
C.正北
D.西南
14点到20 点冰雾出 现概率低
图4
10题正答率较低 分析:无法联系图文材料。 考查:阅读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可知:当地设计日光温室是 为了减轻冰雾带来的灾害,但更是充 分利用日光 •读图可知:14点到20点冰雾出现概 率低 •联系太阳视运动轨迹得出答案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部分 试题分析及阅卷情况汇报
目录
试题概况 试题得分情况及错因分析
对二轮复习的教学建议
•Page 2
第一部分 试题概况
试题结构 试题总体特点 试题考查内容
高三地理模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模试卷分析高三地理模试卷分析精选篇一:地理一模试卷分析一、试卷的基本特点本套模拟试卷地理分值100分,分为第Ⅰ卷11小题44分,第Ⅱ卷3大题56分。
总体来看和去年一模试题的难易程度大体相当,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覆盖面广,涵盖了大纲中最主要的几大部分,内容没有超出去年《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试题仍以能力立意为主。
(一)一模地理科各模块知识点考查情况统计(二)、试题特点1、通过对各个模块知识点的分布情况来看。
卷Ⅰ选择题中,反映自然地理的试题有9题,占36分。
在卷Ⅱ中直接或间接反映自然地理知识的占56分的分值中的44分。
全卷自然地理占80分。
其中考核的内容中,等值线、人口、水文、气候、地质作用等考察内容都属于重点内容。
2、难度适中,试题灵活,侧重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体现了能力的测试。
如第1题、第2题、第6题、第7题等。
这些题目都需要读图获取信息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是纯粹的记忆,所以选择题读图是关键。
二、学生答题情况从全年级的得分情况看,学生得分率较低,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从各班得分情况看,平衡班平均得分差异教大。
从各大题得分情况看,36(2)、37(3)题得分率较低。
三、失分情况分析1、读图、分析图的能力不强,不能从图中攫取信息。
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与现实进行思考,思考不够全面。
2、基础知识掌握分散:如8—11题源于课本必修1的基础内容,难度小、跨度也不大,但仍有不少学生失分。
由此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不注意基础知识的整理、不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
3、答题时规范化的地理语言使用不到位,学生在答题是用词不够规范,不能运用地理术语,没能抓住重点,所以得分不够高。
4、审题能力欠佳:现在的试题绝大多数都以情景材料和图表作为背景,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分析,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但很多学生心情浮躁,往往不能认真地也没有耐心地读完题设,常常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一带而过,没有真正地用心去“审”材料、“读”图表,从所给材料中找出正确答案。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地理试题含解析

台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地理2023.11(答案在最后)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四川大凉山地区多高山峡谷,雨水充沛,森林资源丰富。
凉山彝族瓦板房以木板作瓦,大多位于高山或半山,依山而建。
下图为彝族瓦板房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大凉山地区依山而建的聚落空间形态多为()A.密集型B.棋盘格式C.分散型D.街道式2.瓦板房建筑最能体现的地域文化是()A.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B.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C.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D.宏大奢华的审美情趣【答案】1.C 2.A【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大凉山地区多高山峡谷,雨水充足,缺乏平整地形,且地质灾害多发,因此当地居民在修建村落时,多选择在相对平坦且地势较高的地区,这造成了当地的聚落空间形态多为分散型,C正确;密集型、棋盘格式、街道式多分布在平原地形区,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大凉山地区由于森林资源较为充足,当地在进行房屋建设时多考虑就地取材,利用充足的木材资源建设瓦板房,体现当地居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A正确;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B错误;福建客家土楼建筑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C错误;该地村落建筑规模较小,无法体现宏大奢华的审美情趣,D错误;故选A。
【点睛】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
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这类村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根据聚落的平面形状,可将密集型乡村聚落分为规则与非规则两种,规则密集型乡村聚落又可分为街道式村落.团块式、棋盘式等。
下图为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测,太原盆地的地质构造是()A.向斜B.地堑C.地垒D.背斜4.图示地貌类型及其主要成因,正确的有()①冲积平原—风力沉积②黄土台地—流水沉积③黄土丘陵—流水侵蚀④基岩山地—地壳抬升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3.B 4.D【解析】【3题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沿盆地边缘有断裂发育,盆地所在岩块相对下沉,两侧岩块相对抬升,相对抬升的岩块为地垒,相对下沉的岩块为地堑,所以图中盆地地质构造为地堑,B正确,C错误。
20xx-20xx高三地理一测质量分析

20xx-20xx高三地理一测质量分析20xx20xx高三地理一模考试成绩分析高三地理组高福全一、试卷分析:整套试卷难度适中,选择题材料和图并存,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学生想得分并不容易,主观题仍然以区域图为载体,考察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这就决定了这次考试成绩相对并不理想。
二、成绩的取得:高三地理在这次质量预测考试中一本上线16人,二本上线68人,三本上线177人,专科上线255人,期中分校学生在邹勇、李大民和张秋红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学校下达指标任务只有专科16人、三本2人的情况下,分校在这次考试中,达到二本线1人,三本线11人,专科以上37人的可喜成绩。
在此想对所取得成绩做简单的总结:1、得力于全体高三地理组教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这个5人的团队中,大家年富力强,都很实干。
李大民老师刚从高三下来,给我们组补充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很多上届高三的丰富备考经验。
年轻教师邹勇、张秋红等虚心学习,积极改进,变换教育方式、风格,从而使分校地理成绩芝麻开花节节高;年轻的老教师刘树峰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使所教的班级的成绩再攀新高;宏志班在李大民、刘树峰和我的努力下,也力争上游,再创佳绩。
2、加强集体备课,开展有效教研。
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大家团结一致,分工合作,深入探讨高三有效教学。
每周文科教研时,事先安排一位老师对下一周课进行说课,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后由其他老师进行补充或就一个或几个问题集体讨论。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争取在教学中不留疑点、盲点。
3、认真解读高考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题,把握高考动向。
4、精选练习,加强练习。
平时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每周一套追踪练习,大多都是各省各校高考模拟题和高考题,在一模考试前让学生做10和11年的一模卷,让学生回归课本,自主复习。
同时我们老师经常征求学生意见,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教学。
5、各位班主任有效的管理是取得成绩的保障。
各位文科班的班主任,进入高三之后,一心扑在工作上,以校为家,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严格要求学生,克服学生在学习中的倦怠心理,兼顾各门学科存在的问题,才使得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高三一模地理质量分析

本次省一模考试文综试卷仍采用分科组题方式,依据陕西省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教学指导意见,在试卷题型、结构、分值、题量等方面与往次考试和高考基本一致;试题依托教材,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侧重于考查对基础知识和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同时结合能力要求,以考查必修内容为主,对选修内容的考查渗透于非选择题中,联系当前实际,突显人文学科教育特点。
试题难度较期末试卷有所提高,特特别是客观题部分。
本套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
非选择题3个,共56分。
此次考察范围涉及相教版地理必修及选修内容,试题综合性较强。
一.试题、试卷分析(一)、选择题:1题和2题主要考察气候因素中的水热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题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知识。
难度系数分别为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图:选项人数比例%D466B193C130A126留空25第四题学生的得分率为百分之,难度较大。
选项人数比例%C332A277B154D152留空25选项人数比例%C355B261D226A72留空26选项人数比例%A370C209B171D165留空257题和8题以2006——2014年我国东部某省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为背景,主要考察人口增长及人口迁移部分知识,难度系数分别为和,学生答题情况选项人数比例%C 570B 206A 90D 49留空24CD 1选项人数比例%B 610C 129A 95D 83留空23拔变化情况的统计图为背景,主要考察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地形因素中的坡向、海拔对气候因素中的气温、降水及光照的影响。
难度系数分别为、、,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选项人数比例%C528B176A126D86留空24选项人数比例%D283B243C198A184留空29BC2CD1选项人数比例%A415D182C163B155留空2536题:本题主要以区域地图及区域气候资料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基本能力。
高三地理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考试质量分析1. 背景介绍:高三地理考试是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进行一次对该考试的质量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优势和劣势,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改进措施。
2. 考试内容分布:高三地理考试的题目通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选择题占比约为40%,填空题占比约为30%,解答题占比约为30%。
这种分布能够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难易程度分析:根据往年的考试情况,高三地理考试的难度可以分为容易、中等和较难三个等级。
其中,容易的题目主要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中等和较难的题目则侧重于应用和拓展性的能力。
4. 打分标准:高三地理考试的打分标准包括准确性、完整性、清晰度和逻辑性等方面。
准确性指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指答案所包含的必要要素是否齐全,清晰度指答案的表述是否清晰易懂,逻辑性指答案的组织、结构是否合乎逻辑。
5. 分数分布:高三地理考试的分数分布通常呈正态分布曲线,也就是大部分学生的分数集中在平均水平附近,少部分学生的分数偏高或偏低。
通过综合分析分数分布,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整体的研究情况。
6. 改进措施:针对高三地理考试的质量分析结果,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学生对于容易题目得分较低的情况,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强化练;针对学生对于应用题得分较低的情况,可以加强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实践训练。
总结:高三地理考试的质量分析是对学生在地理学科上学习和掌握情况的一次综合评估。
通过分析考试内容分布、难易程度、分数分布等因素,可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改进方向,以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水平。
高三全市一模地理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1、4班一模考试质量分析柳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已经结束了,综合这次的成绩情况,现将我所任课班级的地理考试情况分析如下:从总平均分情况上看,两个班的考试成绩与同类班级相比相差不大,这个成绩反映了普通班学生学习地理的普遍状态。
两个班相比,1班学生成绩较4班要好一点,因此平时上课和课后巩固中,应要更加关注4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力争进步。
从上线人数统计情况看,缺乏拔尖的成绩,少数几个学生及格,突破瓶颈、培养地理尖子生应该成为今后的奋斗目标之一。
具体到班,1班三本上线为11人,4班三本上线为18人,但4班有两2 没上专科线。
因此,1班的奋斗方向上培养更多的三本上线人数,4班的目标是消除地理“贫困生”。
从各班上线人数上看,一些重点培养对象及临界生对象的地理成绩有待提高。
1班三本上线人数为7人,其中4人地理及格,其他3人还有进步空间;4班三本上线人数为7人,其中仅1人地理及格。
4班重点生的地理成绩需多加关注。
从试题考核的内容看,本次考核的内容比较全面,知识的覆盖面较广,包含了高中地理的大部分知识内容。
从题目材料上看,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图表,整套试卷共有图表7幅,各种图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文字表述。
图形类型多样,考查方式多变,结合不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区位,体现了地理考试的方向,即弱化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注重培养如何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从题目难度上看,试卷中绝大多数试题为主干知识,考虑到柳州教学的具体特点,绝大多数的学校此时正在进行第一轮复习,试卷突出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考查,注重考查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或提取地理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能力。
因而对于基础扎实、分析问题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能有效地拿到该得的分数。
但对于基础较弱、知识环节并不齐全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大面积失分。
从学生的具体得分上看,学生选择题正确率普遍为5-6题,除了最后三题压轴题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人口和工业题部分得分偏低,还需加强训练。
高三地理一统试卷及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市一统考试试卷及考试质量分析高三地理备课组一、试卷分析本次命题范围是高考范围,立足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和运用,考查范围广,命题形式多样,体现新理念,注重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
试题素材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
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对学生分析、解决和表述地理问题的方面均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基础扎实,并对知识综合运用,思维要缜密,空间想象、图文转换能力要求高,难度系数较大。
试卷中错误率较高的是选择题第2、9、11题,综合题中得分率较低的是37题,各题均分及得分率如下:二、质量分析本次一统考试文综地理考试成绩最高分79分,最低分26.5分,平均分52.48分。
本次一本划线61分,过一本过线人数40人,比计划上线人数少2人。
目标生一本过线人数只有20人,吻合率低。
其中301班组过线人数20人,目标入围11人;312班组过线人数20人,目标入围9人。
备课组及班组数据如下表:2020年1月高三一统第一批县(市、区)、孝高、县(市、区)一中入围率(%)三、存在的问题1、基础知识薄弱许多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没有理解透彻,没有记牢,混淆不清,导致基础题失分较多。
2、审题和提取信息能力欠缺。
地理试题背景材料很多来源与生活实际,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课外地理知识面较为狭窄,导致对地理背景材料理解不透,读不懂题目内涵,找不准答题方向。
3、理解综合能运用能力较低本次地理试题综合题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学生能掌握答题思路,但有些学生根据答题模板生搬硬套,没有结合实际材料灵活运用变通,答题的全面性不够要点缺失,语言描述不够规范。
4、文综试卷答题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由于本次文综试卷地理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先易后难原则把地理题目留到最后才做,导致最后读题及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出现审题错误、图文材料中重要信息忽略答题要点欠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2月高三一模文科地理试题质量分析本次省一模考试文综试卷仍采用分科组题方式,依据陕西省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教学指导意见,在试卷题型、结构、分值、题量等方面与往次考试和高考基本一致;试题依托教材,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侧重于考查对基础知识和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同时结合能力要求,以考查必修内容为主,对选修内容的考查渗透于非选择题中,联系当前实际,突显人文学科教育特点。
试题难度较期末试卷有所提高,特特别是客观题部分。
本套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
非选择题3个,共56分。
此次考察范围涉及相教版地理必修及选修内容,试题综合性较强。
一.试题、试卷分析(一)、选择题:1题和2题主要考察气候因素中的水热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题的难度系数为0.67,平均分为2.66,2题难度系数为0.88,。
学生的答题情况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知识。
难度系数分别为0.5和0.35.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图:选项人数比例%D 466 49.57B 193 20.53C 130 13.83A 126 13.40留空25 2.66第四题学生的得分率为百分之33.3,难度较大。
选项人数比例%C 332 35.32A 277 29.47B 154 16.38D 152 16.17留空25 2.66选项人数比例%C 355 37.77B 261 27.77D 226 24.04A 72 7.66留空26 2.77选项人数比例%A 370 39.36C 209 22.23B 171 18.19D 165 17.55留空25 2.667题和8题以2006——2014年我国东部某省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为背景,主要考察人口增长及人口迁移部分知识,难度系数分别为0.61和0.65,学生选项人数比例%C 570 60.64B 206 21.91A 90 9.57D 49 5.21留空24 2.55CD 1 0.11选项人数比例%B 610 64.89C 129 13.72A 95 10.11D 83 8.83留空23 2.45拔变化情况的统计图为背景,主要考察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地形因素中的坡向、海拔对气候因素中的气温、降水及光照的影响。
难度系数分别为0.56、0.3、0.44,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选项人数比例%C 528 56.17B 176 18.72A 126 13.40D 86 9.15留空24 2.55选项人数比例%D 283 30.11B 243 25.85C 198 21.06A 184 19.57留空29 3.09BC 2 0.21CD 1 0.11选项人数比例%A 415 44.15D 182 19.36C 163 17.34B 155 16.49留空25 2.6636题:本题主要以区域地图及区域气候资料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题满分24分,平均分8.33分。
难度系数为0.35.本题中第(2)题难度中等稍微偏上,四个小题之间不是递进关系,因此学生的得分点主要在(3)(4)小题中,第一小题几乎全体没有得分。
本题主要考察与地区农业发展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期望学生通过对区域地理简图以及气候资料图的分析描述区域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四个小题具体分析如下:(1)本题几乎90%以上的学生得分为0.问题表现为学生对题目中考察的地域定位不准确,并且对其周围的自然地理事物认识不清,又由于所给出的气候图误导学生判断错了气候类型,因此得分为0.说明学生看图判图再与实际联系的能力仍较差。
(2)本题本来应该容易获得分数,但由于学生在上题中判断错了气候特点,已经缺乏对资料中的国家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特点知识的掌握,因而答案大部分都是摘抄资料原话,得分较低。
学生还是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满分为3分,基本90%以上的人得分都是1分,还有少数0分。
(3)本题是得分最高的一题,百分之 75的学生都能得到满分,本题考查区域发展农业的社会条件,由于在平时练习中这属于常见问题,也有现成固定的答题模板可寻,因此学生普遍得分较高。
虽然本题得分较高,但是也暴露学生审题不清的重要问题,题目只是问社会条件,学生普遍是自然和社会条件一同作答。
(4)该题也是学生主要得分点,满分9分,70%人都能得到6分,也就是说三个答题点,基本都能答出2个。
本题考查发展某种农业能为当地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基本都能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回答。
存在的问题是未能把影响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大部分人都是单方面只答有利或者不利。
还需训练综合答题能力。
(5)学生答题的统计情况如下:分值人数比例%0.0分178 9.76%7.0分145 7.95%10.0分141 7.73%9.0分134 7.35%6.0分1317.18%3.0分120 6.58%12.0分107 5.87%4.0分1035.65%11.0分101 5.54%13.0分97 5.32%8.0分95 5.21%14.0分86 4.71%5.0分78 4.28%15.0分72 3.95%16.0分48 2.63%2.0分43 2.36%1.0分382.08%17.0分29 1.59%21.0分29 1.59%18.0分26 1.43%19.0分14 0.77%20.0分 6 0.33%24.0分 2 0.11%22.0分 1 0.05%答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存在问题如下:(1)审题存在问题:A、第一问的中心是“分布差异”和“原因”,学生读图能力欠缺,没有认真的读图并分析图,很多学生没有按要求去答。
“分布差异”的出题意图是考察对山脉南北绿洲面积大小的差异,许多学生思维不清晰,同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原因”是从南北降水的不同来分析的,但许多学生仅从南北的地表水入手,答题有偏差。
B、第二问的主题是“淡水湖”,学生不注意观察材料图,没有从图中的等高线上提取有用信息,对甲河,乙河,L湖的相对位置不清,导致失分较大。
C、第三问学生答题偏差较大,审题不清。
学生没有从已给出的两种措施作出分析,给出理由,同是学生撇开具体的材料背景,任意提出措施“退耕还湖,修筑防护堤坝”等。
(2)答题格式及表达格式存在的问题。
答每个题时,应该有条有理,将提示语放在前面,、如,“差异:……”“原因:……”很多同学答题层次不清,条理混乱不清晰。
(3)综合理解材料能力较差,无法结合材料得出启示,较多的同学空谈。
(4)字迹潦草,错别字等现象。
(二):学生答题的统计情况如下:本套试卷选做题为42、43、44题,41题考查旅游地理,主要考察旅游资源优势和该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
42题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考查渭河北部旱灾的原因及其防治的措施,考查等值直线判读。
43题考查内容为环境保护,主要考查辽宁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分散式小型湿地污水处理的好处。
从总体上看,三道选做题考查知识全面,与高考模式一致,考查内容难易程度适中,其中旅游地理相对较容易些,其次是环境保护,自然灾害考查内容最难,学生可根据自己自己情况作出选择,是学生作答更加灵活。
1、学生答题情况、亮点和典型错误。
本道题平均得分约4分,大多数同学得分3---6分。
42题的旅游地理选做的同学最多,但得分率不高,许多同学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答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有些同学不知道西北地区沿线的自然条件;44题环境保护选做的同学较多,选43题自然灾害的同学较少考查43题的自然灾害内容相对较难,尤其是考查内容中关于等值线的考查,是个难点,学生答题情况较差,得分率较低;44题考查内容适中,考察角度新颖,学生答题情况一般。
答题过程中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较多,语言组织较好,答题思路明确,知识完整。
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有些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够准确,还有答题的规范性需进一步加强,避免不必要的失分现象。
2、学生存在问题学生答题存在问题较多:许多同学字迹潦草,卷面存在乱涂乱画现象;有些同学答题内容地理专业术语欠缺;有些同学选做题未涂黑信息点,不知选的哪道题;有些同学答题用的中性笔可能有问题,写的字看不清楚;还有同学不知因时间原因或别的原因,选做题未答。
通过本次考试,充分暴露出学生学习知识短浅,不够灵活,不能活学活用,知识迁移能力也较差。
3、学生答题统计情况如下:分值人数比例%4.0分333 18.26% 6.0分253 13.87% 0.0分244 13.38% 2.0分220 12.06% 5.0分211 11.57% 3.0分167 9.16% 7.0分150 8.22% 8.0分129 7.07% 1.0分74 4.06% 9.0分36 1.97% 10.0分7 0.38%1、认真研读2015年高考《考试大纲》及《陕西省高考考试说明现在已进入二轮复习应考阶段,针对二轮复习的特点,地理应在立足于学科》,了解考试的范围和能力要求,深刻领会高考考试精神、目标及命题方向,对比近两年高考试题出现的考点及考查能力的角度,深入研究考试说明中给出的样卷,结合学科特点,探寻今年高考所能侧重的知识点及命题的方向。
(1)组织小专题,分领域归纳线索或知识结构,构建完整史实体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知识点。
(2)依据考纲,列出知识清单,每天持之以恒清查考点,记忆教材。
系统理解与知识点掌握要统一起来;把记忆的时间考虑在课堂教学中,课内留足时间让学生做好记忆、思考、提问、释疑。
(3)加强对相似知识点的比较记忆。
地理基础知识中存在大量的相似知识点,这也是试题的题眼所在,现在高考试题中选项之间的辨析难度增加,混淆度大,有必要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2、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特别注重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答题时的规范性、准确性,做到既简炼又全面。
3、知识迁移的逻辑训练,提高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4、答题的规范。
高考参考答案中对答题的规范性虽没有明确的要求。
综合评价无非是从卷面、层次、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有所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相应的指导,书写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答案组织要点化、系统化;语言简单化、专业化。
5、注重学生日常训练中答题规范性的要求,积累相关专业术语并做到言简意赅;6、掌握图表判读的基本方法,能结合题目要求准确获取信息。
加强日常相关类型题目的练习与积累;7、注意综合卷答题的时间分配。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