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二《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画线词语的意思。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语句。
(2)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或段落,概括白杨树的特点:(3)文中除了描述白杨树外还写了哪些事物?分别罗列如下: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赏析白杨树的美1.朗读文中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2.读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段,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从外形与肉体品质两个方面概括白杨树的特性)3.探究:作者所见西北高原具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高原作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写作者对高原的“所见”“所感”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四、课堂操演(一)同步反馈1.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的是()A.无边无垠yín和hé风错综锤练B.坦荡如砥倦怠dài潜qiǎn滋暗长恹恹yānC.旁逸斜出晕yùn圈不折不挠婆娑shuōD.纵横决荡虬qiú枝挺拔秀颀qí2.填空:《白杨礼赞》选自,体裁是,作者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本文以为线索。
3.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14 白杨礼赞导学案

14 白杨礼赞导学案【课标要求】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2.通过该文章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自主学习】1.给下列绿色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yā)欲睡虬(qiú)枝婆娑(su ō)秀颀(qí)主zǎi(宰) zhān( 毡)子无边无( yín )垠潜zī( 滋)暗长旁yì( 逸)斜出2.解释词语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秀颀:美【合作探究】1.揣摩“礼赞”是崇敬地赞美的意思。
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课题中的“礼赞”的意思,把握作者感情。
2.依据抒情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他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作者极力地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她的不平凡?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外形美:枝干笔直,力争上游;2)精神美:倔强挺立,不折不挠;3)环境美:黄绿错综,无边无垠;4)象征美: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外部形象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拓展延伸】1.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不平凡?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2.白杨树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用了怎样的手法?3.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运用的是什么写法?4.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5.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6.阅读第2、3两段,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7.思考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一、自主学习。
1、《白杨礼赞》选自。
作者,原名,字,浙江桐乡人,家、家,茅盾是他的。
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参.天()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纵.横决荡()楠.木()3、解释下列词语。
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纵横决荡:秀颀: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2、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
3、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1、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意。
2、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
“不平凡”就是伟大。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题与课时】课题:人教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课时:第1课时(共1课时)【课标要求】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常用的写作技巧,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目标】一、通过反复诵读,梳理白杨形象的不平凡之处。
二、通过赏析文本,评点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三、评说白杨的象征意义,抒发对抗日军民坚贞不屈民族精神的赞美。
【评价任务】完成课前预习完成学习任务一1、2、3、4以及学习任务三2(指向目标1)完成学习任务二1以及任务三1(指向目标2)完成学习任务二2、3(指向目标3)【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茅盾,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________、________等。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________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______阶段。
1940年5月,作者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邀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作者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便写下了这篇歌颂北方抗日军民的文章。
读准字音:锤.炼()主宰.()倦怠.()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晕.圈()倔.强()婆娑..()虬.枝()楠.木()秀颀.()理解词语:锤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恹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一: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文章中对白杨直接“礼赞”的句子有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二:本文的抒情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中学习学习任务一:反复诵读,梳理文章脉络。
14白杨礼赞 第2课时导学案

初二年级语文科自学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审核:初二语文小组时间:年10 月31 日学习内容:第14课白杨礼赞第2课时学习目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赏析关键语句。
重难点: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一)自学指导(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受益终生哦!)背景介绍:《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自学检测把下列词语和它所形容的对象用线连接起来。
①坦荡如破 A.高原的色彩②无边无垠 B.高原的平坦③黄绿相间 C.白杨树的高大④伟岸朴质 D.高原的辽阔⑤参天耸立 E.白杨树的品格(三)自学小结: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1、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在美的段落,思考: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研读第7段思考: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三、展示反馈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问题1、选文开头为了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用了和的修辞方法。
突出了白杨树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2、文段中说“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强调什么?改为陈述句式效果会有什么变化?3、你认为文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1、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白杨礼赞导学案 新人教版

14.*白杨礼赞国学名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本文准确、凝练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
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自主突破1.选出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B.参天(cān)参差(chēn)参考(cān)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D.倔强(jiàng)强壮(qián)强迫(qiǎng)2.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地壳()恹恹()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他著有长篇小《》,短篇小说《》《》《》《》等。
本文体裁是,选自。
“礼赞”含有之意。
4.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答案:1.C 解析:A项中“折本”的“折”应读“shé”;B项中“参差”的“参”应读“cēn”;D项中“强壮”的“强”应读“qiáng”。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情感线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解题:何为礼赞?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四、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五、合作探究一:品悟不平凡之树(第五段)
1、哪句话对白杨树外形特点进行总体概括。
2、为了突出这个特点,茅盾先生从哪些角度对白杨树进行描绘?(请同学们在课本里圈画出来)
3、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点说说它身上具有人的哪些优秀品质。
回答格式: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精神品格。
如: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精神品格。
六、合作探究二:礼赞不平凡之人、精神意志(第七段)
1、茅盾先生联想到什么人?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象征的含义
4、为什么选用白杨树作为象征体?。
【部8上】导学案14 白杨礼赞(有答案)

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第1课时一、基础驿站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B.参.天(cān)参.差(shēn)参.考(cān)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D.倔强.(jiàng)强.壮(qiǎng)强.迫(qiǎng)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2)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3)暗暗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他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本文体裁是,选自。
“礼赞”含有之意。
5.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用“√”标出来。
(1)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2)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二、综合园地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3)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有声。
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
主备: 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
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作品:
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矛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本文以
白杨树为线索。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虬()枝
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3•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4、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__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5.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对白杨树的观察从远到近,感情由浅入深
6.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7.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阅读第2、3两段,完成下列问题
8.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特点:“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9•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牛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第7节2•完成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
把他们联系起来的呢?
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0.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力争上游”
1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各有什么特点?
外部形象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纟—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12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13.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4.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15.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6.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一是以树喻人,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即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
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17.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你
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在树中并不“贵族化”。
“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有许多十分可贵而美
好的品质。
18.体会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与“奔”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
“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泛”,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三.•课堂小结
(1)、“不平凡”三字既是文章的抒情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2)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3)、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19.精读全文,主题探究:
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作业设计:1.学评P68--69.2.预习15课。